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辽宁省锦州市铁路高级中学宋丹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更是进一步对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了明确的界定和要求。
语文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我校承担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验与研究”,我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日常教学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语文学科。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谈谈你心目中的语文是什么?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学生比较活跃,有的说:“语文是一杯清凉的绿茶,不仅可以解渴,而且令人回味无穷。
”有的说:“语文是一把钥匙,语文是一笔财富,语文是一处宝藏。
”我马上表扬肯定,进一步提示,可不可以用二种修辞呢?老师给大家说一段:语文是“竹外桃花三两枝”那桃花的馨香;语文是“映日荷花别样红”那荷花的芬芳;语文是“采菊东篱下”那菊花的幽香;语文是“凌寒独自开”那梅花的冷香……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引用古典诗词文采斐然,从春夏秋冬四个角度诠释了语文,升华了主旨,提升了境界,也纷纷用古诗词仿出了句子。
接着出示大屏幕,让学生明确“语文”一词的来历,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一词内涵的不断深化,由最初的“语文=语言+文字”,到“语文=语言+文学”,现在最新的诠释是“语文=语言+文化”,作为年轻人应该“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个体角度出发,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整个民族的角度出发,汲取民族智慧,弘扬传统文化。
最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涵咏诗书滋味长,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动笔墨不读书,于留心处皆语文。
具体要求:上课认真听讲,及时整理笔记,准备2个笔记本;勤查工具书,购买《新华字典》、《成语词典》、《古代汉语字典》、《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重点篇目熟读成诵;多做练习;勤于练笔;坚持课外阅读订阅《读者》《意林》《格言》《经典美文》等杂志。
跟学生真诚地交流,让学生从心底喜欢语文,热爱传统文化!
(二)下载高中必背72篇古诗文的音频文件,帮助学生诵读背诵。
我们学校要求学生每天7点20分到校,7点45分上第一节课,这期间的25分钟为晨读时间,每班有2天是语文晨读,根据教学进度,背诵高中必背篇目,复习初中背诵篇目。
为方便学生背诵,我下载了高中必背72篇古诗文的音频文件,利用微信发送到学生家长群里,让家长督促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含英咀华,提升学生的内在气质。
在背诵古诗词时,用接力竞赛的形式,几个同学在一起,你说上句,我接下句,并不断轮换同学间的背句次序。
这样,就会在兴味盎然的游戏中熟记全诗。
每天早上的琅琅书声有利于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学生自制成语课件,牢记成语的内涵。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
高中语文课程虽然授课安排较为紧张,但在具体的授课中我发现:无论是现当代的文章,还是古代文言经典,中间都会涉及到一些成语,比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臣生当殒首,死当结草”中的“结草”,涉及到成语“结草衔环”,比喻报恩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紧张的授课之余,可以穿插一些课文中涉及到的成语,让学生制成课件,讲解它们的意义,相关背景等,一方面可以调节语文课堂的气氛,给学习“换换口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得到积累、提高。
另外成语题在高考中是必考题,我每天课上拿出5分钟时间,结合高考一轮复习的成语资料——《易望文生义的成语(55例)》《易张冠李戴的成语(50例)》《易褒贬失当的成语(50例)》《易重复语义的成语(31例)》《易敬谦失当的成语(32例)》,由学生制作课件,按学号每天讲10个成语,之后参加年组举办的“中华成语大赛”等,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
那段时间学生们兴致盎然,平时谈吐都是成语。
二、夯实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走进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维发展水平
(一)学习课内文言文,掌握涉及的相关文化常识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几句描写看似泛泛之笔,其实如果仔细深究,却有玄机。
学习《鸿门宴》时,我让学生画座次表,上网查阅、了解古代礼仪,深层次把握
项羽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网络资源明确: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主人坐什么位子,客人坐什么位子,都有严格规定,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
举行宴会当是在室内,而不能在堂上。
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项羽让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微的了。
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
《张衡传》是必修五的篇目,出现了“除”“拜”“迁”等关键实词,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网络资源、汇总古代官职礼仪。
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最后总结出史传文学官职变动常用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召、察、举、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晋、加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领、行、署、权、判、假、摄、守
(8)表辞去的:辞、致政、致仕、告退、退、归故里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品味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
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其独到的作用,可让每个学生受益终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就精选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
比如在教学《短歌行》这首诗的时候,教师课前让学生上网收看《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片段,课上引导学生去讨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多学生看来曹操是一个奸臣、小人,但是在诗歌中,给人展示的却是一个满腔抱负、充满感情色彩的人物形象。
还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曹操的相关案例,在教学中引导
学生去挖掘这些内容,就能够很好的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感知。
(三)针对考纲变化,及时补充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高考语文运用的第三道选择题,由原来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变为“表达得体的一句”,那么注意敬辞和谦辞的使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我及时下发学案,给学生补充有关敬辞和谦辞的学案。
为方便学生记忆,在学过教材“梳理探究”中《奇妙的对联》的基础上,给学生编成对联。
谦辞对联“敝鄙卑小不愚拙,敢见家老晚舍寒”;横批是: “贫贱过后”。
敬辞对联“拜奉高贵惠,令宝恭垂光”。
通过对联的形式让学生铭记敬辞和谦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探究、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做好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培养,以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让他们能够进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学习。
(一)依据教材中的“阅读鉴赏”,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
在学习《氓》时,鉴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比兴手法又是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我先让学生明确:“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比喻。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
”之后让学生找出《氓》中赋比兴的句子。
最后让学生课后找出流行歌曲的赋比兴手法。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但是不知从何入手,我就举陕西信天游“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什么手法?学生一下子就懂了,先唱出太阳,再唱出毛泽东,这既有“比”又有“兴”,而80年代的流行歌曲《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也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由月亮引出军人妻子对驻守边关丈夫的强烈思念之情,这是“兴”的手法。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有三组发言比较精彩。
现呈现如下:
黄品源的《小薇》: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小薇,她有双温柔的眼睛,她悄悄偷走我的心。
这首歌的歌词中采用了铺陈直叙的方法表达了对“小薇”的爱恋之情,没有太多的渲染和侧面描写。
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声里,它天天的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
这里运用比喻或者说“比“的手法描写了光阴匆匆而逝,抒发了一种伤感之情。
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多处运用兴的手法如: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书评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我为遇见你伏笔“这由天青色在等烟雨(天快要下雨了)想到自己在等心上人。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寻,一下子明白,过去的民歌、现在的流行歌的很多创作手法都是源自我国最总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赋比兴,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有这么源远流长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更是历久弥新!
(二)依据教材中的“梳理探究”,浸润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版教材中的“梳理探究”很有价值,如必修一中的《奇妙的对联》,必修二中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必修五的《中国文化常识》《文言词语和句式》,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014年文言文断句开始出现在全国卷中,2015年辽宁省开始使用全国卷,所以断句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结合必修五的《文言句式》,查阅了三年九套高考题,印发学案、制作课件。
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利用课内文言文知识,解决文言文断句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会语法分析;掌握重点的虚词和句式;考虑汉语言文学的对称性;识记与官职相关的高频词汇;理解文意是答对文言文断句的关键。
(三)依据选修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的难点,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月”这一意象,我用prontpage软件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明月几时有”教学资源网站。
在网站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有关明月的古典诗词,以及与明月相关的历史、地理和音乐等信息。
让学生探究“众多诗人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咏叹月亮”呢?请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深入理解“明月”这一意象。
学生概括出如下五种象征义:
1、月是羁旅的乡思
2、月是美好的祝福
3、月是文人的孤寂
4、月是人生的思考
5、月是历史的见证
《望月怀远》一课,荣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质课。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我们民族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的基石。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气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