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一)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一)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一)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一)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粗放型的增长,面临着高消耗、高污染和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等问题。文章回顾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经历的重商主义、比较优势和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进程,指出在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变化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外贸,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均为第3。我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5%,进口比重上升到5.9%。服务贸易出口589亿美元,进口69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9和第8。但在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外贸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长期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扩大出口的格局没有改变,依靠低效海量消耗能源、资源出口产品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出口规模虽然不断扩大,而出口效益低下,出口产品丰富,但竞争力低弱。如果不转变增长路径,继续按照现有模式增长,那么国内资金、资源、环境乃至国际贸易环境等条件将难以支持中国对外贸易高速持续发展下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贸易结构调整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经济学解释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商业资本的迅速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实施,要求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必须发展对外贸易,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通过“奖出限人”创造贸易顺差以获取利益,最终实现以金银为载体的国民财富累积。其核心观念就是,福利或财富以国家对金银的持有量为基础,出口越多越能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重商主义的理论内容之一由持有金银变为获取外汇和关注就业,认为出口创造外汇和国内就业机会,进口使外汇付出和工作机会从国内转移到了国外。

毫无疑问,重商主义曾经深刻影响过我国的外贸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对外贸体制进行改革,国家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围绕改善宏观管理、下放经营权、促进贸工结合等进行了尝试,这种改革适应了当时国家加快经济建设,释放剩余生产力和获取外汇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从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入手,将外贸体制改革同财税、金融、投资、计划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同步配套进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外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使得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外贸规模急剧扩大,外汇储备快速增加。

虽然巨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具有了进口国内所需设备、资源、生产生活物资的能力,并顺利度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维护了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安全,但是推行重商主义的外贸政策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弊。外贸长期维持出大于进的“顺差”状态,导致过度追求外贸规模和增长数量,忽略了进出口结构、质量和效益,恶化了贸易竞争秩序,打破了国际贸易均衡环境,引起一系列贸易摩擦。同时,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盈余也使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最终也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817年,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指十,尽管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商品生产上处于劣势地位,只要不利程度有所不同,双方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自由交易,仍然能够实现比较优势并获得贸易利益。它表明,各国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着差异,一个国家可以在某类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形成比较优势,即低成本、低价格优势。我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进口替代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通过加工贸易、国际投资所带来的各种

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训练和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力和稀缺的技术人才与现代企业家。但是希望通过劳动力或资本投入的增加达到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也是不能持续的,单一、低水平、纯粹由于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产生的经济增长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人们对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观。早期发展观共同的特点都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以吸引资金和技术为手段,把赶超经济发达国家作为目的。长期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国家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但诸如贫富差距、失业贫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得到有效改善,形成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当前,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给经济发展既带来活力和机遇,又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说明我国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也提高了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支撑要求,易引起资源竞争加剧和贸易摩擦,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大。从整个外贸发展历程看,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转变迅速,但依然存在着贸易摩擦日渐增多、净贸易条件恶化、资源约束增强、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这对经济和贸易增长十分不利。新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以可持续发展协调和沟通发展诸要素,最终使人自身和社会获得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和全面发展的观点,高度重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适应新的形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对外开放中趋利避害,切实转变贸易增长模式。

二、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方面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与国际规则接轨、完善透明的外贸体制,但与之相联系的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体制问题。例如,地方片面追求外贸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政绩观,忽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轻视环境和人力资源,长期利用超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牺牲了社会利益和劳动者权益,使正常的商品价值得不到反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农民工与国营企业职工难以同工同酬,享受平等的医保、养老金待遇;劳动就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平等、开放条件下的就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体系尚待建立。

(二)贸易政策方面过去出口创汇为核心,多出口、多创汇成为考核出口成绩的唯一指标。政府长期以来采取无差异性的普遍促进政策,如出口补贴、外汇双轨制和留成、汇率调整、对出口基地的信贷支持、对出口货源提供优惠贷款、超亏挂帐的停息等,最终导致出口规模急剧扩张,出口价格下降,而不是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出口的10座以上的客运机动车辆(HS四位编码,下同)出口数量指数为203.5,而价格指数为92.8,汽轮机数量指数为318.3,而价格指数仅为59.9,铁矿砂及其精矿数量指数为224.4,价格指数仅为71。

(三)贸易主体和贸易秩序方面通过不断降低经营准入门槛,实施“大经贸”战略,我国外贸经营主体数量不断扩大,经营层次不断丰富,国有、民营、外资企业成为外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成为对外贸易最具有活力的成分。但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流通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企业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准、知识产权战略、自我保护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市场主体素质良莠不齐,一些企业利用制度缺失或漏洞,偷税漏税、走私贩私、侵犯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在外贸经营中竞相杀价、无序竞争,给消费者和经营者造成巨大损失,严重破坏了外贸秩序,也损害了社会法治和信用环境,损害了我国的形象,是导致贸易摩擦多发的主观原因。

(四)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物质资源的巨大消耗,其直接结果就是进口量过大,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过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料显示,我国建筑能耗超过发达国家2—3倍,工业化国家的平均电力消耗弹性系数在0.8—1之间,而近几年中国

电力弹性系数达到1.6左右。化肥是高耗能产品,我国企业生产1吨尿素约需要消耗1-2吨煤、1200千瓦时电力,一定意义上讲,出口尿素就相当于出口能源。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使我国乃至世界资源形势日趋紧张严峻。

(五)自主创新能力与配套政策方面市场经济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创新可以减缓、化解对能源、资源高速增长需求的矛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与稳定性,对服务贸易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资料显示,美国20世纪80年代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5%来自于新兴产业的发展,65%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化国家科研研发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6%上升到了2002年的2.1%,我国只有上海市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达到2.06%。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逐步提高,例如华为公司投入研发的费用2004年超过其营业额的10%t21,但众多中小型企业因为实力弱、意识不到位,投入的研发经费少之又少。不重视自主创新的结果就是企业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开拓国际市场的牌子不硬。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存在着国内外企业待遇不平等、信息服务不充分、法律法规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在财税、金融等方面需要做系统、扎实的下作:

(六)贸易服务和监管体系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服务越来越多地由中介组织承担,而监管不仅是政府部门对具体商品的监测分析,更是对企业的事后管理与追踪;通过对企业信用的管理达到规范秩序的目的。

目前,我国外贸中介组织发展较快,但是某些行业协会由政府指定或直接组建,并非应企业需求产生。一些协会自治性不足,功能作用力差,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需要,导致中介地位尴尬,企业行为无法规范和自律,无法全面代表行业和企业利益,真正发挥为会员企业服务和协调的作用。信用在微观上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速度;在宏观上可以促进商品和资源流动,提高经济效率。企业没有信用,会提高交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结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信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而经济活动主体日益增多,活动的范围迅速扩展,随之出现的少数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债务、恶意偷欠税、产品质量低劣等信用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没有良好的信用监管体系与制度,政府部门监管难度加大,将难以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与对外贸易的正常运行。加强信用管理已成为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增强企业辨别真伪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迫切要求。目前,外经贸、财政、金融、税务、工商、质监、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信用评价体系,但是部门间信用管理系统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需要逐步摸索、探讨和建立信息发布、信息共享和社会化、网络化的外贸企业信用体系。

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精)

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飞速发展。综合海关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1978年至2008年,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年均增长18%,累计增长124倍;占世界贸易份额从 0.8%增加到8.9%,世界排名从第九位上升至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在三十年间能实现年均9. 8%的高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对外贸易功不可没。 但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严重困难,并进而拖累经济增长。可以说,金融危机放大了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近年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和我国外贸发展现状看,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更好地发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刻不容缓。 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上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始终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地位持续攀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货物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达38%,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中国仅次于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已跃居世界第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突出,已成为国际经济和贸易秩序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区域贸易成为主流 得益于地理和传统上的优势,区域内贸易始终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位置。根据WTO 的数据,2008年,区域内贸易在北美地区的贸易总额中占55.8%,在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措施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这就说明他对世界局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包括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对全球化持积极态度,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应该说政府是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赢家之一,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和出口,中国的很多增长都将是不可能的。似乎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际体系采取的战略都还是防御性的战略,如保护主权,使自己免受伤害,等等。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样它才会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在过去较长时期,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角色。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仅会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消费升级,而且也会逐步提高产品消费的环保意识,这恰恰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009年政府主导投资的投资乘数作用小,为世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投资带动的仍是过剩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过剩行业并无扩大投资的需要,所以投资的乘数作用小。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投资乘数作用必然扩大。 除此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工作: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国际贸易)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国际贸易)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

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于改革开放经历了1/4世纪,特别是入世后于更大范围内利用参和经济全球化上带来机遇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增长速度,令国人自豪,也使世界惊叹。然而,于我国对外贸易领域中,近年来却频繁发生贸易摩擦,遭遇各种贸易壁垒,出口环境日益严峻。面临这壹新形势,如何能保持我国外贸的持续增长.是壹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壹、中国外贸的快速增长和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增强了吸收外资的能力,我国已连续12年吸纳外国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家,吸收外资累计超过6000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外资企业直接吸纳了2400多万人就业02005年外资企业完成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27.8%,纳税总额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8%。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和设备。仍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投资和贸易的融合和互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出口的重要动力,目前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5%之上。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1978年中国的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分别只有97.5亿美元、108.9亿美元和206.4亿美元,于世界贸易格局中举足轻重:至2005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4220亿美元(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0亿美元),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27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9倍之多。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至2006年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跃居世界首位。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考试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 第一章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单选题 1、(),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a.1987年 b.1988年 c.1989年 d.1990年 2、在下列能源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核能 3、我国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以()增加值最大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4、从()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2000年 5、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拥有量的() a.1/2 b.1/3 c.1/4 d.1/5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气候系统的是() a.大气圈 b.水圈 c.冰雪圈 d.岩石圈 2、从地域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 b.华北 c.东北 d.东南 3、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a.砍伐林木 b.开垦林地 c.空气污染 d.采集薪材 4、酸雨发生并产生危害的条件有() a.气候异常 b.发生区域有高度的经济活动水平 c.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 d.森林减少 5、下列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柴薪 b. 煤 c.石油 d.天然气 三、判断题 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 2、气候不同于天气() 3、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则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应是18°C() 4、燃烧煤所产生的主要是一氧化碳() 5、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章“低碳经济”:一种文明的转型 一、单选题

国家商务部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 商贸发〔2012〕48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贸易大国地位逐步确立,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外贸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迫切需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外贸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作用。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外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我国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的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进行适应性转变。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主动适应国际经贸格局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更加复杂。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增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要适应国际经贸格局调整,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进行主动性转变。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推动贸易强国进程的战略举措。我国已是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我国外贸商

品的质量、档次、附加值还不高,企业研发、设计等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行业协调能力和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还不够。要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进行战略性转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促协调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等重大战略,强化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着力提升外贸发展传统优势,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外贸新优势,提高外贸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原则。坚持出口与进口协调发展,促进贸易平衡;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提升规模效益;坚持外贸与外资、外经协调发展,增强互动作用;坚持外贸与内贸协调发展,实现有效互补;坚持多种所有制主体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坚持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外贸全方位发展。 (三)发展目标。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是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着力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行业组织的协调能力,提高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进一步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稳定传统优势产品贸易,推动知识产权、品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前言: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国内,从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入手:要素禀赋轮、可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讨论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从中国对外贸易中现实存在的问题,运用上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使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要素禀赋论科学发展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997年联合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其包括“发展援助”、“环境保护”、“清洁水源”、“能源开发”、“绿色贸易”等其它一些内容。这标志着将资源和环境,公平和合理与经济结合起来讨论发展,强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对世界而言,即要求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平等贸易和积极合作。 (一)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理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壁垒 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人类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这就是近几年新兴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依据,其和技术壁垒一起成为新的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的手段,也是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容易但又必须要跨过去的一个坎。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其主导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一国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而且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是不能长期化的,一国必须通过创新来建立和发展优势产业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先锋部队,没有它们的发展,就没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它可以发展国内的高科技产业,从而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扫清技术障碍,也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 (三)对外贸易面临新的贸易壁垒的制约 1.绿色贸易壁垒已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在当今环境革命时代,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对贸易增长的关注。各国政府日益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名义,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进口商品加以限制,即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既是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严峻挑战,又给我们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方面,发达国家借机大肆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歧视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的进口,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由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及相关的服务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潮”给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企业应有超前意识并积极参与,争取在庞大的绿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商贸 https://www.360docs.net/doc/f98872107.html, 2012年11月 177 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王琳珑 摘 要:自我国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外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极大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都是走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我国需要且必须走粗放型对外贸易增长的路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革,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它已经在很多方面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外贸增长方式。本文就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现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从根本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使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两种途径。关键词:对外贸易 增长方式 问题 途径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c)-177-02 1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现状 1.1 对外贸易总额增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一直呈上升趋势,出口总值也逐年扩大。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实际出口的产品却没有很高的工业附加值,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伙伴集中也让我国的出口贸易风险度增加,而我国很多传统的产业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同时,很多发达国家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优势产业的出口贸易。1.2 以加工贸易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我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的产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多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这就直接让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据调查,美国普通职工一小时的劳动报酬大约为16美元,而我国的劳动人员每小时平均报酬仅仅只有大约0.5美元,这样比较下来,如果投资者在美国雇佣一名职工,在中国可以雇佣30多名职工,这就让很多外资加工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选择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而我国的外贸必然就会以加工贸易为主。 2 我国现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2.1 贸易条件恶化 在我国的开放经济政策下,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这就让我国向出口产品的生产方面偏斜,出口能力大大增加,而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综合形势下,出口产品增加造成的产品价格下降是非常明显的,这样就会使规模经济下的外贸条件急剧恶化。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的贸易条件一直处于下降中,有关数据显示,若以1995年的贸易条件为基础,1997年到2003年我国的贸易条件指数持续下降了15%,贸易条件始终处于恶化的趋势。2.2 国民福利流失 我国丰富的劳动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职工的薪资报酬却和我国的经济增长趋势极为相反。同资本收益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的收益普遍偏低,这就形成了资本的强势与劳动者的弱势这样一个反差。在我国的外贸结构中,外国资本投资企业大概占有50%以上,而在这其中,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存在天壤之别,大部分的出口收益都被外国投资者所攫取。在我国的外贸活动中,我国低报酬水平下生产的产品和外国高报酬高福利水平下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活动时也会让国民福利在无形中流失。尤其是出口退税方面会给我国财政造成很大的损失。在我国大约有两亿多工人在为出口企业创造价值,而他们的薪 资水平很低,也没有各种保险和福利。 2.3 环境与资源压力加剧 众所周知,如果某个经济体的贸易顺差持续存在,那么这个经济体在对外让渡资源。一直以来,我国出口的产品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除此之外,我国还出口了很多矿产资源,通过这些出口产品来交换外汇,又将这些赚取的外汇投资美国国债,这样就让我国对外物资与资金要素双重让渡。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同时给我国环境与资源形成了空前的压力。比如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增长就容易导致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中,绝大多数是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粗放型出口产品所占比重越大,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就越大。2.4 出口商品附加值不高 在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属于密集型的低端工业制成品,而收益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例较低。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出口产品中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有一定的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有一定的优化,但是这些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依然很低,一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很多都仅仅是通过我国简单的组装生产,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设计、销售等环节却被外国企业所掌握。同时,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创新力,地方政府的监督不严也让我国的生产技术能力发展缓慢,而这就必须依靠大量的资源来保障,因此逐渐形成了我国出口产品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低附加值)的现象。 3 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3.1 缓解劳动资源压力的要求 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早期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即使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加快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速加工外贸的发展,并利用招商引资来从外国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以此来培育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与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但是单单利用这种形式来促进外贸增长必然会降低我国外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只能靠生产中低端的产品来攫取价值。这种模式让我国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但随之而来的贸易条件恶化是非常严重的。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劳动者的收益逐渐提高,加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增强,让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开始慢慢减弱。因此转变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劳动力资源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3.2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要求 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求,资

结合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结合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结合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验,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并且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下面就我的家乡就我的家乡甘肃省而言,甘肃省是一个资源丰富、生态脆弱、产业结构偏重、少数民族比例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西北省份,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既是甘肃两千六百多万人民的迫切要求,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如何从甘肃实际出发,走出西部省份赶超东部并与世界接轨的发展道路,是甘肃省上下探索的核心问题。循环经济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晶,是有效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约束矛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在保持适度规模和速度的前提下,实现物质消耗减量化并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意义上讲,循环经济解决的是发展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如何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问题,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实现形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具体体现。甘肃省通过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分析了省情,把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甘肃虽然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低、发展效益不高、部分

论如何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论如何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壮大,对外贸易的范围也不断扩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国对外贸易要从劳动力.科学技术.环保绿色和政府宏观政策等方面着手,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以便更好的优化我国贸易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优质快速发展。 【关键词】:要素禀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各国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对外贸易逐步成为贸易的重头戏。在我国,由“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则显得尤为重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活跃于世界市场的大舞台之上,对外贸易不断发张壮大,有效地出尽了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但近年来对外贸易业出现了瓶颈,如何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可知在贸易中,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少而昂贵的产品。同时科学发展观理论也对我们提出要求,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因此,面对如何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归纳一下几点措施。 一.大力发扬本国丰富的劳动力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劳动力大国,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在对外贸易中发挥这一优势,提高贸易竞争力。 (一)由过去的劳动力在本国进行粗浅的加工贸易向劳动力直接对外贸易转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不断发展,但我国的发展模式是粗放的,我国把大量的劳动力用来在本土进行简单的加工贸易,这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是不利的,更加不利于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水平和竞争力。我们应该直接进行劳动力的直接出口,加速国际贸易中劳动力的流动,让更多的国人走出去,在国外生产,学期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服务。这笔尽可以解决人员的就业问题,优势对外贸易的新兴热点,对我国的贸易发展十分有利。 (二)以人力资源培养和要素禀赋为支撑提高对外贸易的水平。 以人力资源培养和要素禀赋为支撑是指一国应该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发展教育,特别是针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促进普通劳动者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转化,把劳动力的适量优势转变成质量优势,并促进其他要素禀赋的发展,从而形成一国对外贸易的支撑。人力资源起到了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桥梁的作用。他们通过投入劳动,作用与原料,并通过一定自然力的共同作用,生产出最终产品。价值是投入人力资源创造的,国民财富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这与多种要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毕业论文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 机遇与困境 系别:国际贸易与金融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 机遇与困境 摘要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便由过去以内部资源配置为主要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出口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需求因素,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中国目前出口贸易结构发展水平低下且至今仍在采取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明显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出口贸易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己成为必然。 本文先从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概述以及其演进过程出发,阐述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接着进一步从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分别分析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引入国际贸易案例及国内经济案例系统展开研究,为所研究的对象即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提供实证基础。最后,根据主体的不同,从政府与企业两个角度为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战略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机遇;困境;建议

The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for Transforming the Growth of China’s Export Trade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was put forwarded and carried out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China has gradually changed the m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from inner resource allocation to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Export, as one of the three troikas that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demand factor, becomes one of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which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for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Nowadays, the reason China’s economy increasingly relies on foreign trade, although knowing the actual contribution degre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not high is that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China’s export trade structure is low. China’s export trade is still following the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way. It is obvious that it cannot adapt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xtensive growth way to the intensive growth way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s export trade. Beginning with the basic concept of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xport trade growth mode, the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xport trade growth mode in the light of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n, the author further analyzes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xport trade from two aspects of in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at basis, international trade cases and domestic economic cases are also introduced to provide empirical foundations for study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xport trade in this paper. Finally, the author makes some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xport t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Keywords: the Growth of China’s Export Trade;Transformation;Opportunities;Difficulties; suggestion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摘要: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 关键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abstract: this paper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is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goal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china is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faces important and pressing the realistic subject.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the key work puts forward opinions at 8. . keywords: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涉及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改革与创新,又涉及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更新与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考试答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考试答案 注意:题目顺序可能会有不同,请注意核对!为杜绝试卷答案的完全一致性,本群只提供考核通过基本分60分的标准答案,未提供答案的题目请自行答题。 ? 1.近年来,以( C )为主体的全球投资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单选题3分) o A.TTIP o B.TPP o C.自由贸易协定 o D.世界贸易组织 ? 2.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机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单选题3分) o A.物质基础比较雄厚 o B.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o C.国内需求潜力巨大 o D.全面深化改革增添新动力 ? 3.下列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D )。(单选题3分) o A.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o B.重化工业比重不断上升,但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o C.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但依然滞后 o D.产业布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区域产业差异性过大 ?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经济发展方式,下列对“五个更多”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单选题3分) o A.更多地依靠外需特别是出口贸易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o B. 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o C.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o D.更多地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对“四个着力”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D )。(单选题3分) o A.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 o B.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 o C.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 o D.着力培育封闭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 6.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是( D )。(单选题3分) o A.建立自贸区 o B.改革开放 o C.出口 o D.投资、消费 ?7.要推动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破除( D )。(单选题3分) o A.农村传统风俗习惯 o B.现有行政区划 o C.户籍制度 o D.城乡二元体制 ?8.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D )。(单选题3分) o A.全面从严治党 o B.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o C.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o D.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Using Germany's Strategy of Cyclic Economy for Reference to Promote China’s Foreign Trade. Cyclic Economy means the principle of “3R”-- reduce, reuse and recycle. The Development of Cyclic Economy in Germany Germany’s Cyclic Economy is the most advanc ed one in European Union even in the whole world. Germany 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 waste treatment”, “ waste economy” and “cyclic economy”. 经历了“废物处置”,“废物经济”,再到”循环经济“的转变。 In 2000, 50% household garbage were reused, 90% construction waste were recycled, 95% mineral waste, over 70% dust and mud waste produced in metallurgical industry were reused. In 2005, more than 80% old and broken cars were reused. In Germany, cyclic econom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ustry. The reused garbage can create 42 billion Euro a year. The Major Measures Taken in Germany to Promote Cyclic Economy:

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精)

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精)

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飞速发展。综合海关和世界贸易组 织的统计数据,1978年至2008年,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 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年均增长18%,累计增长124倍;占世界贸易份额从 0.8%增加到8.9%,世界排名从第九位上升至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在三十年 间能实现年均9. 8%的高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综合国力显 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对外贸易功不可没。 但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严重困难,并进而拖累经济增长。可以说,金融危机放大了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近年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和 我国外贸发展现状看,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 强国,更好地发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刻不容缓。 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上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始终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上 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地位持续攀升。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货物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 达38%,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中国仅次于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根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已跃居世界第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 地位和作用更显突出,已成为国际经济和贸易秩序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区域贸易成为主流 得益于地理和传统上的优势,区域内贸易始终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位置。根据WTO 的数据,2008年,区域内贸易在北美地区的贸易总额中占55.8%,在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一是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加快“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地方主体税种建设,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重视工业项目向重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方面转移。二是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进一步提高资源税费和扩大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征收方式。三是改革出口退税机制,降低或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今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力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引爆点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环保技术。要积极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抓紧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带动转变。 实施结构调整战略。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将农民转变为市民是新的消费源泉。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一、二、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与城镇化结合,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部门,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依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对各区域进行分类指导。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国家扶持机制。鼓励区域之间开展各类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技术、资本和产业。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等的政策支持。 实施环境友好发展战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主要切入点,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禁止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强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智能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实施内外需均衡发展战略。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的同时,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低价位、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强廉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消费、就业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小企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资本投入。要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从强化制度入手 尽快形成相应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