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及发展建议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选题背景

截止到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经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达到41547.4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在这历史的跨越中,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9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30%,2009年达到了48%;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了3234亿美元。从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机电产品在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50.2%;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我国机电产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为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机电工业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部分,并且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凭借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中等成熟技术或劳动密集型机电产业及加工产业链已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产业的竞争优势,产业维持长期的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依赖于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我国比较优势并促进其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同时提高机电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将有助于我国机电产业创造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巨大发展和贸易额的快速增长。

二、理论回顾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波特教授(MichaelPorter)对全球竞争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分析,连续发表了《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术》、《竞争优势---创造和维持优良绩效》、《国家的竞争优势》等三部著作,创立了竞争优势

的“波特四因素”模型。

波特研究的逻辑线索是: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决定于企业的竞争战略。他站在产业(中观)的层次,从下而上,即从企业(微观)层面向上扩展到国家(宏观)层面上,这是对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一种拓展。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

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有创新机制。

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如图 1 所示,由于此图形看起来像一个菱形,所以又称之为“钻石图形”。

图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图形解释

“四要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来源。当然,一国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也有辅助作用。同时,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特别强调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主观努力在赢得优势地位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产业竞争力的上升时期,后一个阶段则属于衰落时期。

迈克尔波特非常重视创新在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所谓创新不仅指技术上的改进,而且指做事方法的改进,比如新的促销方法、新的组织方式等。一个企业在竞争对手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首先采用创新观念,很可能由此改变双方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在创新时必须同时考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如果企业过分拘泥于国内市场需求,会损害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于国际市场,而且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企业创新压力较小,创新的意愿也较弱。

金碚在年主编的《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一书中把

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金碚等不仅探讨了对外经济政策、国家经济安全及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还重点评价和分析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

包括:传统产业(以纺织为例),技术含量不高且比较优势不强的产业(以饮酒和啤酒为例),技术成熟并已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产业(以家用电器为例),技术含量高且质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以电视机为例),技术含量高且处于劣势的产业(以汽车为例),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发展起来的产业(以船舶为例),以及新兴高技术产业(以电子计算机为例)。其基本结论是:总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多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中国从比较优势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从国际竞争优势所得的利益。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其价格与非价格特性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对国内、国际和部门环境做出灵敏反映,也就无所谓竞争力。企业的根本作用在于创造经济增加值,因而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主要体现在一国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的大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反映企业在创新、盈利等方面的有效程度,是一国企业竞争力大小的集中反映。

杨圣明、夏先良等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种在可持续基础上比其竞争者更加有效地提供产品或服务价格或非价格要素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企业长期成功的基本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开发和利用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工艺能力,以最低成本生产最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最大运行效率能力,有效适应竞争环境变化的结构调整能力。决定企业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而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已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还要受到整个商务环境变化的影响。

可见,历来专注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国内外学者都非常强调技术创新对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作用。不同的是,迈克尔波特的研究侧重于发达国家竞争力提高的研究,而金碚则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出发研究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同的起点,但是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渠道却十分值得我们借鉴。本文遵循了金碚的研究路

线,从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出发,试图通过机电产品竞争力现状,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四要素理论,分析影响机电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因素,并思考提高机电产业竞争优势的相关措施。事实证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集中于一点,就是努力促进技术创新

三、研究课题与意义

基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中低档机电产业和机电加工制造业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也成为我国顺差的主要来源。而高技术密集型机电设备产业处于国际竞争劣势,已经成为我国机电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不可能只依靠加工组装机电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机电产业来获得国际分工的经济效益,反观发达工业国家无一不是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其巨额经济效益的。因此,中国必须在不断扩大开放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培育和强化自己的优势产业,积极利用比较优势提高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把我国机电行业培养成真正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本文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现状及发展建议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并提出提升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具体措施。对于提升我国机电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5期,P.30~37

[2]江小娟、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7期,P.5~16

[3]金碚“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010年第5期,P.5~14

[4]李重芬“从比较优势战略到竞争优势战略,”《经济师》,2010年第6期,P.33~34

[5]林浩、罗进强、郑岗“我国机电行业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北方经贸》,2010年第9期,P.118~120

[6]刘晓将、赖明勇“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经贸论坛》,2009年第11期,P.2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