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题选编及写作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作文题选编及写作指导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胡瑗)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
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
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少于800字。
【答案】
尊重人才不仅仅是一句话
我们不妨先讲一个关于人才的故事:1929 年,年仅 26 岁的冯?诺依曼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封客座教授聘书,并承诺如果他愿意留在美国定居,将增加薪金并一年以后聘为正式教授这意味着更加优
厚的研究条件和待遇。
此时的他,不过是汉堡大学的一个兼职讲师,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水平不够。
恰恰相反,此时的他在学术界已经声名鹊起。
但当时德国大学的学术体系更在乎资历和行政官员的评
价,毫无疑问,博士毕业仅仅三年的诺依曼很难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于是诺依曼欣然接受邀请,远赴美国,并与爱因斯坦一同成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的首批教授。
在其后来的学术生涯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二进制”和“程序内存”思想,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诺依曼的故事,是美国人才战略的一个经典案例。
而与他几乎同时,有一大批欧洲科学家因国籍、种族、血统、出生地、资历等原因,离开欧洲奔赴美国,这其中不乏爱因斯坦、“中子物理学之父”
费米、“火箭之父”冯?卡门、“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等顶级科学家,这对于奠定美国世界头号强国地位,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诺依曼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经历,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不拘一格,尊重人才,是美国得以吸引这些人才的重要原因。
而
尊重人才,不单单是一句话,而是一个体系,涵盖了人才强国战略的方方面面。
正如前最高领导人所言,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服务人才工作,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到人尽其才,能够让其通过自
身努力取得成就,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即“用事业
聚才育才”。
而要发挥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须拥有一个充分发挥才
干的空间和平台,即“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如
果德国的大学能够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资历,给诺依曼一个更大的空
间,那么也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
除此之外,对于人才还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
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
作环境。
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氢弹之父”泰勒:“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对那半个正确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新。
正是凭着每天半个正确想法的创新积累,泰勒博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无疑也是值得
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当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这同样是
服务于人才工作。
上世纪初的美国科技创新实力远远落后于欧洲,然而正是因为其采用了正确的人才战略,得以一举跃升成为世界头号
科技强国。
如今我国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关键时期,唯有不拘一格培
育人才,发掘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试题分析:参考立意:(1)以①③为基础,论述对待人才的态度;(2)以①③或①⑤或③⑤或①③⑤为基础,谈论人才选
拔任用的标准;(3)以②⑤为基础,论述对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化、
德育;(4)以②⑥为基础,说明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价值;(5)以④⑤为基础,表现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追求;(6)以六句中任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结合宋代的社会实际来写如何育才、选才、用才等。
点睛:此题参照2017年全国卷Ⅱ的模式,选用与论述“才”相关的
六个宋代名言组成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关注“人才”这一社会
热点话题,贴近学生实际。
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
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
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
第一句体现了人才难得,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第二句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治国平天下,以及成才之道在于教化;第三句体现了选拔人才坚持的原则和对待人才的态度——礼待人才;第四句体现了才与志的火系,才与志的结合更能成大事;第五句体现了才与德的关系,相互影响,德为根本;第六句体
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
没有围绕“人才”这一话题来写的视为偏题、跑题。
选句不符合写作要求或没有合理引用要酌情扣分。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
们所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需要或值得敬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答案】心怀敬畏
心怀对自然的敬畏,才能享受青山绿水,聆听自然心声。
近来,雾霾天气严重困扰国人,人们怨声载道,可谁又想过,造
成这一现象的不正是我们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吗?树林花园被拔地
而起的高楼取代,蓝天白云被工厂的乌黑浓烟遮掩,甚至生长百年的橡树林因逆领导意志而被无情砍伐。
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去哪儿了?记得一位登山家在登上珠峰时
感慨地说:“不是我征服了珠峰,而是它向我展示了它温柔的一面。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动容,也足以让我们反思该如何敬畏自
然。
自然需要敬畏,对历史亦然。
心怀对历史的敬畏,才能不忘历史,警钟长鸣。
在国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倒行逆施,不顾国际谴责公然参拜靖
国神社,这哪里是对历史的敬畏。
同是二战战败国,战后德国历任领
导人都心怀对历史的敬畏,以史为鉴,为过去纳粹暴行真诚忏悔,赢
得了世人理解与尊重。
相较战后德国的前总理勃兰特,安倍晋三是多么的渺小和丑陋。
那些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历史,对历史不心存
敬畏的人或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在国内,有些国人也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
如“抗日神剧”
铺天盖地地袭来,让人眼花缭乱,不禁让人发出疑问:“这就是中国抗战史?”抗日神剧的出现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革命先烈的不尊重。
今天,我们更应该心存对那段痛苦历史的敬畏,以史为鉴,警
钟长鸣。
我们还要对生命敬畏,如此,生命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印度
特蕾莎修女,把一生献给那些受苦难的人们。
她怀着对生命的敬畏,
同他们交谈,给他们食物,让他们感受到无尽的爱和关怀。
特蕾莎修
女死后,印度给她举行了国葬。
特蕾莎修女对生命的敬畏感动了无数
贫苦人民,人们纷纷跪下,不敢高过她的灵柩。
相反的,不敬畏生命,人生之花就会枯萎。
马加爵只因同学的几
句玩笑话,挥刀杀人,在断送同学年轻生命时,也葬送了自己的青春
韶华。
生命可贵,怎能不怀有敬畏之心?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
们所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
人生短暂,心存敬畏,方可大道直行。
岁月无痕,心存敬畏,自
当青史留名。
心存敬畏,让人生走向辉煌!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如果同意作者观点,即在这段话
中涉及到的观点“所谓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中任选一
个角度来立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1)敬畏生命,关爱生命;(2)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资源,避免人为造成的灾害;(3)敬畏对手,尊重对手,才能让我们在竞争中获得提升;(4)敬畏父母、敬畏师长,以此作为一种约束;(5)人要有所畏,常怀敬畏之心;(6)因有知而有畏,不敢跨越雷池;(7)敬畏是成功的法则(尊重、谦虚、谦
卑,,);(8)有所畏,才会不断追求和探索。
在写作时,应注意明
确“畏”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畏”,如何从“畏”中获得成功。
或者“有所畏,有所不为”,可以联系实际,联系现实,选取相关论据,将道理说清楚,表现出考生的思想厚度,文化底蕴。
如果不同意作者观点,即从作者话中的对立面进行立论——“人生无所畏,要勇往直前”、“一个人要无所畏(怕),才能成功”,我们
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1)人生无所畏,要充满自信,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2)人生无所畏,才能无所顾忌地冲破教条,敢于挑战
权威,大胆探索;(3)人生无所畏,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追
求梦想;(4)人生要无所畏惧(如艰险、困难、挑战,),才会获
得成功(5)因无知而无畏,常常酿成大祸,损人害己(反面);(6)人生无畏,更能成就功业;(7)人生无所畏,社会才能得以向前发展。
还可以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持肯定意见谈及在人生中对什么应该
“有所敬畏”,对什么应该“无所畏”,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联
系生活、现实来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等。
(1)人应该有所敬而无所畏;(2)对自然规律应该敬畏,对探索遇到的困难应该无所畏惧;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
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
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
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
有
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
如
本题“所谓畏就是敬”。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月考)
195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目:“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会怎么做?”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参加了这次
阅卷,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有的说,我会留一块作为晚餐。
本杰明批
注道:你很节俭。
有的干脆说,统统吃掉。
本杰明笑一笑,批道:你
真可爱。
忽然,有一个答案吸引了他,上面写道:“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本杰明教授在卷末为他批了
几行字: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却不知道一朵水仙花的妙。
我可爱的
孩子,你小小年纪已经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不为物质所累,堪成大器。
这位学生的名字就是沃伦·巴菲特,当年刚刚20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除诗歌外),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人生的价值
人生在世,应当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人常常把物质上的富有作为
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以富为乐,以富为贵,甚至为了发财致富
而不择手段。
那么,是否一个人在物质上富有,就真正实现了其人生
价值?答案是否定的。
人生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涵。
对于
人生价值,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具
有积极意义的、能够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的东西。
它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既包括物质价值,又包括精神价值;既带有个人特征,
又带有社会特征。
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并不仅仅体现在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或者拥有财富的多少,而更主要地体现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个人要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努力地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由此而来,人生的幸福既在于物质上的富有,更在于精神上的富有。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物质上的富有,并不代表精神上也富有。
一
个人在精神上是否富有,关键取决于其道德素质、精神境界的高低。
那些品德高尚、目光远大、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即使在物质上不一定十分富有,但由于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与尊重,他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
相比之下,那些狭隘自私、唯利是图、拔一毛
利天下而不为的人,虽然可以实现物质上的富有,但由于极少想到回报他人和社会,结果很容易导致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冲突,他在精神上就是贫穷的。
物质上的贫穷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变,而精神上的贫穷往往是致命的。
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腰缠万贯的富翁巨贾,无论其曾经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陷入极度的精神空虚,就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酿成人生悲剧。
追求个人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追求物质富有与追求精神富有应
该是统一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
会使自己出丑。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为此,必须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
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同时,社会主义又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
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民族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
聚力;一个人,只有坚持追求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统一,人生才有
价值和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考生的分析、整合、写作
能力。
本次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
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
解读。
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
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
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
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
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
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本题,通读材料可以有
以下立意参考:(1)追求物质财富,但心灵不为物质所累;(2)眼中有诗意的人,才是金钱的真正主人;(3)美好愿望和轻盈的智慧
是一种美好的境界;(4)充满诗意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5)有精神追求的心灵才是饱满的灵魂。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
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
看问题。
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道
作文题属于相反的两个方面,注意辩证的分析材料中的原因。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3年《人民日报》以一篇评论《莫让青春染暮气》表达了对当
代青年人“早衰”的担忧,批评年轻人“先是怀旧”,“再是叹老”,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短短几年时间过去,在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上,首
次设立的“党代表通道”让大家耳目一新,在这些亮相的代表中,接
近半数的青春面孔尤其令人关注。
有承载中国飞天梦想的景海鹏,有在体育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家争得荣誉的吴敏霞,有被誉为“中国克隆技术的第一发明人”的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杜玉涛,有驾驶先进战机翱翔蓝天担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女飞行员刘文力,有扎根基层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做出贡献的祁剧演员肖笑波,,十九大报告作出
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重大政治论断则让大家
见到了新时代青年正在承载起的被寄予期望的重大担当。
是哪些因素让青年一代快速成长?作为新时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观察、认识和感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当代青年的使命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为当代青年的使命。
伴随着东升的太阳;伴随着徐徐的微风;伴随着清脆的鸟语,我
们又迎来了这历史性的一刻——“五四”青年节。
八十七年前,在中华民族的命运悬于一系危绳的时刻,一群有识
有志的中国青年发出了救国图存的呐喊——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要民主,我们要科学。
这一喊,触醒的不
仅仅是一条沉睡的巨龙,其回响还久久激荡了这整一片土地。
为民族的解放,革命年代多少青年奔赴圣地延安;朝鲜战场上,
多少“最可爱的人”却还曾带着一副稚气未脱的脸;戈壁滩上,托起
那一朵蘑菇云的又是多少双年轻的手。
在他们心中,荣与辱也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正是这种鲜明的导向和不息的精神,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家国家民族挥洒热血,为祖国未来奉献青春。
“五四”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她紧紧联系邦国兴衰的责任感,走在
时代前列的先进性以及永远充满青春活力的蓬勃朝气。
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将个人奋斗时刻融进国家的发展建设,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民族愿景的达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而在今天,我们拥有比我
们的前辈更为宽广的天地去放飞我们的理想。
奋斗,有相对扎实的物质基础;前进,有更为激动人心的目标。
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们这一代学生学成并开始走向社会,逐
渐具备创造力的时期,我们将大有可为。
这二十年,其成败关乎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
务,这一使命的意义不亚于八十七年前那一刻或存或亡的抉择。
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无法回避——退一步,碌碌此生,于国家无望;进
一步,且不说辉煌壮烈,起码于此生无愧,为国家能尽己之一力。
且不论家国天下,若此,何来安身立命之本?
不劳作,我们何以生存?
要幸福,不奋斗何以达成?
要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唯有更热烈地挥洒你的青春!在此基
础上,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
将不会迷失方向。
再进一步,我们时刻将国家兴衰挂记于心,并
将自身命运融入其中,得到的将是一股源源不息的强大推动力!
我的演讲完毕!
谢谢!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
考生可以
阅读分析材料,结合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思考,来审题立意。
主要是论述对当前青年一代特征的认识和看法。
新时代的新青年有着以下特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活力、敢拼搏、敢为先、能创造、能笃行,,而促使他们不断
快速成长的不只是他们自己的努力,还有外界的关注和平台搭建,如国家民族的期望、社会的关注和包容、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提供的创业创新舞台等。
考生应该写出这些因素与新青年特征的关系,不能单独写这些话题,不然容易流于套作。
点睛:驱动型作文便是找准任务吃准任务带着任务去写文章,开
始审题,学会看清楚给你的任务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明白作文中人和事的内涵,并根据任务来写作,一定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说出选择和你的观点。
故而写作是,一定要明确目标,从一而终,文章内容明确是文章及格的基础,好写一篇好文章,自然要加上
自己独到见解,以及出色的文笔,这就要求学生们平日的积累。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湖北省荆州中学第五次双周练) 一生只做一件事?太无聊了!跟你有同样感慨的人大概不在少数,从“斜杠青年”近些年来的大行其道就可窥见一二。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
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的代名词。
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不同,斜杠青年代表着人们对
可能性、对自由的向往。
斜杠青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生活方式。
那么,你是愿意将来成为一名这样的斜杠青年,还是愿意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斜杠青年是一个新生词,其含义是我们审题立意的切
生活入点,由此可以有如下角度:从其特点谈“多元思想与多元生活”“需要多样化”;从赞美的角度看,“斜杠青年”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从专家的角度看,可以分析“斜杠青年”的意义;从反对的角度看,“斜杠青年”对职业的专注度值得思考。
相关链接:我们要不要做一个“斜杠青年”
“斜杠”意味着拒绝被单一身份定义,但这仍然不是斜杠的全部含义。
更进一步地说,斜杠意味着你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和属性定义自己,而不再单一被社会、他人定义。
我们的父辈身份相对固定,受到其社会
阶层和社会角色的极大限制。
我母亲唱歌唱得再好,也只能因职业身份被看做护士、教师或行政干部——这样身份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一抓一大把,实在有点无趣。
她若晚生二十年,活跃于这个时代,就完全
不一样了:哪怕不以歌唱为主业,她至少有机会通过各种平台——譬如XX 好声音、XX 歌手大赛或视频自媒体——展现自己的歌唱水平,并因此收获粉丝、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