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七章

解和掌握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变化,进而有效地判断出什么事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四)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要提高新闻发现力,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发现新闻。逆向思维首先表现为对已发事实通常逻辑的质疑。逆向思维也表现在对已发新闻的指缪反正。当今社会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有的是自然产生,有的是认为制造,有的则是非倒置。冷静面对这层出不穷的“新闻”,不为表象所惑,不为利益所动,独立思考,寻找其中真正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锻炼自己新闻敏感和判断能力的必要前提。逆向思维需要记者有广博的知识、独到深远的眼光和一定的勇气。

2.善于运用纵深思维发现新闻

纵深思维就是不满足于记录事物的表象,按照原思路往前再迈一步,刨根问底,从而发现更深层次更有价值的新闻内容。真正的好记者则是在认识表象的基础上,深究表象下面的真实原态。这种原态则是本质的原态,这种新闻的真实是本质的真实。此时,纵深思维是最常用的思维手段。纵深思维最突出的特征是有真知灼见。

纵深思维最常见的两种表现是:第一,在横向综合中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本质。第二,在纵向深入中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

3.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发现新闻。

它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举一反三是发散思维最常见的方式。

创造性思维具体表现还有很多,如问题性思维、比较性思维、前瞻性思维等,都是提高新闻发现力的重要思维习惯和品质。

二、发现新闻的途径

(一)深入实际细心观察。

这种方法是记者发现新闻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记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功。

1.观察客观事物的变化

这种变动和变化往往处于日常生活的深处,需要记者深入生活、融入生活。一旦深入生活深处,不仅线索源源不断,而且很生动很有味道。有时候,记者从生活中获取的新闻线索来源广泛与否,比拼的是一种阅历。阅历多,角色体验就多,角色本身可能就包含许多新闻线索来源。

2.了解和倾听群众的声音

深入实际细心观察,也包括了解群众的需求,倾听群众的呼声,传达群众的声音,反映民意,维护群众的利益,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群众的需求和呼声里也是一种重要的意见信息。

对于新闻而言,我们所说的群众的声音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群众对现行政策有什么反映?(2)群众在贯彻政策中有哪些创造和创新?(3)群众有哪些困难、困惑、要求?(4)群众对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群众的声音针对不同的现象而发,记者采集他们声音的领域也很宽广。

3.从不变的现象中发现可变的新闻

(二)从会议中发现新闻。

会议也是各类新闻信息汇集的场所。记者与会议的关系密不可分,要学会利用会议资源,把会议当成值得投入重要精力挖掘的新闻富矿。

1.在会议程序之外寻找公众兴趣点。会议只是提供了承载信息的母体,而其中的新闻还要靠记者从中去发现、采集、筛选和加工。

2.会议程序也有新闻。有时候,会议程序本身也有新闻,也有读者感兴趣的东西。一种长期沿袭的程序有了改变,就有了某种矛盾冲突,其中就有新闻。程序中的某个因素得到了强化,很显著,受人关注,也有新闻。

3.关注领导人脱稿的即兴讲话。造成记者对会议缺乏报到冲动的原因之一是许多会议缺乏新闻,空话套话多。(1)从领导人讲话的话音中捕捉新闻。(2)从领导人离开发言稿的插话中发现新闻。(3)从领导人反复强调的话题中挖出新闻。

4.把会议材料当做新闻线索库。记者参加会议,都会得到会议的相关材料,这些材料也是记者获取

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

(三)热点、难点、冷点。

工作热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重大社会政策的出台;当前工作中矛盾突出的重大问题;社会影响重大的事件;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兴奋点等。

一个合格的记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工作热点意识,工作热点意识实际上也是形势政策观念,根据一个时期的政策形成相应的报道思想。报道思想就是新闻媒体一个时期内宣传报道方面的知道思想,它包括宣传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等。报道思想指导着记者的采访目标,左右着一个时期新闻报道的中心。

与工作热点一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工作部位也是出新闻的地方。

表面上看,偏僻部位、冷门话题等“冷点“不是公众感兴趣的焦点,但是这些“冷点”也常常是蕴含着丰富的新闻资源。冷点与热点的关系式辩证的,今天的冷点可能就是明天的热点和焦点。记者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值得研究和关注的冷点话题,可以通过集中报道形成某个阶段吸引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并将此热点和焦点延续下去。

(四)善于读报,再生新闻信息资源。

记者通过读报获得新的新闻线索,看已经发表的新闻有没有进一步再来写的必要和可能,再生新闻信息。所谓再生新闻信息就是从别人已报道的新闻事实中再度开发出新的新闻信息,它是记者或编辑在翻阅、接触其他媒体传播事实、在整体把握新闻信息内容和结构中,发现报道中还有遗漏的地方,还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全面的、深刻的挖掘,于是破题发挥,把握好时间差、地域差、品味差,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层次去挖掘新的东西。

记者读报就是要学会发现和捕捉已发报道有没有引发新报道的因素。读报并不只是读报纸新闻一种。读报广告可成为记者的新闻线索。简报也是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这种方法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发现新闻的方法。

(五)重视群众来信、来电和来访。

记者要善于从群众来信、来电和来访中捕捉新闻线索。对于记者来说,读者来信、来电或来访,就是群众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新闻题目和新闻思想。

总之,发现新闻的渠道很多。真可谓生活处处有新闻,只要做个有心人,记者就可以有写不完的新闻。

八章

一、准备在采访中的作用。

记者要在短时间内认识采访对象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新闻事物和新闻人物丰富而复杂,记者采写新闻既要客观、真实、准确,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选取精巧的采访角度,没有事先的充分准备,短时间内达到采访目的是很难完成的。

(一)明确报道思想,找准采访突破口。

充分的准备可以帮助记者明确报道思想,进而找准采访的重点和突破口,记者在采访之前已获得新闻线索,投入采访之前通过收集资料,初拟报道主题,寻找采访的重点和突破口,便能提高采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增强新闻采写的深度。

报道思想从已有报道中来,从相关政策中来,从社会难点、热点中来……唯有对上述方面的内容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才可能形成明确的报道思想。唯有有了明确的报道思想,才可能找准采访的突破口和切入口,才可能找准采访的重点。政策准备,对已有报道的了解,对社会热点的整理,也是寻找新闻采访突破口的重要途径。一个事实摆在记者面前,以往类似的事实有没有报道过,报道的角度是什么,对这些资料的准备是产生报道思想、寻找报道突破口的前提。

(二)认识采访对象,缩短双方距离。

新闻采访时一个记者与采访对象互动的过程。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记者的采访前准备尤为重要。采访前,如果记者能对对方领域内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时时能说出一些该领域里的行话,就自然增进了与采访对象的亲近感。采访一个人物,事先必须对这个人物的活动特点有所了解,对他所做的事情多做一些关注,这样才能让采访对象感觉到记者的真诚,真的是想了解他。有的时候,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了解,也很不配合。但当记者对采访对象关注的东西有了充分深入的了解,所提的问题很专业很独到,

会令采访对象肃然起敬,进而改善采访气氛,拉近双方的距离。

(三)熟悉采访领域,减少盲目和失误。

记者采访的领域很宽,这就要求记者采访之前对要采访的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懂得那个领域的最常用的术语,懂得那个领域的一般运行规则,这样才能弄清那个领域的问题,提问题才能提的准。

(四)找准问题要害,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要弄清所要采访的问题的关键和要害,要抓准矛盾的主要方面,设计围绕主题所能采访的广度,分析采访可能达到的深度。只有这样,采访才可能有的放矢,既全面又深刻,要达到这些目标,有赖于采访前的充分准备。认清问题的实质需要做采访准备。采访前的报道主题策划及其报道方式策划都属于采访强的准备,它对深化报道、增强报道效果都大有益处。找准问题的要害之后,记者还要考虑采访可能达到的深度,这主要是帮助记者弄清采集什么样的事实才能达到新闻可能达到的深度,这个问题同样重要在准备中完成。同样,围绕某一主题应该采访哪几个侧面、多大范围、哪几种人,都是采访前必须考虑的。

(五)制定采访方案,应对采访困难。

新闻采访并不是时时事事都很顺利。有的时候,记者面对的情况有新闻价值,但采访难度很大,这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有时候,采访对象并不愿意接受采访,但记者此时已对相关问题有所准备,单刀直入地问某个敏感问题,采访对象会考虑到不说可能传的更不利于自己,不得不答应接受采访。有的时候,有的采访对象并不是因为问题敏感而拒绝接受采访,而是生性不爱多谈。记者对他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直接触及他的敏感神经,他会主动向记者坦露心事。

(六)节省采访时间,提高采访效率。

采访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循循善诱,另一种是单刀直入。循循善诱指的是记者事先并不知道要采访什么,在与采访对象聊天式的谈话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观点、材料。进而进行深入的采访;而单刀直入是指记者事先已知道要采访什么,甚至事先已准备好采访中要提问的问题,采访中把问题端出,只要被采访者回答就行了。这两种方式在采访中都会被经常采用。

一般情况下,若是想有明确的新闻线索,记者会采取单刀直入式的采访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省略了迂回的过程,节省了双方的时间,提高了采访的效率。

关于采访准备的两种误解:

一是有些突发新闻,时效性很强,等记者准备好再去采访,事件已变成旧闻了。是不是这类新闻就不要采访准备了呢?不。平时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准备。

二是重大题材的采访要做充分准备,对记者不熟悉的领域、战线采访前也要做充分准备,而对一般题材的新闻和自己熟悉的战线的采访,同样需要做准备。

二、采访准备的内容

采访前的准备,分为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平时准备是广义准备,包括一个记者各方面的修养。这种平时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他过于宽泛,并不是对记者某一次采访的准备。因此,它充其量只能算作记者的基本素质。临时准备是指记者在接受编辑部的报道任务,或记者发现某个新闻线索后,为了事先熟悉情况,提高采访效率,所进行的采访前的准备。

(一)把握新闻事实的时空价值。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发现一条新闻线索,记者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这条新闻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它在现实时空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是记者采访的前提,因为价值的判断,决定了记者采访投入的力度、采访的范围。所以,采访一个事物,报道一个新问题,要有大局观念,背景意识,记者必须进行大局准备。首先,大局准备包括相关政策法规的准备。其次,大局准备还包括对全局情况的把握,即对全国乃至全球相关情况进展如何的准备。

(二)熟悉要采访的领域。在采访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时候,记者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有一些了解和熟悉。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记者应对其有较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采访中应当以自如。

(三)研究采访对象的“档案”。这里的“档案”,主要包括采访对象的年龄、籍贯、经历、性格、爱好、兴趣、成就等。这种对采访对象“档案”了解,有助于找到与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对采访对象的“档案”的事先了解较多,根据“档案”找到采访的切入口,有助于采访顺利进行。

如果报道对象是物,那么记者应对要去采访的地方的经济状况、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等,有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是记者采访的辅助工具。

(四)背景材料的准备。采访前,记者对被接收对象要有一定的相关背景知识。这不仅在写作时可以充实内容,增强新闻的立体感,给读者以丰富的知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而且在采访时有助于弄清人物或事实的来龙去脉。背景材料的准备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相关报道的资料。要在采访前做好准备,以免发生重发,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新的高度。二是采访对象直接的背景材料。指采访对象有关的历史资料。三是采访对象间接的背景材料。是指采访对象与其他人或事的比较材料。这种比较可能凸显所采写新闻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五)准备采访方案和提纲。对采访所涉及的资料有初步的了解之后,记者还应对采访做一个较为具体的规划,也就是要准备采访方案和提纲。一般来说,采访提纲包括这样几个内容:采访的目的和重点,寻找什么类型的典型个案、找哪些人采访,采取什么方式采访(包括如何进入和如何展开),问什么问题,采访向什么方向深入,采访的顺序和时间,哪些需要补充等。采访对象是多变的,并不是按记者的愿望说话和表现,随着采访的进行,事先制定的计划也会改变。这些在列提纲时也应有所考虑。设计采访方案,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所涉及的问题要多。二是涉及的方面要广泛。采访提纲对记者明确采访计划、提高采访效率,非常有好处。

(六)采访的事前准备。采访前的事前准备,首先是指完成一次采访所必需思的采访本、笔、包、证件等“采访工具”的准备。如果是连续采访,还应包括行李准备,这是采访的基本常识。实务准备还应包括衣着、言谈举止的准备。新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互动过程。记者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参与”了记者的采访效果。

第九章

一、采访的价值

(一)访问的过程是获得新闻材料的过程

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交流的过程,不仅要访问,而且要在访问时设置恰当的场景、合理的调节谈话气氛、选择巧妙的提问方式等,才能在访问中获得重要的新闻事实材料。随着交谈的深入,谈话的共同点越多,谈及的事实细节会越多。

(二)访问的过程是认识得以深化的过程。

访问也是交流,交流的过程也是交流双方思想观点碰撞的过程。思想碰撞的过程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这种深化对于提高记者认识水平、深化报道主题是大有裨益的。

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交换的过程,交谈双方通过对方提供的信息而增加自己所占有的信息,从而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记者在访问的过程中与采访对象交流,实际上也是这样一种提高认识能力、深化对事物认识的过程。

(三)访问的过程是验证材料的过程。

记者获得的新闻线索有的可靠,有的却不一定可靠,必须在采访中核实,记者的访问是核实线索的过程。

(四)访问的过程是发现新闻的过程。

访问既是交流和交换信息的过程,记者就可能在这种交换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新闻消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在访问的过程中,访问对象在与记者交谈中有意或无意提及另一个人,就为记者提示了新的访问对象,这也为记者提供了获得新材料、新线索的可能性。或者,访问对象有意无意提及的某个事实、某句话。某个问题,都要引起记者的注意,其中肯能就隐藏着重大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要学会倾听。

二、访问的选择

访问时有一定的条件的,记者的访问存在对条件选择的问题。

(一)访问对象的选择。记者采访的新闻主体不管是事件还是人,访问对象都是人。这个人提供的情况就是记者所能获得的材料,所以访问对象的选择很重要。并不是什么人都是合适的访问对象。访问对象的选择因报道主题不同而不同。

(二)访问时机的选择。这里的访问时机首先是指访问对象的时机状态,看人家有没有时间接受访

问,访问对象有没有时间自然是记者访问前腰考虑的因素之一。我们所说的选择好访问时机,主要是指事态的发展是否到了可以表态的时候了。这里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情况是,如果一件事将如何发展,并不十分明朗,记者要人家表态,就等于给人家出难题,访问很可能会被拒绝,或者即使接受访问,人家会大而化之的说些空洞的话,让人莫不着边际。另一种情况是,一件事情的报道几乎都朝一个方向倒得时候,相反的声音显然不合时宜,即使此时有另一种声音,想发出这种声音的人也会尽量克制,不让这种声音发出。如果记者此时找到能发出这种不同声音的人,要他接受访问,他多半会断然拒绝的。

(三)访问场合的选择。访问场合的选择对访问进行的顺利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访问工作上的事情该选择办公室之类的正式场合。因为这种正式场合会为谈话者提供适合于谈工作的情景,事实、数据等正式材料便于查找和提供。这种正式场合有很多,比如工作的场所,事实发生的地方等。访问工作以外的事则一般选择在非正式场合,这样有利于被访问者的思维跳出工作情景,跳到访问者要问的情景中去。大多数访问选择单独访问,选择没有人来人往的地方。因为这种单独访问,可排除让人干扰,减少被访者的心理顾虑,提高访问质量。也有些话题因为需要众人来谈,因而选择的访问环境是集体场合。

(四)记者自身形象的选择。记者访问时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贯形象,如守时、谦虚、诚恳、礼貌、尊重等。与此同时,记者的访问因采访对象、场合不同还包括特殊形象的选择。

三、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问题要具体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对记者而言,提问的过程就是寻找和再现事实的过程。为什么要问具体呢?

第一,问得具体能换的答案具体,只有问题提得具体,采访对象才可能有明确回答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来回答问题。这种设问具体也能赢得对方的好感,避免因对问题领会有误而导致回答出错。问题问得具体,也为不同的采访对象找到了共同点,固定看共同的回答范围。

第二,问得具体才能问出生动的材料。概括性的材料往往是不生动的,生动总是与实例、故事和细节相伴随的。新闻写作时对新闻事实还原的过程,许多事实及其发生过程记者并未亲历,唯有靠提问来还原。只有问的具体才能尽可能的还原,让读者读了报道,如同亲身经历了那一件事一样。

第三,问得具体才能问到真实的材料。访问时检验材料真实性的重要途径,问得具体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记者能抓住疑点就具体问题详细发问,就能把真实材料具体化,增强材料的说服力,把虚假材料一一戳穿。

(二)问题要特别。

问题要特别主要指记者所提问题只有特定的采访对象回答才最合适。问题要特别野意味着问题有针对性。针对公众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这种问题的针对性可以增强访问内容的新闻性。

(三)问题有新意。

所谓有新意,一方面是指针对新出现的事物、现象、观念发问,体现出新闻的“新”,另一方面是指寻找与众不同的角度发问,问出新的观点和材料,体现出记者视角的“新”和“巧”。

(四)问到关键点。

记者在提问时,无论是采访迂回包抄的办法还是直奔主题的办法提问,落脚点都是要对最关键的内容提问,得到最关键的材料。这里最重要的是,记者在提问时要有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头,层层设问,步步紧逼。遇到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要紧追不放,穷根到底,这就要求记者对采访的主题有充分的把握,知道什么事最要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凸显新闻主题必不可少的关键。

这里的关键点既是指表现新闻主题所需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内容,也是读者最想知道、最感兴趣的内容。采访提问时,记者应时时想着读者,记者的提问实际上也是代表读者在提问。读者急于知道的事,感兴趣的事,就应多问,并一问到底。

(五)问题讲策略。

1、问题要设计得合乎情理。提问不仅要得到答案,而且要得到真实的答案。要想得到真实的答案,问题必须设计得合乎情理,只有合乎情理,对方才能接受这个问题,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回答。

2、尖锐问题的过渡性提问。由于问题太尖锐,采访对象不愿作答,有时使得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若

此时设计一些平和的问题做过渡,对方在对平和些的问题回答的过程中再自然地引出尖锐的问题,效果会好一些。

3、具体问题的开放性引导。开放性的问题既是提问,也是交流。通过开放性的交流记者可以发现某条明确具体的新闻线索。此时,记者就应有目的的引导对方沿着这个明确具体的线索回答具体的问题了。在对具体问题的提问中,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采访对象从更多侧面介绍相关情况,从而使介绍更生动、更详细,记者访问到的材料也更丰富。

六、新闻发布会中的提问

(一)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关系。

记者招待会是党政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新闻记者参加的公开新闻发布会,它既为发言人提供了同一个场所面对较多记者的机会,也为新闻界提供了获得新闻材料的一种有效而又简便的采访方式。

新闻发布会则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其一般是该智能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具有新闻发布的性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也是相伴产生的。二者都是有关机构和个人向新闻机构发布新闻或提供情况的一种方式,都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一种展现,都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情况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发布新闻,往往以记者招待会的名义;而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则用新闻发布会的名义。记者招待会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不发布新闻。新闻发布会则必须发布新闻。

(二)记者不应只做新闻发布会上的记录者。

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一定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所谓参与意识,是指记者不能因为“新闻源”主动向记者发布新闻,就采取被动态度,只带耳朵不带嘴。记者要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问。所谓竞争意识,是因为“新闻源”面对一批记者发布新闻,又是在限定的时间没发布新闻,记者面临着一个竞争问题,要有很强的竞争意识,要把握时机提问。

(三)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技巧。一般来讲,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问题要集中。

2、问题要特别。

3、善于“考问”。

4、多准备几个问题。新闻发布会上提问也可以随机应变,视发布会的进展情况而灵活的提出问题。

总之,新闻发布会既是信息集中的场所,也是记者激烈竞争的平台,怎样赢得提问的机会、怎样提问、提什么问题,都是记者必须认真准备的。

谈社会新闻的特点及其作用

谈社会新闻的特点及其作用 闰杰 要谈社会新闻的特点及其作用,首先应当弄澎社会新阿,的基本概念。 何i}`社会新I}"?关于社会新闻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不一。新闻史学家戈公振认为: “所谓社会新闻,即官吏起居、斗殴、拆梢、回禄之事而已0当代著名报人赵超构认为广社会新 闻是以个人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I}"。台湾学者徐永平认为广善人恶人都见报,看破案听啡闻,社会五花八门,消闲谈助,是为社会新犀。还有的专家认为广社会新 闻就是以社会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风气和社会问题的新闻;e可见,要对 “社会新阿,下一个确切的为人们所公认的定义不是太容易的。是否可以简单地说K社会新闻 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秩序、风尚、事件、问题的消澎。其内容大致可公为8类:即新风新貌、风 土人情、反常事件、名人趣事、奇异珍闻、天灾人祸、法与犯罪、评说时弊0 “社会新阿,一词何时出现,目前尚无确切定论,但是我国唐代的新闻就有了社会新闻的意 蕴,我国古代的邸报上就有社会新闻,如1598电万历邸抄》中就报道了盗贼死于阴沟的事。我们党的报纸最早刊登的社会新闻是1942年延览解放日服》关于巫神害人的报道。近年来,随着‘左,的禁锢被逐步消除,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新闻报道领域的不断拓宽, 社会新闻在我国又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刻工人日报》,f}经济日秘滚中国青年报》泥市场 乡哪滚黑龙江日扔等多家党报和专业报纸都特辟专刊刊登社会新闻,这说明社会新闻有着它独具的魅力与生命力。 社会新闻之所以受到了新闻传媒和社会各层次读都受加的特别重视和广泛关注,有其内在的原因,那就是社会新闻有其区别于其他新闻种类的鲜明独具的特性和其他新闻种类难以达到的社会作用。 社会新闻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1.广泛性与包容量 社会新闻的题材范围非常广阔,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教九流五行八业林林总一燕几乎无 所不包。讴歌时代精神,表扬好人好事,歌颂高尚的行为和情操,诸如助人为乐和舍己救人;拒 腐蚀奉公守法,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以犷有胆识骏马,无畏护良才,等;揭露坏人坏事,鞭挞违 法违纪的事,诸如以权谋私、道德败坏,还有反映小农经济的红眼病等都在公众谴责之列;社会 新闻直接与伦理道德发生关系,必然干预人们的生活,如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牵涉面很广,为整英文社会新闻特稿的特点 口马桂花 英文的社会新闻特写(feature)或特稿,是用形象化手法, 将某种社会现象描述给读者,并予以解释,进而揭示、挖掘相

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的报道任务。在广播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 (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 (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很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 视线之内。需要记者进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 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 (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接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 性。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 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用事实说话”是指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 的方法具体包括: (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方失也是选择典型事实 的一个标准。 (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无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受众仿佛亲历奇 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

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6285043.html, 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作者:李振宁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5期 摘要: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我们新闻采编人员的基本规律,它要研究的内容 是博大精深的,更重要的是新闻采访的经验性的东西更多,并且我们要更重要地认识到,采访这个环节不过关的话,我们后面节目的内容、节目的质量也要大打折扣,我们的编辑,我们的后期的所有的工作都会受影响。所以,采访是我们做好我们的日常新闻节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一定要重视。而采访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采访前的准备,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关键词:新闻;前期准备;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记者得到真实的新闻材料而通过采访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查活动,是记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提前准备可以提高获取时事资料的效果和效率。 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当然要注意一些采访技巧,与被采访者真挚地交流,引导话题方向,必要时要随机应变,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在采访前,我们应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采访前的准备,是每次采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好,是和整个采访工作的成功与否密切相连的。 1 明确新闻记者自身的立场 为了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新闻的纯洁性,新闻记者必须摆正自身立场。由于采访工作的需要,记者应是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长期摆正心态的结果。新闻记者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摆正自己职业的社会角色及社会地位,避免以“无冕之王”自居以及拿着公众赋予的舆论监督权力为自身谋福利的行为出现。 2 记者采访的心理准备 在采访前和采访过程中,记者自身要调整好心态,做好采访的心理准备。因为作为采访活动的主体,记者自身的心理状态怎样,直接制约着自己的言行与才智的发挥。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记者在走南闯北,四处奔波的采访活动中,不但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且由于记者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使得采访活动时常遇到更大的竞争和冒险。因此,记者在战胜采访困难的过程中,意志既能调节自己的行动,推动记者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去达到预定的目的,又能控制与制止和预定目标相矛盾的行动。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新闻学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 张才山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专业知识: 电视新闻报道种类繁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作为一名记者,广博的学识是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更是要过硬。即使这样,记者也不是科研人员,在每次采访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遇到难题。因此,记者要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来弥补自己知识点的“盲区”,扫描记者基本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些可能闻所未闻的专业知识。发现报道中的“盲区”,尽量弄清那些似懂非懂的专业知识,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表达。为了深度挖掘新闻事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的阅读欲望,充分熟悉专业知识,提前做好“课前预备”工作,本就应是一个记者的基本素养。即便是自己实在无法弄懂的,也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请教提问来学习、了解。这样,记者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就才能运用自如,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记者就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在新闻实践中努力做到举一反三。准确观察社会动态,预测走势,未雨绸缪,驾驭局面。反之,没有敬业精神,没有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没有有效把握的解说,对于相关新闻的诠释,效果是事倍功半的。更有甚者,会丧失其原意。 2、快速确定选题: 首先,新闻来源于生活,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就是“福尔摩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

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很多现象,乍看之下平淡无奇,但只要深入其中,换个角度去看,便可挖掘其隐藏价值。 第二,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所以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应该做到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从空间角度来看,受众更倾向于接收熟悉的人和物、熟悉的地段发生的新故事。如果一条爆炸性新闻发生在自己身边,新鲜和刺激将会激发受众去关注、记录这些事。从时间角度来看,新闻发生时间离现在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及时发生的事情,对于受众来说,更值得去注意,即有更大的“爆炸性”。试想这是一条过时的新闻,已不再是脍炙人口的话题,若硬要让受众去接受他,反而成为累赘。因此,对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鲜事物,要及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另外,有些特殊的新闻不仅要符合这一普遍规律,同时标准和要求将更高。 再者,每一个事实往往都遵循着“唯一性”原则,即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两个命题,可以是两种观点不同的看法,但绝不会出现“是”和“非”。 3、合理设计问题: 在准备采访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采访前必须有大纲,采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准备是否充分。尽量从细节人手,所提问题最好是闭合性的提问。这些闭合性提问可以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最好分成若干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之下,设计小问题。层次分明能给于被采访者和采访者一次成功的合作。切忌相互串题,这样会扰乱双方思路,一发不可收拾。最后,遇到意外情况,即对方回答不上来或者给出意料之外的回答时,这时要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一些相对应的追问。 二、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方案简述

在写采访类文章之前,需要做好以下4点: 1、确定采访目的。没有采访目的的文章,就像在报流水账。使读者找不到一丝主线,感觉很空。故,在采访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本次采访的目的。你想让读者知道些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你的采访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启示? 2、确定采访人选在确定好采访目的后,第二步便是寻找被采访人。要找的被采访人必须与采访目的息息相关,无关的人不要夹杂其中。 3、了解被采访人确定完采访人选后,你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经历等等。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采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更会影响到你提问的质量。 4、认真设计问题在写采访类文章中,问题是必不可少的,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左右文章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采访目的,承上启下,相辅相成。 采访完毕后,需要做到以下2点: 1、整理采访稿,仔细阅读几遍,充分理解 2、组稿,完成采访好的采访稿,并不是你问我答的形式,要有导语、串词、结尾。因此,在整理好问题与回答后,还有进行组稿,根据对采访稿的理解及采访目的,合理的添加导语、串词及结尾,这样不仅使整篇采访结构饱满,更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

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 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 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善于观察与倾听, 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 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

新闻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记者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是( D ) A.社会活动家的职责 B.时代瞭望者的职责 C.历史记录者的职责 D.采访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职责 2.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 C ) A.实事求是原则 B.依靠领导原则 C.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D.内外有别原则 3.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B )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4.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当前,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 D ) A.采写人情稿 B.拿原则作交易 C.见利忘义 D.有偿新闻 5.新闻采访的目的是( D )

A.搜集创作素材 B.采风问俗 C.取得人证物证 D.识别和获取新闻 6.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还可以( A ) A.指明采访的去向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7.在采访中,记者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心入",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还要( D ) A.广泛地接触群众 B.多方面地挖掘材料 C.细心地掂量各种材料的价值 D.真心实意地和群众打成一片 8.《人民日报》有位记者,曾采写了一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 A ) A.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B.记者的头脑灵活 C.采访的机遇好 D.记者的笔杆子硬 9.采访中开好座谈会首先要求( C )

A.认真做好记录 B.注意同与会者展开讨论 C.根据采访目的选好对象 D.把握好座谈的气氛 10.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 ) A.不受具体答案的限制 B.思想更加开放 C.有思想活动 D.有细节与故事 11.记者为了全面报道长江三峡建设的情况,较长时间住在三峡工地,这种采访方式是( A ) A.蹲点采访 B.隐性采访 C.易地采访 D.交叉采访 12.因经验访问与因问题访问的区别有( ) A.选题是否有典型性 B.着眼于工作中的矛盾还是成果 C.问题是否有新闻价值 D.能否给人以启迪或教训 13.采访中抓问题应当抓( C )

新闻媒体采访接待管理办法

关于新闻媒体采访接待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闻媒体采访接待管理工作,严肃新闻采访接待纪律,维护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为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和谐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结合企业实际,特制定如下办法:第一条各级党委、党总支、机关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大局意识,高度重视新闻媒体采访接待工作,充分尊重记者合法的采访权益,有效地引导来访记者进行理性报道,做到善管、善用、善待媒体。第二条党委宣传部门对新闻采访接待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积极配合协助。第三条建立外来记者来访登记报告制度。外来记者是指集团公司所属新闻单位以外的各级各类媒体的记者。各级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分中心)要建立外来记者来访登记簿,将来访记者的姓名、单位、来访事由、记者证号等情况做好登记。外来记者到集团公司机关及直属相关部门采访时,各相关部门要及时将来访记者情况报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由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验明其合法有效的记者证件后,再通知相关单位接受采访;外来记者到基层单位采访时,由各单位向属地党委宣传部报告,并视情况逐级报上一级党委宣传部备案。第四条本规定所指的对外新闻宣传报道指的是在集团公司以外的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开报道或载入内部参考资料的消息、通讯、评论等文章、图像和音像。第五条积极做好新闻媒体采访接待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尊重记者的采访权,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切实做到热情、礼貌、周到,为记者采访创造良好条件。介绍情况要慎重、准确,并注意商业保密。如涉及到重要内容和敏感问题的采访,不宜宣传的,应当有礼貌谢绝。对新闻媒体的非正面采访,要热情接待,说明情况,争取理解;并及时向. 上级宣传部门汇报。新闻媒体的正常采访,由各级党委宣传部及新闻(分)中心负责接待安排,落实采访事宜,相关部门配合接受采访。党委宣传部应向采访记者发放采访许可证,记者持许可证到基层单位进行采访,采访内容不得超越许可范围。采访单项工作的,由被采访的相关单位做好接待和食宿安排;采访集团公司全面工作的,由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接待,并做好食宿安排。第六条集团公司以外新闻媒体记者前来采访,集团党委宣传部要查验其记者证,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是记者采访唯一合法证件,如没有持记者证,可拒绝安排采访。第七条外来新闻媒体记者要求采访集团领导的,由集团党委宣传部协调承办。拟对外刊发、播出的新闻作品,要征求被采访领导的意见。第八条集团员工不得以个人名义接受社会媒体采访有关集团或本单位的事项,不得将集团新闻上传QQ空间、微博、博客等新媒体,不得利用互联网以“集团公司及本单位”名义发布消息。第九条集团公司举办重大活动,需邀请社会媒体记者来采访报道,由集团党委宣传部负责邀请;基层单位需邀请社会媒体记者前来采访,可向集团党委宣传部提出申请,由集团党委宣传部邀请。第十条对基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由集团党委宣传部批由集团分管宣传的党委副书记批准。对集团副总以上领导干部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准,第十一条强化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和大型活动的新闻采访接待工作。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和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

【业务】《新闻采访学》林如鹏方舟笔记 目录 一、新闻采访含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新闻采访特点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新闻采访难点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记者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正确看待记者职业.......................................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记者类型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记者的工作任务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记者的采访路线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记者的采访作风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记者工作的基本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七)记者的修养:指当好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的条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八)记者的职业道德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新闻采访活动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新闻采访环节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新闻采访确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社会现象新闻稿范文

社会现象新闻稿范文 楚天都市报12月11日讯(记者余皓通讯员顾丹项捷)12月9日,楚天都市报企鹅号刊发了《女子离婚判决前“喜获”一套房,卖不了房,九年后再告前夫》一稿,阅读量达到8.5万,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有网友称,大家对离婚并不陌生,但此稿揭开了鲜为人知的一个社会现象,即离婚后原夫妻之间可能还有官司。 图为朱宏伟律师(中)接受记者访谈 王女士与丈夫吴某因感情不合打起离婚官司,就在离婚判决的前一个多月,王女士的母亲陈某考虑到王女士离婚后无住所,遂全额出资以王女士名义,在新洲买了一套房子。xx年,在离婚诉讼中,王女士认为这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遂未就该房提出分割。 婚最终是离了,王女士与吴某也各过各的生活。吴某除了探视由王女士抚养的年幼女儿外,和王女士之间再无过多的交集。不料,今年6月,王女士因要去外地发展,欲卖掉该房,但在办理过户手续时被告知,该房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必须要夫妻双方到场才能办理。而前夫吴某根本就不配合这事。 这个房子到底是归王女士一人所有?还有王女士和前夫吴某共同所有?只有在法律上了断了这个事,王女士才有对这个房子的处置

权。王女士找到武汉市民之家法律援助工作站负责人朱宏伟律师后,经诉讼,法院判决这套房子归王女士一人所有。 稿件并没有只写法院的判决,还作了延伸报道,即律师点评,这个点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作为网友,他们需要了解离婚房产分割,到底该如何分?朱宏伟律师详细分析了婚后哪种情形房产属于夫妻共有,哪种情形属于夫妻一方所有。 该篇报道是楚天都市报联合湖北省司法厅、湖北省普法办,开辟“法在身边”专栏的首篇报道。除在纸媒刊发之外,也在楚天都市报企鹅号刊发,引起广大网友、读者共鸣。网友“格格”称,有部分人在离婚时,对房产、子女抚养、其它财产等,并没有完全处置完。即便离婚诉讼时处置完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如子女抚养权变更、追加抚养费等,原夫妻之间可能再次对薄公堂。 部分网友表示,《女子离婚判决前“喜获”一套房,卖不了房,九年后再告前夫》一稿的普法性较强,非常接“地气”,希望以后能多看到此类法治报道。 民风不淳,金钱至上坑蒙拐骗偷是社会一大毒瘤,借钱不还成风,至便人和人之间见危不救,见死不救,相互猜疑提防,勾心斗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摘要:新闻写作的起点就是新闻采访。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难题,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不同,在社会阅历、经济状况、政治观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记者在提问时,要全面了解掌握被采访对象的情况,并与各类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掌握好新闻提问的正确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取更多关于报道的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新闻提问,新闻素材,目的性,激将法,引导艺术 正文 无论是从事纸媒体还是从事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工作的记者,提问都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好的基本技能。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发掘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包括座谈、访谈、现场考察等。访谈即面访,是通过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谈而获得新闻信息的采访方式,通常能形成记者与之一对一交流的格局。在面访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至关重要。好的提问,能如刀锋般直剖事实真相,也能曲径通幽般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而失败的提问,则可能导致记者空手而归,甚至会断了与采访对象再沟通的路。 新闻写作的起点就是新闻采访,掌握好新闻提问的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取更多关于报道的丰富的素材。 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难题,这是因为记者的采访有着强烈的目的性,采访提问每次都会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这要求记者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在采访中把握整个活动的逻辑主线,挖掘事实真相,探寻人物心理活动的内涵。 特定的采访活动可能符合某些采访对象的利益,也可能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加之采访对象具有不同的阅历、经济、政治、文化观念,采访情况极为复杂。记者要通过提问全面地掌握需了解的情况,抓住采访过程中可能随时出现的新线索、新问题,作出机敏的回应,不失时机地追问,并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

新闻采访要点重点和注意事项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新采访的目的——公开报道 2.新闻采访的过程——广泛性、伸缩性和独立性 3.新闻采访的内容选择——新鲜性、新闻性、典型性、真实性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依赖于采访获取的事实材料。 2.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写作多新闻采访的影响: 1.新闻主题影响采访方向。 2.新闻体裁影响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的职责: 1.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普通读者交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社会生活的原泰,获得丰富的新 闻线索。 2.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帮助 读者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线索。 3.给通讯员讲课,让生活和工作在各个领域的通讯员学会和记者一样发现和采访新闻变一 人采写新闻为众人帮自己采写新闻。 4.和通讯员合作采写新闻这是最经常联系方式。 5.做好来电,来信,来访工作,这是读者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 记者的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1角色不当。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 及角色失败。 采访权: 1把采访权解释为自由收集新闻信息源。2把采访权解释为自主调查权。3把采访权解释为知情权和出版自由。 采访权的内容: 1自由采访的权利。2人生财产安全的权利。3消息来源隐秘的权利。 记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2理论素质。3知识素质。4道德素质。5意志品质。 新闻事实的类型: 1行为事实和观念事实。2单一事实和综合事实。3过去事实和现在事实未来事实。 行为事实:主要是指自然界,个人或群体施行的某种具体可感的行为的事实。 观念事实:主要是指某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提出的观点。 新闻事实的特征: 1新闻事实是所有内容都客观发生的事实。

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探讨

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探讨 摘要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对于记者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一次有深度的采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于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谈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采访前准备;资料;提问;了解 有一句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有计划有准备才能成功。新闻采访也是如此。作为一名记者,想要完成好的新闻报道,在采访前就应该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采访应当重点报道哪些内容,通过这篇报道,可能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反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作为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如何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呢?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们先来谈谈对已知事件采访前的准备需要做哪些工作。笔者认为: 第一,要做好对事实相关背景的了解。这就可能需要记者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大概可能是被采访单位制作的宣传稿,或是会议材料、工作总结等;还包括与被采访的行业相关的一些知识性的资料,其中可能含有专业介绍、行业背景等或其他相关报道的材料等。以采访双辽市廉租房分配的报道为例,在进行新闻采访前,记者要做好这篇报道,就要提前了解到2013年双辽市分配廉租住房的相关政策,以及当年廉租房建设的相关情况。同时再查找到其他地区分配廉租房的相关报道,对这些材料进行阅读、整理和分析,就能够在采访前对所要采访的新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对于确定新闻报道的主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在采访前对报道思想、报道主题应有明确的设定。我们说采访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活动,一个经验丰富的记者,在采访之前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都要作好细化的报道思想和报道主题的策划。也就是在采访前就应该考虑好要采访什么,报道什么,怎样报道。把握住了方向之后,对采访什么人、在何处采访、以及采用何种形式报道,都应事先有所考虑。还是以双辽市廉租房分配的采访为例,记者之前了解了相关的资料,对廉租房分配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采访前,就能够确定此篇报道的主题思想,突出“1元钱”住楼房这个主题,充分展现政府切实为困难群众解决住房难题。明确了这一主题,在现场采访时,该问什么,该看什么,该听什么,该记什么也就有了重点方向。 第三,对采访对象的了解。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采访前对被采访者的情况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包括年龄、籍贯、经历、性恪、爱好、兴趣、成就等,这些都可以在采访前记者从有关资料或熟悉他的人那里初步了解到。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情况,采访起来,与被采访者的共同语言可能就越多,对方也更容易了解记者的意图,乐意与记者交谈、合作。反之,如果记者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在采访时可能就无法找准切入点,提问的问题对对方来说,可能就是很幼稚的。就可能会使对方不高兴,不愿与回答你的问题,这就造成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境况,

新闻采访考试要点

1. 采访的概念 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①不带个人评价的倾听——一条基本原则 ②记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采访 2. 新闻采访定义 (定义一):新闻采访是记者代表背后的受众,为收集信息而进行的谈话。 (定义二):记者代表背后的受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传统新闻报道的标准(5W):what/where/when/who/which 3. 新闻采访的十个步骤 ①明确采访目的②进行背景调查③进行采访预约④策划采访⑤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⑥提问第一个问题 ⑦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⑧提问敏感问题⑨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⑩结束本次采访 4. 记者的类型和修养 ★记者的类型

专业技术职称: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 报道手段: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等 活动范围和业务分工: 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等 ㈠专业记者(专家型记者) 对专业记者的专业知识的要求: ①对本领域的情况了如指掌 ②对本行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接近学者的专业知识层次。 怎样才能尽快成为专家型记者呢? 1、确立自己的关注点和努力方向 2、要有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功底。 3、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4、想得明白,说得精采 新闻报道的三重境界: ①传播信息、报道事实; ②透过现象、体现认识; ③超前预见和揭示规律,推动社会进步。 ㈡机动记者 机动记者一般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部中没有编辑任务的专职记者。 采编流程:1、采编合一 2、采编分离

新闻采访的步骤

新闻采访的步骤 (一)获得新闻线索,明确采访目的。 (二)进行背景调查,做好采访提纲。 (三)采访预约。1、表明身份2、解释采访目的3、提出要求 4、安排时间 (四)与采访对象见面 (五)提出第一个问题 PS比较容易回答,符合采访目的、显示出记者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六)在和谐氛围中采访 1、认真倾听,适当回应。2、设法让对方举例,提供细节及总结性评论。3、适时调整采 访问题,即兴提问。 (七)提出敏感问题。在采访的后半部分。 (八)敏感问题之后的过度。 (九)结束采访。1、主动按时停止。2、表明终止意图,核实采访记录。3、询问有无补充或想法。4、所要材料。5、 留下名片。6、告别,感谢,留条后路。 (十)整理采访资料,撰稿成文。 采访中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一)、拒绝采访的对象。1.记者和媒体的声誉 2.热情真诚 3. 借助采访中介安排采访 4.尽可能为 对方提供帮助 5.陈述利弊,晓之以 理.

(二)、敏感话题。 1.姓名地址年龄称谓等细节要当场核实。 (三)、采访的精确性 2.适当重复自己对要点的理解 3.引语要保证十分的准确性 4.采访报道要有上下文语境 5.查证 (四)、采访对象是否歪曲事实。1.充分准备有备而来。2询问 消息来源。3 提问过渡性问题 4 其 他消息源查证。 (五)、悠远往事的采访 1认真准备资料,2相关提示 (六)、被访者回避新闻事实 1充分准备,有备而来2追问认真 倾听重复质问打断。 (七)、如何打无准备之战:随意谈谈,认真倾听,捕捉新闻线索, 准备深入提问。 GOSS公式:G oal目标目的 O bstacles障碍 S olve解决 S tart开始 五个问题万无一失 (1)如果你在医院里修养,除了亲戚外,你希望谁在身边 你的第一个职业是什么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2) (3)你最近一次苦是为什么

如何看待负面社会新闻

如何看待负面社会新闻 “负面新闻信息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所谓负面新闻,大众普遍会认为负面新闻首先应该是坏消息,好消息不能归入负面之列;负面新闻应该是会影响什么人的形象,破坏什么人的威信,对安定团结有害之类;负面新闻与当前的“大政方针”有所抵触,同时负面新闻也分真实的负面事件和非真实的事件。” 那么作为我们,看到负面消息,应如何看待,才能不受不好的影响,甚至能自利利他?试简述之: 一、先判断负面新闻是真是假 现在网络上的新闻,有真有假,假消息特别多,所以,判断真假是必须的。怎样判断真假呢?有以下办法: 1、看报导的媒体是否规范,相关报导是否有权威媒体报导、转发或引用。 2、看报导内容是否符合常识,若不符合常识,要谨慎采用,看其是否有真正的事实依据,而不是简单地说”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等。 3、看是否有作者。文责自负,若连作者都没有,只是说某某报导,就要谨慎采用。 4、看其表达的观点是否中道,还是偏激,离于事实,有扩大和缩小,非左即右,非黑即白。 5、看标题,是否哗众求宠,惊世骇俗。 6、看出处,是来自论坛,还是来自新闻版块。 7、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在搜索内容后面加一个“假消息”之类的词,很多假新闻假消息会有人揭假的。 8、以上只是简单列举,要灵活运用,并非符合一个特征就代表新闻全部是真或全部是假,要全面判断,交叉验证。 二、对确实发生事实的负面新闻,如何看待: 1、对受害者生怜悯心,慈悲心,切不可幸灾乐祸。 2、慈悲怜悯这些正面的心理,可以让我们抵销负面新闻对我们产生的震动或不利影响。让我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不会受其影响或削弱。

3、对造成伤害者所作之事,作为一面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所谓觉非非即离,知错错即离,负面新闻不免有些喧染之词,甚至一些违于常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些极端事例。我们看到这些,要知道其所为是不对的,自害害他,深以为诫,这样就不但不受其影响,反而知非防非,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 5、对施害者抱以同情怜悯,如病儿想,不憎恶人。 从心理学上认为人的需要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看来。一个人之所以会犯错,攻击和伤害别人,走上歧途。有一个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人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实现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实现被尊重的需要。姑不论其什么原因得不到这些。就其结果而言,这种人是可怜的,就象生了病一样。我们不应该对他们生憎恨心,而应该生怜悯心,就象看待生病的儿子一样。这方面的事例,就象一些受害者的家属,不憎恨罪犯,反而为罪犯求情,最终感化罪犯一样。我们这样,就是自利利他,不会用憎恨这样的负面情绪伤害自己,。 6、不扩大、不片面地看待新闻,也不相信此类观点。 负面新闻之所以是新闻,正好证明此类事情,是很少发生的。所以我们不能夸大,好象所有的都这样。日子该怎样还怎样,不要自己吓唬自己。要相信好人还是更多,好的官员还是很多,诚信的商家还是很多,大部分老人不会骗人等等。看到一个负面新闻,不要说“啊,怎么这世界变成这样了。”,而要说:“嗯,全世界这么大,全中国这么大,今天就这一个负面新闻,世界还是很和平很吉祥”。这样就会给自己正面的心理引导。 7、当我们看到一个黑点时,我们更要看到环绕它周围的空白。 要明白,好与不好都会过去,不管你喜欢与不喜欢,这事发生了,就代表这事就过去了,你再怎么想,这事也不会再发生,再怎么想,这事也不会不发生。既然这样,那就不用想它了。发生,就意味着结束。常常这样思维,心不会无住无滞,时常归零,保持一颗鲜活的充满阳光的心态。 8、对未经证实的负面新闻,不要去传播转发。对与人无益的负面新闻即使是真实发生的,也不要多讲。遇人讲起,可按上面所讲原理,多给人以正能量,慈悲自他。

新闻采访中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新闻采访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是什么 新闻事实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主要依据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 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 1、新鲜性; 2、重要性,判断重要性的主要标准:(1)影响性(2)显著性(3)反常性; 3、接近性:(1)地理上的接近性;(2)职业的接近性;(3)性别的接近性;(4)年龄的接近性;(5)心理的接近性; 4、趣味性。 二、确定采访选题的原则是什么 采访选题,即新闻采访的“题目”,即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它涉及到采访什么以及从哪个角度进行采访的问题。确定采访选题,就是明确具体的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确立具体的采访活动的特定角度。 原则有: 1、客观性与观念性的辩证统一; 2、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展的辩证统一; 3、社会需求与传媒定位的辩证统一。 三、新闻线索有什么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即可能成为新闻报道对象的某种事实所传递的信息,或者是将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所发出的信号。 特点:1、简略,概括;2、不可靠;3、属于直观感觉的东西。 新闻线索来源: 1、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决议、指示及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来; 2、从党政机关和业务部门的各种会议中来; 3、从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中来; 4、从各业务部门的局面材料中来; 5、从新闻媒介已经发表的报道、文章、读(记)者来信中来; 6、从各种广告以及气象预报中来; 7、从记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来。 四、确定采访选题在运作方法上要注意些什么 1、从有明显特点的事物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 2、从具有“典型性”的事物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 3、从精选事实的最佳角度中考虑、确定采访选题,主要注意其新奇性、社会性、受众性、精致性。 五、新闻采访为什么要强调做好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有些什么要求 采访准备:记者为采集新闻材料而进行的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 意义:

新闻媒体采访管理办法

新闻媒体采访接待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对新闻单位采访接待的管理,建立健全新 闻宣传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采访接待工作,充分尊重 记者的合法采访权益,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切实做到热情、礼貌、周到。 第二条学校对新闻采访接待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新闻 单位对我校的采访由党委办公室统一安排,各系部和职能部 门要积极配合与协助。 第三条校外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来校采访,应持记者证 或单位介绍信到党委办公室申请采访许可,党委办公室负责 审验新闻记者身份,了解采访目的和内容,做好新闻采访的 登记备案手续,并联系相关部门落实采访事宜。 第四条在获得校内采访许可后,媒体记者方可在校内 进行采访活动。对于未经许可或没有党委办公室人员陪同的 媒体记者在校内采访时,校内各部门和个人可拒绝采访,学 校保卫部门也可予以制止。 第五条校内各部门遇有新闻媒体的主动采访,应及时将采 访媒体、采访意图等情况报告本部门负责人,并通报党委办 公室,同意后方可继续采访,否则,要及时终止采访。第六条校内各部门和个人邀请校外媒体来校采访,应

事先报告部门负责人,并向党委办公室申请批准;申请者要 明确告知采访意图,邀请的媒体及人员等内容,由党委办公 室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相应决定。 第七条除学术活动及个人事宜外,未经党委办公室同意,校内个人不得就涉及学校的相关问题接受校外记者的采访,不得以学校工作人员的身份接受采访。 第八条被采访部门、个人不得提供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严禁将内部刊物或标有国家秘级的文件、资料等内容编 入公开发表的新闻稿件中。涉密项目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 不得进行宣传。 第九条如遇突发性危急事件,记者如已到达事发现场,现场负责人要礼貌接待,并确认身份,采访的目的内容,及时与党委办公室联系。党委办公室负责核实情况,及时掌握事件真相,把握信息发布主动权。 第十条接受采访的有关人员应明确要求记者在发稿前 必须将稿件返回给本人并送党委办公室审阅。 第十一条校内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私自接受国(境)外新闻媒体的采访(包括电话采访)。如确有采访必要,必须事先将预备采访的媒体、内容、时间、方式等有关情况报送外事办,经外事办审查同意后,报校党委办公室核准、备案,未尽事宜,由党委办公室依据本办法及有关规定视情作出安排。

关于新闻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新闻采访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新闻采访心得体会(1) 这学期前前后后也采访了许多人,涉及的面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没能采访到真正的“高层”人物还是比较遗憾。从刚开始的紧张羞涩,渐渐地到驾轻就熟,对于刚开始接触的人物采访我自己还是有着较多的感受。 采访对象的选择 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我认为是能否造就一篇优秀人物采访的关键所在。小组作业时,我们的选题是“父亲节”。这个选题,对于采访对象的要求其实比较简单——成年男性。但是成年男性这么多,如何挑选更适合这个选题的人物呢? 刚开始因为小组分工并不完善,大家对于采访对象的挑选更偏向于自己的片面理解。我也就找到了某位男教师开始了采访,结果就是采访十分顺利,老师十分配合,但写出来的稿子没什么新意。而小组其他成员的稿子内容则更加吸引人。 有人选择了有3个孩子的南区水果店老板,有人则选择了离家在外与父母妻儿相隔千里的学校保安。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显然他们的更具有代表性与“新意”,而我的选择出发点停留在了任务的完成度上而非质量之上。青年教师也许更适合采访,他们的语言能力会使采访更顺利,但在这个选题之下,显然其他的选择更能表现主题使选题的新意体现出来。 所以对于今后的采访,挑选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将主题体现。采访也不能一味求稳,追求一些新意或许才能获得更好的内容。 采访的背景准备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采访,我认为不仅要对采访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整个话题的背景也应该要有相当完备的背景知识。不然或许就会遭遇我所遇到过的尴尬。 学期后半段有幸来到解放日报体育部做关于世界杯的专题报道。我主要负责电话采访一些足球教练纪录他们对于某一场比赛的看法。我自以为对采访对象十分了解(大多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知名教练与体育评论员),但实际采访中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语言上遭遇了危机。由于一些主教练来自上海讲着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就成了大问题。即使后来用普通话对话也时常在一些关键语句上因为口音问题而不能正确理解意思。记得一次采访一位沪上教练,因为前期没有心理准备,电话采访时才发现采访对象的语调“惊人”的低。 低沉的语调使很多话变得含糊不清,那次的采访最终也因此失败。 除了采访对象的准备外,背景知识的准备也必须充足。还是在实习期间,一次采访圈外人士预测比赛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由于前一场比赛我自己也没有看,而采访对象对于足球也不够专业,就出现了采访过程两个人无话可说的境地。 两次失败的经验也提醒我做好采访前背景了解的重要性。对于采访对象,适当了解他的身份有助于更顺利的进行采访;对于采访选题的背景,完备地做好先前功课才能在采访中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 采访稿的撰写 刚开始接触采访稿的撰写,我也犯下了不少毛病。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采访稿,我的第一篇采访稿被小组成员批为过于客观,缺乏适当的文学性修饰。当然,对于一篇采访稿尊重采访者话语的客观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将话语转变为文字又不能少了文学的修饰,不然采访稿就会显得索然无味缺乏可读性。 而实习时,我的一篇采访稿也被老师批评了。由于我对于采访对象的话题有着自己很多的见解,于是在文章中有意无意的加入了我的意见倾向。这也就造成了一些话语方式与采访对象身份不符的现象。 在采访稿的撰写之中,如何将事实的客观性与文字的文学性更好地结合显然是我需要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