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的制备及其标记新型小分子融合肽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脑靶向功能肽及其修饰纳米粒的脑内递药研究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脑靶向功能肽及其修饰纳米粒的脑内递药研究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脑靶向功能肽及其修饰纳米粒的脑内递药研究一、概述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脑靶向递药系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难以有效进入大脑,从而限制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开发新型的脑靶向递药技术,对于提高药物在脑部的浓度和疗效,降低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噬菌体展示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药物研发和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的DNA序列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使外源基因随外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同时外源蛋白随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噬菌体表面。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我们可以筛选到与特定靶标具有高亲和力的多肽或蛋白,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新的候选分子。

本研究旨在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具有脑靶向功能的多肽,并将其修饰到纳米粒表面,构建新型的脑靶向递药系统。

通过优化筛选条件和方式,我们成功获得了多个具有脑靶向功能的多肽序列,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脑靶向性。

我们还将这些多肽以共价连接的方式修饰到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纳米粒表面,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脑部递送效率。

本研究不仅为脑靶向递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和递送策略。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我们相信这种新型的脑靶向递药系统将在未来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1. 介绍脑靶向药物递送的重要性与挑战脑靶向药物递送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关键研究方向,对于治疗脑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难以有效穿透并进入脑组织,这使得脑内疾病的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开发高效的脑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脑靶向药物递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脑部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肿瘤等,有效的药物递送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靶向递送系统能够实现药物的精准定位,减少对其他组织器官的副作用。

小分子肽的营养和治疗作用研究进展浅析

小分子肽的营养和治疗作用研究进展浅析

小分子肽的营养和治疗作用研究进展浅析摘要】早在1902年的时候,英国科学家Buyliss在动物的胃肠道中就首先发现了活性肽片段。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已分离出超出百种的体内多肽。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化学检测手段的广泛应用,学界对多肽的营养和功能有了新发现:多肽不仅与蛋白质一样涵盖了全部的氨基酸种类,又具备蛋白质所缺乏的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作用[1]。

多肽的调控作用涉及人体生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如:体液循环,物质代谢,体内环境,生长生殖活动等等。

但在国内,目前的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疾病只有用药物和手术治疗才有可能解决,小分子肽可以治病、可以修复细胞的功能很少被认知。

科学研究证明,作为人,用来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除了空气和水以外就是食物,也就是说,食物里面的营养给予了人的生命。

由此可见,营养是生命的源泉,从人的胚胎形成的一瞬间到人的生命结束,营养无时无刻不滋养着人的生命,这就是“营养与生命”的关系。

相关研究表明,肽和空气与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人的每个细胞都离不开肽的指挥和调控。

肽是人体中最重要的活性物质和营养元素,生命、健康都离不开肽。

世界顶极科学家尤.格林(美国)博士对肽的评价是; 几乎影响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可用于治疗任何疾病,无药可与其相比。

为此,本人通过大量的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小分子肽的营养和治疗进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诚望能够对广大的营养、医疗同仁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小分子肽;营养;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226-031.肽的分类、对人体的作用1.1 肽的分类肽是介于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的一种生化物质,它比蛋白质分子量小,比氨基酸分子量大,是蛋白质的一个片段。

两个以上的氨基酸之间以肽键相连,形成的“氨基酸链”或“氨基酸串”就叫做肽。

按照氨基酸的组成分为多肽、寡肽和小肽(小分子肽)。

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的合成

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的合成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的合成"这一主题。

一、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的概念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又称2aminopyridine3iol,是一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它可以作为有机合成的中间体,也可以用于药物合成等领域。

二、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的合成方法1. 传统方法:通过取代反应合成。

首先合成氨基吡啶,然后进行羟基化反应。

2. 新型方法:采用金属催化剂进行合成,提高产率和反应选择性。

三、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的应用领域1. 有机合成领域:作为重要的中间体,参与多种有机合成反应,例如偶氮染料的合成等。

2. 药物合成领域:作为药物分子的结构骨架,具有抗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

四、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合成的研究进展1. 合成方法的改进: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合成路径,提高产率和反应选择性。

2. 应用领域的拓展:研究者发现了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在新领域的应用潜力,如光催化反应等。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化学品合成和药物合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合成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相信它会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为化学和药物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章总结:通过对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的概念、合成方法、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的全面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化合物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我个人对其应用前景感到乐观,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关于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以上就是对"2一氨基一3一羟基吡啶的合成"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2-aminopyridine-3-ol的合成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一种传统的合成方法是通过取代反应来实现。

氨基吡啶可以经过亲核取代反应,例如在邻位或对位原子上进行氢原子的替换,接着进行羟基化反应,从而得到2-aminopyridine-3-ol。

cd123表达谱

cd123表达谱

干燥综合征
CD123在干燥综合征患者 的唾液腺细胞上表达,可 能与口干、眼干等症状有 关。
CD123与其他疾病
神经胶质瘤
CD123在神经胶质瘤细胞 上表达,可能参与了肿瘤 的生长和扩散。
乳腺癌
CD123在乳腺癌细胞上表 达,可能与肿瘤的转移和 预后有关。
肺癌
CD123在肺癌细胞上表达 ,可能参与了肿瘤的进展 和耐药性的产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D123表达谱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预后评估
急性髓系白血病
CD123表达谱水平与急性髓系白 血病的预后密切相关,高表达 CD123的患者预后较差。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D123表达谱水平在慢性粒细胞 白血病中可作为疾病进展和预后 评估的指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等优点,能够提供基因序列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分子机 制。
04
CD123表达谱的临床应用
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Hale Waihona Puke 髓系白血病CD123表达谱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 区分正常骨髓细胞和白血病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D123表达谱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有助于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D123主要在细胞表面表达,参 与细胞间的信号转导和相互作用 。
CD123与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 有关,参与淋巴细胞的发育和活 化过程。
CD123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血液肿瘤标记物
01
CD123在某些血液肿瘤中高表达,可作为诊断和监测这些肿瘤
的重要标记物。
免疫疾病诊断
02

β-1,3-葡聚糖内切酶合成、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β-1,3-葡聚糖内切酶合成、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Jan, 2024, 40(1)β-1,3-葡聚糖内切酶合成、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方炯浩1,刘瑜1,吴宇箫1,段涛1,陈杰2,肖湲2,周林1(1.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与广东省局部精准药物递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 2.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700)摘要:β-1,3-葡聚糖内切酶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某些植物中,并能够水解β-葡聚糖产生不同分子量葡聚糖的酶。

低分子量葡聚糖具有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的生理活性,已在医药、食品、化工等多个领域显现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生产低分子量葡聚糖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酶降解法。

相较于物理和化学降解法,酶降解法具有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及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但现阶段已开发的β-1, 3-葡聚糖内切酶的酶活性和稳定性仍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因此,开发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β-1,3-葡聚糖内切酶,已成为跨越通过降解高分子量葡聚糖制备低分子量葡聚糖技术壁垒的关键。

本文系统介绍了β-1,3-葡聚糖内切酶的合成调节、特点、用于低分子量葡聚糖的制备以及工艺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促进β-1,3-葡聚糖内切酶的研究和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β-1,3-葡聚糖内切酶;低分子量葡聚糖;酶活性;共培养发酵;酶产量中图分类号: R5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653(2024)01-0111-08DOI: 10.16809/ki.2096-3653.2023091901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synthesi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ndo-β-1, 3 glucanaseFANG Jionghao1, LIU Yu1, WU Yuxiao1, DUAN Tao1, CHEN Jie2, XIAO Yuan2*, ZHOU Lin1*(1.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Drug Delivery, Guangdong Provincial Engineering Center of Topical Precise Drug Delivery System,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Biopharmaceutic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Guangdong Marubi Bio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7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XIAOYuan,Email:*******************;ZHOULin,Email:****************.cnAbstract:β-1, 3-glucanase is a type of enzyme that is widely found in bacteria, fungi, and certain plants and is capable of hydrolyzing β-glucans to produce glucan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Low molecular weight glucan possesses unique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antibacterial, antioxidant,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tumor effects, which have shown good prospects for application in many fields such as medicine, food, and the chemical industry. Currently, the methods for produc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glucan mainly include physical, chemical and enzymatic degradation. Compared wi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degradation methods, enzymatic degrada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catalytic efficiency,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high yield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However, the enzym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β-glucanase currently developed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β-glucanase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has become the key to overcoming the technical barrier of prepar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saccharides by degrading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ca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synthesis regulation, characteristics, preparation of Endo-β-1,3-glucanase, including production and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glucan,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Endo-β-1, 3-glucanase.Key words: Endo-β-1, 3-glucanase; low molecular weight glucan; glucan enzyme activity; co-culture fermentation;enzyme yield收稿日期:2023-09-19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2B111108003);2022年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51315073010)作者简介:方炯浩(1999-),男,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Email:*****************通信作者:周林(1977-),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及功能研究,Email:****************.cn;肖湲(1992-),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为化妆品科学研究,Email:*******************。

咪唑并[1,2-a]吡啶的合成与表征--一个有机化学综合性实验

咪唑并[1,2-a]吡啶的合成与表征--一个有机化学综合性实验

咪唑并[1,2-a]吡啶的合成与表征收稿日期:2018-09-04作者简介:朱新举(1986-),男,汉族,河南荥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金属有机材料化学。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传统的实验课堂,很多都是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即使学生不理解所做实验的内容,但是在老师的指挥下依次操作就可以顺利的完成实验。

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就是将不同的化学试剂混合在一起制备新的化合物的过程,而忽略了实验的本质。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发展自主式学习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前将实验课题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查询文献资料,总结实验方法,分析实验过程,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和研究。

这种方式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和完成实验,从而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吡啶并咪唑类化合物是一类特殊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结构中。

大量含有咪唑并[1,2-a]吡啶结构单元的化合物被证明具有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消炎、止痛、抑制失眠焦虑等生物活性。

咪唑并[1,2-a]吡啶类衍生物在有机光电材料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快速发展,有关咪唑并吡啶的合成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我们结合目前的科研工作,设计了一个关于咪唑并[1,2-a]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的课题作为有机化学实验之一。

该课题符合当前科学发展前沿,难度适宜。

通过“调研—设计—合成—表征—总结”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研工作的思路。

该实验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综合训练,可以安排两周内完成。

一、仪器与实验药品1.仪器:圆底烧瓶(250ml ),回流冷凝管(球形),量筒,干燥管,温度计,恒温磁力搅拌浴,磁子,天平;红外光谱仪(IR ),核磁共振波谱仪(NMR )。

药膳食毕业题目

药膳食毕业题目

药膳食毕业题目1细胞穿膜肽和转铁蛋白共修饰脂质体递送阿霉素系统及其抗脑胶质瘤的研究。

2 1,6-O,O-二乙酰旋覆花内酯的药代动力学及其诱导HepG2肝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3 MCR-1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4补肾固表颗粒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

5闽产大蓟的质量评价。

6枯茗酸抑菌活性及其对西瓜枯萎病原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7 R G Translated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初步研究。

8 N位脱硫酸全乙酰化肝素衍生物对脓毒症小鼠糖萼保护作用的研究。

9基于P c r V结构铜绿假单胞菌疫苗分子设计、制备及免疫保护机制研究。

10超分辨显微技术示踪线粒体与溶酶体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药物评价中的应用。

11新型抗肿瘤肽基因靶向治疗载体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

12树枝状高分子PAMAM衍生物介导miR-23b递送治疗肿瘤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13基于FAERS数据库的替加环素安全性评价及其对凝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

14肝素衍生物靶向胞外组蛋白对脓毒症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15水稻osaba8ox3突变体对褐飞虱抗性及脱落酸处理水稻代谢组学研究。

16脱落酸、茉莉酸处理的水稻转录组学分析及其抗褐飞虱机制研究。

17两种紫珠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8田螺硫酸多糖的制备、表征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研究。

19盐酸埃克替尼合成工艺优化及质量研究。

20中美仿制药的注册监管比较研究。

21氯法齐明原料药质量研究及稳定性研究。

22海栖热袍菌乙酰羟酸合酶活性检测新方法的建立及其催化反应的研究。

23丹皮酚对缺氧大鼠P A S M C s炎症介质的影响。

24基于分子描述符的中草药化合物类药性预测及应用研究。

25两色金鸡菊总黄酮改善2型糖尿病的药效学与机制研究。

26发酵虫草菌粉固体制剂质量控制方法及批间一致性研究。

2011年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期验收评审结果

2011年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期验收评审结果

CL11068 再结晶对Al-Zn-Mg-Cu合金第二相粒子析出行为的影响 CL11069 耐热Al-Li-Cu-Mg-Ag-Zr-RE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 CL11070 晶界析出状态对航空铝合金厚板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 CL11071 Al-Mn合金的析出与再结晶交互作用研究 CL11072 高性能钒基锂电池纳米正极材料的研究 CL11073 电沉积制备铁-镍-铬电磁屏闭合金箔 CL11074 纳米硅/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CL11075 高品质工模具钢中硬质相界面的计算研究 CL11076 超细晶铜合金的制备及微观结构研究 CL11077 SnAgCu系无铅钎料电化学腐蚀行为及机理研究 CL11078 基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制备有序纳米金属材料 CL11079 高档轿车用C/C—SiC制动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CL11080 电磁场流态化制备各向同性热解炭材料 CL11081 高孔隙钴基多孔金属生物材料研究 CL11082 炭/炭复合材料的无压连接技术 CL11083 粉末冶金工艺制备微型马达用磁粉芯的研究 CL11084 W-WOx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CL11085 BaxSr1-xTiO3铁电厚膜的LTCC工艺研究 CL11086 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及抗肿瘤靶向研究 CL11087 烟道气、生活污水联合培养微藻及微藻制生物柴油工艺的模拟与优化 CL11088 焙烧碳酸型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分离氨基酸废水及其机理研究 CL11089 甲醇制低碳烯烃工业设计 CL11090 基于化工原料山梨酸、苹果酸制备药用辅料的工艺设计及药学研究 CL11091 基于PTP1B负载的磁性纳米颗粒高通量识别天然复杂体系中活性成分的研究 CL11092 新型Gemini清洁压裂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CL11093 ATRP法合成智能型共聚物及其双敏性研究 CL11094 LBL法制备以多金属氧酸盐为构筑模块的电致变色/光致变色双模式复合膜材 料的研究

基于13C_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基于13C_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4ꎬ56(2):95~103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4.02.013收稿日期:2023-03-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3917)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1)ꎻ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ZDSYS12)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教产融合创新试点工程项目(2022PX093)作者简介:孟缘(1998 )ꎬ女ꎬ山东德州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中药资源与质量控制研究ꎮE-mail:mengyuan626mm@163.com通信作者:刘伟(1981 )ꎬ男ꎬ山东潍坊人ꎬ博士ꎬ研究员ꎬ从事中药资源与质量控制研究ꎮE-mail:liuwei0074@163.com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孟缘1ꎬ2ꎬ付心雨1ꎬ2ꎬ鞠吉东1ꎬ2ꎬ周冰谦2ꎬ卢恒2ꎬ王晓2ꎬ郭兰萍3ꎬ刘伟2(1.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ꎬ山东济南㊀250355ꎻ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ꎬ山东济南㊀250014ꎻ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ꎬ北京㊀100700)㊀㊀摘要: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ꎬ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ꎬ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ꎬ比较植株标记40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ꎬ分析丹参地上部㊁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㊁碳同位素比率㊁13C原子百分比以及单位干重样品的13C总量ꎬ以明确连作对丹参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ꎮ结果表明ꎬ连作条件下ꎬ丹参各部分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ꎬ抗氧化酶活性升高ꎻ有效成分中的丹参酮Ⅰ㊁丹参酮ⅡA㊁二氢丹参酮Ⅰ以及迷迭香酸含量均降低ꎻ连作显著影响13C-光合碳分配比例ꎬ非连作丹参地上部㊁根部以及根际土壤中13C-光合碳比率分别为27.14%㊁72.80%和0.06%ꎬ连作丹参为59.38%㊁40.59%和0.03%ꎮ综上ꎬ连作后ꎬ丹参生长发育与次生代谢受到明显影响ꎻ光合产物向地下部的转移能力降低ꎬ导致连作丹参根部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ꎻ丹参光合作用的强弱是反映丹参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ꎮ关键词:13C脉冲标记法ꎻ光合碳ꎻ丹参ꎻ生长代谢ꎻ连作障碍中图分类号:S567.5+3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4)02-0095-09EffectsofContinuousCroppingonGrowthandPhotosyntheticCarbonDistributionofSalviamiltiorrhizaBasedon13CIsotopeLabelingMengYuan1ꎬ2ꎬFuXinyu1ꎬ2ꎬJuJidong1ꎬ2ꎬZhouBingqian2ꎬLuHeng2ꎬWangXiao2ꎬGuoLanping3ꎬLiuWei2(1.CollegeofParmacyꎬShando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Jinan250355ꎬChinaꎻ2.QiluUniversityofTechnology(ShandongAcademyofSciences)/ShandongAnalysisandTestingCenterꎬJinan250014ꎬChinaꎻ3.ChineseMedicineResourceCenterꎬChinese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Beijing100700ꎬChina)Abstract㊀Theexperimentwasconductedbyusing1 ̄year ̄oldpottedSalviamiltiorrhizaasresearchob ̄jectꎬandsettingthe13Cpulselabelingtreatmentand12Cnormaltreatment.The13Cpulselabelingmethodwasusedtostudythephotosyntheticcarbondistributionpatternsofcontinuousandnon ̄continuouscroppingS.miltiorrhiza.Themorphologicalandphysiologicaldifferencesoftheplantsafter30daysoflabelingwererecor ̄ded.TheabovegroundꎬrootandrhizospheresoilofS.miltiorrhizawerecollectedꎬandtheir13CabundanceꎬCisotoperatioꎬ13Catomicpercentageandtotal13Ccontentperunitdryweightsamplewerecomparedandana ̄lyzedtoclarifytheeffectsofcontinuouscroppingongrowthandphotosynthesisofS.miltiorrhiza.TheresultsshowedthatundercontinuouscroppingconditionsꎬthebiomassandchlorophyllcontentofvariouspartsofS.miltiorrhiza㊀significantlydecreasedꎬandtheactivityofantioxidantenzymesincreased.Thecontentoftanshi ̄noneIꎬtanshinoneIIAꎬdihydrotanshinoneIandrosmarinicacidintheactiveingredientsdecreased.Thedis ̄tributionratioofphotosyntheticcarbonindifferentpartsofS.miltiorrhizawasintheorderofroot>abovegroundpart>rhizospheresoil.Continuouscroppingsignificantlyaffectedtheallocationproportionof13Cphotosyntheticcarbon.Theproportionsof13Cphotosyntheticcarbonintheabovegroundpartꎬrootandrhizo ̄spheresoilofnon ̄continuouscroppingS.miltiorrhizawere27.14%ꎬ72.80%and0.06%respectivelyꎬwhilethoseofcontinuouscroppingS.miltiorrhizawere59.38%ꎬ40.59%and0.03%ꎬrespectively.InsummaryꎬcontinuouscroppingsignificantlyaffectedthegrowthandsecondarymetabolismofS.miltiorrhiza.Thephoto ̄syntheticcarbontransferredintotherootsdecreasedwiththeextensionoftimeincontinuouscroppingS.milti ̄orrhizaꎬwhichlimited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theroots.Thestrengthofphotosynthesiswasanimpor ̄tantindicatorreflectingthegrowthstatusofS.miltiorrhiza.Keywords㊀13CpulselabelingmethodꎻPhotosyntheticcarbonꎻSalviamiltiorrhizaꎻGrowthmetabolismꎻContinuouscroppingobstacle㊀㊀植物生长过程中ꎬ大气中的CO2在植物光合作用下由气孔向叶内扩散ꎬ一部分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固定于植物体内ꎬ传输至各个组织用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ꎬ另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物㊁根际沉积㊁根系分泌物等形式输入到外界环境中[1-2]ꎮ光合碳在植物体内的转化速率和分配比例与植物的生长状态息息相关ꎬ目前一般认为植物在发育初期与生长旺盛期碳转化效率较高ꎬ此时植物根系活力强ꎬ碳转移速率也相应较高[3-4]ꎮ此外ꎬ植物体内光合碳的分配比例也受温度㊁光照强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生长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ꎮ当生长条件不利于植物生长时ꎬ光合碳会优先分配到根部ꎻ当生长环境中的营养充足时ꎬ光合碳则在地上部分的分配比例较大[5]ꎮ因此ꎬ量化光合碳在植物体内的分配比例与存留情况ꎬ可直接判断植物的生长状态与光合作用强弱ꎮ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ꎬ其干燥根茎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6]ꎬ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记载ꎮ药用丹参制品多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7]ꎮ丹参的临床需求量随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不断上升ꎬ目前主要依赖人工栽培满足市场需求ꎮ由于市场对中药材道地性的追求ꎬ目前丹参重茬种植现象普遍ꎮ丹参的根部性状与其大部分活性成分含量呈正相关ꎬ是决定丹参药材质量与药材分级的重要依据[8]ꎮ而丹参连作后植株矮小ꎬ根部变色萎缩ꎬ严重影响丹参药材的产量与质量ꎮ因此ꎬ重茬种植引发的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丹参产业发展的常见问题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ꎬ丹参连作2年后根部鲜重与干重下降80%左右ꎬ根粗减少20%~33%ꎬ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的平均降幅分别为19.35%与64.40%[9]ꎻ张辰露等[10]的研究也发现在丹参连作2~4年的种植区ꎬ丹参幼苗存活率低于40%ꎬ且连作4年后减产达85.6%ꎮ因此ꎬ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及其消减技术成为目前丹参产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ꎮ稳定性同位素13C脉冲标记技术可有效示踪碳在植物体内的流转信息ꎬ是目前研究植物光合碳分配规律的常用方法之一[11]ꎮ该方法在国内外多用于研究玉米㊁水稻㊁大豆㊁小麦等常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光合碳分配情况[12-17]ꎮ基于以上成果ꎬ本研究选择稳定性同位素13C脉冲标记技术ꎬ以1年生盆栽丹参为试验对象ꎬ探究连作与非连作条件下丹参在13C-CO2脉冲标记30d后的光合碳分配情况ꎬ同时分析连作与非连作丹参的形态学与生理学差异ꎬ以期为连作对丹参生长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丹参种子来自山东莱芜紫光生态园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ꎬ由山东中医药大学李佳教授鉴定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6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Bge.ꎮ供试丹参连作与非连作土壤均采自山东莱芜紫光生态园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ꎬ质地为砂壤土ꎬ基本理化性质为:pH值7.9ꎬ电导率1.1mS/cmꎬ有机质含量0.61%㊁全氮0.06%㊁镁11.03g/kg㊁铁49.86g/kg㊁钙14.89g/kg㊁有效磷0.03g/kg㊁速效钾0.28g/kgꎮ标记用13C-CO2纯度为99atom%ꎬ购于武汉纽瑞德特种气体有限公司ꎮ1.2㊀试验方法1.2.1㊀试验设计㊀试验于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的光照培养室进行ꎮ其平均温度(23ʃ1)ħꎬ空气相对湿度70%ꎬ光照时间为8ʒ00 18ʒ00ꎬ采用盆栽土培的试验方式ꎮ丹参生长周期为2021年12月育苗ꎬ2022年4月移栽至花盆中ꎬ2022年10月选择长势良好㊁大小相似的丹参植株进行后续试验ꎮ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CK组(13C-CO2标记ꎬ无丹参种植的非连作土壤)㊁A组(13C-CO2标记ꎬ丹参移栽至非连作土壤)㊁B组(13C-CO2标记ꎬ丹参移栽至连作土壤)㊁C组(12C-CO2标记ꎬ丹参移栽至非连作土壤)㊁D组(12C-CO2标记ꎬ丹参移栽至连作土壤)ꎮ其中ꎬA组与C组为非连作丹参组(F组)ꎬB组与D组为连作丹参组(L组)ꎮ在13C与12C环境中标记同化40d后破坏取样ꎬ测定各项指标ꎮ试验时间为2022年11 12月ꎮ1.2.2㊀盆栽试验㊀选择颗粒饱满㊁大小相近的丹参种子ꎬ清洗干净后浸泡并于4ħ冰箱中密封保存备用ꎮ将培育用土与基质均匀铺在24穴育苗盘中ꎬ每穴放置3~5粒前处理好的丹参种子ꎬ轻撒一层薄土ꎬ放于光照培养室中等待萌芽ꎮ待长至12~16叶且抵抗力较强时ꎬ选择大小相似的丹参幼苗移到较大陶瓷花盆中继续培养ꎮ1.2.3㊀稳定性同位素13C脉冲标记㊀取丹参种植田中的连作土与非连作土ꎬ选择大小相同㊁长势良好的盆栽丹参进行换土处理ꎬ在阴暗处过渡5~7dꎬ然后于光照培养室内继续培养ꎮ标记试验在特制的玻璃同化箱(80cmˑ80cmˑ100cm)中进行ꎬ箱中配有光谱灯㊁温度计㊁风扇与CO2浓度检测仪ꎮ标记参照参考文献[18-19]中的方法进行ꎮ将CK组㊁A组㊁B组放进同化箱后密封ꎬ检查密闭性ꎬ每天光照10h(8ʒ00 18ʒ00)ꎬ昼夜温度分别为(23ʃ1)ħ和(20ʃ1)ħꎬ相对湿度为50%ꎮ标记前用3.5mol/LNaOH溶液吸收箱内CO2至浓度为400mg/L后ꎬ用软管通过预留孔注入13C-CO2气体ꎬ每次充气至CO2浓度在750~950mg/L范围内ꎬ待浓度降至450mg/L以下时再次充气ꎮ30d后打开同化箱与根箱ꎬ让试验组丹参继续同化培养10d后ꎬ破坏性取样用于后续指标检测ꎮ1.3㊀测定项目及方法1.3.1㊀丹参生物量㊀将各组丹参从花盆中取出ꎬ刷去叶子与根部的表面浮土ꎬ清理干净后分别测定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ꎬ记录好数据后放于烘箱中85ħ烘15~30minꎬ温度调至70ħ后烘干至恒重ꎬ记录干重并计算折干率ꎮ1.3.2㊀丹参形态学指标㊀记录各组丹参的完整叶片数㊁枯叶数以及总叶片数ꎻ用直尺测量每个叶片的最大叶长与最大叶宽ꎬ计算叶长/叶宽与叶面积ꎻ用直尺测量丹参主根从芦头到根尖之间的长度与横向直径ꎬ记为最长根长与主根直径ꎻ同时记录直径在0.2cm以上的根数ꎬ记为分根数ꎮ1.3.3㊀13C同位素指标㊀用 抖根法 采集A㊁B㊁C㊁D组丹参的根际土壤ꎬ烘干ꎮ将丹参地上部㊁根部以及根际土壤干样过80目筛ꎬ分别取1g送至深圳市华科精信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13C丰度(δ13C)㊁碳同位素比率(13C/12C)㊁碳原子百分比与单位干重样品的13C总量检测ꎮ12C-CO2生长环境下的对照组丹参存在13C自然丰度ꎬ13C丰度用δ13C值表示ꎬ标准物选择美国卡罗莱纳州白垩系PeeDee组美洲拟箭石化石(PDB)ꎮ其计算公式如下:δ13Cɢ()=13C样品/12C样品-13CPDB/12CPDB13CPDB/12CPDBˑ1000ꎮ式中ꎬ13C样品/12C样品为物质中稳定碳同位素相对量的比值ꎬ13CPDB/12CPDB为固定值0.0112372[20]ꎮ1.3.4㊀丹参生理指标㊀分光光度法测定丹参叶片叶绿素含量ꎻ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丹参叶片与根部的可溶性糖㊁葡萄糖以及果糖含量ꎻ间苯二酚法测定丹参蔗糖含量ꎻ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丹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ꎬ微量法检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ꎮ1.3.5㊀丹参有效成分含量㊀对照品溶液配制:精密称取丹参酮Ⅰ0.0039g㊁丹参酮ⅡA0.0037g㊁隐丹参酮0.0034g㊁二氢丹参酮Ⅰ0.0034gꎬ分别溶解于甲醇后定容于25mL容量瓶中ꎬ依次吸79㊀第2期㊀㊀㊀孟缘ꎬ等: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取1㊁3㊁3㊁3mL于10mL试管中配成脂溶性混标ꎻ精密称取丹酚酸B0.0030g㊁迷迭香酸0.0042g㊁丹参素0.0041gꎬ溶解于甲醇后分别定容于10mL容量瓶中ꎮ供试品溶液的配制与色谱条件的选择参考本课题组前期检测丹参有效成分的方法[21]ꎬ并进行线性关系考察ꎮ1.4㊀数据处理与分析用MicrosoftExcel处理数据ꎬ用SPSS26.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㊁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ꎬ用Origin软件制图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连作对丹参13C-光合碳分配比例的影响根据13C同位素丰度检测结果(表1㊁图1)ꎬ丹参标记同化后13C-光合碳的分配比率表现为根部>地上部>根际土壤ꎬ真正到达根际土壤的光合产物占比极小ꎮ连作丹参根部的13C丰度较非连作丹参增加8.98%ꎬ地上部增加1倍以上ꎬ但根际土壤中的13C丰度却降低18.60%ꎮ分析原因可能为本次13C标记同化时间在40d以上ꎬ非连作丹参的生长活动旺盛ꎬ光合碳转移速率较快ꎬ13C-光合碳自上而下转移ꎬ大部分存留于根部ꎬ一部分向根际土壤中释放ꎮ地上部的13C-光合碳逐渐被12C-光合碳取代ꎬ因此非连作丹参体内固定的13C-光合碳仅为连作丹参的74.84%ꎬ且根部含量较高ꎮ连作丹参地上部与根部的13C-光合碳分配量差异明显小于非连作ꎬ正是因为连作条件下丹参中13C-光合碳转化效率较低的缘故ꎮ连作丹参(B组)地上部㊁根部的13C/12C值分别较非连作丹参(A组)增加80.94%与8.28%ꎬ但根际土壤中却降低0.15%ꎮB组地上部㊁根部的13C含量分别较A组增加75.05%㊁2.99%ꎬ根际土壤中含量则减少4.77%ꎮ这均说明连作丹参的13C-光合碳大部分滞留于地上部ꎬ根际土壤中分配的量较少ꎬ而非连作丹参的光合碳转化效率则较高ꎻ非连作丹参叶片中的光合碳被自然环境中的12C-CO2逐步取代ꎬ所以地上部的13C含量明显降低ꎬ根部与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则较高ꎮ㊀㊀表1㊀标记试验13C同位素丰度检测及13C-光合碳分配部位组别δ13C/ɢ13C/12C值13CAT/%13C/(mg/g)地上部A组4138.3630ʃ7.67610.0577ʃ0.00105.4589ʃ0.003921.1325ʃ0.0169B组8294.1130ʃ10.47110.1044ʃ0.00039.4563ʃ0.002536.9926ʃ0.0012自然丰度-27.0933ʃ1.40270.0109ʃ0.00011.0815ʃ0.00044.0228ʃ0.0002根部A组11149.6700ʃ7.99190.1365ʃ0.000212.0122ʃ0.000947.4996ʃ0.0082B组12151.2400ʃ9.64240.1478ʃ0.000212.8755ʃ0.001748.9207ʃ0.0011自然丰度-22.1833ʃ0.76570.0111ʃ0.00021.0869ʃ0.00104.4352ʃ0.0020根际土壤A组-13.2900ʃ0.74570.0111ʃ0.00011.0966ʃ0.00110.4029ʃ0.0026B组-14.9200ʃ1.62000.0111ʃ0.00011.0948ʃ0.00220.3837ʃ0.0003CK组-2.1667ʃ0.07410.0112ʃ0.00011.1089ʃ0.00090.3402ʃ0.0003自然丰度-22.0533ʃ0.73080.0110ʃ0.00011.0870ʃ0.01560.4640ʃ0.0135㊀㊀注:δ13C 13C丰度ꎬ13C/12C 碳同位素比率ꎬ13CAT 碳原子百分比ꎬ13C 单位干重样品的13C含量ꎻ各部位自然丰度样品均来自12C-CO2对照组混合取样ꎻCK组为无丹参种植且未遮蔽状态下的空白土壤取样ꎮ图1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各部位13C-光合碳含量比率2.2㊀连作对丹参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由表2可知ꎬL组丹参地上㊁地下部的鲜㊁干重都明显低于F组ꎮB组地上㊁地下部的鲜㊁干重较A组分别降低28.1%㊁15.2%㊁51.2%㊁32.6%ꎬD组较C组分别降低27.1%㊁30.2%㊁25.3%和25.2%ꎮB组丹参的折干率高于A组ꎬ差异不显著ꎬD组丹参的折干率低于C组ꎬ差异也不显著ꎮ在通入13C-CO2后ꎬ13C试验组的丹参生物量积累8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高于12C试验组ꎬ这可能是因为CO2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刺激丹参生长的缘故ꎮ以上结果表明连作不利于丹参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物量积累ꎬ重茬种植明显影响丹参总体产量ꎮ㊀㊀表2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的单株生物量积累差异组别地上部鲜重/g地上部干重/g地下部鲜重/g地下部干重/g折干率/%F组A组8.11ʃ3.18a1.32ʃ0.16a8.91ʃ3.39a1.87ʃ1.35a19.75ʃ6.87aC组4.76ʃ1.17ab0.86ʃ0.16bc4.78ʃ1.79ab1.27ʃ0.48a26.75ʃ4.32aL组B组5.83ʃ1.16ab1.12ʃ0.21ab4.35ʃ2.47ab1.26ʃ0.72a29.25ʃ3.63aD组3.47ʃ0.90b0.60ʃ0.07c3.57ʃ1.25b0.95ʃ0.50a24.75ʃ5.85a㊀㊀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组别间差异显著(P<0.05)ꎬ下同ꎮ2.3㊀连作对丹参形态学指标的影响2.3.1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地上部形态学指标差异㊀连作丹参植株较矮小ꎬ叶片发黄萎蔫ꎮ由表3可知ꎬL组丹参的枯叶数高于F组ꎬ叶片数㊁总叶片数和叶面积均低于F组ꎬ叶长与叶宽的比值相差不大ꎮ连作丹参叶片数少㊁叶面积小ꎬ不利于丹参进行光合作用ꎬ直接影响丹参的光合产物积累ꎮ㊀㊀表3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的地上部形态学指标差异组别叶片数枯叶数总叶片数叶面积/cm2叶长/叶宽F组A组67.5ʃ15.34a12.0ʃ6.78ab79.5ʃ8.56a422.74ʃ73.81a1.00~2.08C组31.0ʃ3.67bc7.5ʃ3.20b38.5ʃ1.66b217.60ʃ37.94b1.33~1.93L组B组48.5ʃ10.23ab20.5ʃ5.17a69.0ʃ5.39a326.68ʃ16.30a1.29~2.40D组26.0ʃ7.87c12.5ʃ4.15ab38.5ʃ4.50b183.76ʃ47.86b1.22~1.772.3.2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地下部形态学指标差异㊀丹参根部的形态与活力直接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ꎬ养分吸收能力差不仅不利于丹参的正常生长发育ꎬ对光合产物的运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ꎮ由表4可以看出ꎬF组丹参的地下部明显比L组发达ꎮF组主根较粗ꎬ根长且分根较多ꎬL组的各项数据均小于F组ꎬ其中最长根长的差距最大ꎮ㊀㊀表4㊀㊀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的地下部形态学指标差异组别最长根长/cm主根直径/cm分根数/条F组A组31.00ʃ7.71a0.70ʃ0.16a8.00ʃ1.87aC组16.00ʃ2.45a0.63ʃ0.13a5.75ʃ0.43bL组B组20.50ʃ1.66a0.63ʃ0.13a4.75ʃ1.09abD组14.75ʃ2.59b0.50ʃ0.07a4.25ʃ1.09b㊀㊀2.4㊀连作对丹参理化性状的影响2.4.1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差异㊀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会影响丹参的光合作用ꎬ降低光合产物的积累量ꎬ不利于光合碳在丹参体内的固定ꎬ从而影响丹参的正常生长发育ꎮ由图2可以看出ꎬ连作丹参的叶绿素a㊁叶绿素b㊁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非连作丹参相比分别降低42.4%㊁41.5%㊁42.1%和37.0%ꎮ图2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作为植物体内的抗氧化能力指标ꎬSOD可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ꎬPOD可降低毒性ꎬMDA含量可以直观反映植株受胁迫损伤的程度ꎮ由图3可以看出ꎬ连作丹参叶片的SOD㊁POD活性与MDA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ꎬ且MDA含量增幅较大ꎬSOD㊁POD活性分别升高162.2%㊁26.3%ꎬMDA含量增加284.2%ꎮ表明丹参连作后细胞受到胁迫与氧化损伤ꎬ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积极应答ꎬ以对抗连作带来的伤害ꎮ2.4.2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糖类成分含量差异㊀由图4可以看出ꎬ连作丹参叶片和根中可溶性糖㊁99㊀第2期㊀㊀㊀孟缘ꎬ等: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蔗糖㊁葡萄糖与果糖的含量均低于非连作丹参ꎬ其中与F组相比L组叶片各糖类成分分别减少65.4%㊁58.6%㊁35.4%和44.6%ꎬ根部可溶性糖㊁蔗糖㊁果糖含量分别减少59.9%㊁26.3%㊁31.8%ꎮ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为碳水化合物ꎬ该结果表明连作丹参的光合能力明显低于非连作丹参ꎮ图3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抗氧化能力指标差异2.5㊀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分析由图5可知ꎬ与非连作丹参相比ꎬ连作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中的丹酚酸B含量升高28.8%ꎬ迷迭香酸含量减少51.4%ꎮ由图6可知ꎬ连作条件下丹参的脂溶性有效成分除隐丹参酮含量增加50.0%外ꎬ丹参酮Ⅰ㊁丹参酮ⅡA㊁二氢丹参酮Ⅰ含量都有所下降ꎬ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5.4%㊁4.4%㊁100%ꎬ其中二氢丹参酮Ⅰ含量急剧下降ꎬ在连作丹参根部难以检测到ꎮ总而言之ꎬ连作后丹参的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明显ꎬ质量整体下降ꎮ图4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叶片与根中糖分含量差异图5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含量差异L组二氢丹参酮Ⅰ含量极低ꎬ未达到检测最低值ꎮ图6㊀连作与非连作丹参脂溶性有效成分含量差异2.6㊀丹参各项生长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丹参地上部13C含量(a)㊁根部13C含量(b)㊁根际土壤13C含量(c)㊁地上部鲜重(d)㊁地下部鲜重(e)㊁总叶片数(f)㊁最长根长(g)㊁主根直径(h)㊁叶绿素a+b含量(i)㊁SOD活性(j)㊁POD活性(k)㊁MDA含量(l)㊁脂溶性有效成分含量(m)和水溶性有效成分含量(n)为相关性分析因子ꎬ进行丹参光合碳分配比例㊁形态指标与理化00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ꎬ相关系数见表5ꎮ表明ꎬ丹参地上部13C含量和根部13C含量与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含量㊁SOD活性以及MD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ꎬ与总叶片数(P<0.05)㊁最长根长(P<0.05)㊁叶绿素a+b含量(P<0.01)以及丹参脂溶性有效成分含量(P<0.01)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ꎻ叶绿素a+b含量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较强ꎮ表明ꎬ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ꎬ包括总叶片数㊁叶绿素含量以及SOD活性等ꎮ㊀㊀表5㊀丹参光合碳分配比例㊁形态指标与理化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n=14)因子abcdefghijklmna1.000b1.000∗∗1.000c-0.200-0.2091.000d-0.490-0.5020.1481.000e-0.729-0.7320.0600.6981.000f-0.830∗-0.835∗-0.1210.7340.7981.000g-0.837∗-0.841∗0.5190.7010.7670.6501.000h-0.374-0.372-0.3720.3090.813∗0.5500.2751.000i-1.000∗∗-1.000∗∗0.1930.4820.7320.829∗0.832∗0.3841.000j0.964∗∗0.962∗∗-0.366-0.351-0.671-0.663-0.858∗-0.306-0.965∗∗1.000k0.3660.374-0.264-0.461-0.820∗-0.459-0.502-0.760-0.3720.3751.000l0995∗∗0.994∗∗-0.217-0.411-0.663-0.783-0.807-0.312-0.995∗∗0.973∗∗0.3021.000m-0.999∗∗-0.999∗∗0.1870.5100.7350.853∗0.828∗0.3820.999∗∗-0.952∗∗-0.377-0.991∗∗1.000n0.945∗∗0.947∗∗-0.156-0.675-0.685-0.859∗-0.858∗-0.253-0.940∗∗0.864∗0.2350.926∗∗-0.947∗∗1.000㊀㊀注:∗㊁∗∗分别表示在0.05㊁0.01水平上显著相关ꎮ2.7㊀丹参各项生长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丹参各项生长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ꎬ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筛选出主成分因子ꎬ从而对丹参的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ꎬ结果见表6ꎮ地上部13C含量㊁根部13C含量㊁根际土壤13C含量三者的特征根值均>1.0ꎬ方差百分比之和超过90%ꎬ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2.754%ꎬ因此ꎬ前三个主成分已足够描述丹参的生长状况ꎮ地上部13C含量㊁根部13C含量和根际土壤13C含量所表现出来的植物固碳能力与光合作用强弱可直接反映丹参的生长发育状况ꎮ㊀㊀表6㊀丹参主要生长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成分初始特征值总计方差百分比/%累积贡献率/%提取载荷平方和总计方差百分比/%累积贡献率/%地上部13C含量9.70569.32469.3249.70569.32469.324根部13C含量1.95413.96083.2841.95413.96083.284根际土壤13C含量1.3269.47092.7541.3269.47092.754地上部鲜重0.8486.05598.809地下部鲜重0.1671.19099.9993㊀讨论与结论稳定性同位素13C标记技术使定量研究光合碳的动态变化与存留状态成为现实ꎬ有效揭示了碳元素在植物体内与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周转循环[22]ꎬ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陆生与水生植物的光合碳分配规律㊁土壤有机碳循环以及鉴定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23]ꎮ孔玉华等[24]利用13C脉冲标记法发现侧柏光合碳分配规律为地上部>地下部>根际土壤ꎬ大部分13C-光合碳被用于侧柏自身的生长ꎬ根际土壤中只存留了极少部分的13C-光合碳ꎻ蔡章林等[1]发现13C在枫香和山乌桕幼苗体内首先富集于叶片ꎬ后慢慢向根部转移ꎮ以上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对丹参光101㊀第2期㊀㊀㊀孟缘ꎬ等: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合碳分配情况的结论大致相似ꎬ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基本以植物叶ң茎ң根再到根际土壤的路径向下转移ꎬ大部分存留于植物体内ꎬ根际土壤中13C-光合碳含量较少ꎮ生长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植物代谢与生理适应情况ꎬ从而引发植物光合碳分配比例与碳同位素比值的变化[25]ꎮ刘萍等[26]利用13C脉冲标记法发现施氮量为100mg/kg时ꎬ水稻的生长势显著高于其他施氮量ꎬ且提高了光合碳在根际土壤的分配比例ꎮ光合碳通过根系凋亡与根系分泌物的释放进入根际土壤ꎬ连接起植物㊁土壤及土壤微生物ꎬ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与地球环境碳循环的首要驱动因子[27-28]ꎮ孔玉华等[24]也发现种植密度影响13C-光合碳在植物地上部与根部的分配比例ꎬ地上部的光合碳分配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ꎬ根部的光合碳分配量则随之减少ꎮ本研究中ꎬ连作条件下丹参的总生物积累量与生长发育情况都与非连作丹参有明显差异ꎮ其中ꎬ连作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中的丹酚酸B含量升高28.8%ꎬ但迷迭香酸含量降低51.4%ꎬ且连作条件下丹参的脂溶性有效成分总量明显降低ꎻ在13C标记试验中ꎬ连作丹参地上部的光合碳含量明显高于非连作丹参ꎬ而根部光合碳含量相差不大ꎬ表明连作条件下光合碳传递至根部的量较少ꎬ说明连作丹参受连作土壤的负面影响ꎬ光合碳转移速率明显低于非连作丹参ꎮ综上ꎬ连作对丹参的生长发育与药效均有明显的负面影响ꎮ丹参光合作用的强弱是反映丹参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ꎮ则连作引发的丹参形态不佳及生理状态受损在影响其光合产物积累的同时ꎬ还减缓了光合产物的运输速率ꎬ从而降低光合产物在根部的分配比例ꎬ造成连作丹参质量受损㊁产量下降ꎻ连作条件下丹参光合作用产生的初生代谢产物合成受限ꎬ进而影响丹参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ꎬ最终影响其药效ꎮ因此推测连作对丹参光合作用的影响是连作丹参药效降低的原因之一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蔡章林ꎬ赵厚本ꎬ蔡继醇ꎬ等.用13C标记法研究光合碳在枫香和山乌桕幼苗体内的留存及分配动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ꎬ2023ꎬ29(2):408-413.[2]㊀王艳红ꎬ于镇华ꎬ李彦生ꎬ等.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碳流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J].土壤与作物ꎬ2018ꎬ7(1):22-30.[3]㊀解丽娜.水盐因子对滨海盐沼土壤微生物及植物-土壤碳分配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ꎬ2022. [4]㊀RemusRꎬHüveKꎬPörschmannJꎬetal.Determiningthetime ̄pointwhen14Ctraceraccuratelyreflectphotosynthateuseintheplant ̄soilsystem[J].PlantandSoilꎬ2016ꎬ408(1/2):457-474.[5]㊀LuoYꎬXiaoMLꎬYuanHZꎬetal.Ricerhizodepositionpro ̄motesthebuild ̄upoforganiccarboninsoilviafungalnecro ̄mass[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ꎬ2021ꎬ160:108345. [6]㊀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2020:77.[7]㊀杨萍ꎬ李杰ꎬ周风华ꎬ等.丹参酮ⅡA对过氧化氢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ꎬ2010ꎬ21(l):3-5.[8]㊀尉广飞ꎬ李佳ꎬ刘谦ꎬ等.丹参根部颜色及其与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ꎬ2015ꎬ47(8):59-62. [9]㊀刘伟ꎬ张琳ꎬ章云云ꎬ等.不同连作年限对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ꎬ2013ꎬ38(24):4252-4256.[10]张辰露ꎬ孙群ꎬ叶青.连作对丹参生长的障碍效应[J].西北植物学报ꎬ2005ꎬ25(5):1029-1034.[11]SunZAꎬWuSXꎬZhangYWꎬetal.Effectsofnitrogenferti ̄lizationonpot ̄grownwheatphotosynthatepartitioningwithinin ̄tensivelyfarmedsoildeterminedby13Cpulse ̄labeling[J].JournalofPlantNutritionandSoilScienceꎬ2019ꎬ182(6):896-907.[12]于雅茜ꎬ裴久渤ꎬ刘维ꎬ等.13C富集玉米根㊁茎㊁叶添加对长期不施肥和施肥处理棕壤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激发效应[J].土壤学报ꎬ2023ꎬ60(4):1077-1087.[13]张芳超ꎬ卢伟伟ꎬ查全智.标记停留时间对水稻及其生物质炭的13C和15N丰度的影响[J/OL].土壤学报ꎬ2020-08-0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119.P.20220729.1819.006.html.[14]于雅茜.13C标记玉米根茎叶添加对不同肥力棕壤呼吸与激发效应的影响[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ꎬ2022. [15]聂三安.14C连续标记下水稻同化碳向土壤有机碳库传输的定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ꎬ2011.[16]连腾祥ꎬ王光华ꎬ于镇华ꎬ等.植物光合碳在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转化与SIP技术[J].土壤与作物ꎬ2013ꎬ2(2):77-83.[17]江继顺ꎬ石玉ꎬ于振文ꎬ等.不同产量水平麦田小麦光合特性和13C同化物分配的差异[J].山东农业科学ꎬ2023ꎬ55(1):63-68.[18]肖和艾ꎬ吴金水ꎬ李玲ꎬ等.采用14C同位素标记植物的装置20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与方法[J].核农学报ꎬ2007ꎬ21(6):630-632ꎬ629. [19]姚云静.连作条件下导病抑病型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ꎬ2021.[20]LuYHꎬWatanabeAꎬKimuraM.Inputanddistributionofphotosynthesizedcarboninafloodedricesoil[J].GlobalBio ̄geochemicalCyclesꎬ2002ꎬ16(4):321-328.[21]周冰谦ꎬ吕海花ꎬ杨帆ꎬ等.变温干制对白花丹参有效成分的二次提升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ꎬ2017ꎬ42(10):1883-1893.[22]沈其荣ꎬ殷士学ꎬ杨超光ꎬ等.13C标记技术在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ꎬ2000ꎬ6(1):98-105.[23]李彪ꎬ何俭翔.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与技术ꎬ2022ꎬ42(20):65-70.[24]孔玉华ꎬ朱庆征ꎬ曲安然ꎬ等.基于13C脉冲标记法探究种植密度对侧柏幼苗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ꎬ2022ꎬ57(1):131-138.[25]ZachosJCꎬDickensGRꎬZeebeRE.AnearlyCenozoicper ̄spectiveongreenhousewarmingandcarbon ̄cycledynamics[J].Natureꎬ2008ꎬ451(7176):279-283.[26]刘萍ꎬ江春玉ꎬ李忠佩.13C脉冲标记定量研究施氮量对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ꎬ2015ꎬ52(3):567-575.[27]GregoryPJꎬAtwellBJ.Thefateofcarboninpulse ̄labelledcropsofbarleyandwheat[J].PlantandSoilꎬ1991ꎬ136(2):205-213.[28]金剑ꎬ王光华ꎬ刘晓冰ꎬ等.作物生育期内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分配及转化[J].生态学杂志ꎬ2008ꎬ27(8):1393-1399.301㊀第2期㊀㊀㊀孟缘ꎬ等: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小肽和受体互作研究方法

小肽和受体互作研究方法

小肽和受体互作研究方法小肽是由少于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如调节细胞生长、抗菌、抗氧化等。

而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特定蛋白质,能与小肽结合并传递信号,从而调控细胞的生理功能。

研究小肽和受体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于揭示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发展药物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小肽和受体互作的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配体-受体结合实验配体-受体结合实验是研究小肽和受体互作的基础方法之一。

该实验通过将标记有荧光染料或放射性同位素的小肽与受体进行反应,然后使用分离技术或放射自显影技术来检测配体-受体结合的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地测定小肽和受体之间的结合亲和力和结合位点,进而揭示小肽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 免疫共沉淀实验免疫共沉淀实验是研究小肽和受体互作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实验通过将标记有抗体的小肽与细胞或组织样品共沉淀,然后使用免疫印迹等技术来检测小肽和受体的共沉淀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证实小肽和受体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在细胞内的功能调控机制。

3. 细胞信号转导实验细胞信号转导实验是研究小肽和受体互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该实验通过将小肽和受体共同转染到细胞中,然后观察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变化来研究小肽对受体的调节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小肽和受体之间的信号传导机制,包括激活蛋白激酶、调节细胞增殖或凋亡等。

4. 结构生物学方法结构生物学方法是研究小肽和受体互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利用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可以解析小肽和受体的三维结构,进而揭示其在互作过程中的空间构型和结构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为小肽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直接的结构证据,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小肽和受体的互作关系是深入了解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和开发药物的重要途径。

通过配体-受体结合实验、免疫共沉淀实验、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和结构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揭示小肽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有机合成从古至今做了这么多贡献,看完让你爱上化学

有机合成从古至今做了这么多贡献,看完让你爱上化学

有机合成化学是有机化学的核心,有机化学家的看家本领在于能够合成任何特定的目标分子。

有机合成不但能够合成自然界中已有的任何分子,而且还可以有意识地、有目标地制备人们所期望的、具有各种特定功能的新型化合物分子。

有机合成化学的前世当首推中国古代的炼丹术,长生不老丹虽然没有炼出来,无心而成的火药却写进了四大发明,白嫩的豆腐也端上的餐桌。

绵延千百年,豆腐的美味让人们欲罢不能、留恋忘返。

可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近代,以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Wolher无意中合成尿素为标志,有机合成化学已经历了192年的历史,有机合成作为一门科学对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在有机化学的发展过程中,有机合成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从学科发展来说,有机合成的对象又以天然产物为主。

有机合成利用天然资源或工业生产中形成的简单分子,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得到各种复杂结构的天然的或非天然的有机化合物。

它是向现代社会提供医药、农药、香料、染料、纤维、仿生材料的基本源泉,也是合成新分子捕捉我们幻想和想像力的最具创造性的科学领域之一。

一、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历程有机合成化学根据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创探索期、随心所欲期、合成艺术融合期和创造新功能分子时期。

1.初创探索期由于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初期的化学实验纯粹是试验,有点像蒙眼玩杂耍,更像中国武侠小说中的“毒手药王”,能配制出解毒疗疾的独门神药却不知道深处的奥密。

可以说,近代有机合成的方法大多是偶然和碰巧发现的。

当年18岁的德国学生Perkin在合成抗疟疾药物的过程中却意外得到染料苯胺紫,从而推动了煤焦油工业的长足发展。

此刻,一直以农业为基础的德国,紧抓机遇,利用新兴的染料化工、医药化工、油漆化工、橡胶合成等煤化学工业,在不足40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这也为其登上欧洲霸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意识基础。

早期的有机合成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类比法来完成一些物质的合成,如“一锅烩”方法,而需要多步合成的复杂化合物却无法制备。

一锅法合成3

一锅法合成3
2一酮 及其 衍 生物 . 应 时 间 2~3h 产 率 7 % ~ 8 . 反 , 5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5— 6 12 1 )3 0 6— 4 2 9 0 9 (0 2 0 —04 0
关 键词 : i nl 反应 ; , 一二 氢 嘧 啶 一 酮 ; 味 酸 Bg e i i l 34 2一 苦
CH
. .


Hale Waihona Puke -R2 L 叫3 ∞ 2 ∞ +N N H 一、
S h me l c e s


l 实验 部 分
1 1 仪器 和试 剂 .
WP S一1型 数字熔 点 仪 (温 度计 未校 正 )B kr ; r e 核磁 共振 仪 (MS为 内标 ,0 z; E一20 型 元 素 o T 40H )P 40
4 : N a H MR( MS D O—d, 0 z : . 3 s l , . 1 s H) 7 3 7 5 ( 5 , . 8 d 4 0 MH )6 9 3 (, H) 7 9 (,1 , . 1~ . 7 m, H) 5 3 (,J= 6 4 H ,1 , . 7 q =6 0 H , H) 2 3 (, H) 1 1 ( . z H) 4 0 (,J . z 2 , . 7 s 3 , . 6 t ,J=6 0 H , H) A a.ac o 1 1 2 3 . z 3 . n1cld f C4 6 0 : r HN
等, 并且 微波 辐射 n 引 超 声波技 术I 等都 已应 用 于该 反 应 . 、 l 这些方 法大 大改 进原 始 Bg ei ii l 反应 中存在 的 nl 不 足 , 短 反 应 时 间, 高反 应 效率 , 缩 提 大大 增加 反 应 产 率 . 是 这些 方 法还 存 在 着它 的不 足 之处 : 操作 麻 但 如 烦 、 化剂 价格 昂贵 、 催 污染 环境 、 微波 辐射耗 能 大, 不 能用 于大 量 的工业 化生 产等 . 且 因此研究 新 的方法 或 寻 找新 的催化 剂来 改进 Bgnl 反应 十分 的有必要 . i ei i l 研究发 现 在水 为 溶剂 的条件下 , 少量 苦 味酸 为催 化剂 可 以高 效 、 速 地催 化 Bg el反应 , 大缩 短 用 快 ii l n i 大 反 应 时间, 高反 应效 率 、 作简便 , 提 操 适合 工业 化. 应合成 路 线如下 : 反

浙江省卫生厅关于下达2009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卫生厅关于下达2009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卫生厅关于下达2009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
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卫生厅
•【公布日期】2009.05.13
•【字号】浙卫发[2009]107号
•【施行日期】2009.05.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浙江省卫生厅关于下达2009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的通

(浙卫发〔2009〕107号)
各市、义乌市卫生局,高等医学院校,厅直属有关单位:
2009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经专家严格评审已经确定,现下达给你们。

本次下达的科技计划包括省医药卫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计划、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计划A类、B类以及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请各项目承担单位严格遵照《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浙卫发〔2007〕141号)的要求,落实配套经费,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全程管理,并于每年2月前将本单位、本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和上年度验收、结题情况及时报厅科教处。

附件:
1.2009年浙江省医药卫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计划
2.2009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计划(A类)
3.2009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计划(B类)
4.2009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三日附件1:
附件2:
附件3:
2009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计划(B类)。

融合蛋白标签

融合蛋白标签

在蛋白质功能及结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利用多种方法获得纯化的具有完整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并能够正确折叠的高度纯化蛋白质。

除了蛋白质的研究,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高价值蛋白质的生产也需要对蛋白质产品进行纯化。

因此,科研人员和工业生产往往大量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系统来获得高表达的蛋白质,对其纯化后进行研究或加工,这些表达系统包括原核表达系统、酵母菌表达系统、昆虫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真核细胞表达系统等。

如何将系统中表达的目标蛋白质与其他蛋白分离,一直是表达纯化中的一个重点。

为了克服从复杂样品中纯化单一蛋白质这种困难,科学家利用生物物质,特别是酶和抗体等蛋白质,具有识别某种特定物质并与该物质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利用生物分子间的这种特异性结合能力而形成的亲和纯化技术。

亲和标签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特别是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中。

在重组蛋白的亲和纯化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经过改造优化的亲和标签与目标蛋白融合表达,通过一步简单快速的亲和层析,直接获得纯度较高的重组融合蛋白,已成为重组蛋白纯化的一个通用方法,具有结合特异性高、纯化步骤简便、纯化条件温和、适用性广泛等优点,为蛋白质的有效纯化提供了一条解决的途径,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及重组蛋白纯化工艺的开发中。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融合标签技术出现以来,亲和标签已成为一种重组蛋白纯化十分有效的工具,具有结合特异性高、纯化条件温和、纯化步骤简便、适用性广泛等显著优势。

通常,亲和标签定义为对特定的生物或化学配基具有高度亲和力的一段氨基酸序列。

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种类众多、功能各异、用途多样的亲和标签,极大地促进了对重组蛋白的有效纯化。

根据自身分子量大小的不同,亲和标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合固定化配基的短肽标签,如His-tag、FLAG-tag、Strep-tagⅡ等;另一类是识别小分子配基的蛋白标签,如GST、MBP等。

短肽标签:His-tag:His标签是目前高通量蛋白纯化最普遍使用的亲和标签,广泛用于多种重组蛋白在各种表达系统的表达与纯化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Ke b r t r fRa ito h sc n c n l g . y La o a o y o da in P y is a d Te h o o y,M i it y o d c to n s r fE u a i n,I s i t fNu l a n t u eo ce r t S in e a d Te h o o y ih a nv r i ce c n c n l g ,S c u n U i e st y,Ch n d 1 0 4 e g u 6 0 6 ,C n ; hia 2 De a t n f Nu l a d cn ,W e tCh n s ia ,S c u n Un v r i . p r me to ce r Me ii e s i a Ho p t l ih a i e st y,Ch n d 1 0 1,Ch n ; eg u6 04 ia 3 De a t n fPh sc ,S c u n Un v r iy . p r me to y is ih a ie st ,C e g u 6 0 6 ,C i a h n d 1 0 4 hn
VHCDR1 VHFR2VL 一 一 CDR3,a n w u i p i e wa a e e t 。 I nd i t o nd i e f son pe td s l b l d wih 。 ,a n vir a n vi o f t a l d pe td s e a u t d The r s ls s w h t t lbe i g y ed o 。I v o he l be e p i e wa v l a e . e u t ho t a he a ln il f 。— VHCDR1 V HFR2VLCDR3 s 一 一 i mo e ha 9 . The e o i to o r t n 0 d i d na i n f I a ld l be e VH CDR1 一
第3 4卷 第 1期
2 1年 2 02 月








Vo . 4 No 1 13 . Fb O 2 e .2 1
J u n l o Nu la a d Ra ic e ity o ra f ce r n do h m sr
文章 编 号 : 2 3 9 5 ( 0 2 0 - 0 40 0 5 — 9 0 2 1 ) 10 3 — 6
关 键 词 : ; 备 ; 记 ; 分 子 融合 肽 VH DR 一 H R - D 。 ” I制 标 小 C V F zV C R
中 图分 类 号 : 1 . R8 7 4 文献标志码 : A
Pr p r to f 。 nd a Ne e a a i n o I a w I La e e s o ptd b l d Fu i n Pe i e
Ab ta t 。 t a ia tvt f1 . sr c : 1wi r do ciiyo 1 1TBq ( ・h n u la u iyo r h n 9 . h /A )a d n ce rp rt fmo et a 8 6
wa e a e n t - 0 c cot o c s pr p r d i he CS 3 y l r n ofSihua n Uni e st i Sb( 2n) I nu la e c v r iy v a a, 。 c e r r a —
YANG a - o I Ni g ,F Yu n y u ,L U n AN e g z o g ,LI Ch n —h n AO —i,XU al n , Ja l i F —u
S —u 。 HIFu k n ,LAN n 。 Do g ,TANG u Jn
3 I的制 备及 其标 新 型 小 分 子 融合 肽 的初 步研 究
杨远友 , 宁 , 刘 范成中 , 廖家莉 , 许发伦 石福坤。兰 栋。唐 军 , , ,
1 四川 大 学 原 子核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所 辐射 物 理 及 技 术 教 育 部 重 点实 验 室 , . 四川 成都 6 0 6 ; 1 0 4
2 四川 大 学 华 西 医院 核 医 学科 , . 四川 成 都 3四川大学 物理学 院, . 四川 成 都 604 ; 10 1
6 0 6 104
摘 要 : 工 作 利 用 天 然 锑 靶 , 过 S ( ,n I 反 应 , 控 制 锑 靶 厚 度 为 6. ~ 6 . /m 和 a 子 能 本 通 ba2)。 核 在 22 4 3 mg c 粒 量 为 2 . V 的 情 况 下 , 以得 到 l. q ( ・ ) 6 5Me 可 11 TB / A h 以上 且 核 纯 度 高 达 9 . 的 I 86 。。利 用 制 备 的 I 行 。进
了 小 分 子 融 合 肽 拟 似 物 V“ D Vn R — DR 的 。 标 记 , 对 标 记 物 的体 外 稳 定 性 及 在 正 常 小 鼠体 内 的 C R 一 F zV C 。 I 并 分 布 进 行 了 初 步 研 究 。结果 表 明 , I 记 Vn D Vn R 一 D 。 。 标 C R 一 F 。V C R 的标 记 率 可 达 9 以 上 , I 记 物 在 O 。 标 体 内不 易 脱 碘 且 具 有 较 高 的 体外 稳定 性 。
t n b —n r y o 6 5 M e a d u ig S a g t o 2 2 6 . / m。 Fu t e mo e i y a e e g f 2 . V n sn b tr e f 6 . - 4 3 mg c . o rh r r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