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题库填空名词解释问答

本科《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题库填空名词解释问答
本科《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题库填空名词解释问答

第三章抗体

四、简答题

1、试述 Ig 的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 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

异性结合。Ig 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

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 可通过经典途径

激活补体,凝聚的 IgA、IgG4 和 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 Fc 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② ADCC 作用;③ IgE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通过胎盘与黏膜: IgG 能借助 Fc 段选择性与胎盘微

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SIgA 可经黏膜上皮细

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2.为什么血清中检出病原体特异性 IgM 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1)初次受病原体感染时,机体体液免疫应答最早合成并

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 IgM。

(2)IgM 的半衰期为 5 天,很短。

由于 IgM 受抗原刺激产生早,消失快,所以血清检出病原体特异性 IgM 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3.人 IgG 免疫羊,可获得哪几种抗体?

人 IgG 免疫羊,可获得:

(1)羊抗人 IgG 同种型抗体,包括①抗γ重链的同种型抗

体,②抗κ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③抗λ型轻链的同种型抗

体;

(2)羊抗人 IgG 同种异型抗体

(3)羊抗人 IgG 独特型抗体

4.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

由一个 B 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于单一抗原表位的

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Ab)。mAb 的特点:

(1)结构均一,一种 mAb 分子的重链、轻链及独特型结构完全相同,特异性强,避免(或减少)血清学的交叉反应。

(2)mAb 纯度高,效价高。(3)mAb 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制备成本低。

第四章补体系统

二.填空题

1.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是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2.补体的激活过程有经典途径、 MBL 途径、旁路途经三条途径。

3.补体系统由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三大部分组成。

4.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活性片段有C3b 、C4b和iC3b

5.被称为过敏毒素的补体活性片段有C3a和C5a

6.经典激活途径的 C3 转化酶是C4b2a,C5 转化酶是C4b2a3b。7.旁路激活途径的C3 转化酶是C3bBb ,C5 转化酶是C3bBb3b 。

8.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免疫复合物IC)。

9.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是从补体系统的C1成分开始,旁路激活途径的激活是从补体系统的C3成分开始。

42.在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中,不依赖于抗体的是MBL 途径和旁路途经。

三.名词解释

1.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包括 30 余种组分,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2.过敏毒素:C3a 和 C5a 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3、补体的调理作用:

4、免疫黏附:

5、补体:

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

一、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分布广,抗感染、中和毒素及调理作用。可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IgG;

二、IgM:分泌型IgM为五聚体,分子质量最大,又称巨球蛋白;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天然血型抗体为IgM,血型不符的输血可致严重溶血反应。IgM是机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的抗体,胚胎后期已能合成。故脐带血IgM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血清中检出IgM提示新近发生感染,可用于早期诊断感染

三、IgA:血清型IgA主要是由脾脏、淋巴结和骨髓内的浆细胞产生。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作用,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婴儿可从母乳中获得SigA,抵抗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属重要的天然被动免疫。

四、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成熟B细胞表面,是B细胞成熟的标志。

五、IgE: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能参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

二、填空题

1. 免疫应答过程大概分为三阶段,分别是(识别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2. 免疫应答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两种类型。

2. 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协助,可将抗原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3.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4.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ABO血型)、(Rh血型)、(HLA )等。

5.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叫(异嗜性抗原或Forssman抗原)。

6.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可将抗原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两大类;根据其物理性状的不同异可将抗原分为(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两大类。

7.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 是(IgG),含量最低的 Ig 是(IgE)。8.在五类Ig 中,分子量最大的是(IgM);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是(SIgA)9.机体初次受微生物感染时,血中最先增高的免疫球蛋白是IgM。10.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 得到两个相同的Fab片段和一个Fc片段。

11.人工制备的抗体可分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三类。12.ABO 天然血型抗体属IgM类抗体。

13.在五类 Ig 中,没有绞链区的是IgM 和IgE。

14.发挥调理作用和 ADCC 作用的 Ig 是IgG,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 Ig 是IgE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一.填空题

1.细胞因子按结构和功能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等六类。

2.I型干扰素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

II 型干扰素主要由活化 T细胞、和NK 细胞产生。

3.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活性包括:调节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刺激造血、诱导细胞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4.细胞因子通常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本身,也可通过内分泌方式作用于远处的细胞。

5.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的细胞因子有TNF- α和LT-α

6.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1、IL-6、TNF、趋化性细胞因子二.名词解释

1.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分泌。

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主要由白细胞产和并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广泛参与免疫调节、造血、炎症反应等过程。3.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的细胞因子。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和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在调节适应免疫、杀伤靶细胞和诱导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问答题

1.细胞因子有哪些共同特性?

①多样性。②高效性:微量(pM)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③局部性:通常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效应。方④短暂性:一旦刺激消失,细胞因子合成也随之停止,且半衰期十分短暂⑤复杂性: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极为复杂,表现为双向性、重叠性、网络性,在体内可相互影响。

2.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作用有哪些?

按照结构与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一、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二、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参与免疫应答全过程,涉及抗原提呈、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等;三、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直接或间接参与炎症反应,,有利于机体抑制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四、刺激骨髓造血、促进血管生成,致痛及止痛等效应。

3.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与治疗?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1)内毒素休克(2)淋巴样及髓样肿瘤:骨髓瘤、浆细胞瘤、髓样白血病、子宫颈癌、膀胱癌等(3)免疫相关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免疫缺陷病;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治疗:(1)细胞因子补充疗法:如应用IFN治疗肿瘤及病毒感染(2)细胞因子拮抗疗法:如应用TNF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应用抗IL-2R抗体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等

第六章 CD分子和粘附分子

一、填空题

1. MHCⅠ类分子的配体是CD8_;MHCⅡ类分子的配体是CD4

2. 在 TCR 和 BCR 识别抗原的信号转导过程中起作用关键的

CD 分子分别是CD3 CD79a/CD79b(Igα/Igβ)_。

3. 辅助 TCR 识别抗原的 CD 分子是CD4 或 CD8_;B 细

胞的辅助受体由CD19、CD21、CD81分子构成。其中CD21是 EB 病毒的受体。

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受体是CD4_;EB 病毒的受体是CD21_。

5. 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基础是表达在淋巴细胞上的归巢受体与表达在内皮_细胞上的地址素配体分子的相互作用。

6. 粘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粘蛋白样血管地址素钙粘蛋白家族以及尚未归类的粘附分子等六类。

7. 选择素家族主要有L—选择素 P—选择素 E—选择素三个成员,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炎症发生淋巴细胞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名词解释

. 白细胞分化抗原(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antigen)(CD分子):在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为不同谱系的不同阶段,甚至在细胞不同的活化阶段,其表面的某些分子可消失或出现新的膜分子,这些分子最早发现于白细胞,且与白细胞膜分化密切相关,故被称为白细胞分化抗原。

2. 黏附分子(adhersion molecules):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多为跨膜糖蛋白。

3. 整合素家族(intergrin family):为一组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因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而得名,此外还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4、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介导淋巴细胞归巢的黏附分子。

三、问答题

1.T 细胞主要CD分子举例:

CD2、CD3、CD4、CD5、CD8、CD28、、CD152、CD154(CD40L)

2.B 细胞主要CD分子举例:

CD19、 CD20、CD21、CD40、CD79a、CD79b 、CD80、CD86

3、免疫相关CD分子主要生物学功能:

CD分子作为免疫细胞膜分子,具有极为多样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有:(1)参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2)参与免疫细胞识别、活化,启动免疫应答(3)参与免疫细胞的效应:介导免疫细胞凋亡、促进清除免疫复合物和颗粒性抗原等

4.黏附分子的类型及其生物学作用?

1〉黏附分子可分为五类:⑴免疫球蛋白超家族;⑵整合素家族;⑶选择素家族;⑷黏蛋白样家族;⑸钙黏蛋白家族;⑹其它黏附分子。

2〉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⑴参与炎症反应;⑵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和效应;⑶参与淋巴细胞归巢。(4)其它作用:参与诱导胸腺细胞分化和成熟、参与凝血及伤口修复过程、对胚胎细胞发育形成组织和器官至关重要、还参与细胞迁移和细胞凋亡的调节等。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一、填空题

1. 小鼠的 MHC 称为H-2 复合体_,定位于第17号染色体上;人的MHC 称为HLA 复合体,定位于第6__号染色体上。

2. 经典的 HLA-I 类基因包括HLA-A、 HLA-B、 HLA-C _三个座位;经典的 HLA-II 类基因由HLA-DR、 HLA-DQ、 HLA-DP三个亚区组成。

3. HLA-I 类分子由重链(α链)和β2 微球蛋白两条肽键组成;前者由第6号染色体编码,后者由第15_号染色体编码。

5. HLA 的多态性主要表现在构成抗原结合槽的氨基酸在组成和序列的不同。

6. 人类器官移植的成败关键在于供、受者间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

7. 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的MHC 分子主要是MHC-I 类和MHC-II 类_分子。

8. MHC结构十分复杂,其多样性由__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构成。二.名词解释

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所编码,该基因群被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诱导迅速而强烈排斥反应的抗原

3.HLA复合体:即人的MHC,定位于人第6 号染色体,是最复杂的人类基因群。

4、等位基因:遗传学上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基因。

5、HLA多态性:掼在随机婚配的人群中,同一基因座位以稳定频率出现2种或是2种以上等位基因的现象。

三.问答题

1. 简述HLA-I、II 类分子特征(教材76面表格7-1)

2.MHC的生物学功能?

MHC是参与免疫应答的关键分子,其最本质的生物学作用是向T细胞提呈抗原,其他功能均由此衍生而来(一)加工和提呈抗原;(二)参与T细胞分化、发育,参与胸腺细胞阳性和阴性选择;(三)参与调节NK细胞活性;(四)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3. HLA 与临床医学有什么关系?

(1)HLA 与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 HLA 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故移植前,需对供、受体间进行 HLA 分型和交叉配型。

(2) HLA与疾病关联:诱导异常的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

如:霍奇金病、强直性脊椎炎等。

(3)HLA 表达异常与疾病的关联:HLA 表达异常与某些免疫性疾病发病相关。

(4)HLA 与输血反应

(5 )HLA 与法医学:用于亲子鉴定和确定死亡者身份。

第九章 T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

一、填空题

1、 B 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为BCR/B细胞抗原受体_ ,它的化学结构为mIg

,其作用是膜表面免疫球蛋白,结合特异性抗原。

2、B 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及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3.根据 TCR 异二聚体的组成不同,T 细胞可分为αβT 细胞和γδT 细胞两种类型,外周血中 T 细胞绝大多数为αβT 细胞型,参与免疫应答的主要是αβT 细胞型。

4.CD3 分子的主要作用是稳定 TCR 结构和传导 T 细胞活化信号。5.CTL 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主要是通过释放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颗粒酶)____直接杀伤靶细胞、或CTL 活化后大量表达FasL而引起靶细胞凋亡。

6.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有CTL、NK、LAK、TIL。

二、名词解释

1、B 细胞抗原受体(BCR):BCR是嵌入B 细胞膜内脂分子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是B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也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表位的分子基础。

2.T 细胞抗原受体(TCR):TCR是T 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是T细胞共有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3.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细胞毒性T细胞):CD8+T细胞主要是一类珍有杀伤活性的效应细胞,称为细胞毒性T细胞

4、Th 细胞:即辅助性 T细胞,主要表达 CD4 分子,其生物学作用是辅助B细胞活化并产生抗体;辅助CD8+T细胞活化;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胞内菌和抗原提呈能力。

三、简答题

1. T 细胞表面标志有哪些?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T 细胞表面标志即其膜蛋白,是G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也是鉴定T细胞及其亚群的重要依据,并可用于T细胞分离。在诸多表面分子中,TCR、CD2、CD3是

T细胞各亚群的共同标志。包括T 细胞抗原受体(TCR)、CD分子(CD2、CD3、CD4、CD8等)、T 细胞表面其它膜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受体(CKR)、丝裂原受体等。

2. CD8+T 细胞是怎样破坏靶细胞的?

CD8+T 细胞(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主要是通过释放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颗粒酶)直接杀伤靶细胞、或CTL 活化后大量表达FasL而引起靶细胞凋亡;分泌TNF等细胞因子发挥杀伤效应。

3. Th1 细胞和 Th2 细胞各分泌哪些主要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活化的 Th1 细胞主要分泌 IL-12、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使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活化的 Th2 细胞主要产生 IL-4、IL-5、IL-6、IL-10 等细胞因子,诱导 B 细胞增殖与分化,合成和分泌抗体,参与机体对蠕虫感染和环境变应原的应答,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第十章第十一章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一、填空题

1.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等。2.树突状细胞 (DC) 能够显著刺激初始 T 细胞活化和增殖,而巨噬细胞、B 细胞仅能刺激活化 T 细胞或记忆性 T 细胞。

3.APC进行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的途径有MHCⅠ类分子途径,MHCⅡ类分子途径,内、外源性抗原的交叉提呈途径,糖脂类抗原的CD1 分子提呈途径。4.MHCⅠ类分子途径主要提呈内源性抗原,MHCⅡ类分子途径主要提呈外源性抗原。

5.抗原识别是指初始 T 细胞表面的TCR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特异结合过程。

6.Th1 细胞分泌的IFN-γ和细胞表面CD40L是活化巨噬细胞细胞最重要的效应分子。

7.CTL 活化后可通过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坏死。

8、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根据其机制可划分为感应(识别)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恢复阶段和记忆阶段,发生于外周免疫器官,主要是淋巴结和脾脏。

9.机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 B 细胞_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第一步是BCR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及两者的结合。

10.B 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其表面主要的协同刺激分子是B7;

作为免疫效应细胞,其表面主要的协同刺激分子是CD40_。

11.B 细胞识别的抗原主要是T 细胞依赖性抗原_还有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12.在TD 抗原诱导的初次应答中,血清抗体持续时间相对较短__,抗体类型主要为IgM__;而二次应答中,IgG类抗体含量较初次应答时显著增高。

二、名词解释

1、免疫应答:机体接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初次免疫应答: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

3、再次免疫应答:机体经初次免疫后,一旦遭遇相同抗原进行免疫,记忆性淋巴细胞无需Th细胞辅助,即产生迅速、强烈、持久的特异性抗体应答,这种现象称为再次免疫应答。

4、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 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 T 淋巴细胞的这一类免疫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APC),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5、抗原提呈:抗原肽与MHC结合成复合物,并表达于APC表面供 T 细胞识别,从而活化 T 细胞的全过程。

6.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是指APC从胞外摄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细菌、蛋白质抗原等。

7.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APC及宿主细胞自身合成的抗原,如肿瘤抗原和病毒细胞感染表达的病毒抗原。

8.MHC 限制性(MHC restriction)TCR的双识别被称为MHC 限制性,即MHC 限制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的识别。

三、问答题

1.试述 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简要过程。

内源性抗原被蛋白酶体降解为多肽,与 TAP 结合并由 TAP转运至内质网内,与内质网组装的 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然后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表面,供 CD8+T 细胞识别。

2.试述 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简要过程。

外源性抗原在内体/溶酶体内加工和处理为抗原肽,抗原肽与 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 APC 膜表面,提呈给 CD4+T 细胞,诱导后者激活并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h细胞。

3.试述T细胞生物学功能及机制

(一)CD8+CTL功能及机制

CTL可高效杀伤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如感染胞内病原体(病毒、胞内寄生菌等)的宿主细胞和肿瘤细胞,但不损伤正常组织。

(二)Th1细胞功能及机制

Th1细胞是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其通过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可对多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其它T细胞亚群、B细胞)发挥调控作用,并参与某些免疫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三)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1)抗感染(2)抗肿瘤(3)免疫损伤作用:参与迟发性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发生

4、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过程?

成熟的初级B细胞离开骨髓进入血循环并遭遇特异性抗原,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在Th细胞辅助下被激活、增殖,最终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抗体是B细胞应答产生的最重要效应分子,通过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一系列生物学作用。

5、联合识别的生物学意义:

(1)机体维持自身耐重要机制;(2)阐明半抗原-载体效应的机制;(3)设计多糖类抗原疫苗的理论基础。

6、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征如下:

特点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非 B 细胞 B 细胞

抗原浓度高低

抗体持续时间依抗原不同而异长,可达3个月以上

高峰浓度较低较高

Ig 类别主要为 IgM IgG、IgA 等

对抗体亲和力低高

Ig 维持时间短长

7、B细胞应答的生物学效应

B细胞应答的效应分子主要为特异性抗体,后者发挥中和毒素、调理、激活补体、ADCC及(IgA)阻止抗原入侵局部黏膜细胞等作用,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主要参与清除胞外感染病原体。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填空题

1.超敏反应是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2.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由特异性 IgE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4.诱发超敏反应的 Ag 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半抗原也可以是完全 Ag。

5.Ⅱ型超敏反应又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6.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可由血清被动转移。

7.Ⅳ型超敏反应由T 淋巴细胞介导,可由淋巴细胞被动转移。

9.为预防 Rh 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通常可于分娩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

10.血清病属于Ⅲ型超敏反应,血清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超敏反应。

11.在注射抗毒素时,如果遇到皮肤反应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的方法,称为脱敏疗法。

二、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某些 Ag 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 Ag 刺激时所导致的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2.变应原(allergens):是指能选择性地激活Th2 细胞及 B 细胞,诱导产生IgE 类抗体,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3.类风湿因子(RF):是抗变性 IgG 的自身抗体,以 IgM为主,也可是 IgG 或IgA 类抗体,它可与变性 IgG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关节滑膜,引起进行性关节炎。

三、简答题

1.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其防治原则

(1)特点①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②主要由 IgE类抗体介导;③主

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无明显的组织损伤;④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2)防治原则①变应原检测:可通过皮试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②脱敏治疗:适合于抗毒素皮试阳性的白喉、破伤风患者和已查明而又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③药物防治: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如肾上腺素;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2.Ⅱ型超敏反应的的特点:

(1)发作较快;(2)参与Ab 为 IgM、IgG(3)Ag直接与靶细胞表面Ab结合;(3)需要补体、吞噬细胞、NK 细胞参与,导致靶细胞溶解。

3.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由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致;(2)细胞免疫为基础的超敏反应,细胞免疫缺陷者不发生;(3)迟发型,一般在接触抗原18-24小时后出现,48-72小时达高峰;(4)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损伤;

4.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青霉素本身并无免疫原性,但是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和青霉素烯酸为半抗原。这些半抗原能与人体内蛋白质结合而产生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青霉素致敏的个体再次使用青霉素时,即可在几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有时初次注射青霉素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与患者曾经无意识地接触过青霉素降解产物或青霉素样物质有关。

5. 两种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特点和临床预防措施: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症多发生于母亲为O型血的非O型血胎儿。新生儿临床症状较轻。其发生机制是当分娩或经其他途径进入母体内的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或B血型抗原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A或抗B抗体。当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时,该种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表面相应血型抗原结合,引起胎儿出生后的新生儿溶血。

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Rh-母亲所怀的Rh+胎儿,尤其多见于再次妊娠所分娩的新生儿。当首次妊娠分娩时,胎儿的Rh+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当再次妊娠仍为Rh+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IgG)即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引起流产或出生后的严重溶血现象,甚至死亡。

对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现在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为预防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可在Rh一母亲首次娩出Rh+的新生儿后的72小时内,给母亲注射抗RhD抗体(RhD抗血清 ),该抗体与母亲体内的胎儿Rh+红细胞结合,并及时将其清除,从而清除Rh抗原对母体的免疫刺激作用,阻止Rh抗体的形成。

6、超敏反应类型、特点与发病机制、疾病举例(教材157面表16-1)

第十八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填空题:

1、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是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而引起的,其发病机制相似于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

2、自身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II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SLE是这类疾病的典型代表。

3、T 细胞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可引起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二、名词解释

1、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2、自身免疫病:是指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3、隐蔽抗原:是指体内某些自身抗原位于特殊的解剖位置,从胚胎期始从未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称为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

三、问答题

1、试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相关因素。

答:⑴自身抗原相关因素:隐蔽抗原的释放;自身抗原性质、量的改变;分子模拟;表位扩展

⑵自身免疫自稳机制失控: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或异常激活;免疫功能紊乱;免疫系统缺陷或异常;

(3)遗传因素:HLA等位基因携带、免疫相关蛋白基因突变;

(4)机体方面的其它因素:年龄(多见于老年人)、性别(女性高于男性)

2、简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答:⑴患者血液中可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

性致敏T细胞;⑵自身抗体和自身致敏T细胞作用于表达靶抗原的组织细胞,造成病理性损伤或功能障碍;⑶在动物实验可复制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用患者的血清或淋巴细胞可使疾病被动转移;⑷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强度密切相关;⑸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⑹有遗传倾向,与性别、年龄有关;

3、简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答:⑴预防和控制病原体的感染:采用疫苗和抗生素控制病原体的感染;⑵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有明显的临

床疗效;⑶抗炎疗法;⑷口服抗原诱导自身耐受;⑸特异性抗体治疗;⑹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7)建立针对特定自身抗原的中枢/外周耐受等

第十九章免疫缺陷病

一、填空题:

1、IDD 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PIDD;SIDD

2、根据免疫缺陷性质不同,PID可分为__、__、__、___和__。体液免疫缺陷

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3、HIV的包膜糖蛋白—与—高亲和力,主要导致—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引起以—为主的免疫功能严重障碍。gp120;CD4 分子;CD4+T 细胞;细胞免疫

二、名词解释

1、免疫缺陷:是免疫系统一种或几种成份的缺陷或功能缺失。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2、免疫缺陷病(IDD):是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的一组综合征。

2、原发性免疫缺陷(PID):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缺陷或先天性发育不全所致,常伴有其它组织器官发育畸形,故又称为先天性免疫缺陷。

3、继发性免疫缺陷(SID):是继发于其它原发疾病或因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引起免疫系统暂时或持续性损害,导致免疫功能缺陷。常见原发病因是感染、恶性肿瘤、消耗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某些抗生素等不。

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于感染 HIV 而引起的免疫功能缺陷所引起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俗称艾滋病。

5、联合免疫缺陷病:是指 T 细胞及 B 细胞均缺乏或功能缺陷导致

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联合缺陷,可引起多种疾病。

三、问答题

1、简述 IDD 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临床特点:(1)感染: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可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成分和程度;(2)由于免疫监视功能下降,IDD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群高 100~300 倍;(3)IDD 口才免疫自稳功紊乱,伴发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4)遗传倾向和婴幼儿发病。

治疗原则:(1)病因治疗:转基因治疗、控制原发疾病、去除导致IDD的理化因素(2)控制感染(3)免疫重建和免疫增强

2、AIDS 的相关知识:

病原体是 HIV,包括HIV-1和HIV-2两型。

临床特点:HIV感染临床过程可分为4期:(1)急性期:感染后2-6周,出现急性HIV综合征,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CD4+T 细胞减少;(2)无症状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至4-5年,也可长达10-12年;(3)症状期:随CD4+T 细胞数量和功能逐渐降低,机体免疫功能进行性减弱;(4)HIDS期:患者出现三大典型症状,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异常,HIDS患者一般在2年内死亡。

诊断:(1)既往存在可能造成感染的高危行为,(2)检出HIV抗体或分离出病毒株(3)临床表现

预防:AIDS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危险人群是男同性恋、静脉吸

毒、接受污染血制品治疗、AIDS母亲所生孩子、感染HIV的性伴侣。预防原则:禁毒并控制性传播;严格管理血液及血制品;对高危人群进行HIV抗体检测;对意外感染者给予预防性治疗。

治疗原则:(1)抗病毒(2)抗感染(3)支持及对症治疗

第二十章移植免疫

一、填空题

1.根据受体和供体的组合,把移植分为四种类型:自体移植同系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异种移植

2.介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有: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ABO 血型抗原组织特异性抗原

3.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是直接识别间接识别。

5.根据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快慢和病理特点,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可分为三类: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

二、名词解释

同种异基因移植:是指同一物种内遗传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移植

异种移植: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的移植

直接识别:是指受者T 细胞可直接识别供者 APC 表面抗原肽-供者同种异型MHC 分子复合物,并产生免疫应答。

间接识别:指受者APC提呈同种异型抗原肽供受者 T 细胞识别

三、问答题

1.何谓 GVHR?其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GVHR 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指移植术后,移植物中淋巴细胞可识别受者同种异型抗原并发生免疫应答所致的排斥反应。GVHR 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移植物中含一定数量成熟 T 细胞;(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3)供、受者间 HLA 型别不符;

2.简述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防治原则。

防治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基本原则是:(1)供者与受者间HLA尽可能相符,以降低移植物组织抗原的免疫原性;(2)通过免疫抑制疗法抗排斥反应(3)诱导受者对移植物建立特异性免疫耐受。

第二十一章肿瘤免疫

一、填空题

1.根据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可将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

2.根据肿瘤产生的机制可将肿瘤抗原分为三种类型

理化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病原体诱发的肿瘤抗原、自发性肿瘤抗原3.常见人类肿瘤抗原包括:胚胎抗原、分化抗原、肿瘤-睾丸抗原、过度表达的抗原,胚胎抗原常见的有两种: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

4、着眼于免疫系统在肿瘤形成中的双重作用,将肿瘤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1)清除阶段(2)平衡期(3)逃逸期

二、名词解释

1.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泛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

中新出现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2.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指仅表达于肿瘤细胞而不表达于正常细胞的抗原。也被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3.肿瘤相关性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并非肿瘤细胞特有,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在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高。

4.胚胎抗原:是在胚胎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出生后逐渐消失,或表达量很低。

5.抗原调变(antigenic modulation)是指宿主对肿瘤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导致某些肿瘤抗原表面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从而避免杀伤。此现象称为抗原调变。

三、问答题

1.试述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有哪些?

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包括机体抗肿瘤的固有免疫效应机制和机体抗肿瘤的适应性免疫效应机制两方面。(1)机体抗肿瘤的固有免疫效应机制;包括补体的溶细胞作用;NK细胞、巨噬细胞、γδT细胞的杀瘤效应;(2)机体抗肿瘤的适应性免疫效应机制:CD8+CTL、CD4+Th 细胞的效应机制和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效应机制。

2、机体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效应机制包括:

(1)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2)通过ADCC效应杀伤肿瘤细胞;(3)抗肿瘤抗体与吞噬细胞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4)抗体封闭肿瘤细胞上的某些受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5)抗体使肿瘤细胞的粘附特性改变或丧失,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

3.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有哪些?

一、与肿瘤细胞自身相关的肿瘤逃逸机制:⒈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

⒉肿瘤细胞的“漏逸”,机体无法有效清除大量生长的肿瘤细胞;⒊肿瘤细胞高表达Fasl或低表达Fas;⒋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二、与机体免疫系统相关的肿瘤逃逸机制:1、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障碍;2、肿瘤直接或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4、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1)早期诊断和发现肿瘤(2)提示争生部位和组织来源(3)鉴别铁恶性程度(4)监测临床治疗效果(5)监测肿瘤复发。

5、肿瘤的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指通过激发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包括()主动免疫治疗(2)抗体靶向治疗(3)免疫细胞过继治疗(4)细胞因子治疗(5)基因治疗(6)掏或清除调节性T细胞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技术检测原理

一、填空题

1.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是高度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的带现象与可见性、可逆性。

2.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

3.免疫标记技术是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等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技术。

二、名词解释题

1.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外发生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反应,

由于实验所用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学反应

2.凝集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凝集团块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3.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在固相载体的表面,在固相表面进行抗原-抗体反应,通过洗涤使固相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相中的游离成分分离。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三、问答题

1、抗原抗体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1)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2)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3)定性或定量检测体内各种大分子物质(4)用已知抗体检测半抗原物质

2、抗原抗体检测方法有哪些?

根据抗原性质、结合反应所出现象、参与反应的成分等因素,将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分为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等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

一、填空题

1. 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有两种。自然免疫人工免疫;人工免疫可分为两类: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2.理想疫苗的标准是:安全有效实用

4. 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疫苗有: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二、名词解释题

1.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2.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的制剂,以特异性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3.亚单位疫苗:去除病原体中与诱导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是有害的成

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4、免疫重建: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者,可通过输入造血干细胞而重建免疫系统,称为免疫重建

三、问答题

1、免疫治疗包括哪些?用于免疫治疗制剂有哪些?

免疫治疗包括:特异性特异性、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重建或免疫替代疗法。用于免疫治疗制剂包括: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过继免疫细胞和分子疫苗等。

2、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教材230页表23-1)

营养元素名词解释

营养元素名词解释 亢丕菡郭小儿按摩推拿基础手法亢丕菡郭亢丕菡郭解读中国古代九大毒药亢丕菡郭各种营养元素名词解释亢丕菡郭2009-09-24 17:16:11 分类: 营养学与日常保健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亢丕菡郭1、谷胱甘肽(glutathione):是一种小分子斯米塔等 3 个氨基酸组成,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属于含有巯基的、小分子肽类物质,具有两种重要的抗氧化作用和整合解毒作用。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结合而成的三肽,半胱氨酸上的巯基为其活性基团(故谷胱甘肽常简写为 G-SH),易于碘乙酸、芥子气(一种毒气)、铅、汞、砷等重金属盐络合,而具有了整合解毒作用。谷胱甘肽(尤其是肝细胞内的谷胱甘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就是整合解毒作用,能与某些药物(如扑热息痛)、毒素(如自由基、重金属)等结合,参与生物转化作用,从而把机体内有害的毒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排泄出体外。谷胱甘肽的另一主要生理作用是做为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它能够清除掉人体内的自由基,清洁和净化人体内环境污染,从而增进了人的身心健康。由于还原型谷胱甘肽本身易受某些物质氧化,所以它在体内能够保护许多蛋白质和酶等分子中的巯基不被如自由基等有害物质氧化,从而让蛋白质和酶等分子发挥其生理功能。人体红细胞中谷胱甘肽的含量很多,这对保护红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巯基处于还原状态,防止溶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保护血红蛋白不受过氧化氢氧化、自由基等氧化从而使它持续正常在发挥运输氧的能力。亢丕菡郭2、叶黄素(lutein):又名“植物黄体素”,在自然界中与玉米黄素共同存在,是构成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植物色素的主要组分,含于叶子的叶绿体中,可将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 a,推测对光氧化、光破坏具有保护作用。也是构成人眼视网膜黄斑区域的主要色素。叶黄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蔬菜、花卉、水果等植物中的天然物质,居于“类胡萝卜类”族物质。医学实验证明植物中所含的天然叶黄素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抗氧化剂,在食品中加入一定量的叶黄素可预防细胞衰老和机体器官衰老,同时还可预防老年性眼球视网膜黄斑退化引起的视力下降与失明,通过一系列的医学研究,类胡萝卜素已被建议用作癌症预防剂,生命延长剂,溃疡抵制剂,心脏病发作与冠状动脉疾病的抵制剂,有助于预防机体衰老引发的心血管硬化、冠心病和肿瘤疾病。亢丕菡郭3、玉米黄质(β-carotene-3 ):脂溶性粉末或油状物,为β胡萝卜素的衍生物,溶于乙醚、石油醚、丙酮、酯类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在体内不能转化为 Va,没有 Va 活性,对光、热稳定性差,尤其光照对玉米黄质影响最大。主要功效:1. 预防老化性黄斑退化症(老年人失明的主要病因);2. 预防白内障、

系解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 1.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 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骨髓bone marrow:为骨的构造之一,存在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 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存在于松质和幼儿的骨髓腔内;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无造血功能。 3.板障diploe:颅骨的内外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4.肋弓costal arch:第(7)8-10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 弓。肋弓是触摸肝、脾的重要标志。 5.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结相邻两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其 构造可分为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具有弹性垫样缓冲震荡的作用。 6.颅囟(xin)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 与骨之间的间隙由结缔组织膜封闭,在多骨相交部位结缔组织膜较大称颅囟。 7.腱膜aponeurosis:阔肌的腱性部分呈薄片状,称腱膜。 8.Pterion(翼点)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 最为薄弱(该处骨板较薄),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骨折时柯道子颅内出血。 9.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 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10.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 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1.肝门porta hepatis:在肝的脏面中部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 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12.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 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又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营养学名词解释

1.营养:营养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 常生长、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 2.营养素nutrient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3.营养价值指某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4.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 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5.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它们转变成可溶的、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消化。 6.吸收:食物的消化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叫吸收。 7.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8.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钾离子、钠离子)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9.胞饮作用:指活细胞不靠通透性从外界摄取液态物质的现象。(指内吞细胞外液体。) 10.完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完全蛋白质:指那些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充足,相互比例适当,能够维持生命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一类蛋白质。优 质蛋白质: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则这种蛋白质越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称为优质蛋白质。 11.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12.限制性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LAA):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或缺乏,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 用,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13.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由于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如将几种食物进行混合,能起到取长补短, 使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量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蛋白质消化率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越高,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可能性越大,营养价值也越高。 1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n-3(或w-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 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17.n-6 PUFA:n-6(或w-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之间。 18.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 19.内源性胆固醇:由肝脏合并随胆汁进入肠腔的胆固醇,一般为2至3g/d。 20.膳食纤维指不能被人体消化道酵素分解的多糖类及木植素。 21.节约蛋白质作用: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能量为基础,当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时,将由蛋白质、脂肪产能来弥补,即为糖类对蛋白质 的保护作用。 22.抗生酮作用当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过多酮体,会产生酮症酸中毒;当碳水化合物充足时,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 23.功能性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分功能性低聚糖(functionaloligosaccharide)和普通低聚糖两大类。 24.功能性多糖:是一类由十个以上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25.食物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GI值越高,说明这种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越 强。 26.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BM) :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 27.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指由于进食而引起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人体在摄食过程中,除了夹菜、咀嚼等动作消耗 的热量外,因为要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及代谢转化,还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营养学家把这种因为摄食而引起的热能的额外消耗称为食物热效应,又叫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 28.营养学标准人以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为标准人,以其能量供给量10.0MJ(2400kcal)作为1。 29.微量元素: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 30.常量元素:指在有机体内含量占体重 0 . 01 %以上的元素.这类元素在体内所占比例较大,有机体需要量较多。是构成有机体的必备元素。 31.混溶钙池:在软组织和体液的钙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这部分钙统称为混溶钙池。占人体内总钙量约1%。 32.食品营养价值:指食品中所含热能和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 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33.乳糖不耐受:乳糖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吸收,需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才能被吸收,缺少乳糖分解酶的人群在摄入乳糖后,未被消化的乳糖直接进入大 肠,刺激大肠蠕动加快,造成腹鸣、腹泻等症状称乳糖不耐受症。食用酸奶、低乳糖奶可以减缓乳糖不耐受症。 34.酸性食品:通常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食品,因含硫(S)、磷(P)、氯(Cl)元素较多,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硫酸、盐酸、磷酸和乳酸等物 质。 35.碱性食品:指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碱性,包括蔬菜、水果、豆类、牛奶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36.Index of nutrition quality(营养质量指数):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与热能密度(待测食品所含热能占供给量的比) 之比,作为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 37.公共营养,社区营养:通过营养监测、营养调查发现人群中存在的营养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将营养科学理论应用于改善人群中营养问题的综合性学科。 38.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指为满足人群健康个体基本营养所需的能量和特定营养素的摄入量,它是在美国的推荐膳食 营养素供给量(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39.EAR RNI AI UL RDA=推荐的日摄食量 EAR=平均需要量 RNI=推荐摄入量 AI=适宜摄入量 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40.膳食指南: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本国国情提出的一组以食物为基础的,知道人们合理选择与搭配食物,已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 41.营养调查:是通过膳食调查,实验室检测,体格检查,能量消耗观察,了解个体或群体营养状况的方法。营养调查是营养监测的基础。 42.营养监测:根据营养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营养调查和分析测定,掌握信息,为改善居民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操作系统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多道批处理系统:在该系统中,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列,称为“后备队列”;然后,由作业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使它们共享C P U和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2)分时系统:分时系统用于满足用户需求,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进行交互,还有共享主机与便于用户上机。 (3)实时系统:指系统能及时(或即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4)实时调度:为了满足实时系统对实时进程或任务的调度。(5)设备独立性: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6)系统调用:P261 (7)共享存储器系统:相互通信的进程共享某些数据结构和共享存储区,进程之间能够通过这些空间进行通信。 (8)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9)线程:将进程的两个属性分开,由操作系统分开处理。 (10)调度算法:根据系统的资源分配策略所规定的资源分配算法。 (11)局部性原理:程序在执行时将呈现出局部性规律,即在一较短时间内,程序的执行仅局限与某个部分;相应地,他所访问的存储空间也局限于某个区域。(12)SPOOLING技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实现脱机输入、输出功能。此时的外围操作与CPU对数据的处理同时进行,我们把这种在联机情况下实现的同时外围操作称为SPOOLing。 (13)图形用户界面:P273 (14)程序并发执行:程序彼此互不依赖,则程序间可以并发执行。

(15)进程同步:是对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次序上进行协调,以使并发执行的诸进程之间能有效的共享资源和相互合作,从而使程序的执行具有可再现性。 (16)信号量机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进程同步机制。 (17)死锁:是指多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为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持状态时,若无外力作用,他们都将无法再向前推进。 (18)可重入代码:又称为纯代码,是一种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访问的代码。(19)虚拟存储器: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加以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其逻辑容量由内存容量和外存容量之和所决定,其运行速度接近于内存速度,而每位的成本却又接近于外存。 (20)Shell重定向命令:Shell向用户提供了这种用于改变输入、输出设备的手段,此即标准输入与标准输出的重新定向。 (21)内中断:P179 (22)管道通信系统:P66 发送进程和接收进程是利用“管道”进行通信的系统,称为管道通信系统。 所谓“管道”是指用于连接一个读进程和一个写进程,以实现它们之间通信的一个共享文件。 (23)哈希算法:利用哈希快速查找的优点,以及空闲分区在可利用空间表中的分布规律,建立哈希函数,以实现最佳分配策略。

临床诊断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归纳版)

第三章 三、名词解释 1、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为病史采集。 2、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3、现病史:是病史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四、简答题 1、问诊包括哪些容: 问诊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 2、试述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⑴.从礼节性的交谈开始。 ⑵.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⑶.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 ⑷.避免重复提问。 ⑸.避免使用有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 ⑹.注意及时核实患者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一章基本检查法 三、名词解释 1、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2、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3、叩诊:是用手指来叩击身体表面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振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 4、听诊:是以听觉听取发自机体各部的声音并判断其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技术。 5、嗅诊:是以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 6、清音:是音响较强,振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音响。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揭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7、过清音:是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的一种音响、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极易听及。 8、鼓音:其音响较清音强,振动持续时间亦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 四、简答题 1、简述触诊的正确方法及临床意义。 触诊分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浅部触诊法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以及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和精索等。深部触诊法用于诊察腹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营养学名词解释Word版

1. 绪论 ?营养不良:或称营养失调,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RDA:推荐膳食营养供给量,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足够维持不同性别和绝大部分人的健康。 ?DRIs:膳食参考摄入量,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四项。?EAR:平均需要量; ?RNI:推荐摄入量; ?AI:适宜摄入量; ?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2. 生理基础 ?消化:人体摄入的食物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被机体细胞所利用,称为吸收。 3. 能量 ?能值:每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 ?生理能值:食物中人体可利用的能值。 生理能值=(食物能值-代谢废物能值)*相应的消化吸收率 ?基础代谢BM:指维持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 ?基础代谢率BMR:指人体在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千克体重)的能量消耗。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在摄食过程中,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营养素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热量散发。这种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的现象叫做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4. 碳水化合物 ?可利用碳水化合物:血糖生成,有淀粉、可溶性糖类 ?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非血糖生成,有半纤维素和纤维素 ?血糖生成指数GI:在一定是时间内,人体使用含50g有价值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后,2h体内血糖曲线下面积的百分比。 ?低聚糖: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链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分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两大类。 ?膳食纤维:能抗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而在人体大肠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成分,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 5. 脂类 ?必需脂肪酸:指机体不能合成,但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6. 蛋白质 ?氨基酸池: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统称氨基酸池。 ?必须的氮损失: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和粘膜的脱落,妇女月经期的失血等,以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损失约20g以上的蛋白质,这种氮排出是机体不可避免的氮消耗,称必需的氮损失。

公共营养学三级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营养学:是研究营养过程、需要和来源以及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科学。即研究人体健康规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2.营养素:是指食物当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即食物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有效成份。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6类。 3.微量营养素:只需要量较小的营养素,一般只无机盐、维生素。 4.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能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和成,这两种氨基酸如果在膳食中含量丰富,则有节省蛋氨酸和苯丙氨酸两种必需氨基酸的作用,称半胱氨酸和酪氨酸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需氨基酸。 5.蛋白质互补作用:在饮食中提倡食物多样化,将多种食物混合食用,使必需氨基酸相互补充,使其模式更接近人体的需要,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6.蛋白质利用率:即蛋白质净利用率,表示摄入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情况。学易网 =生物价*消化率=储留氮/摄入氮*100% 7.BV:即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 =储留氮/吸收氮*100% 8.PER:即蛋白质功效比值,是用处于生长阶段的年幼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数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动物增加体重克熟/摄入蛋白质克数 9.PDCAAS:指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 10. ω-3脂肪酸:即n-3脂肪酸,指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个碳原子之间。主要是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11.ω-6脂肪酸:即n-3脂肪酸,指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六和第七个碳原子之间。主要是亚油酸和γ-亚麻酸。学易网 12.SFA:即饱和脂肪酸,一般分子式为CnH2nO2,没有不饱和键。 13.MSPA:即单不饱和脂肪酸,指具有一个不饱和键的脂肪酸。

重点!!《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问答题 1、列表说明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2、列表说明口腔的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 3、胃由哪些动脉供血?这些动脉来源于何处? 4、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依次经哪些途径最后排入十二指肠腔? 5、试述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心内瓣膜的名称及附着部位。 6、在哪些部位可摸到动脉的博动?摸到的分别是哪些动脉? 7、试说明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走行、收纳的淋巴干和收纳淋巴液的范围。 8、房水由何处产生?依次经哪些途径回流至静脉? 9、试述躯干、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置、三级纤维的名称和大致的走行、交叉的名称和位置、投射的部位) 10、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11、试述胸神经前支的皮支在胸、腹部的分布规律。 12、膈位于何处?其上有哪些孔裂?它们分别平对何处?有何结构通过? 13、试说明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通过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 1、2、3略 4、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依次经哪些途径最后排入十二指肠腔?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入毛细胆管经肝内的各级胆管流入肝左、右管,出肝门后流入肝总管,未进食时则经胆囊管流入胆囊储存浓缩,当进食时,Oddi…s括约肌舒张,胆囊平滑肌收缩,胆汁从胆囊经胆囊管流入胆总管,经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流入十二指肠腔。 5、试述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心内瓣膜的名称及附着部位。 右心房的入口为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

右心室的入口为右房室口;出口为肺动脉口。 左心房的入口为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出口为左房室口。 左心室的入口为左房室口;出口为主动脉口。 三尖瓣附于右房室口;二尖瓣附于左房室口;肺动脉瓣附于肺动脉口;主动脉瓣附于主动脉口。(下腔静脉瓣附于下腔静脉口;冠状窦瓣附于冠状窦口) 6、在哪些部位可摸到动脉的博动?摸到的分别是哪些动脉? 外耳门前方可摸到颞浅动脉;下颌底、咬肌前缘可摸到面动脉;环状软骨弓后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或摸到颈总动脉;锁骨上大窝可摸到锁骨下动脉;股二头肌内侧沟或摸到肱动脉;肘窝内、股二头肌腱内侧可摸到肱动脉;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可摸到桡动脉;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摸到股动脉;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处可摸到足背动脉。 7、试说明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走行、收纳的淋巴干和收纳淋巴液的范围。 通常起于第一腰椎前主的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食管后方沿脊柱右前方上行,至第5胸椎附近向左侧偏斜,向上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它收纳左右腰干、肠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它收纳下半身和上半身左侧部的淋巴。 8、房水由何处产生?依次经哪些途径回流至静脉? 由睫状体产生,从后房经瞳孔至前房,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经睫前静脉回流至眼静脉。 9、试述躯干、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置、三级纤维的名称和大致的走行、交叉的名称和位置、投射的部位)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第1级纤维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内上行称薄、楔束;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第2级纤维在延髓的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称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第3级纤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上行投射至3、1、2区(中央后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10、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脑脊液主要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至第三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至第四脑室,和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小脑延髓池,由池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隙,沿该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入上矢状窦,以后再经窦汇、直窦、乙状窦回流至颈内静脉。 11、试述胸神经前支的皮支在胸、腹部的分布规律。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1

四名词解释: 1.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2.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3.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4.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上级目录与相邻下级目录的关系是1对n。树形结构目录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和系统的要求。 5.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6.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表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0表示该块为空闲块,1表示已分配。 7.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通常采用的置换算法都是基于把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最少可能被访问的页(段)从内存换出到盘上。 8.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和图形用户界面。 9.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能再向前推进。 10.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负责文件的建立,撤消,存入,续写,修 改和复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11.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的基本 单位。 12.wait(s)原语 wait(s) :Begin Lock out interrupts; s = s – 1; If s < 0 then Begin Status(q) = blocked; Insert(WL, q); Unlock interrupts; Scheduler;

营养学习题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营养:营养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 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 2.营养素: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 物质。 3.营养价值(malnutrition):指某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4.营养不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5.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从膳食匮乏低劣和体力活动强大为主的状况,向膳食能量、脂肪过多, 同时缺少运动占主导的状况转变。 6.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它们转变成可溶的、结构简 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消化。 7.吸收:食物的消化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叫吸收。 8.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 细胞提供能量。 9.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钾离子、钠离子)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 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10.胞饮作用:指活细胞不靠通透性从外界摄取液态物质的现象。(指内吞细胞外液体。) 11.完全蛋白质:指那些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充足,相互比例适当,能够维持生命 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一类蛋白质。 12.优质蛋白质: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则这种蛋白质越容 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称为优质蛋白质。 13.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满足机 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14.限制性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LAA):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 低或缺乏,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15.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i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由于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的种类 和数量各不相同,如将几种食物进行混合,能起到取长补短,使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量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16.蛋白质消化率; 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越高,被人体吸收 利用的可能性越大,营养价值也越高。 17.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 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8.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或w-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 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19.n-6PUFA:n-6(或w-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之间。 20.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 21.内源性胆固醇:由肝脏合并随胆汁进入肠腔的胆固醇,一般为2至3g/d。 22.膳食纤维:指不能被人体消化道酵素分解的多糖类及木植素。 23.节约蛋白质: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能量为基础,当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时,将由蛋白质、 脂肪产能来弥补,即为糖类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 24.抗生酮作用:当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过多酮体,会产生酮 症酸中毒;当碳水化合物充足时,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

系解复习--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食管: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含有3个狭窄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15cm; 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 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三个狭窄部均为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名解麦式点(McBurney点)。有时也以Lanz点表示,即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由于阑尾的位置变化有常,所以诊断阑尾炎时,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非十分重要,而是在右下腹部有一个局限性压痛点更有诊断意义。 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的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胆囊三角:胆囊管、胆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区域 名解4、咽隐窝:是位于咽鼓管哭后方的一个凹陷,是鼻咽癌好发部位之一 5、梨状隐窝:是喉口两侧与咽侧壁之间的深窝 呼吸系统填空 上呼吸道:鼻、咽、喉 呼吸道 下呼吸道:气管、各级支气管 1、组成 实质组织:支气管树 肺 间质组织: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神经 2、功能:交换气体、发音、嗅觉、内分泌协助静脉血回流入心 气管

一、分部:腹部abdominal part、盆部pelvic part、壁内部intramural part 二、狭窄: 上狭窄: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下狭窄:输尿管壁内部 第二节、尿道 一、大题男性尿道:细长,弯曲,有排尿、排精功能 分为三部分:前列腺部prostatic part、膜部membranous part、 海绵体部cavernous part 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interal urenthral orifice、尿道膜部、 尿道外口external urenthral orifice 有三个膨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navicular fossa 有两个弯曲:耻骨下弯subpubic curvature:凸向下后方、 恒定、包括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 的起始端 耻骨前弯prepubic curvature:凹向下、可变直 而消失 名解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有一由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形成的三角区,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重点

名词解释 1)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 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蛋白质变性。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及其连接方式 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核苷酸:核苷或脱氧核苷中的戊糖的羟基与磷酸脱水后形成磷脂键,构成核苷酸或脱氧 核苷酸。 4)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从5’-末端到3’-末端的排列顺序。 5)维生素:一类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必需营养素,是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 少,必须有食物供给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6)全酶:结合酶由蛋白质部分组成,前者称为酶蛋白,后者称为辅助因子,酶蛋白和辅助 因子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7)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团在其一级结构上可能相差甚远,但肽链经过盘绕、 折叠形成空间结构,这些基团可彼此靠近,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分子特异结合并催化底物转换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8)竞争性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剂(Ι)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分子竞争酶的活 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9)生物氧化:有机化合物在体内进行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 程称为生物氧化。 10)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氢,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偶联驱动ADT磷 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1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 (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12)呼吸链:物质代谢过程中脱下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 步传递,最终与氢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这个过程在细胞线粒体进行,与细胞呼吸有关,故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13)无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酸的过程,又称糖酵解。 14)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15)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叫糖异生作用。 16)三羧酸循环:线在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 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这一循环反应过程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 17)酮体:脂肪酸在肝细胞中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大部分缩合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 和酮体,这三种物质统称为酮体。 18)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 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19)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 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 和比原来少2 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20)血桨脂蛋白:指哺乳动物血浆(尤其是人)中的脂-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可以把脂 类(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 21)必需氨基酸:人体内有8种氨基酸不能合成,这些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有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食品营养学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RNI 3、AI(与RNI得比较) 4、EAR 5、消化系统 6、基础代谢 7、食物代谢反应 8、血糖生成指数 9、限制氨基酸 10、完全蛋白质 11、蛋白质得消化率 12、氮平衡 13、蛋白质互补作用 14、第一限制氨基酸 15、必需氨基酸(9种) 16、必需脂肪酸 17、代谢水 18、烟酸当量 19、叶酸当量 20、食品营养强化 21、混溶钙池 22、食物得成酸、成碱作用 23、峰值骨密度 24、营养强化剂 25、膳食调查26、INQ 三、简答 27胃酸得作用 28胆汁得作用 29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T得用途与意义 30EAR与RNI 31比较概念 32营养强化剂与营养补充剂 33叙述食物得成酸成碱作用 34叙述中国膳食指南得内容与膳食宝塔得内容 35食谱编制原则 36营养配餐得意义 37膳食宝塔 38叙述“暗适应”过程与维生素A得关系 39从核黄素稳定性得角度叙述牛奶最好选用避光包装得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健康: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得一种状况,而不仅仅就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征健壮。 2、RNI:即推荐摄入量,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得需要得摄入量、 3、AI(与RNI得比较):AI就是适宜摄入量,就是通过观察或试验获得得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得摄入量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得需要、准确性不如RNI。 4、EAR(概念,EAR与RNI得关系):EAR就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得平均值、摄入量达到EAR 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50%个体得需要。RNI=EAR+2SD =1、2EAR(SD=10%)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 1.骺软骨: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幼年时保留,成年后骨化遗留骺线 作用是使骨长长。 2.胸骨角:位于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 3.椎间盘: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突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神经,临床称为椎间盘突出症。 4.肋弓: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构成软骨连接,在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 5.界线:由骶骨岬向两侧经骶骨盆面上缘、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面的上缘构成的环状线。把骨盆分为大小骨盆, 同时也是小骨盆的上口。 6.翼点:位于颞下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蝶骨会合形成的H形缝,此处骨壁最为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斜角肌间隙:位于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间的空隙,内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8.膈:起止: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 腰部胰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 裂孔:主动脉裂孔T12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T10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T8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胸腔容积增大,以助吸气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叫做腹股沟韧带。

10.腹股沟镰(联合腱):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内下方,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再向内侧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形成。 11.腹股沟管: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厘米,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上方,男性内穿精索,女性内穿子宫圆韧带。 补:股三角: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内侧缘和和缝匠肌内侧缘围成。 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12.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3.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纵襞的下端的突起, 胆总管和胰管开口于此,其距中切牙约75厘米。 14.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 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的右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5.齿状线: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 16.白线:肛梳下缘有一不明显的环形线,称白线。活体肛门指诊检查时可触及此处有一条环形浅沟,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17.肝门:位于肝脏面的一条横沟,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 右管,神经和淋巴等出入之处。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 称为肝蒂。 18.肝胰壶腹:位于胰头和十二指肠降部之间,由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形成,斜穿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汁和胰液经此进入十二指肠。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环绕。 19.胆囊三角:由肝总管,胆囊管与与其上方的肝下面之间共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20.嗅区:位于上鼻甲内侧面以上和其相对应的鼻中隔上部黏膜称嗅区,活体呈苍白色或淡黄色,内含嗅细胞,具有嗅觉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