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
我们的传统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 “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 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 “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 养就是3.0版。最近,教育部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就是以学科核心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 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 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 ,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 ——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
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 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 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 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 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 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应综合表现为9大方面25个基本点,具体为社会
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 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 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 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 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 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 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 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 ”;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 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 点设计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2020/3/25
1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由来
历史与发展
1977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 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 人才培养的指
针。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已研制出较为成熟的核心素养体系。
教育部2014年3月30号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2014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研究制订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 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 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 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 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 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 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 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 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 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 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 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 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 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 ,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历史与发展
2015
马云鹏教授在《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
发表在《课程. 教材. 教法》2015年第9期。把数感、
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
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
意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历史与发展
2016
2016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公布了《中国学生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
历史与发展
核心素养正成为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等的依据和标准。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 革的灵魂,是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具体到课程改革上, 将基于学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来择定学 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建构阶段,到实 践层面的落实,尚有一段路程。
三、课程实施过程的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
有研究者说:核心素养需要落实到教育实践过程中,其中教师的中介作用不可忽视,它对教育实 践结果的好坏起着关键作用,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桥梁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课程改 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不断地改进、提升,但还存在一些单一、僵化的现象。 比如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纠结是讲授多一点还是活动讨论多一点,机械对待赫尔巴特传统 教学模式与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往往因过多关注课堂形式而忽略了教学最本质的东西。这种现象 的存在跟评价者采用僵化、单一的课堂评价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