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药物学重点(20200615185037)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20200615185037)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20200615185037)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抗生素的定义(Waksman ,1942):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一般定义:“抗生素”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区别: 1.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

2. 而对于像磷霉素和氯霉素这些原来是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的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一系列碳青霉烯类 B -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的范畴。

微生物药物:由微生物(包括重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低

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的差别

1.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代谢系统;

2. 初级代谢物和次级代谢物的理化特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后者为小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小于3000,且化学结构多样性;

3. 次级代谢物对产生它的微生物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4. 初级代谢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尽管也有药理活性作用,但一般往往没有确定的作用靶点且更多的是作为辅助或营养药物,而次级代谢物具有确切的作用靶点和明显的治疗效果。

广义的天然药物强调“来源于各种生物体的化合物” ,可以是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是次级代谢产物;而化学合成药物一般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

天然药物分类

生物制品;生化药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中草药;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

微生物药学研究的内容:微生物药学是药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生化药学一起构成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微生物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

的代谢调控、产物的分离纯化、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产生菌的菌种选育及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方法和途径等。

微生物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原因

1、营养物质被消耗。

2、培养基的理化性质被改变。

3、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

4、产生毒物或抗生素。

5、空间的争夺。

佃29年,Fleming禺尔发现音符型青霉菌对葡萄球菌有拮抗作用;佃41年, 美国政府邀请Chain和Florey到美国帮助开发青霉素的生产;链霉素发现者Worksman继Fleming和Waksman后,在抗生素研究领域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三位科学家,微生物来源酶抑制剂筛选的先驱——梅泽滨夫Hamao Umezawa

化学修饰的目的:

1)扩展抗菌谱的修饰(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

2)增强抗菌活性的修饰(天然头抱菌素C、头霉素、头菌素)

3)克服耐药性的修饰(降低底物对酶的结构适应性;消除钝化酶作用基团;增辟新作用点)(甲氧西林、萘夫西林)

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增强稳定性的修饰;改善吸收提高血药浓度的修饰;延缓消除半衰期的修饰)(四环素;红霉素;头抱菌素;)

5)降低毒副反应的修饰(氨苄西林)

6)适应制剂需要的修饰(红霉素)

抗生素的结构修饰的重要性

抗生素结构的适当修饰,可扩展天然抗生素的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克服耐药

性、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与降低毒副反应,但不是所有抗生素经过修饰都能如愿地得到良好的修饰物。有些天然抗生素仅经过微小的修饰,即全然丧失抗菌活性,而在众多的修饰物中性能都不如原天然物的实例亦不罕见。在筛选新抗生素困难重重的今天,对获得的天然物进行适当的修饰是必要的。

寻找微生物药物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当前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主要途径(重要)

1、 建立新的筛选模型寻找微生物新药: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小分子量的酶 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受体拮抗剂或激活剂等生物活性物质, 利用新的筛选模型, 从已知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来筛选以上这些物质。

2、 扩大微生物来源寻找微生物新药: 从海洋微生物、稀有放线菌和在极端环境 下生长的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来筛选新的生理活性物质。

3、 以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改造寻找效果更好的 微生物药物:根据药物的构效关系以及体内代谢的特性, 对已知次级代谢产物进 行结构改造的目的,主要是筛选相对于母体化合物具有如下特点的微生物新药: 扩大抗菌谱或作用范围、克服细菌的耐性或改善药物对作用靶的敏感性、改进对 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化学和代谢的稳定性、提高血浆和组织浓度、增强与宿主免 疫系统的协调作用、能够制备成合适给药方式的结构状态,以及减少毒副作用等。

4、 应用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原理, “创造”微生物新药:根据已知次级代 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理,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控制发酵条件进行定向生物合成 来寻找新的次级代谢产物;或是通过对已知抗生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 使一些 原先沉默的基因得以激活、或阻断某些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某些基因而产生新的生 物活性物质。

5、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能产生微生物新药的基因工程菌: 随着对微生物次级 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控机制的深入了解,最终人类能够“理性化”地 构建产生所需目的产物的基因工程菌。

前体(precurso ):即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外源添加的某一化学物质,通过微 生物无皓性取未 能

礪定沽性 培痒述和 全液过谑扌是収

1 培痒歩数改变

1

祁分址化产恂

1

放天

选拜条枠预.睛〔柯歩分类J

笈酶

初端

体夕卜试釜 色层

<■.体内初歩试验和奇性》

物厘一让学试蛊

I:鼎夕卜、红夕卜、肓炬戒相、檢礙》 体内和

更进-歩体夕卜试验阳性

的代谢,能够将其整体地或部分地整合到某一特定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分子中去的化合物,如苯乙酸或苯乙酰胺及苯氧乙酸等)。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生长时期(一般是稳定生长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次级代谢的特征:

1?次级代谢产物一般不在产生菌的生长期产生,而在随后的生产期形成;

2. 次级代谢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并受初级代谢的调节;

3. 次级代谢酶的专一性低;

4. 种类繁多,结构特殊,含有不常见的化合物和化学键;如:抗生素、毒素、色素、生物碱。

5.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菌株特异性;一种微生物的不同菌株可以产生分子结构迥异的次级代谢物;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也能产生同一种次级代谢物;

6?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比生长对环境因素更敏感。如菌体生长,磷酸盐浓度0.3?300mmol/L ;产物合成,磷酸盐浓度0.1?10mmol/L ;

7. 次级代谢酶在细胞中具有特定的位置和结构;

8. 由生长期向生产期过渡时,菌体形态会有所变化;

9.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是一类由多基因(基因簇)控制的代谢过程;这些基因不仅位于微生物的染色体中也位于质粒中,且后者的基因在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固有特性:1.特异性的微生物产生菌2.生理活性的多样性3. 独特的化学结构

第四章(#重要章节#主要掌握四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

制)

B -内酰胺类抗生素(B -lactams :指化学结构中具有B -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抱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B -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B -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B -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青霉素等B -内酰胺类抗生素则以它们的结构与供体底物(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相似(二者都有高度反应性的-C-N键)而与转肽酶起作用,从而干扰了正常的转肽反应。然后导致细菌细胞壁不能正常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B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 细菌产生B -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抱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

2.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B -内酰胺酶稳定的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抱菌素,其

耐药发生机制是由于抗生素与大量的B -内酰胺酶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发生抗菌作用。此种 B -内酰胺酶的非水解机

制又称为“牵制机制” (trapping mechanism);

3. 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去抗菌作用。(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维持以及肽聚糖结构特征的调节等有关的一组酶通常即被称之为PBPS

4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

5. 药物外排机制。

细菌渗透性屏障是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普遍性机制(非特异性),而由PBPs- 介导的和由B -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是细菌对B -内酰胺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特有机制(特异性)。

克服细菌对B -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对策

一个好的B -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够有效地抑制粘肽的合成,则必须具备以下三

个条件:

1)有好的渗透性,使药物能达到作用部位;

2)对B -内酰胺酶稳定,使B -内酰胺环不被酶解;

3)对靶酶,即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的亲和力,从而抑制PBPs的酶活力,使细

菌生长抑制或死亡。

克拉维酸对B -内酰胺酶的活性位点有高亲和力,能与催化中心相结合,以竞争性抑制剂的方式发挥作用。随后与酶分子中的丝氨酸的羟基发生反应,通过 B -内酰胺羰基和B -内酰胺环打开而使酶酰化,从而抑制耐药性。

B -内酰胺酶抑制剂以下两种:

1.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为氧青霉烷类广谱B -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与多种B -内酰胺类抗菌素合用时,抗菌作用明显增强。

2、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为半合成B -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金葡菌与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B -内酰胺酶有很强且不可逆抑制作用,抗菌作用略强于克拉维酸,但需要与其他B -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有明显抗菌协同作用。

B -内酰胺类抗生素代表药物:青霉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有来自链霉菌的链霉素等、来自小单抱菌的庆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还有阿米卡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细菌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此类药物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妨碍初始复合物的合成,诱导细菌合成错误蛋白以及阻抑已合成蛋白的释放,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起始过程的位点有三个:

一是特异性地抑制3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如春日霉素;

二是抑制7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和使fMet-tRNA从70S起始复合体上脱离,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庆大霉素等;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 来分类。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 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

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 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内酰胺酶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20200615185037)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抗生素的定义(Waksman ,1942):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一般定义:“抗生素”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区别: 1.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 2. 而对于像磷霉素和氯霉素这些原来是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的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一系列碳青霉烯类 B -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的范畴。 微生物药物:由微生物(包括重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低 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的差别 1.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代谢系统; 2. 初级代谢物和次级代谢物的理化特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后者为小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小于3000,且化学结构多样性; 3. 次级代谢物对产生它的微生物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4. 初级代谢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尽管也有药理活性作用,但一般往往没有确定的作用靶点且更多的是作为辅助或营养药物,而次级代谢物具有确切的作用靶点和明显的治疗效果。 广义的天然药物强调“来源于各种生物体的化合物” ,可以是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是次级代谢产物;而化学合成药物一般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 天然药物分类 生物制品;生化药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中草药;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 微生物药学研究的内容:微生物药学是药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生化药学一起构成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微生物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 的代谢调控、产物的分离纯化、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产生菌的菌种选育及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方法和途径等。 微生物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原因 1、营养物质被消耗。 2、培养基的理化性质被改变。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实用药物学基础--明明白白“药”你懂》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课后章》课后章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思密达的通用名称是()。 A. 硝酸甘油 B. 普萘洛尔 C. 黄连素 D. 蒙脱石散 2 【单选题】(1分) 以下哪个药物发挥作用时属于局部作用()。 A. 普鲁卡因浸润麻醉 B. 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 C. 苯巴比妥镇静催眠 D. 洋地黄强心作用

3 【单选题】(1分) 强心苷治疗心功能不全时其对心脏的作用属于()。 A. 局部作用 B. 全身作用 C. 间接作用 D. 其他都不是 4 【单选题】(1分) 作用选择性低的药物在治疗量时往往出现()。 A. 副作用较多 B. 毒性较大 C. 产生变态反应 D. 容易成瘾

5 【单选题】(1分) 副作用是指()。 A. 由于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的作用 B. 应用药物不恰当而产生的作用 C. 停药后出现的作用 D. 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常是难以避免的 6 【单选题】(1分) 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时,引起的口干属于()。 A. 过敏反应 B. 后遗效应 C. 副作用 D. 毒性反应

7 【单选题】(1分) 以下哪个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时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所引起的()。 A. 毒性反应 B. 副作用 C. 变态反应 D. 后遗效应 8 【单选题】(1分) “反应停”临床上仅在严格控制下被用于治疗,某些癌症、麻疯病等,逐渐名称改称为()。 A. 金刚烷胺 B. 对乙酰氨基酚 C. 沙利度胺 D.

奥司他韦 9 【单选题】(1分) 长期服药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导致原有疾病加重,我们称为()。 A. 停药反应 B. 过敏反应 C. 继发反应 D. 毒性反应 10 【单选题】(1分) 体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出现溶血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属于()。 A. 后遗效应 B. 停药反应 C. 特异质反应

抗微生物药大总结

抗微生物药大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1—首选(29,TANG) 口诀1-TANG.青霉素首选 废草溶了长葡萄,白炭破气也能好。勾搭梅毒回归热,青霉素都能治疗。 口诀2-TANG. 红霉素作用百支空军都选红,衣服淋湿也勇猛。 139

口诀3-TANG.抗真菌药名称和首选奶粉浅黄色,水井一定深。 首选: 念珠菌首选氟康唑:打坐念佛。 曲霉菌首选伏立康唑:屈服。 隐球菌病:隐藏两胞胎,然后氟康唑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两面性,伊曲防复发。 口诀4-TANG.抗疟药——乙胺预防伯氨传,氯喹青青发作管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2 ——典型不良反应(29,TANG) 口诀5-TANG.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 耳毒肾毒肌肉毒,过敏仅次青霉素。 140 [口诀TANG——硝基咪唑呋喃唑,双双把头都染绿。 口诀6-TANG.红霉素的不良反应 红霉素类伤胃肠,心肝儿中毒耳受伤。

口诀7-TANG. 四环素类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四环素,治四体,衣支螺立最好记。 普通细菌不能用,霍乱布鲁鼠和兔。 胃肠反应肝受伤,二重感染牙齿黄。 前庭反应光过敏,孕妇儿童徒悲伤。口诀8-TANG. 多肽类药名及不良反应 万古去甲来替考, 杆菌肽多黏菌素。 多黏阴杆余阳性, 140 脖子红了耳肾毒。

口诀9-TANG.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沙星会把跟腱伤,不满十八不要尝。 血糖乱了心中毒,精神失常怕见光! 口诀10-TANG.氯霉素类不良反应 绿骨灰,多恐怖! 口诀11-TANG.磺胺类不良反应 磺胺最爱跟甲氧,双剑合璧作用大。141 过敏反应最常见,伤肾喝水碱来帮。 抑制骨髓肝中毒,光敏反应切莫忘。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抗生素得定义(Waksman,1942):抗生素就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得、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得化学物质。 抗生素得一般定义:“抗生素"就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得、就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得具有生物活性得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得区别:1。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得磺胺类、氟喹诺酮类与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得范畴。 2。而对于像磷霉素与氯霉素这些原来就是来源于微生物得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学合成得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得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得一系列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得范畴。 微生物药物:由微生物(包括重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得、在低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得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得差别 1。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就是完全不同得两个代谢系统; 2、初级代谢物与次级代谢物得理化特性有着很大得区别,后者为小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小于3000,且化学结构多样性; 3.次级代谢物对产生它得微生物得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4。初级代谢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尽管也有药理活性作用,但一般往往没有确定得作用靶点且更多得就是作为辅助或营养药物,而次级代谢物具有确切得作用靶点与明显得治疗效果。 广义得天然药物强调“来源于各种生物体得化合物”,可以就是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就是次级代谢产物;而化学合成药物一般就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得小分子化合物。 天然药物分类 生物制品;生化药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中草药;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 微生物药学研究得内容:微生物药学就是药学得一个分支,它与生化药学一起构成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注意: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多肽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 ——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 1.固有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 1.固有耐药性 ——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 原因: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2.获得耐药性 ——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 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种因素。 ①染色体突变;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多药耐药性(MDR) 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实用药物学基础无纸化考试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

第一章绪论 A型题(单项选择题) 1.下列方法按任务分类的是( B )。 A.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B.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C.常量分析与微量分析 D.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E.重量分析与滴定分析 2.在半微量分析中对固体物质称量范围的要求是( A )。A.0.01~0.1g B. 0.1~1g C. 0.001~0.01g D.0.00001~0.0001g E. 1g以上 3. 滴定分析法是属于( C )。 A.重量分析 B. 电化学分析 C. 化学分析 D.光学分析 E. 色谱分析 4. 鉴定物质的组成是属于( A )。 A.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结构分析 D.化学分析 E. 仪器分析 5. 在定性化学分析中一般采用( E )。 A.仪器分析 B. 化学分析 C. 结构分析 D.微量分析 E. 半微量分析 6. 在常量分析中对体物质称量范围的要求是(B)。 A.>0.2g B. >0.1g C. 0.1~0.01g D.0.01~0.001g E. <0.001g 7. 在半微量分析中对试液体积取量范围的要求是(C)。A.>10ml B. >20ml C. 10~1ml D.1~0.01ml E. <0.01ml 8. 按样品用量分类滴定分析应该属于( A )。 A.常量分析 B. 光学分析 C. 化学分析 D.微量分析E. 半微量分析良反应 9. 测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 B )。 A.仪器分析法 B. 化学分析 C. 定性分析 D.微量分析 E. 半微量分析 10. 确定未知样品的组分( C )。 A.仪器分析法 B. 化学分析 C. 定性分析 D.微量分析 E. 半微量分析 11. 测定0.2mg样品中被测组分的含量,按取量的范围应为 ( D )。 A.仪器分析法 B. 化学分析 C. 定性分析 D.微量分析 E. 半微量分析 12. 用化学方法测定8ml样品溶液中被测组分的含量 ( E )。 A.仪器分析法 B. 化学分析 C. 定性分析 D.微量分析 E. 半微量分析 13. pH计测定溶液的pH( A )。 A.仪器分析法 B. 化学分析 C. 定性分析 D.微量分析 E. 半微量分析 X型题(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分析方法按对象分类的是( DE )。 A.结构分析 B. 化学分析 C. 仪器分析 D.无机分析 E. 有机分析 2. 下列分析方法称为经典分析法的是( BC )。 A.光学分析 B. 重量分析 C. 滴定分析 D.色谱分析 E. 电化学分析 3. 按待测组分含量分类的方法是( ABC )。 A.常量组分分析 B. 微量组分分析 C. 超量组分分析 D.常量分析 E. 微量分析 4. 仪器分析法的特点是( ABC )。 A.准确 B. 灵敏 C. 快速 D.价廉 E. 适合于常量分析 第二章定量分析概述 A型题(单项选择题) 1.一般测定无机物质样品首先选择的溶剂是(C )。 A.酸 B.碱 C.水 D.混合酸 E.有机溶剂 2.固体样品的采取可按( D )分法多次缩分。 A.一 B. 二 C. 三 D.四 E. 五 3. 装在大型储槽里的液体样品在取样时,应取( D ) 溶液为样品。 A. 底部 B. 上部 C. 中部 D. 不同深度 E. 任意部位 4. 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进行称量时,若以克为单位,其 结果应记录到小数点后( D )位。 A.一 B. 二 C. 三 D.四 E. 五 5. 用减重称量法精密称取样品X克系指:用万分之一分 析天平进行减重称量法称量,称出的样品质量应在X± ( D )%克范围内。 A.1 B. 2 C. 5 D.10 E. 20 6. 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系统误差( B )。 A.天平零点突然有变动 B. 天平砝码被腐蚀 C. 操作人员看错滴定管读数 D.滴定时从三角烧瓶瓶中溅失少许试液 E. 以上均不属系统误差 7. 由于天平不等臂造成的误差属于( C )。 A.方法误差 B. 试剂误差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⑴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 生物。 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 剂。⑶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⑷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⑸无菌: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⑹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⑺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二、热力灭菌法原理: ⑴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 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包括: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⑵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 固变性;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包括: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1.1-62.8℃30分钟,71.7℃经15-30秒)、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 (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 三、辐射杀菌法紫外线 原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0~266nm波长UV与DNA吸收光谱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并可杀灭病毒。特点:穿透力较弱。应用: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 四、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真菌。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 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 五、口腔黏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阴道、膀胱、尿道等可用0.1%~0.5%氯已定或1g/L高锰酸钾。 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章噬菌体 一、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基本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 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 二、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 ①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②温和噬菌 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性状态。 三、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 解。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 二、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遗传性变异是细菌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改变了 的性状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三、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转化:是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转入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

微生物药物学基本问题

一、理解下列有关专业名词,并译成英文 1、抗生素后效应 2、生物转化 3、微生物药物 4、多药抗性 5、突变生物合成 6、稀有放线菌 7、手性药物 8、酶抑制剂 9、青霉素结合蛋白10、抗菌生长促进剂11、前体12、主动外排泵系统13、超广谱 -内酰胺酶14、选择压力15、选择毒力16、最低抑菌浓度17、定向生物合成18、杂交生物合成19、阻断突变株20、葡萄糖效应 21、生理酸碱性物质22、反馈抑制23、反馈阻遏24、初级代谢产物 25、次级代谢产物26、分叉代谢物27、随机筛选28、推理筛选 29、高通量筛选30、理性化筛选31、组合生物化学32、组合生物转化 33、原生质体融合34、菌种改良35、手性药物36、动态动力学拆分 37、生物催化拆分38、对映体过剩39、水解酶40、裂合酶41、脂肪酶/酯酶 二、论述题 1、简要阐述利用微生物生物合成原理,寻找微生物新药的途径和方法。 2、设计一个应用组合生物转化技术获得新药的实验方案。 3、描绘一个集中所有耐药机制的细菌耐药性的模式图,并作简要阐述。 4、简要阐述从抗生素到微生物药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5、组成工业微生物菌种培养基的基本原理和成分。 6、从微生物发酵代谢液中分离纯化目标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7、在微生物菌种的诱变处理过程中常用的诱变剂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8、工业发酵过程中采用中间补料或流加补料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9、简述常用灭菌的方法和原理。 10、画出高压灭菌锅的管路,以及简述操作方法和工作原理。 11、简述玻璃发酵罐的工作原理。 12、为什么摇瓶培养需要振荡,以及为什么发酵罐培养需要搅拌和通气。 13、HPLC和TLC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4、自然分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分离的方法有哪几种,简要说明其操作过程。 15、微生物菌种保藏的方法有哪几种,简要阐述牛奶冷冻保藏的原理和过程。 16、简要阐述无菌操作台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注意点。 17、简要阐述冷冻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 18、简要阐述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改良的方法和途径。 19、基因工程技术在抗生素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你认为近几年来在这一领域中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为什么。 20、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试剂有哪几种,简述其原理和配置过程。 21、酶抑制剂的概念是什么,动物酶抑制剂和细菌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各是什么。 22、什么叫复合培养基,什么叫合成培养基。实验室常用的复合氮源有哪几种,常用的复合碳源有哪几种。 23、根据化学结构分类,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哪几种,简要阐述其作用机制和细菌对这些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4、什么叫特异性耐药,什么叫非特异性耐药,请举例说明。 25、链霉菌是产生抗生素的主要微生物,简述其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发育周期,并列举5种以上由链霉菌产生的、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的名称。 26、免疫调节剂的概念是什么,目前临床使用的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有哪几种。 27、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I+II:协同(增强) I+Ⅲ:拮抗(可能) II+Ⅲ:协同(增强或相加) I+Ⅳ:协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s) 包括:1、青霉素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非典型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 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激活细菌自溶酶。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Penicillins) (一)天然青霉素类(窄谱青霉素)Natural Penicillin 青霉素G 抗菌谱: ★大多数G+球菌:溶血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 ★少数G-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放线菌。 临床应用 首选: ★溶血链球菌A组、B组感染: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扁桃体炎等。 ★敏感葡萄球菌感染、鼠咬热。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与链霉素联用)。 ★淋病。 ★梅毒、回归热。 ★流行性脑膜炎(首选SD,SD无效时才首选)。 ★破伤风、白喉(与抗毒素合用)。 ★钩瑞螺旋体病、放线菌病。 (二)半合成青霉素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1.耐酶类青霉素(异恶唑类青霉素) 药物:氟氯西林 抗菌特点:①耐酶,耐酸;对G-菌无效。 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该类药可产生耐药性。 应用: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2.广谱青霉素类 代表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西林) 共同特点:(1)广谱。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微生物学 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本章节学习重点: 掌握或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繁殖方式、人工培养方法以及与细菌鉴别和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 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G+菌与G-菌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具抗原性等。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 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 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 功能: (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 (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实用药物学基础》 实践教学大纲

《实用药物学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适用于3年制高职高专教育药学专业 课程编号:编写时间:2010年6月 课程名称: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类型: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 适用专业:药学学时:34 一、实践教学大纲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三年制)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修订的药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进程表中的实用药物学基础总学时数112学时,其中理论为78学时,实验、实训为34学时编制的教学大纲基础上进行修订。 本大纲是教师从事实用药物学基础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须遵守和执行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督导组和上级领导检查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还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的依据。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校内实验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巩固和理解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使学生学习基本的药物学实验方法,掌握药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对实验结果具有初步统计、分析的能力、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科学思维的能力,初步具备药学相关知识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校外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上,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设计情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在医院药剂科完成相应的实训内容。掌握各类药物常用制剂的剂型、分类摆放、药品保管与养护等相关知识。初步具有处方调剂、处方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溶液浓度的换算和制剂的配制;通过

抗菌药物分类90282

抗菌药物分类90282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I+II:协同(增强) I+Ⅲ:拮抗(可能) II+Ⅲ:协同(增强或相加) I+Ⅳ:协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s) 包括:1、青霉素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非典型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 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激活细菌自溶酶。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Penicillins) (一)天然青霉素类(窄谱青霉素)Natural Penicillin 青霉素G 抗菌谱: ★大多数G+球菌:溶血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 ★少数G-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放线菌。 临床应用 首选: ★溶血链球菌A组、B组感染: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扁桃体炎等。 ★敏感葡萄球菌感染、鼠咬热。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与链霉素联用)。 ★淋病。 ★梅毒、回归热。 ★流行性脑膜炎(首选SD,SD无效时才首选)。 ★破伤风、白喉(与抗毒素合用)。 ★钩瑞螺旋体病、放线菌病。 (二)半合成青霉素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1.耐酶类青霉素(异恶唑类青霉素) 药物:氟氯西林 抗菌特点:①耐酶,耐酸;对G-菌无效。 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该类药可产生耐药性。 应用: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2.广谱青霉素类 代表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西林)

11级实用药物学基础实验报告单

11级实用药物学基础实验报告单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实验报告 201 年月日 姓名系专业班级试验地点 课程《实用药物学基础》题目实验一实用药物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 一、动物捉拿及固定方法 小白鼠 右手抓住其尾部放在鼠笼盖铁纱网上,用左手拇指及食指沿其背部向前抓起颈背部皮肤,并以左手的小指、无名指固定其尾部,便可将小鼠固定在手上。 大白鼠 用右手提起尾部,放在粗糙面上,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捉其头部,其余三指夹住背腹部即可固定。 二、动物的给药方法 小白鼠 灌胃法(i.g.):以左手固定小鼠后,使其腹部朝上,颈部伸直。右手持配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插入口腔,再从舌面沿上腭进入食道。小鼠灌胃容量一般为0.1~0.3m1/10g。 腹腔注射(i.p.):以左手固定小鼠,方法同灌胃,右手持注射器,取30度角将针头从下腹部向头端刺入腹腔。进针部位不宜过高,刺入不宜太深,以免伤及内脏。小鼠腹腔注射量一般为0.1~0.3ml/l0g。 皮下注射(s.c.):用左手固定小鼠后,右手持注射器于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处进针即可。

【思考题】 1、小白鼠捉拿注意事项。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实验报告 201 年月日 姓名系专业班级试验地点 课程《实用药物学基础》题目实验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 器材:粗天平、lml注射器、小鼠灌胃针头等。 药品:15%硫酸镁(含水)溶液。 动物: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 【方法与步骤】 取小鼠2只,分别称重标记。一只由腹腔注射10%硫酸镁溶液0.2ml/l0g;另一只用同样剂量的硫酸镁灌胃。分别将两鼠置小笼中,观察其表现有何区别。 【实验结果】 记录于填入下表。 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 鼠号体重(g)药量(ml/10g)给给药途径给药前表现给药后表现

抗菌药物分类(新)

抗菌药物分类 主要分为八大类,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 青霉素类 常用的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青霉素类药物的主要优点为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孕妇及儿童使用较为安全,不影响肝功能。但应注意的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头孢菌素类 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的有头孢唑啉(先锋5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等,口服的有头孢氨苄(先锋4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脏毒性低。注射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口服的有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对人体毒性低等特点。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口服的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脂、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等。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胃肠道感染和败血症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广泛的抗菌谱而优于前三代。因与青霉素发生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很小,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目前已上市的有注射用的头孢吡肟、头抱匹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但价格较为昂贵。有可能发生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应用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后因其可将体内正常有益细菌杀死,易发生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等,应引起重视。 另外有多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组成的复方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等,联合使用时有增强抗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的作用。

药学微生物学期末归纳总结

二、名词解释(20分) 1.异染颗粒_____________胞质颗粒中含有一种主要成分为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经亚甲蓝染色后着色较深,叫异染颗粒,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2.菌落__________由单个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称为菌落。 3.条件致病菌____________有些细菌在人体皮肤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当条件改变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致病。这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4.肥达试验___________将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通过检测抗体滴度的高低和初期、恢复期抗体的增长程度来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5.汹涌发酵____________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等现象。 6.卡介苗___________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上百次的接种,历经13年的传代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可使人获得对结核病的免疫力。 7.菌群失调____________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称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8.SPA________即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lgG分子的Fc受体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争夺Fc段,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9.SSPE________即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一种以白质和灰质损害为主的全脑炎。由缺损型麻疹病毒慢性持续感染引起的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衰退性疾病。 10.转导______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形状。这样的方式成为转导。11.HBsAg__________即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小球型颗粒和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 12.内基小体________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在胞质内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称为包涵体,或内基小体。具有诊断价值。 13.细菌的L型_______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在某些理化或生物作用下被破坏或抑制,但在高渗的环境中仍可存活。称为细菌的L型。

级实用药物学基础实验报告单

201 年月日 姓名系专业班级实验地点 课程《实用药物学基础》题目实验一实用药物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 一、动物捉拿及固定方法 小白鼠 右手抓住其尾部放在鼠笼盖铁纱网上,用左手拇指及食指沿其背部向前抓起颈背部皮肤,并以左手的小指、无名指固定其尾部,便可将小鼠固定在手上。 大白鼠 用右手提起尾部,放在粗糙面上,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捉其头部,其余三指夹住背腹部即可固定。 二、动物的给药方法 小白鼠 灌胃法(i.g.):以左手固定小鼠后,使其腹部朝上,颈部伸直。右手持配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插入口腔,再从舌面沿上腭进入食道。小鼠灌胃容量一般为0.1~0.3m1/10g。 腹腔注射(i.p.):以左手固定小鼠,方法同灌胃,右手持注射器,取30度角将针头从下腹部向头端刺入腹腔。进针部位不宜过高,刺入不宜太深,以免伤及内脏。小鼠腹腔注射量一般为0.1~0.3ml/l0g。 皮下注射(s.c.):用左手固定小鼠后,右手持注射器于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处进针即可。 【思考题】 1、小白鼠捉拿注意事项。

201 年月日 姓名系专业班级实验地点 课程《实用药物学基础》题目实验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 器材:粗天平、lml注射器、小鼠灌胃针头等。 药品:15%硫酸镁(含水)溶液。 动物: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 【方法与步骤】 取小鼠2只,分别称重标记。一只由腹腔注射10%硫酸镁溶液0.2ml/l0g;另一只用同样剂量的硫酸镁灌胃。分别将两鼠置小笼中,观察其表现有何区别。【实验结果】 记录于填入下表。 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 鼠号体重(g)药量(ml/10g)给给药途径给药前表现给药后表现 1 2 【注意事项】 1.掌握正确的灌胃操作技术,不要误插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后者可出现如同腹腔注射时的吸收症状,重则死亡。 2.注射后作用发生较快,需留心观察。 【思考题】 给药途径不同时,药物的作用为什么有的会出现质的差异,有的则产生量的不同?

微生物药物学思考题

微生物药物学思考题 1、简要阐述微生物药物的定义和组成 2、简要阐述微生物药物学的研究内容 3、简要阐述从抗生素到微生物药物的发展概况 4、简要阐述发现微生物新药的途径 5、简要阐述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获得新药的基本过程 6、简要阐述应用微生物生物合成原理,创造新的微生物药物的方法 7、简要描述β-内酰胺抗生素的结构特征 8、列举10种以上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品种 9、简要阐述β-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0、简要阐述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阐述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1、简要阐述克服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对策 12、简要阐述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13、简要阐述肾脱氢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14、简要描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 15、简要阐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6、简要阐述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阐述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7、列举5种以上目前临床应用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品种和5种以上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品种 18、简要阐述克服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对策 19、何谓核糖体工程?如何利用核糖体工程来提高抗生素产生菌的生产能力? 20、简要描述MLS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 21、简要阐述MLS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22、简要阐述细菌对MLS类抗生素阐述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23、简要产生链阳性菌素A、B混合物的作用机制 24、M LS类抗生素钝化酶有哪几种? 25、列举5种以上目前临床应用的天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品种和5种以上半合成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品种 26、红霉素类抗生素的拓宽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27、简要描述糖肽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 28、简要阐述糖肽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29、简要阐述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阐述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30、由转座子Tn1546编码的有那些酶,其功能分别是什么? 31、万古霉素耐药基因抑制剂包括哪几种? 32、除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三大抗生素类别外,列举其他5个类别的抗 生素。 33、简要产生利福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4、简要产生细菌对利福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分类整理

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 分类整理

抗真菌药物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1、抗生素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制霉素、灰黄霉素;2、唑类:分为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和联苯苄唑)和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3、丙烯胺类:特比奈芬;4、嘧啶类:氟胞嘧啶。 1、两性霉素B:广谱抗真菌药,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在膜上形成孔道,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细菌不含固醇类物质,对细菌、立克次体、病毒无效,人体细胞含固醇类,因此对人毒性大而严重。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滴注前需给患者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滴注液中加生理量的地塞米松可减轻反应。不能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以防肾毒性。 2、氟胞嘧啶:在体内转化为5-FU,抑制真菌DNA合成而不抑制哺乳动物细胞合成核酸,故不良反应少。主要与两性霉素B合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可产生协同作用。 3、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广谱抗真菌药,可抑制真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合成,抑制真菌生长。 4、特比萘芬; 抑制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 5、卡泊芬净:能有效抑制β(1,3)-D-葡聚糖的合成,从而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合成。 6、咪康唑及克霉唑:局部应用。 抗病毒药物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1)穿入和脱壳抑制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恩夫韦地、马拉韦罗。 (2)DNA多聚酶抑制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

昔洛韦、膦甲酸钠。 (3)反转录酶抑制剂:①核苷类: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②非核苷类:依法韦伦、奈韦拉平、地拉韦定。 (4)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英地那韦、奈非地韦和安普那韦等。 (5)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 (6)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干扰素。 (7)阻碍病毒生物合成:碘苷抑制胸腺嘧啶核苷合成酶,阿糖胞苷干扰DNA聚合酶 1、阿昔洛韦:对单纯疱疹病毒(HSV)作用强。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CMV)的抑制作用强于阿昔洛韦(100倍)。 2、反转录酶抑制剂及蛋白酶抑制剂抗HIV药。 3、金刚烷胺:特异性地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对乙型流感无效。 4、鸡尾酒疗法——艾滋病治疗联合用药疗法,3联:齐多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 5、拉米夫定既可抑制HIV、又可抑制乙肝病毒(HBV)。 抗结核药 1、异烟肼(H):抑制分枝菌酸(结核分枝杆菌壁特有成分)的合成,从而使细胞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不良反应有神经毒性,异烟肼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B6相似,维生素B6在体内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异烟肼能竞争性抑制维生素B6的生物作用,并促进维生素B6的排泄,从而产生神经毒性,表现为周围神经炎。肝毒性。为肝药酶抑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