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国际旅游业近年的发展势头
1990年代以来是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1996年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数达5.92亿人次,旅游业总产出达3.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10.7%,已超过了石油、汽车、化工等行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从发展势头看,旅游业增长呈加速趋势并难于做出准确的预计,旅游业全球格局将有较大的变化,总体趋势可归纳为“亚洲迅猛,美洲平稳,欧洲趋缓,非洲起步”。
(二)旅游供给与消费大势
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供给高度灵活化,旅游产品的精加工倾向十分明显。
在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旅游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注重科技投入、创旅游精品的风潮席卷世界各地。
各国政府对旅游业均十分重视,纷纷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并且以国家的名义,对优秀的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塑造,抓住主要的客源市场大力促销。
从需求角度看旅游消费亦出现了一些新潮:1.求精:旅游目的地减少,逗留时间缩短,称为“不患寡”的旅游年代;2.求省:平均花费减少,懂得选择;3.求新:追求表现自我,强调玩法与别人不一样,有不少完全不依赖旅行社的“自走族”。
旅游消费心态变更深受社会心态主基调的影响。
本世纪中晚期以来,社会心态之一就是“生态主义”思潮日盛,在西方甚至演变成“绿色政治”,形成“绿党”。
现代旅游业总体风格渐成“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1980年代强化为可持续发展思潮,至1990年代初期“21世纪议程”出台,各国相继以“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基调,甚至立为国策,进一步将生态思潮系统化和深入化,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亦陆续出台。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供需矛盾开始突出,竞争日益加剧。
国际旅游学界和旅游业界普遍认为世界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旅游业新时期(newageoftourism),具体说来就是:旅游需求进一步细化,个性化将取代标准化产品;旅游供给、分配趋于高度灵活化;全球旅游业将主要通过“系统经济”而非“规模经济”来获得发展。
(三)当今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旅游排斥现象”。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一些旅游地通过旅游业的长期开发,名声远播游客如云,对旅游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干扰,进而导致了“旅游排斥现象”的出现,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目前“旅游排斥现象”主要存在于欧洲一些开发历史悠久的著名旅游地,并已有明显的蔓延之势。
在全球旅游业发展红红火火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这种负面影响的研究。
2.旅游业发展仍不平衡。
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主要是供需在地区上的不平衡。
第一,部分老旅游地人满为患,部分新旅游地游人稀少;第二,部分老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已到了生命周期的后期,而周围地区新旅游地(产品)又缺乏明显的取代意识;第三,旅游消费的多极不平衡发展现象使得不少旅游地(产品)促销困难加大。
3.旅游业发展的全面效益问题。
从经济角度看,“求精、求省、求新”的旅游消费观对旅游业的内涵发展有害;从社会学角度看,旅游业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明显,特别是“性旅游”等糟粕,为旅游业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从生态学角度看,不少旅游地旅游者超载厉害,因旅游业发展而出现生活污水、污物的处理能力跟不上来,形成明显的污染现象,如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就因此而被世界科教文组织亮过“黄牌”。
(四)旅游业发展环境的波折
1.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旅游业挫折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由泰国始发的金融危机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席卷整个东盟,极大地冲击了香港股市和台湾,直接影响欧美股市,在年底引发了韩国的金融危机。
1998年初日本开始新一轮的金融动荡,形成了学术界所谓的四次冲击波,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遭受重创,使得这些国家的出游率变低。
俄罗斯经济长期不景气,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使其雪上加霜。
同时,欧美等一批发达国家在苏联解体之后在俄罗斯进行了大量投资,俄罗斯经济的不景气状况直接影响欧美经济状况。
而且欧美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加剧,乃至动用战争手段公开为自己的利益进行争夺。
1999年5月8日北约炸毁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北约)关系紧张,将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世界旅游经济遭受空前打击,在1997、1998年世界旅游业
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步伐明显放慢,亚洲旅游业增长幅度大大下滑,特别是东南亚旅游业经受了巨大损失,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负增长。
中国旅游业受打击特别大,主要表现在占我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半壁江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和货币贬值冲击经济陷入困境,来华旅游者大幅下挫;新兴客源市场俄罗斯、印度也因本国经济不景气而旅游客源市场增长不快,1998年1-8月我国27个主要旅游城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下降了5.7%,中西部新兴旅游地区更惨:重庆下降62%,湖北下降43%,安徽下降36%,吉林下降28%,河南下降18%,仅广东保持了2.5%的增长。
因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短时期内难于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出境旅游市场难于短时期内热化,为此WTO专门发布了《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报告,调低了其在《旅游业:2020年远景展望》报告中对亚太地区和中国旅游市场的预期。
2.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正面影响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旅游业也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尽管其是潜在的长远的,在笔者看来,至少将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东南亚金融危机促使旅游业的竞争加剧,促进了旅游业产业重组,迫使旅游产业素质提高。
旅游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大,促进了旅游业内部人才结构调整和改良。
(2)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旅游业的地位得以巩固和提高。
在遭受了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后,东南亚各主要旅游业大国均重整旗鼓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利用本国货币贬值带来的正面效益,大肆宣传渲染,形成对欧美旅游客源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在1998年11月亚太旅游年会上,人们普遍认为未来亚太地区旅游观光发展潜力巨大,很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恢复经济的领头雁;WTO 预测在1996-2010年内,亚太地区的旅游需求将增加两倍,可为旅游振兴带来新机遇。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
解放后我国把旅游当成事业来办,主要承担外事活动中接待外国友人的工作,把旅游作为产业办是1980年代开始的,直至1990年代我国还有一半多省份的旅游局与外事办、接待处是一套人马。
我国旅游业产业化速度十分惊人,至1996年旅游业实现了创汇过100亿美元的历史性跨越,1998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000
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742.8万人次,国际创汇达125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之后的第七大旅游收入最多的国家。
国内旅游发展迅速,1997年接待国内旅游者6.4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112.7亿人民币,旅游总收入3112.2亿元人民币,已占到GDP的3.8%。
按这一趋势,原“九五”规划设定到2000年创汇14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超额完成,1999年初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何局长提出创汇132亿美元,比1998增长10%。
(二)政府主导作用愈来愈强化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国民经济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许多省份都规划要在21世纪建成旅游强省,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分别作为“九五”先导产业、优势产业、重点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国家旅游局规划到21世纪初,中国旅游业将不仅以其经济规模,而且还将以其优良的产业素质,从更加完整的意义上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产业,真正进入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行列。
近年来我国每年推出旅游主题活动,国家主要领导人均给予极大的关注。
在1999年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电子信息、住宅建设、旅游业三个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作用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都将为国内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特别是小康水平社会将到来,人均GDP将达1000美元,意味着工业化时期的来临,经济结构的大变动,社会的转型,也是旅游消费和旅游业发展上台阶的时机,预示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现象即将出现。
事实上国内旅游成为了各地工作的热点,例如:自1998年广东省首倡“广东人游广东”之后,1999年提出“中国人游广东”,不少省份都相继提出类似的口号。
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潜力
(一)发展现状规
模初具但效益不理想。
从产业规模看:到1997年底我国共拥有省级以上旅游地1000余个(含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还有大量地市级甚至县级旅游地,旅游饭店5201家,共计17万间客房,总营业额863亿元,其中已评定星级的有2724家,客房403570间;到1998年底我国共拥有旅行社5000多家,获出境旅游经营权的67家。
总体上数量已经足够,但组织化(集团化)程度不高。
从投资规模看:据魏小安(1998)的研究报告,迄今为止中国旅游业利用社会资金的总体规模已经超过了3700亿元人民币,其中1978—1998年国家预算内投资21.5亿元人民币,利用社会资金2000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200亿美元。
投资效益不理想,“八五”期间社会资金投入量与旅游业总产出的比例为1∶6.9,利用外资与外汇收入比1∶4.4。
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已进入中期,正向着边际效益逐步增长阶段迈进。
管理经验初步具备但不成熟。
通过20年发展旅游业的实践我国旅游业管理渐渐正规化,主要表现为旅游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渐渐完备,旅游业管理体系渐渐完善。
第一,旅游业的常规管理有疏漏之处,主要表现为:1.旅游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质量不理想。
2.旅游业的收费管理基本成熟,但宰客现象仍时有出现。
3.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日益完善,但从业人员素质仍不理想。
第二,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旅游规划管理逐步规范,但仍不完全到位。
2.旅游企业宏观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但仍有大量失控现象存在。
当前大城市的旅游饭店特别是高星级饭店明显过剩,集团化的进程不理想,旅行社的“小、散、弱、差”表现十分明显。
3.旅游市场秩序管理逐步规范,但问题较大。
特别是从1998年始,我国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杀价竞争厉害,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旅游饭店业的经济效益,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率先对涉外饭店实行最低房价规定,有效地制止了这种势头。
4.旅游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较大,但也有部分地区存在藏污纳垢现象。
(二)发展潜力
1.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可加工余地大
(1)国土面积巨大,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文化形成环境各有不同,旅游资源分布普遍,由于旅游开发不普遍,尚有不少优秀旅游资源“养在深闺”。
(2)中西部许多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仍因资金、开发条件等问题而未被充分认识。
在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尚有不少无人区,区域交通密度小,投资力度小,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业发展的阻碍大,不少美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相对较低,而且还难于被充分认识。
(3)旅游资源加工余地大。
我国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高,旅游产品以自然风光开发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不够,特别是在一些地貌景观区,针对构景地貌,多以神仙瓜
果命名,尤其是溶洞景观,有人归纳为“千洞一部西游记”。
2.旅游潜在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大
(1)从国内旅游市场情况看,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
首先,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可能;其次,从国际与国内旅游收入水平比例看,世界上一般情况是1∶9,虽然1998年我国国内旅游总收入已达到2390亿元,但也只是这一比例关系的1/4,如果要达到这一比例,1998年国内旅游总收入应当达到9412亿元,可见潜力巨大。
(2)从国际旅游市场情况看,旅游业发展空间大。
首先,从1999年情况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变弱,旅游市场开始复苏,中国是东南亚经济复苏后的最主要出游目的地。
其次,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仍处低水平状态,国际旅游者在我国停留时间不长,1990年代仅在4天左右,旅游活动的空间特色是在桂林、西安、北京等几个城市之间作“蛙跳式”旅游,这与西欧4-6周(最少也有
2周)、北美3.5-4.5周的带薪假期很不适应,揭示着我国国际旅游业还有巨大潜力。
3.旅游发展环境改善,加速发展可能性大
(1)旅游业发展软环境将改善。
首先,对旅游饭店的定性和政策有可能区别于一般的楼堂馆所,强调旅游饭店的资金渠道不同、运营目的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其次,将对旅游饭店实行公平的基础供给价格,破除用水、用电价格上的不公平;再次,将对旅游创汇企业实行奖励政策,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2)旅游业发展硬环境将改善。
国家在通货紧缩的经济现实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其中交通等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利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四、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一)旅游业将全面开放,旅游业素质将迅速提高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强的产业,它本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将向世界开放。
中国旅游业的对外开放是1980年代开始的,当时主要是引进外资和先进管理技术,投资领域主要在旅游饭店业,共引进外资达150亿美元,占投资总额200亿美元的75%;其次是旅游区开发,主要投向广州南湖度假区、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等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再次是基础建设项目,主要投资项目有北京八达岭、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的索道,同时开发了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北京九龙游乐园。
这些投资对中国旅游业的产业素
质的迅速提高,特别是旅游饭店业的迅速现代化、旅游产品更新换代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同时旅行社也将全面开放。
近年的旅行社开放合资是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行社全面开放的第一步。
1998年10月29日国务院批准,1998年12月2日实施的《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暂行办法》,具体由国家旅游局和外经贸部组织实施。
1999年可能形成5家中外合资旅行社。
旅行社的逐步开放,可快速根除旅行社的“小、散、弱、差”现象,促使旅行社产业素质的提高。
(二)带薪假期将普及,国内旅游将升级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是中国大多数工薪人员少有(不少工薪人员几乎没有)带薪假期。
虽然《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事实上仅限于机关工作人员的年休制度,部分企事业单位和一部分“三资”企业也开始实行,但是不具备社会意义。
中国旅游业的余暇限制还很明显,1995年实施每周五天工作制曾导致国内近程旅游和周末度假旅游的升温,近年来“五一”、“十一”、“元旦”及其“春节”的过分的旅游热就说明了旅游消费力的潜力很大,一旦有余暇的配合,会尽情释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将大大改善,全员带薪假期会实施并逐步增加,将促使国内旅游业升级。
(三)知识阶层出游将成气候,旅游消费的文化要求提高我国教育发展使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稀缺现象,特别是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地方经济结构的高级化,白领阶层形成并明显化,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白领阶层的旅游追求会明显化,形成一个独立的消费层面。
因其文化素质较高,对旅游消费品的文化含量有较高要求,追求旅游供给精品化、高雅化。
同时,学生修学旅游会更热,国家旅游局已经建议国家教育局在大中学校学生中每年进行一次“修学旅游”,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许春晓(1993)曾提出面向大中学生的科学旅游对“冷点”、“冷线”的“热化”意义重大,且目前各种春游、秋游、节假日游和夏令营、冬令营已有一定规模,只是旅游产品结构对其适应性尚不强,以致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
(四)旅游业的法制化将强化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暂行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起过重大作用,但是法律层次低,涉及面有限。
很多省份出台了旅游业地
方性法规,但是立法水平参差不齐、法规内容不一。
为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证旅游业管理,必需进行旅游业立法。
国家旅游局法规处的李磊已正式提出了加快制定《旅游法》及其相关法规的建议,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旅游法》的起草工作将列入工作日程。
(五)旅游业的全方位开发1.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并举。
国际、国内和出境旅游都将有较大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出国旅游发展幅度将会更大,旅游业增长幅度可能出现出境、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的排序。
2.国际旅游近程、中程、远程旅游并举。
中国国际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是近程市场,主要是日本和东南亚客源市场,客源市场开拓的主要潜力和工作重心将在中程和远程客源市场方面。
3.国内旅游开发多层次并举。
将会出现豪华型、经济型并举,自然型、人文型并举,城市型、乡村型并举的局面,近期尤其注意针对城市工薪阶层周末度假型和部分流动人口附带性观光型的一日游、半日游形式的开发,形成全方位开发格局。
例如安徽在1999年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旅游接待体系,鼓励建立一批经济卫生的大众化旅馆、汽车旅馆、家庭旅馆,以适应多层次国内旅游的发展。
4.出境旅游适度发展。
本世纪末中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境旅游特别是边境旅游发展势头猛,目前出境旅游的出游半径不大,主要目的地在新马泰一带,但具有出游半径扩大和出游人员增加的趋势。
最近有人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出境旅游的管理,并建议对出国(境)旅游的公民征收“特别消费费(税)”,用于扩大入境旅游宣传促销投入。
(六)旅游业的高科技化1.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科技化。
特别是近年来各种高科技主题公园建设过程中对各种旅游环境的模拟已成为现实,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海底游、南北极游等作为大众旅游方式已成为可能,已有人预测太空旅游都将付诸实现。
2.旅游服务的高科技化。
TIRMS可以使得旅游者利用Internet 网络进行旅游地的游览、旅游饭店的入住、旅行社旅游线路的网上浏览,同时实现网上预订,最后实现旅游业全方位的网络化服务。
另外,旅游消费的电子化趋向十分明显,主要是信用卡消费形式的普及化,这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在中国也已有尝试,将很快推开,值得注意的是其会给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也会提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