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师备课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教师备课的几点思考

作者:文振华李启璘杨红普

来源:《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年第04期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备课在大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了备课前的准备工作、备课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备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环节,并给出了教师备课的建议,希望本研究对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教师;备课内容;备课过程

作者简介:文振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研究;李启璘、杨红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zhjy1931)、河南省高等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19A460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2-0077-03

大学阶段,课程体系的设置多注重广范围、宽口径,以让学生多学知识。因此,高校所设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课程多、内容广,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认知和操练,但每门课课时非常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备课环节不充分,进程安排不合理,很难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知识传授的有效性。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也逐渐增多,而且大部分为非师范类毕业生,在走上讲台之前,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教学、教法的教育培训。[1][2]因此,帮助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备课,是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备课,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所讲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按照一定的形式和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和顺序进行知识传授,保证学生接受知识,达到学生能够自我学习目的的过程。[3]教师的备课首先能让课堂时

间得到充分地利用,让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得到合理安排,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更多知识;其次,充分的备课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

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研究能力。此外,备课能让老师在课堂上对内容的讲解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也增强老师的自信心。

备课除了是对内容进行熟练外,也是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层次水平、学习现状及接受能力等了解与熟悉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必须熟悉内容,才能更充分地备好所要讲授的课程。

1.高校及其教学特点。高校承担着探索科学规律、创新新技术以及培养人才的任务,培养的对象是直接面向社会各行业需求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启发、引导、激励等方式培养學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探索与创造创新能力。所以,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程的地位与性质,熟悉自己的教学内容,探寻适合教学对象及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合理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做到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地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社会培养科学后备力量。

2. 备课目标定位。教师备课目标的定位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态度体现,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若教师的备课以自己为出发点,则备课的主要目的是顺利地进行每一堂课的内容,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在此心态下,教师不会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备课上。若教师的备课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则教师后续备课的内容势必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精心准备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设备、阶段性及整体目标等。教学目标既是培养学生的总体指导方针,也是每门课的整体的教学框架体系,是教师备课的最上位指导思想。

3.教学对象及其特点。高校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初入大学的大学生,他们经历了中学阶段艰苦学习的过程,到大学进一步发展深造自己,需要在大学相对自由与宽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培养与提高自立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高校教师的教学应从教学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出发,精心且充分地备课、授课,做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所授课程的地位与性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所讲授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性质,同时也必须清楚所教课程的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这决定了教师备课所需准备内容的广泛性、前后衔接性、拓展性、理论与实践比重、教材的选择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同时也决定了所教授学生的知识层次及能力水平。

每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进行备课,熟悉上课内容。但是,不同的老师所做的准备从内容及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只是对内容的熟悉,而有的则除了要熟悉讲授的课本内容外,还要准备相关的重要内容,使所教课程内容丰富,做到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传授无限的知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式,但不论采用什么备课方式,都应包含以下要素。

1.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对教材内容、辅助内容及实践内容的选取与安排,教师应依据课程体系及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与性质,密切联系现状、需求、前景、发展方向,做到所讲授课程内容与专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拓展性相结合,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教材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重要知识载体,所以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讲授应当适应专业实际需求与学科发展前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为升造或就业做准备。对教材内容、课时、重难点、详略及章节间关系等的安排是每个教师必须要备好的内容。[4]

一门课程的内容,尤其对于专业课而言,不仅仅只关乎教材,与之相关的知识可能很多,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课“机械故障诊断基础”,其涉及的课程有十多门。而有些课程在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已经被取消,但其涉及的知识点又是必需的,对于这些在实际中很重要但课程体系中没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给学生补充讲解,否则这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影响这门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对于类似的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是老师必须花费精力精心策划的内容。

实践是一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方法的学习必须要经过实际应用才能显示出所学知识的价值,这也能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所以教师对于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也要进行合理地布置与安排。在课时及实践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及课后对课程及相关内容进一步学习,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扩充课程内容,拓宽知识面。

2.授课时间。授课时间既包括课程的整体教学时间,也包括每堂课的授课时间以及必要的课后时间。

整体教学时间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课程内容的组成而定,对各个章节内容根据重要程度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一般包括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教师要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知识传授。

具体到每堂课而言,授课时间的结构安排则是保障教学质量和进度的基础。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讲解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安排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思考、并进行必要的讨论,总结关系到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内容。所以每堂课的授课时间安排不仅反映教师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更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

课后时间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适当的内容作为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因为高校学生前期选修课程不同,基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有和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不可能在课内都一一详细讲解到,部分同学在知识体系上还有一定的漏洞,这些都需要安排学生在课后时间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进行必要的练习和实践。这同时也有助于拓展课程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增强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授课方法。熟练掌握课程内容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但如何把内容傳授给学生,让学生易于及乐于接受或者掌握所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每个老师应该重视与考虑的关键。

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尽快让学生领会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掌握、应用新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依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地选用讲授、引导、启发、讨论、研究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5]同时,恰当地将科研新进展引入教学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研究能力将起到很大作用,能激励他们去发明、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