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外语直接使用破坏汉语纯洁

合集下载

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发展的利与弊

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发展的利与弊

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发展的利与弊摘要: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网络语言的语言模式正日益蓬勃发展。

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到我们对传统汉语的使用,并日益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现代汉语形式。

网络语言从起初流行于网络,继而进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对传统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因此本文旨通过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发展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来扬长避短,使大家可以更正确的认识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语言传统汉语利与弊2010 年11 月10 日,网络语言“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有网友把这一事件看做是网络语言被认可的一个大事件,更有网友提出“报纸给力或许会带动网络语言转正”的观点,但同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网络语言的兴盛会对传统汉语的发展产生冲击。

因此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发展的利与弊将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

一、接受网络语言的“利”一说到网络语言,有很多人会认为那都是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

但若要仔细研究,会发现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得以大量使用,无不显示出它自身的优点:首先,网络用语补充了传统汉语的词汇量。

大量的网络词语对汉语语汇更新、补充提供了可能。

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要从其它语言中吸取养分,汉语也不例外。

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它丰富了语言系统。

其中个别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已被现代汉语吸收,成为基础汉语的一部分,如“上传”“在线”等。

所以,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量。

其次,网络语言还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颖、生动、简单、幽默等特点。

新颖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亮点,网络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网络语言表现的更具新颖性和巧妙性。

同时,人们为了能在虚拟的空间更快更好地交流,并且表达出至真至切的情感,人们在网络中创造了很多生动形象且又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

这些词不但传神形象,更是符合人们的日常审美习惯,给虚拟的网络世界带来许多的生气与活力。

外语词滥用,确实不行

外语词滥用,确实不行

外语词滥用,确实不行▼◎陈彦先请朋友们读读下面一句话:采用了基于OpenEdX开源平台,开发了HTML5视频播放器,不再依赖国外课程播放首选的YouTube,解决了国内用户无法访问国外edX平台问题。

看懂了吗?如果我们的母语有一天真成了这副面孔,你同意吗?我想,绝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人民日报》今年4月25日所刊《“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一文开篇所引用的一句话,文中说:“外语词频繁出现使用过度”,“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这种说法是符合实际的,现今汉语中确实出现了滥用外语词的趋势。

如果任其泛滥,无疑会影响汉语的表情达意!不过,把此现象的出现,归结为“优秀翻译人才的匮乏”,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随意使用外语词以显示自己有知识、文化水平高”,我们并不完全赞同。

这至少不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因素。

我们认为,外语词的大量直接借用,另有更重要的客观原因。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事物新产品层出不穷。

全球化、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地球变成了一个“村”。

民族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迅速,越来越密切;语言接触变成了语言碰撞,频繁而剧烈。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外语词,特别是表示新事物的外语词,往往以原词形态(包括其缩略形式)强势介入本土语言,而不会等专家慢慢斟酌,找到适合的译法之后才进入。

因为时间、速度就是效益,现代社会没有给“翻译”留下足够的空间。

这就是WiFi、CBD、PM2.5等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的客观原因。

再比如,为了保密,许多新产品面市,都采用全球同步发布的方式,“翻译”根本来不及。

我们认为,这是现代社会语言接触的一个必经阶段,难以回避;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不能回避。

不过,大量外语词以原词形态直接进入汉语,确实会消解汉语的表意功能,影响汉语的理解、交流。

怎么办呢?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在正文后收入进入汉语的常见外语词,并逐条进行释义,是很有意义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非连续性文本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所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个)约占27%。

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

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

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等。

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

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

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人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当NBA、CPI、GDP、 ATM等244个英文缩略词、“字母词”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后,百余名学者以一封举报信对其质疑。

学者代表称,《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44条所谓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利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利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

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的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很可惜,我们还有许多同志不注意这个问题,在他们所用的语言中有许多含糊和混乱的地方,这是必须纠正的。

为了帮助同志们纠正语言文字中的缺点,我们决定从今天起连载吕叔湘、朱德熙两先生的关于语法修辞的长篇讲话,希望读者注意。

我们的语言经历过多少千年的演变和考验,一般地说来,是丰富的,精练的。

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界的领导人物一贯地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并且产生过许多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如散文家孟子、庄子、荀子、司马迁、韩愈等,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王实甫等,小说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等。

他们的著作是保存我国历代语言(严格地说,是汉语)的宝库,特别是白话小说,现在仍旧在人民群众中保持着深刻的影响。

我国现代语言保存了我国语言所固有的优点,又从国外吸收了必要的新的语汇成分和语法成分。

因此我国现代语言是比古代语言更为严密、更富于表现力了。

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是使用这种活泼、丰富、优美的语言的模范。

在他们的著作中,表现了我国现代语言的最熟练和最精确的用法,并给了我们在语言方面许多重要的指示。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继续发扬我国语言的光辉传统。

但是,如果根据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关于语言问题的指示来检查目前的报纸、杂志、书籍上的文字以及党和政府机关的文件,就可以发现我们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

先拿词汇来说。

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不可。

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的,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

从《人民日报》(2010―2014)字母词看字母词入典问题

从《人民日报》(2010―2014)字母词看字母词入典问题

从《人民日报》(2010―2014)字母词看字母词入典问题字母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词汇现象。

随着字母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词典收录字母词条,人们开始关注字母词的入典问题。

鉴于此,本文通过2010-2014年权威报纸《人民日报》的语料统计,分析字母词在《人民日报》中的使用现状,主要围绕《人民日报》中字母词的分类,字母词的数量分布、造词法、语义内容、语用频率,字母词在篇章中的使用特点等展开论述。

语言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字母词的入典情况也应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符合词典作为工具书紧密联合实际,反映并服务于大众语文实践的属性要求。

那么,哪些字母词应收录到词典中,哪些应删改,笔者认为字母词的使用状况是入典的重要依据,字母词的入典又反过来使其在大众语文中的使用更加规范化。

近年来,字母词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以网络、媒体、字典等为载体进行发展和传播,因此这一现象也逐渐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字母词的使用现状在语言学界也众说纷纭,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学者主要关注字母词的使用规范和汉语的纯洁性。

那么,对字母词进行研究或做出论断,人们必须对它的使用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下面,笔者将选取《人民日报》这一权威媒体为样本,对字母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大众媒体是语言使用最为活跃的领域,在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报纸作为重要的媒体语言,是字母词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报纸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字母词的普及,权威媒体对大众语文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本文选取的考察对象是2010-2014年的《人民日报》部分版面上出现的字母词。

首先,《人民日报》是全国最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一方面具有及时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其在选用字母词上更具有权威性,对下文字母词入典问题的对比研究来说也更有意义。

其次,选择2010-2014年为期5年的时间跨度,可以历时地审视字母词的使用情况,更重要的是以2012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为界限,为字母词入典问题提供一定的语料支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考研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笔记讲义

考研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笔记讲义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说一、什么是现代汉语?汉语:刘邦始建都于汉中,汉中因汉水而得名。

公元前206年,刘邦得天下,国号称“汉”。

后外族人称中原人为汉人,于是沿用下来,因而也有了“汉语”的名称。

汉语虽然是由汉朝而得名的,但汉语的实际存在却远在先秦之前。

对外族人原有“南蛮、北狄、西羌、东夷”之称,后统称北方、西方之少数民族为“胡”人。

公元304年,汉胡民族开始大融合,胡人说汉语不太标准,于是有“胡言汉(乱)语”的说法,后又派生出许多词语:胡闹、胡扯、胡说、胡缠、胡臭、胡思乱想、胡搅蛮缠、胡说八道,又有了胡椒、胡杨、胡琴、胡萝卜等词语。

现代汉语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这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上确定,由国务院颁发的。

这是狭义的现代汉语,广义的现代汉语还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形成共同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符合人们使用汉语的客观情况的。

任何一个民族的共同语都需要有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为标准音,而不能把不同地方的语音拼凑成一种标准音,汉民族共同语也是这样。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辽、金、元、明、清以来的800多年,大多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话的影响逐渐显著,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即“官话”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五四”运动以后的“国语”、“国音”也都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以北京语音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是大势所趋。

需要注意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指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并不包括北京人口语中的土音以及过多的轻声、儿化现象等。

浅谈外来词介入现代汉语的问题

浅谈外来词介入现代汉语的问题

科技信息阶层、某种职业的人服务的。比如对一个从未看过电影的人满口卡通、占士邦,对一个没上过学的老人大谈Jazz、摇滚、popmusic等外来词,只会让人费解、反感。结束语外来词是“异文化的使者”,是本族语言的必要的补充,也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汉语在国际上的使用率仅次于英语,过多地在汉语书面语或口语中使用外来词会损坏汉语的国际形象。但维护汉语的“纯洁”反而又有可能限制语言的发展,限制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不少国家都在使用两种语言:一方面用本国共同语继承传统文化,一方面用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英语发展经济和科技,各国的报纸和电视也都注意使用本族语,同时使用外语传递外部世界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双语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在中国也涌现了不少双语学校。总之,外来词给汉语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异民族的文化和知识感。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正常的心态,合理地吸收和消化外来词。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胡开宝.英汉词典历史与汉语现代化进程[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5[4]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与实探析[J].长春: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5]郭鸿杰.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语言认知研究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6]黄洪志.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可接受性及对汉语的影响[J].福州: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胡孙贵.外来词———新时代条件下对汉语的影响及我们的态度[J].武汉: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8]李慧玲.英语外来词规范问题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上接第558页)当历史的画卷缓缓绘制本世纪最后十年时,从南到北、从东至西,伴随着“西学东渐”、西学冲击中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突然变得恋旧怀古,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也日渐鼎盛,涉及的领域及研究课题颇广,国学热由此兴起。一、国学热的表现上世纪初,国学大师章太炎曾给国学下了一个定义:“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1]。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运转,国学也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国学热呈现出不断扩展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直接表征。1992年初,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着手筹办了大型学术集刊《国学研究》,并与美国南海公司合作拍摄中华文化系列讲座电视片。1993年5月,《国学研究》第一卷出版。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自此,在北大及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地反响。2002年4月,由张岱年老先生题写馆名的“安定门国学馆”在北京孔庙正式开馆;2003年12月“,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并发表甲申文化宣言;2005年11月19日,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正式开课。2006年伊始《,光明日报》设《国学》专版,大力推动国学的研究与传播。2.外围表现。张立文教授曾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者和文化载体,其间有哲学的智慧、深邃的洞见、豁然的启示、成金的点化,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宗教信仰乃至风俗习惯。国学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价值理想的理论依据,是重建新国学的累土基础”[2]。在国学兴起的历程中,孔子一直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2004年7月,中国教育部宣布要在海外成立100所孔子学院。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全球首次联合祭祀孔子活动在世界各地同时展开,现今,随着孔子思想的不断传播,举办关于孔子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二、国学热的实质国学作为中华文明之根,就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相当长的时段中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在现代看来,国学热的发展,究其实质而言,可分为以下两点:1.传统文化的自我反思。在五四运动以前,从未有人提出过反对孔教的问题,但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五四大师们开始感到要想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就必须打破以孔教为核心的封建意识形态。陈独秀曾针对当时的情形说“:这腐旧思想布满中国,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对共和的理论、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的干干净净不可”。[3]到了文革时期,文化批判中的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相结合,使得人们与传统文化更为彻底的决裂。“文革”结束不久,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人们终于从“左”倾教条主义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从五四运动到本世纪80年代末,批判、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一直是思想文化界的主流。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形成了寻找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国学热”。2.民族意识的自我觉醒。国学是中华国学是中华文明之根。所以,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民族意识的自觉性,建设现代新文化,就必须重振国学、振兴国学。然而,鸦片战争以后,传统文化的存在变得岌岌可危。但庆喜的是,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至2004年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达到9.4%。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增长率仅为2.8%,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多。[4]经济繁荣发展不断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中国人文化复兴的强烈愿望。面对复杂社会矛盾,人们开始怀念过去那种呆板而平静、守旧而安定的生活模式,而新儒家思想及后现代思潮正好回应了此时国人复杂的心态,形成了一股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可以说,国学热的出现是我们民族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对我们中国百年沧桑历史的反思。三、国学在弘扬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辩证地看待国学。在当前的“国学”文章和“国学”宣讲中,既有专指儒学或孔子的,也有精华和糟粕不分的,可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国学”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其中包括任何一种思想学说或思想体系,都有精华和非精华的成分。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不能用二元对立思维来看待国学,不能用某些极端的看法和做法而全盘否定国学,也不能因其火热而一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大肆宣扬它,而应自觉地选择一条在充分吸收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既不忘记本民族的地位,也不轻贱本民族的文化智慧,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调适,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思想文化资源,从而使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认同。2.应正确地引领它,使其正常的发展。姜义华学者也指出,在文化上,提倡国学也好,提倡西学也罢,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经由重新估定,重新构建,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6]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将其置于主体地位,对国学研究起到指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其实质;又要认真研究国学、分辨出精华与糟粕。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弘扬了“国粹”,既有了科学的方法论,又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使国学能够真正地既保持民族的形式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内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章太炎.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7.3.[2]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5-6.[3]陈独秀.旧思想与旧国体问题[J].新青年3卷3号,1917.5.[4]习明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分析[J].科教文汇,2007(6):156.[5]姜义华.近代以来国学的重估和重构[N].社会科学报,2006-4-13.如何看待国学热的兴起安徽大学哲学系程红何玲[摘要]国学是�

现代汉语规范化(一)

现代汉语规范化(一)

(7)简体字是否破坏汉字理据。


正方:有一些简体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 如:众(衆)、尘(塵)、从(從) 反方:鷄字左邊原本表聲,簡化為鸡字,左邊的 “又”完全是一個符號,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 說“又”就等於奚,但同樣這個“又”,放在漢 字里寫作汉,在歡字作欢,在僅字作仅,在鳳字 作凤,在鄧字作邓,在戲字作戏,在樹字作树, 在對字作对,在轟字作轰。


(3)、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 革委员会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 表》。 (4)、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 第23次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及关 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5)、1965年1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6)、1956年1月1日起,全国报刊实行横排。 (7)、1950年8月1日开始编写《新华字典》, 1953和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 出版。开始《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 4、存在失误:研究没有在主题报告的基础上深 入下去,有简单化倾向。

严修:《谈目前流行的一种病句》:“贵宾所 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认为它“在逻辑上不合 事理,在语法结构上主语和谓语是搭配不当 的”。而赞成这一说法的人提出的规范的根据 大体上是:古已有之,很多人用, 名家用过, 领袖用过(《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与 此相对应的就是将自古未有、名家未用、书面 语少见、用的人不多作为评议的无可质疑的论 证依据。

反方:如果说简体字可以加速讯息的传递, 过去以书写的方式传递尚可以符合这项说 法。但是现在是计算机化的时代,一个汉 字的输入只要三、四键即可,速度不比简 体字慢。在大陆计算机仍未普及化,等到 有一天普及化之后,简体字将会变得不重 要了。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汉语专题》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汉语专题》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汉语专题》案例分析参考答案案例1:百余学者举报新版《现汉》违法【北京晚报2012 年08 月28 日新闻】本报讯( 记者张棻) 今天上午,一封由一百多名学者联合签名的举报信,被分别送到了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

签名的学者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敏生、"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和翻译家江枫等。

这封举报信称,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第 6 版《现代汉语词典》( 以下简称《现汉》) 收录" NBA "等239 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594 号令) 等法规。

"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在" 词典" 中把英语词汇作为" 正文" ,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在8 月27 日下午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李敏生等学者认为,第 6 版《现汉》正文第1750 页至1755 页收录了239 条所谓"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有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等规定。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傅振国说:"《现汉》第 6 版在" 正文" 中收录了英语缩略词等词汇之后,等于将汉语汉字的标准规范擅自改变为英语等外语可以进入汉语,英文可以代替汉字。

"2010 年央视根据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在电视转播中放弃" NBA "改用"美职篮"的做法,在坊间一度引起了强烈争议;直到被第 6 版《现汉》收录," NBA "才又重回荧屏。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曾在第 6 版《现汉》的出版座谈会上说:"以前官方媒体用" 美职篮", 和真正喜爱NBA 的群体不在一个语言环境下,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啊!所以我说,当《现汉》收录了NBA 之后,给从事语言工作的人员带来方便。

现代汉语词典论文

现代汉语词典论文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第一章 (2)1.1反方观点1.2在社会中的反响第二章 (3)1.1正方观点1.2在社会中的反响参考文献 (6)摘要近来百名学者投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发了一场保卫汉语的大争议。

反对者认为,滥用字母词,对汉语造成污染,让它入典更是违法;而支持者则强调,语言要不断通过借鉴获得发展,被众人接受的字母词,入典没有错。

连日来双方争论调门逐渐升高。

在网上,反对者说此事涉及文化安全,要防止‚语言入侵‛;支持的一方反驳说,夸大汉语受到威胁,这是哗众取宠的‚无稽之谈‛。

这场争论,包含如何看待字母词越来越广泛使用,以及汉语词典该不该收录它,其中都涉及翻译与出版。

关键词:一百多名学者联合签名的举报信;<<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朱绩崧;‘‘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人民日报记者傅振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敏生;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和翻译家江枫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敏;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1903年的《新尔雅》词典。

引言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封由一百多名学者联合签名的举报信,2012年08月28日被分别送到了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

签名的学者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敏生、‚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和翻译家江枫等。

这封举报信称,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94号令)等法规。

该报道发出后,引发各界热议。

有学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编撰词典的时候,直接吸收外来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比如在英文词典中,就直接收录了很多法语和德语单词,甚至还收录了不少日文和中文单词。

不过也有人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应该聚焦汉语,不应收录上述词语。

对此国内舆论纷纷,在社会中掀起了一波讨论狂潮.。

外语翻译之音译外来语的规范必要与否

外语翻译之音译外来语的规范必要与否

外语翻译之音译外来语的标准必要与否一、引言关于外来语,向来是学术界热点话题。

对于它的利弊存亡,一直让语言学家们争论不休。

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希杰教授曾发表了文章《语言的纯洁性和言语的纯洁性》,提到了古今中外都有语言的纯洁情结。

1951年《人民日报》就有社论《正确的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早在1924年,列宁就写了《论纯洁俄罗斯语言》来反对外来语对本民族文字的入侵。

前段时间,国家广电总局向央视等主流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电视节目中进一步标准用语,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要使用外语及缩略词,如NBA等,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要在外语及外语缩略词后加中文解释。

通知一下达,立刻引起了广阔群众的热议。

二、外来语的定义及分类1、外来语的定义关于外来语的定义有很多种。

每种解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对外来语的定义是:“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

外来词是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把对方语言的词吸收到本族语言中来的结果。

〞胡裕树在他的《现代汉语》对其定义是:“外来词是指本民族语言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

由于不同的民族互相交际,本民族语言往往要从别的民族语言的词汇里借用过来一些需要的成分。

所以外来词的吸收,也叫做词语的借用。

外来词也叫做借词。

〞从百度对“外来词〞的定义为:“指从其他语言吸收的词汇或句子,称为外来语。

〞相比拟这三个定义,胡裕树明确指出外来语就是外族传来词汇,百度搜索中却告诉了我们外来语是指“从其他语言吸收的词汇或句子。

〞而黄廖本没有明确的提出外来语是词语还是句子,但他们将外来语放在词汇构成这一局部,并在定义中屡次提到“词〞的概念,所以也是成认了外来语就是词汇。

2、音译外来语的分类外来语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译成分,一种是有意译成分。

无意译成分包括直接音译词和字母词。

有意译成分的包括音意兼译词、音译加意译词、日文借词。

直接音译外来词:照着外来语的声音直接对译过来的,又叫音译词。

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思考汉语的纯洁性建设问题

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思考汉语的纯洁性建设问题

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思考汉语的纯洁性建设问题关于汉语的纯洁性问题的争论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目前,《大量使用WiFi、iPad等词伤害汉语纯洁性》一文再度掀起了新一轮的热烈探讨。

本文站在历时的角度,从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的三条具有启发意义的主张入手,分别从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时代发展和借词方式的变更三个方面做出了一些关于汉语的纯洁性建设问题的思考,试图从历史的经验中寻找突破口。

标签:汉语纯洁性外来词回望历史,从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到30年代的大众语论争,再到延安整风期间关于语言问题的讨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进行的语言方面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于语言问题的重视。

1951《人民日报》年发表了著名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奋斗》,时隔六十多年,2014年4月25日该报发表《大量使用WiFi、iPad等词伤害汉语纯洁性》一文再度掀起了新一轮关于汉语纯洁性的热烈讨论。

文章见报后,网友们的评论铺天盖地而来,支持声、反对声都有,从微博和贴吧的评论中我们大致可以将网友的态度以表格的形式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点:总体上,网友持反对的声音和理由相对较多,仔细分析这些理由,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以为,不妨从历史中去寻找出口。

白话文的普及要归功于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文白之争的语言论战是运动的聚焦点,而这场战绩赫赫的论战中,一大收获还在于理论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的论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该文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提出了四条主张,其中的三条主张对我们当前关于语言纯洁性的论争具有启发意义。

一、“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经济至上原则这条主张所表达的意思在于语言的表达应符合经济原则,即用最简洁的话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

就这一点而言,支持者举例说“厕所”和“wc”相比是一样的简洁,但“wc”可能会造成部分群体的不理解。

湖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湖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湖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字母词呈迅速扩张之势。

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为例,第四版收录字母词39个,第六版猛增到239个。

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的不该使用英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

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

只见高耸在大都市的一些公共建筑、楼盘上的英文标识,而不见汉语踪迹,让人恍若到了英语国家。

字母词在汉语通用领域扩张,向社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

近二三十年来,英语正在改变中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情。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字母词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

我们不能把字母词拦在中华文化的大门之外,可是也不能任由字母词泛滥成灾。

因此,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

能不能仿效机动车的出行规定,让字母词的“出行”更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

专业领域,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

在专业领域内,有些字母词用汉语代替很不方便。

专业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交流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进入通用领域,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

因此,专业领域类似“快车道”。

公民个人生活领域,类似“慢车道”。

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就像“人行道”。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字母词来自外语,外语显然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

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丰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

“零翻译”的利弊分析与读者的文化态度

“零翻译”的利弊分析与读者的文化态度

“零翻译”的利弊分析与读者的文化态度本文追溯了“零翻译”现象流行的原因,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多角度讨论了汉语中“零翻译”现象流行背后的利与弊。

总体来说,“零翻译”符合语言发展的自然选择规律,“零翻译”现象的流行利大于弊,我们应该理性看待“零翻译”现象。

标签:“零翻译” 文化纯洁性不可译网络流行语语言经济学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语言发展日新月异,汉语中的“零翻译”词汇也越来越多。

“WiFi,iphone,PM2.5”等外语词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还频繁出现在报纸广播以及学术期刊中。

针对这一现象,《人民日报》于2014年4月11日和4月25日连续刊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认为大量外语词不经转换直接使用,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1]。

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同时也引发了对“零翻译”更大范围内的争论和思考。

大部分人认为“零翻译”现象的流行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认为这是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型殖民策略——文化殖民[2]~[3]。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对汉语危机论嗤之以鼻[4]。

对于“零翻译”现象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的利弊究竟如何?应该如何看待汉语中“零翻译”现象的流行?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二、何谓“零翻译”“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这一概念由杜争鸣于2000年首次提出[5]。

邱懋如在2001年针对常规翻译概念中不可译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零翻译”,并认为“零翻译”包括三类:省译、音译和移译[6][10]。

在英译汉中,代词、冠词、介词、连接词、动词以及一些句型结构会被省略,我们称之为省译。

音译是指用汉语中字或者词的谐音来翻译英语中的词语,比如商标名“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耐克”等的翻译。

移译作为一种翻译过程,也是处理文化差异的常用方法。

移译即把源语中的词语原封不动地移植到翻译语中,如“VIP,CEO,NBA,PM2.5,KFC,WiFi,iPhone”等。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述评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述评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起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即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这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次开创性的改革。

本研究通过对分科改革历史文献的梳理,较为详细的描述了分科改革的背景、起因、实施和终止,在此基础上,对这次分科改革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

这次分科改革是伴随着当年学习苏联的热潮,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由中央发起的。

分科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由于政治原因而终止。

分科作为一次课程改革,尽管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分科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语言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民族精神的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

文学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教给学生必要的文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更能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生观。

由于语言和文学性质不同,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功能、作用、意义也不同,二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有区别。

如不分科,就会造成了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局面。

分科改革中将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学科,并分别制定了汉语、文学教学大纲,编写了汉语、文学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

当然,分科教学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有论者认为分科改革的终止主要是由于分科改革本身的因素所致,这是值得商榷的。

汉语、文学是否要分科教学,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本研究的结论只是一家之言,希望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能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分科改革;语言教育;文学教育ABSTRACTAnation.widerefonnofChineselanguageartscurriculumstartedin1950s,initiatedbytheMinistryofEducation,whichaimedatdividingtheChineselanguageartsintotwoparts.ItwasasacreativerefornlinmodemChineseeducationhistory.Basedonthereviewofthefirsthandliteratures,thisstudytriestodescribethesetting,thecauses,theprocessandtheexpirationofreforillindetailstodemonstratethatthisreforilliSreasonable.WiththeupsurgeoffollowinguptheRussiamode。

“水至清则无鱼”——我的语言纯洁观

“水至清则无鱼”——我的语言纯洁观

1 言纯洁运 动的历史 回顾 语
15 年 , 9 1 由毛泽东主席 亲笔修改的一篇著名社论 《 正确的使 用祖 国的语言, 为语言的纯洁和德康而斗争》 在《 ① 人民 日报》 上的 发表, 标志着新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全面展开。 这个社论对 于
要担心英语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破坏语言的民族性, 只要民族这个“ 共同体” 还 存在 , 就有民族的生活, 不会从恨本上改变民族语言。 也就
年签发禁止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的命令是基于大量英语单词和表 达方 挂^ 俄语 。‘ 堆耐 外来语的渗透, 尤其是以英语为首的外来 语的渗透 ,俄罗斯人在保持本民族语言纯洁性和接受外来语文化 的开放语言观之间艰 } 俄罗斯的知识界更是设立了“ 徊。 斯拉夫
让一个国家的语言健康积极地发展 。衡量语言规范化工作是否有
效 的一 个标 准是语 言的 交际值 。言语 交 际是语 言纯 洁与语 言规 范
的根 本 目的 。
关键词: 自我调节 ; 纯洁性 ; 言规范; 语 交际值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2 (0 20- 0 8 0 1 7- 112 1 )70 7- 2 1 - 关于语言的纯洁性 问题的论争语言学界 几十年来都没有断 过。为语言的纯洁而奋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上升到了国家行 为, 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这种呼声也是此起彼伏 、 不绝于耳。这个口
们灌输英语知识等于奴役他们。”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 . 印度人民抵
号被提出来的初期 ,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的一个指导和 依据的时期 , 它对汉语 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 用。然而 , 今天当我们再来反观这个 口号本身,从 它所蕴涵的本质以及由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刊文:外语直接使用破坏汉语纯洁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外来语的使用日益广泛。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外语词的过度使用现象日趋严重,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引起公众不满。

4月11日,本版刊发《外来语滥用,不行!》,对此现象进行了报道。

报道刊发后引发热议,特别是引起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共鸣。

那么,外来语滥用的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应对的措施?本版进行解码。

——编者

外语词频繁出现使用过度
影响沟通伤害汉语纯洁性
“采用了基于OpenEdX开源平台,开发了HTML5视频播放器,不再依赖国外课程播放首选的YouTube,解决了国内用户无法访问国外edX平台问题。


类似的表述,如今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

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
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文化逆差导致外来语滥用
人才匮乏使“零翻译”盛行
“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

”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在全球
化的背景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接触外语的机会自然增多,对新事物的喜爱,容易吸引人们使用外来语。

外语中文译写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夏吉宣持相似观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随意使用外语词以显示自己有知识、文化水平高,这也加剧了外来语的泛滥。

”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

外语到汉语的翻译多,汉语到外语的翻译少,怎么文化对等?”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傅雷、朱生豪、许渊冲、陆谷孙等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

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法律、经济类的应用型翻译情况还好,但文学、社会科学等翻译人才还是缺。

”复旦大学英语系教师朱绩崧博士说。

专家一致认为,地位低、稿酬低是目前翻译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相比于国际上较高的翻译价格,国内一般是千字100元左右,教授级别
的也只能拿到千字500元左右。

”武波透露。

市场恶性竞争也加剧了行业乱象。

比如,一些译者或机构以更低价格将项目转包给在校学生,一些非正规的小作坊甚至喊出“千字25元”的“跳水价”。

不良竞争,导致大量翻译作品粗制滥造,“因为质量不高、销量不好,所以翻译的价格就更低。

翻译价格低导致人才进一步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给国内一家著名出版社“打过工”的小曹,曾是外交学院英语系的学生,由于待遇太低,他毕业后改行从事了其他职业。

武波也透露,在他教过的学生里,大约只有三成最后走上专业翻译道路。

专家表示,好的翻译人才相当于是外来语的“过滤器”与“转化器”,人才都流失了,过滤与转化的功能弱化甚至缺失,自然就会导致“零翻译”的大量出现。

此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爱洋葱”阅读编辑部主任助理都帮森介绍,“正规出版物应该参照《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要求,遵循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标准,而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有相关规定,‘零翻译’、中英文夹杂都是不允许的。

”但不少业内人士反映,尽管规范详尽,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没有体现到纸面上。


兼收并蓄不能简单拿来
加强引导提高翻译门槛
“外来语滥用不是中国独有,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后发展国家都比较普遍。

”王刚毅说。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认为,对外来语的吸纳、汉化,正是汉语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

“我们既不能关起门来拒绝外来语,也不能滥用外来语。


业内人士介绍,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需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

如“激光”“坦克”等外来语,汉化后通俗易懂;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词因简洁明了而被广泛使用;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成部分。

但是,兼收并蓄只能在继承上创新、在保持上吸收,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夏吉宣则相信,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国人的文化自信会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而增长,到时,外来语泛滥现象将逐步“退潮”,甚至恢复成汉语表述。

比如一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伊妹儿”,现在都改用“电邮”了。

王刚毅认为,从根本上讲,政府必须加强语言使用政策的导向,政府、媒体、学校必须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大众。

“我们可以先把专家们的意见公布出来,让大家讨论、使用,过一段时间再予以确认。

”姚喜双补充说。

据夏吉宣介绍,外语中文译写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将用发音贴近的汉语翻译外语词,并加以梳理,在网上公布,由公众投票决定最终的译法。

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存在误区。

“大学过了四六级就能做翻译?外语系出身就可以做翻译?不见得。

翻译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大量专业培训、实践。

要解决翻译人才匮乏的问题,必须要提高译者的准入门槛。

”中国翻译协会前副会长李亚舒认为,2007年起设立的翻译硕士学位,未来或许有助于拉起一支合格的译者队伍。

“提高译者的地位和稿酬,是当务之急。

”朱绩崧说,“在院校里,多数老师不愿去做文学翻译,因为这些作品都不计入科研成果,评职称根本就用不上,本身钱又少,老师自然没了积极性。


制度建设也被多位专家提及。

李亚舒介绍,目前只有一些民间的翻译
组织,在文联、作协等各类奖项评比中,也没有翻译作品的身影。

武波呼吁,在国家机构中成立中国翻译基金会,或者翻译研究院等机构,从机制上加强翻译人才的保障,破解“零翻译”难题。

武波相信,“当优秀的人才为外语词提供了正规、巧妙的译法,老百姓自然乐于使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