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

构架制

'(第1一4图)。

第1图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槫,直至

最上为脊槫,故可有五槫,七槫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槫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 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

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后世斗拱之制日趋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拱?quot;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第2图)。

第2图

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灾睢⒍饭啊⒘骸ぁ⑼摺㈤芪 ?quot;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今分别言之如下:

1.翼展之屋顶部分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上尊而

字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而其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然。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2.崇厚阶基之衬托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周秦西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险遂渐趋扁平,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但宋辽以后之'台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

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4.院落之组织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

庑、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

5.彩色之施用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

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Frieze)及柱顶(Capital

),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故中国建

筑物虽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繁缛者,亦可免淆杂俚俗之弊焉。

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Formal)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婚丧喜庆之属。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此两种传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

7.用石方法之失败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2)垫灰之恶劣。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二、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它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

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1.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2.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券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

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

(二)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古代统治阶级崇向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

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

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

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

述非

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

格之规

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崇伟新巧之作,既受限制,匠作之活跃进展,乃

受若干影响。古代建筑记载之简缺亦有此特殊原因;史书各志,有舆服食货等,建筑

仅附载而已。

(三)着重布置之规制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故先秦两

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嗣后建筑之见于史

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

立面形

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

神之寄托

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它单位构成之因素也。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

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中国诗画之意境,与建筑艺术显有密

切之关

系,但此艺术之旨趣,固未尝如规制部署等第等之为史家所重也。

(四)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

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

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

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此类术书编

篡之动

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

然术

书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

后世之谜。对于营造之学作艺术或历史之全盘记述,如画学之《历代名画记》或《宣

和画谱》之作,则未有也。至如欧西、文艺复兴后之重视建筑工程及艺术,视

为地方

时代文化之表现而加以研究者,尚属近二三十年来之崭新观点,最初有赖于西

方学者

先开考察研究之风,继而社会对建筑之态度渐改,愈增其了解焉。

本篇之作,乃本中国营造学社十余年来对于文献术书及实物遗迹互相参证之研究

,将中国历朝建筑之表现,试作简略之叙述,对其蜕变沿革及时代特征稍加检讨,试

作分析比较,以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中国建筑历史之研究尚有待于将来建筑考

古方面发掘调查种种之努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

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

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

【意图】

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切入点】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1.“特征”的限定范畴

2.“特征”概念的引入

3.“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4.“特征”的形象表达

5.“特征”的外延联系

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操作】

【讨论】1。“特征”的限定范畴

【提示】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

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讨论】2。“特征”概念的引入

【提示】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讨论】3。“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提示】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讨论】4。“特征”的形象表述

【提示】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况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讨论】5。“特征”的外延

【提示】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讨论】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提示】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

[教学目标]

1.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课题研究。

难点:课题选择。

[教学过程]

一、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二、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如上海外滩、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代楼宇区,石库门里弄、城隍庙老城厢,陆家嘴陈氏祠堂等

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3.写出考察报告。

4.课堂交流。

参考课题

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

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石库门建筑

3.由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宫殿描写谈起

4.飞檐的装饰美

5.青瓦·红墙·浮雕

6.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或选择自己熟悉的家乡建筑。自行确定课题。

交流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的考察报告,并选择个性鲜明、材料详实的考察报告,课上交流。以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探究中国建筑美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层次。

【相关链接】

1.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

新会县。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

校,1924年赴美留学人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至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

~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

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

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子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梁思成论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1)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①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

②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③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词汇,中国建筑则以柱额、斗拱、梁、搏、瓦、檐为其“词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搏等之法式为其“文法”。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④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2)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他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①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②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

而其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

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

“非礼”;其记述非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格之规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

③着重布置之规制。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故先秦两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嗣后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他单位构成之因素也。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

④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他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图集——序》)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

[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

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四、“特征”的形象表述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

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

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五、“特征”的外延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六、“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

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

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肆虐(n )游弋(y)裨益(b)鼾声(hōu)

B.惩罚(chnɡ)屏障(pn)俨然(yǎn)效率(lǜ)

C.干涸(h)汲水(j)犬吠(fi)处决(chǔ)

D.袭击(xī)谕告(y)潜水(qin)曳屋(y)

解析:A项,“鼾”应读“hān”;B项,“屏”应读“pnɡ”; D项,“袭” 应读“x”。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葱茏就序保佑勃然大怒

B.前题恢复垦荒此起彼伏

C.不逊趋势告戒错综复杂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墨菲 美国建筑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他主持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后来又对南京大学校园做了规划,并主持了中国的很多项目,他的规划、设计当时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 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了头奖,他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 关颂声 关颂声是广东人,生于189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毕业。1919年来到天津,开办基泰工程司事务所,承包建筑工程。基泰工程司是天津近代成立最早的中资建筑公司之一,与天津当时众多的外资工程公司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相比毫不逊色。该公司在天津承建了多处大型建筑,主要有永利工业公司大楼、中原公司、基泰大楼、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上海沙逊大厦 于1929年建于上海,平面呈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由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普宁寺大乘阁 位于河北承德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仿西藏三摩耶庙。大乘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高36.65米。高三层,上面五个屋顶一大四小,造型稳重。大乘阁位于9米高的石台正中,综合了汉式建筑中楼、阁、殿、亭等多种形式,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像高21.85米。 1.嵩岳寺塔是那个朝代建造的(A.北魏 B.隋 C.唐) 2.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A.北宋 B.辽 C.金),其构架形式是(A.殿堂型 B.殿阁型 C.堂阁型) 3.《园冶》作者是(A.孝诫 B.李渔 C.计成),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园冶》一书作者是(计成),其出版年代是(明代) 2.蓟州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是( 辽统和二年 ),它是(殿阁)型构架 3.宋代称为华栱,清代称为(翘) 4.清代称为五架梁,宋代称为(四椽栿) 5.在天花板上面的梁,作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栿) 1. 斗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不置的叫(偷心)

中国建筑的典型特征和现有着名实物-22页word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 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 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 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 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 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 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 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 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 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

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 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 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 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 中已不采用。 3、三本建筑文献 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 法》。 4、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 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 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屋身: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 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 棚顶。 5、彩画的分类、特点及等级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电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谈一

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最好用所学的成语描述。 明确:从颜色上,中国建筑以鲜艳的红、绿、黄为主色调,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其他。(成语:如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过渡)先了解我们的作者梁思成 二、简介作者:(展示图片)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中华人民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建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 解题: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主关键词)——研究方向 2.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快速扫描课文,“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九点”, (分组合作:一、二大组的同学梳理一至五的特征。 三、四大组的同学梳理六至九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薇 莂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 羀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蝿。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螄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膄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蝿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衿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膅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薂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螂,互为因果者也。 衿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 薆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芄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薁,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罿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羇、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螁,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聿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莈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蒃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中国宫殿建筑的特征及其作用

中国宫殿建筑的特征及其作用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为传统建筑之精华。古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及作用。 一、中国宫殿建筑的作用 (1)宫殿是古代封建君王的政治中心,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比如说北京的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威慑天下。 (2)宫殿是帝王朝政、生活场所,古代帝王及其整个家族都生活在宫殿当中,宫殿不仅要满足帝王朝政的作用,也要满足生活娱乐所需,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二、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 (1)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北京城的中轴线,以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简介: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着作《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出版。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2、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现代、未来建筑中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三、教具: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看大屏幕上的成语闯关题: 绿树红墙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美轮美奂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解释勾心斗角=钩心斗角;金碧:指国画中金色、绿色、蓝色三种颜料。) 2、这些成语有什么共性? ——都与建筑有关。(勾心斗角:勾心:屋顶的四个檐角指向宫室的中心;斗角:四个檐角两两相对,像兵器要打斗。所以这个成语本义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这是通过成语看建筑,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直观地欣赏一下建筑之美。——滕王阁、岳阳楼、天安门、故宫、脊吻、四合院、鸟巢、水立方、中国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屏幕打出标题)本节课学习解决3个大问题和一个设计。 一、请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语。 化用歌德的一句话“趁着你精力充沛的时候,杨晨办事迅速的好习惯”,那我们看谁找得又快有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 2、有没有不太理解的?提出来(老师准备图片,帮助理解)

二、第14段——17段写了什么? 1、速度课文,找信息。——词汇和文法 2、和前文的特征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只是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特征。 3、同学们,我们了解学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时代的建筑特征?——古代(板书) 4、那我们学习古代建筑的特征,目的是什么呢?——看20段第一句(齐读)得知:继承优良传统,是为了构建新建筑。为了更好的创新。 三、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身边的建筑或回忆回忆你在外地看到的建筑,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 1、三中建筑的特征:对称、颜色、励志亭 2、鸟巢、世博会中国馆 3、林则徐纪念馆 四、一个设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建筑的美,那现在我们做一个设计:有消息透露,伊宁市准备建影剧院。现在向全班同学招标,请你拟定设计方案。 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这是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大剧院;2、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3、一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大剧院。它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展示图片并分析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 大家设计影剧院也有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影剧院;2、要有新疆地域风格;3、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讨论2分钟后发言,老师评价) 总结:不管时代怎样进步,建筑怎样融合现代元素,中国建筑都应有体现“中国”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前置性作业设计 【前置活动】 观察当地传统民居院落,了解其建筑特征。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知识储备】 (一)科普作品的特点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目的是向广大社会成员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技能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因此,除了要求做到概念准确、事实确切、观点正确、表达客观之外,科普文章的科学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科普文章的多数读者对于文章所介绍的科技知识往往是第一次接触,常常是以完全信任的态度加以接受的。因此,我们写文章时必须以极其负责的态度来介绍、普及那些成熟的、正确的科技知识。 ②科普文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尤其是在说明、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技能时,文章所介绍的方法、技能、窍门、经验等应当具有可操作性,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方法。 ③在说明、普及科技知识、技能时,应当与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全面考虑其社会效果与影响。例如,在介绍、推广农副业生产经验的时候,应当联系生态环境问题来全面考虑。又比如,在介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功能时,除了运用体育学的原理外,还应当运用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观点来剖析。 2、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3、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或简单得残缺不全,只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圣才出品】

第8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一、填空题 1.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 【答案】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2.“民族固有形式”的口号盛行于本世纪_____年代,但当时上海盛行的摩登建筑却是_____风格,代表作是外滩的_____和_____。 【答案】二三十;折中主义;沙逊大厦;上海汇丰银行 3.上海沙逊大厦_____是由_____设计的,属于_____风格。 【答案】和平饭店;英商共和洋行;折中主义 4.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_____,属于_____风格。 【答案】吕彦直;中国固有 5.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师多毕业于美国的_____大学,那里曾是_____派的大本营。 【答案】宾夕法尼亚;学院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颁布的有关绿色建筑的第一部国家标准是()。 A.《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B.《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C.《生态住区和住宅评价标准》 D.《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及细则》 【答案】A 【解析】《绿色建筑标准》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颁布的有关绿色建筑的第一部国家标准。 2.下列三座建筑从左到右分别是()。 A.广州中山纪念堂、北京协和医院、南京党史陈列馆 B.重庆大会堂、北京协和医院、南京中央博物院 C.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海市政府大厦、南京中央博物院 D.重庆大会堂、上海市政府大厦、南京党史陈列馆 【答案】C

【解析】图示三座建筑从左至右分别是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海市政府大厦、南京中央博物院。 3.北京恩济里小区住宅群体空间的规划结构方式是()。 A.成街、成坊的布置 B.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两级结构 C.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三级结构 D.混合结构 【答案】B 【解析】1980年代建成的北京恩济里小区使“居住小区—住宅组团”这一规划模式得以深化和发展。 4.近年来在北京由外国建筑师设计了:国家大剧院、奥运会主体育场和CCTV(中央电视台)大楼,他们分别是()。 A.法国的安德鲁,德国的赫尔佐格,英国的福斯特 B.法国的佩罗,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荷兰的库哈斯 C.法国的安德鲁,荷兰的库哈斯,英国的福斯特 D.法国的安德鲁,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荷兰的库哈斯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 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中国的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 定语中心语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 【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7分) 1.“阿以旺”是_____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_____。 【答案】维吾尔;带天窗的大厅 2.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_____和_____。 【答案】太和殿;凌恩殿 3.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_____,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_____。 【答案】南禅寺大殿;嵩岳寺塔 4.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_____,清代的斗口分为_____个等级。【答案】分;11 5.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_____,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_____塔。 【答案】《木经》;佑国寺

6.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_____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_____。 【答案】叉柱造;榫卯 7.上海沙逊大厦_____是由_____设计的,属于_____风格。 【答案】和平饭店;英商共和洋行;折中主义 8.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_____,属于_____风格。 【答案】吕彦直;中国固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图从左到右四个古塔的建造朝代和地点分别是()。 图1-1 A.唐—扬州;辽—大同;五代—登封;隋—大理

B.南梁—扬州;辽—应县;隋—嵩山;五代—大理 C.南唐—南京;辽—蓟县;北魏—嵩山;唐—西安 D.南唐—南京;辽—应县;北魏—登封;唐—西安 【答案】D 【解析】图片中的古塔,从左到右分别为:南唐时期所建造的南京栖霞寺塔,辽代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北魏登封嵩岳寺塔,唐代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2.战国时期对城市的发展及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的重要著作是()。 A.《管子·度地篇》 B.《孙子兵法》 C.《周礼·考工记》 D.《商君书》 【答案】D 【解析】《商君书》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3.中国古代用于分隔建筑室内空间的固定木装修隔断称为()。 A.幕 B.屏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建筑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摘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一部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这篇读书报告将着重于介绍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根据具体遗址来对比出南北朝建筑的特色与区别以及那一时期的建筑特征。并研究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传入对建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石窟,佛寺,佛塔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著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书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及显存的遗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木构建筑不得遗留人间。主要见于四川,山东和河南有几处。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是石窟及砖塔。多见于山西、河南和河北。例如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嵩岳寺、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响山堂石窟,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其内部雕塑和绘画更是记录当时建筑风格和人物风俗的绝佳载体。例如内部各种佛塔的浮雕为研究当时的塔提供了很多素材。隋唐起渐渐有木构建筑遗留,例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此阶段的砖石塔类型建筑遗留最多,可见到斗拱结构的日趋成熟极盛。五代宋辽金继续唐代对都城的经营和设计,书面记载已有很多。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本文就着重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三百余年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汉族与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在佛教中寻找安慰,而正是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题的答案.doc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题的答 案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这篇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答案是由网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

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 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⑨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5.下列选项中,不是对"文法"和"词汇"进行解说的一项是(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