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步骤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步骤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步骤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步骤

在胶片时代,手动镜头上都带有景深标尺,所以在也就自然而然的就延伸出一种独特的拍摄方式——超焦距摄影。

那个时候,当你想要尝试超焦距摄影的时候要考虑三个问题:

1.我的镜头能否手动对焦?

2.我的镜头是否具备xx标尺?

3.我镜头是否能够产生大xx?

镜头焦距越小,景深范围也就越大。因此如果想要产生足够大的景深就应该尽量选择广角镜头。

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广角镜头才适合超焦距摄影,而是广角镜头更适合用于超焦距摄影。

超焦距摄影并不能保证景深范围内的所有影像都如焦点处的影像那般清晰,不过除了焦点外,其他影像的清晰度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到了数码单反时代,镜头基本都具备自动对焦功能,所以也就去掉了过去手动镜头上的景深标尺。很多人无所适从,所以超焦距的使用反而少了起来。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数码单反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方法:

1.构图。

完成构图后确定需要使用的焦段,譬如拍这样的画面需要使

用24mm的焦段。

目测近景中的物体与相机间的距离,譬如图中近景中的花朵

距离相机大约为1米。

2.确定超焦距的距离。

如果你的相机的焦距折算系数为

1.6,那么在表1的24mm这

一栏中找到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在除以2之后,要比1小,这样才能保证近景中的物体(花朵)处于景深范围内。

根据表1可以查出,F16对应的超焦距

1.84米可以满足要求。

此时,可获得xx为

0.92米到无穷远,能够满足此时对xx

的需要。

因此,在光圈优先的模式下将光圈设定为f16。f16

f11

f8f5.6

f4f2.8

f16

f11

f8f5.6

f4f2.824mm

1.15m

1.61m

2.30m

3.23m

4.61m

6.45m全画幅相机超焦距表(K=1)28mm35mm

1.57m

2.45m

2.20m

3.43m

3.14m

4.90m

4.39m

6.86m

6.27m

9.80m

8.78m

13.72m

表250mm

5.00m

7.00m

10.00m

14.00m

20.00m

28.00m18mm

1.04m

1.45m

2.07m

2.90m

4.15m

5.81mAPS-C相机超焦距表(K= 1.6)

20mm24mm28mm

1.28m

1.84m

2.51m

1.79m

2.58m

3.51m

2.56m

3.69m

5.02m

3.58m

5.16m

7.02m

5.12m

7.37m

10.04m

7.17m

10.32m

14.05m

表135mm

3.92m

5.49m

7.84m

10.98m

15.68m

21.95m50mm

8.00m

11.20m

16.00m

22.40m

32.00m

44.80m如果此时使用的是全画幅相机,根据表2可以查出f16和f11对应的超焦距都可以满足要求。

考虑到现场有风,所以为了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以确保前景中花朵的清晰,此时优先选择f11光圈,超焦距为

1.61米,可获得的xx为

0.8米到无穷远。

3.目测超焦距的距离,然后对焦。

现在,我们需要目测超焦距的位置(在本例中为

1.84米)然后对焦。

如果镜头上的对焦环有标尺,那就再好不过了,你可以把相机的对焦模式改为手动,然后将镜头对焦距离调至

1.84米即可。

如果你的对焦环上没有标尺,那么只要目测一个距离相机大约

1.84米的位置,并使用单点对焦对那个位置自动对焦即可。

4.锁定焦点。

在绝大多数相机的默认设置中,半按快门会完成两件事:

一是对焦并锁定焦点,一是锁定曝光。

这样的设计当然很方便,但有时也会遇到点小麻烦,比如你用于对焦的画面并不是你最终拍摄的画面,因而锁定的曝光就很可能与之不匹配。而此时,你需要学会把这两件事分开做。

分开做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锁定焦点,也可以锁定最终拍摄画面的曝光,这要看你的操作习惯。如果你还没有建立任何操作习惯,而且你的镜头上也没有带标尺的对焦环,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1)将镜头调到最终拍摄需要使用的焦段——在本例中为24mm

(2)使用单点对焦对超焦距的位置进行自动对焦——在本例中为

1.84米

(3)将镜头上的“AF”切换为“MF”。这样操作之后,焦点就被锁定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后,直到本片拍摄结束之前,不要再对镜头筒进行任何操作。

5.构图,测光,拍摄。

现在你要做的就是重新构图,或者说是重新找回你最初确定的构图,然后半按快门锁定曝光,拍摄。

◆使用公式计算出来的超焦距值和使用景深计算器得出的超焦距值可能会有小幅度的差距,在使用时选用那个值都不会明显影响拍摄的效果,因为“景深范围”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

◆由于目测距离一定会有误差,所以为了获得最佳的景深效果,我们建议你在拍摄时可以在估算距离的前后多选择几个焦点并进行拍摄,这样你可以在家中的大显示器上选择景深最理想的照片。

◆在设置全部正确完成后,你可能会发现取景框内的景象并不是“从近到远都清楚”。这是因为在取景时相机会自动设置为最大光圈以确保视野明亮,所以不用担心,当你按下快门之后,光圈会自动缩小到你设定的大小。

◆由于在使用超焦距时往往会使用较小的光圈,并会进行较为精细的构图,所以除非你是在进行抓拍,并且保证快门速度足够快,我们建议你尽可能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

◆在街拍时,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查表、对焦等一系列操作。这种情况下可预先设置好对焦距离。方法如下:

事先把相机设置成M(手动)模式,选择较大的ISO(譬如ISO400),选择光圈(譬如f8)镜头调整到MF(手动),对于变焦镜头要定好焦段(譬如35mm),预先对焦在∞,转回对焦环,使前景深尽量增大,到远景开始变模糊时停止转动对焦环。用这样的预设在AV模式(光圈优先)模式下拍摄。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具体步骤(比较实用)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具体步骤

纽摄中国导师王滢摄 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获得超焦距具体数值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进行运用了。你可以用下面的步骤使用超焦距进行拍摄: 1.构图,确定使用的焦段,判断画面中最近景物的距离 2.确定超焦距的位置,并设定光圈 3.对着超焦距的位置进行对焦 4.锁定焦点 5.构图、锁定曝光 6.拍摄 以右图为例: 1.构图。 发现拍摄这样的画面需要使用24mm的焦段,经过目测得知近景中花朵距离相机大约为1米。 2.确定超焦距的距离。 假设此时使用相机的焦距折算系数为1.6,我们需要在表格《APS-C 相机超焦距表(K=1.6)》的24mm这一栏中找到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在除以2之后,要比1小,这样才能保证近景中的花卉在景深范围内。 根据表格《APS-C相机超焦距表(K=1.6)》可以查出,F16对应的超

焦距1.84米可以满足要求。此时,可获得景深为0.92米到无穷远,能够满足此时对景深的需要。因此,在光圈优先的模式下将光圈设定为F16。 如果此时使用的是全画幅相机,根据表格《全画幅相机超焦距表(K=1)》可以查出F16和F11对应的超焦距都可以满足要求。考虑到现场有风,所以为了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以确保前景中花朵的清晰,此时优先选择F11光圈,超焦距为1.61米,可获得的景深为0.8米到无穷远。3.目测距离,然后对焦。 现在,我们需要目测超焦距的位置——在本例中为1.84米——然后对焦。如果你镜头上的对焦环有标尺,那就再好不过了,你可以把相机的对焦模式改为手动,然后将镜头对焦距离调至1.84米即可。如果你的对焦环上没有标尺,那么只要目测一个距离相机大约1.84米的位置,并使用单点对焦对那个位置自动对焦即可。 4.锁定焦点。 在绝大多数相机的默认设置中,半按快门会完成两件事:一是对焦并锁定焦点,一是锁定曝光。这样的设计当然很方便,但有时也会遇到点小麻烦,比如你用于对焦的画面并不是你最终拍摄的画面,因而锁定的曝光就很可能与之不匹配。而此时,你需要学会把这两件事分开做。分开做的方法很多,你可以锁定焦点,也可以锁定最终拍摄画面

三种技巧完成超焦距景深的拍摄

三种技巧完成超焦距景深的拍摄 来源:蒙妮坦 https://www.360docs.net/doc/c69849220.html, 我们自己在拍摄的时候是不是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使使用f/22的光圈也无法得到前后都清晰的锐利的照片,当观看摄影大师的风光照片时,为什么这些照片从前景到背景都是清晰锐利的,如果你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景深,仅仅缩小光圈是不够的,你需要懂得有关超焦距的知识。这种摄影技术广泛应用于运用广泛拍摄风光和海景,甚至还包括影棚拍摄。今天,蒙妮坦摄影学校就为您介绍一些完成超焦距的技巧,让你的照片达到最大的清晰度。

在讲述超焦距之前,我们先要看看光圈、焦距和对焦点是如何影响景深的。控制景深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光圈,使用大光圈,比如f/4,就可以制造很浅的景深,而使用f/22这样的小光圈,照片中清晰的区域就会加大。在拍摄风光时,常见的方法是把光圈设置在f/11到f/22之间,但是这样的小光圈还不能满足苛刻的风光摄影要求。景深是焦点前后清晰的范围,这就意味着景深有前景深和后景深之分。在光圈缩小时,前后景深都会增加。如果你将焦距设置在无限远,比如拍摄远山,那么后景深无法增加,只有焦点前面的一段距离是清晰的,后景深则被“浪 费”了。 通过手动控制对焦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对焦点前后清晰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让前后景深都发挥它们的作用。你可能会问,如果改变焦点,那么从取景器里就会发现远景都模糊了。这时候我们要明白,为了方便对焦,镜头的光圈是全开的,在

拍摄时才会收缩到你设定的数值,所以当你对焦时,看到的景象可能是f/4的景深,而实际拍摄时,使用的是f/22。当你拿不定注意的时候,可以使用相机的景深预览功能查看实际景深。 超焦距的技术一般用在广角镜头上,但是这个方法理论上适用于所有镜头。但是焦距越长,景深就越小,对超焦距点的设置精准度要求也越高。如果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 要设置正确的超焦距有很多方法,不同焦距的镜头,其超焦距点的位置也不同,你可以通过网上的对照表格和一些公式进行计算。在拍摄时,使用实时取景功能和景深预览来查看景深的实际状况,进行微调,选择最佳的焦距。 你不能仅凭借公式来寻找超焦距点,每支镜头都会有细微的差别,不断试验和总结才能让你和镜头成为亲密的战友,创造出更加出色的风光照。 达到超焦距景深的技巧: 1.使用手动对焦 自动对焦只会干扰你寻找超焦距点,你并不需要让取景器里的某个位置清晰,而是要寻找一个景深最大的焦距位置,这时候更需要留意镜头上的对焦距离刻度。 2.设置光圈值

超焦距及超焦距拍摄法

超焦距及超焦距拍摄法 许多摄影爱好者在拍摄时需要获得最大的清晰范围—景深,他们往往知道应当使用尽可能小的光圈,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超焦距,特别是在变焦镜头上怎样应用。 当镜头调焦在无限远时,景深靠近相机一侧的最近极限被称为超焦距。当镜头用某一挡光圈凋焦在超焦距上时,景深范围为该距离的1/2至无限远。应用超焦距是获得最大景深或控制影像清晰范围的最快捷方法。 该镜头超焦距为4m 对于有景深表刻度的镜头来说,确定超焦距很简单:只要将焦点对到无限远,这时从镜头的景深表上可以看到所用光圈所指示的从无限远到靠近相机的某一点的景深范围。相机到景深范围前瑞的距离即是超焦距。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镜头上都有景深表,而应用超焦距拍摄取得的景深会因所用镜头焦距、光圈值以及你对影像清晰度的设定而发生改变。因此,“模糊圈”作为清晰度的因数被引进了景深与超焦距的运算中。“模糊圈”是人眼无法分辨的真实光点的直径。在实践中,没有人能在25厘米的距离区别照片上直径小于0.l毫米的点。这个0.l毫米直径取其倒数,即1/0.1,等于每毫米10条线,可以作为每毫米所能分辨线条数的出发点。

计算用于某一具体模糊圈的超焦距的公式为: H=F2/Cf,H为超焦距,F为镜头焦距,C为模糊圈,f为所用光圈 在平时使用时一般把模糊圈的直径设定为0.05毫米,因而把上述公式简化成 H=1000F/f,只凭简便的口算就能够准确地知道任何镜头的焦距与光圈组合所用的超焦距是多少。如果我们使用50毫米镜头和f/16光圈,那么将其代入上述公式用毫米计算,结果为50000/16=3125毫米,也就是说它的超焦距刚好是3米过一点。 由于我们掌握了上述计算方法,进而可以通过下面简单公式很容易地求出任何条件下的景深。 超焦距摄影法 超焦距摄影法是摄影技法之一,是指使用景深较大的短焦距镜头(如广角镜头)与小光圈组合所产生的从焦功能出现以前,很多摄影人为了快速抓拍并保证远近景都清楚,几乎都会使用超焦距拍摄时,在取景器里即便没有完全准确对焦,也能基本做到远近景都清楚。 超焦距摄影法也用于大型照相机,前后或倾斜移动大型照相机的,在平面或倾斜缩小光圈拍摄,远近景都清楚,这种方法一般称“斜拍法”,也是超焦距摄影法的一种。实际拍摄时并不限于这组合,为获得稳定而锐利的图像,经常把对焦距离设定在3米,光圈设定在f8甚至更小,这样可获得远近景都十分清晰明快的图像。使用超焦距摄影时最困难的条件是早晚、阴天、室内等时间和场合,在这些条件下使用小光圈会造成快门速度较慢,在上述条件下如果想使用超焦距拍摄,最好使用高感光度胶卷,这样使用小光圈时也可以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超焦距弥撒圈现象

弥撒圈现象是在镜头开大光圈时,虚化的背景中出现白色的光晕,和光圈的形状相同,且边缘比中间还亮,一般在背景比较杂乱且颜色反差大的时候容易出现,是白色的圈圈。 所谓“超焦距”是指当一个镜头在某一光圈值时,对焦到一定的距离点时,照片的背景清晰度可达“无穷远”。 其原理是,镜头的景深包含被对焦的某个点的前景深和后景深两个部分。所以拍摄“无穷远”的风景时,并不需要一定将对焦点放到“无穷远”上,利用景深的原理,可以得到更大的清晰范围。 超焦距的具体计算较复杂,公式可以简单地计算为:超焦距=镜头焦距的平方/(弥散圈直径x 光圈系数) 从这个计算公式可知,镜头焦距越大,超焦距值也越大;光圈系数越小,超焦距越大。至于弥散圈直径是根据对图片放大的要求而定的。通常为对图片最佳观赏距离时弥散圈直径小于人的肉眼分辨力来定的。 事实上在实践中,风景拍摄中的超焦距应用只用于短焦镜头(标准镜或广角镜)和较小的光圈才有实际应用意义。 手动对焦”一文中提到了一个概念---“超焦距”,蓝七星老师为此特地安排指导我补充一些相关内容。我个人感觉这一概念既简单也复杂,有些抽象,有许多摄影书籍也都提到了这一概念。为此,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了一篇短文,供大家参考讨论。 许多摄友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拍摄一幅前景和远景都清晰的风光片?”,得到的回答几乎是差不多的,那就是:“用小光圈,焦点选在无穷远”,但事实并非如此,答案是用超焦距的理论,将焦点聚在超焦点上。 超焦距的含义 超焦距是指对无限远调焦后,清晰范围中距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叫超焦点,而超焦点与镜头 之间的这段不清晰的范围叫超焦距,简单地说,当镜头对焦到无穷远时,从照相机到最近清 晰物面之间的距离H叫超焦距。通过确认与利用超焦距,我们可以在拍摄中加大原有的景深 范围,很简单,只要把镜头焦点对在超焦点上而不是在无限远上,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做到。 超焦距对焦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对焦方法,很多朋友不太清楚所谓的超焦距对 焦到底是什么意思,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一些网友虽然对其略微知 晓,不过很难将其清楚的写于纸面上与大家分享。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翻译了一篇 来自摄影师Andrew S. Gibson的关于超焦距对焦的深度解析文章,其中涉及了超 焦距对焦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相信对这个技术感兴趣的朋友在读完之后一定会明 白不少。 特别提示: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步骤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步骤 在胶片时代,手动镜头上都带有景深标尺,所以在也就自然而然的就延伸出一种独特的拍摄方式——超焦距摄影。 那个时候,当你想要尝试超焦距摄影的时候要考虑三个问题: 1. 我的镜头能否手动对焦? 2. 我的镜头是否具备景深标尺? 3. 我镜头是否能够产生大景深? 镜头焦距越小,景深范围也就越大。因此如果想要产生足够大的景深就应该尽量选择广角镜头。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广角镜头才适合超焦距摄影,而是广角镜头更适合用于超焦距摄影。 超焦距摄影并不能保证景深范围内的所有影像都如焦点处的影像那般清晰,不过除了焦点外,其他影像的清晰度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到了数码单反时代,镜头基本都具备自动对焦功能,所以也就去掉了过去手动镜头上的景深标尺。很多人无所适从,所以超焦距的使用反而少了起来。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数码单反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方法: 1.构图。 完成构图后确定需要使用的焦段,譬如拍这样的画面需要使 用24mm的焦段。 目测近景中的物体与相机间的距离,譬如图中近景中的花朵 距离相机大约为1米。 2.确定超焦距的距离。 如果你的相机的焦距折算系数为1.6,那么在表1的24mm这 一栏中找到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在除以2之后,要比1小, 这样才能保证近景中的物体(花朵)处于景深范围内。 根据表1可以查出,F16对应的超焦距1.84米可以满足要求。 此时,可获得景深为0.92米到无穷远,能够满足此时对景深 的需要。 因此,在光圈优先的模式下将光圈设定为f16。

如果此时使用的是全画幅相机,根据表2可以查出f16和f11对应的超焦距都可以满足要求。考虑到现场有风,所以为了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以确保前景中花朵的清晰,此时优先选择f11光圈,超焦距为1.61米,可获得的景深为0.8米到无穷远。 3.目测超焦距的距离,然后对焦。 现在,我们需要目测超焦距的位置(在本例中为1.84米)然后对焦。 如果镜头上的对焦环有标尺,那就再好不过了,你可以把相机的对焦模式改为手动,然后将镜头对焦距离调至1.84米即可。 如果你的对焦环上没有标尺,那么只要目测一个距离相机大约1.84米的位置,并使用单点对焦对那个位置自动对焦即可。 4.锁定焦点。 在绝大多数相机的默认设置中,半按快门会完成两件事:一是对焦并锁定焦点,一是锁定曝光。这样的设计当然很方便,但有时也会遇到点小麻烦,比如你用于对焦的画面并不是你最终拍摄的画面,因而锁定的曝光就很可能与之不匹配。而此时,你需要学会把这两件事分开做。 分开做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锁定焦点,也可以锁定最终拍摄画面的曝光,这要看你的操作习惯。如果你还没有建立任何操作习惯,而且你的镜头上也没有带标尺的对焦环,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超焦距对焦的应用

超焦距对焦的应用 一、为什么要采用超焦距对焦拍摄: 当你在拍风景时,虽然使用小光圈可使得景深有所增加,但是一旦你把镜头对焦在了无限远处,就有一段距离的景深没有被充分利用,为了合理使用该段景深,加强照片的景深效果; 二、超焦距的特性:当对焦距离等于超焦距时,超焦点至相机镜头之间的一段不清晰(模糊)的距离将有一半变为清晰,景深延长1/2超焦距并形成前景深。 当相机对无穷远的景物对焦的时候,画面上清晰部分只有“前景深”范围内的景物,此时“前景深”的端点就叫“超焦点”,相机到“超焦点”的距离就叫“超焦距”(单位:米) 当相机对焦在“超焦点”上的时候,从二分之一的“超焦距”起到无穷远之间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三、使用超焦距的目的:超焦距的运用是一种扩大景深的聚焦技术,利用超焦距处的景物作为对焦点,通常可获取最大景深。 四、超焦距拍摄适用范围:1、广泛应用于风光、旅游纪念照等题材;2、利用超焦距对焦法,在不需要对焦的情况下抓拍运动物体,捕捉精彩瞬间的同时并可获得清晰的影像。(新闻记者或街拍时经常使用)。 提醒:在抓拍运动物体时,由于光圈、焦距已设定,超焦距对焦已经锁定。如若此时快门速度较慢,为达到抓拍运动物体,就只能通过提高感光度来满足较高快门的要求。(如果感光度提的太高,影响了画质,那只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夺了)。 五、超焦距的概念:在相机焦距和光圈均已设定的前提下,超焦距是指对无限远调焦后,距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叫超焦点;而超焦点至相机镜头之间的一段不清晰(模糊)的距离称之超焦距(也称为在这个焦距和这个光圈下的超焦距)。 六、确定超焦距的方法: 1、目测估算办法 将相机调整到手动对焦模式(MF),先设定好相机的焦距和光圈值,对焦并调整对焦环至无穷远∞,然后按下景深预测按钮。从取景器里面观察寻找离你最近物体的清晰点,则该点离相机焦平面的距离就是超焦距。(不好辨认) 2、计算法: 超焦距H的计算公式:H=F×F/(f×d) F:镜头焦距f:光圈系数d:弥散圆直径(一般为:全幅:0.025,截幅:0.019)。 3、查表法: 4、手机下载景深计算器 即简便又实用的好方法,就是利用手机下载一个景深计算器,拍摄需要时填入相机设置

超焦距对焦方法

超焦距对焦方法 “不用对焦的街拍和风景摄影”---其准确含义是:一旦你对准位于“超焦距”的景物对焦并固定这个对焦距离后,以后在一个很宽距离范围内的景物不必重新对焦就可以进行连续拍摄,并得到清晰的画面。 说到“超焦距”---在胶片机手动对焦的时代,“超焦距”似乎是摄影者必懂的东西。在自动对焦镜头出现后,由于对焦似乎已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超焦距”莫名其妙地被冷落了下来。要知道,“自动对焦”+“超焦距”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相机的全部效能。 一、其实,“超焦距”一点儿也不神秘! 超焦点”和“超焦距: 当相机对无穷远的景物对焦的时候,画面上清晰部分只有“前景深”范围内的景物(此时“后景深”没用上----因它比无穷远还要远^-^),此时“前景深”的端点就叫“超焦点”,相机到“超焦点”的距离就叫“超焦距”(单位:米)(如下图)。 例如:佳能5D2相机上的35mm镜头,在光圈4的时候,如果对无穷远景物对焦,景物清晰的范围是:自相机前方10.58米开始直到无穷远。(此时超焦距10.58米)。 “超焦距”带来的福利:如果把上述相机从先前对无穷远对焦,换为对“超焦点”对焦,情况马上发生了变化。 从光学理论得知:当相机对焦在“超焦点”上的时候,从二分之一的“超焦距”起到无穷远

之间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显然,由于对焦点的改变,此时就白白地多赚了二分之一“超焦距”长度的景深!这就是“超焦距”的魅力!(如下图) 例如上述相机换为对“超焦点”对焦,则景物清晰的范围是:自相机前方5.29米处(超焦距的一半即:10.58÷2=5.29米)起直到无穷远。(由此可见,虽然同样一台相机,由于对焦点不同便白赚了5.29米的景深耶!这意味着你拍风景的时候,原来拍眼前的花丛是模糊的,现在可以拍清晰了) 不对焦的街拍: 佳能5D2相机上35mm镜头,在光圈11时,超焦距为3.85米。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此时按照“超焦距”距离对焦,则相机前1.925米起到无穷远之间,都是画面清晰的距离。换句话说:只要是镜头2米开外的景物,不用对焦都能拍清晰了!这不正是街拍突发事件的福音吗?(如此时光线较暗,则相机的ISO要适当提高,以获得合适的曝光量) 二、怎样才知道“超焦距”是多少? (注:“超焦距”只和3个因素有关:相机幅面[影响弥散圆直径]、镜头焦距、光圈。它和相机与景物间的距离等因素无关) 1、最严谨的方法是用公式计算:(详见附录)-----------天呐!又要考大学了。 2、简化公式的估算法:上述1、中的公式如果弥散圆直径一律设为0.05,则可以得到简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