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城市群崛起的文化地理研究

合集下载

崛起关中平原城市群——展望关中平原城市群

崛起关中平原城市群——展望关中平原城市群

我 国大 部分 人 口与产 业的承载地 ,
有助于推进全 国区域协调发展。
从 世界发展进程 中看 ,城 市群
的形成 分为 四个阶段 :第一 阶段 为
工业化 前期 ,城 市多为 分散 、均 衡
的 点 状 分 布 , 且 相 互 之 间 联 系 松
散 ;第 二阶段 是工业化 时期 ,一 些 经 济 发 展 较 快 的 城 市 成 为 一 个 区 域
常重要 的信号 ,即国家 非常重视 西 来 ,进一步缩 小我 国东西部之 间的 市群 为 主体构建 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
部 的发 展 。 不 少 区 域 经 济 学 家 认 为 :从 成
差距 。过 去 ,西北地 区主要 靠两安 带 动 ,以 后 将 要 靠 整 个 关 中 平 原 城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有利于促进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 城 市 群 将 成 为 未 来
2009年 6月 ,关 中 城 市 群 建 设 迎 来了全新 助力 :国务 院批准 《关 中一天 水 经济 区发展 规划 》,范 围 涵 盖 了陕 西 省 的 关 中 平 原 地 区及 甘 肃 省天水 地 区其六市 一 区7.98万 平 方 公 里 ,以 大 西 安 (含 咸 阳 )为 中 心 城 市 , 宝鸡 为 副 中 心城 市 ,天
中 国 第 八 个 国 蒙 纫
此次 国务 院批复 《关中平原 城 渝 城 市 群 批 复 后 ,关 中 城 市 群 的 批 市群来带动 。
市群发展规 划 》和 国家发 展改革 委 复 。看 得 出 来 。国 家 是 要 让 西 南 和
国 家 发 展 改 革 委 城 市 和 小 城 镇
及 时 公 布 《规 划 》 ,传 递 了 一 个 非 西北齐 头并进 ,把整个 西部发 展起 改革发 展中心 主任徐林 表示 。以城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人口、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在地球表面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与自然地理学相对应,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的两大领域。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是:文化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农业地理以及政治地理。

一、文化地理文化地理主要研究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它关注不同地区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以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地理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地理学问题。

二、人口地理人口地理研究人口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主要探讨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构成、人口增长等方面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系。

人口地理对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城市地理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结构以及空间布局。

它主要探讨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演化,城市群及区域发展等问题。

城市地理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与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四、农业地理农业地理研究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地域差异、农业区划等方面的规律。

它主要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利用、农业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分析。

农业地理对于农业生产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五、政治地理政治地理研究政治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它主要探讨国家领土的划分与变更,地缘政治格局,国际政治关系等问题。

政治地理对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文地理学这一综合性学科。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以西汉社会变革和文化形成为背景,从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文化史角度探究西汉关中崛起的内在原因主要在于:礼法兼备、刑德并用的政治文化;统一与多元相结合的思想文化;举贤任能的人才方略和空前繁荣的对外交流。

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对于当前中国崛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标签:关中;崛起;政治文化;思想文化;人才方略“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关中因四塞之固,物产丰饶,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都城历史最久的区域,尤其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强盛王朝都曾以此作为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而使关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

古代关中在西周、秦汉、隋唐三次崛起,由弱变强。

西汉是中国文化形成期,《史记》《汉书》对西汉关中崛起原因都有论述。

《史记·高祖本纪》云:“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1]394《汉书·武帝本纪》云:“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尤多焉。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兴之立功。

”[2]212西汉关中之崛起核心原因在于思变与创新,其中包含礼法兼备、刑德并用的政治文化,统一与多元结合的思想文化,举贤任能的人才方略,空前繁荣的对外交流等诸多合理因素。

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对于当前中国崛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一、礼法兼备、刑德并用的政治文化西汉时期,鉴于秦政之弊,统治者寻求治世之道,自高祖至宣帝,在创新与思变中对各家政治文化取舍、整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不仅塑造了大汉盛世,而且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模式。

(一)文景之治——无为与刑德并用西汉前期,鉴于秦朝暴亡之教训,自高祖至景帝皆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治世之指导思想。

一方面将道家之无为与儒家之仁德结合起来,为政温和,与民休息。

奖励农桑,实施轻徭薄赋。

高祖废除了战国的“十税一”和秦王朝的“秦半之赋”,文帝在其二年和十二年两次“除田租税之半”,采用“三十税一”,使之遂成为汉之定制。

共同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传承创新实施方案

共同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传承创新实施方案

共同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传承创新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形态。

在中国,城市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这个城市群包括了陕西的西安、宝鸡、咸阳等多个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为了更好地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我们应当制定一份实施方案。

一、旅游业的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拥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

从古代皇家陵墓到现代的旅游景点,都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更多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关中平原城市群。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

关中平原城市群应该把握这一机遇,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可以建立艺术家村、文化产业园等,吸引创意人才前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三、保护文物建筑关中平原城市群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建筑。

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建筑,我们应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维护。

同时也可以在建筑保护的同时推动城市群的发展,让这些历史遗产在现代城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文化交流和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中平原城市群应该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和合作,扩大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

可以举办文化节、展览、艺术表演等活动,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到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文化,同时也可以吸引外国人来到这里,体验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综上所述,共同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文化传承和创新需要一个实施方案的规划和指导。

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这个方案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达成共同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中部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七大古都之一。

关中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宝库。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腹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地形地貌:关中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有渭河、泾河等河流纵横交错,地势开阔,气候适宜。

3. 自然资源:关中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

渭河、泾河等河流的水资源丰富,适宜进行农业生产。

4. 经济发展: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发达,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为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二、历史知识点1.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在西周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周文王、周武王等在这一地区开始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 秦朝时期:关中地区在秦朝时期成为中国统一的帝国的中心,秦始皇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和文化,并开始了长城的修建等工程。

3. 古代文化:关中地区在古代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学问和文化名人诸如孔子、孟子等在这一地区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4. 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七雄争霸的战场,诸如秦国、赵国、魏国等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争夺。

5. 帝陵:关中地区著名的帝陵有秦始皇陵、汉武帝陵等,这些均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 名将:关中地区著名的名将有李牧、白起、王翦等,这些名将在古代的战争中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战斗力。

三、文化知识点1. 艺术文化:关中地区有悠久的艺术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壁画、彩塑、木雕等,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顶峰水平,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秦汉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非常活跃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入手,探讨其遗产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古代,这里就是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汇处,东启灵武山,西达嘉峪关,南自秦岭,北与黄河流域相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设立了县官,标志着关中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中央政治和文化中心,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非常活跃。

后来,在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更是历经了数百年的辉煌和繁荣。

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中心,汉代的铜器、瓷器、纺织品、冶金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治方面,关中的长安成为海内外之间的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前来。

在文化方面,汉朝时期陕西涌现出了很多著名文人墨客,代表有司马迁、班固、班昭、蔡伦、张衡等。

二、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逐渐失去保护和价值。

目前,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投入。

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迎合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一些景区倾向于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智慧、时尚和艺术元素,这样做的后果是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正在失去原本的样貌和魅力。

另外,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管理部门的能力和精力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发展为了保护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对待其保护工作抱有足够的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思路是进行系统化经营。

这就意味着,对文物、景观、氛围等多重因素开展保护和经营,优化人流、车流的动线,清理服务设备等等,让景区有序、便捷地为游客提供服务、整合社会力量。

陕西关中城市群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关中城市群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关中城市群产业发展研究摘要:关中城市群是陕西最大的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文化繁荣,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关中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中城市群产业发展思路以及产业发展重点,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

关中;产业;保障陕西关中城市群是指以西安(含咸阳)为中心、宝鸡为副中心,渭南、铜川、商洛部分地区及杨凌示范区的城市群,该区域是西部第二大城市群,仅次于成渝城市群,也是陕西人口最密集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关中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1)是陕西经济发达区域20__年关中地区生产总值12504.6亿元,占陕西全省比重为65.6%,较20__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占比为8:45.9:46.1。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__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关中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2.1%,较20__年提高0.4个百分点。

(2)工业发展势头强劲20__年关中地区工业增加值4269.8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9%,较20__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8.4%,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0.04个百分点。

20__年关中地区强生全球供应链生产基地(一期)、华晨汽车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航天产业基地、吉利汽车产业基地落户宝鸡,工业项目带动效果显著。

(3)服务业发展迅猛京东西北电子商务基地、国美西北电子商务运营中心、苏宁西北地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西安立丰国际广场、铜川新区美佳华商业广场、西咸新区特拉福德中心等现代服务项目进展顺利。

有9个县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宝鸡荣获“互联网+”20__年度中国网络零售最具活力城市殊荣。

(4)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体系具备雏形建设了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一期)、华为全球交换技术中心、渭南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西航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部件生产线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以西安高新区为代表的各类园区成为新的增长极。

关中盆地、汾河谷地、河洛盆地:诞生了黄土高原上的中华文化基因

关中盆地、汾河谷地、河洛盆地:诞生了黄土高原上的中华文化基因

关中盆地、汾河谷地、河洛盆地:诞生了黄土高原上的中华文化基因“中华文明为何能够绵延不绝?这是因为我们文明很早就有了稳定的根据地,并培育出了几大重要“文化基因”。

它们都是在关中盆地建都的盛世王朝——周秦汉唐时期完成的。

同时,在关中两翼,有汾河与伊洛河的辅助,这个文明大本营、华夏基因库,不仅有助推器,还有缓冲器。

•基因库,是桑田沃野八百里的“天府之国”——关中盆地。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语出《史记·留侯世家》】•助推器,是险固如城堡的“表里山河”之土——汾河谷地。

【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语出左丘明《左传》)】•缓冲器,是背山而面河的“逐鹿问鼎”之地——河洛盆地。

以此为中心的河南,被称为“中原”——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多指的洛阳周围。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语出左丘明《左传》)】【《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这,就是黄土高原金三角:它不仅为洪荒时代的文明提供了“诺亚方舟”,更为中华文明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最强盛的王朝、制造出最强大的基因。

中华文明起源有争议?NO!它就诞生在“黄色的家园”不知何时起,以部分喜欢制造争议、吸引眼球的所谓专家为话筒,部分只负责制造热闹、不负责严重后果的媒体为帮凶,在舆论上制造出这样一种景观:中华文明到底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底是黄河地区单一起源,还是多元起源?加上部分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不知有多少地方,借着某次考古发现和相关记载,争当“文明发祥地”。

实际上呢?这些争议其实是来回混淆并偷换概念:所谓的“非洲外来说”,即便是结论靠谱的,其实探讨的是人类起源,这中华文明诞生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所谓的文明多元起源,其实是说的是“文化多元”——文明之前的漫长煎熬过程,旧石器与新时期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各种“文化遗址”比如东北的红山,江浙的良渚、马家浜,西北的齐家、仰韶,山东的大汶口、龙山。

陕西关中地区城市群发展分析【精选资料】

陕西关中地区城市群发展分析【精选资料】

陕西关中地区城市群发展分析一、陕西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1.关中地区概况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相距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9%。

这里地势平坦,物产丰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2/3,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地区省属城市五个,即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等;陕西省七个主要城市,关中就占了五个。

并有西安、杨凌、宝鸡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咸阳、渭南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县级市3个,县城35个,市辖区1个,镇408个,456个乡。

关中地区人口占全省53%,集中了全省80%的工业固定资产和科技力量。

2.城市(镇)分布情况关中地区城市城镇主要分布在东西长南北窄的平原带上,即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真正成带状分布(见下图):关中城市带主要存在三个相对密集的城市(镇)区域,即存在三个中心,中有陕西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及咸阳,西有宝鸡,东有渭南,两者东西呼应,与西安、咸阳共同形成关中城市带。

宝鸡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据宝鸡政府讲,新城区、老城区也将合并为一处,形成关中西部的小城市群落。

渭南现有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华阴、潼关、阎良、韩城等可形成关中东部的小城市群。

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的是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关中中部城市群落。

西安、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汇集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及现代管理人才,在现代工业和电子信息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加上杨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科技研究,况且三者在地理位置上亦十分邻近,交通方便,联系密切,从而成为陕西最大的城市密集区域,也是陕西最大的科技人才汇集区。

3.关中城市群的交通、区位情况关中城市群地处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物产丰富之地,是陕西的粮仓,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便利,交通发达。

省会西安是关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是陕西最大的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上中国段内最大的中心城市,一直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城市之一。

目前已经成为区域性的科技中心,成为我国北方中西部结合带最大的商品流通和物资集散中心。

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是指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以西安为核心,包括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兰州等城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域。

这个城市群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中国东西部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关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著名的旅游景点,如西安的兵马俑、大雁塔、城墙等。

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经济方面,关中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其中包括了多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关中城市群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此外,关中城市群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拥有着广阔的耕地资源和特色农业产业。

在交通方面,关中城市群有着非常便捷的交通网络。

其中包括了多条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线路等,可以快速地连接中国各地。

特别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经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为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

此外,关中城市群还拥有着完善的能源、水资源和通讯基础设施,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关中城市群未来的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

关中城市群虽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系,但各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间的合作共赢。

其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中城市群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因此,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再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关中城市群虽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经济体系和基础设施,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共赢,推动西北地区的整体发展。

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城市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城市在人类社会进步中起到了核心的拉动作用,城市群代表着经济和社会最发达的地区。

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和区域经济发展,既是老话题,又需要进一步研究。

城市群应该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样才能使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所谓的关中城市群,它以西安为中心,涵盖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9个城市及其他县城与集镇。

通过对关中城市群等级结构与分工研究,得出这样一些结论:一是关中城市群等级不连续,大城市缺位。

根据2000年统计的城市群等级综合指数来看,西安城市等级综合指数达到7.8413,而处在城市群第二位的宝鸡这一数值仅为0.0953,近几年来的数值变化也不大。

整体来看,关中城市群是残缺的,其链条是断裂的。

由于这种“跳跃式”的格局,西安对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传递作用微乎其微,产业关联度也几乎没有。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安是一个“孤岛”,尚未和关中城市群建立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对外,西安能够接受东部城市的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吸纳能力,但是向下没有很强的辐射能力,这是西安的一个重大特征。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由于区域和城市之间梯度转移的客观存在,城市的辐射能力会对吸纳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中城市群存在的另外两大问题是,中等城市数量少、发展水平低,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滞后,缺少专业化城镇。

关中城市群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等地级城市。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陕西经济的核心区。

其体系框架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层,即西安中心城区;第二层次为紧密层,即四大副中心临潼、长安、咸阳、三原;第三层次为中间层,即西安都市圈三大外围中心城市渭南、铜川、杨陵;第四层次为开放层,即关中城市群六大周边中心城市宝鸡、彬县、黄陵、韩城、华阴、商洛。

关中城市群示意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定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且能够辐射西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密集区。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历经千年而不衰。

作为中国北方的中心地带,关中地区不仅是开展农业、工业、商业的重要区域,更是中国的文化成果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集聚地。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独特的发展特色。

一、历史文化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名人。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武帝陵、大雁塔、华清宫等历史陈迹,以及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文人墨客。

在古代,关中地区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

这里的历史文化也是多元,兼收并蓄。

秦汉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颁布了“焚书坑儒”的铁腕政策,把大量的书籍和士人都集中在了关中地区。

这一事件导致了关中地区文化界人才济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经营和治理也离不开对关中这一中心地带的投资与发展。

唐代是关中地区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关中地区的文化达到了丰富多彩的高潮,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例如:李白、王维、张九龄、王之涣、王昌龄等。

他们的文学成就使得唐代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以至于后来的古文复兴时期,也对唐代作品进行了大力的模仿与传承。

二、发展特色关中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发展特色也是独具特色。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旅游业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之一,关中地区具有许多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例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汉武帝陵、大雁塔、华清宫,以及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的关中文化遗产。

因此,关中地区的文化旅游业十分繁荣,许多旅游基地和景区都在这里营造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2.农业关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

这里有“陆上盆地”和“三秦大地”等重要的农业耕地区,这一区域打造了很多绿色农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园区,发展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

论关中文化与汉唐艺术

论关中文化与汉唐艺术

论关中文化与汉唐艺术前言关中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著名的文化聚集地之一,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的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关中文化与汉唐艺术的联系与关系,以及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关中文化的形成与内涵关中地区位于中原腹地,与草原地区、西部山区等相连,交通便利,资源相对丰富。

一方面,这种地理位置孕育出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另一方面,这种地理位置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

关中文化的形成历程中,中原文化与戎狄文化交融在这里,形成了历史上独特的“黄河文化” 和“西周文化”。

在唐代,丝绸之路的兴起,更是让中原文化与亚洲、欧洲的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对关中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中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包括历史文化、信仰文化、艺术文化、风俗文化等多种。

在关中地区,可以发现丰富多样的文化遗存和人文景观,代表性的有秦始皇陵、咸阳碑林、法门寺、华清宫等。

汉唐艺术的特点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文化艺术领域,被奉为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顶峰时期。

以其中唐代为代表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范式,而汉唐艺术也被视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代表。

总体来说,汉唐艺术表现形式端庄、典雅,对自然美和艺术印象的悟性和表达细致入微,具有浓厚的哲学气息、精神深度和生命情感。

在绘画方面,汉唐时期主要表现出中国画传统的审美特色。

这种画风以偏爱用线条特征和渲染方法表现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为特点。

常见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张大千的《千里江山图》等。

在雕塑方面,汉唐时期的雕塑艺术在形态上表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如唐代漆雕工艺品《女娲补天图》、汉代玉雕工艺品《玉瑶琴》等。

除此之外,在建筑、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传承体系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关中文化与汉唐艺术的关系关中文化与汉唐艺术的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两者相互介入、相互补充。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一、关中文化的概述1.地理位置及特点2.历史背景3.文化影响二、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文学2.关中艺术3.关中民俗三、关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现代关中文化的发展3.关中文化对我国的贡献四、关中文化的展望1.未来关中文化的发展趋势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关中文化正文:关中文化,是指位于我国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中文化进行概述,并探讨其代表、传承与发展,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关中文化的概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南倚秦岭,北濒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独特。

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农业发展。

关中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孕育而生的。

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关中文化融合了多种民族、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中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有7000 多年的历史。

自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等13 个朝代在此建都,关中地区成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使得关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二、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文学关中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等作品,描绘了当时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

后来,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杜牧、王之涣等文学巨匠先后在此创作,为关中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关中艺术关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形式。

其中,秦腔、眉户戏、关中道情等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受群众喜爱。

此外,关中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泥塑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关中民俗关中民俗丰富多彩,融合了多种民族、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陕西民间艺术中的“秦俑”,展示了关中地区古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关中平原与大运河文化

关中平原与大运河文化

关中平原与大运河文化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古代就有“关中天下”之称。

关中平原所在的陕西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而大运河文化,是由我国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群演化而来的文化系统,涵盖了多种不同的文化风格。

关中平原的历史悠久,秦始皇建立封建王朝后,将其设立为都城,历史虽有数千年,却依然存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位于关中平原的众多文化遗产中,有一些是值得一提的。

如位于陕西的秦始皇陵,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陵墓之一,也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是由数千名工匠所建造,保护完好的兵马俑便是其中之一,几乎没有一丝损坏。

这种严谨的建筑技术,可以在中国古代大小不一的建筑遗迹中不断找到新的证明。

除此之外,陕西还拥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

如古都西安的钟楼、鼓楼,陕西的华山、咸阳城等。

这些历史遗迹保留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值得一些游客去感受、探访。

而大运河文化,则源于我国北方的运河。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内陆航线,从北京始发,止于杭州,横跨江淮平原和海河平原,总长度达1800多公里。

这条运河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古代的交通物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运河沿线的城市,文化风格也因此逐渐丰富起来。

遍布沿岸的寺庙、古镇、荷塘、船闸以及桥梁等都是运河文化的代表。

苏州,是大运河上的一个美丽城市,素来就以花园古城著称。

运河流经苏州,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运河文化带”,苏州市区内有许多古建筑、景点。

近年来,运河文化重温传统,得到了新的发展。

人们和风吹雨淋中所留下的历史痕迹进行了有机结合,历史街区、文化馆、博物馆等,如今已经成为了运河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

而在关中平原和大运河文化地区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论对学者还是对游客都是一次旅游学习的绝佳体验,更是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会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来中国旅游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关中平原与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保留着中国历史中的辉煌和秀美。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关中平原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和城市群聚集地。

本文将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一、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关中平原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拥有丰富的地理、气候和生态条件。

然而,长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压力,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了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问题。

2.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关中平原城市群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生态效率。

因此,评价城市发展质量是衡量生态效率的重要指标,包括城市规划布局是否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是否高效,环境管理是否严格等方面。

3.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生态效率评价旨在研究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评价生态效率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因素。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生态足迹法、综合评价法等。

二、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发展趋势1.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深入人心,关中平原城市群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

未来,该地区将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2.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关中平原城市群将加大对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将注重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生态景观布局。

在城市建设中,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建设更加生态友好的城市。

关中历史文化

关中历史文化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

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

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

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

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

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崛起关中平原城市群

崛起关中平原城市群

崛起关中平原城市群
戊戌新春之际,西安迎来两大喜讯:一个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印发,人们期待已久的“靴子”终于落地有声了;另一个是西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这是喜讯,也是发展机遇,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关中平原城市群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产业基础雄厚,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西安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龙头,军工生产、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但是,与其他城市群及中心城市相比,西安乃至关中平原城市群,还存在着国际化程度不高、经济体量不大、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机制体制仍需创新等问题。

关中平原城市群对于西部大开发将起到什么作用?西安在关中
平原城市群中起着什么樣的作用?国家中心城市的获批对西安未来
发展有何意义?12个节点城市将会遇到怎样的发展机遇?……一连串问题的解答,都是广大读者期待已久的。

本刊以《崛起!关中平原城市群》为题,编发这组稿件,以飨读者。

关中文化

关中文化

关中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关中依托着陕西浓厚的社会文化底蕴,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发展着。

陕西是一块具有独特个性特色的地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因素,古老悠久的文化元音,深厚的文化积淀,使陕西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

用自然目光去看,陕西地域可分为北、中、南3个生态区段。

北部靠近内蒙古一带属亚草原区段,中部以秦岭为界的大关中区域属黄土高原区段,秦岭南麓汉水流域属巴楚边缘区段。

不同的纬度区段,便产生不同的语言、声、色、文化习尚和特色,造就不同人群的自然特质与文化习性。

北部的亚草原区段由于远离关中,靠近草原,虽然强大的关中历史文化对其会有影响,但紧紧地靠系北部草原游牧生活。

所以,历史上的政治与道德文化必然会被淡化和消解,而他们接受和传承得更多的就只能是源于草原的自然哲学和文化。

而秦岭南麓汉水流域,因为一道秦岭成为天然屏障,关中强大的政治文化也自然受其阻碍,于是,源于青山秀水的由大自然和远古楚文化赋予的浪漫色彩浓郁的巫楚文化便本能地生命力旺盛。

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

当代所说的关中,即关中平原。

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包括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5个地市,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

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是周秦汉唐以来的典型封建文化地区。

古代原始文化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

古代神话中的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的故乡均在这里,巨灵擘山、夸父逐日、禹凿龙门、唐尧避水、仓颉造字、杜康造酒,美不胜数。

这块黄河文化的摇篮、周秦民族的发祥地,汉唐雄风吹过的平原,除龙凤文化之外,在民间还潜藏着狮、虎文化的雄厚实力。

它吸引着大量的海外游子、国际友人,成为国内外瞩目和向往的陕西民俗文化代表性地区。

除了共性之外,关中民俗文化又具备着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

1.关中的庙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城市群崛起的文化地理研究xxx(陕理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091,陕西 xx xxxxxxx)指导老师:xxx[摘要]城市群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文主要从城市群的规模结构、发展历史、崛起的因素及在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四个方面研究关中城市群的崛起以及就如何加快城市群的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关中;城市群;文化地理;崛起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间的竞争正在由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转变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竞争。

城市群是一个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构成的复杂系统,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偏重于经济层面,忽略了历史文化、环境等文化地理因素对城市群崛起发展的重要影响。

以至于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出现了经济发展态势不良,城乡经济差距加大,经济发展呈明显的不平衡状态,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实例来看,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中地区不仅有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而且也是现代文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亚欧大陆的核心增长极、黄河中上游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经济区,肩负着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的重要任务,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

所以加快关中经济发展,关系到陕西和全国经济发展。

一、关中城市群的范围界定1.自然概况关中地区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依秦岭,北傍北山,包括整个渭河平原,东西长约360km,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5个地级市和杨凌示范区,韩城、兴平和华阴3个县级市,以及31个县、404个镇,面积5.5万km2,约占陕西省面积的27% ,常住人口231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9.91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O.39%。

2.城市群概况关中城市群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等地级城市.关中城市群是陕西经济的核心区.而今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是关中—天水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都很强.关中城市群的范围界定不是单方面的行政区划标准。

按期经济联系及经济辐射的范围,将其分为三个层次:(1)关中城市群本体,即现在全国通称的行政区划基础上的关中城市群,包括西安、渭南、铜川、宝鸡、咸阳五座基本城市。

(2)大关中城市群,就是在原有的五座城市的基础上还包括天水、三门峡、运城、商州四座城。

(3)泛关中城市群,即在大关中城市群的基础上还囊括了平凉、庆阳、黄陵、河津及商洛等城市(李伟、刘光玲,2008)。

二、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陕西省的经济也随之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的关中城市群。

城市群包括了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五个地级市,四十七个县和四百多个建制镇,集中了陕西62%的城市和近一半的小城镇,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至2010年,城市群覆盖面积5.5万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27%;GDP为3409.45亿元,占陕西省GDP的63.44%;财政总收入为477.03亿元,站陕西省财政收入的53.50%;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86.44亿元,占陕西省地方财政收入的39.29%(陕西省统计局)。

按照现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非农业人口在两百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在一百万到两百万之间的为特大城市,五十万到一百万为大城市,二十万到五十万之间的中等城市,二十万以下为小城市(石向实)。

发展到现在的关中城市群有超大城市一座(西安),大城市两座(宝鸡、咸阳),中等城市两座(渭南、铜川),小城市四十二座(陕西省统计局)。

关中城市群的城市空间分布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是国道干线、铁路干线密集分布的。

城市群沿陇海铁路和西宝铁路以及西潼高速、咸铜铁路和西铜铁路、西韩铁路呈-串珠状分布,并从这一带状地区向南北逐渐稀疏,基本上形成了现在以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西潼高速为主轴,咸铜铁路、侯西铁路为副轴的关中城市群。

三、关中城市群崛起的文化地理因素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从文化地理角度看城市群的崛起不仅意味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强大,还包括了道德和文化上的复兴,得“道”成“势”,以势服人。

崛起是全方位的,应该有丰富的文化维度和内涵。

1.区域文化与城市群的关系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的创造与传播中心。

由于关中平原上肥沃的土壤的直接刺激与重要影响,关中平原上形成了包括西安在内的五座城市,这些城市不仅集中体现了关中文明的本质,也是它的最高历史表现形态与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关中城市的发展是以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化为基本发展的发展目标,成了中国城市发展体系中一个独特的谱系,极大的促进了区域文化在不同的城市、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对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结构形态、积淀深厚的农耕社会与精神传统等均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布局之中,极大的促进了关中城市群的崛起。

也正是关中平原提供的地理、交通、经济与文化联系,使原上的城市在不断做大的同时也在日益深化的联系中发展为一个水平更高、规模更大的城市群。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像这样一个城市群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联系东西、在文化上横贯秦楚、河洛等区域文化的城市群,它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内部在人口、物质、信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换与交流,这对于改革专制体制下日趋僵化与保守的社会与文化结构,使其在生态上走上多样化,在实践中走向多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在城市群崛起中的作用法国学者斯宾格勒在其《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这样描述说:“世界的历史,既是城市的历史。

”也可以说,关中文化史就是关中城市的发展史。

沿关中平原在广阔空间上扩展开去城市与乡村,他们在结构、生活习俗、道德信仰以及人的气质与性格上,无不打上了深深地关中烙印,是关中文化“基因”的再现与物化。

作为独特的平原文化谱系,关中文化的精华集中于平原上的城市或中心区域,然后又以城市为中心枢纽而延伸到关中文化的末梢与细部。

如西安在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朝代在这儿建都,是西安成为世界著名古都,汉班固在《西都赋》中曾这样叙述汉长安的情况:说它“连金城其万雉,近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街洞达,阎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阐城溢郭,旁流百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城内宫殿更是栉比鳞次,金碧辉煌。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西安所在的关中,占到了文化地理上的“优势地区”。

关中与关中城市群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的。

对于关中城市,它们或许是由于各个时期人们对关中平原的认识开发而直接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进程”,从默默无闻的农村或者普通市镇发展具有相当规模或中心意义的大城市。

如同人类其他开发一样,古代陕西人开发关中的直接目的是发展经济。

经济是政治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

受之影响,人们对关中城市群崛起的认识与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政治经济学层面。

由于目标仅停留在“物”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首先,关中平原的开发不仅只为了粮食、蔬菜、瓜果等,由于“物”的背后是人,有着特殊的感性需要、精神内涵等文化形式。

因而,从一开始,平原本身就是关中文化一个重要的载体,它承接着关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因而在关中城市群的深层,流淌着的是一条关中文化的的河流,它不仅对关中城市群的崛起有一个催生的作用,更对它的发展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作为国都之地,秦汉在注重关中地区的经济开发的同时,还在这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座国立大学-太学,借助它创造了中国独有的“士-官僚”体系;在这儿的长乐宫,汉儒学者叔孙通制礼作乐,演习朝仪,不仅创造了君主与民众、上下层官僚之间的等级关系,也深刻的影响着此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

作为汉文化集中代表的长安城建设,也充分体现着当时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与气魄.四、关中城市群未来发展的趋势1.发展格局的转变从依赖于交通干线的线形发展格局向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组团状发展格局转变,逐步形成以西咸(西安、咸阳)为中心,以宝鸡城镇组团、杨凌城镇组团、铜耀城镇组团、渭华(渭南、华阴)城镇组团为辅助的团状发展格局。

2.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西咸一体化不是西安咸阳之间的行政兼并,也不仅仅是空间上连接,而是更为广泛的城际合作,两座城市以社会经济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产业调整、互补链接为主体,以整体利益、协调发展为纽带,促进两座城市在空间上布局合理、人民生活方便舒适,共同打造新的城市品牌,强化对关中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力求在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走到发展前列。

3.做大做强西安的心脏地位在加快西咸一体化,组建大西安步伐的同时,要加强西安的心脏地位,按照“四化”理念着重建设西安的六大中心,即:亚欧大陆济带的金融中心,东西部之间物流商贸中心,内陆地区的交通通信中心,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中心,西北地区的制造业中心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旅游中心。

4.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在重点发挥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洛等老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的同时,加快培育杨凌、华阴、韩城、彬县(州)、黄陵等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确定和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使杨凌成为关中西部西安与宝鸡之间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使华阴成为关中东部新的区。

5.建立合理高效的分工合作机制城市群中的各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只有建立台理高效的分工合作机制,才能使每一个城市都发展具有自己优势的特色功能,使城市群的整体效益高于各个体原有效益的总和。

对关中城市群来说,需要以整体发展为着眼点,依据城市群内各个体的资源察赋的不同和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建立一套合理的分工台作机制。

具体而苦,即在强化和突出西安经济的中心地位的同推动产业整合,加快生产要索的流动和组台,构筑关中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实现联合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