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新泰历史大事记(修增)
距今5万年前,新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界称之为“新泰人”
先秦~五代(约前26世纪初~960):
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山(今泰安市区南20公里处)。
〔《史记·封禅书》〕
颛顼时期(约前23世纪)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山(今新泰市楼德镇南柴城村东)。
〔《史记·封禅书》〕
帝喾时期(约前22世纪)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山。
〔《史记·封禅书》〕
帝尧时期(约前22世纪) 尧封泰山,禅云云山(今东平梯门乡芦泉村有尧陵,传为帝尧葬所)。
〔《史记·封禅书》〕
帝舜时期(约前21世纪)舜封泰山,禅云云山。
朝见东方诸侯。
〔《尚书·舜典》、《史记·封禅书》〕
夏帝禹时期(约前21世纪)嬴姓氏族兴起于泰山一带。
其先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为嬴,封于嬴地(今新泰、莱芜交界处,嬴城故址在莱芜城子县村) 。
商周时嬴族陆续西迁陇中,成为秦国的前身。
〔《秦集史·国君纪事》、林剑鸣《秦史稿》、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柳明瑞等《嬴秦文化与莱芜历史》〕
商汤时期(约前16世纪)汤封泰山,禅云云山(今新泰市楼德镇南)。
〔《史记·书》〕
商武乙时期(约前1147~1113年)世代聚居泰山附近的东夷族兴盛,其势力遍达今山东东部地区。
周朝建立后,多次东征,攻打东夷,夷族势力渐衰。
〔《后汉书·东夷列传》、《东夷古国史研究》〕
周武王十二年(前1046年)周灭商,于泰山南北分别建立齐、鲁两国。
泰山以南属鲁国(国都今曲阜),以北属齐国。
〔《史记·周公世家》〕
西周初期封于泰山附近的诸侯国除齐、鲁外,还有成阝国(姬姓,故址今宁阳境)、杞国(姒姓,故址在今新泰) 、章阝国(姜姓,故址在今东平县东部)、遂国(妫姓,故城在今宁阳县西北与肥城接界处) 、铸国(任姓,故址在今岱岳区大汶口附近)、宿国(风姓,故址在今东平县南部) 、须句(风姓,故址在今东平县西北)、牟国(故城在今莱芜城东)等小国先后存在。
〔安作璋《山东通史·先秦卷》〕
西周初期甫国(即吕国,封在河南新蔡)人陆续东迁,其一部到达泰山一带,新甫山(今新泰市境)即因甫人而得名。
〔何光岳《炎黄源流考·吕国的形成和迁徙》〕
商代,杞人(姒姓)立国于今新泰境,至周亡于楚。
商周时期,新泰境内还有淳于,菟裘(今新泰市楼德镇)等小国存在。
周定王六年(前601年) 鲁国在平阳(今新泰市境) 筑城。
〔《左传》宣公八年〕此为今新泰市区建置之始。
周定王十八年(前589年) 十月,楚国侵鲁,在蜀(今泰安市岱岳区境)驻军。
鲁国求和。
十一月,楚、鲁、秦、宋、陈、卫、郑、齐、曹、邾、薛、曾阝等国在蜀会盟。
〔《左传》成公二年〕
周敬王20年(前500年)夏,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今新泰谷里),孔子相礼,齐人将讠艹口口隹、郓(今东平县境)、龟阴(今泰安市岱岳区旧县北)之田归还鲁国。
〔《左传年〕
周敬王23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做《龟山操》。
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展禽受封于柳下(今新泰市柳里),以崇尚礼节闻名于世。
卒谥惠,世称柳下惠,以作怀不乱,而被后世尊为和圣。
(今新泰天宝有和圣墓,为柳下惠葬所)。
〔《左传》、《鲁国史》〕
春秋末期鲁国柳下(今新泰市柳里)奴隶展雄(史称柳下跖)率9000人起义,反抗诸侯,所部曾活动在泰山一带。
柳下跖被后代封建史学家诬称“盗跖”。
〔《庄子·盗跖》、《玉函山房辑逸
书》引《古文琐语》〕
同期孔子讲学于洙泗之间,泰山附近之有若(故里今肥城东故社有家庄) 、冉耕(故里今肥城冉家庄)、林放(故里今新泰放城)等皆曾在孔门求学。
〔《孔门弟子研究》〕
同期鲁国大夫季孙氏在泰山举行一种祭礼(旅),孔子以为非礼,有“泰山不如林放乎”之讥(林放,字子邱以知礼著称。
曾向孔子问礼之本)。
〔《论语·八佾》〕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 楚考烈王伐鲁国,泰山皆南入楚境。
楚人曾以青铜器“楚高”祭祀泰山(1954年出土于泰安城东更道)。
〔《史记·鲁世家》,《文物参考资料》1954.7、1956.6〕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泰山南皆入秦境。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军越泰山长城攻齐,虏齐王建,齐亡。
秦遂成一统之业。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将全国划为36郡,泰山属济北郡领地,郡治博阳(故城在今泰安市岱岳区旧县村) 。
领博阳、嬴、卢(今长清县南)、谷城(今东平县旧县)、漯阴(今临邑县南)、著(今临邑县东南)、平原(今平原县西南)、鬲(今德州北)8县;又须昌(今东平县西北)、无盐(治今东平县东无盐村)、章(今东平县东)等3县属东郡(治今河南濮阳) ;刚(今宁阳县东北)属薛郡(治今曲阜)。
〔《秦集史·郡县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备注:观秦朝山东地图可知,今新泰地界除天宝北侧部分、宫里等归济北郡外,其余如今新泰市区、新汶、楼德、禹村、天宝南半部分全归薛郡(治今曲阜)管辖。
秦始皇28年(前219年),始皇帝嬴政东巡,登封泰山,刻石颂秦功德。
禅于梁父山(今新泰市西北)。
始皇下泰山时,风雨暴至,遂休于树下。
事后封其树为“五大夫”爵。
〔《史记》始皇帝纪、封禅书〕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 始皇帝嬴政决定拆毁内地长城,泰山齐长城亦因此被毁弃。
〔马非百《秦始皇集传》〕。
秦代末期晋公族羊舌氏之后为避世乱,徙居泰山。
是为泰山羊氏家族之始(新泰天宝镇羊舍、古城村)。
〔《元和姓纂》卷五、《通志·氏族略》〕
西汉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刘邦称汉王(后称帝),史称西汉。
同年,置平阳县(今新泰),辖属鲁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以济北等7郡为齐国。
同年,分济北郡东南地置博阳郡(治今岱岳区旧县),辖境约当今泰安、新泰、莱芜、济南、济阳、邹平、章丘等地。
惠帝末,移治济水以南之东平陵(今章丘西) ,因改名济南郡。
〔《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
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 文帝刘恒以济北、博阳两郡地置济北国,封刘兴居为济北王,都卢县(今长清西南)。
三年(前177年),兴居被废,国除。
十六年(前164)复置济北国,封刘肥之子刘志为济北王。
泰山及山之西境在济北封内。
景帝四年(前153),志徙封艹川,改封刘勃为济北王。
至后元二年(前87)济北王刘宽自杀,国除,地属泰山郡。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汉书·诸王世表》〕
西汉初期儒家学派获得恢复和发展,至武帝朝,进入其黄金时代。
司马迁所记汉初五经七家八位经传大师,泰山人有二,一为高堂生(其故里在今新泰市龙廷),一为胡毋生(胡毋氏时为泰山望族)。
其后,泰山人毛莫如、栗丰、冥都,东平人夏侯胜、夏侯建、嬴公皆以经学闻名于时。
〔《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
元狩元年(前122年) 十月济北王刘勃闻武帝将封禅泰山,上书献封国境内泰山及附近城邑。
泰山遂改隶济南郡,后又析置泰山郡,郡治博县,至元封元年(前110年)后移新建之奉高(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故县村) 。
领奉高、牟(治今莱芜市东)、嬴(治今莱芜市西北)、莱芜(治今淄博市南)、盖(治今沂源县东南)、东平阳(治今新泰市区)、蒙阴(治今蒙阴县西南) 、华(治今费县东北)、南武阳(治今平邑县南)、梁父(治今新泰市天宝镇古城) 、柴(治今新泰楼德镇
柴城)、钜平(治今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蛇丘(治今肥城东南) 、刚(治今宁阳东北)、博(治今泰安市岱岳区旧县)、宁阳(治今宁阳县南)、乘丘(今巨野县西南)、桃乡(治今汶上东北)、肥成(治今肥城境)、卢(治今长清境)、式(治今宁阳境)、富阳(治今肥城境)、桃山(治今宁阳东北)、茬(治今长清县东南) ,计24县。
〔《史记·孝武帝本纪》、《汉书·郊祀志》、《汉书·地理志》〕。
元鼎二年(前115年) 泰山等郡普遍遭受灾害,灾民饿死于道路。
〔《汉书·魏相传》〕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废汉,自称新帝。
新莽一朝,沿置泰山郡,辖24县(东平阳县(即今新泰)在其内)。
〔《汉书·地理志》、万斯同《新莽职方考》〕
天凤五年(公元18年)樊崇在莒起义,后转入泰山,曾在徂徕山天平寨、泰山天胜寨据守,同王莽军作战。
嗣后率部西进,立汉宗室、泰山式县人刘盆子为帝。
其部发展为声势浩大的赤眉军。
〔《后汉书·刘盆子传》、《水经注·汶水》〕
东汉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光武帝),建元建武,史称东汉。
同年齐地豪强张步攻占泰山等七郡,与刘秀为敌。
〔《后汉书·张步传》〕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十二月光武帝任命大将陈俊为泰山太守,攻打拥兵齐地的张步。
张步联合泰山地方豪强对抗汉军,在嬴战败,陈俊遂定泰山。
〔《后汉书·陈俊传》〕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废平阳县,并于梁父县。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因兵燹之后,户口减少,光武帝下诏撤并全国郡县。
泰山郡内撤置卢(后复置,改属济北国)、肥成、蛇丘(后复置,改属济北国)、柴(今新泰楼德镇柴城)、东平阳(今新泰市区)、蒙阴、华、宁阳(后复置,改属大河郡)、乘丘、富阳、桃山、桃乡、式14城,新并入南城(治今平邑) 、费(治今费县)2城,连同原有的10县,共领12县。
〔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光武帝东巡,大臣张纯奏请封禅,光武帝以“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为由不许。
三月,帝巡鲁地过泰山,命官员祀泰山及梁父山(今新泰西北)。
〔《后汉书》光武帝纪、祭祀志〕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光武帝东巡奉高,登封泰山,禅梁父山。
汉官马第伯随从光武帝登泰山,撰《封禅仪记》,此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散文游记之一。
〔孙星衍辑《汉官六种》、《后汉书》光武帝纪、祭祀志〕
东汉前期司隶校尉鲍宣的后嗣,自上党徙居泰山东平阳,鲍氏遂为泰山望族之一。
鲍宣七世孙丹、八世孙信、九世孙勋,同显声于汉魏之际。
〔《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礼器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六月十三日泰山及尤来山(今徂徕山)发生强烈山崩。
〔《后汉书》桓帝纪、五行志〕
延熹年间泰山郡太守范康对境内不法豪强“奋威怒,施严令”,致“莫有敢干犯者”。
以致触犯常侍侯览,被削职流放日南(今越南境)。
泰山人羊陟等赴京为其讼冤,范康得以赦返还本乡。
〔《后汉书·党锢·范康传》〕
建宁二年(169年) 十月汉廷迫害清流派官员的“党锢”事起。
泰山羊陟时为“八顾”(八大贤人)之一,泰山胡毋班、东平张邈并为“八厨”(八大义士)之一,皆有声乡里;羊续为窦武府吏,曾参与谋诛宦官,因而于本年尽被削职禁锢。
〔《后汉书·党锢传》〕
光和二年(179年) 宫廷乐官蔡邕因事流亡,往泰山依附羊氏,长达12年。
蔡将女儿嫁羊续之子羊道。
〔《后汉书·蔡邕传》、《晋书·景献羊后传》〕
中平元年(184年) 黄巾大起义暴发,州郡多被攻占。
唯谷城长张迁守御有方,未被所破。
中平三年(186年) 张迁升任荡阴令,其故吏韦萌等为其立《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纪其治绩。
〔《张迁碑》〕
中平六年(189年) 著名廉吏、太常羊续卒,葬泰山梁父。
朝廷以羊续居官清正,命泰山太守
以府赙钱赐羊续家人,后在梁父为羊续立碑。
〔《后汉书·羊续传》、《魏书·地形志》〕东汉末期诸葛王圭任泰山郡丞。
王圭字君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即诸葛亮之父。
亮幼时曾从父泰山任所,少年诸葛亮曾长期生活在梁父山下,后因此经历而好为《梁父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忠武侯祠墓志》〕
东汉末期,复置平阳县(今新泰市区)。
建安元年(196年)兖州牧曹操以泰山郡界广阔,暴民不易弹压为由,分其5县置嬴郡,以糜竺为太守。
数年后废嬴郡,地仍属泰山郡。
〔《三国志·蜀书·糜竺传》〕
魏初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梁父、钜平、山茌(即西汉茬县,东汉改名茌县,至魏改为山茌。
故治在今长清东) 、嬴、莱芜、南武阳、南城、牟、平阳(今新泰市区)11县。
又沿置东平郡,治寿张,领寿张、须昌、无盐、东平陆、宁阳、刚县、富城、范8县。
〔吴增仅等《三国志郡县表附考证》〕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史称西晋。
泰山羊祜等人皆建佐命之勋。
晋立后,武帝尊景皇帝(司马师)夫人羊氏(泰山人,羊道之女,羊祜之姊)为景皇后,时称弘训皇后。
泰山羊氏家族由此勃兴,成为当朝一流门第。
〔《晋书》武帝纪、景献羊后传〕
西晋太康九年(288年)沿置泰山郡,领11县。
其中东平阳县,因临近新甫山和泰山,遂改名新泰(又一说:晋咸宁年间,羊固上表改平阳为新泰)。
东平国由寿张迁治须昌(今东平县须城附近)。
撤宁阳县,并入刚平县(晋改刚县为刚平,故治今宁阳县东北17.5公里) 。
省成阝(成)县、章县。
〔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补注》、光绪《东平州志·沿革表》、咸丰《宁阳县志·沿革考》〕
西晋咸宁二年(276年) 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合泰山郡之南城、南武阳、梁父、东平阳5县为南城郡,封大将羊祜(东平阳人) 为南城侯。
羊祜推让不拜。
祜卒后,武帝遵其遗愿,去南城侯号。
南城郡遂废。
〔《晋书·羊祜传》、《世说新语·言语》刘注、李兴《晋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 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史称东晋。
此时前后,泰山羊氏、胡毋氏等士族避地江左(长江东南地区)者甚多。
〔《晋书》元帝纪、羊曼传、胡毋辅之传〕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 春晋泰山太守徐龛归降石勒(属后赵),自称兖州刺史,且发兵攻打济、岱一带。
晋朝廷命征虏将军羊鉴讨伐,久战无功。
徐龛拥兵泰山间,在晋与后赵之间反复无常,至永昌元年(322年) 七月,被后赵中山公石虎擒斩。
泰山遂入后赵版图。
〔《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晋书》羊鉴传、蔡豹传〕
后赵时期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嬴、南武城、梁父、山茌、南武阳、莱芜、东牟、钜平10县。
〔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
后赵建武十三年(347年)后赵永贵侯张余献给泰山庙金马一匹,高2尺余,形制甚精,供奉于庙中神器库。
〔《水经注·汶水》引《从征记》〕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 后赵亡。
兖、徐等地的守将相继降晋。
泰山复入于晋。
〔《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
东晋太和元年(366年)十月前燕抚军将军慕容厉攻晋泰山太守诸葛攸,攸奔淮南,泰山地入前燕。
〔《十六国春秋辑补·前燕录》〕
前燕时期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嬴、南武城、梁父、山茌、南武阳、莱芜、东牟、钜平10县。
〔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
东晋太元六年(381年) 晋将刘牢之攻克前秦兖州,泰山又归晋有。
晋任张愿为泰山太守。
太元十一年(386年) ,张愿以郡叛晋归降翟辽。
十四年三月,张愿率军围攻泰山太守羊迈,晋将向钦之将其击退。
十五年正月,张愿再与晋龙骧将军刘牢之在泰山交战,八月兵败降晋。
〔《晋书》孝武帝纪、天文志、刘牢之传〕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 后燕帝慕容垂夺取河内,泰山诸郡守兵皆弃城溃奔。
泰山遂为后燕
所领。
〔《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燕录》〕
东晋太元年间泰山名僧竺道馨以讲经名于世。
道馨为泰山羊氏女,后住洛阳东寺,不时讲说。
史称“比丘尼讲经,馨其始也”。
其后南朝宋、梁名尼僧念、昙睿亦出自泰山羊族。
〔《比丘尼传》卷一、卷四,《大宋僧史略》卷上“尼讲”条〕
后燕时期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嬴、南武城、梁父、山茌、新泰、南武阳、莱芜、东牟、钜平11县。
〔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
南燕燕平二年(399年) 后燕将慕容德自立称帝,引师南徙。
同年五月驻扎薛城,兖州北部诸县皆降。
又传檄青州,称:“以七州之众二十余万,巡省岱宗,问罪齐鲁”。
遂定青、齐。
泰山自此为南燕领有。
〔《十六国春秋辑补·南燕录》〕
南燕建平四年(403年) 王始聚众泰山,自称太平皇帝,置署公卿。
后被桂林王慕容镇所破。
王始被俘不屈,死于燕都广固(今青州市) 。
〔《晋书·慕容德载记》、《十六国春秋辑补·南燕录》〕
南燕太上二年(406年) 燕将慕容凝以梁父叛燕,为韩范所破,慕容凝奔后秦。
〔《十六国春秋辑补·南燕录》〕
南燕时期沿置泰山郡,领奉高、博、嬴、南武城、梁父、山茌、南武阳、莱芜、钜平9县。
又将兖州治所设于梁父。
〔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 晋相刘裕北伐南燕,先后克梁父、泰山,进围广固。
义熙六年(410年) 燕亡,泰山又为晋有。
刘裕克泰山时,曾遣使祭祀岳庙。
名士伍缉之随从刘裕伐燕,登泰山。
在所著《从刘武王西征记》(简称《从征记》)中,详记泰山事。
〔《十六国春秋辑补·南燕录》、《太平广记》卷二八三引《述异记》、《水经注·汶水》引《从征记》〕
南北朝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 武帝刘裕代晋自立,国号宋。
南朝宋沿置泰山郡,领奉高、钜平、嬴、牟、南城、武阳、梁父、博8县。
省刚平县。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 十一月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伐宋,途经泰山,祭以“太牢”(三牲祭品)。
后魏无功而返。
泰山一带仍为宋有。
〔《魏书·礼志》〕
北魏时期沿置泰山郡,领钜平(时县治由今岱岳区大汶口镇移至今宁阳县东太平村)、奉高、博平、嬴、牟、梁父(时县治由今新泰天宝古城村移至宫里镇里村,魏末又移回古城村故治)6县。
复置刚县(原刚平县)。
〔《魏书·地形志》〕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改泰山郡为东平郡,领博、梁父(治今新泰天宝古城村)、岱山(治今新泰镇里村) 3县(钜平县并入博县,废奉高县,改北魏梁父县为岱山县)。
又将无盐县并入须昌县(治宿城)。
又北齐时废富城、蛇丘、刚平、无盐、汶阳、寿张等县。
平原县治所由汉代宁阳城(今泗店镇故城村)北移17里(即今宁阳城址)。
〔《续山东考古录》卷十八、《隋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六〕
北齐河清二年(563年) 崇佛众僧在徂徕山西北麓兴建四禅寺(后名为法云寺) 。
〔金大定《重修法云寺记》〕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梁父县令王子椿在徂徕山南麓摹刻佛经2处。
泰山经石峪、水牛山(在今宁阳境)、二洪山(在今东平境)等处也有这一时期的摩崖刻经。
其中经石峪《金刚经》刻石今存千余字,隶书雄奇,有“大字鼻祖”之誉。
〔《山东北朝摩崖刻经全集》、《山东平阴发现中国最大的摩崖》(《人民政协报》1997.1.21)〕
北齐承光元年(577年) 北周灭齐,泰山一带遂为北周领有。
周沿置东平郡。
〔《周书·武帝纪》〕
隋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隋朝。
其在位初年,废除北齐时所置东平郡(原泰山郡) 及北周时所置肥城郡。
东平郡所属的梁父、博、嬴等县改隶鲁郡。
〔《隋书·地理志》、《续山东考古录》卷六〕
开皇二年(582年)梁父县由故治(今新泰天宝镇古城村)西迁新城(今岱岳区房村乡东梁父村)。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
开皇三年(583年)岱山县改名奉高县。
六年(586年)恢复岱山县旧名。
至大业初年将岱山并入博城。
〔《续山东考古录》卷六〕隋文帝时期在博城置泰州,至大业初年废。
〔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
隋代泰山附近制瓷业迅速发展。
今泰安中淳于村有这一时期的瓷窟遗址,泰安旧县曾出土此时制造的青瓷龙柄蹲猴盘口壶,工艺精良。
〔黄松《齐鲁文化·科技漫话》、《中淳于古代瓷窟遗址调查》(《考古》1986.6)〕
唐
武德元年(618年) 五月李渊称帝(唐高祖),国号唐
武德五年(622年)唐于博城置东泰州,领博城、梁父、嬴、肥城、岱(本年新置,治所在今泰安市区东南)5县。
〔新旧《唐书·地理志》〕
大加并省。
遂废东泰州,并将梁父、嬴、肥城、岱4县并入博城,隶于兖州。
〔新旧《唐书、地理志》〕
年复博城旧名)。
并在泰山立《登封纪号文》诸碑。
新罗、百济、耽罗、高句丽、波斯、乌苌、倭国
天宝元年(742年)四、五月诗人李白游泰山,赋《泰山吟》诗6首。
此前李白与孔巢父诸人隐于徂徕
至德元年(756年) 正月大将安禄山叛唐称帝,国号燕。
十二月,攻陷鲁、东平等郡,泰山一带遂为叛军所据。
东平郡太守嗣吴王李礻氏起兵讨安禄山。
至上元二年(761年) 唐在兖(鲁郡)、郓(东平)破
一○八)〕
唐代泰山附近制瓷业更加繁荣。
今新泰大窑沟、碗窑头,宁阳西太平皆有这一时期的瓷窑遗址。
西太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 四月兖、郓间义军竞起,有号称“赵将军”者,率众数千人,转战于乾封一带,官府不能禁制。
〔石介《石氏墓表》、《旧五代史·晋少帝纪》〕
《泰山志·人物》姜端传〕
后晋时期泰山南麓的岱岳镇(今泰安城址)日趋繁荣,朝廷设置岱岳镇使及岱岳镇都虞候等官,以掌镇事。
〔高里山石幢〕
宋朝
建隆元年(960年) 太祖赵匡胤代周称帝,下诏沿旧制,在兖州祭祀泰山。
六月,以平定泽潞事变,
皆来陪祀。
宣和二年(1120年) 宋江等36人聚义于梁山(今东平、梁山一带),转战齐魏(今山东、河南) 。
本年在沂州(今临沂) 为知州蒋圆所败,余部北走龟蒙(今新泰境内)。
〔《宋史·侯蒙传》、《蒋圆墓志铭》〕
五代至宋泰山附近的制瓷业仍呈兴盛。
其时的瓷窑遗址,现存宁阳西磁窑、西太平及新泰汶南等多处。
泰安的白瓷工艺在同类产品中更为娴熟。
宋末因兵乱,各处瓷窑多停产。
至金天眷、皇统年间陆
金
天会八年(1130年)二月李仅抗金义军攻入奉符县,崇法禅院毁于兵戈。
〔《崇法禅院碑》〕
齐阜昌元年(1130年) 九月金策立刘豫为帝,年号阜昌,国号大齐,始建都大名(今属河北省),后迁东平府须城,称“东京”。
泰山一带划入齐境。
刘豫在奉符置泰安军,“泰安”之名始此。
阜昌八年(1137年),刘豫被废,泰安复属于金。
〔《宋史·刘豫传》、《大定重修宣圣庙记》〕
大定初年(1161年)诗人党怀英隐徂徕山西北麓,筑竹溪庵,赋诗著书。
怀英,泰安奉符人,后累
大定二年(1162年)始创泰安城。
〔明《泰山志·岳治》〕
寺记》〕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黄河移至故道,梁山泊及东平周围水域涸干为田。
〔《泰安地区志》63页〕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 泰安改军为州。
辖奉符、莱芜、新泰3县。
〔《金史·地理志》
贞二年(1214年)金廷因受蒙古所迫,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山东大乱。
四月,蒙古军再陷泰安,山东郡县存者惟东平数城。
〔《金史·宣宗纪》、杜仁杰《泰安严氏迁葬之碑》〕
是时泰山豪强多拥众据地,在金、蒙古、南宋的三角战争中相互混战,泰山附近兵戈不止。
〔元好问
1214年五月泰安徂徕人严谨率众据徂徕山天平寨一带,抗击蒙古军。
后金将蒙古纲封其为怀远将军。
〔杜仁杰《泰安严氏迁葬之碑》〕
1214年本年前后新泰人石王圭起兵据险自保,在龟蒙山(在新泰东南)大破李霸王兵。
之后,石王圭率部投宋,封为忠义军将;后又降蒙古,为济、兖、单三州兵马都总管。
元光二年(1223年)与金兵战于曹州,兵败而死。
〔《元史》、《新元史》、《蒙兀儿史记》石王圭传〕
贞四年(1216年)红袄军首领郝定率部抗金,自称大汉皇帝,年号顺天。
先后攻占泰安州及莱芜、新泰等10余县。
严谨统兵击败红袄军,夺回泰安州城,并坑杀义军甚众。
郝定为金东平行省侯挚所破,不屈而死。
〔《金史》宣宗纪、侯挚传、元好问《东游纪略》、杜仁杰《泰安严氏迁葬之碑》〕
太宗四年(1232年)诗人杜仁杰由南方返故里长清。
此后30年中,9次至泰山,数游徂徕,所撰诗文甚多。
〔孔繁信《重辑杜善夫集》〕
太宗五年(1233年)河内(今河南省一带)名儒许衡为避兵乱,隐居徂徕山中,其居室匾曰“鲁斋”。
后迁居泰安东馆,教授弟子。
学者称其为鲁斋先生。
〔《元史·许衡传》、《泰山道里记》〕
金元时期泰安州人在泰安文庙附近构筑四贤祠,祀羊祜、孙复、石介、党怀英。
〔郝经《竹溪》诗自注(《陵川集》卷十三)〕
乃马真后四年(1245年)泰安大旱,又因连年兵戈,州境荒芜,生民几尽。
〔路希尹《感泽记》〕
定宗元年(1246年)四月泰定节度使、开国侯时珍父子襄助隐于徂徕的儒士鹿森建二圣堂,祀老子、孔子。
时修复毁于贞之乱的徂徕山光华寺。
时珍,泰安天宝(今新泰境) 人,金末据守天宝,保全一方,后率众归附严实,累官左副元帅,对徂徕胜迹整修功绩甚多。
〔《贫乐岩二圣堂记》、高诩《光华寺碑》、《时珍墓碑》〕
中统三年(1262年)割据山东的都督李王亠回(原红袄军首领李全之子)起兵反蒙古,次年战败被杀。
在此役中,新泰倍受蹂躏,民众逃散,荒败不堪。
〔《新泰县乡土志》建置、兵事〕
元朝
元二年(1265年) 因遭金末兵燹,生民几尽,废新泰县入莱芜县,改设巡检司。
〔《元史·世宗纪》、乾隆《新泰县志·建置沿革》〕
元十年(1273年) 元廷“以山东居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由蒙古族及畏兀族、色目人、北方汉人等民族组成的军队) 列大府以屯之”。
其一支驻屯于泰安境内的前营、后营(是否今新泰楼德镇东营村,西营村?)及大圈等村(今属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
至本年,令屯军“随地入社(元制五十户以上的村称社),与编民等”。
此为回族入居泰安之始。
〔《元史》兵志、食货志,《泰安市志·宗教》〕元三十一年(1294年)复置新泰县,并建县学。
〔《元史·成宗纪》、《新泰县乡土志·建置》〕
盈《话说莲花山》页86〕
延三年(1316年) 新泰县乡人在县北15里建师旷庙(师旷为春秋晋国乐师,平阳人) 。
后王旭有《师旷庙》诗作记。
〔光绪《新泰县志·寺观》、王旭《兰轩集》卷二〕
元代中期朝廷诏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泰安进士贾氏(失名)遂在云云山(今新泰楼德镇镇南)云云亭设馆讲学,世称“贾氏书院”。
〔《泰山道里记》、《元史·选举志》〕
元代末期新泰学者孙甫预感“大变将起”,遂隐居不仕,在新甫之阳讲学,一时读书人尊为宗师。
〔乾隆《新泰县志·人物》〕
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宋龙凤帝韩林儿部将毛贵率东路红巾军先后攻克泰安州及肥城、莱芜、新泰等县,泰山为红巾军所据。
〔《元史》顺帝纪、也速传〕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元淮南行枢密院副使也速由海州攻山东红巾军,攻陷泰安州及平阴、肥城、莱芜、新泰4县。
〔《元史·也速传》、泰山桃花涧杨世瑛题刻〕三月红巾军毛贵部由山东攻入河北,也速奉诏赶赴防堵。
泰安州又入红巾军之手。
次年四月,红巾军将领赵君用谋杀毛贵,引发山东红巾军分裂,东平、泰山一带为田丰部所控制。
〔《元史·也速传》、《剪灯新话·鸾鸾传》〕
金元时期泰山附近的制瓷业持续繁荣,此期有新泰碗窑头、宁阳西磁窑等处。
至元末明初,山东战事频仍,瓷器业遭严重破坏,泰山附近诸窑多数停烧。
〔黄松《齐鲁文化》〕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调整泰安州区划,奉符县并入州,不单设县,另划泗水县原徂徕山南18堡(含楼德镇)入泰安州,长清县改属济南府。
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