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周测试题(五) 含解析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1)
③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活跃
④雍正帝厉行抑商与海禁政策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都是政治权力型经济的突出表现,西汉武帝的盐铁专卖制度属于重农抑商政策,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北宋东京城夜市与晓市相连和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活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政府权力无关,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本题根据以上解法均可得出正确答案。
12.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国内爆发,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面临政治危机,A项错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C项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而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开始于1921年,D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均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来发展社会经济,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周练历史试题含答案1.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xx--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4.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6.“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7.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是图6 图7 图8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8.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五校联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五校联考历史试题试卷说明: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客观题,第Ⅱ卷为主观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第Ⅰ卷(客观题,7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1.《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井田制遭到破坏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鲁国进行税制改革 D.发明高炉炼铁技术2.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3.就“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这一主题,某班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形成了以下四组认识,其中哪一组认识将得到大家的赞同?A.秦汉时期出现了原始的陶瓷 B.北朝时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宋代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D.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4.“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A.汉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5.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6.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C.海上丝绸之路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7.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8.南宋统治者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袜远人。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下旬周考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5月下旬周考试题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中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①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③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出现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2.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3.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4.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
……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主要说明A.雇佣关系出现 B.家庭手工业发展C.自然经济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6.“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国,自之薛 (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B、“‘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D、“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7.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
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线上)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1.西周的诗篇有大量描写“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分封制崩溃C.井田制瓦解D.水利工程的兴建2.《尉缭子·治本》认为:“夫在芸耨,妇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材料反映的是A.商品经济B. 小农经济C.市场经济D. 计划经济3.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
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
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A.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4. “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B. 家庭经营C.男耕女织D. 精耕细作5.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C.土地买卖的盛行D.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6.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等地已经盛行定额租。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的发展A.冲击了小农经济B.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C.激化了阶级矛盾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
宫廷使用和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A.民间私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 外国贡品8. 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B. C. D.9. 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的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10. 下面文本框内是某同学总结的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周测试题(五)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
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2.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自有许多机会——实际可说是无定数的机会。
”英国在其崛起过程中利用的“无定数的机会”是()A.新航路的开辟 B.光荣革命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4.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5.从1820年到1830年,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自18世纪后期以来增长最快的10年。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海外移民的涌入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C.没有天灾人祸 D.工业化的快速发展6.1824年,斯坦德哈尔写道:“从1785年到1824年,世界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风俗、思想和信仰,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这里“巨大的变化”是指A.工业革命的开展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7.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
”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中国资源的丰富B.新航路的开辟C.工业革命的需求D.世界市场的形成8.有历史学家概叹:“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说明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发展资本主义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9.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10.“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则材料能够反映A.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 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11.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
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A.16世纪中叶 B.17世纪中叶 C.18世纪中叶 D.19世纪中叶12.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13.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
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
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15.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德意志企业家在机械制造业等部门废除了工头制,推行“工程师管理制度”,不再任用非技术专业人员担任经理职务,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这应主要得益于A.自然科学的发展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政府的全面干预 D.国家统一的实现16.A.殖民体系初步形成B.农轻重比例发展失调C.进出口贸易逆差严重D.工农业资源严重不足17.历史学家往往会用特定词汇来表示历史运动和历史潮流。
“□□□□”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
在□□□□中填上的词应该是A.圈地运动 B.光荣革命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18.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
图中的“C”曲线代表的国家是A.中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19.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20.他说,管得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
他声称,工业衰落的真正根源正是在于政府对它们的保护。
“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自由放任代表了大多数公众的心声。
”形成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是A.商业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发生 B.工业革命进行促进工业发展C.经济危机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时期21.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记载:“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
在德国,女性店员由1882年的约3.2万人(总数的五分之一)增加到1907年的17.4万人(大约是总数的40%)”。
当时女性解放的原因有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②民主政治的进步③教育的普及④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2.《全球通史》说:“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
”“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
“形势发生变化”是在A.18世纪晚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中期23.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右图理解正确的选项是①a处对应的历史时代,石油是英国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②a处对应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③b处对应的历史时代,电力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应用④b处对应的历史时代,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A.①②错误,③④正确 B.①③正确,②④错误C.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D.①④正确,②③错误24.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
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B.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C.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D.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25A.殖民扩张的加强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的拓展 D.外来移民的涌入二、非选择题(25分)26.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
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
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材料二 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表(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以15-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3例)。
(8分)(2)材料二中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何在?(5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表(1860~1900)材料二:世界工业生产分布表材料三: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布,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世界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6分)2014年春季期高一历史周测答卷(五)班别: 姓名:座号:分数:26.(1)(8分) (2)(5分) 27(1)(6分) (2)(6分)2014年春季期高一历史周测答案(五)1.解析:“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故选C。
A项是哥伦布实际到达的地方;哥伦布是向西航行的,根据基本的地理知识BD项均和哥伦布无关。
答案:C2.解析:第②段是在17、18世纪,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是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在18世纪后期才独立。
答案:B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英国正处于大西洋岸边的贸易中心,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材料“英国”“崛起”可以判断出其标志是工业革命,它正是利用了这次机会,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因此在工业革命中崛起,故选A。
【答案】A4.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
“向下”是指煤铁资源,“向外”是指殖民。
殖民是资本原始积累最重要的手段,B可算是其中之一。
C与题目无直接关系。
D,英国打破机器出口的禁令在1825年,那已是工业革命后期的事情了。
工业革命的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地发展,殖民扩张加剧,广阔的海外市场需求的推动,因此,A项正确。
【答案】A5.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