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P242,迟发展效应: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的起步较晚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与劣势,这就是所谓的“迟发展效应”。
P133,现代化:在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是指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或者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4,二元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即整个经济体系分为“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两大经济部门。
(其原因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压力)P905,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向城市边缘、郊区及乡村地带迁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
P114 6, 世俗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与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的宗教处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参与的过程。
P130世俗化是与宗教化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
附:世俗化的基本特征是:现实性(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质量等) 、理性化、个人主义倾向、社会参与性。
7,社会植被:主要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P248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强调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相和谐,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二、强调当代人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代际公平问题,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不应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社会发展复习题
社会发展复习题社会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和进步。
在这个复习题中,我们将回顾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概念和事件。
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可以巩固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
一、什么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和进步。
它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提升、社会制度改革、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二、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有哪些?1.不断变化: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适应和应对不同的变化和需求。
2.持续进步: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品质。
3.多样性:社会发展是多样性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4.互动关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和促进。
三、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因素是社会发展的保障,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传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
四、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政策等。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与环境因素是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科技因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政策因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社会发展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意义?社会发展可以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对个人而言,社会发展可以提供良好的教育、工作机会、医疗保障等,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
对社会而言,社会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繁荣和进步。
六、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存在哪些差异?社会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
发达国家通常社会发展较为成熟、经济发达,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着发展不平衡、贫困、环境污染等挑战。
七、如何促进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需要政府、企业、民众等多方共同努力。
发展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浙江自考4月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课程代码:0028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同其他发展与现代化研究领域相比,发展社会学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其( )。
A.综合性B.专业性C.创新性D.前沿性2.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来看,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卷入的是( )。
A.第一次现代化浪潮B.第二次现代化浪潮C.第三次现代化浪潮D.第四次现代化浪潮3.我们通常将起因于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称为( )。
A.良性经济增长B.结构性经济增长C.经济发展D.经济变迁4.社会分化的类别分化也可称为( )。
A.社会分层B.级别分化C.垂直分化D.社会分类5.从实质上看,社会分层是一种( )现象。
A.社会整合B.社会发展C.社会分化D.社会流动6.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的主体是( )。
A.农民B.工人C.干部D.知识分子7.世俗化是指( )。
A.一种通俗化的取向B.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C.一种庸俗化的生活态度D.人们功利化的生活取向8.公正的现实依据有现代化进程和( )。
A.世俗化的推动B.市场经济的推动C.城市化的推动D.知识经济的推动9.下列选项不属于后发现代化的特点的是( )。
A.明显的人为色彩B.主要手段是采借C.明显的“一揽子”解决的特点D.明显的内生性特征10.在东亚现代化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实际灵活选择发展战略并适时进行调整1B.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应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C.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起步阶段,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扶持民族经济十分必要D.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彻底抛弃文化传统以免与现代性相冲突11.将贫困原因归结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的观点属于( )。
A.贫困结构论B.个人主义贫困观C.贫困处境论D.贫困功能论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的原因的是( )。
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期末复习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与社会关系的学科,涉及到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在社会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及应用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一些社会学期末复习的题目,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 请解释社会结构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 什么是社会化?简要说明社会化的过程以及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请简述社会交往的概念,并列举不同类型的社会交往。
4. 什么是社会角色?请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人们如何通过社会角色来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5. 请解释社会化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社会控制的作用和方法。
6. 解释社会变迁的概念,并提供至少两个导致社会变迁的因素。
7. 简述社会团体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一种社会团体的特征和功能。
8. 请解释社会分层的概念,并提供至少两个导致社会分层的因素。
9. 简述社会问题的概念,并列举一个当前社会问题。
分析该问题的成因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10. 解释社会机构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社会机构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11. 请解释社会行动的概念,并列举至少三个社会行动的类型。
12. 简要说明社会观察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3. 什么是社会文化?解释社会文化的维度以及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4. 简述社会认同的概念,并说明社会认同的形成过程和对个体的影响。
15. 请解释社会控制论的概念,并分析社会控制论对社会学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
以上是一些社会学期末复习的题目,涵盖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希望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大家可以回顾和巩固社会学的知识,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课堂笔记以及相关的学术资源,帮助深化理解。
祝大家考试顺利!。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社会学》复习题一、判断对错1、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而非实体。
()2、文化特质构成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连接的文化从构成文化模式。
()3、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想象力的概念。
()4、发展社会资本就是拉关系走后门。
()5、在群体分类中,企业、学校、政党等属于初级群体。
()6、马克斯.韦伯认为建立在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权威是法理权威。
()7、社会不平等指分化出的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的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8、在制度分类中,从制度建立的顺序与功能来看,经济制度属于派生制度。
()9、社会现代化是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10、中性越轨行为控制的原则是坚决打击。
()二、选择题1、1838年()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
A、弗洛伊德B、孔德C、米德D、马斯洛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A.、库利 B、米德 C、托马斯 D、林顿3、以下()活动不是集体行为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4、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为() A.规模小 B 存在时间长 C 人际关系密切 D 综合性功能强5、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
A.、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群体 D组织6、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A.、迪尔凯姆 B、帕森斯 C、库利 D、韦伯7、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8、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种越轨行为的理论是()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手段—目标论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和婚姻家庭制度。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法律制度D、文化制度10、最早提出社会依附理论的社会学家是()A. 普雷毕什 B 丁伯根 C 托夫勒 D 贝尔三、名词解释1、初级群体2、社会流动3、社区4、社会越轨四、填空题1、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介遵从制度化手段。
社会学期末试卷
社会学期末试卷社会学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播媒介B.家庭C.阶级D.同辈群体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最明显的社会群体是()。
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军人4.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
A.自由流动B.结构性流动C.垂直流动D.水平流动5.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为()。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主干家庭D.普那路亚家庭6.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社区首要的特点是()。
A.成员彼此交往B.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C.成员有共同目标D.有共同价值观念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
A.法律控制B.道德控制C.习俗控制D.宗教控制8.社会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 价值标准B.规范体系C.物质设备D.组织9.非政府组织又称为()。
A.公共部门B.第三部门C.私人部门D.私有部门10.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C.科学技术的进步D.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1.我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核心社会问题是()。
A.人口与就业B.资源与环境C. 改革与开放D.民族与统一12.在社会调查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方法是()。
A.普遍调查B.典型调查C.个案调查D. 抽样调查1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14.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 )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B.正方形C.长方形D.半圆形15.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B.生物人C.动物人D.非社会人16.从众行为是一种( )A.消极行为B.积极行为C.既有消极的,又有积极的D.价值中立的17.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是( )A.直线式的前进B.循环式的前进C.波浪式的前进D.曲折的倒退18.社会运行的评价最主要是( )A.协调程度评价与发展程度评价B.运行程度评价与协调程度评价C.社会运行的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D.社会运行的满意度评价19.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工业化B.农业发展C.人口众多D.科层化20.我国对小城市的发展方针是( )A.积极发展小城市B.控制小城市的数量C.稳妥发展小城市D.合理发展小城市21.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的论点是A.“中心论”B.“平列论”C.“特殊论”D.“层次论”2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A. 奥古斯特·孔德B.赫伯特·斯宾塞C.埃米尔·涂尔干D.马克思·韦伯2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B.业缘关系C.结合关系D.人际关系24.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发展社会学复习题与答案解析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化理论的不足是()A.忽视社会发展的整体性B.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C.忽视社会发展的内因D.忽视社会发展的渐进性2.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A,整个世界体系B.国家C.个体D.欧盟3.真正将再分配经济这一概念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研究的学者是()A.科尔奈B.波兰尼C.魏昂德D.泽林尼4. 现代增长时代的主要标志是()A.发展水平B.增长速度C.发展速度D.增长水平5.人口向城市或城镇集中的过程是()A.老龄化B.科层化C.城市化D.社会化6..不属于...推动民主化内在动力的是()A.经济发展B.专制C.教育发达D.经济全球化7. 笛卡尔认为理性是()A.月光B.天空C.空气D.自然之光8.社会转型也称为()A.社会进步B.社会现代化C.社会变化D.社会转轨9..罗马俱乐部的增长极限论给人们的启示是()A.应树立科学发展观B.应注重GDP的增长C.应注重社会的发展D.应注重经济的发展速度10.社会转型必然伴随并促进()A.社会分工B.社会动荡C.社会发展D.社会失序11.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有()A.现代化B.城市化C.本土化D.同城化12.社会体系论的创立者是()A.舒尔茨B.华勒斯坦C.马克思D.张伯伦13.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特征有()A.竞争性和内部性B.无限供给性C.公共性和外部性D.内部性14. 用来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是()A. 城市地区的人口占全地区人口的比重B. 城市化发展速度C. 城市地区的人口占其他城市人口的比重D.城市人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15.二元人格结构在择业观上的现实表现是()A.价值型择业观与工具型择业观并存B. 社会条件型择业观与个人素质型择业观并存C. 安稳型择业观与风险型择业观并存D.价值型择业观与个人素质型择业观并存16.测量贫富差距的方法有()A.六等份法B.测量法C.GDP法D.基尼系数法17.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各个领域或层面未能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出现发展失调现象的是()A.社会失范B.社会失调C.社会失序D.社会动乱18.失范的概念最初的提出者是()A.孔德B.马克思C.涂尔干D.尼采19.某一社会系统同其他社会系统进行双向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是()A.社会交往B.社会失序C.社会失调D.社会开放20.关于人才流动说法不准确...的是()A. 人才流动是人口学的一个基本概念B. 人才流动的主体是社会精英C.人才流动主要是指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及单位间发生转移的横向流动D.人才流动与社会流动含义并非相同21. 现代化理论兴起的经济背景是()A.欧亚经济危机B.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落C. 苏联崛起D. 经济落后国家开始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22. 以“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是()A.欠发达国家B.新制度主义C.发达国家D.社会发展动力23.农业革命首先爆发于()A.中国B.英美国等国C.英国、比利时等国D.法国24.二元经济结构的性质是()A.自我再生产B.二元C.城乡差别D.层级结构差异化25.现代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产生于()A.反封建神学的斗争过程B.个人主义意识增长过程C.“上帝已经死了”的普遍信念D.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26.转型社会二元性体现在社会中观层面就是指()A.社会结构的二元性B.知识结构的二元性C.组织结构的二元性D.户籍制度的二元性27.测量贫富差距的方法有()A.基尼系数法和六等份法B.测量法和五等份法C.GDP法和六等份法D.五等份法和基尼系数法28.政治领域的失序主要表现在()A.公权力的使用B.权力腐败C.社会动荡D.社会失衡29.一般衡量区域结构发展水平的标准项有()A.结构项和要素项B.要素项和资源项C.要素项和关系项D.资源项和区域项30.既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社会标志,又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和协调机制的是()A.社会开放B.社会流动C.社会变迁D.经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B2.A3.D4.B5.C6.B7.D8.B9.A 10.A11.B 12.B 13.C 14.A 15.C 16.D 17.B 18.C19.D 20.A21.D 22.B 23.C 24.A 25.A 26.C 27.D 28.B 29.C 30.B二、多项选择题1.从宏观历史阶段来看,经济发展经历的时代有()A.工业革命时代B.技术革命C.世界经济增长D.农业时代E.现代增长时代2.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评价世俗化的维度有()A.宗教组织的成员规模B.宗教组织的社会影响C.信仰的变化D.价值观的变化E. 宗教的衰退状况3.个人人格结构的构成要素有()A.行为动机B.个人才智C.情绪控制D.互动关系E.社会适应4.经常性收入包括()A.职业或业主收入B.房屋出租收入C.设备出租收入D.存款利息收入E.彩票中奖收入5.在社会学研究中,一般依据其社会内外联系的多少将社会划分为()A.现代型社会B.传统型社会C.封闭型社会D.开放型社会E.发展型社会6.社会学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曾将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A.社会静力学B.社会动力学C.社会静态学D.社会发展学E.发展社会学7.城市化为人们提供的生活舞台有()A.医院资源B.学校资源C.城市物理空间D.社会关系空间E.治安资源8.关于理性的说法正确的有()A.理性能力就是遵循逻辑思维的能力B.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C.认识论内涵是理性概念的核心层面D.价值论内涵是理性概念的道德实践层面E.学术界对理性的理解和解释有分歧9.组织结构由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有()A.推动现代因素由名到实的转变B. 推动现代因素由表及里的转变C.简化组织职能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E.加强组织成员的现代观念和现代人格培养10.一般衡量区域结构发展水平的标准项有()A.结构项B.要素项C.关系项D.区域项E.资源项11.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有()A.动态化B.城市化C.科层化D.同城化E. 现代化1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有()A.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B.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C.忽视外因的负面影响D.忽视文化的相对性E.忽视文化的多样性13.推动1840年至1949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有()A.城市功能的变化B.城市性质的变化C.城市数量的变化D.城市规模的变化E.城市人口的变化14.二元人格结构的现实表现有()A.价值型择业观与工具型择业观并存B.安稳型择业观与风险型择业观并存C.社会条件型择偶观与个人素质型择偶观并存D.价值型择友观与工具型择友观并存E.社会条件型择友观与个人素质型择友观并存15.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社会进步的经典实例有()A.“朝鲜传奇”B.“巴西神话”C.“英国伦敦烟雾事件”D.“伊朗奇迹”E.“巴基斯坦悲剧”二、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DE2. ABCD3.ABCDE4. ABCD5.CD6.AB7.CD8.ABCDE9.ABCDE 10.BC11. BC 12.ABCDE13.ABCD 14.BCD 15.BDE三、填空题1.社会学创始人是_____。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发展社会学第⼀章社会发展界说⼆、社会发展的特征1、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对迟发外⽣型国家来说,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现代因素由外到内、由表及⾥、由名到实的⽣成和发展过程。
2、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社会发展是既包括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层⾯的变化,⼜涉及社会与⾃然因素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
三、社会发展的类型1、早发内⽣型社会发展的特点发展条件的优越性。
殖民扩张给宗主国带来诸多利益发展动⼒的内源性。
以英国为例发展进程的渐进性。
国家社会机体内部产⽣适应现代化变化的某些新趋势、⽆外来压⼒的刺激和⼲扰。
推进⽅式:“⾃下⽽上”2、迟发外⽣型社会发展的特点●发展条件的劣质性。
被殖民和被奴役的痛苦历史●发展动⼒的外缘性。
以俄国、⽇本为例。
●发展进程的跳跃性。
强⾏启动的现代化、短时间⾥兼顾许多问题。
推进⽅式:“⾃上⽽下”3、迟发展效应●迟发展的正⾯效应发展动⼒容易形成;发展资源可以采借(⼈、财、物);发展道路可以选择●迟发展的负⾯效应可能形成依附性经济;可能形成依附性政治;可能形成依附性⽂化四、社会发展的模式“经济增长”模式实质: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20C50\60Y)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综合发展模式“基本需求战略”理论:发展的主要⽬标是满⾜⼈民的基本需求,衡量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包括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平和就业情况。
标志:发展的根本内涵从“经主增长第⼀”转⾄⼈的全⾯发展和⽂化道德价值⽇本学者“发展第⼀”的观点以及佩鲁的“新发展观”(这个模式仍有很⼤的局限性:它没有进⼀步揭⽰社会系统和⾃然系统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它没有把满⾜当代⼈发展的需求同满⾜后代⼈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协调发展”模式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相互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社会是⼀个由⼈品、环境、政治、经济、科技、⽂化及其他相关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
发展社会学试题
1.城市化的主要表现:(ABC )A. 城市规模扩大B. 城市人口增加C. 农村中城市特征增加D. 人口向郊区流动2.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程特征整体上表现为( AB )A. 不平衡B. 后发性C. 早发性D. 平衡性2.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包括(BCD )A. 国家适应能力增强B.权威的理性化C. 功能的专门化D. 广泛的政治参与4.依附理论所指的依附,主要指的是( ABC )。
A. 殖民依附B. 金融依附C. 科技依附D. 劳动力依附5.以下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有(ABCD )A. 高铁B. 扫码支付C. 共享单车D. 网购6.以下物件属于现代化产物的有( AB )A. 智能手机B. 激光笔C. 三尖两刃刀D. 如意金箍棒7.以下属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是(AB )A.勤劳B. 重视教育C.不作不食D. 重关系利益8.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ABCD )A.价值观念B. 制度结构C.人口数量D. 行为取向9..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BCD )A.民族国家的建立B. 法治秩序C.有效能的政府D. 政治参与10.依附理论所指的依附,主要指的是( ABC )。
A. 殖民依附B. 金融依附C. 科技依附D. 劳动力依附11.东亚模式的主要经验(ABCD )。
A. 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B.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C. 坚持儒家优良传统D. 大力发展与普及教育12.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的科技时代有( ABCD )A. 蒸汽时代B. 电力时代C. 信息时代D. 智能时代。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概念1、社会学研究的价值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
首先,社会学可以使我们从其他的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观点来了解社会世界;其次,社会学能够为我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加对自我的理解;第三,社会学研究为评估政策的成效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实际的帮助。
2、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从而看清自己。
社会学的想象力或者说社会学视角,有助于我们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更广阔社会的问题。
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3、“安乐椅”哲学孔德认为回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正如科学的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他认为科学的观察也可以解释社会的基本定律——安乐椅哲学。
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更加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4、社会学的经典理论三种主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考察小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以形成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互相沟通。
功能主义---孔德、斯宾塞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社会是由相互联系、协同发挥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冲突理论----马克思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认为社会是由激烈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性群体构成的,本质是对权力的争夺5、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
社会学创始人法国人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世界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实证主义,是由孔德首先提出斯宾塞英国人社会学第二创始人反对孔德关于社会学应指导社会改革的主张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6、新教伦理韦伯不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是社会变迁核心力量的主张。
发展社会学题库
社会发展从其内在特征看,首先是社会”的学术观点。
三是“传统社会会外部传入,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其动态性,即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过程。
其次是其前进性和上升性,即社会发展是一种从落后走向先进的过程,又是一种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
前进性和上升性是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两个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相互区别的基本标志,因为社会变迁既有正向的(即社会的前进和上升),又有负向的(即社会的后退和下落),而社会发展仅仅是指社会的前进和上升。
社会发展从其外显范围看,一是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发展。
二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
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整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学术观点不同定义不同:一是“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
二是“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
社会发展的特征:概括为方向性、目的性、合理性、整体性、多样性和阶段性。
我们认为,渐进性和整体性是社会发展最一般的特征。
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就是社会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
社会发展表现形式为现代因素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和由名到实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由外到内。
由外到内是迟发生型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因素生产和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而不是外部,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然而,由于迟发展国家的社会发展都是在外在压力影响下启动的,因而其现代社会因素最初不是从其社会内部产生,而是从其社之间的斗争表现为社会内部因素与社会外来因素的斗争。
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二:由表及里。
迟发展国家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表明,迟发展国家现代因素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又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过程。
迟发展国家的社会发展一般要经历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而由表及里不同层面的社会转型应该相互联系、协调推进,否则其发展就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招致失败。
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色的文化
家庭结构的类型(必考)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关系的整合状态 和程度。家庭结构的类型包括:
主干家庭
核心家庭 联合家庭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01 组织目标 02 正式规范 03 权威的领导体系 04 物质设施与技术条件 05 组织环境
农村社区的特点
01
人际关系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 ;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
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笔试:总分70分
1
课堂加分奖励:不定
4
(这一项可能会让一些
优秀的同学最后总成绩
超过100,那么均按100
分计算)
案例发言:总分20分
2
3
考勤:总分10分,缺一 次扣掉一定分数
A
名词解释:5分*6 个=30分
C
简答题:10分*4 个=40分
论述题:15分*2 个=30分
简答题
社会的特征(必考)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 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文化的特征
文化具有可习得性:符号性学习、 0 1 意义性学习
文化具有象征性:人类在创造文化 03
B
一、考试重点
社会是指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 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 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名词解释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 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 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发展社会学A卷试题与答案
发展社会学A卷试题与答案《发展社会学》 A卷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不属于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高速度的是 DA.工业化B.城市化C.经济的市场化D.社会经济化2、社会发展研究属于奥古斯特·孔德所说的 C 3A.发展社会学B.社会发展学C.社会动力学D.社会静力学3、关于世俗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BA.世俗化是推动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力量B.世俗化是国内学者依据社会发展总结出来的社会发展观点C.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世俗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露出霸权意识D.世俗化在科学排除道德和伦理价值的同时,整个社会陷入了“理性的铁笼”4、20世纪60-70年底巴西进入经济飞速增长时期,跻身工业16强国之列,但由于忽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到80年代以后,成为一颗“经济彗星”。
这被称为 DA.巴西革命 B.巴西问题 C.巴西增长 D.巴西神话5、社会失序根据其发生的矛盾性质层次不同,可分为结构失序和D 256A.政治失序B.隐性失序C.建设性失序D.行为失序6、二战后经济发展再度成为热门,经济发展研究演进为 CA.制度经济学B.政治经济学C.发展经济学D.发展社会学7、城市化和科层化的现状表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经历这样的过程,即 BA.由表及里B.由名到实C.由外到内D.由内到外8、关于中国二元社会结构走向一元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B 197A.从二元走向一元有利于农业面貌的改变B.从二元走向一元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实现C. 从二元走向一元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D. 从二元走向一元有利于城乡环境的改善9、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移动即所谓的 AA.社会流动B.社会变迁C.社会转移D.社会发展10、社会学创始人是 A 3A.奥古斯特·孔德B.马克斯·韦伯C.卡尔·马克思二、多项选择(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1、20世纪以来民主理论演进的主要趋势有 ACDE 117A.从人民民主论到精英民主论B.从一元民主论到二元民主论C.从政治民主论到社会民主论D.从代议制民主论到参与式民主论E.从资产阶级民主论到社会主义民主论2、根据社会失序的状态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 DE 256A.破坏性失序B.建设性失序C.政治失序D.隐性失序E.显性失序3、转型期社会失序的原因是ACD 261A.规范真空B.规范失真C.规范迷乱D.规范软化E.规范失序4、在“熟人”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是BCDEA.人格的互动B.角色之间的互动C.在场和不在场的互动D.工具性关系的互动E.社会性互动5、现代民主的特点有 ABCD 119A.重视和践行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理念B.竞争性的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议会制度C.比较完善的民主机制D.重视法治,司法独立,施行宪政E.重视和突出个人民主权利的实现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以“经济短缺”和“软预算约束”为核心概念,学者_____为我们提供了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综合模式。
发展社会学题目
1、试析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试析迟发展效应。
3、试述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
4、试分析发展社会学的缘起及其主要研究。
5、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
6、试析世界体系论的主要内容(+创新与不足)。
7、试析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的重要区别。
8、什么是“内卷化”?
9、怎样理解城市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10、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有什么关系?
11、试析民主和民主化的基本特征。
12、什么是理性?什么是理性化?
13、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何特征?
14、什么是二元社会结构?试析二元社会结构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关系?
15、试析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未来走向。
16、试比较分析测量贫富差距的不同工具和方法。
17、如何有效调控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
18、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有何特征?
19、试析社会流动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20、试述中国社会流动的发展趋势。
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
(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
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
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
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
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
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进展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作为宏观层次的进展问题主要是解决( A )。
A、生态危机B、人口问题C、教育问题D、城市膨胀2、当代人类社会中的两大主题是( B )。
A、和平与稳定B、和平与进展C、稳定与进展D、合作与进展3、进展中国家的进展理论大体经受了三次转变,其次次是( )。
A、从结构功能理论演化消失代化理论B、从现代化理论演化出世界体系理论C、从现代化理论演化出依靠理论D、从世界体系理论演化出依靠理论4、现代化理论的奠基人是( )。
A、列维斯特劳斯B、帕森斯C、弗兰克D、沃勒斯坦5、西方进展社会学大多具有以下颜色:( )。
A、资本主义B、殖民主义C、唯心主义D、欧洲中心论6、使用比较法的条件是拿来比较的两个国家之间存在( )。
A、相像性B、差别性C、继承性D、并存性7、在当代社会进展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是( )。
A、生产技术结构B、经济结构C、政治结构D、思想文化结构8、进展中国家的合作一般称为( )。
A、南北对话B、南南合作C、东西合作D、互利合作9、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把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进展的动力归结为( )。
A、功能紊乱B、人性的冲突C、社会的现实冲突D、科学技术进步10、结构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科林斯B、科塞尔C、帕森斯D、达伦多夫11、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上发生的变化称为( )。
A、文化的变迁B、生活方式的变迁C、社会群体的变迁D、社会制度的变迁12、传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属于( )。
A、人的现代化B、文化现代化C、观念现代化D、社会群体结构现代化13、进展中国家经济进展的最重要的目标是( )。
A、掌握人口B、摆脱贫困C、进展教育D、加速工业化14、斯大林模式实行的战略是( )。
A、优先进展农业B、优先进展轻工业C、优先进展重工业D、优先进展第三产业15、进展中国家政治进展的首要内容是实观( )。
A、政治生活民主化B、政治决策科学化C、政治管理高效化D、政治运作公开化16、进展中国家政治调控的目标是( )。
社会学期末复习试卷
社会学期末复习试卷一、填空题1、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的要求。
P22、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以()和()为主线展开。
P233、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P434、社团社会是指建立在非人情的、正式的、契约的和()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如现代城市社会。
P875、文化的功能包括认同功能、规范功能、()和涵化功能。
P996、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甚至()。
P1177、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的争夺。
P1398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P173二、名词解释1、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的概念:社会指标是一种量的数据,用来作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社会状况的指数,使我们在价值和目标方面,能判别出现在何处,正去往何处。
以及评价某项专门计划和结果。
3、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
4、亚文化的概念: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5、角色冲突的概念: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6、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7、社会群体的概念:所谓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8、组织结构的概念: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内部的各职位、部门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
(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
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
∙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
∙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
∙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
(3)两种理论的分析维度不同:前者的分析单位是三维的(核心-半边陲-边陲),后者的单位是二维的(核心-边陲)。
(4)两种理论构建的互动模式不同:前者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结构,不同层级的国家有纵向变动的可能;后者认为核心-边陲的关系是相对封闭的静态格局,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4)两种理论的政治目标不同:世界体系论的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民主自由的新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则是要求落后国家通过改革和改善与外界关系来摆脱困境。
第四题: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有什么关系(P108-111)城市化在表现上一般以城市物理空间和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构建为具体形式,因此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加以分析。
(1)城市物理空间构建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相关社会问题多以自然生态问题的形式出现,反映了这一关系的矛盾和对立,也体现了物理空间构建中密集化和立体化的特点:如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
这些社会问题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城市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具有某种存在的必然性,无法通过有意识的反城市化加以解决。
(2)城市社会关系空间建构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相关社会问题多以城市人的社会心理问题及社会行为问题的形式出现,反映了城市社会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也体现了这一关系结构中异质性强、工具性和临时性关系较多的特点:如归属感缺失、心理疾患凸显、越轨行为增多等,这些社会问题往往是隐性存在的,难以被直接发现,但经常构成许多显性社会问题的根源,引起对城市人的危害。
第五题:简析民主的基本条件(P120-121)关于民主条件的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综合各学者观点,可归纳为如下方面:(1)发达的市场经济可以为民主提供基于个人权利的经济模式,维护相当数量的人的自由与独立,从而保护和发展民主秩序。
(2)良好的自治传统和政治文化能够培养出民主意识较强的社会成员,从而决定了民主效果。
(3)多元独立的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之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它使人们成为有组织的“市民”,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宪法至上、实行宪政的政治体系是民主对政治系统的根本要求,必须通过建立宪政来避免国家权力的滥用和个人权益遭到侵犯。
第六题:什么是理性,什么是理性化(P152-156)(1)理性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层面上均可有不同侧重的内涵。
综合来看,它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又是人类认识这些事物的感知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是人类调节和控制自身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2)理性化是指用理性作为一切个人行为、社会行动以及政治权利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根据的过程。
理性化通过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以隐性过程来实现其功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世界的理智化:强调行动的合理性必须来源于科学的判断,建立起崇尚科学的精神。
∙人的主体化:强调每一行为者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由意志的个人。
∙社会生活的计算化:强调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可量化计算的,行为是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做出的。
∙法律的权威化:非人格的、可预计的、透明的法律制度成为广受认可的调节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
(3)理性化是现代化在观念层面的表现,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和精神动力,对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民主化均有重要影响,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具理性的泛滥,从而带来负面作用。
第七题: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走向(1)从总体趋势上看,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终将走向一元,即城乡差别基本消失,城乡壁垒基本消除,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状态。
(2)从这一走向的必然性上分析,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结构,不但是经济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这种转变有利于农业面貌的改变,工业效益的提高,以及实现社会公平,平衡社会心理,改善城乡环境。
(3)从这一走向的对策上看,应以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指导,变革现有的二元结构,建立新的一元体系,主要包括:∙破除城乡二元的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的新观念。
∙改革导致城乡分隔的旧制度,创立促进城乡一体的新制度。
∙废弃城乡联系的旧机制,建立城乡联系的新机制。
第八题:试述二元人格结构的未来走向(P218-219)(1)从总体趋势上看,二元人格结构将最终将走向一元,但并不是两种人格的简单交替,而是实现两种人格的整合。
(2)这种走向的必然性来自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的客观条件:一方面,传统人格中的精华仍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不能全部丢掉;另一方面,现代人格并不是完美的理想人格,不能全盘接受。
因此较好的选择是取其精华整合后加以继承。
(3)经整合后的“一元型”人格,应该有利于实现人类个性、才智和潜能,有利于实现理性精神,有利于实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环境要求,这样才能完成重塑国民性格的历史使命。
第九题:如何有效调控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P328-340)调控贫富差距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努力增加财富,二是适当转移财富(1)财富增加是调控贫富差距的根本措施。
从微观方面讲,这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降低了其贫穷程度,特别是从绝对水平上提高了贫困者的经济生活水准。
从宏观方面讲,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往往具有较低的贫富差距。
这一结果是通过社会阶层的不断整合与福利保障而获得的。
(2)适当转移财富是调控贫富差距的具体方式。
这种转移是基于对财富来源的理性分析和对贫者的人道主义而实施的,以税收方式提取财富,以社会保障方式给予财富,从而实现财富从富者到贫者的转移,以缩小贫富差距。
如何完善税收与社保制度并落实相关操作,是实现财富转移的现实问题。
第十题: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有何特征(P311-319)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具有浓厚的身份化和政治化色彩,与之相对应,经过30余年的改革,当前社会的分化特征则一般表现为非身份化、非行政化、非政治化。
(1)非身份化:改革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以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为基础的身份制结构,通过社会成员的身份辨识其经济社会层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上三种与身份相关的制度的逐步松动与改革,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单位身份作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意义越来越小,即出现了非身份化的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无疑是导致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源。
(2)非行政化:指改革以来行政级别因素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趋势。
改革前的社会分层是一个典型的以行政级别为本位的官本位社会分层体系,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相关政治制度改革,做官从政不再是社会成员实现自我成就的唯一途径,官级、官位对利益的垄断效益减小,出现了非行政化的趋势。
(3)非政治化:指改革以来政治主观分层倾向被经济客观分层倾向所代替的趋势。
从某种角度上说,1949年至改革前的分层体系是一种根据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确定的政治分层。
由于缺少现实依据和过高的主观性而在改革后很快让位于经济客观分层,即人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不是因某种需要而人为制造的政治性差别,而是因人们获取资源的能力与机会不同而造成的经济性差别。
第十一题: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和人口流动、人才流动的区别是什么(P322-327)(1)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既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纵向),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转换(横向),其实质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人口流动又称人口的机械流动或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空间地域上的一切移动。
它着重反映人口整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及这种变动对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而社会流动着重反映社会成员在社会位置上的变动及这种变动对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影响。
另一方面,永久性人口流动一般伴随有社会流动,而横向社会流动也一般伴随有人口流动。
社会流动和人口流动是一组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
(3)人才流动是指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间发生转移或变动的社会现象,这一概念与社会流动的不同在于:第一,前者主体只能是那些在技能或学识方面有较高水平的社会成员,即社会精英;而后者的主体可以是所有社会成员。
第二,前者更强调人才在不同区域或单位之间发生的横向流动,主要特征是改变所属关系;而后者既包括横向流动也包括纵向流动。
总之,可以认为人才流动是特定的流动对象(人才)在特定方向上(横向)的社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