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_土壤污染修复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成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所概况、有关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工作介绍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 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50 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 余项,已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壤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是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国家需求,以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为核心研究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的组织下,推动系列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为我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土壤研究所现有在编在职308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7 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 人,研究员45 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9 人,中初级研究人员13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6 人,“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团队各 1 个。

作为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 1 个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生态学和环境学 2 个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遥感信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7个硕士授予点,并建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20 多人,硕士研究生126 人。已累计培养研究生800 多名。

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

4 大重点领域,拥有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室、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土壤生物与生化研

究室、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农业生态

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红壤生态国家实验站(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CERN 土壤分中心、土壤所、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此外,我所还主办被SCI收录为源刊的《PEDOSPHERE〉(土壤圈)以及《土壤学报》、《土壤》等 3 份学术期刊;图书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约图书馆,藏有中外文书籍和期刊23 万册;土壤标本馆保存和列了我国不同类型及部分其他国家的近 6 万号土壤标本;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另外,中国土壤学会、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省土壤学会挂靠在我所。

自2000年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973项”目 4 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1 项,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项,“863重”大、重点项目10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 项和课题10余项,公益性行业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 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9 项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充分体现了我所在土壤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整体竞争实力。近 5 年来,获得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3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累计发表SCI 论文近千篇,国核心期刊论文14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5部,有56 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土壤研究所先后与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与英国洛桑试验站、格兰作物科学研究所、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澳大利亚Melbourn 大学、Griffith 大学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拥有与浸会大学共建的" 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并作为全球数字土壤制图亚洲中心,承担

领导亚洲地区数字土壤制图的工作。

开展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方面的有关技术成果

(1)相关技术成果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长期从事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是我国最早成立专门研究土壤环境保护研究室的科研单位,长期开展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与研发工作,推动了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发展。自80 年代起,即倡导并在中国土壤学会建立了“土壤污染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通过在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现在拥有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和亚洲土壤修复技术研发

中心。取得的相关成果包括:

“我国食道癌发病情况和流行因素”和“启东肝癌防治研究”获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后者又获卫生部奖励。“环境污染与防治”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城市地区土壤若干元素背景值研究”获1980 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及农药污染的研究”获1984 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环境污染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标样的研制”获1985 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土壤环境容量研究”获1991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获1998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土壤中有机化学品微生物降解的动力学建模与相似性”获1999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即在南方红壤研究地区开展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和应用、花生连作障碍修复、低产田地肥力与生态重建等一系列长期定位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国南方红壤酸化的预测和防治研究”获1998 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和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获2002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获2004 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土壤质量演变与持续利用”获2005 年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自70 年代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在土壤元素背景值的采样、分析、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建立了系统的规性方法,为我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调查研究培训了大量人才。具有培养在土壤学、污染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和污染修复学等学科

领域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已经培养了大批从事土壤、土壤污染修复等学科的科技人才,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是国家攻关任务“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核心单位之一,完成了以植物(小麦、水稻)和微生物为指标的黄棕壤和红壤中As、Cd、Cu、Pb以及太湖地区白土和青紫泥中Cu和Cd的土壤临界值研究,建立了环境容量研究的系统方法。长期关注工矿企业及其周边的土壤污染问题,先后在、、广西、、天津、、、、、、、和等省市开展了工矿污染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自上世纪90 年代,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开展了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