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探讨
作者:张恂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2期
内容摘要:人力资本理论是透视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重要视角。我国农村面临低素质劳动力难以迁出或迁出后就业质量低、高素质劳动力不愿迁回的双重困境。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迁出困境,农村人力资本回报不足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迁回困境。因而必须在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农村低素质劳动力的迁移能力;在生活保障、工资待遇等方面增加人力资本回报,提升高素质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不断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本增值和农村劳动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迁移双重困境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回报
人力资本理论与农村劳动力迁移
(一)人力资本的涵义与特征
在研究人力资本的众多学者中,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影响较大。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是“由人们通过自身的投资所获得有用的能力所组成的”,具体表现为知识、技能、健康、迁移四大要件。相应的,正式教育、技能培训、医疗保障、人力迁移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舒尔茨还认为,相较于物质资本、劳动者数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并且人力资本的收益者是一个扩散的序列,除个人外,作为邻居和纳税人的其他家庭都将得到某些收益。
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具有三方面核心特征:从形成上看,人力资本需要通过后天投资形成,并非天然存在。投资需要在教育、培训、医疗等方面支出一定的金钱、时间、精力,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人力资本回报。从侧重点上看,人力资本注重“有用的能力”,即追求人力的质量而非数量,强调劳动者在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从价值上看,人力资本具有高收益性,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源泉与内在动因。这种高收益性表现为:其一,边际收益递增性。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消费是统一的,对人力资本的使用会增加而非减少其存量。其二,收益的外溢性。人力资本的直接收益者首先是作为其载体的个人,而个体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又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收益。可见,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属性。因此,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不仅限于个人,还应当包括政府部门。
(二)人力资本视域下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界定及两者关系
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中,迁移既是人力资本的要件之一,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广义的迁移既包括迁出,也包括迁回;而狭义的迁移主要指迁出。笔者认为,人力资本理论视域下的农村劳动力迁移主要是指通过必要的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配置,最终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式,它同时包括迁出与迁回。由于追求质量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特征之一,因此,人力资本视域下的农村劳动力迁移也应当是有品质的迁移。具体而言,农村劳动力迁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迁移能力,即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农村劳动力迁回主要是指部分从农村走出、在城市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本回流农村。两者都能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
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直接取决于自身的迁移能力;只有具备一定迁移能力的农村劳动力才能较为顺利地适应城市的工作、生活环境。而迁移能力作为人力资本的要件之一,与其他要件密不可分,并非独立发挥作用。换言之,迁移能力是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水平的集中表现。因此从根本上看,人力资本水平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外迁的关键因素。对此,国内外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普遍认为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更加倾向于向城市迁移。农村劳动力迁移能够增进人力资本存量。显然,具有一定迁移能力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会提升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其实,即便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不高,但由于城市的工作要求相对较高,这些劳动力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通过自学、接受培训以及“干中学”等方式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而这种提升由于人力资本的外溢性又能进一步增进城市人力资本存量。另外,部分生长于农村的优质人力资本如能迁回农村,也能够大大增进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总之,农村劳动力迁移依赖于人力资本水平,又能反过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双重困境的人力资本成因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迁出困境: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出困境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出数量不足,农村劳动力依然相对过剩。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过多,并且其中有半数以上集中在第一产业。这些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人力资本水平较低,难以达到城市较高的工作要求,只能滞留在农村,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可以说,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既是一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也无益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增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出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迁出者素质不高以及由此导致的就业质量不高、难以融入城市。除接受高等教育或掌握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力外,多数农村外迁者呈现出体力型、低文化程度、低技能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在城市中收入水平较低、工作强度较高并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多数农村迁移者成为非定居移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更遑论在闲暇时间通过文化学习、技能培训等方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能力即人力资本水平偏低,进而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出困境。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地区在教育、培训、健康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均存在不足。以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教育及技能培训情况为例,在教育方面,无论政府的
公共投入还是农村家庭的私人投入均存在严重不足,这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近年来,我国农村普通小学在校生数量、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均有所下降,而我国农村初中在校生数量下降最多,下降比例超过15%。在技能培训方面,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初级及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分别占20%、3.4%、0.13%,而从未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二)农村劳动力迁回困境:人力资本回报不足
农村劳动力的迁回困境主要是指高品质迁回不足,具体表现为:部分原本从农村走出去的优质劳动力往往选择在城市定居,而不愿意回流农村。其原因首先在于,农村优质劳动力由于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因而具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并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优质劳动力及其下一代能够在城市获得更好的生活保障、工作收入以及就业平台,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殖甚至代际延续。反观农村,即便优质人力资本回流农村,较低的教育及公共医疗水平非但不能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反而有可能降低优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而农村较低的收入更是与优质劳动力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不相匹配,不足以补偿优质劳动力前期的人力资本投入。另外,由于农村就业资源不丰富,优质劳动力即便迁回农村也会面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实困境,难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返乡潮”、“用工荒”等现象,但其主体依然是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农村迁移者,并非农村优质人力资本的回流。因此,农村优质劳动力难以迁回依然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一大困境。
农村人力资本的回报不足大大降低了优质人力资本的回流意愿,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回困境。人力资本视域下,迁移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更高的预期收益,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与增殖。显然,相较于城市,我国农村地区在人力资本回报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生活保障方面,我国农村的工作、生活环境较差,缺乏人力资本的配套保障机制,这与本文提到的我国农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有关。在工资待遇方面,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报酬水平偏低,这与农村居民收入总体偏低有关。《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253元提高至2014年的9892元,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一直存在着2倍以上的差距。乡城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为1:2.79,2014年为1:2.97。另外,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就业、创业的资源与机会也相对不足。
化解农村劳动力迁移困境的人力资本路径
(一)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迁出能力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为农村劳动力外迁提供知识准备。在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中,教育投资具有基础性,对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要件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基础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中的基础性更为显著,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为其在生产活动中创造价值准备知识条件。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与质量,并注重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外迁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知识储备。一要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为目标,在教育投入的各主要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主要加强校园软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