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初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的线索,探讨*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2)*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中的地点变化吗?2、明确:(1)*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

*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层次结构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5篇《搭石》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三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三篇

【导语】这篇课⽂描写了上学路上⽔泥道的美。

秋天⼀夜风⾬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咱上,发现⽔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喻的⼿法详细描写⽔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泥道的美。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会认“洼、印”等6个⽣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

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读懂课⽂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巴掌的⽔泥道上⾏⾛的情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热爱⼤⾃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然、⾛进⼤⾃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能够增强对⼤⾃然热爱的感情,体验⼤⾃然给⼈们⽣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然、了解⾃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内容,体会作者对⼤⾃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课时 【课时⽬标】 1.会认“洼、印”等6个⽣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

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读课⽂,初步了解课⽂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出⽰图⽚,导⼊新课。

1.出⽰图⽚:法国梧桐树(课件出⽰2)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法国梧桐树。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课件出⽰3) 法国梧桐树,⼤乔⽊,⾼可达20-30m,树冠阔钟形;⼲⽪灰褐⾊⾄灰⽩⾊,呈薄⽚状剥落。

幼枝、幼叶密⽣褐⾊星状⽑。

叶掌状,花黄绿⾊。

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串,呈刺⽑状,果柄长⽽下垂。

花期4-5⽉;果9-10⽉成熟。

它适应性强,⼜耐修剪整形,对多种有毒⽓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体,⼴泛应⽤于城市绿化,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道树。

3.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巴掌的⽔泥道。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课⽂原⽂ 第⼗⼀章 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四章 企者不⽴,跨者不⾏。

⾃见者不明,⾃是者不彰,⾃伐者⽆功,⾃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余⾷赘⾏,物或恶之。

”固有道者不处。

第三⼗三章 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有⼒,⾃胜者强。

知⾜者富,强⾏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不亡者寿。

第六⼗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为故⽆败,⽆执故⽆失。

民之从事,常于⼏成⽽败之。

慎终如始,则⽆败事。

是以圣⼈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以辅万物之⾃然⽽不敢为。

2.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法;鉴赏《庄⼦》借助寓⾔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中道家⽂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法。

教学⽅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师⽣共同研读《〈⽼⼦〉四章》。

教学过程: ⼀、引疑设问明⽼⼦ 1.导⼊ ⽩岩松说:“中国⼈不做⽆⽤的事。

然⽽什么是⽆⽤的事?什么是有⽤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起学习《〈⽼⼦〉四章》,了解⽼⼦是如何论述“有”与“⽆”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5篇

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

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历史文化,感受黄河的伟大。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黄河的形象。

2. 品味诗歌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黄河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感受和认识。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黄河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黄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5课节奏的美感第二课时(教案)

5课节奏的美感第二课时(教案)
3.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节奏创作和实践活动,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作能力。
4.强化团队协作:在集体节奏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5.增进审美情趣:通过感受节奏的美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高雅情趣。
本章节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表现、创新、协作及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学科素养。
-针对不同学生的节奏感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节奏练习,如简单节奏模仿、复杂节奏接龙等,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节奏感。
-在节奏创作环节,鼓励学生从模仿现有节奏开始,逐步加入自己的创意,形成独特的节奏组合,培养创新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节奏的美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节奏感强烈或柔和的音乐,给你的情绪带来变化的情况?”(如听快节奏音乐让人兴奋,慢节奏音乐让人放松)。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节奏美感的奥秘。
举例:
-以《黄河大合唱》为例,分析其节奏变化对乐曲情感的影响,使学生明白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通过练习不同节奏类型的歌曲,让学生掌握各种节奏的辨识和运用,如《茉莉花》(二拍子)、《小星星》(三拍子)等。
2.教学难点
-复合拍子的识别与运用:复合拍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难以快速辨识。教师应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复合拍子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节奏的基本概念。节奏是音乐中时间间隔的有序排列,它是音乐的基础元素,对音乐的表现力至关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黄河大合唱》。这首乐曲通过不同节奏的运用,展示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生字详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影子

【生字详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影子

教案标题:【生字详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影子是自己的好朋友,形影不离。

(3)认识“影子”的特点,了解影子与光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影子的特点。

(2)通过朗读、表演、绘画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影子是自己的好朋友,形影不离。

(3)认识“影子”的特点,了解影子与光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理解影子的特点,了解影子与光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影子相关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光线,让学生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2)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影子?影子是什么样子的?2. 学习生字(10分钟)(1)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

(2)教师讲解生字的笔画、结构、读音和组词。

(3)学生跟读生字,教师纠正发音。

3. 朗读课文(10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3)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4. 理解课文内容(10分钟)(1)提问:课文中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它和主人公是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了解影子的特点。

(3)讨论:影子为什么是自己的好朋友?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5. 拓展活动(15分钟)(1)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课文内容,感受影子的特点。

(2)绘画:学生动手画影子,展示自己的作品。

(3)观察: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的关系。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5课《节日舞》教案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5课《节日舞》教案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5课《节日舞》教案一. 教材分析《节日舞》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五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洁,易于学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节日的舞蹈特点,感受音乐与舞蹈的紧密联系,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表现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节日舞的了解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舞的特点,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舞蹈特点,感受音乐与舞蹈的紧密联系。

2.学会演唱《节日舞》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了解节日舞的特点,能够自主创编舞蹈动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音乐与舞蹈的魅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欣赏优秀节日舞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节日舞的视频资料。

2.准备教学课件,展示歌曲《节日舞》的旋律和节奏。

3.准备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舞蹈音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节日的舞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舞的特点。

同时,播放一段节日舞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舞蹈的魅力。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歌曲《节日舞》的旋律和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歌曲。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重点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节日舞动作进行学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随后,各组进行展示,互相学习。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创编节日舞动作,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组合,创作一段节日舞表演。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完成后,让学生进行表演,班级内互相评价。

第5课 共同保卫伟大祖国 (教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优质教学课件和教案

第5课 共同保卫伟大祖国 (教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优质教学课件和教案

第5课共同保卫伟大祖国(教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优质教学课件和教案教学内容:《中华民族大团结》第五课——共同保卫伟大祖国。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初中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这里将学到有关中华民族团结保卫祖国的思想,如何增强自我认同感,并掌握团结与爱国的行动方式,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民族重要吗?”,并与学生互动。

2.讲解:介绍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讲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特点,其中重点讲解中华民族勇敢坚定的保卫祖国的历史。

3.实践: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加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

4.总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保卫祖国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1.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2.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3.加强国家的凝聚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2.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行动。

五、教学方法1.通过讲述历史和讨论现实来引导学生思考。

2.通过实际行动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3.通过互动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感。

六、教学形式1.小组讨论。

2.实际行动。

3.乐学教育。

4.互动游戏。

七、教学过程1.引入(1)播放中国历史视频。

(2)通过互动让学生思考“中华民族重要吗?”2.讲解(1)教师讲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2)讲解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悠久历史。

3.实践(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行动。

(2)通过实践行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4.总结(1)让学生回顾心路历程。

(2)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八、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自我认同感,加强国家凝聚力。

2.教学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讨论,通过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方法评价:通过讲述历史和讨论现实、实际行动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我认同感,以此促进团结与爱国主义。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对韵歌》教案三篇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对韵歌》教案三篇

【导语】《对韵歌》是⼀篇韵⽂。

它⾳韵和谐,朗朗上⼝,能让学⽣在读⽂识字中感受到汉语⾔的⾳律节奏美,激发学习语⽂的兴趣。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五课《对韵歌》教案 教学⽬标: 1.学会3个⽣字,认识3种笔画。

2.注重激发学⽣兴趣,提⾼学⽣识字能⼒。

3.正确地读⼉歌,结合插图了解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3个⽣字的⾳、形、义,能正确书写3个字。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3个字。

教学准备:⽣字卡⽚,⼩⿊板 教法:培优辅差 学法:⼩组合作 教学过程: ⼀、激趣导⼊,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读⼉歌 1.⾃⼰读⼉歌,把读不准的字画上⼩问号。

2.学⽣质疑读不准的字,其他同学帮助解疑。

3.同桌同学互读⼩⼉歌,相互纠正读⾳。

4.指名读⼉歌,其他同学听听读⾳是否正确? 5.通过读⼉歌,你知道了什么?借助插图理解句⼦的意思。

三、学习⽣字。

1.学⽣读准每个⽣字的⾳。

2.⼩伙伴互相读⼀读,⽐⽐谁读得好。

3.教师抽读卡⽚,顺读,逆读,打乱读。

4.巩固⽣字的读⾳,做贴字游戏。

教师出⽰⽣字卡⽚请学⽣读,读后把⽣字卡⽚贴在⿊板上。

再指名读⽣字卡⽚,读对的就把卡⽚奖励给他,让他把⽣字贴在拼⾳下⾯,其他同学当裁判共同参与。

四、了解字义。

1.这些⽣字⼤家读得真棒,那么你们在⽣活中⽤过这些字吗?想想,⼀会⼉说给⼤家听⼀听。

五、记忆⽣字的字形 第⼆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1.读不带拼⾳的⽣字卡⽚。

2.指名读⼉歌。

⼆、书写⽣字 1.要想写好每个字,光能按笔顺描下来是不够的,还要认真观察每笔在⽥格中的位置,这样才能把字写得更好。

2.请⼤家先认真观察4个字的每⼀笔在⽥格中的位置,然后独⽴写⼀个。

(书上⽥格中的字) 3.学⽣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 4.学⽣看⽼师是怎样写的? 5.请学⽣书写⽥格中的第⼆个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法。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及反思【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初读文章,理解字词1.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3.全班交流:(1)你体会到了什么?(2)提出疑难问题。

三、默读课文,积极思考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准备小组交流。

2.老师提示提出问题的方法。

发问的词有:谁什么怎么样发问的地方能够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对自己充足满意的答案提出来大家讨论。

4.展示各小组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

对照课后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二年级《生命生态安全》第五课严禁在森林草原玩火教案

二年级《生命生态安全》第五课严禁在森林草原玩火教案

【主题】二年级《生命生态安全》第五课教案:严禁在森林草原玩火【序号一】教学目标1.了解森林草原的重要性,以及火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明白玩火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并认识到遵守禁火规定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正确的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序号二】教学重点1.森林草原的重要性;2.火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3.玩火对人和环境的危害。

【序号三】教学难点1.如何向二年级学生清晰地表达火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2.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玩火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

【序号四】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相关生态环境模型,用以讲解和示范;3.准备相关绘本、故事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序号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森林草原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2.讲解: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普及森林草原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火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讨论:让学生围绕“玩火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明白玩火的后果。

4.示范:老师在生态环境模型上演示火灾的蔓延和危害,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火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5.故事阅读:通过阅读相关绘本或故事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火灾对生态环境和人的危害。

6.情境体验:设置火灾逃生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火灾时的危险,并学会正确的逃生方式。

7.总结: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玩火的危害,并号召学生遵守禁火规定,爱护自然环境。

【序号六】教学方法1.图片法: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森林草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故事法:通过阅读故事书让学生深入理解火灾对生态环境和人的危害;3.体验法:设置火灾逃生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火灾的危险;4.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玩火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展开讨论。

【序号七】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2.实物模型:利用生态环境模型进行实物示范;3.故事书: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书进行教学;4.火灾逃生模拟器材:适当配置火灾逃生模拟器材进行情境体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品味课文,感受搭石的美丽与自然和谐;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观察事物、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品味课文,感受搭石的美丽与自然和谐。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特点。

进而引入课文《搭石》。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搭石?3. 课堂讲解(2)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如“突兀森郁”、“盘曲而上”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搭石的美丽与自然和谐。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引导解答。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用“像……一样”写一个句子。

6.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观察事物才能写得生动形象?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明白观察事物的方法和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搭石》2. 重点词语: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自然和谐3. 观察事物方法:细心观察、抓住特点、发挥想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观察日记。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2. 作业题目:用“像……一样”仿写一个句子。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5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张秋生写的一篇美丽散文。

主要写了一个孩子在一场秋风秋雨后见到落叶铺满水泥道时的美景,表达了对秋天的宠爱、赞美之情。

课文文字清爽自然,朗朗上口,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另一番情趣。

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漂亮。

3.积累美丽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漂亮。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把握和运用。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沉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漂亮的景物,来说一说。

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漂亮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

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2.小组相互检查。

3.老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状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知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现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老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

同学自学“泥、院、印”并沟通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漂亮迷人。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漂亮。

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爱的语句。

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生词的认读状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漂亮。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二、新课学习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漂亮。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gkh》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gkh》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gkh》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主要语言文字;2.熟练掌握课文内容;3.学习并初步了解生活中吵架的危害及解决之道。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2.能够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能够引导学生合理处理矛盾,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熟练掌握课文内容;2.学习吵架的危害及解决之道。

难点1.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吵架的危害;2.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言语来表达吵架的危害及解决之道。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第5课gkh》人教部编版;2.教学助手:布偶等道具;3.板书内容:学生表达吵架的危害及解决之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布偶或教具引导学生讨论吵架的危害;2.观看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吵架话题的思考。

2. 学习课文《第5课gkh》1.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2.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 经典案例分析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吵架的危害;2.讨论吵架带来的恶劣后果,启发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4. 吵架解决之道1.引导学生探讨吵架解决之道;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吵架的方法,并在班级分享。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第5课gkh》,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还能够初步了解吵架的危害及解决之道。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避免吵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2.思考吵架的危害及解决之道,写一篇心得体会。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故乡》教案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故乡》教案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故乡》教案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的一首歌曲,歌曲以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宽广,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歌曲的难度适中,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理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乐理知识的巩固。

此外,学生对故乡的概念可能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故乡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演唱歌曲《故乡》,感受歌曲的美感。

2.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歌词含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

4.巩固和拓展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情感的把握。

2.理解歌曲的歌词含义,感悟故乡的意义。

3.乐理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悟故乡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4.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故乡》的曲谱、歌词、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等。

3.练习材料:乐理知识练习题、合唱曲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故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故乡的意义,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歌曲《故乡》的背景、歌词含义,让他们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授歌曲的旋律、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演唱。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情感的把握,以及合唱技巧。

第五课《今天是你的生日》教案

第五课《今天是你的生日》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生日庆祝的基本概念。生日是个人的重要日子,庆祝生日是对个人成长的肯定,也是家庭团聚和表达爱意的机会。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主人公过生日的情景。这个案例展示了家庭在生日庆祝中的温暖和亲情,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的掌握和课文情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课文中的描述,帮助大家深入理解。
-口语表达自信:部分学生可能在口语表达时缺乏自信,教师应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通过示范、同伴互助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表达信心。
四、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今天是你的生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过生日时,有没有感受到家人特别的关爱和祝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家庭文化的温馨和亲情的重要性。
5.总结回顾环节,同学们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在课后,我了解到仍有部分同学对于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为了更好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我计划在课后设立答疑时间,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修辞手法的理解:课文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对比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领会修辞的妙处。
-情感体验: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难以完全体会到课文中深层的家庭情感,教师需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
-阅读策略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自主运用阅读策略,需要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引导等,帮助学生内化这些策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似平常的一些事物经过《功夫熊猫》的演绎,给人的感觉却全然不同。为什么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板书)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播放歌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那遥远的地方》(多媒体显示)歌曲及作者介绍:
宝鸡中学活页课时教案
周次
5
教学时间
20110926
教者
陈治儒
课题
第五课:文化的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
课型
新课
课时
1
累计课时
1
新课标
结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结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继承和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2、结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2、充分认识文化创新的作用,感悟作为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①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③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探究问题:
1、灰太狼、喜羊羊与传统国产动画片中的狼与羊的形象有何异同?
2、找出材料二中《喜羊羊与灰太狼》获得成功的原因,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围绕上述问题,教师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分成若干组,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探究,探究之后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其他人进行补充完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后得出结论)
教师分析:这边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这表明文化要创新,就需要立足于实践。由此得出“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结论,具体如下: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设疑:为什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呢?(此时可让学生结合第五课第一框知识思考,从而使学生温故知新)
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前后有何异同?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经典,无论从写作技能还是人文价值上都具有永恒的价值。他们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作品能够真诚地、深刻地反映体现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和国家的社会生活,在不同时期文学创作内容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高尔基的笔锋为适应社会革命发展需要而转变?这说明: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3、当代中国文化制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喜羊羊与灰太狼》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产动画第一片。由此可见,文化要想发展,要想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材料讨论、探究新课】
探究1: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人翁图片及其生活原型:美羊羊——生活中善良亲切和爱美之心很强的人;喜羊羊——社会上的台柱子,很重要的人物;灰太狼是社会上奸诈愚蠢的坏蛋,爱老婆孩子。红太郎是毒辣老婆,十分凶悍。
问:这部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自主探究、发表意见)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文化创新的作用。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1、原来的狼形象:凶残、狡诈、能吃到羊,灰太狼:狡诈、爱老婆孩子、永远吃不到羊。原来的羊形象:善良、软弱、被欺负。喜羊羊:善良、勇敢、聪明机智。这表明灰太狼与喜羊羊是建立在传统“狼”与“羊”形象基础上的新的“狼”与“羊”。
2、《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学习了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这表明进行文化创新,就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再比如:《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没有参与实践活动就根本不会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9页1自然段材料和“相关链接”并思考一下后面两个问题。(结合多媒体展示,介绍鲁迅和高尔基文学作品特点。)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探究
活动
活动内容
对应知识点
探究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把握二者的关系
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
3、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具体分析如下:
教师总结分析: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文化不是人脑凭空想象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王洛宾的音乐创作正是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情风俗才能深受群众喜爱。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板书)
社会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从以上两个方面说明: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板书)
请同学们讲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这句话的意思(多媒体展示)
学生解释:略
教师解释:本事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的话,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反映在文化上更是这样,如果没有创新,文化就是一潭死水。
教学过程
导入:《功夫熊猫》大家喜欢吗看吗,为什么?
功夫熊猫自全球上映以来,就受到各国观众们的热烈评论,有褒有贬,且不论评论如何,应该说它有很多值得大家欣赏的闪光点。它将现代高科技影像技术同中国典型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展示出了完美的令人震撼的视听场面和效果,它蕴含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令人回味无穷,给世界动漫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地推动了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
社会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道理解释的很精辟——“相关链接”)
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如:革命的发展又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条件。再比如:随着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促进了当代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这说明: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学生活动:思考为什么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可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角度去思考。
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板书)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辩论:略
教师总结: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固然重要,但脱离社会实践,这种创作就是空中楼阁。正如,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因此,谁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作者,谁就应该自觉投入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的主体是人民,文化创作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专业,锐意创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板书)
(二)课堂小结及板书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文化创新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小说问世后,深深地感染了美国的民众,要求废除农奴制,解放黑人奴隶的呼声在美国越来越高,这为最后的南北战争的发生及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浓厚的民意基础。后来,林肯总统在谈及这本书时说下了“一个妇人发动一场大战争”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