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闽东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梦龙———闽东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
冯梦龙(1574~1646年),明代知名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字号较多,以“墨憨子”最为可爱。
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今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世家。
其一生励志攻读经书,满腹经纶。
其著作“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明言》,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其虽有进仕之心,科举官场却是屡屡不得意,至56岁时才补了一名贡生,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十一日年已61岁的冯梦龙被选任为寿宁知县。
崇祯十一年,终因官运没路,归隐乡里。
冯梦龙与寿宁的关系,在其所著的《寿宁待志》中有大量篇幅的记载。
任职期间,其“政简刑清,首尚文学”,办了多件好事实事,为他的生平写下了颇有光彩的一页。
自20世纪以来,随着通俗文学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冯梦龙的影响也日盛,甚至远及国外。
对而于整个闽东而言,冯梦龙未必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知县,却是至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且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要地位。
虽已进入盛夏时节,山城寿宁却仍清爽宜人,无怪乎被人誉为“避暑山庄”。
夕阳下,站在为明代历史文化名人———寿宁知县冯梦龙而仿古复
建的“戴清亭”前,聆听着当地市民讲述关于冯梦龙与寿宁的点滴往事,思绪仿佛随着阵阵清风飘向远古年代,一位有
血有肉的“花甲县令”慢慢浮现于脑海……“提起冯梦龙
在寿宁,不能不提《寿宁待志》。
”得知记者要了解有关冯梦龙在寿宁的事迹,寿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安脱口而出。
明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十一日,年已61岁的冯梦龙从繁华富庶的苏南到偏远贫穷的山区寿宁赴任知县,他抱着“一念为民之心”,开始了四年短暂的从政之路。
“他是一位忠于封建王朝而又想关心民生疾苦,热心功名而又力图廉洁奉公,做个正直文人兼清官的人物形象。
”这是许多从事过对冯梦龙生平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学者的一
致观点。
而这些都能从《寿宁待志》中得到佐证。
据介绍,《寿宁待志》系冯梦龙作于崇祯十年(1637年)春季,其内容除记载他在寿宁的政事活动和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寿宁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风土人情外,还以大量篇幅记录他宦游寿宁时的施政设想和治理活动。
它既是饶有地方色彩的志书,又是冯梦龙在任寿宁知县政治实践的总结。
冯梦龙根据寿宁“岭峻溪深,民贫俗俭”的特点,主张“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简政轻刑,与民休养,采取恩威并施的治理手段。
当时,寿宁溺女陋习日盛,为此冯梦龙下令严禁溺女,并捐俸奖赏收养弃婴之家,使此风得到有效遏制。
《寿宁待志》中就收录了《禁溺女告示》一文,全文通俗明了,无文
牍味,是篇独出心裁的文告,读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时至今日仍富有现实意义。
如责问溺女的父母那一段是这样写的:“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况且生男未必孝顺,生女未必忤逆……”如此直白的告示,很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因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三百多年前,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一个县官能出面发布这样的告示,实属难能可贵。
”采访中,许多受访者都深有同感。
据悉,当时,寿宁人民负担最重的,是十年一次的大造黄册和新旧官员的迎送费用。
目睹此弊,冯梦龙上条陈,建议简便造黄册之法,规定迎新送旧费用,除此不得再索分毫等。
这些建议虽仍然是为统治者的利益着想,但他还是看出了百姓的苦难。
县城中心处蟾溪“仙宫廊桥”下,冯梦龙当年为了预防蟾溪水患所修的东坝,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并被当地政府列为文物单位加以保护。
年为预防蟾溪水患所修的东坝
冯梦龙因为敬佩过去的县令戴镗,而在县衙修建了“戴清亭”,并附诗一首云:“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
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
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
老梅标冷
趣,我与尔同清。
”这首诗实际上是冯梦龙的自我表白,希望自己也能像戴镗一样,做一个清明廉洁的良吏。
满腹经纶怀才不遇宦寿四年成仕途生涯顶点
“冯梦龙是个怀才不遇的人,虽励志攻读经书,满腹经纶,然而科场失意、官运不达。
”寿宁县文化馆副馆长龚迪发深深为之惋惜。
据史料记载,冯梦龙少年时即有才情,博学多识,为同辈所钦服。
为人旷达,治学不拘一格,行动也每每不受名教束缚。
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
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
有学者指出,冯梦龙一生之所以涉及面广,著作众多,这除了和他本人的志趣和才华有关外,也和他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
他曾在《磷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
”
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但他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的狂放,他对“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李卓吾的推崇,他与歌儿妓女的厮混,他对俚词小说的喜爱……都被理学家们认为是品行有污、疏放不羁,而难以容忍。
因而,他
只得长期沉沦下层,或舌耕授徒糊口,或为书贾编辑养家。
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他57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升任寿宁知县。
崇祯十一年秩满离任,归隐乡里。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冯梦龙站在封建正统立场悲痛欲绝,他怀着中兴希望编了《甲申纪事》一书。
清兵南下,他怀念故国,辗转于浙闽之间,刊行《中兴伟略》诸书,宣传抗清。
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忧愤而死,又有说是被清兵所杀。
至此,满怀经世治国之志的冯梦龙,短短的四年宦寿经历成了他一生仕途生涯的顶点。
“明代文学是以小说,戏曲和民间歌曲的繁荣为特色的。
小说、戏曲方面,颇有一些大作家,但在小说、戏曲、民间歌曲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有明一代唯冯梦龙一人而已。
”这是一位资深学者在多方考证后,作出的结论。
冯梦龙生平酷爱李卓吾文学主张,奉为蓍蔡,深受其影响。
他明确地指出:“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凡事从道理上去做的必勉强,只有出自至情者才真切。
于是公开主张“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情史序》),反对用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传统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冯梦龙就是在这种进步的文学思想指导下从事各项文学活动的。
在通俗小说方面,冯梦龙也是积极倡导者。
当时冯梦龙已意识到通俗文学在广大没
有文化的市民和农民中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艺术影响,他提倡通俗文学,就是为使小说从单纯地供少数“文心”者思辨、阅读和消闲中解脱出来,而去适应广大“里耳”者的审美趣味。
冯梦龙收藏了很多古今通俗小说。
在天启年间,择其可以“嘉惠里耳者”百二十篇,分三次刊行。
此即为人们所共知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所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之民的生活。
如《施润泽滩阙遇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
在这些作品里,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
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名教、传统观念是相违悖的。
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上提出主张。
冯梦龙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曾编印过两部民间歌曲集《挂枝儿》和《山歌》,收录了盛行于吴中的民间歌曲800多首。
这些作品,多半是田夫野趣矢口寄兴所为、荐绅学士不道、诗坛不刊的“私情之谱”。
【专家点评】
李安,寿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多年从事历史文人冯梦龙相关史料的搜集、研究、整理及宣传工作。
李安:曾经,冯梦龙“生前不为人所重,身后不为人所闻”。
历代史志中只略提他的诗文经学才华和宦寿政绩,根本不提他的通俗文学创作与整理的成就。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收罗、整理通俗文学的人日渐增多,他始以“三言”等著称于世。
他一生著述无数,至今尚传三十余种,是有明一代在小说、戏曲、民歌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唯一文学家,尤其他的“三言”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自20世纪以来,随着通俗文学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冯梦龙的影响也日盛,甚至远及国外。
同时,20多年来,寿宁在关于冯梦龙的多方面也都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承办首届“全国冯梦龙学术研讨会”,筹办县文化馆“冯梦龙纪念室”等。
仕途功名是冯梦龙的理想追求,对于冯梦龙来说,这四年宦寿经历虽只是做个七品芝麻官,却是他仕途生涯的顶点,无疑具有特殊意义。
而对于寿宁,乃至整个闽东而言,冯梦龙未必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知县,却是至今最具知名度的文人知县,且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