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数学常态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数学常态课堂

南通市聋哑学校朱美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近几年来,广大聋校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观摩研讨课上,执教者们追求:“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这些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利用等,给聋校的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话虽说不清楚,但“哇哇呀呀”的跟着老师说,场面气氛十分热闹。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一些问题随之凸现,有些课堂表面上很“繁荣”、但只是少数学生的“表演”,互动生成的东西很少,在热闹和自主的背后,透射出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而这种高投入高资本的公开课真正可以借鉴到真实课堂上的东西则少而又少。难怪在老师中流行一句话“热热闹闹搞课改示范课,还不如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

在短时间内上好每天一节的常态课,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把新课改的理念很好地、自然地融入平时的点点滴滴教学中,这才是新课改最实在最基本的目标。因此与公开课相比,我觉得常态课更应该关注,更值得研究。我们要坦然面对课堂上的意外生成,最大限度地还原课堂真实,让常态课堂上的教学交流,更逼近

聋生的学习实际,去努力追寻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

1、还原真实的课堂

华东师大的吴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聋哑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聋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聋生都有所发展。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课堂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在教《图案设计》这一内容时,我先布置了“画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家庭作业,然后在教学预案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们介绍一下画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没料到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占用了一节课,新课的内容竟然没时间上。这样的教学出乎我的预料,而聋生画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倍感意外。反思这节课,遗憾的是我轻视了聋生的能力,没有真正了解聋生的特长和经验,造成了教学任务没法完成;成功的是,在常态课上,师生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真实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真实的课堂教师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真实的课堂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聋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教师更不能课前操练,让少数聋生参与,多数聋生旁观。我呼吁“让公开课回归真实的课堂”。

2、追求简单和实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具体的说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学习僵化陈旧的数学知识。常态数学课要简单有效,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合并同类项》,这是聋生第一次接触代数式的运算,其符号的抽象性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我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将新课改理念自然地融合在教学中。一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把生活中的分类思想引到数学中来,让学生自主地得出同类项的概念。二是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实验、探索等,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图形感受合并同类项的含义,到利用分配率得到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最后再观察归纳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但简单实用,还促使聋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数学的策略。

3、准确把握课堂的生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案”理解成“教学预案”,我们逐步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经常会出现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不要满足于教给聋生什么,而要注重聋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应势利导地组织聋生参与教学活动,富有智慧和激情地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那如何把握好时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呢?

(1)认真对待课前的教学设计。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其实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2)师生互动、讲求对话和共享。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手势进行讨论和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状态下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质疑问难及时得到鼓励,教师就能捕捉到一个个鲜活的思维,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3)做到耐心倾听。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教师更要耐心的倾听。我不禁想到有些公开课上,教师只顾在脑子里背预设的流程,忘记倾听学生的发言,面对学生奇特的思维,只淡然表扬,赶紧带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如此教学很难捕捉到课堂的生成。

(4)抓住细节,成就精彩。细节蕴藏于预设与生成之中,细节蕴藏于教师的机智调控和学生的积极思维之中。一位教师在执教《轴对称》时,由奥运五环导入,然后欣赏体操造型,一步步随着预设顺利运行着,但到让学生说“观察体操示意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却偏离了轨道,说的都是与数学无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与预设出现了偏差,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该如何处理这个小小的细节呢?执教者明显表现出了心急,用一句话“每幅图的两边完全一样”,便匆匆转入了预设的轨道。从处理中明显感受到,是教师强加给了学生这个结论。我想,这些聋哑学生没有“对称”的感性基础,可不可以将

错就错呢?把预设的问题搁一搁,先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手中的图片,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通过动手,学生的思维自然会回到数学中来,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呈现“对称”的特点应该不成问题。这样处理虽然走了点弯路,但收获的是学生真正的思维和精彩的课堂。因此,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索,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细节。

总之,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数学常态课堂,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也是我们聋校数学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常态课堂教学的时效,关注教学的设计与改进,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