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课堂测试题8

合集下载

高一下期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下期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下期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清朝康熙皇帝的年号是:A. 乾隆B. 雍正C. 康熙D. 嘉庆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朝时期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答案:A3. 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新罗等国的交流频繁,其中不包括:A. 日本B. 新罗C. 越南D. 印度答案:D4.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以下哪项政策?A. 废除丞相B. 建立东厂C. 开设科举D. 推行均田制答案:A5. 下列关于清朝的叙述,错误的是:A.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B. 清朝的建立者是努尔哈赤C. 清朝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D. 清朝的疆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范围答案:B6.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修建的著名建筑是:A. 故宫B. 长城C. 颐和园D. 天坛答案:A7. 下列关于清朝的皇帝,说法正确的是:A. 康熙皇帝在位时间最长B. 雍正皇帝是清朝的开国皇帝C. 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D. 道光皇帝是清朝的末代皇帝答案:A8.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A. 建立东厂B. 废除丞相C. 开设科举D. 推行均田制答案:B9. 下列关于清朝的叙述,正确的是:A. 清朝的建立者是乾隆B. 清朝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C. 清朝的疆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范围D.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答案:C10.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A. 废除丞相B. 建立东厂C. 开设科举D. 推行均田制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答案:朱元璋2. 清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答案:皇太极3. 明朝时期,中国与________的交流频繁。

答案:日本4.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修建的著名建筑是________。

答案:故宫5.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进行了________。

高一下学期历史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下学期历史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下学期历史测试题 2013、4一、选择题,共40题,55分。

1.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A.生产工具由石器到铁器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C.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D.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2、观察汉代画砖《犁耕图》。

它反映的信息是()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3.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5.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6、《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7、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8、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展9、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活动?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B、从各地的市场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10、《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高一历史下册试题(完整版)

高一历史下册试题(完整版)

高一历史下册试题(完整版)高一历史下册试题(完整版)你知道,高一有哪些历史试题?在这过程中,相信同学们都想考个好的历史成绩,那么历史应该怎么学才能考好呢建议大家在考前多做历史题目,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历史下册试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一历史下册试题一、选择题1. 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A. 石斧、石锛B. 骨耜、石耜C. 青铜农具D. 铁铲、铁犁2.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3.下面图1到图2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1-1-2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4.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5.“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一直于世界。

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断革新,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开始于( )A、春秋战国B、汉武帝时C、东汉初D、唐代7. 汉语中,“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8.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 )A.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9.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精美的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粉彩瓷器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10.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 )A.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B.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C.“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D.富商大户在水运方便的“草市”往往相聚而居11、唐朝城市的市场中“柜坊”的职能是( )A、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B、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C、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D、负责皇家货物的采购12、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 )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管理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荣③市场金融服务欧洲④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3、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这说明( )A、封建经济走向衰落B、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手工业水平的提高③商品经济空前繁荣④海外贸易不断扩大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5.民间集市“草市”出现于( )A、汉代B、六朝时期C、唐代D、宋代16.以下各项,体现了井田制度实质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C.“大道即隐,天下为家”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17.实行均田制的时期包括( )A.东汉和西汉B.东汉至唐朝C.北魏至唐朝D.宋朝和明朝18.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维护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B.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19.汉朝和明清相比,“重农抑商”政策中相似之处是( )①重要商品由官府垄断经营②禁止商人长途贩运贸易③限制城市商业的时间和空间④对民间商业加征重税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0.“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高一历史下册第8课课堂知识演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下册第8课课堂知识演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下册第8课课堂知识演练习题及答案第8课课堂知识演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回答1~3题。

1.飞机,自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

这种全新的交通工具,在当时采用的先进科学成果有( ) ①蒸汽机的改进②内燃机的发明③炼钢技术的突破④石油的广泛运用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 A 2.奔驰汽车是享誉世界的名车,该品牌是为了纪念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而命名的,该历史人物是( ) A.英国人 B.美国人 C.德国人D.法国人【解析】奔驰汽车是为纪念其发明者德国人卡尔•本茨而命名的。

【答案】 C 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发展生产 B.重视科学技术 C.资本积累 D.扩大市场【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它主要是由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的,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更为深广的影响,它进一步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故答案选B。

【答案】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回答4~7题。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工业主要有( ) ①钢铁工业②汽车工业③石油工业④电力工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钢铁工业属于传统工业。

【答案】 D 5.第二次工业革命得以迅速广泛地开展,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英国已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B.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C.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政治前提。

【答案】D 6.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得更为迅猛,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它在很多国家同时进行 B.它打破了英国对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C.它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 D.它是科学研究用于工业生产的结果【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紧密地结合,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导读:本文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构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是①世界银行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③世界贸易组织④关贸总协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确立的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是A.以美国为中心B.以欧洲为中心C.以美元为中心D.以苏联为中心3.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包括A.联合国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D.关贸总协定4.1951年,部分西欧国家为在两极格局中加强联合,以求生存与发展,建立了A.欧洲煤钢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欧洲共同体D.欧洲联盟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②确立了战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④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7.欧洲联盟的性质是A.区域性经济组织B.区域性政治组织C.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D.一个形成中的新国家8.区域性经济集团的不断出现,主要是因为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B.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C.各国逐渐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差异D.各国经济、政治利益趋于一致9.“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A.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产物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C.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D.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10.西方国家流行这样的谚语“一等企业卖理念,二等企业卖技术,三等企业卖服务,四等企业卖产品”。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

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A.走自己的路,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强化制造业B.关注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尽快使我们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C.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要用西方的产品与理念D.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和谐,西方的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1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是指A.富国愈富和穷国愈穷B.经济迅速发展和生存环境严重恶化C.工业经济衰落和知识经济兴起D.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12.以下对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国家干预经济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B.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C.新型交通和通信方式为其提供了技术手段D.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其提供了外部环境13.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A.可以平等地享受风险和机遇B.起着相同的推动作用C.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D.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14.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的根本原因是A.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B.各国经济发展的排他性C.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D.联合国职能的加强15.以下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表述,正确的是A.它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B.它是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C.它是由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合并而成D.它的正式运转标志着世界“一超多强”格局的结束16.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间的民间交往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17.中国政府积极努力,使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是因为A.此举符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B.此举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要求C.此举有利于防止物价上涨,通货膨胀D.此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18.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错过了全球化的机遇B.中国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C.中国可以更多地出口自己的产品D.中国可能受到国际信贷危机的压力19.“怀特计划”实质上反映的问题是A.美国对复兴世界经济的关切B.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出于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C.美国对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援助D.美国的目的是争夺军事霸主地位20.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的标志是A.1994年关贸总协定部长会议的召开B.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C.1995年1月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D.1986年意大利首先提出建立一个多边贸易组织的倡议得到响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5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是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经济的扩张过程。

高一历史下册课堂测试题7

高一历史下册课堂测试题7

第15课课堂知识演练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迁。

回答1~6题。

1.中国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与近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主要区别在于()A.动力不同B.运输量不同C.出现的时间不同D.适应性不同【解析】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近代交通工具使用的是机械动力。

【答案】 A2.近代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的起止点是()A.唐山——胥各庄B.北京——山海关C.天津——浦口D.北京——张家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答案】 A3.近代铁路的修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给传统的手工业以极大的打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D.19世纪70年代修筑的淞沪铁路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的铁路【解析】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不久被拆毁,D项表述错误。

【答案】 D4.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的标志是()A.民间航运公司的兴起B.轮船招商局的正式成立C.北洋舰队的建立D.火轮船的发展【解析】1872年建立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新式水运企业。

【答案】 B5.“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0万匹。

”这说明洋务运动()A.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外轮损失1300万两,进口洋布减少10万匹,说明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答案】 D6.下列关于我国轮船运输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为外国列强所垄断B.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业的局面C.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D.20世纪90年代以来,轮船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解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在交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
课堂知识演练
近代社会动荡多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亦发生了很多变化。

回答1~6题。

1.中国近代城市居民最普遍和最典型的住宅是()
A.四合院
B.公寓和别墅式住房
C.独院式的花园洋房
D.中西合璧的豪宅
【解析】B、C、D三项不是普通民众的住所,它们不会“最普遍和最典型”。

【答案】 A
2.西餐成为一种时尚,在通商口岸兴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80年代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人开始居留通商口岸,其饮食习俗也随之传入。

【答案】 A
3.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
C.在西餐馆就餐
D.到四合院访问
【解析】B项是建国初国家对粮食等实行统购统销时的措施,1920年时尚不存在。

【答案】 B
4.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
②近代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于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近代西方文明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解析】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的变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分不开,故①正确。

近代生活习俗、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能由此完全肯定近代西方文明,故②不正确。

【答案】 C
5.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原因的是()
A.西方列强舶来各种洋货
B.租界里西方人把其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C.洋务派的倡导
D.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解析】洋务派是主张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不主张对社会习俗进行改革,而资产阶
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则倡导社会习俗变革。

【答案】 C
6.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的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装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解析】根据诗中“改汉装”和“脚跟”等有效信息判断,①正确;根除缠足这种千年陋习在当时很困难,故②不正确。

【答案】 C
建国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回答7~10题。

7.休闲成为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人民生活的富足
C.体闲方式的多样化
D.双休日的实行
【解析】双休日的实行增加了人们的休息时间,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时间上的直接保障。

【答案】 D
8.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习俗方面的新变化不包括()
A.举办时装表演
B.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C.注重环保
D.掀起文物收藏热
【解析】注意时间限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答案】 B
9.(2009·山东寿光)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旅游热、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家电普及
C.粮票、上山下乡、穿军装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
【解析】“旅游热”“银行卡”“装修热”均出现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答案】 C
10.为提高人民的饮食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倡导“菜篮子工程”
B.启动“安居工程”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
【解析】只有A项与“饮食生活水平”直接相关。

【答案】 A
11.阅读下列材料:
(1)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在饮食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

(3)通过分析上述材料,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和清神生活等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特征。

例如:过去→现在→将来,活着→生活→生活更好。

【答案】 (1)变化: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们更讲究营养,注意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主要原因:政府实施了“菜篮子工程”。

(2)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物质层面上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之后,作为精神层面上的业余生活就有条件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们得以进一步追求高层次、高品位和多样化的生活。

(3)温饱→小康→全面小康。

12.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二反映现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如何评价这种现象的出现? (2)图三反映现象与图一、二相比有何特点? (3)三幅图片说明什么问题?
【解析】 第(1)问粮票的诞生注意结合建国初粮食购销的尖锐矛盾归纳,评价时注意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第(2)问结合菜篮子工程的目的分析。

第(3)问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变迁,同时注意菜篮子工程是政府发起的。

【答案】 (1)背景: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城镇人口猛增,商品粮销量大幅度增加,一些投机商乘机哄抬物价,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

为此,国家发放粮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

评价:稳定了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

(2)人们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进一步提高了饮食水平,注重吃好。

(3)说明: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政府注重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

课后巩固提高
1.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注意关键词:社会原因。

“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属于服装自身的原因,不是社会的原因,故排除所有带①的选项,所以本题选C项。

【答案】 C
2.(2010·江苏盐城二模)“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解析】“送嫁妆”说明仍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故A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痛斥下跪请安的礼俗:“婢膝奴颜,有伤气节。

”宣布广东、广
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进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同年春,江苏巡抚陈夔龙也通令全省,在废除跪拜礼同时,禁止在公札中使用“卑”字。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废除跪拜请安礼风行全国。

材料二:本月十四日(指1907年1月27日)下午5时,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晋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莅止,而一种媚气自生,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

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某大臣以其为巡警兵也,似不甚介意,但颔之而已。

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

——《大公报》1907年2月3日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大公报》中所反映的现象?谈谈你的感想。

【解析】作为几千年的社会习俗,想一下转变是很难的,制度废除了,但尊卑观念不是一下就能够去除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观念会逐渐改变的。

【答案】①尽管在制度上予以废除,但等级尊卑的观念在许多人的心中仍根深蒂固。

巡警见到大臣就“媚气自生”。

②作为政府首脑本身还持有尊卑观念,见有巡警给他下跪请安,便认为是理所应得,“但颔之而已”。

③废尊卑,求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尽管有军部某大臣、某巡警这样的人物,但作为广大旁观的群众,对这种现象是“无不窃笑”。

④废除跪拜请安礼的改革是从沿海省份开始做起的,《大公报》报道的事情发生在北京,可见当时京城的封建思想仍十分严重。

(答出3个方面即可)感想:思想变革非常艰难;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制度的变革与思想的更新不一定同步。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