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和应用

合集下载

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

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

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一、相关概念: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或(Minimal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指的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 MBC)是指最初的实验活菌数减少%或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的浓度。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effect,FEE):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1.定义:时间依赖性抗生素(Time-dependentantibiotics )抗菌作用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与血浆峰浓度关系相对较小,要求药物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才可保持疗效。

当4×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再增加。

2.范围: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克林霉素类(1)时间依赖性(短PAE):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氟胞嘧啶;(2)时间依赖性(长PAE):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3.特点:(1)无首次接触效应;(2)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摘要: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一类治疗感染疾病的药物,其在体内的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

这类抗菌药物需要维持一定时间内的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以达到有效杀灭细菌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应用及相关的优缺点,并讨论其在抗菌治疗中的重要性。

1. 引言感染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一大威胁,而抗菌药物是治疗这些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抗菌药物按照其抗菌谱、抗菌机制和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的关系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其中,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因其特殊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特点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进行详细的介绍。

2.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定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一类在体内疗效与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相关的药物。

具体而言,这类抗菌药物在给药后需要在体内维持一定时间内的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以达到有效抗菌的目的。

3.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体内代谢动力学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其中,吸收过程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水平,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则决定了药物的持续时间和剂量。

4.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根据不同的感染病原体和感染部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合理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也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5.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优缺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其主要优点是能在给药后持续维持高浓度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抗菌效果;缺点是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给药时间的限制。

6.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抗菌药物研发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被开发出来。

这些新药物在抗菌谱、抗菌机制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为治疗感染疾病提供了更多选择。

7. 结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了增加药效,我们往往采用增加给药剂量方法。

可是,增加给药剂量真的就能增加药效吗?其实,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其在人体内的浓度与维持的时间,依据药动学与药效学(PK/PD)的相关参数将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型、时间依赖型与时间依赖型兼长PAE三大类抗菌药。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Concentration-dependentantibiotics ) 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与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且具有首剂接触作用(FEE)和较长的PAE。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effect,FEE):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抗菌药物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指的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

主要参数:AUC0-24/MIC(AUIC)、C max/MIC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取决于血浆峰浓度和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大,提高血浆峰浓度可提高疗效;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

通常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宜每日1次给药, 如氨基糖苷类一般只需1日给药1次, 因一次性较大剂量给药可造成较高的Cmax(最大血药浓度), 从而获得使C max与MIC的比值达到最大的机会, 产生最佳的杀菌作用和临床疗效[1]。

代表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达托霉素、甲硝唑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ime-dependent antibiotics )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与血浆峰浓度关系不密切,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其杀菌效能几乎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再增加[1]。

抗菌药物的时间、浓度依赖性

抗菌药物的时间、浓度依赖性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1—2012学年第 1 学期)课号: 143A16AA1 课程名称:临床药理学改卷教师:焦效兰学号: 096080017 姓名:吴一波得分:如何更有效地根据药物的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依照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PK/PD)特征可分为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

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应依据不同PK/PD特点来制定不同的给药方案。

目前,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PK/PD参数包括:①药物浓度高于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比(T>MIC%),受此参数制约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

②24小时曲线下面积(AUC)与MIC的比率,其相关抗菌药物是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等。

③血药峰浓度(PeakConcentration;C max)与MIC的比率,其相关抗菌药物有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

一、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time dependent antibacterials)是指药物的疗效与浓度大于MIC 的时间有关。

此类药物当其浓度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再增加剂量,其抗菌疗效不再增加。

如β-内酰胺类,当其浓度达到4~5倍于MIC时,杀菌效果最佳,再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果则不再增加。

因此,对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治疗的关键是浓度大于MIC的时间(T,time above MIC),通常T/t(给药间隔)为40%~60%,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因此,对于这类抗菌药物,如果t1/2短,而又无显著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应将日剂量分次给药,确保其在给药间隔内能有40%~60%的时间药物的血药浓度大于MIC,增大接触时间以达最优化的疗效和最低的细菌耐药率。

在临床应用中,对于t1/2>2h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次给药可使T>MIC达12h(如头孢尼西)到24h(如头孢曲松),每日给药1-2次即可;对于t1/2为1-2h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每日要2-3次给药;其它头孢菌素和大部分青霉素类半衰期为30-60min,需每日3~4次给药。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临床药师根据最近审核医嘱发现,普外科医嘱出现给药次数不合理情况,现把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区别和用药情况汇总,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概念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药物的疗效与剂量(Cmax)有关。

即药物的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增大。

1. 药物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2. 临床用药目的:取得抗生素Cmax/MIC >10 或AUC24/MIC>125临床应用中还要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特征:①氨基糖苷类(AUC24/MIC)药效学为浓度依赖性,但其副作用为时间依赖,因此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减少给药次数有利于提高峰浓度,降低谷浓度,从而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②喹诺酮类(Cmax/MIC)药效学与副作用均为浓度依赖,因此,在提高剂量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老年人及具有神经疾病的患者。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而与血药峰浓度关系不大。

1.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而与抗生素浓度维持在细菌MIC 之上有关。

2. 临床用药目的在于维持药物浓度在细菌MIC之上一定时间,一般为40% ~60%给药间歇以上。

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培养基中孵育18- 24小时后,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是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时间(h)即为PAE。

二、常见抗菌药物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分类抗菌药物PK/PD分类抗菌药物分类PK/PD指标临床给药方案抗菌药物备注时间依赖型(短PAE)T>MIC每天多次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尼西除外)、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类酯类(阿奇霉素除外)、克林霉素、氟胞嘧啶1、头孢尼西、头孢曲松半衰期(T1/2)大于2h,一次给药可使T>MIC达12h到24h;每天给药1-2次。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比较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比较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比较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高于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当其血药浓度高于MIC时,其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状态,即使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相应增加。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除外)、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万古霉素、氯林可霉素与氟胞嘧啶类等[1]。

使用此类药物时,采取多次给药或持续静脉给药方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高于MIC,具有浓度依赖性,即药物峰值浓度越高于MIC,其对致病菌的作用越强,作用速度也就越快。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甲硝唑、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2]。

使用此类药物时,每日单次足量给药可有效提高抗菌疗效,同时可有效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延长抗菌药物后效应(PAE)、降低毒性。

标签: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随着对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和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发现抗菌药物的抗菌疗效不仅取决于MIC,同时也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及PAE等密切有关。

根据PK/PD 特征,可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菌药物分为2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ime-dependent killers)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Concentration-dependent killers)。

这种分类方法与临床用药疗效、药物毒性的大小及用量用法的改变密切相关,同时对于指导临床上合理应用某些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抗菌药物后效应(PAE)PAE系指抗菌药物与其敏感致病菌短暂接触后,即使当其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MIC或消除后,该致病菌仍受到持续抑制生长的效应。

PAE在不同药物、不同细菌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异,其持续作用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还受抗菌药物浓度、作用时间等因素影响。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抗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原则上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将其1日剂量集中使用,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提高血药峰浓度;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病菌的MIC
时间,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其给药原则应缩短间隔时间,使24h 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MIC时间至少60%。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性、无PAE或很短),代表药物有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投药方法应缩短给药间隔,最好每6~8h1次,尽量延长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有浓度依赖性,有较好的PAE),代表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投药方法应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

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的药物((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有一定的PAE),代表药物有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投药方法介于上二者之间。

除药敏学以外,投药间隔时间还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氨基糖苷类杀菌作用属于浓度依赖性,但其毒性却与血药浓度不直接相关,无论其半衰期长短,对肾功能正常者,将每日剂量1次应用与分成2~3次应用相比,其疗效不变或更好,而对肾、耳毒性反而降低;对肾功能减退者,氨基糖苷类应首次给予1天的半量,以保持体液中的血药浓度,继则肌酐清除率计算每日用量,分2次给药。

同样属浓度依赖性的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毒性与血药浓度相关,除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外,一般不采取每日应用1次,多数以每12h给药1次。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常用浓度依赖抗菌药物

常用浓度依赖抗菌药物

常用浓度依赖抗菌药物根据根据药效学特点, 抗菌药可分为两大类: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那你知不知道常用浓度依赖抗菌药物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常用浓度依赖抗菌药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常用浓度依赖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作用的浓度依赖型或称剂量依赖型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药物浓度(或给药剂量)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浓度。

1.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等。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参数(PD/PK 参数):AUC/MIC 90 和 Cmax/MIC 90。

2. 特点:(1)对于此类药物可通过提高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比值来提高临床疗效。

对于革兰阴性菌需 AUC/MIC 90 大于 125,而 Cmax/MIC 90 大于 8-10,其抗菌效果较好,且也有减缓耐药性产生的作用。

(2)有首次接触效应和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

该类抗生素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其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此类药物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提高浓度来提高疗效,但超出一定范围可增加对机体的毒性反应。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一日给药一次,不仅疗效与一日2-3 次静点疗效相同,而且耳肾毒性也有所减轻,这是因为肾脏的皮质和内耳的淋巴液中的药物积聚量较小有关。

3. 临床上采用的给药方案: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与药物浓度成正比,一般采取一日剂量,一次给药。

常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浓度维持在 MIC 以上的持续时间。

1.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1)短 PAE 时间依赖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2)长 PAE 时间依赖性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考虑其“持效时间”。

抗菌药物PK与PD-时间依赖性VS浓度依赖性

抗菌药物PK与PD-时间依赖性VS浓度依赖性

抗菌药物PK/PD-时间依赖性VS浓度依赖性目录抗菌药物PK/PD-时间依赖性VS浓度依赖性 (1)PK/PD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 (2)区别 (3)利用PK/PD理论,优化抗菌治疗效果 (4)常见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5)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 D)是综合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与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的一大进步,已经改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感染治疗,特别是耐药菌感染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K/PD基本概念PK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过程,探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规律,给出药物代谢的基本参数(如血药浓度等),对设计给药方案具有参考价值。

PD研究包括体外、动物与临床研究。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测定方法为纸片扩散法(K-B法),属定性测定,只能提供临床敏感、耐药或中介3种选项;最低抑菌浓度(MI C)是药物体外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是测定抗菌活性的半定量参数。

将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加入受试菌液共同孵育,于不同时间点进行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绘制时间-菌落计数对数值曲线,即杀菌曲线。

其斜率反映杀菌速度,可通过该曲线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杀菌速度和作用持续时间。

一般情况下,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杀菌效果提高,曲线斜率逐渐减小。

若该杀菌趋势持续增加,不同浓度药物的杀菌曲线最终并不重合,表现为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明显,即所谓浓度依赖性;相反,若随药物浓度逐渐增加,杀菌效果趋于饱和,杀菌曲线在高浓度时基本重合,则该抗菌活性模式称为非浓度依赖性,相应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图)。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PK/PD综合考虑药物、宿主及病原菌的相互关系,结合PK、PD两方面参数,可以更全面地对药物进行评价,明确判断抗菌药物疗效的综合参数,如0~24 h曲线下面积/MIC(AU C0~24/MIC)、血药峰浓度/MIC(Cmax/MIC)与抗菌药物超MIC时间(T>MIC)等,所得结果更符合临床实际。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17
谢谢!
2015年11月19 李晓
18
以PK/PD理念优化抗 菌治疗方案
6
几个基本概念
PK:(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PD: (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最小抑菌浓度 PAE:(post antibiotic effects)抗菌药物后效应
但在这类药物中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抗生素如氨 基糖苷类的药物,应注意在治疗中不能使药物浓 度超过最低毒性剂量。
3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 (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浓度关系并不密切。
常见的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大 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
4
13
典型案例3:
氨基糖苷类,一日一次给药,不仅疗效与一日2-3次 静滴疗效相同,而且耳毒性也有所减轻,这是因为肾 脏的皮质和内耳的淋巴液的药物积累量较小有关。所 以采取一日剂量,一次给药。
14
合理制定时间依赖性短半衰期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策略
PK/PD靶值:疗效最大化所需的%T>MIC 青霉素类50% 头孢菌素类60%-70% 碳青霉烯类40% 40-50%——临床疗效:85%以上 60-70%——最佳细菌疗效
15
JOHNS HOPKINS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针对严 重和耐药菌感染抗生素剂量和给药时间
药物 氨苄西林舒巴坦 亚胺培南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剂量和给药间隔 3gⅣ Q4h 1gⅣ Q6-8h 3.375g Q4h滴注4h;4.5g Q6h滴注4h 2g负荷量30min,此后6.0g持续滴注 2g负荷量30min,此后6.0g持续滴注

抗生素按PKPD值的分类

抗生素按PKPD值的分类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隔看待,实际上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着,并且有着互相的联系。

PK/PD旨在研究某一给药剂量的时间-效应过程。

PK/PD研究已成为现代药物治疗学的热点。

依据不同抗菌药物PK/PD参数,即其抗菌活性与血药浓度或作用时间的相关性,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短、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者(如抗菌药物后效应,PAE)三种,此种分
注:①C:药物浓度②t1/2:半衰期③MIC:药物最小抑菌浓度④PAE:抗菌药物后效应⑤T>MIC:指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 的时间⑥酮内酯: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耐大环内酯的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较高效价的抗菌活性,代表药物泰利霉素、喹红霉素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原因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在人类和动物医疗中,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过度使用 是导致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菌药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畜牧业中,抗菌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使用,这也促 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遗传因素
细菌自身的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如基因突 变等。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预防与控制
代表性药物的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1
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混合感染以及耐药菌株 感染等。
2
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 确保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值。
3
由于这类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肾毒性和耳毒性, 因此需谨慎使用,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和老年 人等特殊人群。
联合应用注意事项
注意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注意观察疗效和耐药性 的变化。
05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现状
抗菌药物耐药性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已经成 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某些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导 致治疗失败和疾病恶化。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使得一些常见感染的治 疗变得越来越困难,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医生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根据 患者的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 菌药物。
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规定,以减少抗菌 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过度使用。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加强公众教育
通过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可以延缓细菌耐 药性的发展,提高感染治疗的成功率。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倡导合理 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浓度依赖性药物是什么_浓度依赖性药物的定义

浓度依赖性药物是什么_浓度依赖性药物的定义

浓度依赖性药物是什么_浓度依赖性药物的定义浓度依赖性药物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很少人知道什么是浓度依赖性药物,那么你想知道浓度依赖性药物是什么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浓度依赖性药物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浓度依赖性药物的定义在治疗体内致病菌感染时,作用于细菌的抗菌药物浓度和时间是药物取得疗效的两大基本因素。

对于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来说,有些抗菌药物作用浓度是主导因素,有些抗菌药物作用时间是主导因素[2] 。

作用浓度为主导因素的抗菌药物被简称为浓度依赖性药物。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药物峰值浓度越高,对致病菌的杀伤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

浓度依赖性药物的特点(1)抗菌活性随抗菌药物的浓度升高而增强,当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8~10倍时,抑菌活性强[1]。

(2)有较显著的抗生素后效应(PAE)。

(3)血药浓度低于MIC时,对致病菌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等。

浓度依赖性药物的认识误区1.对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误区,例如:对于浓度依赖性药物,由于不易很快与细菌受体结合达到饱和,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对细菌作用浓度的大小是浓度依赖性药物的主导因素,但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此类药物的抗菌活性才显现出浓度依赖特性:浓度愈高,抗菌活性愈强,杀菌作用与血药浓度峰值Cmax密切相关,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大。

如果任意加大浓度依赖性药物剂量,试图简单通过提高Cmax增加临床疗效,极容易导致ADR的发生,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浓度依赖特性,但其治疗指数小,有效浓度与最小毒性浓度接近,且耳毒性和肾毒性不仅与药物峰浓度有关,也与谷浓度有关,比如庆大霉素耳、肾毒性不仅与高于12μg/mL的峰浓度有关,也与高于2μg/mL 的谷浓度有关。

即使是浓度依赖性药物,也不应片面提高此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使用的剂量应保证其产生的血药浓度不超过最低毒性浓度。

抗生素应用:分清时间依赖还是浓度依赖

抗生素应用:分清时间依赖还是浓度依赖

抗菌药物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及抗菌药物的后效应在近年来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使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参数当前,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PD/PK参数包括:(1)半衰期(t1/2);(2)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3)抗菌药物的(MIC);(4)24小时AUC与MIC的比率(24小时AUIC);(5)峰浓度(Cmax);(6)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T);(7)抗生素后效应(PAE);(8)首次接触效应(FEE)。

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持续时间。

1.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1)短PAE时间依赖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2)长PAE时间依赖性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考虑其“持效时间”。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参数(PD/PK参数):持效时间(T>MIC值%)=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药物的PAE时间它已成为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是延长和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不是药物浓度。

T>MIC值%时间段,是衡量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活性的主要药效动力学参数,也是最好的疗效预测参数。

2. 特点:(1)无首次接触效应(FEE),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2)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而与抗茵药物浓度维持在细菌MIC之上有关;(3)当4×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再增加;(4)只有当T > MIC (最小抑菌浓度)占给药间隔时间的比例超过40 %时,才能达到良好的细菌清除率。

抗菌药物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抗菌药物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抗菌药物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抗菌药物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浓度维持在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上的持续时间。

抗菌药物的MIC是指能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可通过药物敏感试验进行观测。

具体方法主要有稀释法和纸片法(扩散法)两种。

纸片法简便、经济,具体操作是将浸有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抗菌药物在琼脂内向四周扩散,其浓度呈梯度递减,因此在纸片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过夜培养后形成一个抑菌圈,其直径大小与药物浓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根据这种线性关系可推知该药对被培养细菌的MIC。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的抗菌药物对同一种细菌的MIC不同,同一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细菌的MIC也不同。

抗菌药物作用的浓度(剂量)依赖性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药物浓度(或给药剂量)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浓度。

因此,掌握哪些抗菌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哪些药物具有时间依赖性,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抗菌药物杀菌作用是否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将抗菌药物分成两类:= 1 \* GB2 ⑴浓度依赖型杀菌剂。

提高此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对杀菌率和杀菌程度有很大作用。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是浓度依赖型杀菌剂,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存在后效作用。

因此,这类药物的作用效果与总剂量有关,给药方案重点在提高血药浓度,当它们血峰浓度高达8~10倍MIC时其耐药菌株形成受破坏,且1天1次给药可能效果更佳,氨基糖苷类的肾、耳毒性也得以延迟甚至缓解;= 2 \* GB2 ⑵时间依赖型杀菌剂。

此类药物只显示极小浓度依赖性,其剂量不需大,只要达到有效浓度即可。

对此类药物力图通过增大剂量来增强杀菌作用不但不能达到用药目的,反而使毒副作用加重。

属于此类的药物有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

β-内酰胺类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后效作用极短或不存在,高浓度的效果并非强于低浓度;而血浓度或组织浓度低于MIC后细菌很快又重新生长,这类药物主要药效参数指标是血浆和组织中浓度高于MIC的持续时间。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给药方案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给药方案通常为多次给药,以确保药物与病原菌有足够的接触时间。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则可能 需要采用负荷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的方式,以最大化药物浓度对病原菌的作用。
耐药性
长期使用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可能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药物疗效。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则可 能在较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杀菌活性,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杀菌效果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通常在较低浓度下 即可发挥杀菌作用,而浓度依赖性抗 生素则需要达到较高的浓度才能发挥 最佳杀菌效果。
抗菌谱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抗菌谱相对较广 ,可作用于多种病原菌,而浓度依赖 性抗生素则通常针对特定的病原菌或 某一类病原菌。
药代动力学比较
吸收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通常在给药后迅速吸收,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峰值浓度。而浓度依 赖性抗生素的吸收速度相对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峰值浓度。
04
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耐药性
药物作用时间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疗效与药物作用的时间密切相关,需要持续给药以维持有效浓度。随着耐药性的出现,药物 作用时间可能缩短,影响治疗效果。
细菌生长周期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主要针对生长活跃期的细菌,若耐药性导致药物失去效力,细菌可能进入静止期,从而降低药 物杀菌效果。
抗生素监管的重要性
防止滥用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通过加强抗生素的监管,可以有效地 遏制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从而降低细 菌耐药性的产生。
有效的抗生素监管有助于维护公共卫 生安全,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扩散, 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提高疗效
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案有助于提高治 疗效果,缩短感染病程,减轻患者负 担。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和浓度依 赖性抗生素

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

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

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一、相关概念1.MIC: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或(Minimal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指的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

2.MBC: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 MBC)是指最初的实验活菌数减少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的浓度。

3.PAE: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

4.FEE: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effect,FEE):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1.定义:时间依赖性抗生素(Time-dependent antibiotics )抗菌作用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与血浆峰浓度关系相对较小,要求药物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才可保持疗效。

当4×MIC时,MIC 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再增加。

2.范围: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克林霉素类(1)时间依赖性(短PAE):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氟胞嘧啶;(2)时间依赖性(长PAE):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3.特点:(1)无首次接触效应;(2)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观看!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抗菌药物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分类
抗菌药类别
PK/PD参数
药物
时间依赖性 T>MIC%
( 短T1/2 )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 克林霉素
时间依赖性 (长T1/2 )
AUC24/MIC
万古霉素、替考拉林、 阿齐霉素、氟康唑
浓度依赖性
AUC24/MIC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 或Cmax/MIC 素B
时间依赖性:
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 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 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 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和杀菌速率无明显 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对细 菌MIC的时间长短有关。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大 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
Time above MIC
浓度依赖性
AUC24/MIC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 或Cmax/MIC 素B
T>MIC%=ln[Dose/(Vd×MIC)] ×T 1/2/ln2 × 100/DI
药效学指标-反映体内活性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In Vivo Potency)
Concentration
PAE(抗菌后效应)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 再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 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
并非所有的抗菌药与细菌之间均发生PAE, 但是当PAE存在时,其时程常具浓度依赖 性。
抗菌药物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分类
抗菌药类别
PK/PD参数
药物
时间依赖性 T>MIC%
24小时曲线下面积(AUC)与MIC的比率(AUC24h / MIC, 24hAUIC),其相关抗菌药物是氨基苷类及喹诺酮类等。
峰浓度(Peak)与MIC的比率,其相关抗菌药物有四环素、 氨基苷类及喹诺酮类。
浓度依赖性:
即在一定范围内药物浓度愈高,杀菌活 性愈强。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 硝唑等
最佳用药方案——尽可能增大接触时间。
在治疗细菌性感染时,根据体内杀菌活性 合理用药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半衰期短者,需多 次给药,使给药间隔时间(T)>MIC的 时间延长,达到最佳疗效;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增加每次给药剂量, 使AUC24/MIC和Cmax/MIC达较高水平, 易达到最大杀菌作用。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 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几个基本概念
PK:(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 简称药动学
PD: (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 简称药效学
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最小 抑菌浓度
PAE:(post antibiotic effects)抗菌药物后效应
药效学指标-反映体内活性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In Vivo Potency)
Concentration
MIC T>MIC
0
Time (hours)
AUC =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Cmax =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 短T1/2 )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克 林霉素
时间依赖性 (长T1/2 )
AUC24/MIC
万古霉素、替考拉林、 阿齐霉、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 或Cmax/MIC 素B
T>MIC%=ln[Dose/(Vd×MIC)] ×T 1/2/ln2 × 100/DI
血药浓度或感染组织的药物浓度超过细菌 MIC的时间(T)是体内杀菌效果的重要预 测指标。(不是血峰浓度)
50%以上给药间隔时间的血药浓度MIC则 达到最大杀菌效应。
抗生素的血药浓度超过MIC4倍以上时,其 杀菌活性即处于饱和,血药浓度再增高也 不会继续增加多少杀菌作用,当血药浓度 低于MIC时,细菌很快继续生长。
T>MIC%=ln[Dose/(Vd×MIC)] ×T 1/2/ln2 × 100/DI
药效学指标-反映体内活性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In Vivo Potency)
Concentration
AUC:MIC
MIC
0
Time (hours)
AUC =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Cmax =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抗菌药物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分类
抗菌药类别
PK/PD参数
药物
时间依赖性 T>MIC%
( 短T1/2 )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 克林霉素
时间依赖性 (长T1/2 )
AUC24/MIC
万古霉素、替考拉林、 阿齐霉素、氟康唑
A 氨基苷类抗菌药物
其特点是具有首次接触效应(FEE)和 较长的抗菌后效应(PAE)。
这类药物的24hAUIC与疗效的关系非常 密切,而临床观察认为Peak/MIC的意义
更为重要。
B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此类药物的24hAUIC是决定药物疗效的
最重要的参数。
动物感染模型的研究表明,AUIC<30时, 死亡率>50%,当此比率>100时,则几 乎无死亡。
Cmax:MIC AUC:MIC
MIC T>MIC
0
Time (hours)
AUC =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Cmax =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效学参数
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比(T> MIC%),受此参数制约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和大环 内酯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