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唯物史观的影响

浅析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唯物史观的影响
浅析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唯物史观的影响

浅析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唯物史观的影响

摘要: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致使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以及哲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社会、文化以及唯物辩证观三个方面论述信息技术的对整个人类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社会,文化,唯物史观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的触角以飞快的速度延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对人类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广度、深度、速度都令人惊叹,因此,信息公路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它超越国家及民族的界限,对人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哲学产生了许多现实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一般来说,信息社会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相对而言的一种技术社会形态。它是工业社会之后,以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核心的高科技社会,是信息、知识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社会。

对“信息社会”的定义,目前普遍接受的是2003年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原则宣言》中提出的,即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困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叮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成为竞争能力的标志。德鲁克认为:知识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假如拥有知识.能够容易地得到传统的生产要素。在这个新的意义上,知识是作为实用的知识,是作为获得社会和经济成果的工具。托夫勒认为:知识一广义地说,包括数据、信息、意象、符号、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是现在第三次浪潮经济的主要资源。

借鉴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可以分析信息社会的结构特征。

首先是发展方式。信息社会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科技之上。信息技术处理的”原料”是信息,它通过信息的创新、共享、传播和创造性使用,大幅度地提高知识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卡斯特认为:在新的信息发展方式中,生产力的来源在于产生知识、信息处理与象征沟通的技术。知识与信息无疑是一切发展方式的关键因素,而脑力劳动者、智能工具具和数字化信息则是信息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在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以技术发展为导向,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日的,追求知识的创新、积累,以及信息处理更高层次的复杂度。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通过信息资源与物质、能量资源棚结合.创造出各种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生产工具,促使信息经

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圈民经济活动的}要内容。如果说工业社会是有形的物质和能源创造价值的社会,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的社会,那么,信息社会则是无形的信息和知识创造价值的社会,是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知识社会。

其次是互联网。最初的工业革命对家庭产生了重大冲击,工厂的出现把工人和工作搬出了家庭,移进了工作场所。而作为信息社会最典型标志的互联网也将对家庭产生深远影响。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在家里就可以上班工作。人们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都将完全由自己支配,工人和工作离开工作场所,重新回归家庭。

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最大影响当属电子商务。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在电子商务创造的心智地理中,距离已经消失,只有一个经济体,一个市场。在信息社会,每家企业都必须有全球竞争力,即使企业只在本地或地方市场中制造或销售产品,因为竞争不再是地区性竞争了。在电子商务中.既没有地方性公司,也没有地域区隔。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新的流通渠道,究竟电子商务能够提供哪一类型的产品和服务.流通渠道最新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这些我们都知之甚少。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自己的简历表放在互联网上,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之类的网上招聘网站上,并接受网上提供的就业机会,于是,网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劳动力市场。如我们所见,电子商务所创造的这一新的流通渠道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以及思维方式:不仅改变了顾客的购买方式,也改变了顾客购买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改变了顾客的行为、储蓄形态以及产业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改变了整个经济。

第三是产业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我们会发现,其实错不在全球化,而是这些国家国内的就业结构已经改变,不仅是发达困家,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亦是如此:“他们攻击的是昨天的目标。却被今天的痛苦击倒”。信息科技革命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并促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形成新的社会产业结构。其中。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信息部门的产值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即使是传统产业.也普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生产、流通、销售等进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造,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全面改造,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囊组过程中。在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并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基石。

最后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正如机器的普遍采用将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改造成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一样,信息时代也形成了新的生产力方式:传统的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被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刚性生产方式正在改变为柔性生产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而及时地组织生产;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订制型生产逐渐成为主流;信息和知识的创造性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知识产品和服务在市场日渐抢手。

与之相适应.新的劳动与就业方式开始形成,人力资本或知识积累已成为改变经济产出的显著变量,传统的雇佣方式受到臣大挑战。可以断言,在信息社会会出现不同于现在的雇佣关系。从当今社会一些新的变化可以窥视一斑:第一,在家办公、自由职业、兼职等会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这些工作形式;第二,“提前退休”的潮流很可能会延续下去,但并不是指停止工作,而是指劳动者不再从事全职上作,或整年都在组织中任职,他们一次只工作几个月。未来的雇佣关系很可能会越来越因人而宜,越来越灵活,特别是对于老人。所以,率先成功地吸引和留住达到传统退休年龄的知识工作者,并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组织将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虽然人们工作的自由度加大了,但随之而来的结构性失业、两级分化等也将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二、信息技术对文化的双重效应

信息文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现代科学技术正潜移默化地演变为一种文化形态,冲击着人类积淀的传统。作为信息技术所支撑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它使信息传播可以跨越民族、种族、国家的界限;同时,我们不仅可以享受网络资源,而且还可以用网络来发布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你既是“信宿”,又是“信源”。这真正体现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名言:“信息是社会的黏合剂”。

一方面,作为覆盖全世界信息空间的因特网,成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集散地,为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理解提供了现实基础。人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展示给世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过程中,促进了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文化的相互碰撞、渗透、融合,各种文化彼此间不断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有助于新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的生成,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在网上人们可以不分地域、肤色、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及其他社会差别进行自由交流,“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世界,它没有特权,没有因为种族、经济权利、军事力量或出身而形成偏见,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表达他的信仰”。网络为人们平等享受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提供了可能,它打破了文化地域界限,增强了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共享,有利于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往来,增强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的理解和联系。

另一方面,在网络上信息无国界的传播对弱势文化提出了挑战。网络空间的信息无国界,对非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发达国家和民族通过信息传播,宣传和弘扬本国文化,不遗余力地向他国进行文化渗透,从而造成“文化同质现象”。这种被称为“文化侵略”的信息传播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并非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有其现实的逻辑。因为在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里,帝国主义不仅是一整套经济、政治与军事殖民现象,它同样是一种思维习惯、文化控制,是欧美发达世界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等,也即:运用优势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宣传和普及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制度习俗等的行为和过程,并对其他文化进行渗透和控制,以巩固和实现自身利益。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斯科普夫在《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一文中所指出的:促使世界由不同民族间存在的分歧朝着共同利益方向发展,美国要确保这一语言为

英语;如果世界趋于共同的电信、安全与平等的标准,则应向美国方向靠拢;如果世界通过电视、收音机与音乐联系,这些都要由美国来制作;如果要形成共同价值观的话,当然仍是美国最为适宜。这些都是美国的经济与政治利益的需要一个交往的实在,这一实在对其他观众来说也是共同的和潜在地虚构的,那么所有这些节目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吸引力。”而且这种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社会实在是一种自我指涉的意义系统,形成了一套自恰的意义生成、评价、反馈机制,成为社会规则与价值由以建构的最切近的“文本”。这些论述并非空想,

而是有的放矢。

首先,英语是国际交往的主要语言。它不仅是国际交往过程中通用语言之一,而且在国际互联网络上也是主导性语言,约占90 %。我们说语言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还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是该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你接触到某种语言时,也就接触到蕴涵其中的文化。英语广泛地、连续地使用,对非英语的民族国家来说,将会导致运用本民族的语言能力下降及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使世界语言由多样化变为趋英语化,多种非英语文化的内容将会不同程度地

被遗忘,从而使世界文化逐渐地变得单调化。

其次,美国是信息发达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之所以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由于其对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而且由于它今后长期对支撑美国

超级大国地位的根本性作用。因为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信息,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权利和财富;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世界。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一语道破:“未来的时代,哪个国家能在信息革命中领先,就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目前,国际信息秩序极不平衡,存在着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美国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其音乐、电影、电视与电脑软件几乎遍及全球,他们影响着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价值观、审美观、日常生活和思维;同时,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信息优势自然而然地在因特网上发布本国的价值观、道德观。因特网把网民们连在一起,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是一致的,这样就极易形成超越一切种族、地域的一元文化,从而对全球多元文化构成极大威胁。这是许多文化学家、人类学家非常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信息技术推动唯物史观的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生产迅速成为一个产业。在今天人类已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信息社会,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经济将从物质型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从物质生产为主转向知识生产为主,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从单纯的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为主

兼有规模经济,从部门林立转向相互部门综合集成而形成的联网关系,从单一国家经济转向全球经济。这一深刻的变化,必然深刻地影响着唯物史观的变化,推动着唯物史观的发展。

首先,蕴含了信息生产力概念的萌生,使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的过程,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产品。信息社会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者是知识型、信息型的,那种单纯支付体力的劳动已成过去。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计算机系统的工具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以往的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劳动产品也从农产品、工业品转向了信息产品。劳动对象也从实物型为主转向信息型为主。因而,从生产力的要素结构来看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必然蕴涵着生产力、生产力概念的变革。笔者认为根据信息社会生产力的特点,应该提出信息生产力的新概念。信息生产力应该界定为创造信息的力量,它包括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一切要素的综合,是信息生产者运用生产手段生产信息产品的能力。它是信息生产者、信息手段、信息对象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信息生产力作为信息社会的指示器,具虚拟性、扩散性、渗透性是它的显著特点。

所谓虚拟性是指其存在状态是无形的,它以知识、信息、声音、图象、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形式。它是一种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形态。对具体的物质,人们可以精确地描述它的三维性,而对信息生产力,人们则不能描述它的三维性,但它的确是一种存在,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趋势、一种意境、一种连续。总之,只要你进入变化多端的信息世界,它就会扑面而来。

所谓扩散性是指信息传播是迅速、及时而广泛的。在信息社会搞信息封锁是困难的,即使加密也会有黑客闯入。大量的不加密的信息会在网上迅速传递,实现资源共享。在信息社会也可以说是无密可保的,人们在网上可以瞬时得到信息,一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几秒种内可以传遍全世界。所以信息网络正在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

所谓渗透性是指信息生产力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它可以在信息领域存在,

也可以在非信息领域存在,他广泛地渗透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之中。凡是事物存在的地方,就有信息生产力的踪迹。

其次,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社会应验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暴力、财富、知识这三种力量在不同的时期地位是不同的,农业社会暴力起主导作用,工业社会财富起主导作用,信息社会知识起主导作用。信息社会的知识将取代暴力和财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谁掌握了知识,谁就会赢得成功,谁丧失了知识,谁就会失败。个人是如此,集体、国家也是如此。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是不矛盾的,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生产力中的智力因此,渗透在三要素中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再次,历史主体创造性得到发挥,民主意识增强。信息网络的环境是自由的,开放的,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它舍弃了权力、地位、金钱、肤色的差别,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与人可以自由的交往,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所需的信息,决定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信息网络营造了一个民主、自由的气氛。人们在自由的环境中不仅享受到交流的喜悦,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创造与发挥才能的空间,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信息网络世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世界,你可以尽情地施展你的才华。当你的智慧的结晶传向全世界,你的思想、观点得到广泛的交流,并能满足社会需要时,你的价值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从而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信息网络将整个世界展现在你的面前,各种文化,众多高水平的成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使传统交流条件下那种狭隘的、自以为是的心态面临挑战。广泛的对比之下,人们就更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人通过多维的、多种需要的、多方面的接触和影响,不断完善自我,逐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走向不断完善的人、一个高素质发展的人。信息网络对人的才能和性格的培养,使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经过这样的发展阶段,人类将走进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因而信息社会为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准备了主体条件。

[ 1 ]袁振国. 信息技术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 . 湖南教育,2000,(01) .

[ 2 ]李圆圆. 电子政务—致力于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J ] . 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 (2) .

[3 ]郑翠贤. 浅谈社会交往的变革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 ] .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5) .

[4](美) 曼纽尔·卡斯特尔. 网络社会的崛起[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6.

[5]孙津. 比较社会学引论[ M] .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29.

[6][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李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高清海.哲学的创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胡显章,曾国屏.科学技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康兰波.论人工智能的哲学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2002(8)

[10]梁漱溟. 东西文化论文集[M] .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35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M] . 人民出版社,1972. 255.

技术进步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以工业革命为例 前提:当18世纪的瓦特对着他家的烧水炉而产生改良蒸汽机的灵感时,他并不会想到他的一个举动会对后世的人类文明产生多么大影响。 18-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生产力大幅提升。在很多人的眼里,能与工业革命联系起来的,大概就是蒸汽机、电灯泡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奇妙发明了,然而它对我们的影响并非只是晚上不用蜡烛、出门不用骑马这么简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场横跨一整个世纪的伟大事件在涌现新发明的同时,也与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社会生活方式乃至哲学和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此后,以1870年为界,工业革命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而第二次革命则将人类社会推进了电气时代。先将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发明列于下: 工业革命前: 1712年英国人汤姆斯·钮可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33年凯伊·约翰发明飞梭 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 1769年詹姆斯·瓦特改良钮可门的蒸汽机为“单动式蒸汽机” 1778年约瑟夫·勃拉姆发明抽水马桶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王铭铭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 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作者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汉学界 出现了大量有关“范式”(paradig m )的讨论。这些讨论针对的是传统汉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汉学研究是否存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2)作为区域性研究类别的汉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那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本质上讲,社会人类学综合了两种探讨,即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探讨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探讨。在这一社会人文学科中,一部分学者专攻中国社会研究,他们被称为“汉学人类学者”(sinolog ical anthro polo gists)。汉学人类学者一直面临如何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发现的地方性事实与一般社会-文化理论形成对话的问题,向来十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对回答汉学研究的上述 参见W illiam Row e,1990,“T he public spher e in mo der n China ”,M oder n China ,16∶3∶ 16—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鼓励教会、学者、探险家致力 于中国的研究,组成不同的“东方学”研究团体,使中国成为西欧学界的研究对象,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最早的中国学就是注重汉语研究的“汉学”。后来,它扩大成了一门关注一切中国事物如地理、风物、语言、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的区域研究学科。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如符号、声音、文字、图形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如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各种显示终端技术等。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从微电子技术看,自从1948年晶体管被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实现了平均每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器件数翻一番,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

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19世纪上半叶莫尔斯发明电报至20世纪下半叶初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的诞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象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从网络技术看,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然而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因特网的真正起点是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则是在进入商业应用的1991年,从此因特网的发展迅速膨胀,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因特网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信息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特网的兴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行政管理1003班 4303100519 黄琳珊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材料学家看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并把人类历史的发展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纵观金属材料的发展应用,足见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材料自古以来就和人类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人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材料和知识三个要素。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工具、房屋、衣服、车船等的原料。人们最初使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如石头、树木、骨角等等,以及一些在自然界存在。 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从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发展到制造复杂精致的石器,物质文化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在“怎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两方面给社会经济生活内容带来质的变化,还必须等待金属的出现。 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机械工程材料,它包括:铁和以铁为基的合金(俗称黑色金属),如钢/铸铁/铁合金等;金属材料是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金属材料发展可追溯到史前,早在4000年前我们就开始使用青铜,如殷商祭器司母戊大方鼎,其充分说明远在商

代,我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了冶铁技术,开始使用铸铁作农具。明朝时期我国还有了金属材料方面的较为专业的书籍。像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内有冶铁,炼钢,铸钟,锻铁,淬火等各种金属加工方法,它是世界上有关金属加工工艺最早的科学著作之一,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金属加工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 上述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在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方面的科学技术曾在世界上占有遥遥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在解放前处于落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机械制造,矿山冶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仪表,航空航天等许多现代化工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已是"有色金属材料大国"、"钢铁大国"等金属材料大国。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们发现了七种至今仍然广泛应用着的金属,它们是金银铜铁锡铅汞。这七种金属的发现及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成为惟一的智能群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过渡。金属时代(包括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文明带来了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第1章

第1章绪论 1.1 能源的概念与分类 1.1.1 能源的概念 能源(Energy source)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工业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 无论我们打开电视欣赏节目,还是打开灯光照明;无论是乘坐火车、飞机旅行,还是驾车、乘公交上下班;无论用空调、冰箱制冷,还是用燃气、煤炭燃烧制热;从大型工业设备运行,到小型手机充电;花草果蔬沐浴阳光,人造卫星升入太空;一句话,人类的活动离不开能源。 能源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英百科全书》讲:“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定义:“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 能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1.2 能源的分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能源。 1. 按属性分类 (1)可再生能源:可重复产生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它们不会因为长期使用而减少,可以循环再生。如:太阳能、地热、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 (2)非可再生能源:经过亿万年形成,短期内无法恢复补充,称为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2. 按开发程度分类 (1)常规能源:是长期以来人类广泛生产和利用的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2)新能源:近年来才被人们重视,还没有大量使用,需要采用新技术开发,具有发展前途的能源称为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风能等。

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侦查国保一区 石海波 200920310039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科技的状况决定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的文化进步,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古代科技的发明,将人类由野蛮带入文明;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使人类从农业文明社会迈入工业文明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起的主导和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不断获得征服自然的新的力量和财富,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好处;但也使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科技的挑战,承担着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的代价,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消耗的物质大量增加,排放物增加,造成看环境污染;科学技术强大了军事和国防力量,潜在的战争隐患有可能给地球予毁灭性的破坏;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给犯罪分子带来新的犯罪手段和方法等。 一、科技对人类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1、现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新增长点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表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 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 还可以使生产过程的管理更加科学。最终, 科学技术通过物、人和科学管理的途径进入生产力系统, 并使科技含量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 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每一现代科学理论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突破,都会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而且, 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 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出现了新的飞跃。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阻碍 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胡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科书分析:通过本章学习和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到1生活中的数字化2信息技术推动经济进展3信息技术促进社会进展。 重点:数字化生活的差不多内容 难点: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范畴和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信息技术,这一节内容又专门丰富,因此安排他们在课前预习本节。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解决教科书中提供的两个“咨询题摸索”,即“描述以后的数字化生活,实现那个目标涉及到哪些技术和设备,对人员有些什么要求?”和“信息技术是如何推动经济进展的?”通过对这两个咨询题的摸索和解答,关心同学更深刻地明白得信息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讨论交流活动“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范畴与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要紧内容,从而对信息技术如何推进社会进展有一个深切的感受,深化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识不生活中的数字化产品,了解他们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搜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咨询题,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对咨询题的共同合作探讨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推动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能够描述以后的数字化生活,认识实现那个目标所涉及到的技术和设备对人员的要求。 教学环境:运算机网络教室、液晶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软件(任意)

教学策略与手段:如何样才能使学生把体验到的东西最大程度的表达出来,如何样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交流,专门对“似是而非”的认识的评判,这几点用设咨询/回答式的任务驱动为教学方法难以奏效。例如在暑期培训时,有一老师就用“分组竞赛”的方法上“信息检索”一课。我那个地点就借用这种手法,用“分组竞赛”的显象,暗含“任务驱动”的隐象,来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阻碍”这课。 考虑到通过本章节的教学是为了拓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因此采纳分组竞赛的方法。分组竞赛的教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的学生在一起通过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把握的过程。 这种模式能极大激发学生摸索潜能,调动学习主动性,流程图如下: 课前预备:1、把全班分成四个组 2、要求学生预习7.1章节 3、教师设计好“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阻碍”学习任务单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

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支持了19和20世纪近200年来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持续增长的大量消耗,不仅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同时更感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威胁。可再生能源丰富、清洁,可永续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 一、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为 3.75×1026W)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太阳能的转换和利用方式有: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 1)太阳能热利用和热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是太阳辐射能量通过各种集热部件转变成热能后被直接利用,它可分低温(100-30

0℃):工业用热、制冷、空调、烹调等;高温(300℃以上):热发电、材料高温处理等。 2)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太阳电池类型很多,如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硫化电池、化电池等。当前发展主要障碍是光电池成本高。 3)光化学转换技术。光化学是研究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化学反应的一个化学分支。光化学电池是利用光照射半导体和电解液界面,发生化学反应,在电解液内形成电流,并使水电离直接产生氢的电池。 二、风能: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是十分可观的。全球的风能约为2.74X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岸,季风强盛。全国风力资源的总储量为每年16亿kw,在世界各国排列第三,可开发利用的约为2/10,即约3亿千瓦.可以有效利用的风速范围为3-20米/秒. 近期可开发的约为1.6亿kw,内蒙古、青海、黑龙江、甘肃等省风能储量居我国前列。风力发是技术关键是大型风力机的叶片设计、制造和安全性技术,二是优化运行控制方案与控制系统。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 探讨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 摘要从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日益暴露出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尖锐反映了工业文明的危机,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的深层矛盾;同时,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反科学技术的思潮。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日显重要。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 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一词的英文是Science,它源于拉丁语Scientia,意思是学问、知识,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技术”的英文是Technology,它源于希腊文Τεχγη,是指经过实践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按照狭义的理解,习惯上技术指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主旨的生产技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科学技术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手段。整个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人利用科学技术认

识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历史。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主体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革命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极其产业为标志。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

文化人类学基础知识

文化人类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何为文化人类学 1、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它研究人本身生物性问题及创造的文化,通常从整体上对人本身及其文化进行研究。 2、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一门从物质生产、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整体研究人类文化及文化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跨文化比较指超越我们这一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较的方法。 4、田野调查指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区,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获取资料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5、整体观是人类学理解事物的核心态度之一,它把任何一种文化或亚文化都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文化中各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相对稳固、密切相关的结构关系。 6、文化相对论是一种理论,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它们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人们不能用自己文化中的价值标准作为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包括:①人类学总论②文化人类学略史③原始宗教 ④原始艺术⑤原始社会组织⑥原始物质文化⑦原始语言文字等 8、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①为人类积累了许多关于人类自身及其生物的、技术的、文化的发展史的知识。 ②可以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中避免误会 ③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他文化习俗的知识④客观评价人类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 ⑤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可以改变的。 ⑥人类学家把自身的专长应用到一些具体领域,形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9、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特色 ①以田野调查为基根的实证主义②泛文化比较③将人类文化现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④以文化相对论的观念看待人类不同的文化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 ⑥包容、宽容、理解的人文精神 10、专业名词、人类学家的英文写法(题型为英译汉) 第二章何为文化、社会、民族、族群 1、文化(culture)文化是人们创造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社会(society)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3、民族(natio、nation)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表现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稳定的共同体。 4、族群(ethnic、group)族群主要是以文化来区别边界的人们共同体,是以社会组织来社会组织来区分边界的社会组织,是一种认同。 5、种族(race)种族指那些具有特定生物遗产特征的人群,是对人们身体特征进行区分的一些标准。 6、Nation 指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接受同一个政府管辖的社会群体,共同的政治生活使得人们凝聚成为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 7、nation的两种不同视角客观派认为nation是历史自然演化的产物,强调nation形成中的客观因素,如地域、血缘等。主观派认为行为、情感、精神以及成员的归属感在nation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促使人类有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但是每一项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他不仅为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影响 一、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被称之为“科学的世纪”,近代科学技术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0世纪进入物理学发展和人类认识世纪的新纪元,科学发展同人类日常的生活,学习等已经不能分离开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大技术”日益强大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生物和基因技术,新材料和纳米技术,核能和新能源技术等。虽然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影响是具大的,但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经济数字化经济的需求,导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慢慢主导着社会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是建立在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处理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次技术革命,带动了第三类产业的发展,并且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 1.信息技术对政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并更加有利于广大市民、群众对国家、政府工作的了解,使政务公开,增加政务的透明度。我国广大市民、群众可通过互联网、各大网站清楚明白地了解我国的政策、法规等各项规章制度。 2.信息技术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从而在节约了人力、物力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信息技术革命中的许多新的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促进许多新兴产业的诞生,更进一步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3.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使得经济发展很难得以长久。许多传统产业衰落,变成“夕阳产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使得工作时间缩短。由以前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通过网络体系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业余生活丰富,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各个时间段的新闻,重大事件,也可以在网络上同其他人进行交流,进行娱乐活动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信息技术对教育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把原本单一的授课方式转变为网络授课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手段,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发生了根

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论文.docx

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论文 摘要:材料科学对于很多领域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材料科学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起到的重要影响。同时,本文对于材料的发展史进行探讨,并对于纳米材料的最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其设计思路、特异性能和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材料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影响,材料发展史,纳米材料 一.材料科学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影响与重要作用 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我认为材料科学对于能源与动力领域发 展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从我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我们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来看。在我 们专业的学习中,主要课程有这些: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 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燃烧 学等,而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 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 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 知识。在这些课程与知识中,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流体力 学、传热学、工程制图、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工程流体力学等均与材料科 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材料力学与金属工艺学与材料的关系最为紧 密,而在工程制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中,如何设计锅炉与零件,以什 么材料制造锅炉,在什么部位需要何种材料,都需要材料科学方面的知识。 之后再从材料科学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影响方面谈起。在锅炉的制造上,对于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钢中成份,如碳、硫、磷、硅、锰、铬等对钢材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电站锅炉所耗用的金属材料数量大、品种规格多,除少量有色金属和铸铁外,绝大多数为钢材。其中有钢管、钢板、棒材、工字钢、槽钢、角钢以及铸锻件等。一部分钢材为普通钢,用来制作锅炉的普通结构件,性能要求并不高。另一部分则用来制作高温、高压条件下或处于腐蚀性介质中长期工作的元件。这些锅炉钢是综合性能要求很高的材料。 由此可见,材料科学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推进作用。 二.材料的发展与酚醛树脂的发明 材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使用树木、兽皮等纯天然材料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再到现代合成材料的阶段,材料的复合化与智能化阶段。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阶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贝克兰德发明酚醛树脂的事件。 20世纪初,由于电器工业的发展而需要大量的绝缘材料。当时的绝缘材料 是虫胶,但是其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仅美国年需虫胶量就需要159亿只紫胶 虫。因此在当时寻找虫胶的替代物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双面影响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姓名:邓红川学号:2012703005 摘要: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一方面,科学技术能斩断愚昧落后,另一方面,它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文章结合自然辩证法知识浅论了科学技术给人类谋取的福利以及带来的灾难,并分析其原因,指出人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使用科技力量,为人类造福,推动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双刃性、生产力、危害 正文: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角度考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利端也有弊端,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迅速向前发展的同时,而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高新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载人航天技术、火箭、卫星技术等航天高科技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航天水平和国际地位;人类基因测序、转基因药物的研发为重难疫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两系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推广解决了制约我国国计民生的最大难题,这一系列的事例充分的说明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益,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新手段是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借助于这些开拓世界,改变世界的新手段,大到国防建设,小到平民百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一切都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如今,高新的科学技术又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

对文化人类学的看法

认识社会学之根本——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根本的定义,也是我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以前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全部理解。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再大一点也可以算作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该怎么样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去剖析这门学科与社会学内在的联系、学习这门学科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学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些这门学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案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案 一、教材分析: 概述:通过观看有关资料了解最新的数字化技术,让学生能够了解、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数字化产品,了解他们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搜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对问题的共同合作探讨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够描述未来的数字化生活,并且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激发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积极和消极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资源开展学习、交流,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相关的视频资料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通过看视频,观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 首先通过看一些图片及其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及信息技

选取其中一个,针对信息技术在某一领域的正面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一边记录讨论内容和结果——我认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 1、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表现在哪些方面? 2、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有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 活动目的: 1、了解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2、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积极的影响。 3、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消极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讲解,引出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让学生正面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 引入知识产权的一些小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教师进行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信息科技不仅仅是计算机的应用,还包括很多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比如生物信息学、空间信息学等,计算机和网络只是信息科技的一个工具而已,鼓励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注意培养信息科技的应用能力。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快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八、课后反思: 这样设计本课,从教学效果来看,能够较好的完成教材安排的内容,有详有略、有主有次的教学设计也可使学生减少学习负担,学习兴趣浓厚,不仅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不能输给对方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取得较好的效果。 存在问题:不同班级水平不同,导致时间比较难以控制;该放给学生阅读、自学的地方还不够放得开,以后可以大胆尝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科学技术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考察表明,人们怎样生活,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是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决定的。当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时,一种生活方式发展成为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社会结构向更高级的生活结构转化。生活方式的这种历史性发展,呈现如下的总特征: 1、人类劳动工具或劳动技术,从使用石器—犁耕—机器系统—电脑的发展,生产工具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发展,使人们从艰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不断克服异化劳动的性质。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所有艰苦繁重的劳动将由机器人完成,劳动强度大大减弱,劳动时间大大缩短,未来,劳动最终成为快乐的事情。 2、人类社会和物质生活,总的方面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发展,越来越进步。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符合人的需要,越来越舒适和方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的生活节奏加速,突然的变化增多,人们的生活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 3、人类修复创伤,抵御死亡的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类生命质量和寿命不断提高。 4、人类的精神生活、科学、文化、信仰、审美、娱乐、旅游等,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比较,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要,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在未来的网络经济时代,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类活动的半径超过工业社会的10倍甚至1万倍,甚至可以说,人类的交往差不多已经不受时间的限制。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系列高新技术应允长生,它们具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特点,因而被称为“高科技”,它们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刻、普遍和全面的。高科技发展到引起人的生活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出现新的生活方式。 (1) (2)信息技术的飞跃 a、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的“数字化生存” 信息DNA正在迅速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原子,成为人类生活的交换物。各种各类的数字化产品,进入人类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用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数字化生存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奥运期间北京还投入了500辆新能源汽车服务赛场内外,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奥林匹克中心区域交通“零排放”。 b、网络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发展:人的“网络生存” 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可在家中或任何一个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 互联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

信息技术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定稿版

信息技术发展对人们生 活的影响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信息技术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促进科技进步,加速产业的变革。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育模式的两次质变: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正发生转变.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人不离家照样能办事.一部分人可以由原来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网上看病,网上授课,网上学习,网上会议,网上购物,网上洽谈生意,网上娱乐等成为人们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使得人们的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方式更灵活. 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最重要的方面,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任何国家的企业或个人,只要入网,就能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提供或获取信息资源,迅速地完成交易过程,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贸易电子化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