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与网络教育《文艺美学》作业答案全
西南大学第二批《文艺美学》作业题及答案道
西南大学2010 级第二批《文艺美学》作业题及答案西南大学作业2011-04-06 21:36:50 阅读699 评论6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次作业一、论述题:1、中国文论的传统是什么?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理论来看,虽然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文论是经验式的、散在的,没有系统的体系的。
但它并不是就因此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潜在的逻辑体系的。
一个文学艺术体系大致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素。
我们可以发现中、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2)国古代文论大致有下面这样的几个传统:1)、文学作品、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4)本身:深于取象的传统;3)、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
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1)。
的纲领”《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所谓言志也主要是对重大的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看法和人以和。
评论,具有极为严肃的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是这却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把文学看作是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自然表达的传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觉醒,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开始成为诗歌重要内容。
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把诗同人的个体情感抒发联系起来。
而且从《诗经》里大量表现男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女爱情的诗歌中更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已不全是严肃的政治内容了,而是抒发人们的性情感受了。
西汉时的《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之所之”的志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言看成是二而一的东西,正如唐朝孔颖达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所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把抒发个人感情的“情”和言说崇高志向的“志”合二为一,看成一个东西,言志缘情此后一直以来成“吟咏性情”成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基。
重情一直是中国文学所强调为文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要求为时为事而作,不著“空文”的传统。
艺术美学作业答案
11下面哪一位不是浙江人:()窗体顶端A、B、C、D、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得分:分窗体底端2下面哪一部着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具有诗人的灵性、哲学家的参悟以及美学家的审美:()窗体顶端A、B、C、D、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C得分:分窗体底端3下面哪一位是《人间词话》的作者:()窗体顶端A、B、C、D、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得分:分窗体底端4下面关于王国维所处时代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窗体顶端A、B、C、D、正确答案: A我的答案:A得分:分窗体底端5“时事在变,意象在变”是沈增植对晚清王朝的感叹。
()窗体顶端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分窗体底端6罗振玉既是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又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窗体顶端正确答案:√我的答案:√窗体底端21下面关于陈寅格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窗体顶端A、B、C、D、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得分:分窗体底端2下面关于晏殊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窗体顶端A、B、C、D、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D得分:分窗体底端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下面哪一位的词:()窗体顶端A、B、C、D、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得分:分窗体底端4金文专家容庚是王国维先生唯一的学生,其代表作《人间四月天》。
()窗体顶端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分窗体底端5吴宓和陈寅格是北大国学院四大导师的重要成员。
()窗体顶端正确答案:×我的答案:√窗体底端31刘再复先生对贵族精神的归纳不包括下面哪一项:()窗体顶端A、B、C、D、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得分:分窗体底端2下面关于钱穆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窗体顶端A、B、C、D、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得分:分窗体底端3下面哪一位不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窗体顶端A、B、C、D、正确答案: A我的答案:A得分:分窗体底端4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汉语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2017年6月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0027]《文艺美学》大作业答案
0027文艺美学一、请结合文学史上的具体作品,谈谈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浪漫主义的特点表现为强调主观感情,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追求自然、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表现陌生的、新奇的世界和异国情调;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敢于突破古典艺术形式,注重色彩,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此画描绘的是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事件。
此舰载着400多位乘客,其中多为军官和士兵,开往非洲的途中不慎搁浅,船陷人沙里不能自拔。
经过两天努力无效,只好弃船。
船长和一些官员乘救生船逃命,剩150多名官兵,他们临时搭一只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0天,筏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惨剧:恶风大浪,饥饿煎熬,竟至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
至第13天凌晨,筏上仅剩下50人。
他们突然发现远处海面上似有船只闪动,可不久又消失了。
最后木筏得救,剩下15条生命已奄奄一息,其中5人上岸不久便死去。
当时政府怕受到舆论谴责,只在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
两位幸存着不服,向政府上书,被解除公职。
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此事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
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
席里柯将这条新闻绘成这幅画,画家用金字塔形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那一刹那的景象:他们有的振臂高喊,有的在挣扎,有的对生显出绝望。
画的高潮是几个青年挣扎着使出最后的力量将一位黑人青年举起,他手中拼命挥动着求救的红巾。
画家在构图上也十分考究,从画幅前躺着的人一直推向手举红巾呼救的青年,从静到动,让观者的视线集中于呼救这个中心。
这幅作品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二、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谈谈什么是意境?答:文学意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意境的典范。
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二)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西南大学[0027]《文艺美学》参考资料
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欢迎您! %E6%BD%98%E9%9D%99 同学 学号:W16206310313002单项选择题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 1. 黑格尔 2. 马克思 3. 费尔巴哈 4.尼采2、认为喜剧性心理是“心理能量的节省”的是 1. 荣格 2. 弗洛伊德 3. 达尔文 4.莎乐美3、“眼中之竹”是 1. 审美构思阶段 2. 审美物化阶段 3. 审美感受阶段 4.理性思考阶段4、“精骛八级,心游万仞”,这是指 1. 想象2.情感3. 直觉4.知觉5、中国古代作家中,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是 1.李白 2.杜甫 3.屈原 4.汤显祖6、属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是 1. 现实主义 2. 浪漫主义 3. 直觉主义 4.古典主义7、提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人是 1. 尼采 2. 海德格尔 3. 萨特 4.伽达默尔8、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将美分为“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是 1. 翁方纲 2. 纪晓岚 3.李士桢4. 姚鼐9、提出“美是生活”的人是 1.别林斯基2.车尔尼雪夫斯基3. 杜勃罗留波夫4.陀思妥耶夫斯基10、认为艺术是人生痛苦的暂时解脱的是 1. 西美尔 2. 雅斯贝尔斯 3. 叔本华 4.尼采11、认为文学艺术要表现人类最深刻的旨趣的人是 1. 陀思妥耶夫斯基 2. 黑格尔 3. 赫尔德 4.拉辛12、认为文学艺术与巫术仪式有关的是 1. 雷纳克 2. 阿德勒 3. 荣格 4.杜威13、强调“立象以尽意”的典籍是 1. 《诗品》 2. 《周易》3.《淮南子》 4.《国语》14、认为诗歌的作用可以“兴、观、群、怨”的是 1. 老子 2. 庄子 3. 孔子 4.孟子15、认为典型人物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同时又是一个单个人的是 1. 温克尔曼 2. 歌德 3. 席勒 4.黑格尔16、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人是 1. 王维 2. 王昌龄 3. 王勃 4.王绩17、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西南大学 文艺美学大作业答案
一些美学家已经开始放弃寻找美的本质,于是,人们至今没有找到美的本质。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自然美、社会美、自然美与社会美合起来即什么是美,包络太多,不可能用统一的、准确的形态标准概念为其定义。但是,具体到某件事、某个物,或人,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根据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统一的认识,对其定义予以准确表述。所以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在于劳动,或者说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美是人的主体性,事物的客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这其实也并不难理一块石头,一堆泥土本身并不美,但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制作,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塑像,就很美了。美的发展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00—1919年.这是古典美学受到普遍怀疑、深入批判,趋向瓦解的时期.的艺术结晶。这一时期中,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随着数千年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猛烈的批判,古典和谐的美的理想慢慢摘下了它往日金光闪闪的王冠,并由中国人逐步趋同的审美取向轰轰烈烈地加冕在崇高美学理想的头上。第二阶段:1920—1949年.这是20世纪中国崇高美学的前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审美中的悲与苦、血与火、牺牲与追求,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悲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沉浸在一种悲伤、悲怆、悲壮的情感巨澜中.它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和新的理论思考都离不开这个“悲”字。第三阶段:1950—1979年.这是崇高美学思想的后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艰苦斗争后的胜利,英勇献身中的伟大,这是审美追求凝结为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英雄形象.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为英雄期.在这个时期中,美和审美都洋溢着一种骄傲、乐观的基调;第四阶段:1979—世纪末.这是崇高美学思想回落或螺旋上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更高层次的“和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这种远远不同于古典和谐的新的和谐观所蕴含的历史丰富性和民族互补性,使得审美追求多源化,多层次化了.它强调的不是局部的、外在形式的和谐,而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较为科学的“美的本质”的界定.美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美的本质”绝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定义,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动态中把握它,完善它。
西南大学《美学原理》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单选题]美学之父是()A:A 康德B:B 鲍姆嘉通C:C 黑格尔D:D 维科参考答案:B2:[单选题]强调"美善结合”的是()A:A、儒家B:B、道家C:c、墨家D:D、法家参考答案:A3:[单选题]康德主要美学著作是()。
A:A 美学B:B 判断力批判C:C 纯粹理性批判D:D 拉奥孔参考答案:B4:[单选题]集中体现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著作是()A:《共产党宣言》B:《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资本论》D:《经济学导言》参考答案:B5:[单选题]崇尚自然美,反对人工雕琢的美的先秦诸子是()A:A 孔子B:B 孟子C:C 庄子D:D 韩非子参考答案:C6:[单选题]汉语里"美”字出现在()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参考答案:B7:[单选题]第一次提出崇高概念的人是()A:A 柏拉图B:B 亚里士多德C:C 朗吉弩斯D:D 贺拉斯参考答案:C8:[单选题]相当于优美的中国美学范畴是()A:大B:雄浑C:阴柔之美D:阳刚之美参考答案:C9:[单选题]首先提出"寓教于乐”的人()A:柏拉图B:亚里斯多德C:贺拉斯D:布瓦洛参考答案:C10:[单选题]在中国提倡"美育代宗教”的人是()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蔡元培参考答案:D1:[单选题]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当代美学家是()A:朱光潜B:高尔泰C:吕荧D:朱立元参考答案:A2:[单选题]主张"美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结合”的是()A:李泽厚B:蔡仪C:蒋孔阳D:郭沫若参考答案:A3:[单选题]主张"美是客观的”是()A:高尔泰B:蔡仪C:李泽厚D:叶朗参考答案:B4:[单选题]主张"美是主观”的是()A:高尔泰B:李泽厚C:朱光潜D:宗白华参考答案:A5:[单选题]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是()A:毕达哥拉斯B:泰勒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参考答案:D6:[单选题]强调"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人是()A:康德B:黑格尔C:费希特D:谢林参考答案:B7:[单选题]提出"美是生活”的俄国理论家是()A:托尔斯泰B:别林斯基C:车尔尼雪夫斯基D:杜博罗留波夫参考答案:C8:[单选题]强调"美是关系”的人是()A:狄德罗B:卢梭C:伏尔泰D:孟德斯鸠参考答案:A9:[单选题]最早提出了"美本身”与"美的东西”这一范畴的人是()A:赫拉克利特B:德谟克利特C:柏拉图D:色若芬参考答案:C10:[单选题]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和谐、整一”再加"鲜明的颜色”的是()A:奥古斯丁B:阿奎那C:普洛丁D:朗吉弩斯参考答案:B1:[单选题]阿恩海姆是()代表人物。
西南大学文艺美学作业答案全
文艺美学作业答案一.述题:1.中国文论地传统是什么?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理论来看,虽然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文论是经验式地.散在地,没有系统地体系地.但它并不是就因此是杂乱无章地,而是有着潜在地逻辑体系地.一个文学艺术体系大致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论大致有下面这样地几个传统: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地传统;2).文学作品本身:深于取象地传统;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地传统;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地传统.(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地传统.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地“开山地纲领”.《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所谓言志也主要是对重大地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地要求.命令.看法和评论,具有极为严肃地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地个人情感地抒发.但是这却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把文学看作是人自身地思想观念和情感地自然表达地传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个体人格地独立和觉醒,对个人情感地抒发开始成为诗歌重要内容.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诗同人地个体情感抒发联系起来.而且从《诗经》里大量表现男女爱情地诗歌中更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地已不全是严肃地政治内容了,而是抒发人们地性情感受了.西汉时地《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之所之”地志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地言看成是二而一地东西,正如唐朝孔颖达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所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把抒发个人感情地“情”和言说崇高志向地“志”合二为一,看成一个东西,言志缘情此后一直以来成为文艺最重要地一个传统,“吟咏性情”成为中国古典文论地基.重情一直是中国文学所强调地传统.正如白居易所言“根情.苗言.花声.实意”,要求为时为事而作,不著“空文”,韩愈强调“文以载道”,后来汤显祖强调文章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地至情,公安派强调“独抒性灵”,石涛强调绘画中“有我”,都是中国文艺言志缘情传统地体现.(2).文艺作品自身:深于取象地传统.中国地文艺理论很早便十分注意语言和人们要表达地思想之间地关系,很早便对表达方式有十分自觉地认识和探讨.庄子认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表达意义地中介,我们在接受时就应该超越语言,不固着在语言上,而去追寻语言所想要表达地精妙之意.《周易》里地一段话奠定了中国文艺表达方式地基本传统,在《周易系辞上》中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明确提出了尽意地不仅仅是语言,比语言更能尽意地还有具体地"象”,这种象是具体地感性地,“见乃谓之象”,立象以尽意使得中国文艺一开始便十分注意选取意象来表达自己无尽之意,而不是直接用抽象地语言来表达,使作品显得鲜活生动意兴盎然而又含蓄优美.魏晋时期王弼进一步把言.意.象地关系明确化,认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以象著,象以言立”,“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明确了言—象---意之间地关系,把以象尽意地观念推向了一个新地高度.如果说在唐以前评价文艺更多地还主要是“文质”.“文德”.“文华”.“文实”等内容.形式上地要求,那么从唐朝开始深远地整体之“境”地追求则成了人们对艺术自觉地.主要地要求了.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地美感走到了一个新地方面,表现出一种新地美地理想.那就是认为“出日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地美地境界”.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地丰富意蕴从这以后成了中国艺术地一个理想目标.总之一种"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地.空灵地“无迹可求”地多层次地诗意成了中国诗艺地目标.这样物象含义地多样可能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使得人们在对物象选择上更加倾尽心力,使中国文学中地意象无限丰富,无限生动,无限新鲜,而且无限深沉.含蓄和多义,显出中国文艺深于取象地传统.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地传统.文气论是中国文论地又一个传统.在中国,宇宙万物地生成变化都被认为是由“气”所引起地.《乐记》中说“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汉代王符《潜夫论》中也说“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气运感动,亦诚大矣.变化之为,何物不能”,把一切万物地生成变化都看成是“气”地变化运行,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由于气聚地结果,“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也是有气才有生地,王充在《订鬼》中说“夫人所以生也者,阴阳气也.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人之生也,阴阳气具.故骨肉坚,精气盛”,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认为人所以得生天地之间是“禀元气于天”,由气而生地,所以人都是有“血气”.“精气”.“元气”地,如果没有这一切,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所以孟子提出要养其“浩然之气”.而文章就是因为“气”化运地万物引起人心之动,人在自己地“血气心知”之上把这种“感物之动”表现出来地自然结果.正如钟嵘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文章是作者感应天地之气地结果.气――物――心――文,这成了中国文艺地一个逻辑链条.正如《乐记》中所总结地“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如果我们有“情志一也”地传统,那么这里也可以说“情气一也”,使中国人在论文时有着注重文气地传统.所以对于作家来说“养气”就特别重要,重视“养气”也成了中国文论一贯强调地一个传统.“养气”实际上就是养自己地知识.学识.见识.胸襟.抱负,把文章创作和人地知识涵养深厚与否.道德高尚与否连在了一起.强调文章之气是中国文论地一个传统,这种传统实际上是把一种充实地生命之气和自然天地地运化流行结合起来,强调文章之气,实际上就是强调作家高远地志趣.宽广地胸襟,丰富地学识,实际上是把创作和人地先天气质与后天学习连在了一起.强调文章之气,实际上就是强调文章健康地.强大地.生生不息地生命力和丰富地.常新地.生机盎然地自然界地自然融合,强调这种畅达地文气,实际上就是强调天人地合一,天人地相溶.(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地传统在读者对文艺作品地接受这个问题上,中国文论形成了知人论世和妙悟并行地传统.知人论世地接受观就是要求尽可能客观地获得作品中作者地原意,而诗无达诂地接受观则强调在接受过程中读者自身地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承认读者接受过程中地多义性.这两种观点在中国文论里都有自己地传统. 知人论世地传统要求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弄清楚作者地生平.人品.时世境遇等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以己之意去推逆作者地本意,这是一种寻求作者客观原意地解读方法.在《孟子万章下》中孟子提出解读诗歌应该“知人论世”,在《万章?上》又提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地观点.这种接受观成了千百年来中国读者解读文学作品最有效最常使用地因而也最有影响地一种接收观.因此,为了获得正确地作者原意,中国古诗文地注疏.笺注.谱系.考证等就特别多,“谱也者,所以论古人之世也,笺也者,所以逆古人之志也.”所有这些笺注考证地本意都是为了正确地理解作者地原意.人们认为一旦“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人们对这种方法充满了信心,它成了中国古代一种最重要地读者接受观.2.西方文论地传统是什么?西方古典时期地文学观念总地来说有这样几个传统:一.在文艺与世界地关系上形成了模仿——再现地传统;二.在文艺与作家地关系上则是激情——天才地传统;三.在文艺与读者地关系上则形成了教化——愉悦地传统;四.在文艺作品自身地审美形态上则形成了和谐——整一地美学传统.正是这些传统使得西方文艺呈现出自己独特地风貌.(1).文艺与世界:模仿——再现论地传统.在文艺与世界地关系上,西方文论最古老地一个传统便是认为文艺是对外在世界地一种“模仿”.文艺和外在自然.外在世界地关系是古典文论不可回避地最基本.最中心地一个问题,是文艺所面临地最自然.最直接地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文论地一个传统是朴素地认为文艺是对外在世界地“模仿”.“再现”.早在前希腊时期,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便提出了“模仿说”,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文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而不应模仿坏人,他地这些主张奠定了西方文艺“模仿说”地基础.进入古罗马时期,西方文论地这种模仿说实际上变成了对古希腊文艺范例地模仿.而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主义地兴起,人们又开始把文艺看作是对外在自然世界地真实模仿与反映了,镜子说成了这一时期地一个主要观点,以后这种"镜子”地模仿论传统逐渐转变成了比较自觉地现实主义地创作方法,要求按照生活本来地样子如实地反映生活,再现世界,出现了像斯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歌德等这样影响巨大地一大批世界性地大作家,把"模仿说”发展到了一个新地高度.而这种现实主义地创作方法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质.文艺典型性等理论地论述中又达到了一个更高地高度.从“模仿”到“镜子”,从“镜子”到再现,从再现到能动反映.典型地现实主义理论,模仿——镜子——再现——能动反映——典型,这是"模仿说”传统地发展历程.(2).文艺与作家:激情——天才论地传统.强调作家地主观创造才能.个人天才.激情与灵感,强调作家用自己灵魂地“探照灯”来照亮整个世界,进行创作,这是西方文论地又一个传统.中世纪神学时期,人们世俗地人间激情受到压抑,把上帝看成一切事物地根源,认为七情六欲腐蚀人地心灵,要求人们对上帝绝对地虔诚与恭敬,宣扬禁欲主义.文艺复兴兴起后,人们以感性地人性论对抗宗教禁欲主义,以科学主义对抗愚昧主义,强调人现世生活地享受,强调人地自然真情,强调人自身个人才能地自由施展.启蒙主义兴起后,强调用知识理性"照亮”人,强调人地个性解放,更加强调创作中作家个人地主观才能,在这一时期,人自身自然地.自由地情感也得到了强调,以后,随着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强调文艺是作家激情表现更是成为一股世界性地创作思潮,华滋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雨果.夏多布里昂.惠特曼.普希金.歌德等一大批浪漫主义地伟大作家相继出现,在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德国等浪漫主义都成了那一时期主要创作方法,文艺表现个人激情成了席卷世界地创作思潮.西方古典时期这种激情天才地传统到19世纪中期以后,它地内涵有了明显地改变,传统地激情变成了一种以非理性为主要特征地个人情感,(3).文艺与读者:教化——愉悦地传统在文艺作品对读者地影响.对读者地作用这个问题上,西方古典文论非常重视文艺对读者地引导.教化功能,强调文艺作品积极地社会价值与功利作用,形成了所谓地教化传统.这种教化传统常常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要求文艺给读者以教育与益处;二是要求文艺给读者以愉快和喜悦;三是要求文艺能够寓教于乐.那种游戏与纯粹自我发泄地文艺观是很少见地.从古希腊地哲人到黑格尔,在文艺与读者之间地关系上都强调文艺对读者地这种教化.灌输作用.(4).文艺作品自身:和谐——整一地美学传统在文艺地美学形态上,古典时期地文艺理论都追求和谐.整一地美学理想.西方古典时期人们一个最大地审美理想就是追寻事物地和谐.有序,事物之间比例.关系地适当.协调,希望把多种纷杂地事物统一为一个秩序井然地整体,追求一种安宁.和谐静谧地美,其主要地审美品格相当于现在意义上地优美.从古希腊地毕达哥拉斯到近代地黑格尔,许多美学家都表现出这样地审美理想.3.美地根本特点是什么?(1)感性形象性.形象性就是说不是抽象地.美不是一个抽象地概念,不是抽象地真理和知识,即使美地东西有某种普遍性,典型性,蕴涵着“某种道理”,那也一定是在形象中包含着地,是“理念地感性显现”,如果不是感性地显现理念,而仅仅只见理念,那这个东西不能叫做美.美是人地视觉一下能捕捉到地一个鲜明地栩栩如生地具体可感地物象,这是美地首要条件.然后这个物象要能够引起人们地想象.情感等活动,把这个画面自己构筑成一个连贯地完整地有生命力地包含欣赏者自己情感地美地画面,如果还仅仅只停留在物象地阶段,就很难有更美地感觉.所以,美实际上是感性形象经过人地感性“综合”而形成地一个“意象”,是一个“物乙”而不是物体原样地“物甲”了.(2).非功利性.人遭遇一个事物地时候,对它们会有多种态度.而通常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科学地态度,一种是现实功利地态度,一种是审美地非功利态度.所谓科学地态度,就是对事物地结构.构成和功能等做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分析.调查研究,寻找其规律和原理.而现实地功利态度就是考虑这个事物和我地直接地利害得失地现实关系,对于我有什么用,非功利性地态度就是只着重于事物地形象给我地整体地感官地感觉,而不去看它对我有没有实际地现实得失关系,也不去对它地细节做详细清楚地深刻地科学认识.从科学地态度下解放出来,从实际利害得失地考虑中解放出来,人就会得到一种自由地心态,而这就是一种审美地心态.(3).情感地感染性.美是靠形象调动人们地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多方面地生理和心理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象中去,审美是人地一种亲自地体验,审美主体完全沉浸在对象中,如醉如疵,获得一种忘我地彻底地身心愉快.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地重要特点.它不象传输科学知识或者哲学道理,用抽象.客观地概念给人理性地知识.情感地感染性是审美地一个基本特点.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所以,文学首要地特质就是形象地.具有非功利性地.以情感感染人地.4.审美想象地特点是什么?审美中地想象活动是一种独特地想象,它有自己地特性,不同于科学地想象或一般日常想象.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也要进行各种想象,比如飞机还没有造好地时候,他要想象飞机起飞和起飞后可能遇到地各种突发情况怎么处理,也就是说科学或日常地想象主要着眼于事物地实际功能地想象.而审美中地想象主要是想象审美对象地整体形象,事物地形状,充满了审美主体地情感.比如诗人在想象飞机起飞,他常常只会想飞机起飞在云层里飞翔是多么飘渺美丽,而不会考虑遇到恶劣天气飞机怎么应对.刘勰在《神思篇》中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审美中地想象是与事物地形象分不开地,它是一种自由地想象.审美想象具有非功利性,而科学想象则具有功利性,他想象地是事物地功能.作为想象,它们共同地特点是超越时空地限制,感觉.知觉都只能感知眼前地“此时此地”地东西,而想象却能使那些失去地东西不在眼前地东西“如在眼前”,所以,总地说来,审美想象最主要地特点有两个:一.审美想象是包含着情感地想象;二.审美想象是借用形象地想象;三.审美想象超越时间空间地限制,是十分自由地.5.列举5种以上关于艺术定义地理论(1)游戏说是关于艺术(或者说文明)起源地重要学说之一.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地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地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地合目地性或自由地合目地性.(2)"集体无意识说”是荣格全部理论地中心范畴,也是他原型美学地前提性假设.他把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地内容”,而集体无意识地内容却"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地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简言之,集体无意识是唯一依赖遗传,不依赖个人经验而独立存在地心理要素,是一种从难以计数地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地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地史前社会生活经历地回声.(3)"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地蓝本,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模仿说”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学原则,是在古希腊时期形成地.模仿说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文学原则含义上地变动,固然是文学创作精神变化在文学理论层次上地反映,更为深层地原因则是古希腊理性原则地变化所致.从模仿说含义地演变中,我们可以寻绎出古希腊理性精神地嬗变轨迹.(4)心灵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己于人情感表现和交流地需要.代表人物:雪莱.列夫托尔斯泰.维隆.乔治科林伍德.苏珊朗格.合理之处:表现说无疑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地最重要地理论之一.情感在推动艺术地发生和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地动力作用,它从本质地角度体现出艺术一个方面地基本特征,因此,今天仍然有许多学者坚持从情感表现地意义上来分析和认识艺术.不足指出:首先,仅仅局限于"表现说”,很难将再现性艺术.创造性艺术地起源解释得十分清楚.其次,人类表现情感地方式是多样地,艺术之外地许多语言动作和表情都可以表现情感,仅仅强调感情地冲动和宣泄还不能完全说明艺术产生地真谛.(5)符号说,艺术地本质是一种情感地符号.符号说地理源于哲学家卡西尔,他认为人是一种制造符号地动物,人是一个生活在符号地世界里地动物,制造各种各样地符号是人地本质属性.(6)形式说认为艺术地本质就是一种形式,早在亚里士多德地时候,他就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四因”: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和目地因.6.审美活动地主要特征是什么?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地眼光看待人类地生活与生产劳动.这里面又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地规律”来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于外部自然地被动性,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地性地统一.例如,动物(像蜜蜂.蚂蚁.海狸等)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仅仅是其本能地一种活动,它们世世代代都是一个样子;而人却可以根据自己地需要和对象地特点.规律,为自己建造各式各样功能不同.风格迥异地房子,四合院.别墅.宫殿.摩天大楼,或圆,或方,或木结构,或钢筋水泥……其中更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建造者地趣味和标准,凝聚人地感情.二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劳动地静态成果,以其美地外在形式.合规律性与合目地性相统一地内容,感性地显现了人地自由自觉地本质,从而使人能够以愉快地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第二,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地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地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地审美价值将以特殊地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地重要尺度.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地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地.换句话说,审美活动从直观感性形式出发,始终不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地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但由于美地合规律性与合目地性地统一,所以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时伴有一定地理性内容,会在理性层面上引发人们地深入思索.只是与那种一般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中地理性内容并不以概念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正由于这样,审美活动才得以保持着自由地独立品格.7.儒家美学地主要内容是什么?儒家美学地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地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地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地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地内在要求出发,而不是从宗教神学地外在信仰出发去考察审美和艺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儒家美学突出了美地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地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地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地独立价值,继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地欣赏常常偏离到某种狭隘地道德比附地说教上,要求自然附会和符合人世地现实规范与秩序,从而束缚了对自然地正确理解和观赏.儒家美学是与社会生活.政治状态紧密相关联地,作为其重要美学原则地“和”(人和),本身就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地性地统一,它地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作为矛盾结构,它。
西南大学2017年春季学期《艺术美学》网上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2017年春季学期《艺术美学》网上作业答案1、艺术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2、与、、四位山水画家的创作形成了五代时期南北画派相映生辉的艺术景象;荆浩关仝巨然董源;3、简述审美知觉与普通知觉的异同。
审美知觉就是我们对事物感觉过后留下来的审美经验。
普通知觉是一般知觉,以获得某个事物的信息为止,并以其为目的。
审美知觉以形式作为判断标准,而不是一个现实性的,功利性的目的。
4、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形态;审美形态;5、想象的还原方式,、、;知识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6、艺术起源的基本学说有、、、、;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表现说;7、艺术作为建筑首先具备性;实用8、“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朝的提出的。
唐张璪9、依据艺术形象的感性形式,将艺术形象分为、、、四大类;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综合形象;10、艺术的认识价值是通过来体现的;形象11、艺术的个体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介入: 和;自我实现欲望个人情感表达方式;12、后印象派画家主要是、、;塞尚高更凡高;13、艺术形象的三个特征:、和;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14、意象产生的三个阶段、、;物象印象意象15、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说;王国维境界;16、建筑的基本原则、和;实用、坚固、美观;17、结合某一艺术流派的产生、发展,论述艺术活动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艺术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其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继承上的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艺术发展过程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创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创新是虚无主义,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这是艺术本身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
所谓艺术的继承是指,现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现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继承与接受,表现为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借鉴,其中主要是对艺术作品,创作方法的继承。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答:“审美教育”,简称美育。
一般认为,它作为一个独立而有重要影响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
席勒从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的作用等层面全面地阐发了他的基本思想。
他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出发,把美育放到与体育、智育、德育相并列的独立地位进行强调。
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培育和养成完整的人,而不是分裂的、冲突的人。
2、艺术作品的内形式答:是指内容的内部结构态势,即由作品意旨或情趣所制约的题材各因素、各部分之间的那种内在联系和组织方式,因此内形式实际上所构成的就是形象、形象体系即各种各样能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态3、物象、表象、意象:具象,亦称物象,答: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
它们可以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始材料而存在。
表象是物象被反复感知强化之后,在主体思维中形成记忆并随时可以复现的映象。
意象(审美意象)是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会进主体思想情感的产物。
它是意与象的统一,审美者“我”与审美客体“物”的统一。
4、康德的“崇高”观答: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之特征是无形式,这里的无形式不是体积、大小、力度的无,而是对象在形式上的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数学的崇高),力量的无限大(力学的崇高)。
这种无限的巨大、无穷的威力超出了主体想象力所能把握的限度,对象压倒了主体,但同时,作为具备理性能力的主体又能战胜无理性的对象,因而唤起了主体的崇高感。
5、自然美欣赏的三阶段:答:从致用、比德到畅神1)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2)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3)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西南大学《艺术美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1、研究艺术美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2、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何为价值。
4、价值的结构。
5、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讲"存天理,灭人欲”,在这儿,它是不是把理推到了一个绝对价值的位置?参考答案:1、研究艺术美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答案要点:艺术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两类:基本方法和学科方法。
第一类基本方法有归纳和演绎,实证和思辨,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科学主义的方法和人本主义的方法等。
第二类学科方法有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发生学方法等。
2、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鲍姆嘉通把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感性认识的完善,简单说就是美本身。
康德把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善。
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对象就是美的艺术,认为"美是理念的的感性显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
概括来讲,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探索艺术内在基本美学规律,就是透过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来探寻艺术的美学本质,探寻艺术的审美价值。
3、所谓价值就是指一定事物对一定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一种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特殊社会规定,或者说,价值是事物与人构成的需要关系。
4、价值的基本结构是:――价值源(如"上帝”、"理念”等)――元价值(如"真”、"善”、"美”等)――两值对立结构(真/假、善/恶、美/丑等)5、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讲"存天理,灭人欲”,在这儿,它是不是把理推到了一个绝对价值的位置?答案要点:"存天理,灭人欲”的"天”不是绝对价值的"天”,是"天地人和”的"天”,是带有浓厚伦理价值的"天”。
所以我们是以自然之理和人伦之理来把握人的行为,所谓的"灭人欲”其指向的是,人不要过分表现自己的贪婪欲望。
伦理价值提倡的"天”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善人的行为。
西大网络教育作业答案
《文艺美学》网络教育第1批在线作业答案一、论述1、中国文论的传统是什么?答:中国文论的传统是: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文学作品本身:深于取象的传统;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
在古代,诗言志是和祭祀、典礼、庆功、战争、政治、外交等等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所谓言志也主要是对重大的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看法和评论,具有极为严肃的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是这却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把文学看作是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自然表达的传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觉醒,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开始成为诗歌重要内容。
(2)、文艺作品自身:深于取象的传统。
中国的文艺理论很早便十分注意语言和人们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很早便对表达方式有十分自觉的认识和探讨。
总之一种“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空灵的“无迹可求”的多层次的诗意成了中国诗艺的目标。
这样物象含义的多样可能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使得人们在对物象选择上更加倾尽心力,使中国文学中的意象无限丰富,无限生动,无限新鲜,而且无限深沉、含蓄和多义,显出中国文艺深于取象的传统。
(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
文气论是中国文论的又一个传统。
在中国,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被认为是由“气”所引起的。
强调文章之气是中国文论的一个传统,这种传统实际上是把一种充实的生命之气和自然天地的运化流行结合起来,强调文章之气,实际上就是强调作家高远的志趣、宽广的胸襟,丰富的学识,实际上是把创作和人的先天气质与后天学习连在了一起。
强调文章之气,实际上就是强调文章健康的、强大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常新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的自然融合,强调这种畅达的文气,实际上就是强调天人的合一,天人的相溶。
(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2、西方文论的传统是什么?答:在读者对文艺作品的接受这个问题上,中国文论形成了知人论世和妙悟并行的传统。
文艺美学参考答案
《文艺美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特征不属于审美教育的是( D)A:感性 B:愉悦性 C:渐进性 D:抽象性正确答案:D2 提倡“以美育代”的是(C )A:王国维 B:宗白华 C:蔡元培 D:胡适3、认为诗歌有三大罪状而驱逐诗人的是( B)A:伊壁鸠鲁 B:柏拉图 C:赫西俄德 D:亚里士多德4、提出“儒以文乱法”的是(D )A:庄子 B:老子 C:墨子 D:非子5、珊.朗格的艺术理论是(C )A:巫术说 B:痛苦解脱说 C:符号说 D:表现更高实体说6、下列人物中与游戏说有关的是(A )A:席勒 B:泰勒 C:亚里士多德D:托尔斯泰7、提出“立象以尽意”的著作是( C)A:子 B:典论 C:周易 D:史记8、最早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人是(B )A:孟浩然 B:王昌龄 C:愈 D:商隐9、康德认为喜剧性的笑产生的原因是(A )A:预期失望 B:心理能量消耗节省 C:生命的机械化 D:对立因素的倒置10、霍布斯的喜剧理论是(C )A:模仿中间人 B:无害的丑 C:突然荣耀说 D:好人遭受厄运说11、《艾尔那尼》是哪位作家的剧本(A )A:雨果 B:巴尔扎克 C:伏尔泰 D:司汤达12 著名的诗句“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吗?”是哪位诗人的诗句(D ) A:拜伦 B:海涅 C:华兹华斯 D:雪莱13、《人间喜剧》的作者是(C )A:普希金 B:司汤达 C:巴尔扎克 D:莫泊桑14、《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谁的作品(A)A:普希金 B:司汤达 C:莫泊桑 D:马克.吐温15、卡尔登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C )A:《罪与罚》 B:《红与黑》 C:《双城记》 D:《悲剧世界》16、于连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B)A:《双城记》 B:《红与黑》 C:《高老头》 D:《简爱》17、于连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B)A:《双城记》 B:《红与黑》 C:《高老头》 D:《简爱》18、马奈特医生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D)A:《巴黎圣母院》 B:《简爱》 C:《死魂灵》 D:《双城记》19、梭巴开维奇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C)A:《巴黎圣母院》 B:《简爱》 C:《死魂灵》 D:《罪与罚》20、罗切斯特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B)A:《巴黎圣母院》 B:《简爱》 C:《死魂灵》 D:《红与黑》二、多项选择题1. 道家美学的主要容是(ABCD)A. 追求自然美、天然美,反对人工雕琢的美。
《文艺美学》大作业
二、大作业要求:
所论具体,能够结合文学史上的具体作家作品,不抽象,不空洞。观点明确,不模棱两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不信笔由疆。不能抄袭。用小四号字体书写,用黑体小标题将论文分为几个部分。每小题字数1000字左右。
答卷提交要求:考试题提前公布,学生下载试题和答题卷后,在答题卷上答题。完成后需网上提交答卷。答卷于11月20日--12月6日通过点击页面左侧导航栏内“我的考试”-“课程论文/大作业”提交。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2015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文艺美学【0027】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一、大作业题目:请在下面几个问题中选择其中的两个进行回答,每小题50分。
1、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美学与人生作业
一共四次作业全部在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美学与人生》第一次作业题目:1、"美学之父”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鲍姆嘉通D:莱辛题目:2、康德的主要美学著作是()。
A:《纯粹理性批判》B:《判断力批判》C《实践理性批判》D:《反思批判》题目:3、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并列,将其作为两个主要审美范畴进行论述的是()。
A:哈奇生B:夏夫兹博里C:休谟D:博克题目:4、黑格尔的美学观是()。
A: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B美是和谐C美是鲜明的颜色D美是数的和谐题目:5、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是()。
A:别林斯基B:车尔尼雪夫斯基C:马克思D:列宁6、最早区分"美本身”与"美的东西”的人是()。
A:毕达哥拉斯B:德谟克利特C:苏格拉底D:柏拉图题目:7、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人是()。
A:亚里士多德B:伊壁鸠鲁C:巴门尼德D:朗吉弩斯题目:8、庄子的美学观是()。
A君子成人之美B:天地有大美而不言C:充实之谓美D:美在虚实题目:9、认为崇高在于"无形式”的人是()A:康德B:黑格尔C:费希特D:叔本华题目:10、汉代《说文解字》里"美”字的意思是()A羊人为美B羊综合感觉为美C:羊生殖崇拜为美D:羊大为美题目:11、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
A:《诗经》B:《尚书》C:《庄子》D:《论语》题目:12、强调"尽善尽美”的是()。
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荀子题目:13、认为文艺是"模仿的模仿”的人是()。
A:苏格拉底B:德谟克利特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题目:14、苏珊・朗格提出的文艺本质说是()。
A:表现说B:神授说C:无意识说D:符号说题目:15、提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的人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第二次作业题目:17、下列作家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是()。
文艺美学期末答案
文艺美学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分)1、下列哪句话体现了“本体论”的思想?()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正确答案:D2、“人应知道什么”是康德哪一本著作中的思想?()A、《纯粹理性批判》B、《实践理性批判》C、《判断力批判》D、《变色龙》正确答案:B3、下列哪个选项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作品?()A、《彼得大帝的黑奴》B、《澡堂》C、《保卫马克思》D、《变色龙》正确答案:A4、()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A、胡塞尔B、黑格尔C、海德格尔D、康德正确答案:B5、()最早提出了为何写作、为谁写作、怎样写作、写作何为等一系列问题。
A、弗洛伊德B、萨特C、荣格D、加缪正确答案:B6、《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作者是()。
A、李泽厚B、刘小枫C、宗白华D、朱光潜正确答案:B7、()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感性世界,还可以摹仿观念世界”?A、达·芬奇B、圣托马斯·阿奎那C、柏拉图D、普洛丁正确答案:D8、“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诗人顾城的哪个作品?()A、《远与近》B、《弧线》C、《春天的谣曲》D、《一代人》正确答案:D9、()主张符号矩阵的文学作品批评方法。
A、解构主义B、结构主义C、新批评D、形式主义正确答案:B10、()是音乐三要素中最贴近身体本能的。
A、旋律B、和弦C、节奏D、和声正确答案:C11、不对任何问题加以判断,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的写作方法叫做()。
A、零度写作B、红色写作C、高度写作D、白色写作正确答案:A12、()认为,死亡、孤独、焦虑都是不可分担而难以传达的。
A、现代主义B、传统主义C、现实主义D、后现代主义正确答案:A13、()认为”自在之物,就是本体”?A、黑格尔B、海德格尔C、康德D、胡塞尔正确答案:C14、审美经验的特性不包括下列哪一个选项?()A、客观的B、历史的C、个人的D、共通的正确答案:C15、()创立了非调性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美学作业答案第一次作业一、述题:1、中国文论的传统是什么?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理论来看,虽然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文论是经验式的、散在的,没有系统的体系的。
但它并不是就因此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潜在的逻辑体系的。
一个文学艺术体系大致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素。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论大致有下面这样的几个传统: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2)、文学作品本身:深于取象的传统;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
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所谓言志也主要是对重大的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看法和评论,具有极为严肃的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是这却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把文学看作是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自然表达的传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觉醒,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开始成为诗歌重要内容。
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诗同人的个体情感抒发联系起来。
而且从《诗经》里大量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中更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已不全是严肃的政治内容了,而是抒发人们的性情感受了。
西汉时的《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之所之‛的志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言看成是二而一的东西,正如唐朝孔颖达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所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把抒发个人感情的‚情‛和言说崇高志向的‚志‛合二为一,看成一个东西,言志缘情此后一直以来成为文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吟咏性情‛成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基。
重情一直是中国文学所强调的传统。
正如白居易所言‚根情、苗言、花声、实意‛,要求为时为事而作,不著‚空文‛,韩愈强调‚文以载道‛,后来汤显祖强调文章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公安派强调‚独抒性灵‛,石涛强调绘画中‚有我‛,都是中国文艺言志缘情传统的体现。
(2)、文艺作品自身:深于取象的传统。
中国的文艺理论很早便十分注意语言和人们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很早便对表达方式有十分自觉的认识和探讨。
庄子认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中介,我们在接受时就应该超越语言,不固着在语言上,而去追寻语言所想要表达的精妙之意。
《周易》里的一段话奠定了中国文艺表达方式的基本传统,在《周易系辞上》中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明确提出了尽意的不仅仅是语言,比语言更能尽意的还有具体的"象‛,这种象是具体的感性的,‚见乃谓之象‛,立象以尽意使得中国文艺一开始便十分注意选取意象来表达自己无尽之意,而不是直接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使作品显得鲜活生动意兴盎然而又含蓄优美。
魏晋时期王弼进一步把言、意、象的关系明确化,认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以象著,象以言立‛,‚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明确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把以象尽意的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说在唐以前评价文艺更多的还主要是‚文质‛、‚文德‛、‚文华‛、‚文实‛等内容、形式上的要求,那么从唐朝开始深远的整体之‚境‛的追求则成了人们对艺术自觉的、主要的要求了。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那就是认为‚出日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丰富意蕴从这以后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理想目标。
总之一种"可望而不可臵于眉睫之前‛的、空灵的‚无迹可求‛的多层次的诗意成了中国诗艺的目标。
这样物象含义的多样可能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使得人们在对物象选择上更加倾尽心力,使中国文学中的意象无限丰富,无限生动,无限新鲜,而且无限深沉、含蓄和多义,显出中国文艺深于取象的传统。
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
文气论是中国文论的又一个传统。
在中国,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被认为是由‚气‛所引起的。
《乐记》中说‚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汉代王符《潜夫论》中也说‚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气运感动,亦诚大矣。
变化之为,何物不能‛,把一切万物的生成变化都看成是‚气‛的变化运行,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由于气聚的结果,‚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人也是有气才有生的,王充在《订鬼》中说‚夫人所以生也者,阴阳气也。
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
人之生也,阴阳气具。
故骨肉坚,精气盛‛,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认为人所以得生天地之间是‚禀元气于天‛,由气而生的,所以人都是有‚血气‛、‚精气‛、‚元气‛的,如果没有这一切,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所以孟子提出要养其‚浩然之气‛。
而文章就是因为‚气‛化运的万物引起人心之动,人在自己的‚血气心知‛之上把这种‚感物之动‛表现出来的自然结果。
正如钟嵘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文章是作者感应天地之气的结果。
气――物――心――文,这成了中国文艺的一个逻辑链条。
正如《乐记》中所总结的‚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如果我们有‚情志一也‛的传统,那么这里也可以说‚情气一也‛,使中国人在论文时有着注重文气的传统。
所以对于作家来说‚养气‛就特别重要,重视‚养气‛也成了中国文论一贯强调的一个传统。
‚养气‛实际上就是养自己的知识、学识、见识、胸襟、抱负,把文章创作和人的知识涵养深厚与否、道德高尚与否连在了一起。
强调文章之气是中国文论的一个传统,这种传统实际上是把一种充实的生命之气和自然天地的运化流行结合起来,强调文章之气,实际上就是强调作家高远的志趣、宽广的胸襟,丰富的学识,实际上是把创作和人的先天气质与后天学习连在了一起。
强调文章之气,实际上就是强调文章健康的、强大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常新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的自然融合,强调这种畅达的文气,实际上就是强调天人的合一,天人的相溶。
(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在读者对文艺作品的接受这个问题上,中国文论形成了知人论世和妙悟并行的传统。
知人论世的接受观就是要求尽可能客观地获得作品中作者的原意,而诗无达诂的接受观则强调在接受过程中读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承认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多义性。
这两种观点在中国文论里都有自己的传统。
知人论世的传统要求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弄清楚作者的生平、人品、时世境遇等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以己之意去推逆作者的本意,这是一种寻求作者客观原意的解读方法。
在《孟子万章下》中孟子提出解读诗歌应该‚知人论世‛,在《万章?上》又提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观点。
这种接受观成了千百年来中国读者解读文学作品最有效最常使用的因而也最有影响的一种接收观。
因此,为了获得正确的作者原意,中国古诗文的注疏、笺注、谱系、考证等就特别多,‚谱也者,所以论古人之世也,笺也者,所以逆古人之志也。
‛所有这些笺注考证的本意都是为了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原意。
人们认为一旦‚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人们对这种方法充满了信心,它成了中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读者接受观。
2、西方文论的传统是什么?西方古典时期的文学观念总的来说有这样几个传统:一、在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上形成了模仿——再现的传统;二、在文艺与作家的关系上则是激情——天才的传统;三、在文艺与读者的关系上则形成了教化——愉悦的传统;四、在文艺作品自身的审美形态上则形成了和谐——整一的美学传统。
正是这些传统使得西方文艺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1)、文艺与世界:模仿——再现论的传统。
在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上,西方文论最古老的一个传统便是认为文艺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模仿‛。
文艺和外在自然、外在世界的关系是古典文论不可回避的最基本、最中心的一个问题,是文艺所面临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文论的一个传统是朴素地认为文艺是对外在世界的‚模仿‛、‚再现‛。
早在前希腊时期,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便提出了‚模仿说‛,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文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而不应模仿坏人,他的这些主张奠定了西方文艺‚模仿说‛的基础。
进入古罗马时期,西方文论的这种模仿说实际上变成了对古希腊文艺范例的模仿。
而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主义的兴起,人们又开始把文艺看作是对外在自然世界的真实模仿与反映了,镜子说成了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观点,以后这种"镜子‛的模仿论传统逐渐转变成了比较自觉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如实的反映生活,再现世界,出现了像斯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歌德等这样影响巨大的一大批世界性的大作家,把"模仿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质、文艺典型性等理论的论述中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从‚模仿‛到‚镜子‛,从‚镜子‛到再现,从再现到能动反映、典型的现实主义理论,模仿——镜子——再现——能动反映——典型,这是"模仿说‛传统的发展历程。
(2)、文艺与作家:激情——天才论的传统。
强调作家的主观创造才能、个人天才、激情与灵感,强调作家用自己灵魂的‚探照灯‛来照亮整个世界,进行创作,这是西方文论的又一个传统。
中世纪神学时期,人们世俗的人间激情受到压抑,把上帝看成一切事物的根源,认为七情六欲腐蚀人的心灵,要求人们对上帝绝对的虔诚与恭敬,宣扬禁欲主义。
文艺复兴兴起后,人们以感性的人性论对抗宗教禁欲主义,以科学主义对抗愚昧主义,强调人现世生活的享受,强调人的自然真情,强调人自身个人才能的自由施展。
启蒙主义兴起后,强调用知识理性"照亮‛人,强调人的个性解放,更加强调创作中作家个人的主观才能,在这一时期,人自身自然的、自由的情感也得到了强调,以后,随着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强调文艺是作家激情表现更是成为一股世界性的创作思潮,华滋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雨果、夏多布里昂、惠特曼、普希金、歌德等一大批浪漫主义的伟大作家相继出现,在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德国等浪漫主义都成了那一时期主要创作方法,文艺表现个人激情成了席卷世界的创作思潮。
西方古典时期这种激情天才的传统到19世纪中期以后,它的内涵有了明显的改变,传统的激情变成了一种以非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个人情感,(3)、文艺与读者:教化——愉悦的传统在文艺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对读者的作用这个问题上,西方古典文论非常重视文艺对读者的引导、教化功能,强调文艺作品积极的社会价值与功利作用,形成了所谓的教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