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及其理论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导论:跨国公司及其理论发展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一、跨国公司的基本特征

(一)跨国公司概念的形成

•跨国公司在英文文献中的名称多样,主要有4种:

•1、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2、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3、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

•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企业

(1)经营的产品具有全球性;

•(2)获取规模经济收益的全球战略(Global Strategy)

•(3)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

案例:丰田、佳能、松下等企业

4、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1960年4月由美国田纳西河管理局局长戴维·E·莱里索尔(David.E.Lilienthal)在卡奈基工业大学的演讲时提出“多国公司”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MNC)的概念。

•多国公司的概念一直沿用到70年代初。

•1973年联合国秘书处提供了一份题为《世界发展中的多国公司》的报告;1974年在讨论这份报告时,拉丁美洲国家的代表提出应改称“跨国公司”(TNC)。原因是在拉丁美洲一体化文件中,MNC是特指安第斯条约国家组织成员国联合创办的企业,是国家联合企业。

•自7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文件中已统一使用TNC概念

•学术界习惯上仍然使用 MNC

(二)跨国公司的界定

• 1、地理学方法:跨越国界,在国外经营业务的企业组织。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是联合国知名人士小组、联合国秘书处以及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nuning)等。

•特点:强调跨国公司是在2个或2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拥有或控制生产设施、销售机构或其他企业资产。

•该定义主要在“跨国程度”上有分歧。

“跨国程度”的不同看法

2、产权的法律基础方法

•从公司的股权结构来定义。

•一般说来,跨国公司规模越大,控股权所要求的控股比例也越低。目前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出现分散化趋势,且不少跨国公司已经出现“无国籍”的倾向(也称“无国籍公司”)。

•股权比例存在分歧

关于控股权的几种主要看法

3、经营管理特点定义方法

•跨越国界的多经营单位或多工厂的企业

•“多工厂或多经营单位”:必须是在海外从事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并且这种活动是在总公司的统一安排,按照一体化、全球化战略统一安排。

•贸易性公司不在跨国公司的范畴内。

•跨国公司既可以以总公司的身份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分支机构),也可以以母公司的身份在海外设立子公司。

总公司与分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区别

4、多因素综合定义方法:

综合各种因素识别跨国公司

5、我国的一般定义

•定义:在2个或2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统一决策,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

•我国参照的是联合国的定义

•不包括贸易性海外公司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与特征

•国际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别

(一)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

•跨国公司的形成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从19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是跨国公司的时代。

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衰退时期

第三阶段:高速增长阶段

第四阶段:繁荣时期

(二)大型跨国公司基本经济特征

•1、规模经济收益

•2、股权控制结构

•3、技术内部化偏好

•4、全球化战略与内部一体化战略并存

三、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分析

•1、国际资本流动加速效应

•2、贸易扩张效应

•3、全球化效应

3、经济全球化效应

•◎全球性市场

•◎全球性行业

•◎国际生产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途径:制度化推进

非制度化推进

4、跨国公司利弊评价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歧

(1)发达国家的评价

(2)发展中国家的评价

三、FDI主流理论

•主流FDI理论

•非主流FDI理论

•(Ian H. Giddy and Stephen Young: Conventional Theory and Unconventional Multinationals,in John H. Dunning ed., New Theorie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1982.)

•美国学者S.H.Hymer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兴起的标志。

(一)垄断优势论

•1960年,海默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实证分析美国1914—1956年FDI)。

• C.P.Kindleberger的发展

市场不完全与FDI

2、垄断优势的来源:Kindelberger的补充

•政府干预所带来的垄断优势(C.P.Kindelberger: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Six Leetures on Direct Invest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3、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

•(1)、约翰逊(H.G·Johnson)的发展

•1968年在其《比较成本与发展中的世界经济之商业政策理论)、1970年《国际公司的效率与福利含义》以及1975年《技术与经济独立》等论文中指出:

•简单的技术与知识易于摹仿复制;复杂的技术知识难于摹仿复制。

•跨国公司的优势来自企业对知识资产使用的控制。

•知识资产的特点是它的生产成本很高,但通过直接投资利用这些资产的边际成本却很低,甚至等于零。

(2)赫尔施对直接投资条件的分析

•拥有技术垄断优势是直接投资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有些技术密集型的高垄断行业,如飞机制造业,很少对外直接投资。

•赫尔施从成本方面提出了出口与直接投资的比较:

•假设:

•国内生产成本为C1

•国外生产成本为C2

•出口销售成本为C3

•运输成本为C4

•当地企业获得知识的成本为C5

(3)Frantklin.R.Root的补充

•技术与管理技能的协同作用:跨国公司在与子公司协同利用知识资产中所获得的垄断优势,显然超过了个别利用知识资产所具有的垄断优势。

•但在不具备长期投资的条件下,转让技术,收取使用费仍是跨国公司利用其知识资产的一种方式。

4、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理论意义

•首先,“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

•其次,该理论是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垄断竞争型、特别是寡头垄断型的跨国投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最后,研究方法: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理论缺陷:

• *垄断优势的静态分析方法;

• *重微观分析而忽视宏观因素(如通货因素);

• *难以说明不具备垄断优势厂商国际投资行为。

(二)内部化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巴克利(Peter.J.Buckley)和卡森(Mark.C.Casson)(Buckley&Casson,1976)

理论基础: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

内部化理论与科思理论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Buckley和Casson等人将科斯理论运用于FDI分析

•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的是,内部化理论并不是单纯强调企业优势,而是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