几个重要理论的参考解读 (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集体消费
卡斯特:集体消费与城市过程
集体消费概念在城市社会学中的提出源于卡斯特。

它是指“消费过程就其性质和规模,其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供给”(Castells, M.1976b,75)。

例如公共住房、社会公共设施和闲暇的满足、医疗、教育等。

卡斯特认为,都市系统分析不能分离于整个社会系统分析,都市在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中有着特定的功能,这个功能不是政治和意识形态,而是经济。

而在经济的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上,城市的主要功能不是生产和交换,而是消费。

所以消费问题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城市中的核心问题。

卡斯特继承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冲突论和社会运动论来解释城市过程,认为相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程而言,集体消费过程更适于成为城市过程的主导力量,集体消费概念也成为卡斯特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重建城市社会学的核心范畴。

在卡斯特看来,“在晚期资本主义,城市的一个明显作用不是在于它的生产过程,而是在于它作为‘集体消费’的中心这一特征上。

集体消费是指的是通常由国家集体性提供的服务形式,如大众住房、交通、医疗设施等。

因为集体消费是适应于居住在某一个空间区域中的人的,因此它就有了一个空间的所指对象。

而且,提供这种服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政治动员,因为它会引发旨在通过集体消费的现存模式进行抗议来改善都市条件的都市社会运动、抗议团体等。

卡斯特认为,因为这些抗议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联系在一起,所以如果它们与工人阶级运动联系起来,可能会具有革命性的潜在力量”。

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场所。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劳动者的个消费已转化为集体消费。

住宅、城市环境、医疗、社会保险、福利、教育、大众娱乐、交通基础设施都是大众的公共消费。

这种公共的消费耗资巨大,需要国家代替私人资本直接干预公共事业生产、分配、管理与消费。

私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工人阶级日益增长的对公共集体消费的需求是对立的。

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不可避免。

国家一方面代表有产阶级利益,一方面又采取一定措施缓解社会矛盾,这使政府制定的城市政策必然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2.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第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

伯吉
斯是人类生态学创始人之一。


(1)内容:伯吉斯利用古典人文区位学理论和方法,对发展中的芝加哥城进行调查,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创立了同心圆理论。

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城市的发展呈放射状,由中心到边缘循一环环的同心圆发展。

他将城市划分为五个环状的区域:第一环为中心商业区,第二环为过渡区,第三环为工人住宅区,第四环为高级住宅区,第五环为超出城市边界以外的往返区。

(2)同心圆区域模型反映出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一种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的趋势;
↓从中心到边缘,各区域的居住密度依次递减,而交通费用依次递增;
↓竞争是调节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

(3)同心圆区域模型的影响:城市空间发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同心圆理论是第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

(4)同心圆区域模型的局限性:只是一个构造出来的“理想型”;同心圆区域
模型的代表性不足;对于生态变量的选择上是不全面的。

↓伯吉斯认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源于人口压力,它引发了中心集聚化与贸易分散化的双重过程,即空间资源的竞争将新的活动吸引到城市中心,但同时也将其他活动驱赶到边缘地带。

城市发展便是那些在城市中心地段竞争中的失败者重新定位于边缘地段的过程。

城市发展依据竞争进行分配,竞争的结果导致空间与功能的区分,城市最终成为以高度集中的中央商业区为中心,并为其他四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如居住、通勤等同心环带所环绕的同心圆结构。

↓城市人口社会构成特征与生活方式也是按照空间来划分的,诸如家庭解体、越轨、犯罪等现象在少数族裔集中的区域更为显著。

↓伯吉斯的洞见在于,即使没有正规的规划,城市形态也具有它自身的生长逻辑。

伯吉斯关于城市发展的同心圆模型启发了后来的研究。

霍伊特认为城市空间不是按同心圆模式扩展,而是沿交通线由中心向外呈扇形扩展。

哈里斯和乌尔曼则提出“多中心模型”,认为城市是围绕多个中心发展的。

3.沃斯城市性理论的内容
沃斯是芝加哥学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帕克的学生。

“为了社会学的目的, 一个城市可以阐释为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永久性居民点”。

沃斯在1938年发表了《城市性状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著名论文,提出了他对城市独特的社会理论。

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

↓城市性的构成要素——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

沃斯认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高和市民异质性大是城市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或称城市的三个基本特貭,城市性是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即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形式。

创用社会分裂化和区位专业化概念用来描述城市中高度专业化趋势和形成不同区域特征的现象。

指出城市人口拥挤,大量社会流动会造成人与人的摩擦与冲突,强调城市政府进行社会控制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沃思的城市理论:
第一, 城市中存在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结构是社会分层的基础。

第二, 无论是地域上还是阶层上, 城市人口都具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

第三, 城市人口在功能上具有显著的依赖性。

第四, 城市的人际接触是肤浅、片面的, 并具有较强的匿名性。

第五, 城市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处理社会问题。

第六, 城市居民的道德标准具有较大的差异, 人们具有较强的容忍意识。

↓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高和人口异质性大是城市的三个基本特质,城市居民其他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的特点都是由这三个特质决定的。

↓(1)人口数量多
①导致居民文化的多元化和城市职业结构的细化。

②城市需要建立正式的社会控制结构。

③以“特殊利益”为基础的人类关系(社会裂化)
↓(2)人口密度高
①城市中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街区和邻里;
②人口稠密对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有影响;
③城市居民容忍差异的能力较高;
④反社会行为的增多。

↓(3)人口异质性大
①使阶级结构更加复杂化;
②城市居民对自己的住所较少眷恋,邻里之间关系淡漠;
③货币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4.帕克对城市社会学的贡献
↓1916年,帕克发表《对都市环境中人类行为进行考察的建议》一文,从都市社会学的角度对都市建设和都市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都市要把它的人口和机构安排成一种井然有秩的和谐图,要按商业、工业、交通和住宅划分区域,并按种族、社会和文化的不同自然地分区居住。

帕克重视对都市的实地调查,他对都市的产业工人、官员、季节工、无业游民、流浪艺人、娼妓和舞厅职员等各部分社会成员作了深入的研究。

他还对都市的劳动分工、组织结构、传播媒介、心理因素作了仔细的考察。

↓帕克:城市社会学的道奠基人
↓贡献:创建人类生态学(所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机构的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和规律, 是研究人群的空间分布的各种社会原因和非社会原因。


帕克,是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城市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人类生态学”。

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

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

帕克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社会发展过程分为: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四个阶段。

帕克等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

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帕克认为,城市分析包含三个向度:生物的、空间的和文化的。

↓首先,城市分析是一个生物的过程。

↓与齐美尔将货币经济视为都市过程的主要动力的观点不同,帕克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城市过程如同生物为生存而适应或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

生态过程的核心是对有限资源的“竞争”,竞争导致各种支配形式,并促成高度复杂的劳动分工,从而形成各种特定的组织形式。

↓其次,城市分析是一个空间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城市一方面从中心往外扩张,显示了城市的机体扩展。

另一方面,在扩张的过程中,城市又形成了分化,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区域。

自然区域是由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相互作用产生的。

自然区域不仅是静态的区域,也是重要的生态过程。

这一生态过程包括人口的集中与扩散,功能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分异、侵入和接替等。

↓最后,城市分析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

虽然帕克在分析城市及城市人类时处处类比生物学,但他坚持人与其他生物有重要的区别:
↓第一,人并非单纯依赖自然环境,还通过与其他人群的交换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第二,人也并非如其他生物那样只是依靠本能,人能发明工艺和技术,人有能力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
↓第三,人在自己生物性社群基础上建立了扎根于习惯与信念的制度性结构。

人类社群是由人口与文化构成的,文化包括工艺和技术设计,及非物质性的习惯与
信念。

因而帕克的理论是“人类生态学”而非一般“生态学”。

“城市决非是简单的物质现象,决非简单的人的构筑物,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

5.齐美尔城市社会理论
西美尔:都市与现代性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1858~1918),德国著名社会学家。

他给循规蹈矩的同时代人留下了一个不易归类、使人不安而又令人着迷的形象。

西美尔一生可谓幸运:靠早逝的父亲留下的一笔可观遗产,他得以依循自己的心愿做学问,不受现代资本主义的学院制度和忌贤妒能者的羁跘。

对西美尔和马克思这两个文化形象进行一下对比,我们发现西美尔与其学术宿敌马克思也许刚好分别代表了两类不同的现代知识人形象:马克思式的现代知识人要么在各大城市和边远乡村流串,发掘埋葬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潜能,要么整天泡图书馆,构想资本主义社会必然死亡的历史逻辑因素;西美尔式的现代知识人与此不同,他们在资本主义的大城市里观察现代生活风情,满带形而上学悲情地沉浸在现代生活的感觉之中。

(刘小枫)
西美尔与现代性议题

↓如果说滕尼斯和涂尔干是城市社会理论的导引性人物的话,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则可称为第一个学科史意义上的城市社会理论家。

他被认为是“第一位现代性社会学家”,“致力把握现代性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心性质态以及文化制度的形式结构:对‘钱’的文化社会学分析、对都市人的处身心态的社会分层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心理现象(审美主义)的社会分析,相当周到地勘定了现代学诸课题的位置和论题”。

西美尔出生于柏林的市中心,德国另一位社会家滕尼斯说读西美尔的第一本书感觉到大都会的气息。

西美尔虽没有以“都市社会学”之名写过书,但他热衷的大部分问题是都市生活的日常现象,如时尚、卖淫、金钱、闲暇等。

西美尔正是从最具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展开现代性分析。

↓一百年来,城市化从西方蔓延到东方,以汽车、喷气客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的技术革命也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城市空间和城市过程。

最早的代表是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令社会学家印象深刻的是都市生活在节奏、频率和人际交往空间范围诸方面与乡村生活大为不同,其影响及于人的感知、心理和行为,从而导致迥异于乡村人格的都市人格。

他的“都市及精神生活”一文,被公认是开都市研究先河之作。


↓都市生活与心理结构
↓个体心性力量图景描摹:个体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维系

↓在西美尔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与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西美尔在他的重要论文《都市及其心理生活》中明确指出,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西美尔研究都市生活与都市心理结构的关系问题,涉及都市的智识性、货
币制度、文化精神、个人主义等。

西美尔从分析都市生活入手,揭示了农村和都市之间的差别以及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

在对现代都市生活进行认真的考察后,他指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体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西美尔描绘了城市人个体心性的图景。

城市环境复杂、生活节奏快、社会组织严密、精神刺激强烈。

个人在都市世界不断强化的内外刺激下,形成了理智远胜于情感的心性特征。

为了应付都市的各种刺激,人们必须对事物进行比较和区分,根据事物的重要性决定自己的行为。

正是在这种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都市人变得理智、聪明、工于主计。

人们要对日常生活进行规划,加以组织,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西美尔研究了都市居民独有的经历、态度、行为以及都市环境与人们精神体验之间的关系,归纳出都市人的心理特征:理智性、极强的时间观念、崇尚因果关系、个性化和疏远化等。

西美尔认为,同农村人的褊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西美尔集中探讨了关于都市生活与都市人心理结构的关系。

指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汹涌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其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

在现代都市发展起来的智性制度和货币经济,将一切质和个性都还原为一个“值多少钱”的量的问题,一切的规定性和丰富性面临被社会—技术体制拉平和掏空的危险。

↓现代人的心智越来越善于计算,并且越来越追求精确性,因为都市人生存方式的复杂和广阔迫使守时、计算、准确成为生活的必须。

同时由于接受了太多且太久的刺激,一种可名为“腻烦”的心理成为都市人的普遍的心理态度。

神经系统用拒绝的态度应对刺激,作为适应都市生活内容与形式的最后防线。

但是,对人格的自我保护却带来了整个客观世界贬值的代价,最终发现自己的人格同样也免不了落入毫无价值的境地。

↓都市理智的精髓:对金钱的分析
↓西美尔的揭示了都市理智的精髓,即金钱的重要性。

他认为,“大城市始终是金钱经济的地盘”,“金钱具有一种适用于世界万物的共性,它要求交换价值。

它把所有的人格和品质都简化为一个问题:值多少钱。

”西美尔认为金钱之所以在都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发达的劳动分工需要有普遍化的交换手段,而金钱正好发挥了这一重要作用。

西美尔强调,理解都市居民与传统农村居民心理差异的关键,是要考虑货币经济的作用。

在商品经济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采取一种讲求实际的功利态度,这种形式上的公平态度往往伴随着对别人的漠不关心。

作为一种等价物,金钱是最有力的平衡器,它可以把各种性质上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差别表达出来,金钱变成了所有价值的共同标准,它把一切事物的精髓、个性和它们的具体价值都抹杀了。

↓都市文化:“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
↓都市生活所以产生维持个体自主性的现代性问题还因为西美尔所说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发展的不平衡。

↓西美尔认为都市中“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发展不平衡。

相对于表征客观精神的法律、技术、艺术等在现代的发展,“个人文化在精神性、优美和理念诸方面的确出现衰退之势”;“在由物和权力构成的巨大组织中个人只
是一个小齿轮,这个庞然大物将所儿进步、灵性和价值从个人手中夺走,只是为了把他从主体形式转变成纯粹客观生活的形式”;“都市正是这种压倒一切个人生活的文化的真正舞台。

在建筑物和教育机构中,在空间征服技术的奇迹和享乐中,在社区生活的结构中,在国家的各种可见的机构中,都充斥着这样一种压倒性的具像化和非人格化的精神,以至于可以说,笼罩在它的影响下个人是无法维持自我的”。

↓对待都市生活的态度:理解而不是谴责
↓但吊诡的是,在西美尔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能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从各种历史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个人要求将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他们所认同的人的价值不再是每一个体中的“普遍人”,而是人的质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

“我们时代外部和内部的历史,就是在这两种界定个人在社会整体中的角色的观点之间的斗争和纠缠中展开的,而都市的功能就是为这种斗争和调和提供舞台。

因为都市所准备的种种特殊条件向我们展示,它们是发展分配个人角色这两种方式的机会和激励”。

都市显示出它本身乃是那些伟大的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在些过程中,封闭生活的对立潮流展开了,并且以平等的权利彼此融会。

西美尔要求人们,不论对城市现象是同情还是厌恶,重要的不是去谴责都市生活,而是去理解。

↓现代性的碎片
↓西美尔开创了都市文化、心理和都市人格的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可以归入现代性范畴。

西美尔研究专家弗里斯比称西美尔具备了他的同代人无法匹敌的捕捉现代性基本体验的能力。

西美尔的同时代人也承认他是“这个时代惟一名副其实的哲学家,真实表达了这个时代碎片化的精神”。

“现代性的碎片”概括了西美尔都市分析的精髓,都市制度和过程将一切的质都转变为量,拉平和掏空了一切的人格和规定性。

西美尔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心理主义,是根据我们内在生活的反应来体验和解释世界,是固定内容在易变的心灵成分中的消解,一切实质性的东西都被心灵过渡掉,而心灵形式只不过是变动的形式而已”。

↓西美尔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影响巨大。

早期芝加哥学者很少沿着韦伯的传统进行历史的和比较的研究,而是更多地集中于对城市情境中社会行为及互动的研究。

在沃思用来概括都市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的概念中,可以发现西美尔的都市现代性分析的脉络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