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文化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文化机制
[摘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是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中两个高度相关的生态种群,两者的和谐共生需要中介变量——文化的介入与调节。

文章基于文化学视角,厘清文化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发展历程,探寻价值引导与特色理念在两者联动中的文化缺位,明晰文化功能、作用、性格与张力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效用,从新的视角与维度重构办学机制、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及招生就业机制的文化路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文化病理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话题一度引发研究者们的热议,成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紧迫而又现实的命题。

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更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触角”不仅延伸到教育、经济等相关领域,还受到文化领域的审视与关照。

文化作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第三类变量,彰显了两者联动的文化向度,探寻出两者联动的“文化病理”,进而创新出两者联动的文化机制,运用文化的高度、深度与广度演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无缝对接”。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文化向度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指出:“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高度耦合与相互依赖性,两者之间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这种直接关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逐渐产生变化,两者之间的联动在环境、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绎与嬗变。

职业教育作为文化大范畴中的一个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文化凭借其独特的视野与宽阔的视域,成为关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文化作为影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第三类变量,通过调节变量获取不同情境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两者关系的解释,或通过不同中介变量的不同作用机制审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终成为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间转化支持路径。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种无形的渗透作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程:文化无关阶段、文化调节阶段、文化融入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文化并未涉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过程之中,它对两者的联动没有产生催化效果;第二阶段,文化作为调节变量引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过程之中,它影响着两者关系的强弱或关系的方向,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逐渐深入;第三阶段,文化作为中介变量介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过程,深化了区域经济通过各种机制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
业教育如何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借鉴。

文化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中介效用涉及不同的文化性格与文化张力,文化的性格与张力在文化作为第三类变量的同时得以产生与扩散,意图通过中介变量的身份成为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促进两者联动的效力与活力。

作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中转站”,文化依靠文化引领的功能、文化整合的作用、文化多元的性格以及文化共生的张力凝结成文化合力的“集结体”(见图2),凭借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嵌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之中,从而推进两者联动与互动的进程和速度。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文化病理”
“病理”是医学的专业名词,“病”是指“疾病”“生病”,也就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

文化病理是对“病理”的延伸与异化,它是在文化领域中由于异常条件使文化职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许多种脱逸行为的过程。

①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文化病理”则是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系统中出现异常因素,导致系统不稳定进而引发功能障碍,产生两者联动偏离正常发展模式的一种失调状态。

文化功能的缺位导致职业教育与区域联动中“文化病理”的出现,产生职业教育与区域联动发展的异化现象与失调状态,形成了从职业教育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内部黑箱。

(一)价值引导的现象偏颇
价值引导是文化世界建构价值意识的表现,文化世界的价值意识是通过无数“文化场” “行为场”、文化环境、情境、生活细节体现的,是人根据自己的灵明之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并通过理解、体验、想象、领悟等知性活动能力把上述种种文化情境中的价值和意义内化、整合为价值意识的过程。

②政府、企业与学校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利益主体,三方秉持的价值意识影响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方向与进程,由于三方不同的价值理念,产生多方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造成三方均试图通过控制其他方的文化走向来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导致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过程中三方关系的不可调和。

政府、企业与学校因其不同的利益诉求营造出不同的文化氛围,继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

政府的服务理念企图通过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与学校的文化塑造,引导企业与学校的行为方式向政府的服务理念靠拢,但因企业与学校在表面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一致性,在实质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利益)方面的背离性,造成政府因文化控制的困境对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投入不足,引导作用不明显;企业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的考量,它试图通过“经济霸权”的力量形成“文化霸权”的控制,让政府与学校为其经济利益的扩张而服务;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办学理念,人才质量的高低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好坏,但
学校的最终考核是就业率与就业水平的衡量,学校为实现自身的“品牌效应”意图通过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控制力量引导政府与企业对学校的支持与服务。

三方的关系由于价值引导的现象偏颇逐渐分崩离析。

(二)文化特色的理念缺失
文化特色既是区别于他者的标志又是促成自身发展的优势,特色文化发展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切入点,有益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吻合度的提升。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文化特色的理念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的文化特色理念缺失。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存在大众化倾向,普遍存在追求热门专业、专业设置重复的严重现象,专业设置不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自身发展的状况,专业多而不精,大众化倾向明显,特色化趋势不足,造成人才的专业不专、专业不对口的现实困境。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呈现低水平趋势。

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端的技术人才,导生性与技术性的文化导向引领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人文性文化导向成为职业教育的众矢之的并逐渐落寞,这种目标的过度偏移导致人才的规格在技能水平与素质水平上的不平衡,致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处于高层职业的瓶颈。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特色理念缺失。

区域经济的发展始终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旨归,囿于传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对新兴的特色文化产业与特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大,形成了经济追风、跟风的思想,忽视了本区域的环境特征、技术特征与产业特征,阻碍了集聚人文特色与地域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特色文化产业与特色经济的“名存实亡”,同时引发职业教育对特色人才培养计划的流失。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职业教育受制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无法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与发展方向的特色专业,只能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设置不能与本区域的特色产业相对接。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文化机制
(一)文化引领:区域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化以人才培养为办学核心,以集约化、规模化为办学行为,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办学模式,以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校、职业院校等多方力量为办学主体,体现出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共同价值观,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为宗旨,具有集团化主体多元性、资源共享性、管理协调性以及利益共赢性等四个特点,它的价值观、行为宗旨与特点都包含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价值取向,发挥着文化在教育和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引导功能。

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从区域视角分为区域内职业教育集团化与区域间职业教育集团化两个向度,两个向度分别从文化引领和价值引导两个方面促进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1.区域内职教集团化。

区域内职教集团化追求区域内的特色发展,它可从两个维度进行审视。

第一,职业教育的横纵向审视。

横向层面是对同区域内同等层次职业院校的集团化,如同一区域中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高职院校的集团化;纵向层面主要是对同一区域中职与高职的集团化,关涉中职与高职在若干方面的衔接。

第二,职业教育的内外部审视。

内部层面是对职业教育自身体系的审视,依据职业教育本身的划分类型组建集团化;外部层面是对职业教育与企业、科研院校等以外的机构或组织的集团化。

职业教育的横纵向与内外部层面的集团化需要不同层级院校间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衔接以及相同层级院校间资源、师资的对流,更需要不同院校间价值理念的统一,价值机制的引导,以此驱动职业院校形成合力走向共同发展。

2.区域间职教集团化。

区域间职教集团化寻求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与良性发展,而区域间职业教育集团化是解决经济发展差异大、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如东西部职业院校的联动合作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统筹东西部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东西部优势汇聚与优势互补,形成东西部职业教育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总体竞争力。

区域间职教集团化是优势与弱势地区或优势与优势地区之间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的联结纽带,它在联接不同区域经济、资源与设施的同时,也共通着两地区的人才与文化,只有不同区域持有相同的文化认同感,才能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本的流动,进而促进各区域间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文化整合:多方主体耦合化的管理机制
由于政府、企业与学校追求不同的利益目标,秉持各自的利益逻辑,形成三者之间相互博弈的利益“怪圈”,导致政府的推动不明显,企业的参与度不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不高的恶性结果。

政府、企业与学校存在的利益博弈并不能简单地通过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来解决,不同的利益追求很难在短期内保持统一,如果三者之间不能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三者之间共赢性博弈的实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要促进多方主体的文化整合,同时要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政府、企业与学校的耦合点。

1.多方主体的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分散的、孤立的,甚至冲突的文化价值力量,实现人类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理想的力量凝聚,使人类的文化实践行为充溢着一种健康自觉的人文精神关怀。

政府、企业与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多方主体,一方面,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规避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霸权现象,寻求多方主体之间共同的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多方主体要整合多方文化,只有政府的文化理念、企业的文化向度与学校的文化氛围形成合力,才能促进三者的文化整合,推动三者在文化层面的融合与共进,并影响多方主体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的行为方式。

2.多方主体的价值耦合。

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于“文化企业+高新技术+资本市场”。

没有高新技术,就不能满足大众对多品种、多样化、多层次、多载体的文化需求;没有资本市场,文化的技术化创新和拓展路径就没有支撑,难以做大做强;没有资本的对接,文化创意就无法广泛投融资,文化不能真正成为产业。

③文化产业是政府、企业与学校的耦合点,它需要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调控,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以及学校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它将政府、企业与学校凝聚成一个整体,舍弃了多方主体之间的根本冲突,着眼于多方主体之间的整合与共同利益,实现多方主体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的耦合化。

(三)文化多元:区域文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多元化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课程设置一方面应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应迎合城乡居民的个体发展需要,因此,课程选择应包含两方面的适切性。

第一,课程设置与市场的适切性。

依据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等开发具有市场导向的多元课程,课程既要凸显本区域的特色又要兼顾市场经济的需求,实现课程市场化与特色化的统一。

第二,课程设置与个体需求的适切。

职业教育应为区域内的结构性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边缘人员”设置培训课程,开展相关职业的培训活动,帮助“边缘人员”重回职业岗位。

2.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应是多元模式的整合,多元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整合。

一是学校形态的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教育的学科本位;二是企业参与形态,强调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三是校企结合形态,强调职业教育的素质本位。

多元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文化人与职业人融合的重要方式,是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构建的重要路径,是职业教育“完整人”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应包括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层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式、适切化评价时机、系统化评价标准。

④评价主体既应包括职业教育机构,又应包括政府、企业、行业等主体;评价内容既应有课堂教学评价,又应有实训基地评价;评价方式既需要线性评价,又需要非线性评价;评价
时机既要求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又要求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评价标准应是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的有效结合。

(四)文化共生:双元共进一体化的招生就业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竞争多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

价值链是一种共生系统,链条中每一个链扣都是该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招生就业体制中政府政策的出台、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招生以及企业就业岗位的提供,形成一环扣一环的价值链,政府、职业教育院校及企业分别位于价值链的上游、中游与下游,政府政策的出台影响招生的规模与就业的形势,招生的规模与就业的形势互为条件,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双元共进一体化的招生与就业机制必将成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

“双元制”的招生就业机制代表了企业与职业学校两个办学主体、学习地点之间的合作,两者的合作在深层次上则意味着受教育者两个身份的融合、两个教学目标要求与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这种融合和结合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以及各方的共同参与来进行协调的。

⑤招生就业的双元共进一体化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目标体系的双元,目标追寻能力本位与就业导向双重效果;第二,制度体系的双元,双元是企业自主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制度;第三,培训体系的双元,培训是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有效结合;第四,训练体系的双元,训练既包括私营企业里的职业训练,又包括公立学校中的教育教学;第五,管理体系的双元,管理是私法与公法的协调统一,目标体系、制度体系、培训体系、训练体系以及管理体系共同结合、相互作用,形成体系共进的一体化模式,而双元共进最终指向招生与就业的共生,它们始终围绕共生的理念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注释]
①林艳.教师文化病理现象透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44.
②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8.
③田海明.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及发展之思考[J].学术界,2011(1):41.
④金凡路.职业教育立体多元化项目主题式教学评价构想[J].职教论坛,2013(3):61.
⑤亓国俊,庞学光.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