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超详细校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超详细校史(1914-1949)
民国(西元) 月/日校史纪要
3(1914) 8/30 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就前两江师范学堂,察勘校舍,筹备开校。

4(1915) 1/17 江谦校长就职,并聘郭秉文先生为教务主任,陈容为学监,同时聘袁希涛、沈思孚、黄炎裴为南高师评议员。

8/1 南高师举行入学测试,先招国文、理化两部份各一级,国文专修科一班,录取学生126人。

9/10 南高师举行开学式,正式成立。

5(1916) 春设立我国最早的体育专修科。

6(1917) 2 成立附属小学9 成立附属中学。

7(1918) 3 江谦校长因病请假,请郭秉文先生代理校长职务。

8(1919) 江谦校长辞职,由郭秉文先生继任校长。

9(1920) 南高师科系组建工作大体确立,全校共设八个科,文理科中并已设八个系。

4/9 南高师校务会议,决定筹备国立大学,由郭秉文、江谦、蔡元培、袁希涛等联衔向教育部正式陈情。

夏南高师暑期学校招收了五十名女生,在中国教育沿革史上从无先例,实行高等学府男女合校制。

此一革命性创举引起江苏大老、南通状元张謇和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的激烈反对,掀起东南教育界轩然大波,经郭秉文先生奔走说项,恺切陈词,风波方告平息。

南高师开办暑期学校,开全国暑期学校之先河。

9 校务会议通过「改良课程案」,实行选科制。

11 北京政府国务会议通过南高师筹备国立大学,并命名为国立东南大学。

12/6 国立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

10(1921) 3 北京政府教育部聘张謇、蔡元培、王正廷、袁希涛、黄炎培、蒋梦麟、郭秉文等十五人为国立东南大学校董,并派教育部司长任鸿隽为校董会部派代表。

6/6 国立东南大学筹备处在上海召开董事会,讨论董事会章程,通过大学组织大纲,编制预算,并一致推荐郭秉文为校长。

此後,学校将这一天定为东大的校庆日。

7 教育部核准国立东南大学组织大纲。

8 东大预科,南高本科同时招生。

9 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郭秉文先生为校长,兼长南高。

成立之初,全校共设五科三十系。

9/23 郭秉文校长和暨南学校校长柯成懋会同呈请教育部核准,由国立东南大学和暨南学校合设上海商科大学。

冬江苏都军齐燮元以父齐孟芳寿仪十五万元,捐赠东大建造图书馆。

11(1922) 1/4 图书馆、体育馆、附中二院立础。

1 东大教授出版《学衡》杂志。

12(1923) 1 评议会教授会联席会议,决定将南高师停办,合并於东南大学。

12/11 口字房大火,图书、仪器、学术收藏及论文付之一炬。

图书馆落成。

13(1924) 科学馆破土动工。

秋工科停办。

14(1925) 1/6 北京政府教育部因政争因素,将郭秉文校长罢免,遗缺以胡敦复担任,引发东大易长风波。

2 学生集体宣言反对免职郭秉文校长,校董联席会议决定否认教育部违章命令,请郭秉文先生照旧任职,现时请郭氏赴洋考察教育;东大与上海商科合组校务维持会维持校务。

拥胡派人士胡刚复等另组校务改进会,发行《新东南》旬刊。

然郭秉文先生决心引退,去美任芝加哥大学讲座。

3/7 北京政府下令东南大学校董会停止行使职权,另行成立评议会主持校务;命新任校长胡敦复於三月九日就职,但未能接事,由蒋维乔先生代理校务。

16(1927) 1~4 国民革命军北伐,局势动乱,东大陷於停学状态。

6/9 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先在江、浙两省试行。

中央明令将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工业专门学校、江苏法政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等九校,合并改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并由张乃燕先生担任
校长。

不久後,学校即以这一天为第四中山大学暨第四中山大学区成立纪念日。

10/7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正式成立。

自第四中山大学起,将称各个不同学术领域的「科」,改称为「学院」。

全校共设九个学院三十六系科。

科学馆落成。

17(1928) 2/29 中央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称为江苏大学,全校学生反对,请愿改为国立南京大学。

5 行政院决议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

8 国立中央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改设文、理、法、教、农、工、商、医等八个学院,成为当时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0/23 大学院改为教育部。

18(1929) 7 中大校长张乃燕解除大学区南京中学校长沈履职务,改由原南京女子中学校长饶用谈继任,引起南京中学学生不满,向教育部请愿,并反对大学区制。

造成中央大学区中学校长更易风波。

9/1 教育部取消江苏省大学区制。

中央大学区停止实行。

大礼堂奠基兴建。

中大因长期以来的经费问题,导致一连串学生向教育部要求维持经费,以及教授、职员索薪事件。

19(1930) 3/28 大礼堂动工兴建,後因经费困难而停工。

10/21 张乃燕校长辞职。

12/20 朱家骅先生正式接掌校务
20(1931) 朱家骅先生将大礼堂改以国民会议名义继续完工。

4 大礼堂竣工5/5 国民会议於大礼堂开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为此次会议中通过。

9 九一八事变,各地发生学潮,中大学生组织抗日救国会。

10 中大经费再次出现重大困难,学生自治会派代表至教育部请愿。

12 朱家骅校长请辞,校务暂由法学院院长刘光华代理
21(1932) 1 江苏省政府通过提议,停付中大协助经费。

国民政府先後任命桂崇基、任鸿隽为中大校长,均未能接事。

6 刘光华先生辞代理校务职。

中大教授、学生因经费与校长问题,赴行政院请愿。

6/28 行政院决定由段锡朋暂代中大校长。

6/29 段锡朋赴中大视事,遭部分学生殴打,并捣毁汽车。

学生不听劝告,教授决议全体总罢教。

6/30 行政院开会议决定下令解散中央大学。

7/1 公布解散中大令,由教育部与代校长段锡朋执行。

7 教育部派员接收中央大学,教员解聘,学生听候甄别,中大学生、毕业校友纷纷展开护校行动,其他各校亦深表关切。

7/6 行政院成立中大整理委员会,负责善後工作,蔡元培为委员长,李四光副之,顾孟余、罗家伦等人为委员。

7/12 行政院通过中大整理委员会呈送整理中大九案。

中大商学院改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医学院改为上海医学院,中大实设六个学院。

7/20 段锡朋正式请辞代理校长职务。

8/26 罗家伦先生接掌中大。

9 中大举行甄别学生考试。

10 中大重新开学授课。

10/11 罗家伦校长在就职後全校第一次集会中,发表「中央大学之使命」演说,宣布治校方略,提出以「诚朴雄伟」的学风,来作为中大的理想。

「诚朴」从此成为中大的校训。

23(1934) 1 罗家伦校长「建立中大新校址」的提案在国民党中央全会通过。

罗家伦校长电邀罗荣安回国自中大创办自动工程研究班,後改为机械特别研究班,为中国自己培养的最早一批航空工业专门人才。

24(1935) 5 中大在南京四牌楼设立医学院。

至此,中大共设七个学院四十科系。

6 奉命开办牙医学校,附设於中大医学院。

26(1937) 5 石子岗的新校址开始动工,後因芦沟桥事变爆发而未能完成。

7/7 芦沟桥事变爆发,中大积极筹备迁校事宜。

8/15~9/25 日机数度轰炸中大。

8 罗家伦校长决定将校本部迁往重庆,医学院迁於成都,实验中学遗至贵阳。

举行第一次全国大学联招,中大与武汉、浙江两大学同组联合招生。

10 中大西迁重庆。

11 中大在重庆开课复学。

27(1938) 7 中央大学研究院正式成立。

全校共计七个学院,一个研究院,五十六个系科,九个研究部,学科设置为全国高校之首。

冬中央大学实验中学辗转迁至贵阳复校。

30(1941) 6 罗家伦校长辞职,教育部改派顾孟余先生继任。

32(1943) 2 顾孟余校长辞职,教育部派吴南轩接任。

中大师生一致挽留顾校长,步行赴
重庆向国民政府请愿。

旋政府发表由最高领袖蒋中正先生兼任校长,并由朱经农先生为教育长。

全校师生均表热烈欢迎。

3/4 蒋中正莅中大视事。

3/7 蒋中正以校长身份对全校员工、学生训话。

33(1944) 7 蒋中正先生辞兼校长职务,并允担任本校永久名誉校长。

由顾毓琇先生接任校长。

34(1945) 8 顾毓琇校长辞职,教育部改派吴有训先生为校长。

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中大开始筹备复员。

35(1946) 1 南京中大学生改编入临大补习班,因学籍问题,群殴班主任。

为战後第一次重大学潮。

3 教育复员会议将中大列为复员顺序第一位。

5 中央大学复员南京。

11 中央大学在南京复校开课。

复员南京之际,为中央大学规模最盛时期,全校共有七个学院、四十二个科系、二十二个研究所,规模宏伟,教职员学生人数众多,在全国高教学府中,居领先地位。

36(1947) 5 中大学生发起「五二零运动」,反饥饿、反内战,震惊全国,获各地大学学生之响应,发生一连串学潮。

37(1948) 7 吴有训校长辞职,由周鸿经先生继任校长。

12 徐蚌战事恶化,大局益形动荡,许多教授主张迁校。

周鸿经校长请示教育部,并无得到答覆。

38(1949) 1/23 校务会议决议以不迁校为原则,另组织应变委员会。

周鸿经校长派员先赴福州与台湾接洽迁校事宜,因时局直转急下,迁校计划无法实现。

4 南京为中国共产党接管,国民政府迁台,原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