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侵彻弹药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侵彻弹药
姓名:唐林
学号:2520150134 1 引言
1.1 背景及意义
深侵彻弹是利用本身的动能来深入工事、毁伤目标的一类弹种,也可以称之为动能弹,动能弹包括穿甲、破甲、碎甲以及各种类的复合弹体,它是侵彻混凝土的主要弹种,钻地弹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能弹,当前世界各国研究得十分火热。

钻地弹统称为深层钻地武器,其作用效应是指弹体深层侵彻地下目标靶体而保持结构不受损坏,战斗部在预定深度爆炸,实现摧毁深层目标。

深层钻地武器是打击敌方重要的地下坚固军事目标,如地下掩体、地下指挥所、弹药库、地下发射基地等的有效武器。

目前,美英等国在常规深钻地武器的发展主要包括三种:(l)动能侵彻弹。

主要优点:速度高、质量大、射程远以及侵彻动能较大等,通过多弹同时爆炸时的聚集效应可以侵彻混凝土深度18m左右,摧毁60m-80m 的深层坚固目标。

(2)复式侵彻弹。

此类钻地弹拥有两个弹头(聚能空心装药弹头和随进动能侵彻弹头),爆炸过程也包括两部分:首先聚能空心装药弹头爆炸形成射流,对混凝土目标进行射流穿孔,随后动能侵彻弹头再沿孔道跟进,深钻最终摧毁目标。

(3)复合装药弹。

又叫多级引信弹或多级装药弹,顾名思义,弹体内部装有多个引信或者装有多级炸药与其他类型相比结构更为复杂,由前置聚能空心装药、中间主装药和后置加速装药三部分组成作用过程:前置聚能空心装药起爆形成射流穿孔,后置加速装药起爆将中间主装药送入目标,主装药爆炸摧毁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提起深侵彻弹药,人们自然会想起GBU-28钻地弹。

海湾战争中美军向伊拉克投放了2枚GBU-28,击中了位于巴格达西南方向的阿米里亚防空洞,将防空洞厚2.15m的钢筋混凝土层以及覆盖层上炸开一个直径2m的大口子,里面422名伊拉克平民中的408名当场被炸死。

GBU-28钻地炸弹,又名“掩体破坏者”,质量为453.6kg,采用新型钻地弹头,其上装有智能引信,可穿透多层混凝土,在到达掩体内部时,引信敏感出空间后才爆炸,对地下设施构成致命的威胁。

目前美国的钻地武器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型号系列化、常规与核兼顾、发
射平台可置换、可实战设计等。

钻地弹最初是指反地下坚固目标的侵彻战斗部,由坚硬的侵彻弹头、高爆装药和引信组成;侵彻头一般为高强度钢或重金属合金材料,采用破片杀伤方式;引信通常为延时近炸引信或智能引信。

侵彻战斗部一般采用大长径比,因武器携载能力限制,其直径一般不超过500mm。

此外,为进行精确打击,弹上还装有控制、导引机构。

钻地弹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欧洲率先研制,最初用于攻击飞机跑道,由飞机挂载,如德国的MW-2机载撒布器携载的戴维斯反跑道动能侵彻弹、法国阿帕奇AP反跑道撒布器携载的10枚520kg的反跑道侵彻子弹药。

科索沃战争及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已大量使用包括“战斧-3”巡航导弹、GBU-24/B、GBU-28和GBU-32等多种精确制导的钻地炸弹。

由于这种精确制导技术及深钻地炸弹在军事上的大规模运用,使得防护工程技术,将由主要防核武器向防包括核武器在内的高技术武器转变。

1996年5月,美国国防部在其《美国国防部技术领域计划》对钻地弹提出的技术要求:①研究硬目标侵彻引信技术,提高武器效能,使之对钢筋混凝土侵彻深度超过8m(提高了3倍);②硬目标穿透弹头,用来对付埋在地下或混凝土中的各种目标与结构,包括坚固的大型多层地下设施以及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贮存与生产设施所需的弹头。

近期(1~2年)将BLU-109穿透力提高1倍。

中期(3~5年)利用外部推进力量,提高撞击速度,增加侵彻深度300%。

远期(6年之后)将先进的高能量密度炸药用于攻击硬目标的超高速钻地炸弹,混凝土侵彻深度5.5~11.0m之后,钻地弹受到各国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

钻地弹按载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航空炸弹型、导弹型钻地弹、肩射火箭型、炮射型等;按打击目标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反地面跑道、反地下坚固设施和反地面掩体等;按照战斗部的种类可以分为:动能侵彻战斗部和复合型侵彻战斗部;钻地弹威力方面可以用“爆炸威力非比寻常”来描述,钻地弹在深入地下一定深度后爆炸,爆炸时向地下藕合能量,其破坏效能达到同当量地面爆炸的10-30倍,即使钻地深度不够,爆炸威力也会远远大于普通常规弹药在地面上的作战威力,因此钻地弹作战效果十分显著。

近年来,钻地弹的性能不仅得到不断完善、优化,并且朝着新型化方向发展,主要有钻地弹小型化、智能化,同时也一步步再现核威胁阴云。

追求的主要方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深度方面,钻地弹钻地深度是衡量其好坏的主要标准,为此美国人想尽了各种办法,为的就是让其越钻越深。

所以,工作重点就落在攻击掩体的战斗部和飞行器的创新问题。

具体实例:在新型战斗部的研制方面,美国国防特种武器局研制的450kg级侵彻弹和900kg级先进单一战斗部侵彻弹;除此之外美国和英国也在加紧合作,研制重金属壳体的深侵彻钻地武器,并且在引信优化设计、弹体投掷距离方面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2)体积方面,在钻地武器毁伤威力不变的前提下,如何把武器做得小而轻,即小型化,是继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个研究重点。

弹丸越小对战略轰炸机来说,其意义重大。

因为钻地武器小型化后可以在弹头部分留出更多的质量和空间,这样就能增加弹头的数量或者在弹头部放置更多的其他设备。

因此,美国的钻地弹都朝着小型化方向发展。

(3)精度方面,为了提高自主作战能力,美国在钻地弹上加装全球定位复合制导系统或者惯性导航装置;为提高命中精度,美国还给予钻地弹加装末端制导系统、简易的差分全球定位制导系统。

目前,美国钻地弹命中精度已经达到10m,但他们仍在继续提高,近一步改进制导技术,成功使其命中精度提高到3m以内;并且重点研究智能引信,目的是在对地下工程破坏的最佳位置起爆,以最大限度摧毁目标。

(4)威力方面,在钻地弹发展过程中,攻击威力与钻地探度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常规炸药要增大威力,就需要多装炸药,然而装药的增加又必然会减少弹体的重量,这将会影响弹的整体效应,最终可能导致钻地弹在钻地过中由于弹头强度不够而损坏。

核弹头以最小的弹重、体积和破坏威力比被时代选中,B6-11型核钻地弹脱颖而出。

它的出现使钻地弹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使携带小当量的核装置,具毁伤效果也十分惊人。

未来战场上,智能化钻地弹、卫星导航钻地弹、多功能钻地弹、隐身钻地弹等将大显身手。

2 目标特性
深侵彻弹的主要目标是混凝土,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具有制作快速、简便、抗压强度高、抗腐蚀性强、抗火、材料性能稳定等一系列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如:指挥所、导弹发射井、飞机库和碉堡等)、民用领域。

混凝土也成为了深层工事的必备材料,同时也是机场、桥梁、核电站、防御工事等最
主要的建筑材料。

深层工事的发展极为迅速,不仅在厚度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向多层防护方向发展。

近年来这些目标的防御结构做得越来越坚固,并且呈现防护多层化优势,例如在通讯设施、指挥、控制方面做得较好的有:法国三军参谋部作战指挥中心(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构成,埋于地下10m);日本的中央指挥部(地下三层,地上两层,总深度30m);伊拉克总统指挥部(主体结构为厚度超过2m的特种高强度的耐高温水泥,并且建在地下18m处)
针对钻地武器的袭击,世界各国在工程防护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归纳起来主要有:
(l)异型表面。

主要形式:将建筑结构表面建造成球形、卵形等,目的在于造成弹体不能垂直侵彻,导致侵彻角度增大甚至跳弹。

(2)弹道偏斜。

主要有多层式防弹层和堆筑石块防弹层两类,目的在于干扰运载工具控制系统,增大侵彻角;并利用楼板层的破裂和石块防弹层的移动、破碎来消耗钻地弹的动能,使其最终侵彻能力下降。

(3)偏航板。

目的使弹体绕重心高度旋转,降低钻地能力。

(4)遮弹层。

目的造成弹体偏转、弹道弯曲,导致钻地弹变形、断裂。

(5)高强混凝土。

在抗压强度超过80MPa的高强混凝土中添加1.5%一2%的钢纤维,直接提高工程抗钻地武器侵彻的能力。

(6)综合防护。

综合伪装、隐蔽、分散、分隔干扰以及引偏等多种防护手段,目的使钻地武器不能发现目标;或者发现目标但打不着;或者打着了但钻深不够、摧毁效果不好。

防护工程中混凝土作为首选的主要常用材料,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其抗侵彻性能的研究一直是热点。

在最近10多年里,侵彻混凝土数值仿真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侵彻混凝土模型的建立则成为数值模拟的关键。

目前比较常见的混凝土模型有HJC模型、伪张量模型、RHT模型、K&C模型(混凝土损伤模型)和脆性损伤模型等。

先前的工作重点落在模型参数的选取和运用上,伴随实验、测试和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对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l)动态抗拉强度与静态抗拉强度比值约为4.5;
(2)动态抗压强度与其静态抗压强度比值约为1.5;
(3)动态模量与静态模量比值约为1.5。

3 发射与投放平台
钻地弹均采用穿甲弹头,其对坚固目标的侵彻通常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多级串联战斗部,第一级(如爆破装药或空心装药)在目标表层打出一个孔眼,然后,后面的随进战斗部进入孔内,在目标内爆炸;二是采用动能侵彻战斗部,即整体式战斗部,在弹道末段被加速到超声速时,依靠飞行动能侵彻到地下坚硬目标或坚固掩体内,对其内设施和人员进行毁伤。

通常若需增加侵彻深度,则采用火箭加速等技术。

钻地弹按载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航空炸弹型、导弹型钻地弹、肩射火箭型、炮射型等,其发射平台很多样,而对于先进钻地弹多采用次口径发射技术。

钻地弹一般由载体和侵彻战斗部组成。

载体一般为巡航导弹弹体、航空炸弹弹体以及火箭等,其运载功能是使侵彻战斗部在末段达到足够的速度。

4 关键技术
最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在针对钻地武器袭击的工程防护技术方面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弹道偏斜技术、偏航板技术、异型表面技术、遮弹层技术、高强混凝土技术、综合防护技术。

这样使得钻地弹又面临新的挑战,对钻地武器的性能要求越来越苛刻。

针对钻地深度不够、识别地下目标能力有限、毁伤威力不仕以及毁伤精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国外正在着力探索研究新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弹体结构和材料方面创新。

(2)引信材料性能创新。

(3)增大投掷距离。

(4)提高自主攻击能力以及命中精度。

动能侵彻战斗部利用动能撞击侵入目标内部,引爆内部装药,最终毁伤目标。

由于载体携载能力有限,可能造成侵彻战斗部攻击目标动能不足,侵彻深度不够。

所以,目前提高侵彻深度的主要方法有:
(1)选择适当的长径比来提高着靶比动能;
(2)提高弹头末速度来增大攻击目标时的动能。

为了提高侵彻速度,美军目前研制出带有火箭发动机或其他动力装置的侵彻战斗部,侵彻速度为1200m/s左右。

将该战斗部应用在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上,试验结果表明:质量为35kg、侵彻速度450m/s,战斗部足以钻透lm厚的钢
筋混凝土。

除此之外,弹着角和攻角对侵彻战斗部效能的影响也较大。

其中,弹着角为900 、攻角限制在士5 以内时的攻击威力最大。

硬目标深侵彻武器战斗部应具有功能集成和复合深侵彻的条件,目前深钻地弹的发展方向是精确命中与智能侵彻相结合,并且具有高侵彻能力,最终达到更大的毁伤效果。

新型钻地武器基本特点如下:
(l)精确制导技术。

如:全球定位系统制导、电视制导、激光制导、红外传感器以及雷达搜索等技术。

(2)高强度的材料弹体外壳和优化设计弹体结构。

(3)保证钻地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弹头的撞击速度和能量。

(4)增加弹头长细比,采用更有效合理的弹头形状。

(5)优化引信与战斗部的配合和改进能量输出。

(6)复合弹头侵彻弹。

相比普通弹药,钻地弹拥有钻地这一特殊功能是因为它们有着许多独特的技术:弹体高强度技术;攻击速度适配技术;智能化的引信技术。

而硬目标侵彻战斗部技术主要有:侵彻能力、引信、装药安全三方面关键技术。

(l)提高侵彻能力,对于动能侵彻应选取高强度的材料作为弹体外壳和优化设计弹体结构,选取适当长细比,提高撞击速度和能量。

除此之外,控制弹着靶角度和攻角也可以提高侵彻能力。

对于复合弹头侵彻,成型装药已从聚能射流发展到长杆射弹和自锻破片等多种更有效的结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预先侵彻效果。

(2)引信技术,是硬目标侵彻技术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发展方向为自适应智能引信。

现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发展通用、多功能、精确、具有复杂传感和逻辑功能的引信系统。

(3)装药安全,低易损性猛炸药是硬目标侵彻战斗部的核心,除了炸药本身的研制以外,炸药安全性研究也是个关键环节。

钻地弹在侵彻硬目标过程中将受到强冲击过载作用,对装药的起爆性能要求极为严酷。

炸药的安全(定)性是合理设计战斗部结构、充分利用炸药能量的基础。

除此之外,核钻地武器方面,研究重点是在提高钻地深度和毁伤威力的同时,如何尽量减少附带作用(具体包括降低当量、减少放射性沉降以及提高命中精度)。

5 总体方案
影响弹丸侵彻性能的因素很多,例如弹体材料参数、弹体头部现状、弹体长径比、靶体材料参数、侵彻速度、侵角、攻角等"弹药的总体方案对侵彻性能的影响尤为突出。

5.1 毁伤元
钻地弹由坚硬的侵彻弹头、高爆装药和引信组成;侵彻头一般为高强度钢或重金属合金材料,主要采用破片杀伤方式。

钻地弹均采用穿甲弹头,其对坚固目标的侵彻通常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多级串联战斗部(复式侵彻),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前置聚能空心装药弹头和随进动能侵彻弹头构成。

聚能空心装药弹头产生的射流使混凝土等硬目标破碎和变形,并沿弹头方向形成孔道,动能侵彻弹头循孔道跟进,使动能侵彻弹头钻混凝土等硬目标的深度成倍提高。

复式侵彻弹的穿透能力主要取决于聚能空心装药的直径和药量以及随进侵彻弹头的动能;二是采用动能侵彻战斗部,即整体式战斗部,在弹道末段被加速到超声速时,依靠飞行动能侵彻到地下坚硬目标或坚固掩体内,对其内设施和人员进行毁伤。

5.2 稳定性
对弹体结构稳定性,弹体的结构参数方面以长径比和弹体头部参数的影响最为突出。

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表明,弹丸的长径比越大,在同样侵彻速度下的侵彻深度越深。

但是弹体过于细长会带来以下不利因素:
(1)弹丸过度细长容易出现弯曲破坏,特别是在弹丸斜侵彻时;
(2)对于尾翼稳定弹丸而言,容易出现外弹道失稳。

长径比与弹丸对目标的侵彻能力成正比例关系,但是随着长径比增大弹丸对目标的侵彻能力增大的幅度减小,并且弹径过小将直接降低弹丸内部装药量和弹丸运动稳定性,因此弹丸的长径比的设计还应综合其他因素。

以前的研究表明:(l)弹体单位侵彻深度的能量密度损耗随长径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是增大的速率逐渐减小。

(2)对于相同体积的同种材料,随长径比的增加弹体侵彻效率略有减小,而侵彻深度增大。

(3)弹体与目标介质的交界面对侵彻的深度有较大影响,但与长径比的关系不够明显。

此外,在空气动力学相关文献中可以得出:随长径比增大弹体阻力系数略有降低、法向力系数导数略有增加、压力中心位置明显后移、马氏力略有增加、马氏力矩系数导数增大以及俯仰阻力矩系数导数增大,其中俯仰阻力矩系数导数增大幅度较大。

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长径比,以达到最好的预期性能。

弹体头部参数方面,枪弹和炮弹弹头大部分都是尖头的,这样做的原因是,一方面弹头在空气中高速飞行,空气对它的阻力包括三个方面:摩擦阻力、涡流阻力和激波阻力,尖拱类头形在弹丸飞行时所受空气阻力比平头小;另一方面在弹体侵彻时:尖拱类头形受靶体的正压力比平头小,对于尖拱类头形而言,研究表明:在侵彻薄板时,锥形头部的弹丸弹坑截面比较大,侵彻能力强;在侵彻半无限厚靶时,半球形头部的弹丸侵彻深度更大。

因此进行弹丸设计时,应考虑攻击对象,对于侵彻薄板目标,最好选用圆锥形头部的弹丸使形成的弹孔尽量大;而对于侵彻类似半无限混凝土靶较厚的目标,弹丸的头形一般为卵形或者半球形,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侵彻深度。

5.3 技术方案
相关的理论研究表明,单纯动能弹侵彻存在侵彻深度上限。

在技战术指标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弹体结构的优化可令动能深侵彻弹尽可能实现最大侵深。

其中弹体结构的力学设计尤为重要,包括弹形、弹材、质量比、长径比等。

又因为弹体常为细长中空结构,其抗弯能力和各截体的连接(包括连接位置和方式等)对其在斜撞击中过靶结构完整性有决定作用。

在穿甲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中,常把深层钻地武器近似为刚性弹,建立EPW (深层钻地武器)的分析模型。

据此,可对EPW 的侵彻性能进行预估,并可进一步开展弹体结构的力学设计,如弹体的抗压/拉分析,抗弯曲分析、弹形和弹材、筒体设计等。

理论研究已表明:刚性弹的深层侵彻主要由两个无量纲物理量(即撞击函数I 和弹头形状函数N )控制;而斜侵彻/穿甲问题中,控制参数除I 和N 之外,还包括靶体无量纲厚度d H /=χ和初始着角β。

刚性弹的撞击函数和弹头形状函数分别定义为
)/(320c Sf d Mv I =
)/(3d N M N ρ*=
其中c f 为无约束抗压强度, N 为弹头形状因子。

结构优化设计的深层钻地弹应有以下特点:对应于侵彻NSC 混凝土(c f =40 MPa)的速度上限(900 m/s),其弹头形状函数N 值在100~200之问,撞击函数I 在50~100之间,而其侵彻深度d X /大约在25~50之间。

需注意的是,装药动能深侵彻弹的门槛值应向上述分析值的下限靠拢,而上述值的上限对应于实心弹体。

但若进一步提高弹体材料性能,优化弹体的几何设计,并严格控制正侵彻姿态,有可能使深侵彻的速度上限提高到1 400 m /s(≈4Ma ),而装药动能深侵彻弹的无量纲侵深也有可能接近设计极限d X /≈50。

在弹形和弹材确定的情况下,弹体壳体壁厚的选择是保证弹体在侵彻过程中结构完整的关键,同时对装药质量装填比也有直接影响。

在弹体接近垂直方向撞击混凝土靶的过程中,弹体主要发生压缩变形(以前端为主)。

另外,由于应力渡的自由面反射,弹体后端将产生反射卸载波(拉伸波),反射卸载波与入射波相互作用,材料响应阶段(微秒量级)的应力波作用将导致宏观的惯性效应,弹体后端可能由于拉应力的作用发生拉伸断裂。

对于内部装药的弹体,因炸药抗拉性能较差,一般假设炸药不承受拉应力;同样,炸药的破坏强度和模量远小于外壳体的破坏强度和模量,虽然炸药的变形可能比外壳体的显著,但炸药的承载能力远小于外壳体。

因此若非强调动能深侵彻弹内装炸药件的安定性分析,强度分析中可忽略炸药部件而认为弹体是中空的,撞击过程的所有过载将完全由外壳体承受。

原则上讲,弹体壳体承受复杂的应力状态,应根据最大过载采用相应的强度理论计算等效应力,然后进行壳体壁厚设计。

但由于弹体正侵彻混凝土靶体时,弹体所受轴向载荷远大于弹体所受的横向力,因此可简化问题,按一维(沿轴向)问题进行强度分析。

实际情况是,弹体并非完全的一维弹性体,由于弹体结构的复杂性、内装炸药及阻尼层(高聚物)的衰减,应力波在弹体中传播、反射等过程将有一定弥散;同时,尽管塑性前驱波不能到达弹体后端面,反射拉伸卸载波仍将与前驱弹性压缩波作用而进一步衰减,因此弹体自由端面的拉伸载荷峰值将小于理论计算值。

而且金属材料的包辛格效应总是存在的,它对弹体极限壁厚的设计也有影响。

实战中弹体撞击混凝土靶体不可能是完全正侵彻,战标通常允许一定的着角条件。

深层钻地弹弹体常为细长中空结构,故其抗弯能力和各截断体的连接(包括连接位置和方式等)对其在斜撞击中过靶结构完整性有决定作用。

对于半无限靶体,刚性弹的斜侵彻包括两阶段,即初始弹坑和隧道区。

弹体在初始弹坑阶段发生方向角改变,在撞击的
第一阶段,与弹体轴线垂直的侧向作用力先增大,然后再减小,直至进入隧道区时减小至零。

根据理论推导计算可以得到细长中空薄壁弹体和细长实心弹体斜侵彻混凝土靶而不出现弯曲型破坏的最大理论着角计算公式。

在战标确定最大着角后,就可以得到不出现弯曲型破坏的弹壳理论壁厚。

若侵彻弹体采用等厚度设计,则动能深侵彻弹的壳体壁厚应选用弹体抗压/拉分析和抗弯分析的极限壁厚的最大值。

因弹体常选择多段筒体焊接连接,焊接强度通常为本体强度的70%~80%,相应的弹体壁厚应考虑一定的安全裕度而适当加厚。

另外,深层钻地武器结构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主要包括侵彻深度与爆炸当量,但在战斗部总质量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所以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弹体壁厚,同时也能保证炸药装填质量。

动能深侵彻弹战斗部通常需要在其后端加一后盖以防内装物的外泄。

根据以往的弹体设计技术和研究经验,建议弹体后盖整体采用螺纹联接设计。

在弹体侵彻过程中,由于惯性效应,弹体后盖将受到恶劣的拉伸载荷作用。

在以往实验中常出现的后盖脱落现象,正是因为弹体结构设计中未充分考虑该载荷对后盖螺纹的作用。

因此需要针对后盖的螺纹联接设计,进行强度校核计算。

为确保弹体的侵彻能力和飞行中的稳定性以及斜撞击时有足够的抗弯能力,根据已有的研究实例和理论工作,深层侵彻的弹体长径比一般在6-10之间,头部取尖卵形、尖锥形或截卵、截锥形。

一般而言,在已知的几种高强度钢中,如G50、D6AC、D6A、AF1410等其相应的力学性能分别可满足不同深层侵彻战标的要求,并可应用于弹体设计。

6 引战系统分析
引战系统是钻地弹的核心技术,目前外军正在着力探索新的引战系统技术:一是通过采用新的战斗部来提高钻地深度;二是对引信进行优化设计,研制既耐冲击、又能在最佳时刻引爆的新型引信。

钻地弹战斗部主要分动能侵彻战斗部和复合侵彻战斗部两大类。

动能侵彻战斗部是一种利用弹丸飞行时的动能,撞击、穿入掩体内部而摧毁目标的战斗部。

弹头依靠飞行时的动能侵彻到目标内部后,引爆弹头内的高爆炸药,毁伤目标。

美军研制的450kg J-100型和特制的1800kgBLU-113型战斗部均属于此种类型。

由于受载体携载能力影响,弹头的体积和质量受到限制,这就会造成侵彻战斗部攻击目标时动能不足,影响侵彻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