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分析基础课程论文











专业:09经济学
学号:0956105025
姓名:张和立
完成日期:2011/12/15
浙江省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摘要】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仍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对于浙江,则是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继续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五年;将是浙江在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基础上,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加速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关键的五年;将是妥善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与挑战的五年;将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全面深入、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的五年;将是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五年。

【Abstract】"25" periods that will soon get into is still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of our country to expect, the opportunity i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also unprecedented, the opportunity is bigger than a challenge.For Zhejiang, then carry out 17 completely the development greatly putting forward lately to request, continue for five years of thorough fulfillment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Will be Zhejiang the overall middle-class family foundation is at the basic realization up, Be finished completely Hui and all save the people's middle-class family society and acceleration to in advance basic realization modernization the target move forward for decisive five years;Will be five years that carefully should influence to global economy decline and develop environment graveness variety and challenge at home and abroad;Will be new to industrialize, new urbanization, information-base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market turn overall thorough, the economy transformation get stripe speed push forward of five years;Will develop the key that the way chang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s for five years. 【关键词】浙江省经济阶段产业结构
【Key words】Zhejiang province Economic stage Industrial structure 【选题背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浙江面临着国际国内宏观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面临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文献回顾】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历来受到各国经济学家们的重视。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沿用了希腊罗马时期对人类经济生活“狩猎、游
牧和农耕”的划分,用以说明市民社会以前的人类经济发展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序言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依次经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五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以及最后农工商业时期。

二战之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各类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争奇斗艳,西方一些学者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也日趋走向现代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比如,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 年出版的《经济成长阶段》中,从投资和社会特征的角度出发,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后来,他又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长阶段》又补充了第六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霍夫曼则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寻求划分经济阶段的依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阶段论将经济发展归结为两个阶段:传统农业占主体的阶段和现代工业为主导的阶段;Dong-Sung Cho 和Chang Moon从总量增长和质量变化两方面入手,并加入了政府的因素(factor),认为一国会经历欠发达阶段、发展中阶段、半发达阶段以及发达阶段,而在发展中阶段,由于自然资源的丰富度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型式——基于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的型式(Resource-based Development Country)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型式(Communist Country)。

一、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1978年-2008年)
1、人均GDP和GDP
2008 年,浙江人均GDP 为42214 元,按照国家公布的2008年平均汇率来换算,浙江的人均GDP 达到了6078 美元,标志着浙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阶段对浙江发展的成败非常关键。

如果我们能够成功逾越,则可顺利完成工业化,迅速跻身发达国家与地区行列。

但不少国家在这一阶段因战略策略失误,遭遇严重社会经济问题,结果不进反退。

其他先发国家与地区尤其是与浙江发展环境较为相像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经历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这对浙江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近年来人均GDP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图1: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1978199019952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图2: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来近10年来GDP 增速保持在10%的速度,GDP 从1978年的123.72亿元到2008年的21486.92亿元,人均GDP 和GDP 的增长量相当大从图1中就能发现.
2、 GDP 结构
图3:浙江省GDP 结构变化表:(1978-2008)
10
20
30
40
50
60
19781995200420062008
从图三看出,浙江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下滑,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大,第一产业比重在2008年只有5.1%,,第二产业比重相当较大,第三产业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
3、就业结构
图4:浙江省就业结构变化表(1990-2008)
19901995200020042005200620072008从图中可以发现浙江省第一产业人员从1978年的50%到2008年不足20%从事农业工作人口减少显著,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最多,第三产业呈不断增长趋势.
4。

、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1995-2008)
图5:浙江省消费结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1995200020052007
2008年浙江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城镇具名恩格尔系数为36.4%,处于相对富裕的生活水平.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

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

5、城市化程度(城乡结构)
图6:浙江省城乡结构变化(1978-2008)
0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9781995200420062008
图6中可以看出来浙江省农村人口结构相对减少,城镇人口不对增加,但是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
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
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评价方法
首先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的是历史学派先驱F.李斯特,他将发展阶段分为:①狩猎状态;②游牧状态;③农耕状态;④农工状态;⑤农工商状态。

这是在斯密的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加上了后两个阶段。

目的在于明确当时德国国民经济所处的历史的落后地位,和它所应采取的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

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是为振兴德国产业资本、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其后旧历史学派的B.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则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三分法,他以财货的流通形态为标志,将经济发展阶段分为:①实物经济;②货币经济;③信用经济。

他的“实物经济”是指物物交换的经济;“货币经济”是指近代市民社会,包含有资本主义经济一切特征的经济阶段。

由于“货币经济”阶段产生了种种的弊害,他认为“信用经济”是可以解除“贫困”的理想的经济状态。

他的这种划分在理论上早已没有任何影响。

但他所用的“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概念,直到现在仍被沿用。

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则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加的原因。

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
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

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是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

(一)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
经济发展阶段的演替是经济发展内容的质的变化轨迹,也是发展内容的实质性跃迁的外在表现。

对经济发展阶段的正确划分和准确把握,源于对经济发展内涵的确切认识。

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一书中曾经概括了经济进步的八个方面,即生产的扩大、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贮藏、国际经济关系的进步、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度的进步、价值观的变化。

显而易见,由于经济发展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因而衡量经济发展尺度也应该是多维的。

概括地说,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产出总量的持续上升,经济结构的日益改善,制度水平的不断变迁,创新能力的突飞猛进,同时,由于其四者对经济主体的作用贡献度不同,造就了经济主体的结构的成功转变,表现为经济阶段的逐级跃进,即发达国家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而发展中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以及部分进入信息社会。

据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四个标准:
(1)经济总量标准。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最能充分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更能准确地传达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经济水平的规模以及内在构成。

然而仅用经济总量的扩张来表征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够,“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像由人口和财富所表现的,在这里并不能被看作是发展过程。

因为它没有在本质上产生新的现象,而只是一种适应过程,就像自然数据的变化”。

(2)经济结构标准。

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层次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实质就是经济结构变化带来要素依赖度的变化。

没有结构变化的总量扩张只是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

(3)制度水平标准。

制度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现代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在体现一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环境。

同时,理论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必将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来,经
济主体的贸易结构与开放水平,直接影响其发展活力。

(4)创新水平标准。

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及创新水平提高有关。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科技成果缩短了产业周期,造就了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因此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提高创新水平,就是要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

与此同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从宏观经济增长来看,人力资本和教育在长期经济经济增长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比较完美解决的前提下,人力资本不仅可以解释经济长期增长,还能够有力解释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为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佐证。

三、人均GDP6000 美元的内涵与比较
(一)2008 年浙江人均6000 美元相当于美国11982 美元利用市场汇率GDP 的国际比较并没有考虑各国间的相对物价差别,而通过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各国GDP 的努力,能科学地比较各国的物价水平,因而这种比较方法更能体现各国商品和服务的实际生产能力。

2008 年2 月底,世界银行公布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46 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比较项目(ICP)结果。

此次购买力平价项目以2005 年的物价为基准,对美元与人民币及其他主要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进行了较为全面综合的比较。

其认为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1 美元相当于3.45 元人民币,这一结果得到了国际普遍认可。

鉴于世界银行此项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笔者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法得出,2008 年底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应调整为1∶
3.52,2008 年浙江人均GDP42214元人民币,相当于美国的11982 美元。

(二)2008 年的人均6000 美元相当于1970 年2269 美元根据钱纳里、克拉克、刘易斯、库兹涅茨、霍夫曼、邓宁、赛尔奎因等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认为国民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和工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钱纳里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均GDP 与工业化阶段、经济结构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见表1)。

那2008 年浙江人均GDP 超过6000 美元是不是意味着浙江早就成为了发达的经济体?由于时间的差异与通货膨胀变化,使得美元的实际价值也在不断变动,1970 年钱纳里计算的美元实际价值同2008 年的美元价值有着巨大的差异。

根据美国官方的数据,按复利进行计算,可得出浙江2008年人均GDP 的11978 美元相当于1970 年的2269 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2002 年发展报告的划分标准,浙江目前的人均GDP
水平以2002 年的美元来衡量相当于5100 美元左右,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与地区行列。

根据N·赛尔奎因以1994 年人均GNP 价格指数对经济发展阶段所作的划分: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GNP 为450-1090 美元;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NP 为1090-2180 美元;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NP 为2180-4370 美元;工业化高级阶段人均GNP 为4370-8190 美元;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人均GNP 为8190-15120美元;发达经济的高级阶段人均GNP 为15120-22650 美元。

浙江2008 年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按1994 年美元价格计算为8532 美元/人,按赛尔奎因阶段划分法,浙江刚进入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8190-15120 美元/人)。

按照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2008 年浙江人均GDP 达到42214 人民币(相当于1970 年美国的2269 美元)的浙江刚刚跨过工业化成熟期(1120-2100 美元/人),正跨过第二阶段的工业化发达期(2100-3360 美元/人)门槛。

再结合浙江目前的三产结构水平(2008 年三次产业比例为51/53.9/41)与轻重工业比例(2003 年全省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了轻工业),浙江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或工业化发达期。

四、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的浙江未来走势
从与浙江文化、地理、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变动较为相似的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演变历程,可以得出进入工业发达期经济将出现几个重大变化:一是实际有效汇率持续上升,美元计价人均GDP 加速提升;二是经济增长由投资带动转向消费驱动;三是经济增速下降,进入中速增长时期;四是虚拟资产急剧膨胀,泡沫经济显现与破灭;五是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六是工业内部结构不断升级;七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发展,制造业外移趋势明显;八是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与阶层差距容易拉大,社会问题突显。

通过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分析以及对环境相类似的日本、韩国、台湾等经济体的发展历程的总结,结合浙江的基础与未来环境的变化,浙江经济发展会有以下几大趋势:
——浙江GDP增长率会有所下降,经济发展将进入中速偏高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后,经济增长率将从10%左右或更高,回落至4%-8%的增长速度。

但由于浙江为一个省区,可利用国内市场与资源,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发展速度。

同时,长期来投
资在浙江经济增长中占据首要位置,而目前及未来多年内通过政府引导与刺激,浙江未来多年内投资仍可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水平,从而对浙江经济增长起到“保稳”作用。

另一方面,浙江第二产业仍居较高水平(54%左右),制造业尚有一定的增长后劲,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有望增强。

在正常环境下,8%的年均增长速度还可望维持10 年左右。

———以美元计价的名义人均GDP 将在2013 年左右突破10000 美元,并在2020 年左右达到20000 美元左右。

未来10 年内,浙江人均GDP 实际增长率将可以保持在8%左右,年均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每年GDP 名义增长速度可达11%左右,未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守的估计每年升值上升幅度将达2%左右,期间浙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2%。

这样,浙江在2013 年,人均GDP 将突破10000 美元,达到10600 美元左右,到2020 年或稍早时间,超过20000 美元/ 人。

———产业结构会趋于和谐,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滞后与轻重工业比例超前的现象会淡化。

早在2003 年,浙江重化工业产值就超过了轻工业,在2003 年就已进入霍夫曼工业化第四阶段。

在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这一阶段的第三产业比值早已超过第二产业,但直到2008 年,浙江第二产业比值较第三产业比值高出近13 个百分点。

浙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相对于轻重工业比重变化严重滞后。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多年三产结构的变化速度会加快,第三产业比值与第二产业比值曲线的交叉点很可能在3-5 年内很快到来。

———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与投资共同主导推动。

浙江居民的高储蓄率为消费需求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会加快这一趋势的到来。

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外投资净收益的增加等,都将强化这
一趋势。

———对外直接投资会有大发展,提前进入邓宁投资周期理论的第四阶段。

目前浙江人均GDP 仍处于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第三阶段的后期,但由于浙江为一省区,自上世纪90 年代末以来,对省外投资就已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远高于吸引省外来浙投资额,国内NOI 早就为正值。

近年来,浙商对海外投资也高速增长,浙商对海外投资审批登记的仅为实际对外投资数额的10%(与台湾上世纪80 年代末以后的情况极为相似)。

因而可以估算近年来浙江年对外投资(包括省外与海外)的实际金额应在150 亿美元以上,远高于浙江吸引的外来直接投资(包括海外与省外)。

这一趋势随着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仍会持
续。

———产业组织变化将加快,大企业的主导作用上升,小企业的生存艰难。

从发展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中可以看到,随着工业化推进,企业规模结构将趋于稳定。

浙江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的产值比重高达80%,就业、出口比重也远高于同阶段的日本、台湾与韩国。

从未来趋势看,浙江中小企业在产值比重、利润比重上将会趋于下降。

尤其是在市场竞争加剧时,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将更加狭小。

而大企业集团的作用与地位会有明显加强,广大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依附性会有所加强。

五、进入发达阶段的问题与有关对策建议
浙江应从先发国家和地区以及与其他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中吸收经验教训:加大技术创新,引导产业升级。

要吸收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在工业化发达阶段的经验教训,注重推进技术进步,发
展高技术产业。

近年来,浙江政府与企业界开始重视创新发展,并提出了“创新强省”战略,但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仍然偏低,企业普遍存在轻研发重仿制的现象如何将“创新强省”这一战略付诸实施,促使更多
的企业主动推进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坚持开放发展,注重开放策略。

开放能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与国民福利提高。

但如果开放的策略、步骤掌握不当,就可能未受其利、先蒙其害。

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展现了开放的重要性。

同样,日本、拉美等经济体在开放过程中也有着一些沉痛的教训。

浙江在对外开
放中,要吸收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教训。

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理念,不断推进贸易发展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另一方面,也要适当限制浙商对省外与海外投资的盲目发展,引导浙商依据相对优势模式进行投资布局,以防止产业过快转移与制造业的空心化。

与此同时,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要防止外资对本土民营企业的排斥,注意公平竞争,防止垄断与对本土企业的政策歧视。

在金融开放方面,要在全国统一部署下,更多地利用国际资金来引进技术,防范国际热钱与省外热钱的炒作,如炒楼、炒地、炒股等。

防止过度的金融开放,避免外来金融资产将
浙江基础设施等核心资产以及庞大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产出成果席卷而走。

促进消费增长,重视国内市场。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浙江经济大规模由内转外,对外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国际市场需求锐减,严重冲击浙江出口型企业。

目前社会游资充裕,但大量的民间资金没有投入实业,也没有转变成消费增量来带动经济发展,而是在全国各地寻求短线投资机会。

如何促进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引导浙商提升品牌,开发国内中高端市场,带动民间资本创业投资,这对浙江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浙江在推进消费需求时,要避免一些国家的错误(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期望确立的“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目标,但没有通过改善工人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大众消费购买力来进行,而是像以往那样采取了“支持生产者”的政策,内需主导型社会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确立)。

目前浙江不少企业出现经营生产困难,政府还理所当然要为企业帮扶解困,但绝不能以牺牲工人福利来维持企业运转,没有工人福利的提升,企业的发展必定难以为续。

重视企业集群的蜕变问题,推进产业组织优化。

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后,马太效
应明显,企业不断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更弱。

这一阶段也是大企业迅速崛起的阶段,但同时也是大量小企业经常性破产的阶段。

浙江不少大中企业也将乘势发展成全国性的大企业,甚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但也会有不少小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消亡。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浙江不少小企业集群或块状经济将趋于衰败,企业间的竞争力差距、规模差距、效益差距会越来越大,因而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未雨绸缪,促进产业组织优化。

浙江产业组织的优化,应以产业竞争力提升为目标,要使浙江产业能在基本保持现有的产业集群外部效益的
前提下,同时取得规模效益,其关键在于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通过资本联系、合资合作、战略联盟、关联交易、市场协调、产品外包,形成稳定的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网络,形成“中心———卫星”体系。

在此过程中,政府要通过行业商会、协会与企业沟通协调,避免对企业的过多干预。

不宜经常性地以行政手段给大企业差别性的优惠与扶持;在国家相关法律缺失的情况下,要寻求地方立法以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在目前环境下不宜过多强调创业。

这一阶段政府的工作重心要放在推进技术创新、完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法制、扩大就业、建立统一公平的社会保障等方面。

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城市化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持续。

没有工业化的支撑,城市化将会伴随着拉美贫困或印度孟卖式的贫民窟,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浙江城市化主要问题是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的滞后。

1985 年台湾的城市化率为76%,1990 年韩国的城市化率83%。

浙江目前的城市化率仅相当于韩国上世纪70 年代中后期的水平。

未来一段时间,浙江应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扩大、技术发展、企业成长、产业集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1.潘云鹤,史晋川等:《浙江省“十五”至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前瞻》,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0—13页。

2.朱家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中
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3.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课题组:《“十五”时期的宏观经济
背景和浙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
第3期。

4.赵伟:《浙江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与区域经济重构》,《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第3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