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演变的主要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1.出现新的国际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这是国际秩序的新尝试。
2.拆分旧秩序:旧世界霸权体系崩溃,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减弱,原有的帝国和边界进行重新划定。
3.引入国际合作:因为战争的毁灭性后果,国际社会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领土纠纷、贸易和裁军问题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1.联合国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旨在促进和平与国际合作,取代了国际联盟。
2.冷战的兴起:战后期间,东西方阵营的对立导致了全球范围的冷战。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和权力均衡。
3.国际制度的建立:为应对战争后的重建和安全,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协议,例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
4.殖民地解放:战后,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纷纷独立或获得自治,这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
5.国际人权保护:战争的恐怖和大屠杀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人权保护。
联合国1948年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确立了普遍的人权标准。
总的来说,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出现了新的国际组织以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和平。
国家之间的力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催生了冷战格局和两极世界的形成。
战后期间,国际社会加强了对人权保护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这些变化和动荡塑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轨迹。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18张)
得意洋洋的张伯伦
1935.8 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通往地狱的路是用善意铺成的”
——哈耶克
二、“疯魔后的毁灭”——第二次世界大战
1.局部战争:亚洲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
荷、比、卢
不列颠空战
在凡尔赛体 系中受到严
重压制
在经济危机 中受到严重
打击
从纳粹党的名称中能否看出德国法西斯 的上台跟什么有关?
思考:独裁古已有之,为什么说法西斯是全人类的威胁?
水 晶 之 夜
纳粹德国阅兵式
奥
“安乐死行动”的首要目标是消灭(本国)“种族
斯
退化者”。...全部算起来,死于“安乐死”的受害者估
维
计超过20万人。医生和护士都深入参与了对病人的有计
“世界离法西斯只有5天?”
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 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 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 们对此都嗤之以鼻。
接下来,这位老师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 的实验,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 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 式,穿同款的服装。
订
1919年7月21日,300万德国工人罢工
后
24小时,抗议签订《凡尔赛和约》。
“德意志人民将以不懈的劳动奋勇向前,重新夺回应享有的国际地位。 到那时,为1919年耻辱复仇的时候到了。
——1919年6月28日《德意志报》头版
时间
1920
组建“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1923
政变失败,被捕入狱后口述《我的奋斗》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案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教学目标: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从中感悟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
学习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影响;学习难点: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评价。
二、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本课大多内容在初中已经学过,但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比较肤浅片面,还处于感性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和全面把握的理性认识,尤其是二战背景涉及知识面较广,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需要仔细引导。
三、教学指导与检测四、巩固诊断1.1929-1933年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股票市场的盲目投机B.毫无顾忌的贷款消费C.贫富差距不断拉大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2.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
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
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B.慕尼黑会议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D.缔结《非战公约》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 )A.维护战胜国利益,保证世界和平B.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C.维护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主宰世界D.两大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5.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
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充分说明()A.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B.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C.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才取得了胜利D.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6.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东欧的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七单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概况。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
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影响2.难点: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评价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这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推动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
那么,法西斯势力是如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国际秩序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战前阴云(一)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以及本单元第14课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内容,思考为什么德、意、日三国会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此反感,不断试图突破该体系?并且在此体系下国际关系又是隐藏着哪些忧患?忧患:宰割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奴役弱小民族——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敌视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二)经济大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张华尔街“黑色星期五”的图片,其预示着作为经济中心的美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风暴,这场风暴同样席卷了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面对这场大危机,各国政府又作出了哪些反应?反应: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美国罗斯福新政(三)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盛行自主探究:阅读教材第100—101页,概括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及在意、德、日形成的概况,并归纳原因。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经济危机指的是国民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 的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 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 中的决定性阶段。
•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 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一、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一战后,意、德、日法西斯组织的产生。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各种矛盾。 3、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日意西)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 1918—1933年,魏玛共和国。 • 1933年,希特勒正式建立法西
斯政权。
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 甲午、甲辰、甲寅,三甲之役,
• 减耕减产,给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
➢社会:
•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立法,法治思想;总统行政权的扩大。
• 材料 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 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 参加劳动。其中最宏伟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这一 流域原是美国的一个贫困地区,多数居民没有电用。1933年 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 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 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和农业 的发展。
• 1941年6月,德国不得不 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开 始入侵苏联。
三、二战的进程
1、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2、1940年6月,法国沦陷。 3、1940年7月——1941年,不列颠空战。 4、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5)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 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 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 英法的绥靖政策
(1)含义: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 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 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 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 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雅尔塔协定》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
(2)内容: ⑤ 成立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 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卢森堡不战而亡 39天 征服法国
(1940.6.22)
◇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 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1940.7 空袭英国 1941.6 入侵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课题】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利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理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和地图的分析,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抓住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带领学生感悟历史的魅力。
3、史料实证:通过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的、日、意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到法绥靖政策的错误,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图片来分析问题,提取有效信息,掌握大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和平。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这两个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教法: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提问法,活动探究法、图表概括法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促进学生积极讨论,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后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法:史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沟通探究问题,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课型】讲授性课【课时】45分钟【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漫画《三头怪兽》这是二战时期流行于英国的一幅漫画,图中的三头怪兽分别指的是谁呢?头部的是德国的元首希特勒,中间的是意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尾巴上的是日本的陆军大臣和内阁总理东条英机,因此,它指的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
战后国际秩序形成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标要求】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内容,认识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巴黎和会的时间和操纵国家、主要内容、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和背景,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危害。
2、能力与方法:通过实施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和《九国公约》的实质,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重点难点】重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难点:正确分析和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有关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各种资料【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读书指导、讨论及演示等多法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同学们,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01响礼炮在贡比涅森林上空鸣响后,号称“三巨头”的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各怀鬼胎,迫不及待地相会巴黎。
一时间,人们看到的尽是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谈论和平的讲坛成了讨价还价的自由市场。
在一片熙熙攘攘的“成交”声中,巨头们满足了私欲,皆大欢喜,留下了又蒙上战争阴影的《凡尔赛和约》,对世界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大国操纵的巴黎和会[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目的内容,叙述巴黎和会概况。
〔多媒体展示问题〕1、巴黎和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性质如何?2、巴黎和会的主要操纵国是谁?3、《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与哪个战败国签订的条约?它的主要内容?4、《凡尔赛和约》对中国山东问题是怎样规定的?说明了什么?5、如何评价《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学生叙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在巴黎召开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大国操纵的巴黎和会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背景:一战结束,协约国胜利,惩治战败国。 2)时间:1919年1月18日 3)主要目的:重新划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4)操纵国及三巨头:
美—威尔逊 英—劳合· 乔治 法—克里蒙梭
活动二:学习《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认识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任务2:再读15页(中间)第二段正文, 1、总结标注:《九国公约》时间、内容中反映美国意图 的关键词 2、思考: 通过《九国公约》 ,获利最多的是( 受限制最厉害的是( 受伤害最重的是(
“机会均等、门户开放”
); ); )。
(提示:“机会均等”指列强享有在中国的平等的侵华权益。)
第3 课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活动一:学习《凡尔赛和约》内容,认识凡尔赛体系实质。
任务1:学习巴黎和会的召开 1、结合前面所学概括背景 2、阅读13页小字,总结标注: 时间、操纵国及三巨头、 各自的目的及共同目的、 中心问题 3、18页日积月累说明了什么?
时间:2分钟 要求: 自读独立完成标注后, 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评价方式: 答对1分,声音洪亮,语言流利、规范再加1分
1、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等—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华 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体系 盛顿体系 2、思考:如何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提示:1)实质、积极、消极 2)世界格局、各种矛盾、战争与和平 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 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
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
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是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战争的起因、过程到结束,再到战后的和平秩序的建立,涵盖了较为广泛的历史内容和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二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国际政治中的各种矛盾与博弈。
2. 理解二战的重大意义,了解二战的进程及其主要战役,熟悉二战大国间的博弈。
3. 掌握二战结束后国际秩序重建的历史进程,了解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的建立,认识二战及其后果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4.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对当下的国际政治发展有所认识,教育学生关注当代国际时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战以德、日、意为核心的轴心国与以美、苏、英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战争进程及全球影响,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形成及其特点。
难点:学生对于战争和国际关系的认识程度、对于国际政治格局的理解、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互动、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二战爆发与轴心国崛起1.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2.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3. 二战爆发的原因分析4. 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对垒5. 小组讨论:对于当前国际局势的影响第二课时:二战战争进程与主要战役1. 北非战争2. 战争向东扩张3. 莫斯科保卫战4.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5.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6. 斯大林格勒战役模拟体验第三课时:二战结束1. 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2. 冷战的菜鸟:雅尔塔会议3. 布列斯特会议4. 德国战后赔款及裁军5. 小组讨论:不同国家的历史记忆第四课时:国际秩序的新构建1. 联合国的建立2. 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两极格局的特点3. 非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意义4. 深入解读联合国宪章5. 美苏对抗之“格鲁吉亚式危机”模拟第五课时:国际秩序的新走向1. 多极化的趋势2. 中国与现有的国际秩序3. 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4. 小组讨论: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六、教学手段1. 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一、法西斯主义、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法西斯主义的产生(1)背景:经济大危机;凡——华体系下的矛盾与冲突;德日意民主基础薄弱(专制、军国主义)(2)表现: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②德国:1920年德意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是德文“民族”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缩写的音译),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③日本:1921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3)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4)主张: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10月,从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开始,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概念阐释】绥靖政策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实质: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以换取本国和平;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实质就是纵容侵略,维护既得利益。
影响:①最大的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壮大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使他们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加速二战的全面爆发。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临着一个新的国际秩序的构建问题。
这场战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全球各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和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形成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形成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首先,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许多国家陷入了经济危机。
这使得各国领导人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来防止未来的战争爆发,维护和平与安全。
其次,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还受到了国际利益和力量的重新分配的影响。
战后,一些国家强大起来,取代了以往的列强地位,如美国和苏联。
这种变化对国际秩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构建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特点应当被关注。
首先,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和谈判是构建新秩序的关键。
例如,凡尔赛和会议在解决战后欧洲的重建和负责国家之间的战败国的处理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国际政治的多边主义得到了加强。
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的成立,试图通过协商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与安全。
另外,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受到了新型国际合作和联盟的影响,如英法美的建立。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层面,国际联盟的成立意味着国际合作和协商的重要性。
这种合作的机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仍然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
然而,国际联盟在二战爆发前后的失效表明其在解决冲突和维护和平方面的局限性。
其次,在经济层面,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促进了全球经济的重建和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经济合作的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之后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社会层面,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对全球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战争的残酷和暴行激发了人们对和平、人权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总之,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在战争和破坏的背景下形成的。
通过多边会议、国际合作和新型联盟的建立,国际秩序试图重构和平与安全的框架。
然而,这个新秩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随后的二战爆发表明了其困难和局限性。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质教案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历史课程教育功能。
通过对二战的背景、进程及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过程,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二战,更深入的理解战争,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和现实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进而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世界发展,做维护世界和平与友好的推动者。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知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形成历史理解与认识。
基于学情,关注过程,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注重多元评价,提升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内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有如下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单元内容涉及时间为20世纪上半期,包括资本主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及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这三种力量的发展变化及共同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具体到本课课标主要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秩序这两个维度,教材中对内容的讲解共分“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这样三个子目来讲述,基本围绕课标要求讲述二战的背景及原因、过程以及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
关于二战的背景,教材中主要从思想上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形成;政治上法西斯主义势力控制政权;经济上经济危机,以及绥靖政策几个维度来讲述。
对于法西斯主义教材讲述的比较理论化,需要给学生补充一定的情境材料帮助其理解。
另外从学生理解二战背景的层面看,需要补充多种背景资料,使学生能更全面更顺畅的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史实之间的因果逻辑。
第二目主要讲述二战过程。
从空间上主要讲述东方战场与欧洲战场,时间上强调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主导力量上强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考历史复习指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考历史复习指南一、开篇小引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高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历史这门学科可是个“大杂烩”,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这部分内容,就像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历史大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这盘大餐的神秘面纱,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轻松搞定这部分的复习!二、知识点梳理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进程导火索:慕尼黑阴谋就像是一场“乌龙球”,英法两国试图用妥协换取和平,却无意中为希特勒的野心打开了大门。
战争进程:闪击波兰:德国突然发动进攻,波兰成了二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太平洋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愤怒的小鸟”被激活,正式加入战局。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让德军尝到了“冰与火的考验”。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政治:欧洲列强地位下降,美国、苏联成为新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开始走向两极化。
经济:战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成为经济霸主,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反战思潮兴起,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
3.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雅尔塔体系:背景: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国为结束战争和规划战后世界而举行的会议。
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划分势力范围、建立联合国等。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进行了重新划分。
联合国:成立背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
作用:成为协调各国行动、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平台。
冷战格局:形成背景: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
表现: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等。
影响: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但也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三、复习策略与建议构建时间线:将二战的重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
这样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关注转折点:重点关注二战中的转折点事件,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等。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知识梳理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具体:市场供需的矛盾。
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
(信贷消费膨胀,股票投机过度,贫富差距过大)导火线: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暴跌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特别深远3.影响:国内:激化社会矛盾;国际: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4.摆脱危机的道路: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②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③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盛行:(极端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扩张,发动战争)主要事件意大利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日本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
④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意德结成轴心国。
⑤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
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进一步姑息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⑥欧洲集体安全计划的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客观上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过程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第五单元 阶段11 第3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30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评价(1)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成立联合国(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决议原则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③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二、国际格局的变化1.冷战的主要表现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1949年4月,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2.两极格局(1)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2)两极格局的瓦解①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②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①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
②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在20世纪40年代末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首先,美国作为世界战争的胜利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独尊,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主要规制者和领导者。
其次,随着苏联加入国际秩序,西方国家和东方世界之间的冲突也显现出来。
三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愈加明显,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今天的文章就是要探讨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
1. 美国的崛起战后时期,美国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力量,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系统。
尤其是成立联合国,美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永久成员,向其他国家强调了美国的权利以及对国际秩序的控制。
战后时期美国通过建立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推行“马歇尔计划”,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支持西欧国家的重建和发展,并以此扩大了其国际影响。
2. 西方和东方冲突的形成在冷战之初,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承认西方国家的支持,认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敌对的国家。
这使得西方国家受到苏联的威胁,并促使美国与苏联强烈对立。
此外,西方和东方的意识形态分歧,也加剧了两个阵营之间的分裂。
西方国家主张民主自由和市场经济,而东方发展中国家则提倡社会主义制度。
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抗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掌握和科技进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会并控制了国际贸易。
反之,受到历史积累的瓶颈制约,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上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
这些差距愈加明显,导致了发展中国家更加需要急需改革和发展。
4. 经济全球化20世纪后期,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甚至是社会政治联系更加紧密。
这一趋势推动了充满竞争和合作的国际关系。
在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方面,国际法和多边贸易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主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凡尔赛和约》的鉴订和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和作用。
国际联盟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背景。
《九国公约》的鉴订、主要内容、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提示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和会上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地位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
2、通过对凡尔赛体系不牢固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示美国在《九国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社会现象来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
凡尔赛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美国通过这次会议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3、分析《巴黎和约》、《九国公约》对中国问题的条款,懂得“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教学重点:
对德和约:《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难点:
对德和约、《九国公约》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本质。
教法:电教法、导学与谈话、愉快教学法
学法:阅读、表演、比较、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图片、解读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感受二战结束后世界人民喜悦的心情。
教师:就在人们还处在二战结束后的喜悦中的时候,战胜国的代表们就迫不及待地相会巴黎,难道他们是向往着巴黎的风光吗?如果不是,他们又去巴黎干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到1919年1月的巴黎看一看。
学生:观看历史短剧——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的矛盾斗争(学生自己导演的,演出人员6人,旁白1人,劳合、乔治1人,克里孟梭1人,威尔逊1人,中国代表1人,德国代表1人)
教师:设置问题:
1、战胜国的代表们到底来干什么了?
2、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的作用是什么?
4、此次会议的性质如何?
5、《凡尔赛和约》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吗?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重点点拨最后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认识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凡尔赛和约》不仅能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而且还会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因为此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美国在巴黎和会上可谓是两手空空,它会善罢甘休吗?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很尖锐,日美之间的争夺尤为激烈,在美国的发起下,华盛顿会议再次召开。
教师:关于华盛顿会议情况,我们已布置了预习,下面教师要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心考场。
教师:屏幕显示题目:1、华盛顿会议的内容;2、《九国公约》的内容、影响;3、华盛顿会议上最大的受益者是谁?4、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学生:抢答问题。
教师:巴黎和会上两手空空的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可谓是风光无限,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上签订的各项条约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学生:探究与交流:两次会议对中国是福还是祸?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弱国无外交。
课堂小结: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战后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它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矛盾,所以这一体系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
随着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在这一体系内部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反映了强权外交的后盾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的结果,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和华盛顿会议上受到的凌辱是当时中国落后造成的,今天要提高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提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
展科学技术的重担就落在同学们身上了,努力吧!同学们!
板书设计: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签订了条约
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
《九国公约》
《五国公约》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实质: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机关报瓜分世界的体系
影响:
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不能根除列强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