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企赢利能力的三大突破点-杨宝明
拥抱“透明”-杨宝明
拥抱“透明”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量、价不透明的黑箱中,建筑企业靠实物量高估冒算、材价上高额差价赚取了1~2%的利润率,而其他透明化的行业,却拥有6~7%的利润率,打破黑箱,拥抱透明,才是建筑企业与行业的福音。
“黑箱”思维在建筑行业信息化技术特别是算量软件和鲁班通材价信息(询价)解决方案推广过程中,我们常碰到一些建企领导、经营主管的疑惑:这些软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确实很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但也有对自己很不利的一面:如果甲方用算量软件将量算的很清楚,自己就无法高估冒算了;如果鲁班通解决方案将建材价格信息都透明化的话,自己就很难赚取较大的材料差价了。
目前情况下,建企才能赚取1~2%利润,这两块动作没法做了,如何生存?建企过惯了靠实物量高估冒算、材价上高额差价的日子,就形成了思维惯性,从未去想如何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盈利能力。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已经严重落伍了,一个企业一旦对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失去了适应能力,对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是十分不利的,对行业而言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黑箱”真相如果我们对“黑箱”在整个行业的作用机理进行细致地分析,就会发现“真相”远不是我们自己想象那样,“黑箱”给我们企业、行业带来的弊远远大于利。
建筑行业的平均利润是1~2%,我国第二产业各行业一般利润率是6~7%。
按照经济学规律,资本必流向利润高的行业,最后各行业会趋向平均利润率。
那为什么建筑业利润率几十年下来就一直这样低?为什么大家还一直愿意呆在这个低利高危的行业?这种现象背后的真相是建筑行业的实际利润一直很高,只不过大型企业的总部利润低罢了,利润在各个层次被截流了,重新分配了。
这个利益链是总部、子公司、项目主管、采购、分包商、供应商共同组成的,利益链博弈的结果是各利益方低水平维持生存,各享其成。
建筑企业在想通过“黑箱”获取对甲方超过合约的“量”和“价”上的结算利润时,没有意识到(应说意识不够强),更多的下属、分包商、供应商在对您进行“黑箱”操作。
迎接真正的考验-杨宝明
迎接真正的考验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建筑业一面是欣欣向荣的飞速发展之势,另一面却是“楼垮垮”、“楼脆脆”等恶性行业现象,最需要进行产业改革整合和企业管理的攻坚战,迎接真正的考验。
2009,从年初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阴影下的恐慌不安到年底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气壮如牛,恍如隔世。
2009年此时因房价下跌大闹万科公司的业主在2010新年之际,不知是否提着礼物给万科拜年,随着经济大潮的涨落,上演的人间悲喜剧和闹剧都让人唏吁不已。
建筑业在毫无悬念的GDP冲8胜利号角下和4万亿(带动约9万亿)的国家投资信贷支撑下,2009是一个获得显著增长的年份,2009上半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3%。
中国制造业在遭受经济危机血洗(浙江、广东约有40%中小的制造企业倒闭)的时候,中国建筑业却毫发无损。
中国建筑IPO成功,募得资金500亿,更是风光无限。
这样的戏剧性局面并未能令行业宽心,整个行业在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面前没有受到冲击,从另一方面讲也就没有成长,没有从危机中得到历练,也没从危机中学到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建筑业还没有经受真正的考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2009仍是建筑业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引起业主造价控制收紧和最低价中标的普遍推开,促使项目利润空间大幅缩减,已使建企经营风险陡增,引起行业一片“转型升级”突围之风,究其实质却乃是一种浮躁的“转行降级”战略盲动。
建筑业高速增长的30年,中国建造技术突飞猛进,造起了金茂、环球中心、鸟巢、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址等一大批超高、超大、超难的工程,令全世界侧目。
但企业与项目管理却无太大进步,许多大型建企的管理甚至还在退步。
本轮危机中国内建企还没遇到最大的困难,但行业、企业、项目管理都到了最需要攻坚的时候。
许多建企企业家因当前的形势认定今后的建筑业难有大的利润空间,行业没有大的前景,遂将有限的资源用来进入房地产、多元化,特别是企业家没有心思于建筑主业,这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伤害。
迎接建企CIO时代的到来——记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杨宝明的演讲
迎接建企CIO时代的到来——记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
公司首席顾问杨宝明的演讲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建设信息》
【年(卷),期】2010(000)016
【摘要】如今,信息化的热度同上海室外的温度一样一越来越高,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本管控和总部管控也普遍受到大家的关注。
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更是使精细化管理升级为道德与良知层面的责任,也为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然而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多工作的困境。
【总页数】4页(P28-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7
【相关文献】
1.探索发展变革跨越——上海建浩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从事监理20周年及改制5周年记 [J],
2.探索.发展.变革.跨越——上海建浩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从事监理20周年及改制5周年记 [J],
3.算量软件应用价值与发展趋势——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宝明博士访谈[J],
4.饲料业需要更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访广州钻天杨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游剑鸣 [J], 庄捷生;罗宙纶
5.变霸主为帝王,王国春隐退恰逢其时——访上海英昂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许昭明 [J], 邓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DPS服务市场即将引爆-杨宝明
PDPS服务市场即将引爆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为什么建企效益利润低下?为什么项目承包制(挂靠)成为建企项目运营主流模式?为什么供应商飞单到结算时才发现?为什么限额领料流程成一纸空文?因缺少及时准确的基础数据,项目管理困难重重以上问题的出现,是由建筑业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行业本质所决定的:产品是不标准的,生产流程是不统一的,同时单产品的数据复杂且海量,传统的人工预算作业方法难以跟上项目进度,管理各条线所需要的数据难以及时提供,导致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甚至失控。
就单个工程项目而言,实物量数据是由数十万个构件汇总而来,构件是整个建筑物的DNA,构件的细度比想象当中还要小。
比如一个门构件还包含了大量子构件(计算项目),一个梁柱构件也是如此,粉刷层、贴面就是不同的构件,因此工程实物量计算和统计分析面对的是人工难以胜任的海量数据。
现实工程管理中,很多项目到工程结束后完整的预算数据还没出来。
即使已经手工计算出预算书的项目,获取项目过程中阶段性所需要的数据依然困难重重,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组合、拆分、对应的工作量不是人工所能胜任的。
因此当前项目管理的普遍现状是以靠经验拍脑袋决策为主,这种状况给项目管理带来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一是损失项目收入。
往往由于计算不准确,漏项少算、实体计算多扣减,一份预算书的少算误差率3%~5%很正常。
同时,由于没有能力在投标时精确快速核量,往往因报价策略不合理而导致结算亏损,这一项差3%~5%也不足为奇。
二是项目利润大漏洞不能及时发现。
如现在大型建企,甚至是承包制项目上,因出内鬼与供应商内外勾结,或因收料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被供应商飞单的情况还大量存在。
很多情况往往是与业主结算时才发现材料用量亏损很多,不是浪费而是飞单造成的。
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能力实现短周期(如按月、按层)的多算对比,即没有能力建立起企业的红绿灯系统,则过程问题自然难以发现。
限额领料流程大家都很重视,都认为是管理材料损耗的必需流程,但能将这一流程真正执行起来的项目很是少见。
建筑工程盈利能力提升方案
建筑工程盈利能力提升方案一、建筑工程盈利能力分析建筑工程盈利能力是指建筑企业通过工程项目获得的经济收益,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提高建筑工程盈利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建筑工程盈利能力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工程投标价格过低,导致工程盈利率不高;二是项目管理不规范,施工周期延长,造成工程成本增加;三是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企业运营成本逐步增加;四是合同管理不到位,工程变更和索赔增多,给企业带来风险。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盈利能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提升建筑工程盈利能力的方案1. 提高工程投标价格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赢得工程项目往往以低价投标,导致工程盈利率不高。
因此,建议企业应该根据市场行情、项目规模和预期盈利水平进行合理定价,避免盲目追求市场份额而牺牲盈利能力。
同时,加强对潜在工程项目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找准自身的竞争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投标策略,提高中标概率。
2. 精细化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规范和精细化是提高建筑工程盈利能力的关键。
建议企业应该加强对项目计划、进度、质量和成本的管理,提前制定详细的工程进度计划和成本预算,加强施工进度跟踪和监管,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工程进度和成本的问题,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此外,还应合理安排施工队伍,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3. 控制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一直是建筑企业的重要成本之一。
建议企业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合理安排施工队伍和管理人员,优化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提升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提高盈利能力。
4. 健全合同管理机制合同管理不到位往往导致工程变更和索赔增多,给企业带来风险。
因此,建议企业应该加强合同审查和管理,避免合同漏洞,合理分配工程风险。
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变更和索赔情况,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和协商,妥善处理工程变更和索赔事宜,减少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算量软件在施工企业资金管控中的应用——算量软件用户价值分析(2)-杨宝明
算量软件在施工企业资金管控中的应用—算量软件用户价值分析(2)杨宝明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资金管控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运营能力之一,然而由于缺乏技术支撑,目前施工企业的资金掌控依然存在较大风险。
算量软件作为功能强大的工程实物量统计分析工具,将在企业级、项目级资金管控中发挥重大作用。
资金管控是施工企业最重要运营能力之一,施工企业资金运营量巨大,资金的安全、高效流动,其重要性犹如血液之于生命,特别是当前建筑市场强烈竞争导致大量工程项目大比例带资垫资,使施工企业现金运营量和资金管控风险陡增。
施工企业近年在内部不断完善资金管控制度和流程,但由于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撑,资金管控仍处于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处于高位。
算量软件作为一款性能强大的工程实物量统计分析工具,将在施工企业的企业级、项目级资金管控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施工企业资金管控的难点1.专款专用工程项目资金必须要专款专用,必须控制挪用、侵占。
现阶段很多企业施行项目经理承包制,且存在同一个项目经理将不同项目挂靠于不同企业。
在大额带资垫资盛行情况下,为增加业务量,许多企业总部可为项目巨额融资。
这种情况下,为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企业若不能实时准确掌控项目上各项完成工程量和所需资金,会导致企业提供的资金流向别家企业项目或项目经理另外的业务,项目经理通过供应商、分包商套取资金也时有所闻,这种风险和利益严重失衡状况是施工企业要加强避免的。
要避免这种情况,控制专款专用,企业就必须有能力实时知道每个工程中,每个项目的消耗量准确数据。
2.资金资源计划大中型施工企业承建的项目多,合同付款条件差别大,项目地域分布较大,跨市、跨省甚至跨国,通过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统管整个公司的资金收支、调配。
建筑业现为微利行业,资金掌控调配能力会严重影响企业利润水平,做到专款专用,互不挤占,有偿使用,最大限度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为建企的关键运营能力,这依赖于准确动态资金资源计划能力,即依赖于实时、准确的工程实物量与费用预算能力。
建企领导要更加关注造价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杨宝明
建企领导要更加关注造价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造价人员是决定建设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角色,为提高建企经营效益,加强企业预算员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
造价人员是决定建设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角色,对施工企业更是如此。
一个大的趋势是新生代预算人成为工程造价预算领域的主流,这样的变化对建企预算员队伍的人力资源建设策略会带来重大影响,而这方面显然还没有引起建企高层的足够重视。
近些年,观察施工企业造价预算人员的工作状态、职业流动情况,问题是不少的,比较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工作效能不能满足现场管理、企业管理的需求。
预算数据的及时性达不到施工、技术、材料采购、分包管理等各条线过程管理中的需求。
比较夸张的工程结束了,完整的预算还没出来,这种情况在一些企业并不是少数工程,这样导致项目过程中充满管理盲目性,引起的效益损失可想而知。
预算数据的精确性也不能满足甲方结算和分包结算要求,很多预算人员对自己的预算书精度要求是±3%,有的甚至是±5%,致使整个造价预算存在严重的该算未算,而项目经理和经营主管却为一个签证,花大力气搞公关。
统计表明,很多大型建企的利润率在1%左右,而预算人员的预算精度却在±3-5%,这样的问题已经很值得领导重视了。
现场作业节约1%的成本,全体项目管理团队付出的努力是相当大的,这样的努力可能很轻易的在预算员的指间流走。
二是建企预算员的流动对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成长起来的年轻预算员,容易向甲方和咨询单位流动,甚至高薪也留不住。
三是年轻预算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也让主管领导堪忧。
年轻造价预算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笔者分析有下面几个:一是长期机械性的工作模式。
造价预算人员长期的造价计算,特别是算量工作几乎是机械性工作,对一个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是一个严重的耐性考验,繁烦、无趣味性、无挑战性,极易摧毁一个年轻人的耐性;二是工作缺少成就感。
突破项目精细化和企业集约化管理瓶颈
突破项目精细化和企业集约化管理瓶颈——基于BIM的建企管理之道杨宝明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如何突破项目精细化和企业集约化管理瓶颈,基于BIM思想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对于建筑业和其他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极具意义。
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建筑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对于建筑企业,必须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我们的项目利润为什么一直低下?我所指都是内部的提升空间,是否已经没有空间了。
项目经济承包制为什么一直是行业的主要模式?我认为项目承包制,是当前管理能力、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制约条件下的一种最有效率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
但是它不是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建筑业成熟的阶段、真正的发展最高阶段,应该是项目精细化、企业集约化的管理。
即项目应该是直营的,总部的管控能力应该是越来越强,项目部小前端大后台,这才应该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我们的转型升级为什么进展缓慢?转型升级至少谈了三个五年计划,但如果从真正的行业现状的考察来看,我认为企业的行业的转型升级没有实质性的启动。
不是我们不努力,不是我们不够聪明,我们建筑业的人一定是最聪明的,能力最强的。
但是这个行业生产本质是最难的一个行业。
建筑产品单一性的生产,超高的复杂度,但我们的设计,现在还停留在二维的状态;我们不可能像制造业一样大批量的生产;我们的工地是流动的,我们的团队是临时组建的,我们的工艺是变化的,哪怕是只造6层楼,各个地形不一样,企业不一样,组织方式就不一样。
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难度远比其他行业要高,如果真正要把成本管理理清楚,项目部和企业总部需要一个项目的成本,从头到尾按照3大维度8算对比,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工序维度。
工序维度又包含三个小的维度:投标清单工序BBS、企业定额工序EBS、施工进度工序WBS。
建企项目和企业总部都要有实时分析3大维度8算对比的能力,且8算的数据包含量、价格、造价,且数据的粒度要达到构件级,这是相当大的挑战,在今后5~10年内实现就相当不错了。
得数据者得天下-杨宝明
得数据者得天下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为什么第一轮特级建企信息化之路坎坷重重?为什么遇到项目部强大阻力?为什么建企信息化应从核心基础数据信息化抓起?信息化危机凸现为引导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成为技术含量高、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促进建筑业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发展,原建设部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进行修订,于2007年3月13日颁布施行了新的《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
这部新标准,首次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的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并且作为必须具备的硬杠杠,到2010年3月后重新进行资质就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施工企业信息化市场也因为这一新标准的出台,一改以往一壶温吞水的状况。
特级资质标准施行三年来,施工企业无不绷紧神经,积极配备各种ERP软件,然而信息化进程缓慢,效果很不理想。
鉴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建筑施工企业现状,住建部在7月30日发布通知,将特级资质标准的过渡期延长至2012年3月13日。
特级资质信息化标准颁布三年以来,很多原先没有信息化意识的企业提前启动信息化工程,也推动了一批企业家开始关注研究建企信息化。
在整个行业的建企信息化市场推动力不强的情况下,行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往往比较大。
如果运用得当,效果可以不错,如前些年建设部推动的设计院“甩图板”信息化运动就相当不错。
但本轮特级建企信息化标准的实施,由于标准不够成熟,效果不尽人意。
据中施协的摸底调查和鲁班咨询调研表明,有大量的特级建企信息化的目的仅为了过特级资质,目的性非常明确,没有同时为提升管理做信息化的打算,导致低投入、填假数据盛行。
特别是行业一批不太成功、投入产出不理想的案例出现时,为很多建企企业家错误的信息化理念提供了佐证:建企信息化是搞不成的,信息化投入产出是很低的,应对一下资质审批就可以了。
这种危机局面如不尽快得到改善,将使建企信息化进程受到沉重打击。
危机现象根源一是特级建企信息化标准导向有偏。
工程造价管理新思维-杨宝明
工程造价管理新思维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为什么建筑业市场一直比较混乱?为什么建筑业市场集中度提升缓慢?为什么建筑业行业利润低下?为什么建筑业腐败案子层出不穷?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建筑工程造价估算困难,造成市场严重不透明。
不透明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市场集中度就难以提高,市场就会充满无序恶性竞争。
对造价成本控制困难,使建筑企业利润被层层截流在基层,富了和尚穷了庙。
也正由于市场不透明,就会有更多的人敢于混水摸鱼,在招投标和工程结算上搞腐败。
不仅工程总造价及时准确估算困难,形成造价的各关键要素(见下式),即量、单价、消耗量指标(造价指标)国内工程建设各方(业主、造价咨询顾问,承包商)都难快速准确搞准。
总造价=∑i[工程量×单价×消耗量指标(造价指标)]虽经过10年推广,工程量计算现阶段绝大部分造价人员还在用手工计算,速度慢,误差大,量的高估冒算在国有投资项目还大量存在。
材料、设备、机械租赁、人工与单项分包价格还靠人工采集数据的定额站和建材信息网提供数据,与实际的市场行情相比,价格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都有严重问题。
消耗量指标还在引用数年一编的政府定额,甚至是将近20年前的定额依据(如上海还有大量工程引用93定额),与实际情况差距甚大。
这种情形使准确快速测算成本造价非常困难。
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客观原因在于这些造价要素的确定由于计算复杂、数据海量和工作量巨大,存在相当大的实际困难。
但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缺乏活力,使造价咨询企业和软件信息服务商创新能力不足,加上各地造价管理条块分割严重,标准林立,阻碍竞争,阻碍了中国造价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
事实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工程造价的各关键要素都已可以找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可以使工程造价人员有能力快速准确获取各造价关键要素数据,能快速准确分析工程不成为难点,让行业比现在透明很多,使行业混乱和浪费的局面改进很多。
转型升级的几个危险现象-杨宝明
转型升级的几个危险现象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转型升级”明显升温,然而在建企转型升级的路上已经出现一些危险现象,值得我们研究重视。
转型升级再成热点以本轮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为转折点,业界近年长期在讨论的“转型升级”明显升温,成为当前业内热门话题,本届《建筑企业家论坛》的主题即为“转型升级”热度可见一斑。
为应对经济危机减少经营风险,许多大型建筑企业不仅在认真研究,而且已有了很多转型升级的实际行动。
有加大投资房地产力度,有搞多元化,有搞本行业产业链拓展,拓广经营范围的,从民用进入工业,从工业进入铁路、公路,不一而足,也有少量的在扎实改善主业的经营管理(如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我国大型建企盘子已不小,转型升级的决策属于战略级决策,会对企业的发展和命运带来重大影响,需慎之又慎。
据我们的观察,我国大型建企转型升级已出现一些危险现象,值得我们研究重视。
转型升级的认识问题如何理解我国大型建企当前“转型升级”的含义就是一个大问题。
从当前建企企业家的众多观点来看,认识是很发散的:有的认为投资房地产将自己从乙方变成甲方,就意味着转型升级了;有的利用手中不多的资金却大搞多元化投资;有投建材生产的,有投证券的,有投高科技的……。
将主业做强,将粗放经营转型为精细管理,将项目承包经营转型为集约经营,提升落后的管理方式,作为转型升级战略的反而是少数,这应是我们当前行业的严重误区。
这一误区的产生当然有其历史必然的原因,中国建筑业高速发展了近30年,在这高速发展过程中,众多大型建企虽做过大量管理改革,但未能改变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危机丛生的行业生存状态。
正因长期未能找到突破点,就有了更多向行业外突围的想法了,这是我们建筑业的危机,若没有众多的建筑企业家对建筑主业的转型升级进行攻坚战,建筑业的发展将延缓很多。
建筑产业的发展突破已现曙光,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企业局面管理在管理手段上有了根本的解决之道,建筑业全新的发展模式有了全新的管理方法论和管理技术手段支撑,专注于主业的转型升级将开始大有作为,而眼睛向外的“转型升级”并非坦途。
探寻建企信息化成功之路
实现基于BIM的建企核心业务管理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为什么单靠ERP系统不能实现全面核心业务管理?为什么实现三个维度八算对比才能实现全面核心业务管理?为什么BIM是建企实现核心业务管理的关键支撑?信息化如何才能实现核心业务管理由于大型建企近年项目数量和管理地域的高速扩张,管控难度已远超建企的实际能力,企业效益低下。
出现了一个项目亏损41亿的“奇迹”。
导致很多大型国营建企也大量采用了项目承包经营的方式,即以包代管的方式。
建企管控面临二大挑战:一是如何控制项目亏损风险,支撑项目获得最高效益;二是总部如何管控各项目经理代理风险,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
这二点即成本与效益管控能力就是建企核心业务的管理能力。
质量、安全是建企管理底线,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效益的支撑。
建企的管理改进和信息化建设主要都是为应对这二大挑战。
如何才能达到象制造业一样真正的对核心业务全面管控?能短周期(月、季、层)实现三个维度的八算对比(表1),是建企需要实现的能力。
对过程的进程能与项目信息对称,项目上就能精细计划,就能第一时间发现管理漏洞、利润流失敞口。
反之,一些管理问题就不能被及时发现。
3个维度8算(量•单价•合价)WBS(投标)WBS(实施)计算依据数据来源基础数据ERP(1)时间(2)空间(3)工序①中标价●合同、标书●②目标成本●企业定额●③计划成本●施工方案●④实际成本●实际发生●⑤业主确认●业主签证●⑥结算造价●结算审计●⑦收款●财务●⑧支付●财务●表1 三个维度八算对比三个维度八算对比理论解析三个维度,即时间、空间、工序维度。
控制项目成本,检查项目管理问题,必须要有从这三个维度统计分析成本关键要素的能力,光能分析一个时间段的总成本是不够的。
一个项目上月完成500万产值,实际成本400万,总体状况非常良好。
但并不能肯定这个项目管理没有问题,很有可能某个子项工序70万的预算成本,发生了90万的实际成本。
企业成功定律-杨宝明
企业成功定律杨宝明 博士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企业成功是否有规律可循?企业成功是否有模式可复制?笔者认为企业的成功依赖于正确的价格观、正确的战略、良好的执行以及充足的资源。
管理学和经济学一直在为探索企业成功规律忙碌,学界发表的相关理论和专著如山似海。
有提出“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成败”、“价值观决定成败”的理论,也有说“执行决定成败”的观点,更有人抛出“战略占80%、执行占20%”的精确数学公式,反过来的也有之,不一而足,这说明大家一直希望找到一个量化的企业成功定律(数学公式)。
最近在《全球商业思想排行榜》中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就因这方面的研究一举超越迈克尔·波特、菲利普·科特勒、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艾伦·格林斯潘等“大腕”跃居首位,他的新著《企业成功定律》也颇受关注。
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业界普遍认同的量化的数学模型。
成功的建筑业企业家广厦集团主席楼忠福甚至说:“任何经济学家都设计不出广厦的模式,我们只有不断地试验和摸索,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
”.楼主席的观点并没有错误,只是代价太大了。
他不聘请管理咨询,只靠自己摸索,完全陷入一种管理科学虚无主义,也应是十分错误的。
事实上近年广厦集团在发展上遭遇较大的挫折,楼主席重新出山,其实很多问题从管理学专业角度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笔者的两点研究见解是:一是从理论和实证我们一定能找出许多企业成功必须遵守的规律(必要条件),但我们不可能找到让企业一定成功的万能方法(充分条件)。
这说明企业要获得成功,必须要遵守很多规律(必要条件),不能违反,一旦违反企业要么不能成功,要么不能持续。
因此企业家必须清楚做企业哪些事情是必须做好的,哪些底线是不能碰的,哪些行业基本规律是必须遵守的,这样可大大提高我们的成功概率。
二是我们研讨的企业成功定律有较合适的量化数学模型。
但市面上充斥的管理论点过于简单(如战略决定80%、执行决定20%,执行决定成败等),笔者认为比较靠谱的量化数学模型如下图:即企业成功得分应是企业在价值观、战略、执行力和资源四个方面得分的乘积。
建企总部的“税务局”现象-杨宝明
建企总部的“税务局”现象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我国建筑企业规模在快速扩大,而管理能力却未能同比提升,甚至有些企业仅收管理费了事,俨然像个“税务局”,存在巨大的经营风险。
一、现象分析近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建筑业随之腾飞,产生了200余家特级资质企业,经营规模快速扩大,大都达到百亿以上。
但管理上普遍存在做大但未做强的情况,表现在大型建企赢利能力低下,项目管理模式落后,风险控制和抵御能力差。
大型建企对项目的管理一直很弱,有的甚至以挂靠为主,收一个管理费了事,俨然像一个税务局,存在巨大的经营风险。
当前市场上大型建企对项目管控有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职业项目经理,风险和利益归总部,对职业经理设置激励机制。
总部对项目体设全方位的管控,各专业实行清包方式为主,这是最高水平项目管理的模式,也应是中国大型建企长期发展的方向;第二种是对职业项目经理进行经营目标承包制,总部对项目体管得很少。
亏了风险还是归公司,项目经理承担风险金责任外,其他责任不大,权力和利益较大;第三种情况是双包,向低资质小型建企甚至个人双包项目,风险、责任和利益原则上归双包单位,事实上出了问题总包单位并不能脱了干系;第四种情况是挂靠。
人家拿项目用自己牌子交管理费,总部介入项目管理有深有浅,有的纯粹就是税务局了。
总体上国内很大比例的项目体,总部的管控能力较弱,第一种情况的项目比例近年可能不增反减。
以包代管是管理水平低下的体现,建企总部并不能将责任承包给下属机构或分包单位,但利润却留在了项目上。
从30余家上市建企近年的平均利润看1~2%左右,与建企总部承担的巨大的经济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严重不符,与大型建企发展所需的资源需求也严重不符。
另一个情况是建筑业小包工头老板,一个项目搞出20%利润也不足为奇。
这种规模不经济现象是建筑行业独有的,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
二、产生原因建企总部并非不想管得深入一些,让更多的利润从项目体向总部上移,而是现在的管理技术无法实现这一点,仅靠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创新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当前建企信息化的挑战-杨宝明
当前建企信息化的挑战杨宝明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如何避免第一轮特级建企信息化实施后对建筑业信息化的悲观判断是当前全行业信息化厂商和企业共同的重要任务,否则中国建企的转型升级将被迫推迟。
信息化是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但信息化的实施方法正确与否,将大大改变产业进程。
第一轮建企信息化困境已将信息化建设列入战略任务且已做大量投入的建企,由于前期业内缺乏成功经验和特级建企信息化标准不完善所致的误导,国内建企信息化并未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当前已遇到突出的共性困境是:1)核心业务管理难以深入建企信息化建设当前还在外围打转,OA、财务、进度、质量、资金、设备、资料、视频会议等管理系统普遍及成功应用,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显然还未达到当初信息化建设初衷,所建成的信息化系统对建企核心业务即项目的成本管控和风险管控作用有限。
2)信息化为项目部创造价值有限现行信息化建设普遍思维是加强企业总部的管控,包括资金风险管控、成本管控、采购管控等,这与当前建企管理现状相符,因项目数量增加,管理地域扩大,以包代管成为不得已的项目管理方式而普遍存在,风险与问题迭出,管控能力成为信息化的主题。
但是事实证明,建企信息化建设如果不能在管控和支撑二个点上取得平衡,信息化难以成功。
而当前各大建企所上的ERP系统普遍缺乏为项目部业务发展起支撑作用这方面的价值。
3)项目部阻力很大,甚至难以为继由于特级建企第一轮信息化中,绝大部分企业为通过特级资质考评而非为提高管理水平而信息化。
系统部署后,不惜以假数据应对了事,编假数据也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给项目部造成巨大的事务负担。
认真在搞信息化的建企也难以避免此等尴尬,原因在于企业总部虽然提出了对项目部很高的要求,但由于总部和项目部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巨大的利益不平衡(见表1),推进过程遇到项目部极大阻力。
表1 总部、项目部在ERP实施项目中代价和利益很不平衡在代价方面、系统运行过程中,总部由于自动收集到项目部数据,工作量减少,权力增加,总部获得管理好处,没有付出大的代价。
当前建企战略思维六大误区-杨宝明
当前建企战略思维六大误区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目标很重要,否则随波逐流,什么赚钱做什么,反复折腾却长期难以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迟早会碰到“天花板”。
误区之一:没搞清楚什么是战略,导致战略同质化。
当前各大建企公布的战略十分相似,同质化严重:一般都是强调要维持与稳定主业,同时搞多元化,搞房地产。
战略同质化实际效果是这些企业的所谓“战略”就是没有战略。
企业战略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差异化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与众不同。
企业战略要很容易说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让客户找到选择你的理由。
企业想做什么往往不是战略,不做什么很可能就是好的战略,从这个意义讲,战略就是放弃。
战略思维要从客户和市场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
你能做什么不重要,客户将如何选择很重要。
中国大型建企战略趋同导致市场无法选择,从而将陷入更严重的恶性竞争。
一个行业所有的企业战略都差不多,则意味这个行业所有企业都没有什么战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行业的恶性竞争与我国建企战略能力较低是有很大关系的,每家企业因缺乏独特合适的战略,难以建立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陷入苦战。
战略的目的第一是要成为客户的首选,成为领域的第一,而不是赚钱。
成为客户的首选,甚至你价钱高还选你,自然就能赚钱,赚钱一定是战略正确的结果,直奔赚钱的目标往往欲速不达。
当前中国建筑业要成为客户首选一般要成本领先,具有价格竞争力,因目前中国建筑业的品牌战略(差异化战略)还未能打响,其他竞争壁垒也不多,而价格战确是如火如荼了。
什么是战略还可解读为:当行业有很大的苦难时候,你还在认真做,在改善管理等待产业整合机会,这就是有战略。
满天下找暴利机会,想轻松赚钱,不需要什么战略,也不会有好的未来。
很多温洲煤矿老板的案例告诉我们,炒楼赚的钱会在山西煤矿和迪拜消耗掉。
实业企业为赚钱而到处投资,既难实现初衷,对社会价值也不大,除非你是纯粹的投资公司,承担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
建筑业利润长期低下引发的思考
建筑业利润长期低下引发的思考
杨宝明
【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
【年(卷),期】2011(028)008
【摘要】我国建筑业利润长期低下,已成为行业协会和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行业利润长期低下确实严重影响了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同行业内相比,中国特大型建企赢利水平远低于国外大型建企,同时也远低于国内整个行业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建筑业远低于中国工业平均水平,应属利润率最低的第二产业.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杨宝明
【作者单位】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为什么建筑业利润长期低下
2.大学生语文能力低下问题所引发的思考
3.“15.81亿利润”引发的思考——浅析2012年铜铁行业经济效益
4.由国有企业收入、利润管理所引发的思考
5.经济管理专业课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结合的翻转课堂实践引发的几点思考——以企业利润表分析的PPT制作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宝明:BIM用不好一流一定变二流
杨宝明:BIM用不好,一流一定变二流!——评《黄强:BIM不能让二流企业变一流》“BIM不能让二流企业变一流”,这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这种观点的逻辑错误比较低级,用意何在,让人深思。
BIM技术会成为行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很少有人讲会是一个充分条件。
企业的成功需要具备多种条件,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世上应该没有一种工程技术,一定能让一个建筑企业从二流提升到一流。
但现在可以确认,一个建筑企业用不好BIM技术,一定会让一个一流企业变成二流。
在上海,政府政策明确将在2017年全面应用BIM技术,不用BIM技术、用不好BIM技术,公建项目已经是不能参与投标了,自然,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项目也会强制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省市会强制要求。
毫无疑问,BIM技术会成为建筑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于建筑业(工程项目实施)的本质决定,建筑业是产品最大的行业,也是数据量最大的行业,更是数据处理最为复杂最难的行业,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仅依靠人的能力是无法做到精细化管理的,BIM技术是突破工程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关键。
BIM技术将引起产业链分工的较大调整,这是必然的。
这意味着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会在后续的产业变革中产生变化,每个职业人员应注意到这种变化,才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的做法。
BIM技术改变了工程信息处理的方式和信息流动的速度及精度,对工作分工、责任承担就会引起调整,这是极为自然的。
以为什么都不会变,就意味自甘落后。
中国BIM江湖里,专家很多,“砖家”更多,这都不是问题,大家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很正常。
危险的是,如果掌握重要行业资源的重要行业人物没有行业责任感,从一已私利为出发点,滥用影响力,裹胁行业企业往错误方向行进,阻碍行业进步,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就会比较大,值得大家引起高度警惕。
不论你现在如何认为,不可改变的是:BIM会改变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不用好BIM技术、用不好BIM技术,会让一流企业变二流!最多是大小和时间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企赢利能力的三大突破点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建筑业长期利润低迷一直是行业的痛处,关键是中国建筑业市场经济刚刚起步。
在市场环境剧变,价格战渐成主角的市场格局中,有三大突破点可以帮助建筑企业提升赢利能力。
建企赢利能力现状整个建筑业赢利水平低下是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问题了,近年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在2~3%左右,比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的6%低很多,几家上市房建建企2008平均赢利水平为2%左右,在上市企业按行业排序仍是较低的行业。
行业利润水平低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建筑业作为能耗、污染和原材料消耗大户,低利润水平制约了行业发展,技术改进、管理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都会失去投入支撑,导致行业进步缓慢。
原因剖析建筑业长期利润低迷,不是建筑行业的必然,而是发展模式出了问题,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前阶段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引导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化推进已30年,但中国建筑业产品价格计价模式近年才从定额模式向清单模式过渡,这表明中国建筑业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使得中国建筑业与其他行业发展路径有很大不同。
中国建筑招投标竞争已很激烈,但产品价格计价模式还是定额制的话,市场本质就是计划经济。
实施清单计价的项目比例各地还很不一样,很多地区大量项目还在定额投标,特别是各地定额站为保住自己的饭碗,想尽各种招法保留定额模式。
计划经济的定额模式,确保了建企一直以来能轻松赢利,使建企长期缺乏内部能力进化的市场环境,即进化的动力和压力。
建筑业招投标竞争空前激烈,但还远算不上是真正的市场竞争,同资质级别的建企竞争主要还是人际关系、公关能力的竞争,这样降低了市场竞争门槛。
这种状况使中国建筑企业近30年来,自身能力进步并不大,甚至有些倒退,众多大型建企越来越高比例的任务靠双包完成,自营比例越来越低,越来越类似卖牌子收点的税务局机构了,这就是内部管理能力衰退的例证。
产品价格定额计价的计划经济模式和政府设置的竞争规则(如资质审批)使中国建筑业前一阶段的竞争重点在于规模竞争,而不在于内部能力竞争。
内部能力不升反退会使建筑业发展陷入难于良性发展的困境,企业的运作惯性和企业家的思维惯性也易使企业积重难返,建企须尽早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会付出大的代价,因为环境发生了剧变。
市场环境剧变,价格战渐成主角这种低水平竞争状况,使中国建筑业竞争处于较低级的状态,企业没有强大的品牌战略,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也没有强大的内控体系,也即没有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出现坏的市场环境,就只能用残酷价格战了,价格战横行存在于市场不够成熟的初级阶段,市场成熟后价格战影响会小很多。
但不论何时,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成本控制能力(即赢利能力)会成为建企的重要竞争力。
以低价中标为核心的清单计价模式的全面推行和本轮经济危机的全面影响,给中国建筑业的变革带来契机。
促使企业变革的真正实现往往因于残酷的外部市场环境,中国建筑市场也已到了这个时间点上。
价格竞争力将成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谁能以更低成本完成建造一个符合协议要求(质量、工期)的建筑产品,谁就能获得更多订单,也能获得更多利润。
赢利能力三大突破点当前建企赢利能力最有效的突破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品牌战略与专业化战略,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三是大幅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品牌战略与专业化战略不可否认,建筑业的集约度在提升,但综合性总承包企业数量过多(2008年数据:特级资质约280家;2007年数据:一级承包资质约1588家)是价格战惨烈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从中突围,品牌战略可起重大作用。
我国的建筑业生态还远未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资格的总承包企业数量太多,但竞争力强的专业公司并不算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是当前我国建筑业主要特点。
中国建筑业规模巨大,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空间,而现状却是大家为了做大,都往大而全发展,使大量企业之间没有明显的品牌差异。
参与竞争的没有差异化的企业数量一多,价格战在所难免。
服装品牌可以数十倍溢价,苹果电脑可以数倍溢价,格力空调赢利能力远超同行,万科房价远高于同行,都是品牌战略的成果。
现阶段建筑行业对品牌战略研究和应用都还很少。
近年行业内通过品牌战略获得上游客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订单已逐渐增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业进步亮点,如万科、大连万达和复地集团与几家建企的战略合作,都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
上游客户为什么这样选择?看中承包商什么?这就是品牌价值所在了。
获得上游战略合作伙伴订单,减少了大量隐性成本,实质上提高了产品结算价格,订单也可近于协议价格签约,比市场残酷竞争所得单子好较多。
即使面对没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投标竞争,品牌的独特价值完全可以提高企业的中标率和中标价格。
国内建企的品牌战略要着眼于建立差异化,朝着某一领域最佳、第一的目标去努力。
能简单的告知客户我是谁,我是哪方面专家,我是什么领域第一(或领先者)。
做建筑品牌已不是像大多老总想象的仅考虑诚信、质量了,这只是做品牌的底线条件,而不是品牌成功的充分条件。
与同行的品牌差异化可以从专业、地域、技术专长、工程类别、管理特长等很多方面来入手。
工程领域专业众多,每个专业将会产生领域冠军,获得很好的品牌溢价。
有的专业钢构公司已做的很大,效益远比综合性企业好。
基础公司专注于地下工程,隧道股份,金蟑螂装饰、一些安装公司等都是专业化策略的好典型。
地域品牌也可营造强竞争力,在某一地域可以整合出强势地域品牌,上海建工集团近年的表现其实应是地域品牌为主的品牌企业。
建筑企业需要很多地方配套资源,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获得竞争优势是一种可行方案。
技术专长也可以为自己带来独特的品牌价值,有的企业在某一领域大量投入研发,进行技术积累,形成领域技术优势,如超高层、逆作法等大型成套技术,可成为品牌资源,有此类技术难题的工程就较易中标,且拿到较好价格。
有的公司在某些工程类别上形成竞争优势,某类工程的成套技术、施工流程、工艺和管理上的知识积累和资源积累,可形成品牌价值,有的主攻超高建筑,有的主攻住宅(住宅质量和售后服务搞好不是一件易事),有的主攻市政、桥梁,有的主攻工业厂房。
管理上品牌建立,有的通过总承包管理能力建立独特核心竞争力,有的在BOT、BT建设模式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
品牌战略与专业化战略的实施会使企业规模暂时有所牺牲,加强建设企业独特的竞争力,长远来看可能做出更大的规模。
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放弃。
有战略必有放弃,使企业业务更加聚焦,放弃与品牌战略无关的业务。
品牌要集中在一个词中,才会有更强的渗透力,也就会有更强的赢利能力。
品牌建设的核心规律是一个品牌只能代表一个词,一个品牌想代表更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能代表。
宝马代表“驾驶感觉”,奔驰代表“成功人士”,VOLVO代表“安全”,万科代表“中高档住宅专家”,我们的建筑企业大都还不太说得清自己代表什么,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强。
●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效率和管控成本,企业文化、价值观最终决定企业走多远、多高。
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数百年来的统计规律已表明了这一点。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足够证明这一点,一个伟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总有一个伟大的企业理想和价值观。
统计分析表明,诚信、客户价值原则须成为可持续发展企业最基本的两条企业信仰。
近年业内对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讨论不可谓不多,已说明大家都充分意识到了重要性。
如何着手,效果如何,不太好讲。
现在的企业文化建设讨论与实施还大多在浅层次上,远没有触及建企灵魂,诚信、客户价值才是最根本的两点。
过去国有机制下,员工将企业视为一辈子的归宿,凝聚力、向心力还不错,市场环境发展到今天,这一点已不复存在。
当前金钱至上的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冲击可谓巨大,对中国建企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严重的挑战,已经严重影响到内部管理,近年正在大幅筑高内部管控成本。
10多年前,大型国企很多自营项目尚能有很好的赢利,现在已趋于困难,双包才能赢利了。
建企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中,不论是分包还是采购,甚至施工管理、质量管理过程中,进出的资金都很大,对管理人员充满了诱惑。
加上合作单位不断公关进攻,让内部团队成员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把持好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的年轻化,企业凝聚力在下降,使得更难上加难了。
当前国内建筑业潜规则盛行,不参与其中,对企业来说似乎眼前就要面临生存问题。
一个很大的矛盾是当企业在努力按潜规则行事获取业务订单的时候,在通过潜规则获得更高结算时,如何对内部落实合适的价值观(诚信、客户价值),这就是我们建企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的严重困境。
建企上游客户万科正是敢于公开喊出“不行贿”的企业价值观时,内部的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前提,就比较容易推行了。
设想,若业内一家企业敢学万科率先公开亮出类似万科的“不行贿”价值观,完全凭价格竞争力和管理能力去竞争,并真实去做,也完全有可能收到奇效,很可能容易获得更多上游战略合作伙伴。
作为建设单位太喜欢这样的合作伙伴了,也许存在一些风险,但笔者认为值得建企去做。
不论如何,企业提高效益,成功建立一种诚信文化,让年轻基层管理人都认同、都去执行职业化理念和价值观,无疑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大幅提升赢利能力。
●大幅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存在巨大困难的同时,管理信息化无疑是一个较有效的救济措施,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内部管控能力,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堵住很多管理漏洞,提升赢利能力,就是不二选择了。
建筑业的赢利能力提升困难,管理粗放,浪费与漏洞多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量巨大,因建筑业的特殊性(产品不标准、管理团队临时性、作业场地不固定、作业流程不标准、牵涉数据量海量等)致使管理者很难及时准确掌握过程数据,管理只能拍脑袋,实现精细化管理很难。
要提升建筑业生产力水平和实现精细化,出路就只能在信息化上努力,管理模式、机制、流程的改进不会是太大的问题。
也正因建筑业现场生产的特殊性,实施信息化也比其他行业要难很多,但依现在的技术水平,我们持续不断努力与投入完全可以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从中获得很大的价值。
提升赢利能力从精细化管理入手,精细化管理从信息化入手,信息化又从何入手?笔者调查研究近年众多大型建企的信息化经验与教训来看,应从普及算量软件的应用开始入手。
管理信息化首先要解决基础数据来源的问题,而工程项目管理最大难题是海量基础数据获取困难,算量软件创建的BIM是唯一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现已逐步成熟。
当前大型建企的信息化之路正陷入误区,因建设部特级资质信息化标准的颁布,大家言必称ERP,而缺乏基础数据(量、价格、造价动态数据)的ERP只能是空中楼阁。
手工再提供基础数据的ERP,往往无法解决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导致ERP应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