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美
学试论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答: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都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道家美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美学观念,它的创始人是老子,庄子则是其重要的继承与发展者。而禅宗美学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它是由老子提出的。道生万物,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著《道德经》,提出“道”的最高范畴和道家的价值观,同时也是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正是道家美学的总纲。道家美学主张人随自然,反对人为造作的仁义。由此可见,自然是道最根本的规律,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在治理,凡事顺其自然。道家美学对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在道家美学的影响下。山水田园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盛行,陶渊明,王维等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在绘画方面,山水画与泼墨画在成为中国绘画的代表,具有很浓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绘画主要表现为意境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表现“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不是在深山里画一座寺
庙,而是在山下画一个打水的和尚,留下大量的空间让观者想象。在音乐方面,中国人喜欢用高山流水来形容音乐的美好,想必也与此有关。
而禅宗美学是一个由入世到出世再到入世的感悟。它主张追求独创性,人对禅要有自己的理解,别人悟通的禅理,永远代替不了自己的认识。这深深影响着古代文人。明代音乐家徐渭就曾说,“我自用我法,法自我立”。佛学大师南怀瑾在《禅宗与南宋理学》一文中认为,“(如果)佛学不来中国,隋唐之间佛学的禅宗如不兴起,那么儒家思想与孔孟的‘微言大义’可能永远停留在经疏注解之间。”由此可见,禅宗美学对中国有多么大的影响。中国文人大多爱把参禅与学诗联系起来,参禅需悟禅境,而学诗需悟诗境。在唐代,许多山水田园诗都与禅宗美学有很大的联系,其中谢灵运就是把禅宗美学与山水田园诗结合的集大成者。他的诗很多都表现了信佛教,爱山水的心情,具有禅宗美学的思想。而他的诗多用佛学典故,并自己注明出处。除了在诗文方面,禅宗美学在其它艺术上也具有很深的影响,它要求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把主观感情移入客体,使主客体进行交流,这样的音乐才具有影响力。禅把这种现象叫做“物我同化”。
总之,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不仅对古代艺术具有影响,也将继续对中国将来的艺术产生影响。
在多元化背景下中国美学路在何方?
答: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也越来越深。早在鸦片战争时期,西学东渐就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激起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对抗和交汇,中国美学深深受着外来文化思潮和美学思潮的剧烈冲击和影响。特别是现在,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且由于科技的日益发达,中国美学是否会越来越西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美学该何去何从?
由于文化背景,地理条件,政治经济基础等的差异,中西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是朋友,“天人合一”,西方文化主张“征服自然”,自命为“天之骄子”,“地球的主宰”。
在中西美学的比较上,存在着许多观点,其中有一点就是优劣论。利玛窦认为“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顾看之人面躯平正,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皆明而白;若侧立则向一边白者,其不向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他觉得西方的画优于中国画。而清代画家邹一贵则认为“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镏黎,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画笔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他认为西方画虽然逼真,但却无神,。而中国画的写意,强调传神,气韵,表现画家人品高格。其实,无论是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两者之间并不能说谁优谁劣,只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审美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就像
西方的油画与东方的泼墨山水画,它们对事物的表现上手法不一样,因而呈现出来的形态便不同,不管是油画也好,泼墨画也罢,都有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这是无可非议的。
中西方美学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有不同的观点。在我国,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诗中,主要表现在大自然中的那种“无我”之境,如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字偏。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短短几句,就把诗人归隐田园的闲情逸致描述了出来,表现了他超脱尘世之意,将自身溶于大自然中,达到“无我”之境。笔墨虽不多,但却让人觉得意味无穷,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而西方的诗歌,同样是描写自然,却是从自然的真实入手,给人直观的感觉,把画面真实的摆在读者面前,虽让人感觉更真实,却少了想象的空间,其意境也不如中国诗歌深远。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水仙花》,所表现得就是一种有我之境。这正是西方之间对美的含义的理解不同的结果,在中国,主要通过眼,耳,口,鼻,舌,身这五种感官来感受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而西方则更多的强调眼和鼻这两种感官。中国诗歌所要表现的意境比较模糊,如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全由名词组成,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种模糊不清的感觉,却让人感到它的意境之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国热是演越越烈,仿佛只有出国留学了,才算是真正的学过。然而过分崇拜西方美学的结果,导致了对中国美
学的忽视,阻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在中国人沉浸在在狂热的留学潮中时,许多西方人却把眼光投向了中国,他们纷纷来中国留学。不同于中国人的盲目崇外,西方人却能更好的把中国元素融入西学中,使得其具有全新的意义。就拿我国古代花木兰从军的故事来说,放在中国这么多年都没人重视,却让西方人把它改编成了电影,然而,这时的花木兰已不再是中国的花木兰,而是西方的花木兰,这对中国本身来说,真的是一种很大的损失。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可是,这真的很该引起国人的重视。
西方美学固然有它的优势,但中国美学也有它的独特之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把中西美学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