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回顾与展望_张福绥

近现代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回顾与展望_张福绥
近现代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回顾与展望_张福绥

近现代中国水产养殖业

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福绥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 要:本文较为系统地回顾了近现代我国淡、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历史,重点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水产养殖业成功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分析了制约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种质、病害与环境等关键问题,展望了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前景。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朗,即朝着生态养殖和工程养殖两个方向发展;其理论基础是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达到互为友好、持续高效;其总体目标是实现养殖生物良种化、养殖技术生态工程化、养殖产品优质高值化和养殖环境洁净化,最终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对策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立足基础研究,强化高新技术的应用;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推出养殖新良种;从平衡水域各产业的需求出发,调整现有养殖区养殖结构、规模与布局;集成现代生物和工程技术,实施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以养殖生态学理论和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浅海离岸设施渔业;从改善我国人口营养结构出发,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等。

关键词:淡水养殖 海水养殖 种质 病害 养殖环境 现状与展望

China Aqua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and

Contemporary Age:Status and Prospects

Memebr of The CAE ZHANG Fusui

(Institute of Oceanology,C 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Qingdao266071)

A 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riculture and freshwater aquiculture in modern China.The theories and key tec hnologies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achieved in China since1949are summarized.Major problems i.e., disease,deterioration of germ plasm and aquaculture environment,all of which jeopard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are discussed,as are also the prospects of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21st c entury.The two directions for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are ec ological aqua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quaculture.F uture aquaculture is based on the im plementation of modern biological theories and bio-technology to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d organ-ism and the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attain env 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In particular,the gener-al goal for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s to realiz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cultured species,ec ological

engineering of cultured technologies,increased value of aquacultural products and cleaning of cul-ture environment.Eventu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will be achieved.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ing aquaculture industry in the new century are as follows:im 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 ering aquaculture strategy,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taking advantag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to strengthening application of high tech-nology;im plementation of stock breeding project to continually produc e new culture strains;from the balanc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various industries associated with the water area,adjusting culture structure,scale and layout in existing culture water areas;integration of modern bi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carrying out engineering aquaculture in land and supratidal zon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fishery facilities in off-shore shallow sea on the basis of aquaculture ecologi-cal theories and modern engine ering technologies;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al product proc essing indust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nutrition structure of China's population.

Key words:freshwater aquiculture,mariculture,germ plasm,disease,cultural environ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都有密切的联系。水产养殖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为世界水产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产量高于捕捞产量的国家,2000年水产养殖产量高达2578万吨,占全国渔业总产量(4279万吨)的60.2%。与此同时,亟待解决的种质、病害与环境等关键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回顾总结我国水产养殖业经验和教训,展望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态势和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十分必要。

1 近现代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历史回顾

1.1 淡水养殖

我国淡水养鱼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末周初就有养鱼的记录,至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陶朱公范蠡根据当时的养鱼经验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著作《养鱼经》。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养鱼实践,不断地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池塘养鱼在殷代的末期见有最早的记载,当时可能主要是养鲤。战国时期,养鲤已相当普遍,而且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汉代,养鲤事业更有大的发展,所谓千石鱼陂和利用昆明池养鱼都是大水面养殖。稻田养鲤开始于三国,活鱼运输最早见于南北朝。唐代因鲤象征皇族,因此养鲤事业受到很大的摧折,而草鱼、青鱼、鲢、鳙的试养可能就在唐代初期,在长江和珠江沿岸地区开始。成功的经验由近到远,逐渐推广并积累经验,到了唐代末期已有相当的规模。宋代,草鱼、青鱼、鲢、鳙的饲养有了更大的发展。九江的鱼苗已成专门企业,从此运转到江西的内地、浙江和福建;就在这些地区还发展成夏花和食用鱼的饲养业。通过生产实践,对这些饲养鱼的食性和相互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明代,有关草鱼、青鱼、鲢、鳙饲养的经验更加丰富。自鱼苗一直到食用鱼的饲养过程中,如鱼池的建造、放养密度、搭配比例、分鱼、转塘、饲料、施肥等等都积累了较好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鲢、鳙、草鱼、青鱼(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问题,系统深入进行了主要养殖鱼类性腺发育规律与其有关的内分泌器官发育规律与机能、受精细胞学以及胚胎发育形态生态学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于1958年和60年代初人工繁殖鲢、鳙与草鱼、青鱼相继获得成功,并研究完善亲鱼培育、催情产卵和受精卵孵化等综合技术,结束了淡水养鱼依靠捕捞天然苗丰歉难以控制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四大家鱼鱼苗供应问题,也为其它水产养殖动物的人工繁殖技术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国水产科学工作者在养鱼池生态学与食用鱼养殖技术、稻田养鱼生态系与综合技术、冰下水体生态系与鱼类安全越冬技术、鱼类养殖种类结构与养殖方式、内陆大型水域鱼类增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从而实现了我国淡水鱼类养殖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我国淡水养殖产量达到1517万吨。

我国的淡水养殖也推动了世界淡水养殖业的发展,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的草鱼和鲢、鳙等主要养殖鱼类相继传入欧美;70年代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中国建立了养鱼培训中心,先后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学员数百人;同时我国的几种主要养殖鱼类也被移养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中国的养鱼技术,对世界淡水渔业的发展和淡水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2 海水养殖

与淡水养殖业相比,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较短。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海水增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虾贝并举、以贝保藻、以藻养珍的良性循环。如同淡水养殖业,我国海水养殖业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藻、虾、贝三次产业浪潮和目前正在形成的海水鱼类养殖产业浪潮。2000年,全国海水养殖产量达到1061万吨,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养殖总产量的39%,居世界之首,海水养殖产量约占全球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鱼类42.7万吨,甲壳类34.3万吨(含对虾21.8万吨),贝类860.7万吨,大型藻类120万吨。目前我国海水养殖种类已达100余种,年产量超10万吨的就有牡蛎、贻贝、扇贝、蛤、缢蛏、对虾、海带、紫菜等。

1.2.1 藻类养殖

我国的藻类养殖居世界首位。其中最主要的是海带和紫菜,特别是海带。其产量和养殖技术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本世纪初海带自日本引入我国,5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吴超元为首的科学家们解决了海带养殖方法及一系列技术问题,先后开展了筏式养殖法、夏苗培育法、外海施肥法、海带南移养殖、海带的切梢增产法、遗传育种研究和新品种的选育等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紫菜生活史等研究解决了紫菜人工养殖事业上最关键的孢子来源问题,为我国紫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60年代以来组织紫菜养殖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提出了紫菜大面积育苗及半人工采亩、全人工采苗的一整套技术,使我国紫菜养殖具有了高度科学管理水平并形成全人工养殖的产业。

此外,裙带菜、石花菜、细基江篱繁枝变型、龙须菜,异枝麒麟菜等藻类养殖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

我国微藻工厂化养殖以螺旋藻和杜氏藻为主,螺旋藻工厂化养殖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江苏、山东等省区;杜氏藻养殖主要集中在天津和内蒙古。

1.2.2 对虾养殖

我国对虾养殖业曾创造过辉煌的业绩,早在1960年吴尚勤、刘瑞玉等首次在实验室内培育出第一批中国对虾虾苗;70年代后期,驻青岛等有关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通力协作、联合攻关,突破了中国对虾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和养成技术,80年代对虾养殖转入快速发展,90年代初期对虾养殖进入高峰,养殖面积16万ha,育苗能力1000亿尾,产量达到22万吨以上。

1993年起,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世界性对虾病毒性疾病暴发的直接影响,我国对虾养殖业出现了大幅度滑坡,从此对虾养殖产业步入低谷。尽管导致对虾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尚有争议,但可以肯定,养虾业发展过热,养殖环境和自然环境失调,大量工业、农业、生活污水和来自虾塘的污染大量入海,加速了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是最根本的原因。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业还处于寻求复苏阶段,如何预防虾病、提高单位养殖产量、减轻对虾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是今后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业重点解决的问题。

1.2.3 贝类养殖

我国以牡蛎为代表的贝类养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明朝郑鸿图的《业蛎考》。如广东沿岸投石养殖近江牡蛎,福建沿岸插竹与条石养殖褶牡蛎以及平整滩涂养殖缢蛏、泥蚶等,历史都很悠久。我国人工养殖淡水珍珠的历史也近千年,产量和质量都居世界前列。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南海开始了人工培育有核珍珠研究,并已形成产业。

50年代以来,由于滩涂围垦等原因,滩涂贝类的自然苗场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我国先后开展了泥蚶、缢蛏、菲律宾蛤仔、青蛤等多种埋栖性贝类人工育苗研究,并建立成套育苗技术,先后已投入种苗生产。

70年代贻贝养殖的规模化,标志着我国浅海贝类养殖业的真正崛起。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地引进了海湾扇贝,形成贝藻轮养与贝虾混养等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随着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生理生态学研究的进展,逐步使贝类养殖业进入一个科学理论指导

的新时代,从而在养殖种类开发利用、自然采苗,种苗培育、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到目前为止,我国浅海已养殖种类有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墨西哥湾扇贝、贻贝、长牡蛎、近江牡蛎、文蛤、蛤仔、青蛤、缢蛏、泥蚶、魁蚶、珠母贝等。

80年代后期,我国开展养鲍技术的研究,包括海上箱式养殖,沿岸筑塘养殖及陆上工厂化养殖。陆上养鲍在中国已走向产业化,辽宁大连、山东长岛、荣成以及闽粤沿海等地发展较快。

1.2.4 鱼类养殖

海水鱼类鱼 养殖法在我国已有近400年的历史。1958年张孝威开创了我国海水鱼类苗种培育研究;嗣后40多年来,我国水产工作者在海水鱼类的亲鱼培育、种苗培育、越冬、养成、引种、配合饲料、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50多种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成功,如梭鱼、

牙鲆、大黄鱼、黑鲷、真鲷、石斑鱼、

东方、海马等。在商品鱼养成方面,建立了适合我国南方港湾环境的大黄鱼、真鲷、石斑鱼、黑鲷、黑、鲈鱼、笛鲷、东方的网箱养殖技术。离岸网箱养殖设施和技术研究刚刚起步,但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仅限于北方沿海,以牙鲆和石鲽为主,养殖技术较为成熟,养殖模式为半封闭式(夏、秋季)和全封闭式(春、冬季)。

1.3 近代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技术成就

1.3.1 种质资源及保存技术

自80年代起,先后开展了“长江、珠江、黑龙江鲢、鳙草鱼原种收集和考种”、“淡水鱼类种质鉴定技术”、“淡水鱼类种质标准参数”和“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等项研究,取得下列研究成果:初步查明三水系鲢、鳙、草鱼种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和生长差异,长江水系鲢、鳙比珠江水系鲢、鳙生长快是遗传因子所致,而性腺发育与成熟年龄的差异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确立了10种淡水鱼种质鉴定技术并提出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兴国红鲤、散鳞镜鲤、方正银鲫、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等种质标准参数;从形态特征、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生化遗传、核型、DNA含量、营养成分进行了详细比较,提出了在人工生态和低温、超低温条件下保存鱼类种质资源技术,建立了“草鱼、青鱼、鲢、鳙和团头鲂种质资源天然生态库,14种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人工生态库、10种不同的淡水鱼类精液冷冻保存库和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数据库人工智能信息系统。

90年代以来,为了保持优良养殖种类种质资源和扩大其覆盖率,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兴建了20个鱼类、2个中华绒螯蟹、2个中华鳖、2个藻类(海带、紫菜),3个贝类等国家级水产原种、良种场。

1.3.2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杂交选择育种 自1960年以来,先后选育出“海青一号”等近10种不同叶形、厚度、品质的海带品种。1973年以来,开始进行淡水鱼类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的系列工作,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以来,我国鱼类杂交育种共进行了3个目、5个科、18个属、25种鱼间的远缘杂交和8个鲤种内经济杂交组合(丰鲤、荷元鲤、岳鲤、芙蓉鲤、三杂交鲤、颖鲤等),计112个组合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其中鲤种内杂交的效果最好。在虾蟹类和贝类方面进行中国对虾与斑节对虾杂交、不同地理种群的皱纹盘鲍杂交研究,取得一定结果。

雌核发育 根据方正银鲫天然雌核发育的特点,利用兴国红鲤精子进行雌核发育研究,获得具有明显经济效益和科学价值的异源银鲫。

人工诱导多倍体 采用杂交、温度休克、静水压力和核移植等方法获得鲤、草鱼、鲢、白鲫、水晶彩鲫三倍体和鲤、白鲫、水晶彩鲫四倍体;中国对虾和中华绒螯蟹三倍体与四倍体以及长牡蛎、皱纹盘鲍、栉孔扇贝、珠母贝等三倍体。

体细胞育种 童第周先生创立的鱼类核移植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不仅证明细胞质对性状遗传的作用,而且取得具有理论价值

的金鱼与、鲤与鲫、金鱼与鲫和具有经济价值的颖鲤。应用连续核技术把短期培养的鲫肾细胞核和尾鳍细胞核作为供体获得“试管鲫”。

基因转移育种 构建了大麻哈鱼、黄盖鲽、黑龙江鲤基因文库,分离和克隆了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合成了鲤生长激素基因启动子;把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鲫、泥鳅及鲤等受精卵中,获得生长快的泥鳅、鲫。这项成果具世界领先水平。

新品种育成 我国水产生物品种育成工作取得较好效果,其中以鲤、鲫的品种育成效果最好,先后育成兴国红鲤、荷包红鲤、建鲤、高寒鲤、颖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和彭泽鲫、异育银鲫、松浦鲫等10个品种及其品系。

1.3.3 水产生物的引种与移植驯化

我国是世界上引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60年代以来,已引进鱼类40余种、虾类8种、贝类8种、藻类10余种,有的已形成产业化规模。

如罗非鱼、

斑点叉尾、加州鲈、罗氏沼虾、凡纳对虾(南美白对虾)、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虾夷马粪海胆等。其中海湾扇贝的养殖,2000年年产量已达60多万吨,形成浅海筏式养殖的重要产业;凡纳对虾也已成为我国海水池塘重要的养殖对象。

水产生物移植驯化工作取得较好效果的有团头鲂、银鲫、银鱼(太湖新银鱼、短吻银鱼、大银鱼)、池沼公鱼,促进了湖泊、水库和池塘养鱼业。

1.3.4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营养需求 开展了主要养殖鱼类、虾蟹类和中华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营养需要量和饲料中适宜含量的研究。其中草鱼、青鱼、鲤、团头鲂、尼罗罗非鱼、鳗鲡、鳜、真鲷、黑鲷、花鲈、中国对虾、罗氏沼虾、中华鳖对蛋白质与氨基酸、脂肪与脂肪酸、主要维生素和矿物盐的需要量和饲料中适宜含量都基本查明,为研制配合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配合饲料营养标准与配方 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主要养殖鱼类配合饲料营养标准研制,先后制定了鲤、草鱼、尼罗罗非鱼、中国对虾等配合饲料营养标准,但尚未颁布执行。同时在养殖业和水产饲料工业迅速发展的驱动下,广泛开展了淡、海水主要养殖鱼类、虾蟹类、中华鳖等饲料配方研究,研制出许多优质配方。

饲料添加剂 随着养殖业与饲料业的发展,相继开展了许多水产养殖动物,特别是名优养殖种类的添加剂研制。目前,鲤、草鱼、尼罗罗非鱼、鳗鲡、鲈、鳜、真鲷等鱼类和中国对虾、罗氏沼虾与中华鳖等维生素、矿物盐添加剂,以及几种肉食性鱼类和虾类的诱食剂与促生长剂都已商品化,但效价尚需进一步提高。

1.3.5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应用基础理论与防治技术

50年代开始进行淡水养殖鱼类寄生虫病、细菌性病、真菌性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的调查研究,并相应开展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鱼类免疫学、病毒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肿瘤学等基础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开始进行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研究。

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查明我国鱼病100余种、虾病40余种、病原体450余种和饲养鱼类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与流行情况,探明大多数寄生虫病的病原与发病机理,查明30余种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病症、发病规律与流行情况;查明草鱼出血病和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分别为呼肠弧病毒与WSSV病毒),基本探明其典型病症、组织病理、致病机理、传播途径与机制等。对蟹类、贝类、两栖与爬行类养殖种类的常见病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2 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2.1.1 种质问题———缺乏品质优良、抗逆能力强的养殖对象

我国水产养殖的生物基本上都是野生型的,未经过家化过程的遗传改良,因而,除保留了野生型对环境温度等变化适应性较强的优点外,更多地表现为对养殖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如密度变化、营养条件、病原体的侵害和恶化的水环境等。由于海水养殖野生型种类的种质难以适应逐渐恶化的环境,经过长期密集养殖后易发生大规模死亡。如我国北方土著种———栉孔扇贝等。此外,野生型群体经过数代养殖后,其子代性状分离,可能有一部分个体是对某些环境(病原)的敏感型,易发生死亡,并诱发其他个体的死亡。

2.1.2 病害问题———养殖类群单一并长期持续密集养殖,致使病害肆虐

淡水养殖中,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草鱼等病害严重。在传统海水池塘对虾、滩涂贝类养殖中,养殖种类或类群单一问题由来已久。对虾养殖业进入产业化的长时间内,中国对虾一直是当家种类,只是产业滑坡之后才开始重视生态养殖,强调多元化养殖,继而有了不同种类或类群搭配、不同养殖模式并举的新型养殖技术。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在不同生态类型海区的养殖种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某海区适于某种生物养殖,其养殖生物量就会严重超过环境负荷,进行掠夺式养殖。局部海区长期结构单一的密集养殖,使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由于超支而贫乏,造成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调,致使某些污损、赤潮和病原生物异常发生,而且由于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能量转化率虽高,但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极易引发病害的发生

和流行。

2.1.3 环境问题———养殖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

据统计,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高达80亿吨。另外,大量富含有机质、无机氮和磷及有机农药的农业污水也随泾流进入内陆水体与近海水域,致使养殖水质恶化,严重地影响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

除了外源污染物的进入外,养殖业本身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新增加的养殖设施使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流场发生改变,而且,由于养殖设施的屏障效应,使流速降低,影响了营养物质的输入和污物的输出,使陆源污染物得不到及时的稀释扩散,滞留在养殖水域。由于堆积了大量生产加工过程的废弃物等有机物并矿化,使海底和池底抬升,水深变浅,既降低了水域的使用功能,也成为二次污染的污染源。此外,植物性种类有机质的溶出,动物性种类养殖过程中的人工残饵及代谢产物的排放等都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

2.2 原因分析

2.2.1 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理论和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生产的需要,科研滞后于生产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出现了“产业浪潮”之后的“滑坡”,如对虾和栉孔扇贝等。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多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海水养殖理论和技术缺乏真正的突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和有关部门对海水养殖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和投入经费的不足。因此,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增加海水养殖理论研究的经费势在必行。实施海水养殖创新工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优先安排科研项目,优先资助科研经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突破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和技术措施。就浅海养殖面临的困境而言,我们认为有关科研主管部门应尽快立项,重点支持种质及病害和养殖生态学的研究。

2.2.2 缺乏整体开发利用的战略意识

不合理开发加剧人类活动对湖泊、河口和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海水增养殖业尤为严重,在缺乏系统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情况下,大规模开发,无论布局,还是养殖模式,都缺乏养殖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调控等技术的指导。近年来,我国滩涂埋栖性贝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除酷捕滥采外,沿岸带不合理开发破坏滩涂埋栖性贝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则是最重要的原因。如干旱地区利用昂贵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养鱼;在潮上带大片兴建虾池,利用地下水养殖对虾,发展对虾单一种类的养殖,一方面导致其产业滑坡,另一方面也严重破坏了大片滩涂的生态平衡。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也造成地下水趋向枯竭,导致局部地面下沉,进而导致海水倒灌,后果不堪设想。

3 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态势

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朗,即朝着生态养殖和工程养殖两个方向发展;其理论基础是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达到互为友好、持续高效;其总体目标是:实现养殖生物良种化、养殖技术生态工程化、养殖产品优质高值化和养殖环境洁净化,最终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生态养殖,将强调养殖新模式和设施渔业中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建立动植物复合养殖系统,实施养殖系统的“生物操纵”与“自我修复”,优化已养海域的养殖结构,实现浅海离岸生态设施渔业。

未来的工程养殖,将运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水质处理和调控技术与病害防控技术,设计现代养殖工程设施,实施养殖良种生态工程化养殖,依靠“人工操纵”实现养殖系统的环境修复,有效地控制养殖的自身污染及因养殖活动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影响。

4 新世纪水产养殖业的战略构想

4.1 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水产养殖业都有“发展—滑波—调整—持续发展”的经历。“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人地系统优化的新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和统一。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相支持的战略目标,可以采取适当的技术、经济等措施控制并解决环境问题。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环境的破坏,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由此可见,困难与机遇并存。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虾和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产业滑坡对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教训深重;另一方面,也为我

国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氛围。

4.2 立足基础研究,强化高新技术的应用

研究和开发的理论和技术包括:新的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对现有养殖种类(群体)的种质评价、养殖生物异常大批死亡的病因和防治技术、养殖系统营养动态和自污染的规律、养殖生态系统养殖容量的评估与生态环境调控和新型养殖设施(备)和水质调控技术的研制与开发等。

新型养殖设施或设备是未来工程化养殖和离岸设施渔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新型的养殖设施或设备至少包括:陆上工程养殖系统: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环境控制设备,水处理循环设备,专家管理系统等;离岸深水设施渔业系统:抗风浪深水网箱、深水平台、自动投饵清污系统及环境监控设备等。

4.3 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推出养殖新良种

实现养殖对象的良种化,不断推出养殖新良种,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因种质衰退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是确保我国苗种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雌核发育、多倍体育种等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直接诱导三倍体的长牡蛎和通过四倍体与正常二倍体杂交而获得的三倍体长牡蛎都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

基因工程的应用潜力在不远的将来可望给海水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和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其技术难度大,经费投入高,但其意义重大。因此,国家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实现未来养殖对象的良种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4.4 从平衡水域各产业的需求出发,调整现有养殖区养殖结构、规模与布局

目前,我国各地已开始对养殖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有些海区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合理布局,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和工程化养殖,在提高产品档次,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轻养殖对水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保护和修复湖泊、海湾等脆弱生态系。

为了实现水域各产业的平衡发展,在基本满足出口和内需的情况下,现有的养殖区将会逐渐缩小,而离岸生态设施渔业、潮上带和陆地工程化养殖的产量将会有较大地提高。鉴于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现状,近期内可能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生态养殖和池塘工程化养殖。

4.5 集成现代生物和工程技术,实施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

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主要包括鱼类、虾蟹类以及其它海珍品的生态工程化养殖。其发展前提是现代的养殖设施,生长快、抗逆能力强、肉质好的良种,高效水处理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逐步建立大型的“养殖工厂”,大幅度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同时从环境清洁工程的角度出发,有效地控制养殖污染,减轻养殖污染对水域的环境与资源的破坏,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可以预测,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的前景十分诱人。

4.6 以养殖生态学理论和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浅海离岸设施渔业

据调查,目前已利用养殖的浅海海区水深均在15m以内,而贝藻类养殖主要利用这类海区,环境优良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上述海区均得以较早开发,而这些海区也是陆源污染最为集中的海区。为了实现新世纪我国浅海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减轻贝类等养殖对近岸海区的影响,养殖范围必须向外方发展,实施离岸设施渔业。未来的离岸设施渔业将采取先进的养殖和工程技术与设施,养殖区域将拓展到20m水深的海区,局部可达30~40m水深的海区(如长岛等)。

必须加强“离岸养殖”工程技术的研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在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利用“离岸养殖”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其本身的经济效益,解决养殖成本过高等问题。

4.7 从改善我国人口营养结构出发,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近年来,我国海洋药物和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应用得以充分重视,而高品位的海产食品加工业发展势头不足。尚需投入高科技含量,创建品牌产品,扩大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人民的食物营养结构亟待改善,如缺碘等,这一现状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深思。我们认为必须立足出口,扩大内需,调整和提高我国海产品加工业的产品质量、产业结构、档次和规模,并由此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大江.近海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出版社,北京:2001,

350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实验生态组等.贻贝人工育苗的研

究.中国科学,1977(1):30~37

[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鱼类繁殖组.我国海洋鱼类人工繁殖

概述.海洋科学,1977,(1):16~21

[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实验生态组、藻类分类形态组.斑紫

菜的人工养殖.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

[5]中国海洋学会,我国海洋科学三十年.海洋出版社,北京:1980,

265

[6]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0.

2001.317

[7]方宗熙,李家俊.自交对海带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影响.海洋与

湖沼,1963,5(4)333~345

[8]方宗熙,蒋本禹,李家俊.海带遗传和育种的研究.高等学校自然

科学学报(生物版)1965,(4)392~399

[9]方宗熙,戴继勋.单倍体在海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遗传学报,

1980,7(1)19~24

[10]王子臣.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试养的研究.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81,(1):1~12

[11]王可行,吴琴瑟,纪成林,等.虾蟹类增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1997,314

[12]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

社,青岛:1993,397

[13]王素娟.海藻生物技术.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1994

[14]丛子明,李挺.中国渔业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3,

337

[15]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工程科学,2001,3(11):

28~31

[16]史为良,等.内陆水域鱼类增殖与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北

京:1996

[17]刘思俭,李伟新.江蓠及其栽培.海洋科学,1979(1):16~26

[18]刘建康,何碧梧.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第三

版.1992,750

[19]刘焕亮,蒲红宇,胡作文,等.鲇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研究。大连

水产学院学报,1998,13(2):1~8

[20]刘焕亮.水产养殖学概论.青岛出版社,青岛.2000,613

[21]汪德耀,刘汉英,李美琦.近江牡蛎的人工受精和人工附苗的初

步研究.1959全国胚胎学会论文集摘要汇集.科学出版社, 1959,5~8

[22]刘瑞玉,吴尚琴,蔡难儿.对虾生活史的研究.1959全国胚胎学

会论文集摘要汇集.科学出版社,1959,15~17

[23]刘瑞玉.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见:周光召主编:科

技进步与学科发展(上).中国科技出版社,1998,101~105 [24]刘筠.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展望.水生生物学集

刊,1979,6(4):471~483

[25]刘筠.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农业出版社,北京:1993

[26]刘恬敬等.中国坛紫菜人工增殖的研究.海洋水产研究,1981,

(3):1~6

[27]孙景伟,王志松,王富贵等.太平洋牡蛎大量死亡原因与防治对

策.水产科学,1997,16(3):3~7

[28]朱作言,许克圣,谢岳峰等.转基因鱼模型的建立.中国科学,

1989,B(2):147~155.

[29]齐锺彦.我国古代贝类的记载和初步分析.科学史文集IV,生

物学史专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61,69~84[30]吴尚勤,娄康后,童保福,何进金.对虾提早产卵和室内培育幼苗

的研究.海洋科学集刊(保密版).科学出版社,1965,1:180~190 [31]吴清江,陈荣德,等.鲤人工雌核发育及其作为建立近交系新途

径的研究.遗传学报.1981,8(1)50~55

[32]吴清江,桂建芳.鱼类遗传育种工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

海:1999,278

[33]张风瀛,等.刺参的人工养殖和增殖试验的初步报告.动物学杂

志,1958(2):65~73

[34]张列士,等.网箱养鱼和围栏养鱼.金盾出版社,北京:1993,201

[35]张扬宗.中国池塘养殖鱼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

[36]张扬宗、谭玉钧、欧阳海.中国池塘养鱼学.科学出版社,北京:

1989,10~29,41~102,173~196

[37]张国范,李霞.我国贝类大规模死亡的现状.中国水产,1999(5):

25~30

[38]张国范,李霞.病害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贝类养殖业.见周光召

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9,506

[39]张国范,等.三倍体长牡蛎浮筏养殖技术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

2000,7(1)68~72

[40]张玺,齐锺彦,李洁民.栉孔扇贝的繁殖和生长.动物学报,

1956,8(2):235~253

[41]张玺,谢玉坎.近江牡蛎的养殖.科学出版社,1959,1~72

[42]张玺,齐锺彦.贝类学纲要.科学出版社,北京:1961,385

[43]张福绥,何义朝,刘祥生,等.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引

种、育苗及试养.海洋与湖沼,1986,17(5):367~374

[44]张福绥.21世纪我国的蓝色农业.中国工程科学,2000,2(12):

21~28

[45]张福绥,何义朝,亓玲欣,等.墨西哥湾扇贝的引种和子一代苗种

培育.海洋与湖沼,1994,25(4):372~377

[46]张福绥,杨红生.山东沿岸夏季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的分

析.海洋科学,1999,(1):44~46

[47]张福绥,杨红生.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问题的对策和应急措施.

海洋科学,1999,(2):38~42

[48]张震东,杨金生.中国海洋渔业简史.海洋出版社,北京:1988,

294

[49]李思发.一个养鱼生态系统的能量结构与效率.淡水渔业,

1988,(5):41~44

[50]李思发等.中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种质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上海:1998,233

[51]李爱杰.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6

[52]李德尚,吴雄飞,谢宗墉,等.杂鱼在养鱼水库中的作用及其种群

控制.生态学报,1988,8(4):304~309

[53]李德尚,熊邦喜,李琪,李靖华,兀开吉.水库对投饵网箱养鱼的

负荷力.水生生物学报,1994,18(3):223~229

[54]雷霁霖.大鳞鲆引进及繁殖与养殖.养鱼世界,2000,(11):19~

23

[55]杨爱国,王清印,张岩,等.栉孔扇贝三倍体与二倍体的生长比

较.海洋科学,2000,24(80):21~23

[56]杨先乐.21世纪我国水产动植物病害防治的发展方向.淡水渔

业,1999,29(2):44~45

[57]杨红生,张福绥.浅海筏式养殖贝类养殖容量研究进展.水产学

报,1999.24(1):117~122

[58]杨红生.清洁生产—海水养殖业亟待发展的新思路.世界科技研

究与发展,2001,1:62~65

[59]杨纪明.关于我国第4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初思.海洋科学,2001,

25(1):47~50/56

[60]杨富亿,韩顺正,杨永兴,等.三江平沼泽地养鱼技术开发总结.

水产科学,1991,10(2):34~37

[61]杨富亿.盐硷湿地及沼泽渔业利用.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680

[62]苏锦祥等.鱼类学与海水鱼类养殖.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5

[63]陈介康.海蛰的培育与利用.海洋出版社,北京:1985a,1~44

[64]陈洪达,黄祥飞,张水元.塘堰种稗草养鱼的效果及其原理的初

步分析.水产学报,1981,5(4):317~326

[65]孟庆显.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6

[66]孟庆显,余开康.鱼虾蟹贝疾病诊断和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北

京:1996

[67]季如宝,毛兴华,朱明远.贝类养殖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黄渤

海海洋,1998,16(1):21~27

[68]林浩然.鱼类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进展及其在渔业生产中的应

用.动物学杂志,1987,22(1)44~52

[69]姚宏禄,吴乃薇,顾月兰,等.主养青鱼高产池塘的初级生产力及

其能量转化为鲢鳙产量的效率.水生生物学报,1990,14(2): 114~128

[70]相建海.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控制.海洋出版社,北京:

2001,2000

[71]费修绠,王素娟,卢山.红藻类细胞工程育种和育苗,见曾呈奎、

相建海:海洋生物技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济南:1998,7~26 [72]费修绠,鲍鹰,卢山.海藻栽培———传统方式及其改造途径.海洋

与湖沼,2000,31(5):575~580

[73]费鸿年,郑修信.广东鱼 纳苗种类组成和纳苗量的季节变化.

水产学报,1964,1(1-2):61~64

[74]赵乃刚.用配制海水进行中华绒螯蟹人工繁殖的试验.水产学

报,1980,4(1):95~104

[75]赵法箴.对虾幼体发育形态.海洋水产研究资料.农业出版社,北

京:1965,73~100

[76]赵钊,张景镛.科技长入经济,推动蓝色产业发展.中国高新技

术企业评价,1995,(6):17~20[77]赵明森.稻田养殖鱼虾蟹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6

[78]赵洪恩.鲍的增养殖.沈阳出版社,沈阳:1999,509

[79]桂建芳,梁绍昌,朱蓝菲,等.异育银鲫人工繁育群体复合四倍体

的发现及其育种潜力.科学通报,1992,37(7):646~648 [80]贾晓平,蔡文贵,林钦.我国沿海水域的主要污染问题及其对海

水增养殖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1997,4(4):78~82

[81]贾敬德.大水面鱼类增养殖与渔业环境保护.淡水渔业,1993,23

(2):42~45

[82]隋锡林.海参增养殖.农业出版社,北京:1990

[83]曾呈奎,张德瑞.紫菜的研究I.甘紫菜的生活史.植物学报,

1954,3(3):287~302

[84]曾呈奎,吴超元,等.海带养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85]曾呈奎,周海鸥,李本川.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及开发.青岛出版

社,青岛:1992,782

[86]曾呈奎,相建海.海洋生物技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济南:

1998,661

[87]曾呈奎,吴超元.经济海藻种质种苗生物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济南:1999,154

[88]葛国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青岛:1991

[89]蒋一,王圭主编.豫北平原渔业发展与渔业生态研究.科学出版

社,北京:1992

[90]谢平,崔亦波.长江中游湖泊生物多样性与渔业发展.水生生物

学报,1996,20(增刊):1~5

[91]楼允东,李元善.鱼类育种学.百家出版社,上海:1989

[92]谢玉坎.珍珠科学.海洋出版社.北京:1995,313

[93]谭玉钧.池塘高产养鱼新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94]潘金培.鱼病诊断与防治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5]潘炯华,张剑英.鱼类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1990

[96]Wu Chaoyuan,1998.seaw eed res ources of China.In Alan T.

Critch l ey and M asao Ohno(Eds.),Seaw eed Resources of the World.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apan,p34~45

[97]Zhang,F.M ussel culture in C hina.Aquaculture,1984,39:1~10

[98]Zhang,Guofan,Wang,Zichen et al,1998.Triploid induction in

Pacific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by6-DMAP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riploid juveniles.Jou rnal of S hellfish Research,17(3): 783~

788

作者简介

张福绥(ZHANG Fusui,1927-),男,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实验生态学和养殖产业化的研究。1962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科技兴海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十多项及2000年度第三世界科学网络组织(TWNSO)农业科学奖。发表论著90余篇(部)。

(责任编辑:房俊民)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详细资料)

1、简介:在过去20 年,水产养殖是世界范围内食品领域增长最快的行业 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 多种,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发展迅速。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2、产量分析: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水产养殖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已经达到4300万吨,有50%是不依赖饲料的,其中滤食性种类,草食性种类超过50%,再加上大量的杂食性种类,这三类占了全部种类的92%,肉食性种类仅占8%。中国的水产养殖是低营养级别的,我们用很少的渔业资源,养殖了大量的水产品。中国每年消耗的鱼粉大概是160万吨,其中100万吨是进口,但从2000年以后中国进口鱼粉量就停止增长。最近20年中国消耗的鱼粉产量没有增加,但是我们的饲料产量持续增加,这说明中国使用鱼粉的效率在提高。中国每年使用的160万吨鱼粉,大概有55%是用于水产养殖,我们用少量的渔业资源,养殖了大量的水产品,中国是绝对的净鱼生产国。中国的水产养殖不但解决了我国的水产品需求、粮食安全问题,还为三农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中国水产养殖对环境更为友好。 尽管我国水产品产量每年都有变化,但 总体格局不会变化。其基本概念是: (1)世界生产 3 条“鱼” ,其中 1 条是中国产的。 (2)中国生产 3 条“鱼” ,其中近 2 条是养殖生产的。 (3)养殖生产的 5 条“鱼” ,其中 3 条是淡水生产的,2 条是海水生产的。(4)淡水产品中70%是由池塘小水体生产的。 (5)海水产品中80%是贝类(1000 万吨左右),绝大部分都不能出口。(6)自1996 年起,我国渔产量统计方法与FAO 接轨:藻类(138 万吨右)属植物蛋白质,不计入渔产量,而贝类直接统计重量(以往去壳,为体重的1/5 计)。 3:农业大环境下的产业比重:水产养殖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农村养殖产业中,凡有水面的农村,绝大部分都将水产养殖放在首位,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在动物饲养业中,我国养殖的主体是生猪,其次是家禽等。但它们的发展均需要粮食为依托。而水产养殖,其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高,它们对粮食的依赖性远低于生猪和家禽。2007 年,全国配合饲料总产量为1 亿吨,其中水产配合饲料仅占养殖总饲料的10%左右。而且鱼类等水产品均为冷血动物,不必消耗大量的能量维持其体温,故饵+料报酬低,饲料利用率高。因此,对粮食不富有的我国,优先发展水产品养殖应是粮食安全的重国策之一。在动物饲养业中,我国养殖的主体是生猪,其次是家禽等。但它们的发展均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古典物理学与近代物理学: 1、古典物理学:廿世纪以前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古典物理学,以巨观的角度研究物理,可分为 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主要分支。 2、近代物理学:廿世纪以后(1900年卜朗克提出量子论后)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近代物理学, 以微观的角度研究物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近代物理的两大基石。

一、古典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力学: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螺旋、劈) …… 2、光学: (一)反射原理: (1)平面镜:镜子…… (2)凹面镜:手电筒、车灯、探照灯…… (3)凸面镜:路口、商店监视镜…… (二)折射原理: (1)凸透镜:放大镜、显微镜、相机…… (2)凹透镜:眼镜、相机…… 3、热学:蒸汽机、内燃机、引擎、冰箱、冷(暖)气机…… 4、电学: (一)利用电能运作:一般电器用品,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 (二)利用电磁感应:发电机、变压器…… (三)利用电磁波原理:无线通讯、雷达…… 二、近代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半导体: (一)半导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间之一种材料,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如:硅、锗等)和 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等)两种。 (二)用途: (1)半导体制成晶体管,体积小、耗电量少,具有放大电流讯号功能。 (2)半导体制成二极管具整流能力。 (3)集成电路(IC): (A)1958年发展出「集成电路」技术,系利用长晶、蚀刻、蒸镀等方式于一小芯片上容 纳上百万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感、电容等电子组件之技术,而此电路即称为 集成电路。 (B)IC之特性:体积小、效率高、耗电低、稳定性高、可大量生产。 (C)IC之应用:计算机、手机、电视、计算器、手表等电子产品。 (4)计算机信息科技之扩展大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故俗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2、雷射: (一)原理:利用爱因斯坦「原子受激放射」理论,诱发大量原子由受激态同时做能态之跃迁 并放射同频率之光子,藉以将光加以增强。 (二)特性:聚旋光性好、强度高、光束集中、频率单一(单色光)。 (三)应用:

水产养殖发展前景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1-05-03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非常看好,据了解,中国内陆可养水面为2734万公顷,目前仅开发利用536万公顷,只占可养面积的19.6%。但是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主要是因为甚而设施简陋,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破坏性经营造成了设施的老化,另一方面养殖水域环境条件不断恶化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如何,可持续利用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世办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分析: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发展迅速。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水产品是人类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它富含优质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而且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需要,特别是含有人体需求量较大的亮氨酸和赖氨酸。水产品中的结缔组织含量远比畜肉少,鱼类肌纤维较短,蛋白质组织松散,水分含量高,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把营养性需求作为食品消费的第一需要,水产品的消费比重上升是大势所趋。 农林牧渔行业报告目前全球供人类消费的水产品约4800万吨,仅45%源自水产养殖,而全球人口2030年将增加20亿人口,如果人均消费量维持不变的话,所需水产品将增至约8500万吨。由于传统捕捞渔业已达到最大产量水平,发展水产养殖是填补水产品供需缺口的唯一途径。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渔业资源更显得匮乏,因此发展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业的必然趋势。 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有良好发展前景-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董峻)农业部副部长齐景发日前说,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水产养殖业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世界水产养殖学会和中国水产学会共同举办的“2002年世界水产养殖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齐景发在大会上做主题报告时说,中国地区间水产品消费极不平衡,沿海地区有的地方人均高达40公斤,内陆地区有的人均消费量不到1公斤,说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从国际市场看,世界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天然捕捞,在当前全球渔业资源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捕捞产量不可能有大的增加,国际水产品市场的供求矛盾将为中国以及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客观需求。

苏州的水产科技与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苏州的水产科技和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苏州市水产研究所有限公司张伟明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强调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特别强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苏州渔业历史悠久,境内湖泊罗列,河港交叉,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美称。自古以“范蠡养鱼致富而自豪”。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进步,渔业事业不断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事业更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如何发展才能使苏州地区水产养殖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成为在国际竞争中为一个成熟的优势产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苏州渔业形势分析 以2003年为例,苏州市渔业各级主管部门紧紧围绕渔业结构调整、渔民增收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强化了信息引导、技术指导和市场疏导,克服了气候异常、水产品价格低迷、“非典”影响等不利因素,渔业生产形势总体好于2002年,呈稳步健康发展态势,出现了“三增”的可喜局面。即养殖产量增、生产效益增、渔农民收入增。全市养殖总产量25.1万吨,同比增1.03万吨,增长4.28%;实现产值38.71亿元,同比增7.1亿元,增长22.3%;13万渔业劳动力人均增收2910元,农民来自渔业的收入人均增收150元以

上。我市的渔业生产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特色区域布局进一步显现。一是着力建设“沿江”、“沿湖”渔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靠江傍湖的资源优势。初步建成了以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鳜鱼为主的渔业经济圈。二是培育专业生产区域。如专业化、规模化养殖面积已占全市养殖面积65%以上,形成了如太仓的后桥、常熟的东张等扣蟹培育基地;昆山的石牌、巴城,常熟的辛庄、吴江的金家坝、同里,东太湖吴中的横泾等青虾养殖基地;吴江的鳜鱼及鳜鱼饵料鱼鲮鱼的养殖基地;相城的阳澄湖、湘城、吴中区东山横泾和吴江苑坪的河蟹养殖基地。三是培育主导产品生产区域。如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河蟹、鳜鱼的养殖面积达70.3万亩,产值达21.1亿元,占养殖总产值的49.2%。 2、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强,科技兴渔成效显著。一是加大先进高效技术的推广力度。二是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培训,提高渔农民素质。三是积极开展新品、新技术的引进及示范工作。 3、水产品质量建设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从组织管理、环境治理及资金投入上做了大量工作。二是还专门成立了水产协会及阳澄湖蟹业协会,积极探索运行机制,提高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场开拓力度加大。通过在各地开展的推养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水产品在全国的占有份额。 5、水产品加工出现好的苗头。太仓建立了一个淡水鱼加工企业,带动了周边的养殖农户的发展。 二、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代物理学史论文

关于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的思索 【摘要】:力学又称经典力学,是物理学发展的最早的分支学科。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产劳动的经验。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物理经验和科学家的努力探索精神是分不开的。经典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天体和地面上物体的机械运动。、现在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关于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的思索:古希腊对物理学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力学成就、伽利略的运动理论、牛顿与经典力学的建立。 【关键词】:第谷与开普勒奠基人——伽利略牛顿力学 首先谈谈古希腊对物理学的贡献。古希腊人在文化领域取得光辉夺目成就的同时,也对科学做出巨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和阿基米德(前287—前212)是古希腊的伟大学者,是古希腊力学知识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论证了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区分了物质方面的运动、量方面的运动和空间方面的运动。他的主要成就有时提出了以下五点:(1)物体的运动:物体永远在运动变化,变化就是运动;(2)将自然界的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非自然运动;(3)①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4)对抛体运动的解释:自然界害怕虚空,填补空虚推动物体;(5)自由落体:物体越重,下落速度应该越大。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对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他的以下几点精神十分不开的:(1)亚里士多德能够摆脱神的意志,并能形成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在当时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2)亚里士多德重视近身事物的观察,强调思辨的作用,并总结出结论解释现象,引起众多的讨论与研究。与亚里士多德从小对自然科学特别爱好,也很钻研、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优异也是分不开的。在那个物理理论贫瘠的年代,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是璀璨的,虽然由于他自身的局限性,提出的一些错误的观点,阻碍了物理学的快速发展,但是他对物理的贡献仍然是不可否认的。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又一科学巨匠,他从生产实践出发,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起静力学,被誉为“力学之父”,还有人认为他是近代型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力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严格地证明了杠杆定律的浮力定律,后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部分 第十章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42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开放的商埠达24处,在客观上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 外国资本主义的渗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结束了帝王宫殿、园囿的建筑历史。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建,成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椅披工程。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体系中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断地延续。由于本时期新疆、东北农业的开展,大量内地人口的迁徙,以及甘肃、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民族间、地域间的本土建筑交流。 本时期城市的变化主要在通商口岸,一些租界和外国人居留地形成了新城区。这些新城区内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这些殖民输入的建筑以及散布于城乡各地的教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他们大体上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为“殖民地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总的说来,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它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迈开了现

在转型的初始步伐,通过西方近代建筑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酝酿着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迫使中国接触了机器进口的禁令,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就地设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清政府在190年和1906年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些政治改革带动了新式衙署、新式学堂等官办新式建筑的需要。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显著推进了各类建筑的转型速度。早期赴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在20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物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买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大大丰富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并在这个发展基础上,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间,达到了近代建筑活动的繁盛期。三、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从1937年到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12年之久的战争状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治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全国实行了战时经济统制。一部分沿海城市的工业向内地迁移,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内

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策略(精)

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策略 临汾市是山西省第二大水产养殖主产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全市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渔业经济总量和规模大幅增加,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在水产养殖业发展进程中,临汾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强名优特品种和池塘养殖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水库和淤地坝渔业,拓展渔业市场,实现了水产养殖业发展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的转变。一是引进优良品种,加快结构调整。先后从北京、石家庄、青岛、天津等国家良种场引进“新吉富”罗非鱼、鲟鱼、甲鱼、乌克兰鳞鲤鱼等优良品种,“新吉富”罗非鱼鱼种经过培育和饲养取得了良好效果,乌克兰鳞鲤鱼也形成规模生产。目前全市推广面积达到130.8hm2,名特优产量达2000余t,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50%左右。二是发展水库精养、推广网箱养殖。充分利用全市水库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对中小水库的鱼苗投放量,如尧都区的涝河水库、曲沃县浍河水库和天河水库、侯马二库在苗种投放上增加了50%~100%,鱼产量增加到 4500~4650kg/hm2,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水体利用率,同时通过开发垂钓、餐饮、观赏等休闲渔业,促进了全市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休闲渔业产值达到720万元,年效益超过300万元。三是搞好技术服务,提升产品档次。临汾市把渔业科技入户作为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确立了尧都区茂金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侯马市秦村水产养殖场、洪洞县辛村水产养殖基地3个科技养殖示范点,引导和推进渔业科技化进程。同时,通过举办渔业技术培训班及水产养殖专家现场指导等形式,提高渔民的知识水平和养殖技术。四是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产品安全。加大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让群众和养殖户了解和树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养殖场建立养殖记录制度,规范生产记录和销售记录,杜绝违禁药品和其他违禁投入品的使用。同时把水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对县(市、区)渔业工作的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大大提高了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市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五是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全市积极推进无公害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培育打造无公害水产品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渔业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农业部级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达到3个,省级水产健康示范场达到5个,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2存在问题 虽然临汾市水产养殖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行业建设规模偏小,资源利用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就业前景调查

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就业前景调查

————————————————————————————————作者:————————————————————————————————日期:

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研题目: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就业前景调查 小组成员: 院系专业班级:___水产学院 时间: 2012年4月9日 指导教师:_______ 评阅成绩:______________ 编号:

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前景 摘要:作为一名水产养殖专业的大三学生,明年也即将踏出校门走出社会,从事水产养殖行业,但我们对水产养殖的相关行业与前景以及就业情况都不了解,使得我们比较盲目,迷茫。进行这次调查能让我们充分了解养殖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其所需的人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针对以后的就业进行相关学习,为我们提供以后的就业方向与信息,所以就有必要进行这样一份调查。 关键词:水产养殖就业 1 我国水产养殖业现状 渔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在近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中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水产养殖业,最近30年里,在全球动物性食品生产中增长最快,而中国对水产养殖产品的生产贡献率最大,最近几年,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品养殖产量的2/3,可以说,中国水产养殖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是世界淡水养殖大国,淡水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我国水产养殖面积575万公顷,其中淡水养殖面积441万公顷,占除江河之外的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的45%。广东、湖北、江苏、湖南和安徽等地,是中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基地,淡水养殖业相当发达。我国淡水鱼类约800种,占鱼类总数的1/3,淡水养殖品种约140种,其产量的70%为青、草、鲢、鳙、鲤、鲫、鳊等“当家鱼”,30%为其它特种水产品;我国目前的淡水鱼加工率不足30%,约300万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水平。因贮藏、加工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鱼类腐败率高达30%以上。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发生转变。即从传统养殖向健康养殖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节水、高效、生态、健康型养殖模式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体。设立禁渔期、禁渔区,伏季休渔、大规模人工鱼礁及增殖放流等一系列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措施得到加强,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渔业生态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渔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一些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问题可归纳为渔业安全问题和渔民权益问题。 首先是渔业安全问题。包括三个方面或称为三大安全问题: 一是渔业生态安全问题。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尚未有扭转,水域环境恶化还在加剧,捕捞强度过大的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这不仅严重制约渔业经济发展,也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控制捕捞强度要更为严格,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实质性的大发展,绝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因此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欧洲物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词:物理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人类未来发展 0 引言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 1 古代物理学时期 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科学复兴导致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2 近代物理学时期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我国水产饲料的发展形势与对策分析

我国水产饲料的发展形势与对策分析 水产养殖业现状 1、水产品总量稳步上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总产量(捕捞+养殖)占全球35%,其中水产品养殖产量立量约占球的70%2005年水产品量达5181万吨,而1978年全国水产品总量为无仅有的。其中海水产品2854万吨,占总产量的55%淡水产万吨,其中捕捞约1022万吨,人工养殖鱼产品约1888万吨。 31%。 23%。 b.有较高安全性,分类上远离人类; c.相较于畜禽动物,鱼、虾饲转转化率极高,如虾饵料系数1、鱼1.2-1.5等,原因:鱼虾为变温动物,生活于水中,基础代谢要求低。结论:节约粮食,适合发展趋势。 其它影响因素: 禽流感、猪链球菌、疯牛病改变人们饮食习惯,促进水产品消费。

水产养殖业发展趋势 1、水产品消费将持续稳步提升中。 水产品在国内膳食结构中比例将稳步上升;大陆水产品将在全球水产品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位置,因此中国水产养殖业将在较长时间内稳步发展。 2、养殖模式发生改变。 在水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适合养殖水资源却呈下降趋势: 1、水产饲料进入快速、稳步发展期。2005年,饲料普及率为30%;2005年人工养殖水产品3400万吨,其中如按70%精养投喂饲料(即2380万吨水产品需使用饲料),减去鲢鱼31%,即1642万吨需用饲料,以饵料系数1.8计算,需饲料2955万吨,而2005年实际水产饲料为1000万吨。 按“十一·五”规划水产品6000万吨,其中人工养殖70%达4200万吨,以70%精养,除去鲢鱼,以1.8饵料系数算,需饲料3121万吨;以国家计划饲料,普及率达6%算,当年实际消费饲料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水产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

水产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 水产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 水产养殖业发展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即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我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积极行动,由局长牵头、各股站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工作小组,就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并结合我县水产事业发展、队伍建设、技术更新等工作实际,边学习边调研,采取走访、座谈、书面征询等多种形式,深入干部职工、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 通过调研活动,一方面了解到广大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是衷心拥护的,也在努力学习力求深刻掌握、认真实践,从而形成推动我县水产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查找出不少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需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一是有资源优势。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9万亩,其中:水产养殖场两个,面积3.9万亩;水库8座,面积0.55万亩;池塘面积4.55万亩;而精养养殖户仅拥有水面2.2万亩,占总养殖水面的24%。还有6.8万亩待深度开发。 二是具有发展绿色水产品的优势。9万亩水面80%为天然水库和塘坝,生态条件保持良好,无工业区、无污染,特别是岔林河流域及山区塘坝发展冷水养鱼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 三是具有发展旅游业和休闲渔业的优势。二龙潭水上观光别具特色。8座水库风景秀丽,山区塘坝乡土风情浓厚。对发展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渔业和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是渔业市场潜在优势。全县本文来自文秘114,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渔产品消费者24万人,产量达到人均年消费量5公斤,总计全年共需鱼消费量120万公斤,而目前全县消费的总量中按人均15公斤计算全县共需360万公斤,有240万公斤需从外地进入**市场,由此可见的是全县渔产品产量满足不了**县市场的需求量。2、不利因素 一是水产业起步晚、发展慢、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没有形成规模。科技含量低,没有成型的养殖场,在鱼池、塘坝中大多数均无路、无井、无电,养殖条件原始,与外地相比十分落后,基本上靠天养鱼。 二是养殖户思想观念陈旧。延续传统的方式养殖(粗养),技术水平低,品种单一,全县基本上还保持着鲤、鲢、鲫老三样。生产的效益差。 三是资金短缺。农民缺少资金的投入,制约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精养生产模式的推行。

近代物理发展史论文

近代物理发展史论文 ---近代光学发展简史 近代光学发展简史-几何光学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立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为了提高人眼的观察能力,人们发明了光学仪器,第一架望远镜的诞生促进了天文学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给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荷兰的李普塞在1608年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开普勒于1611年发表了他的著作《折光学》,提出照度定律,还设计了几种新型的望远镜,他还发现当光以小角度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近似地成正比关系。折射定律的精确公式则是斯涅耳和笛卡儿提出的。1621年斯涅耳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入射角的余割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是常数,而笛卡儿约在1630年在《折光学》中给出了用正弦函数表述的折射定律。接着费马在1657年首先指出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所走路程取极值的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推出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综上所述,到十七世纪中叶,基本上已经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关于光的本性的概念,是以光的直线传播观念为基础的,但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发现有与光的直线传播不完全符合的事实。意大利人格里马第首先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接着,胡克也观察到衍射现象,并且和波意耳独立地研究了薄膜所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这些都是光的波动理论的萌芽。 十七世纪下半叶,牛顿和惠更斯等把光的研究引向进一步岁展的道路。1672年牛顿完成了著名的三棱镜色散试验,并发现了牛顿圈(但最早发现牛顿圈的却是胡克)。在发现这些现象的同时,牛顿于公元1704年出版的《光学》,提出了光是微粒流的理论,他认为这些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真空或均匀物质内由于惯性而作匀速直线运动,并以此观点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然而在解释牛顿圈时,却遇到了困难。同时,这种微粒流的假设也难以说明光在绕过障碍物之后所发生的衍射现象。 惠更斯反对光的微粒说,1678年他在《论光》一书中从声和光的某些现象的相似性出发,认为光是在“以太”中传播的波.所谓“以太”则是一种假想的弹性媒质,充满于整个宇宙空间,光的传播取决于“以太”的弹性和密度.运用他的波动理论中的次波原理,惠更斯不仅成功地解释了反射和折射定律,还解释了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但惠更斯没有把波动过程的特性给予足够的说明,他没有指出光现象的周期性,他没有提到波长的概念.他的次波包络面成为新的波面的理论,没有考虑到它们是由波动按一定的位相叠加造成的.归根到底仍旧摆脱不了几何光学的观念,因此不能由此说明光的干涉和衍射等有关光的波动本性的现象.与此相反,坚持微粒说的牛顿却从他发现的牛顿圈的现象中确定光是周期性的.综上所述,这一时期中,在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占统治地位的同时,由于相继发现了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光的被动现象,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也初步提出来了,因而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几何光学向波动光学过渡的时期,是人们对光的认识逐步深化的时期. 近代光学发展简史-波动光学时期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 【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史实: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 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史实: 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史实: 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史实: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 【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资产 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一系列的反北洋军阀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失败。B无产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1919-1926年出现萧条。 史实: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跌价竞争,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思想: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历史主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际:一战(1914-1918);俄国十月革命(1917)。 史实:A民主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思想。B1915年新文化运动。C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D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史实: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替、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主要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矛盾。 政治:(1)民族危机: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 (2)中国人民的抗争:A:1927~1936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1937~1945年,日本侵华,国共两党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中国抗战胜利意义全民族抗战是胜利根本保证。C:1945年8月~1946年6月,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重庆谈判、重庆政协,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D 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 1.防御阶段:国民党全国军事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2.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3.决战阶段:三大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4.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经济:民族工业的夏、秋、冬三季史实: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史实:萌芽: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领导权与农民问题。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成熟: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标志)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七大确立为指导地位。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