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信息化网络建设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广电融媒体中心信息化
解
决
方
案
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XX月
目录
第1章建设背景 (6)
第2章现状与分析 (8)
2.1 广播台网建设现状 (8)
2.2 广播融合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 (10)
2.2.1 业务形态多样化 (10)
2.2.2 生产流程敏捷化 (11)
2.2.3 技术平台信息化 (12)
第3章建设目标 (14)
3.1 提高工作效率 (14)
3.2 提高管理能力 (15)
第4章系统组成 (18)
第5章平台建设思想 (20)
第6章系统设计原则 (22)
第7章整体设计方案 (26)
7.1 公有云、专属云、私有云技术架构 (26)
7.1.1 公有云技术架构 (26)
7.1.2 专属云技术架构 (31)
7.1.3 私有云技术架构 (39)
7.1.4 公有云、专属云及私有云的关系 (46)
7.2 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制作发布流程 (50)
7.2.1 融合媒体制作发布业务构建思路 (50)
7.2.2 融合媒体制作发布系统构成 (51)
7.2.3 融合媒体制作发布业务典型流程 (53)
7.3 广播融合媒体平台业务流程 (59)
7.3.1 广播融合媒体平台 (59)
7.4 云媒体资源业务 (65)
7.4.1 采编制作业务 (65)
7.4.2 系统构成 (71)
7.4.3 系统架构 (75)
7.4.4 系统业务流程 (77)
第8章运行管理体系 (79)
8.1 运行管理体系综述 (79)
8.1.1 运行管理模式 (79)
8.1.2 运行组织能力 (80)
8.1.3 业务资源配置 (80)
8.2 7x24小时服务管理 (81)
8.2.1 服务架构管理 (81)
8.2.2 服务目录管理 (82)
8.2.3 服务发布管理 (83)
8.2.5 服务变更管理 (83)
8.3 运维评价机制 (83)
8.3.1 运维质量管理 (84)
8.3.2 系统资源管理 (85)
第9章平台整体架构 (86)
9.1 系统硬件平台 (86)
9.1.1 服务器硬件平台 (86)
9.1.2 网络平台 (88)
9.2 系统软件平台 (89)
第10章系统设计方案 (91)
10.1 技术设备成本核算管理系统 (91)
10.1.1 方案的实现 (93)
10.1.2 前期外借设备管理系统 (96)
10.1.3 后期制作设备管理系统 (103)
10.1.4 演播室管理系统 (113)
10.1.5 转播车管理系统 (117)
10.1.6 WEB中心管理 (120)
10.2 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 (129)
10.2.1 系统概述 (129)
10.2.2 系统特点 (129)
10.2.3 总体设计 (131)
10.2.4 总体解决方案 (132)
10.2.5 系统功能描述 (133)
10.3 节目带库管理系统 (152)
10.3.1 系统设计目标 (152)
10.3.2 系统架构图 (153)
10.3.3 系统软件逻辑结构体系 (154)
10.3.4 应用流程图 (156)
10.3.5 系统功能 (161)
10.4 电视台新闻文稿管理系统 (170)
10.4.1 系统简述 (170)
10.4.2 新闻文稿管理系统的特点 (170)
10.4.3 新闻生产管理工作流程 (172)
10.4.4 系统功能说明 (173)
10.5 广告管理系统方案 (183)
10.5.1 系统概述 (183)
10.5.2 系统的设计思想 (184)
10.5.3 系统结构 (186)
10.5.4 逻辑结构框图 (186)
10.5.5 系统特点 (187)
10.5.6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188)
10.6 办公自动化系统方案 (214)
10.6.1 系统概述 (214)
10.6.2 建设目标 (214)
10.6.4 功能列表 (221)
10.6.5 智能工作流平台 (221)
10.6.6 主要功能 (227)
10.7 一卡通管理系统方案 (250)
10.7.1 考勤管理系统 (250)
10.7.2 门禁管理系统 (252)
10.7.3 消费管理系统实现 (255)
10.7.4 车辆管理系统实现 (258)
10.8 楼层发布系统 (265)
10.8.1 系统实现 (265)
10.8.2 系统功能 (267)
10.9 大楼和周界安防设计 (270)
10.9.1 园区周界入侵探测报警系统 (270)
10.9.2 网络监控系统 (274)
10.9.3 出入口道闸管理系统 (278)
10.9.4 访客管理子系统 (290)
10.9.5 园区智能广播系统 (293)
10.10 公共场所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294)
10.10.1 办公楼LED条屏 (294)
10.10.2 门厅LED全彩屏 (294)
10.11 高清三维虚拟演播室设计 (297)
10.11.1 项目介绍 (297)
10.11.2 演播室平面布局图 (298)
10.11.3 演播室效果图 (299)
10.11.4 演播室架构 (300)
10.11.5 视频系统说明 (300)
10.11.6 音频系统说明 (301)
10.11.7 灯光系统说明 (302)
10.11.8 系统培训和服务计划 (318)
10.12 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325)
10.12.1 设计说明 (325)
10.12.2 主要设备及软件选型 (328)
10.12.3 系统架构及功能 (332)
10.12.4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功能 (337)
10.12.5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管理软件设计 (339)
10.12.6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特点 (342)
10.12.7 广角多媒体播放管理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344)
10.12.8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关键技术 (348)
10.12.9 广角多媒体播放管理软件 (358)
10.12.10 广角播放器 (366)
10.13 装饰装修工程 (369)
10.13.1 设计理念 (369)
10.13.2 功能设计 (369)
10.13.3 空间布局设计 (371)
10.13.4 装饰装修工程建设 (374)
第11章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404)
第12章施工组织设计 (428)
第13章装修布线施工方案 (575)
13.1 工程人员配置 (575)
13.2 施工队基本情况 (576)
13.3 环境建设施工标准 (576)
13.4 施工设备清单 (577)
13.4.1 工程主要测试设备 (577)
13.4.2 工程主要施工机具 (578)
13.5 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进度 (578)
13.5.1 保护管敷设 (579)
13.5.2 预留与预埋 (584)
13.5.3 线缆敷设 (585)
13.5.4 设备安装与调试 (587)
13.5.5 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 (589)
13.5.6 节约措施十二条 (589)
13.5.7 工程资料整理 (591)
13.5.8 安全施工管理条例 (592)
13.6 流程图 (593)
13.7 验收标准 (615)
13.7.1 电气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15)
13.7.2 UPS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17)
13.7.3 机房空调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0)
13.7.4 安保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1)
13.7.5 消防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2)
13.7.6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3)
第1章建设背景
广播电视台作为国家传播文化和人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工作效率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时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广电宣传和节目整理公方面,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为基础的政务变革,使广播电视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顺应新形势下的政务发展,加快推进广电单位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广播电视台为民办事的效率,我公司结合多年的信息化系统集成和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整合方面的经验,在本次智慧广电的信息化建设中,以该单位具体需求为主导,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新技术、新媒体为突破,切实把推动提升该单位的电子信息化处理、监管和服务水平为出发点。
积极落实以民生服务为根本,数据治理为核心,网络安全为保障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举措,夯实“互联网+”背景下广电单位的信息化构建的基础。
信息时代让政府服务的资源调用量增大、社会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提高,广电机构需要加速变革增加公众参与度;而广电机构职能转变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来实现“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
目前电视台网络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以主干平台承栽的全台网络化节目生产阶段,将整个电视台的“采集、编辑、存储、播出交换”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上,电视台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从电视台应用管理的角度来看,电视台不仅要实现电视节目生产所涉及的采、编、播出、存各个环节全程网络化,同时要把与节目生产密切相关的资产管理、技术设备使用
管理、成本核算管理、广告管理、节目管理、一卡通管理、办公管理等实施信息化管理,建设电视台管理信息化平台,注重电视台生产与管理的结合,以此整合全台的人、财、物和信息等各类资源,达到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
第2章现状与分析
2.1广播台网建设现状
广播台网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广播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实现广播电台内容生产、运营和管理等综合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从业务实现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广播台网的组成概括为:广播台网由若干个功能网组成,功能网由若干个功能模块组成。
如图1所示。
我国各级广播电台的典型功能网包括:广播制作网、广播播出网、播控传输网、综合业务网、广播门户网。
图1广播台网组成
广播台网的运行用以下层次模型予以描述:
图2广播台网运行模式
层次模型主要从网络运行的角度,描述了广播台网的结构、系统、数据和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层次模型横向描述了广播台网由一个或多个功能网构成,每个功能网由提供基础支撑的“设施”、提供应用支撑的“数据”和实现各类业务的“应用”构成。
各功能网可通过基础层内“设施”间的链接,实现数据和应用的交互。
层次模型纵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描述:
1.业务层由基于各类业务的应用软件构成,是广播电
台内容生产、生产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市场营销、
组织管理等业务的应用实现平台。
2.数据层由广播台网各类应用数据(媒体数据、元数
据、管理信息等)构成,是实现广播台网各类业务
的数据交换平台。
3.基础层由系统硬件、系统支撑软件构成,是实现广
播台网各类业务的基础支撑平台。
近年来,各地广播电台已基本完成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工作,而在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广播电台技术体系如何有效应对融合发展带来的生产机制、流程、技术的变革,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广播融合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广播台内原有的生产模式已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借鉴媒介融合的发展,广播融合媒体平台应向以下三方面发展:
2.2.1业务形态多样化
在融合媒体时代,以内容生产、调整传播、反馈融合为一体的“同步”模式,将成为常态。
融合式媒体业务,要求实现各种媒体资源、
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除传统媒体的自制内容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UGC内容及互联网汇聚的内容进行生产;要求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传播体系,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应以各媒体形态、各生产平台共享的形式存在;要求对于不同的媒体形态,具备统一指挥过程,对各平台的生产流程进行集中管控,而在生产过程中,相近的业务功能聚合,实现一次处理,多平台呈现;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兴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内容分发,并充分发掘其互动能力,获取用户的需求和反馈;要求树立用户观念,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要求适应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的特点,树立抢占先机的意识,高度重视首创首发首播,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还要求针对细分观众的信息传播需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2.2.2生产流程敏捷化
相较于传统媒体,融合媒体在业务形态、业务工作流程、业务提供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基本沿袭“采、编、播”单一直线式流程,而面对融合媒体的发展,节目制作人员和用户都有可能同时作为内容的供应者和需求者,系统流程执行经历了复杂化的变迁,失去了明显的指向性,业务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变得充分模糊,制播系统与用户共同构成了共享“结构”。
因此,融合媒体所具有的流程多样性和易变性系统特征与传统媒体的系统
设计需求完全不相同。
有必要采用开放、高效、可扩展的多元化技术架构,取代过去板块或岛式作业模式,通过智能流程引擎的构建,对打散、分散的功能模块进行快速组合,高效建立简洁、多样化、高适应性的生产流程,使多种媒体业态在业务流程上融合贯通,支持融合媒体内容采制、融合媒体业务融合、融合媒体多终端适配等核心环节的融合。
2.2.3技术平台信息化
广播台网整体架构成熟、稳定性好、实现了全台各功能网间的互联互通。
但是也存在着管道式建设模式扩展性不好;系统建设复杂程度高、建设周期长;运维管理难度大;资源重复投入、资源利用率低;难以支持传统媒体与融合媒体的有机结合等众多不足。
因此,除了考虑传统广播在面向融合媒体生产的业务更新,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还需要从整体上来设计,以满足资源、内容生产、内容运营,用户服务等方面的业务需求。
1、面向资源整合
融合媒体强调用户主导、需求驱动、按需服务、即用即给,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和显著的成本优势,顺应了降低费用、提高业务灵活性等方面的需求,驱动广播电台从以往自建自用的模式向整合资源服务的模式转变。
2、面对内容运营发布
融合媒体平台要求建立广播节目内容资源池,提升内容资源的数
字化、海量存储、数据共享以及超强的检索挖掘能力,从而实现媒体资源的充分汇聚和高效分发。
3、面对终端用户服务
面对融合媒体的发展,未来用户的个人终端将呈逐渐“瘦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如何在用户的终端硬件配置不高的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的用户服务时融合媒体平台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4、面向统一业务管理
传统IT 系统资源占用多、成本高、难以适应业务部署速度的要求,且业务稳定性和可靠性低、网络维护难度较大,融合媒体平台应逐步开始建立和推行总体规划、统筹建设、集中整合的方法,促使统筹考虑、按需分配业务资源,既能节省投资,又可加快业务部署速度。
5、面向平台运维管理
数据中心的能耗和能效问题越来越成为数据中心突出的矛盾,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应采用相关技术,用以提高广电机房自动化运维管理水平,促进节能减排,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第3章建设目标
构建综合业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旨在建立电视台统一的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将电视台内部大量的制作、播出设备及各种节目制作信息、广告信息、文稿信息、日常办公及各种公用信息整合,实现整个电视台大楼资源的个性化管理与协同办公;增强电视台的整体协调能力和员工的协同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该平台针对广电行业特点,站在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的高度上,基于行业的基础数据库标准化、接口标准化以及与其它系统集成的标准化,建立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标准平台和接口规范,使各应用系统之间均采用一个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应用授权平台,实现各业务并行工作和互联互通的全面管理。
3.1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管理信息化,普遍提高运行效率,应该是电视台实施信息化的一个考虑重点。
信息化建设将创建良好的运行环境,使得办公、业务等各个方面能够有效地使用各项资源,有效地加快作业流程,从而提高各项工作效率。
因此,信息化的一个可见的结果,就是可以加快处理的过程。
通过工作流程化和网络化,加快申请、审核、报表的流转和生成速度,从而比人工处理有明显的提高。
信息化建设将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环境。
过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要手工查找相关的资料,手工收集各种数据,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熟练程度。
通过信息化,不但会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完成同样工作的时候,能够非常简单和
方便,同时也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降低出错率。
3.2提高管理能力
科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大量而翔实的业务数据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综合能力,管理决策缺少了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面向管理的能力是新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信息系统对管理能力的支持体现但不局限在以下方面:
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是业务运行的基本数据。
在手工操作方式中,过多的数据将会导致处理的复杂度和工作量过高,所以常常简化和省略了基础数据,使得管理人员无数据可用。
例如,究竟制作过程在前期、后期等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资源、多少时间,使用得是否合理,这些数据对于电视媒体提高管理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现在常常难以得到。
基础数据应当具有适当的颗粒度,太大太粗就不能细分,无法做出有效的分析,而颗粒度太小则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增加处理的工作量。
例如,要对节目的成片片比做出评估,就需要按照节目提供素材、前后期制作的时间和片长数据,如果只单纯登记设备使用时间和磁带数量等项目,而没有以节目为单位进行登记,则无法提供按节目统计的数据。
所以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其颗粒度必须达到节目一级,即按照节目登记业务数据。
现有的信息系统在数据颗粒度方面还是比较粗,难以满足精确化管理的需求。
基础数据的获取和产生还应该是第一手
的,即应该是由业务系统产生的,而不是人工二次输入的数据。
再次输入的数据不但造成大量的手工劳动,而且容易引起错误,造成数据的不一致。
基础数据应该是规范化的、统一的,并且是与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相一致的,否则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和数据交换障碍。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组织好数据,如果数据量很大、很分散,没有统一的访问方式,必然没有简捷的方式找到所需要的数据,也就无法有效地使用这些数据,这样的系统也是形同虚设。
信息系统应该充分考虑这些问题,为用户提供简捷的操作方法和准确有效的管理数据。
例如,在节目制作管理系统中,如果用户关心的是这个节目所使用的资源,那么一个节目代码打进去,所有使用这个节目所消耗的资源,包括制作人员、使用设备,比如转播车、演播室、后期制作设备等,在节目制作中所使用的经费,如通讯、交通、劳务、道具等,到底花了多少钱,用于何种目的。
一个代码打进去,立即可以收集齐全所有的相关数据,使得追踪和监控非常便捷,不但可以随时掌握进度,也可以随时控制资源和经费的使用。
管理数据
管理数据是面向管理层的数据,用于分析和评估业务流程或运行状况,是基础数据的加工产品。
典型的管理数据应该能够具有成本核算能力、精确管理能力、全流程管控能力、预防预警能力和分析评估能力。
协同工作
信息化也更加关注上下游协同工作。
在共同完成一件任务的时候,一个工作流程的上游可以给下游提供更多的提示和预告,提供更多的先期计划,使得下游环节能够更有效地调度、分配和利用资源。
这些在制造业中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应用,例如零库存和按需制造等,在电视媒体中,更实际的协同应用是资源调度和安排,以及大型节目的跨部门协同制作。
优化业务流程
另外,信息化更高的目标是优化业务流程。
现在,电视台信息化中最为关键的是根据业务流程的特点和先进管理理论优化台内业务流程,即常常在企业信息化中提到的“业务流程重建(BPR)”和企业资源规划(ERP)中的最佳业务实践。
决策支持
决策支持是利用内部外部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预测等数学工具,提供科学决策的数据根据。
目前的决策支持系统还只能自动处理一些简单和规范的决策过程,如过程控制、库存等问题,还不能对规划和决策提供足够的、满意的支持,所以现在还处于辅助决策支持阶段。
辅助决策支持需要对历史和当前的运行数据,包括经济和技术指标,做出复杂的统计分析,常常要用到数据的在线分析和展示工具,现在的数据仓库和商务智能软件可以较好地完成这样的工作。
第4章 系统组成
电视台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平台分为如下几个部分:技术设备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包括前期外借设备管理、后期制作设备管理、演播室管理、转播车管理系统)、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节目带库管理系统、新闻文稿管理系统、广告综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楼层发布系统等。
通过统一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撑,实现全台各个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无缝连接和高效运行。
● 面向广电行业的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平台:为广电业内部管理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使用户能从统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资源信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整体协作能办,提高资源和信息的利用率,降低节目制作和设备运行管理成本。
● 前期制作设备管理系统:采用IC 卡和条形码技术,科学管理前期设备的租借、调度、并计时计费管理。
● 后期制作设备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IC 卡等技术对电视台制作设备的使用进行精确计时、计费、统计、控制管理工作;对制作人员
办公自动化管理系
电视台
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设备固资条码管
新闻文稿管理系广告管理系统 中央控制区
统一的机构设
置
统一的用户登
Intern
一
卡通管
理
系
统
节目带库管理系统 考勤管理系统 门禁管理系统 食堂消费管理系统
前期外借设备管理系统 车辆管理系统
楼层发后期制作设备管理系统
的工作量进行化考核;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调度和实时监测。
●设备固资条码管理系统:实现对资产整个生命周期(入库、出库、借用、归还、维修、转移、调拨、报废)的有效管理,轻松实现台内资产“账=卡=物”的管理。
●节目带库管理系统:采用条形码的方式实现节目磁带编目的电脑化、实现计算机对节目带内容信息的存储和检索。
●新闻文稿管理系统:基于工作流和文稿痕迹保留功能的新闻文稿生产管理,实现采访单、文稿编排、审稿、定稿、串联单编排的无纸化办公。
●广告综合管理系统:使广告的签单、审核、排期、串编、播出、财务等工作准确而高效无误的进行。
●FP-OA飞鹏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了完全基于网络架构的安全、强大且易于实施的办公无纸化解决方案。
●飞鹏一卡通系统:主要包括门禁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消费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所有系统都采用可读写IC卡操作,轻松实现一卡通用。
●楼层发布系统:提供一个公众型信息发布平台。
管理人员在信息中心就可以将制作好的各种材料(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通过网络传递到办公大楼每个楼层电梯前,通过显示终端(液晶电视),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播放。
楼层信息发布显示系统采取集中控制、统一管理的方式将视音频信号、图片和滚动字幕等多媒体信息通过网络平台传输到楼层显示终端。
第5章平台建设思想
电视台信息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总体理念为: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基本思路;以资源共享和集中调度为运行管理模式;以“全台信息化集成”为设计思想,构建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平台。
在具体系统规划上,主要有几点特别考虑:一是构建强大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采用服务总线架构,为全台各种业务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支撑,实现全台统一的用户权限认证、业务部署、运行监控、业务数据交换等。
二是最大限度实现各种应用的桌面化,信息浏览、节目编单、设备申请、调度管理等工作都可在办公区域桌面完成,使办公电脑成为真正的多业务、多功能的桌面终端。
●(1)系统基于一个计算机网络,将各子系统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并
通过内部局域网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数据可以在服务器和工作站上作两级保存。
这样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就可以得到保证。
同时系统的扩展性好,若台内以后再上其它系统就可以直接连网,只需增加站点即可。
系统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通过访问权限控制,可以分类浏览、检索各种信息和访问各个子系统。
方便快捷地与其他人通信和协同工作。
而且也便于台内各级领导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台及各部门的各种情况。
●(2)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既能在网上运行,又可不依赖于
网络独立工作。
这样能够保证各子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
●(3)各种信息的处理及传送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来实现,改变以
往人工加纸张的管理模式。
●(4)在系统架构上,整个系统按功能划分成若干个分系统,系统软
件采用C/S+B/S结构,安全可靠,维护简便;对于数据存储结构,需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