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物价问题 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物价问题探析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1009-4202(2012)08-000-02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观点,它对我们研究当前中国的物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关价格问题的一般原理,分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物价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物价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观点,它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任何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价格机制的相关原理
不同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决定了价格形成的不同,价格机制是由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所决定的。

价格机制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是市场上商品价格涨跌调节生产和流通的内在功能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价格的形成受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国家经济政策等诸多变量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是在商品交换中形成的,主要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力量决定,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一般不会偏离太远。

简单来说,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有下降的趋势;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将上升,这就是它的形成机制。

在长期看来,由于厂家会根据市场的变动调整他们的生产,价格一般不会变化太大。

其他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有工人的名义工资、货币实际购买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甚至现在公务员将上涨的工资也将会影响到价格。

商品价值量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格形成、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一个过程。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首先会引起相关商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动,进而引起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各种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和重组。

产业结构又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力投向及消费结构,制约着产品结构和供给结构,新的供求结构又会引起价格结构的变动。

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原理
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社会的分配是先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其次才是产品的分配。

马克思认为把生产当作永恒真理来论述分配,应该把历史限制在分配之外才正确。

分配分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

马克思又说这种分配是一定历史的产物,这说明一定的历史是与其分配联系在一起的。

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

对于分配是一定历史生
产的产物,说明是历史创造了分配。

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其有自己的分配形式。

生产是永恒真理,因此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

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生产决定交换,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环节。

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

交换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也就是社会整体最优,其最优条件的实质是:社会资源配置的调整只要还存在使消费者效用增加的可能,就没有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生产者就可能继续调整生产投入组合和产品结构,以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直到产品组合的改变不再能增进消费者的效用为止,此时没有再调整的必要或余地。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同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物质资料生产要消费生产资料。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消费对生产有重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正因为消费具有这样重大的作用,人们不能人为地抑制消
费,不能使消费滞后,而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消费水平,使消费和生产协调发展。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4.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的辩证关系
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关系,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一条铁路,虽已修成,但如果没有通车,不被消费和使用,那它就只是一条可能的铁路,还不是一条现实的铁路。

不仅如此,消费还不断地创造着新的需要,从而为生产不断地创造着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物价上涨的三种情况
1.价格向价值的回归
商品价值增加,即生产一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增加,会使商
品中含的劳动价值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时间商品的价格并不是按照其价值标准来规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当价格低于价值时,物价上涨不过是价格向价值的回归。

因此,当商品价格向价值回归时,也可能导致物价上涨。

2.商品供不应求
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通过价格与市场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到价值以上;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售卖者竞相抛售,价格就会下跌到价值以下。

供给和需求都指的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也就是说,供给是厂商有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的愿望,也有生产的能力;有效需求指,消费者有购买商品的愿望,也有购买的能力。

在需求不变而供给减少的情况,可能发生由商品供不应求所导致的物价上涨。

商品供应少于需求,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商品成了稀有物品,价格自然上扬。

3.货币发行过多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马克思从货币流通规律出发,认为纸币发行量一旦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可能导致物
价普遍上涨。

根据货币流通的规律,商品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量的因素。

通货膨胀,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物价问题的本质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我们的生产成本增加,消费需求却依然很高。

从目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状况看,我国经济还是在快速的运行。

我国物价上涨的特点是工业消费品价格却持续低迷,实物价格和资本价格上涨,这体现了我们公共产品不足和分配的诸多问题。

当前,我国物价上涨可能是是供求影响下的价格波动,也可能通货膨胀的表现。

因此,我国应该理性的看待物价上涨,控制好经济发展的节奏。

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

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要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解决我国物价上涨问题的根本途径。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清当前我国的物价问题
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们价格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做好价格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虎林.关于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再认识.华中师范大学.2002.
[2]马瑾.曹廷贵.现货市场波动与商品期货合约定价.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