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部分。老话说:“病从口入。”,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被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者产品被曝光引发百姓热议,我们究竟还有什么可以吃?
食品产业链很长,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质检、储存、销售再到消费有很长的环节,这就导致食品安全薄弱环节多。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食品企业数量增多,但普遍产业集中度较低、工业化程度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低。
在生产加工的环节中,普遍的安全问题是食品造假。食品造假,首先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也经常爆发食品造假事件。2014年8月13日,丹麦发生毒香肠致死事件,至少造成12人中毒死亡。在我国,食品安全造假事件呈现出数量多、涉及面广、层次复杂、形式多样的特点。我们利用大数据挖掘工具,对今年1月-4月间我国主流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在曝光的19980个食品安全事件中,22.64%属于食品造假事件。造假涉及肉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食糖、薯类和膨化食品、饼干、茶叶及相关制品、罐头、粮食加工品等。造假的企业,不仅有大量的中小食品企业,也有大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作为食品相关的企业,产品攸关生命。我们应该严格把控,有严格的行业准入门槛,提高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水准。多数的造假掺假甚至使用非法添加剂的行为都是因为经济利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产物,对于市场竞争力的概念不能放在降低品质上,而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升级生产技术上。很多涉事企业负责人在面对记者时都表现出了无奈,因为别家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故而他们也降低成本,以更加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去弥补商业方面的损失。这种态度和方法是不可取的。
而且造假不仅在食品的加工环节,在食品流通、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造假。与此同时,虚假日期、虚假生产商、不当
加工、无证生产加工、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造假形式多样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造假的案例发生。范围如此之广骇人听闻,人们不禁发问:“难道没人管么?政府在做什么?工商局、质检局、卫生局呢?”
我们都知道,市场监管是政府四大职能之一。可是我们也还会问工商局、质监局和卫生局,说明我们并不清楚他们之间在食品安全监督中的角色,其中的相互推诿,”踢皮球”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今年刚通过的新《食品安全法》给了执法部门一个新的执法标准,但是个别地方的相关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导致业务分工不明确,执法范围不清晰,给食品安全问题留下了灰色地带,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甚至在有些利益驱动导致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产生偏差。如有的执法机构偏重于有经济利益的执法行为,以罚代刑、以罚代管,一罚了之,监督执法工作时紧时松,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有的甚至为不法经营者充当保护伞。这种多方合作却又没有一个完善的标准和明确的分工,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机构要给不法分子一
个“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消费意识
消费者作为最后的环节,消费观念和意识很重要,不能以价格低廉作为重要标准,市场监管不是万能的,消费者要树立起安全、健康的食品选购意识,尽量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如超市、商场等,避免在没有监管的散户、农贸市场进行购买。正规的商超会有比较明确、合格的供应商,信息较为透明,出了问题可以进行追溯。出于对自己发展的考虑,规范、优良的商家会对自己的供应商、生产商进行管控或引导,保证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以便对外宣传时可以提供监管或检测报告。
很多消费者认为作为食品产业链的最后一节,没有选择性,生产决定消费,对食品安全问题只能是听天由命的态度,其实不然,消费同样
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者有意识地去选择安全的产品、好的产品,市场就会向良性的状态发展。当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不应该抱着“买了算我倒霉”的心态,应该向商家和生产者提出质疑和解决要求。这样,可以促进商家和生产者来做好生产把控和内部控制,给消费者提供产品管控和认证的信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增强市场竞争力。
解决方案
民以食为天。对于国民经济来说,食品产业始终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据报道,我国的食品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明显进步,已形成规模并步入发展新起点,具有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在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形势下,强化对食品产业的监管,就是保卫食品行业发展的命脉。
全面贯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把握公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实现食品安全由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向上下互动的“治理模式”转变,以地方为治理单元,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实实在在地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各负其责且相融合的社会共治格局。
建立信息共享的联动执法监管合作机制,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对监管漏洞及时“打补丁”,并追根溯源从源头为食品安全筑起坚固的“堤坝”。对地方政府“护犊子”的做法也要大胆问责,保证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落实到位。
建立严格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应该提高食品市场从业人员准入的门槛。可以考虑对食品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对食品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实行市场主体准入前置审批制度;对食品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实施信用管理制度。唯有如此,才能提高《食品安全法》的效能,才能使这部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落到实处。
加大食品工业科技投入,建立食品企业示范工程。加强食品科技基础研究,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开发和转化;大力扶持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食品工业企业,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品牌;选择食品行业中影响食品安全较突出的产品,建立一套从原料到消费者食用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体系,根据地区特点建立不同的食品安全示范工程。
在食品流通环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集中力量整治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印制品。督促企业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严格市场开办者的质量责任制度。通过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的集中整治和建设,有效防范和制止假冒伪劣食品进人市场,让老百姓买到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
建立统一的全国性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制,努力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