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古诗三首望洞庭_人教新课标-教育文档
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精选11篇)语文《望洞庭》篇1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
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
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
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
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篇2《望洞庭》这首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诗人通过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遗憾的是,在实施之中,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精美的展示洞庭秋月图,但幸得课本中的插图非常精致,值得一用。
所以,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用上一些形容词来形容月夜下的洞庭湖,让学生展开想象,展开联想。
接着,就是理解诗意——安排了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理解了,想像了,学生表达得还是比较流畅的,特别是文中三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出来,并能理解到位,感觉不错。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1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有一条教学经验:一学期教95篇课文,是教一带一的结果。
所以,在今天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借鉴了霍老师的做法,教一首带一首,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做了初步预习。
课堂上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读通顺了,理解了诗句的内容,领会了诗的意境,也会背诵了。
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又抄了一首课外诗,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
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
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进行了教学反思,一致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同时我们也总结出,教学古诗词时,可引进这样三种古词:1、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两首诗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
学完《四时田园杂兴》,再出示并指导朗读《村居即事》,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2、同题异文。
题材相同,诗文各异: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
学习后可引卢梅坡的《雪梅二首》。
《雪梅二首》中,雪花与梅花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宛如一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佳境。
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二首》,从比较中能领悟到诗的艺术美。
3、相同诗境的诗文:张愈的《蚕妇》语言平白如话,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劳动者和剥削者不同的生活境况。
而梅尧臣的《陶者》与之异曲同工,可相互映衬。
教学时,教完前者,引进后者,可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望洞庭》教学反思1《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通过望洞庭反思,老师可以尽早发觉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沟通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阅历。
一起来看下吧!《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方:“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缘由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淹没。
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予了人民的美妙愿望。
”教学时,我出示精致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奇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安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一模一样都答“镜子”。
另外在平常的习作中,乐用比方、善用比方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
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
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方“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
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优美。
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中,它就成了一块“青墨”,洞庭湖则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
那么,我们在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方的精妙,怎么够呢?总之,比方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当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
否则,学生的想象实力不行能培育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方的欲望和乐趣也将荡然无存。
《望洞庭》教学反思2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阳市旁边,是我国其次大淡水湖。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反思2《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第1篇: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能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但是在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了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忽视对意境的感悟。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调”方面来引导学生试着想象下水天一*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的景象。
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望洞庭》教学反思核心提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完成了教学重点中,学生对于该诗诗境的理解。
在对诗的意境理解上,学生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揣摩让我为之一惊,通过图文联想法和画图法,孩子们很好的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通过在图中画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完成了教学重点中,学生对于该诗诗境的理解。
在对诗的意境理解上,学生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揣摩让我为之一惊,通过图文联想法和画图法,孩子们很好的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通过在图中画出秋月的倒影,孩子们则更好地理解了何为“两相和”。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1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
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2023年《望洞庭》教学反思2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有一条教学经验:一学期教95篇课文,是教一带一的结果。
所以,在今天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借鉴了霍老师的做法,教一首带一首,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做了初步预习。
课堂上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读通顺了,理解了诗句的内容,领会了诗的意境,也会背诵了。
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又抄了一首课外诗,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
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
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反思范本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范本篇一、《望洞庭》教学反思范本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
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篇二、《望洞庭》教学反思范本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精心的《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通过望洞庭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缺乏,比方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一起来看下吧!《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吞没。
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
另外在平时的习作中,乐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
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
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适宜的吗?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
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柔美。
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中,它就成了一块“青墨”,洞庭湖那么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
那么,我们在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喻的精妙,怎么够呢?总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_1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望洞庭》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反思2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反思2《望洞庭》是有“诗豪”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洞庭湖秋月图。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抓住字眼,理解词意、句意、诗意,进而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洞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洞庭》教学反思1学习目标: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习本诗,要求学生学习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思路和方法指导:一、课前预习(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习导入语设计: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平。
(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
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
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
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
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
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
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3、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涵虚:指水映天空。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第一首:《山行》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首:《赠刘景文》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古诗三首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古诗三首_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古诗三首人教版新课标(2019)四下的第一篇课文是《古诗词三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和白居易的《忆江南》。
这三首诗学生以前都背过,所以我刚开课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谈读诗的体会,从总体上对这三首古诗词进行把握。
我是这样导入的:“祖国的千山万水是多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此多娇,风景美丽如画。
古时的文人墨客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优美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请学生打开书诵读这三首古诗词,然后我让他们把书合上,说一说诗人描写了哪些地方的风光?这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通过回忆把握住诗人所游览的自然景点,明确了这三首诗词都是唐代诗人描写的江南风光。
随后我又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杜甫在《春望》里写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动时看到鲜花都会落泪,离别时听到鸟鸣都会伤心的意思。
花是美丽的代名词,鸟鸣又是悦耳的,原本两件美好的事物,但因作者心情的伤感却使其看到听到后落泪和惊心。
所以作者心情不同,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观所产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背一背这三首诗词,看看能否体会诗人不同的心境?”学生又诵读完诗词后,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依依说:“我从《独坐敬亭山》这首诗里体会到诗人写这首诗时很孤独,因为鸟儿飞走了,连云彩也飘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我表扬她体会的好。
但是第二首诗《望洞庭》不好体会,因为作者的感情表露不明显,他们能体会的出来吗?这时小班长站起来说:“我觉得《望洞庭》这首诗写得很美。
作者能把景物写得这样美,说明作者当时同学们说的‘像一面镜子’呢?这两面镜子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没打磨过的镜子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表现出湖水宁静柔和的美。
在学习《忆江南》时,我先引导着学生区别开“诗”和“词”的不同之处,通过想象画面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话的意思。
2023年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
2023年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1《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方:“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缘由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淹没。
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予了人民的美妙愿望。
”教学时,我出示精致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奇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安静的湖面(或河面)还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一模一样都答“镜子”。
另外在平常的习作中,乐用比方、善用比方的学生也不多。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
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方“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
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优美。
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洞庭秋水砚池波,且把君山当墨磨。
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
”)中,它就成了一块“青墨”,洞庭湖则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
那么,我们在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方的精妙,怎么够呢?总之,比方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当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
否则,学生的想象实力不行能培育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方的欲望和乐趣也将荡然无存。
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2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留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古诗三首望洞庭人教新课标
《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吞没。
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
另外在平时的习作中,乐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
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
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
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
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柔美。
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洞庭秋水砚池波,且把君山当墨磨。
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
”)中,它就成了一块“青墨”,洞庭湖则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
那么,我们在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喻的精妙,怎么够呢?
总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
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荡然无存。
《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
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