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传播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自然科学和自 马克思、 然科学哲学问题
19世纪20年代:研究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9世纪20年代:研究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842年:研究科学与生产关系; 1842年:研究科学与生产关系; 1843年:提出: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发明和思 1843年:提出: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发明和思 想”是“生产要素的精神要素”。 1844年:科学和哲学的结合是唯物主义,科学和实践的 1844年:科学和哲学的结合是唯物主义,科学和实践的 结合是英国的社会革命。 1844年:《神圣的家族》 1844年:《神圣的家族》:从历史中排队科学和工业, 不去认识这一时期的生产方式,就不能认识这个时期。 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只有商业和工 业,才能获得材料。
1849-185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移英国。 1849-185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移英国。 1858年 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正在研究生 14日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正在研究生 理学和比较解剖学,发现三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所 取得的成果,处处显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并讨 论了细胞理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胚胎发育 所显示的生物进化。 1863年马克思在《资本论》 1863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笔记中说:自然科学是 一切科学的基础。同年德国化学家肖莱玛拜访了恩 格斯。 19世纪40-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专门讨论自然 19世纪40-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专门讨论自然 科学的信件有七十多封。 1870年 1870年9月20日:提出研究写作《自然辩证法》是 20日:提出研究写作《自然辩证法》 一项迫切任务,并花八年时间进行自然科学“脱 毛”。 1873年 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马克 30日:恩格斯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马克 思,并附上研究写作《自然辩证法》 思,并附上研究写作《自然辩证法》的打算和线索。 这是恩格斯研究写作自然辩证法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内容提要及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内容提要及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内容提要及思考题《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求和教学要点)导论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内容;认识自然辩证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0.1自然辩证法及其学科地位0.1.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哲学学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断丰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0.1.2 自然辩证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相并列。

作为重要分支,自然辩证法集中研究和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层次,是具有相对性的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都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二者具有密切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

自然科学各门类运用特殊方法研究自然界的特殊领域以探索其探索特殊规律。

而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界进行总体考察,研究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研究要以自然科学为中介,植根于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实证研究。

自然辩证法指导自然科学研究,具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与历史上自然哲学有理论渊源联系。

古代和近代的自然哲学包含一些合理思想和观点,创立自然辩证法也吸取了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合理因素。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是一种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哲学思潮,包含了丰富的科学内容和不少合理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应当而且可以吸收和借鉴其合理因素。

但自然辩证法与它们在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上有着原则区别,自然辩证法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word文档良心出品)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_2

自然辩证法概论_2

1.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理论与方法为指导, 根据社会历史条件, 结合时代的任务, 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观的角度回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 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 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 视野广阔, 富有启发性, 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 有战略眼光, 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4.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是总的认识、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2.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 矛盾推动自然界运动发展6.人类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实践导致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5.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 哥白尼革命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外因论)2.试图把一切运动都还原为机械运动(还原论)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 不能改变质量, 机械论者据此把一切变化归结为位置变化, 否认质变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 空间和时间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 据此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结果6.机械论者据此力图机械的分解自然界, 把自然界还原为物质实体的集合, 把物质实体还原为基本粒子的集合7.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1.天文学方面: 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地理学: 地质渐变论, 自然科学对机械自然观打开的第二个突.口3.物理学: 迈尔, 焦耳, 亥尔姆霍茨发现能量守恒定律4.化学: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维勒合成尿素5.生物学: 细胞学说, 生物.化论.电磁场理论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1.实现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的结合提供了前提9.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 1)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是受自然制约的, 是不能超越自然限度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一、自然辨证法的内容和学科性质。

(一)自然辨证法的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部分: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已有成果,说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概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揭示自然界的本质,探索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阐明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在整体上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区别于联系,以及对其科学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揭示科学技术研究是如何按照自然界和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的辩证地进行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一方面把科学技术作为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自然辨证法的学科性质:1、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辨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

它们在整个科学哲学认识的层次上,都从具体学科上升到哲学,并同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2、在认识过程的层次上,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

自然辨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则的一个独立的中间层次,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3、自然辨证法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

最新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中特(全)

最新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中特(全)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推荐下载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推荐下载

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他们不仅对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进行细微的研究,而且还特别关注科学技术与先进社会制度之间的研究。

他们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终把着眼点放在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是融入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

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并用以指导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以及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和重视,是由于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技术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及其社会功能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们制定科技政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等的思想和理论。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答: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

二是技术成果。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世界的法则和规律的哲学方法。

辩证法是指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内部矛盾进行分析、比较、明确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物质世界,认为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一样是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矛盾性和结构性的。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古典希腊的自然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看到自然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认为自然界是由相对稳定的基本物质构成,然后由物质自身的运动变换产生其他形态。

例如,世界是由基本物质的四种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通过混合和分离相互转化,形成了不同的物体。

从当代哲学的角度来看,自然辩证法是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相伴随的。

18世纪,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开始进行实验和观察,发现了自然世界中的运动规律。

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同时也为自然辩证法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自然辩证法的正确性。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包括相对独立性、运动性、矛盾性和结构性。

相对独立性指的是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自然世界是相对独立于人类意识和行为的。

运动性是指自然世界中存在着种种因素推动着物质不断运动变化,这种变化是永无止境的。

矛盾性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对立。

结构性则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均是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

自然辩证法的最主要表现方式是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是指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为依存、互相制约。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矛盾和对立,其中最为基本的是物质运动的矛盾。

矛盾的存在是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而矛盾的解决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机制,从而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对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科学已经认识到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多方面,多层面的角度进行研究。

辩证法的方法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自然世界,透过表象看本质,确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和认识体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护自 然环境,减少污染 • 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节约资 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必然趋势,表现为经济、社会、环
境的协调发展
• 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 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自然 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辩证法: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体现 了辩证法的矛盾性,为自然辩证法的研
究提供了依据
• 辩证法: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体 现了辩证法的矛盾性,为自然辩证法的 研究提供了依据 • 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采用辩证法的 方法,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规 律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 求,表现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 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辩证法规律的科学 • 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哲学方法,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矛盾 • 自然界: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本质 • 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揭示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本质
Docs
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为处理 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 理论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为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 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促进人类与 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如 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等
• 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 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环境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对象:1)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个方面:①客体——自然: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②主体——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③中介——科学技术。

2) 研究对象(研究的是规律)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②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③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

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③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4) 关系①自然观体现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②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科学技术观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④有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才有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性质:1)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部分之一(另一个为历史唯物主义)。

2)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

3)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创立过程: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二,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首先,生态学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
一方面是数量上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是质量上的,是人的生活质量与环境的质量之间的矛盾。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同三种自然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
(2)基本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除了指事物的‘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纯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纯态”之间的更替。
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1)有序化
“序”的基本词义为“排列”,可引申为一种规则的状态,在现代科学中,序的概念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映了时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出此,广义的序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这种规则性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系统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反映自然系统演化的过程。
2.4 、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一门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哲学和方法论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本质、结构、演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探讨自然界的客观性、普遍性和规律性。

2. 科学技术观:探讨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价值。

3. 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包括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强调科学方法的逻辑性和实证性。

4. 技术方法论:探讨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方法和过程,包括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等,强调技术方法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5.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科技伦理等问题,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6.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介绍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以及自然辩证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学生可以提高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

• 朴素自然观的来源和基础 • 第一,古希腊哲学对神话的突破 • 第二,阶级的分化,出现了奴隶主阶级 和奴隶阶级,使得一部分人有了闲暇。 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由于惊异而开 始研究哲学”。只有才有闲暇,才有可 能思考物质之外的问题,否则就是一种 生计的满足
•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 自然(physis),最早一批哲学家思考的 宇宙起源和万物本源即自然,古希腊哲 学的原初形态表现为自然哲学。 • “自然”既是作为事物总和的“世界” 或“宇宙”(cosmos),也是事物运动 变化的“本原”(arche);本原既是世界 的起源,也是世界中事物存在和运动的 原因。
– 另两个难题:
• 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 • 现代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科学中心转移说
– 三个难题的性质:是哲学问题还是历史问题?
―Science‖东进
• ―Science‖:西方土生土长 • 由“Science‖到“科学”:日本的福泽谕 吉或西周的翻译舶来(1874) • “科学”:中国康有为首次引进(1893) • “科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 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 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 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 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 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 律。它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 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
• 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 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 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 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 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 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 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科 •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 学 •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 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他们不仅对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进行细微的研究,而且还特别关注科学技术与先进社会制度之间的研究。

他们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终把着眼点放在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是融入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

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并用以指导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以及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和重视,是由于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技术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及其社会功能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们制定科技政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等的思想和理论。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答: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

二是技术成果。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

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答:科学与技术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含量愈来愈高。

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

一、科学与技术产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即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二、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技术比过去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水平,另一方面,科学在很大程度也依赖于技术的状况与需要。

三、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

人们研究科学,发明新的技术,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即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最后都要落脚于生产这一目的。

因而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正在融为一体。

四、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科学与技术统一起来了。

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和行为是造成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原因之一。

当然,科学技术化并不是科学完全化为技术,技术科学化也不是技术完全化为科学,科学和技术一体化更不是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

我们既要看到以“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同时又要看到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区别和相对独立性。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答: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答: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创造性思维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答:数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创造性的历史。

从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再到复数,从欧式几何到非欧几何,无一不是思想的升华,思维的创新。

首先,数学不但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石,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数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对许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它使这些学科由经验学科上升为理论学科,由定性学科转变为定量学科。

科学史表明,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一不借助数学的力量。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可以成功运用数学,才算真正发展了。

”从哲学层次来理解,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都有自身的量方面的规律,不掌握量的规律,就不能对各种事物的质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

而数学正是一门研究量的科学,它不断总结和积累各种量的规律性,因而必然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第二,数学以精确简单富有逻辑的表达能力,成为我们思维的语言。

严密性,抽象性和创造性都是重要的思维品质。

数学在促成人们形成这些思维品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学赋予科学知识以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可靠性,是使认识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并使理性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手段。

其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的科学,也是研究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模式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与真实的分离,从而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在一定限度内,我们即可单纯凭借“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去构造出各种可能的量化模式。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答: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

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

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

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答: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

之后的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曾经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带来的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

新近发展起来的科学实验哲学提出,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以反对实验完全负载理论的极端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验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答: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

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

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诚然,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也带来了人的精神匮乏,创造力衰退,自然坏境恶化,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

但这些问题不该成为悲观主义者口里“限制发展”的理由,限制发展不仅不会为人类提供苟延残喘的机会,而且会导致人类的倒退。

我们需明白,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可以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异化是由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答:一、从社会角度来看,生存在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必须承担。

并且科技工作者能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一科技活动可能带给人类的危险,他们的能力决定了他们首先应该承担“预见”的伦理责任。

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由于对自然界无止境的开发等等,也带来了日益复杂的难题,科技工作者应该更宏观的考虑所做工作带来的利弊。

三、今天的人对未来的人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有义务为当代人的需求与未来人的生存空间之间把握一个正确的尺度。

科技工作者应该谨慎选择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进行研究。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答: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