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酸的通性》说课稿

合集下载

酸的通性 说课

酸的通性 说课

<<酸的通性PH>>说课珠玑中学李荣琼2003/3/12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酸的分类和命名;酸的分类。

2.教材分析:在学习常见的酸(盐酸。

稀硫酸)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酸的通性,从而达到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先个别到一般),故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主要内容有2个:(1)酸的分类和命名;(2)酸的通性.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制定以下两方面目标:(1)教学目标:(1)学习酸的分类.命名.了解酸的通性,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过程.(2)了解金属活动顺序的意义并能判断金属与酸是否发生置换反应.(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用金属活动顺序来判断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是本节的难点.二、说教法:通过提问与听写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引导的方法使学生从常见的酸的化学式及讲解酸的分类和命名的方法,使学生明白酸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通过挂图引导学生回忆稀HCl.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并通过练习推导出酸的通性有五条.三、说教学程序与时间安排:(一)、复习提问与引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复习酸的概念及几种常见酸的化学式引入新课(叫一位学生上黑板右侧听写)(二)、讲授新课(约25分钟)1.酸的分类和命名是新内容.教师先讲解酸的分类方法和酸的命名方法,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化学式进行巩固.2. 酸的通性中大部分内容以学过,只有金属活动顺序表.碱性氧化物.中和反应等是新内容,讲授时多侧重于这些内容,并用练习进行巩固。

(三)、课堂小结(约5分钟):目的使学生明白本节所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四)、巩固练习(约10分钟):通过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学生找出本节的重点促进思维和记忆。

本节板书如下:(一)、酸的分类和命名:(二)、酸的通性:1、酸液与指示剂作用.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2、活泼金属十酸→盐十氢气Mg十2HCl=MgCl2十H2↑ Fe十H2SO4=FeSO4十H2↑Zn十H2SO4=ZnSO4十H2↑ 2Al十3H2(SO4)3=Al2(SO4)3十3H2↑条件:(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2)酸:主要是HCl与稀H2SO4等.HNO3氧化性很强,跟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H2而生成H2O.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CuO+H2SO4=CuSO4+H2O Fe2O3+6HCl=2FeCl3+3H2O碱性氧化物:凡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4、盐+酸→新盐+新酸CaCO3+2HCl=CaCl2+H2O+CO2↑(检验CO32-)BaCl2+H2SO4=BaSO4↓+2HCl(检验SO42-)AgNO3+HCl=AgCl↓+HNO3(检验Cl-)5、碱+酸→盐+水NaOH+HCl=NaCl+H2O Cu(OH)2+H2SO4=CuSO4+2H2O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5篇)

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5篇)

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5篇)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精选5篇)其次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

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初中初三化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㈠总体思路: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化学课《酸的通性》教案

化学课《酸的通性》教案

化学课《酸的通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酸的定义、分类及常见酸的物理性质。

2.使学生理解酸的化学性质,并能运用酸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酸与金属氧化物、碱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什么是酸、酸的分类等。

2.提问:大家知道哪些常见的酸?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酸的定义、分类及常见酸的物理性质。

(三)课堂讲解1.讲解酸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金属的反应、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与碱的反应等。

2.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酸的性质。

(四)实验演示1.演示实验:盐酸与铁的反应、硫酸与氧化铜的反应、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实验证明酸具有上述化学性质?(六)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作业,讲解错误。

(七)拓展延伸1.提问:酸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八)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四、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收集有关酸在生活中的应用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重点:酸的化学性质,特别是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的反应。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理解酸的性质,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什么是酸,谁能告诉我酸的定义?生1: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师:非常好!那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酸有哪些呢?生2:有盐酸、硫酸、醋酸等。

师:很好。

那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些酸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和性质呢?(二)自主学习生3:酸可以分为有机酸和无机酸,常见的无机酸有盐酸、硫酸、硝酸等,它们通常是无色液体,有的有刺激性气味。

师:很好,那我们看看酸的化学性质。

初三化学下学期酸的通性教案

初三化学下学期酸的通性教案

课题:酸的通性教课目标1.认识酸的通性,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金属活动性序次的意义并会运用。

3.认识中和反应,认识它在生产,科研中的应用。

要点和难点1.要点:酸的通性和金属活动性序次。

2.难点:金属活动性序次的应用。

教课方法讲练联合教课过程【前言】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出认识酸一般性质的必需性。

导入新课。

【板书】酸的通性pH一、酸的通性【练习】复习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完成表内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其反应规律。

[ 学生总结 ]酸的通性【板书】1.酸的通性(1)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

(2)酸能跟多种开朗金属起反应,平时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5)酸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

【表达】通性是一般规律,带有广泛性。

但规律有必定的合用范围和条件,不可以绝对化,任意套用。

如金属和硝酸、浓硫酸反应就得不到氢气,不发生置换反应。

也不是全部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有哪些规律呢观察以下实验。

[ 演示实验 ](1)实验,铜、银分别置于稀盐酸中观察有无反应发生。

(2) 增补足验:在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同样浓度的稀盐酸 2 mL—3mL,而后向三支试管里同时加入镁、锌、铁三种金属,观察发生的现象,比较它们跟盐酸反应的激烈程度。

指引观察:铜、银不跟盐酸反应。

锌、镁、铁能跟盐酸反应,反应激烈程度各不同样。

结论:金属活动性各不同样。

【板书】2.金属活动性序次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讲解】(1)金属活动性序次的意义。

(2)金属活动性序次的应用。

(与酸反应)(3)记忆金属活动性序次的方法。

(五个一组分段记忆)【板书】3.碱性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4.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酸的通性说课稿

酸的通性说课稿

酸的通性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第八章的第三节,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先认个别的事物然后逐步的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它是基于前面盐酸和硫酸性质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是初中比较系统总结一类物质的性质,具有归纳总结提高的一节课,并且帮助后碱和盐的学习中树立一个常规。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酸分类、命名和酸的通性以及三种离子的鉴定2、能力目标: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过程。

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酸的通性教学难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的培养二、说教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的目标,我采用“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创疑)→实验探究(探疑)→谈论问题(释疑)→演绎推理解决问题(解疑)→创新思维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原来的授课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让诸多教育因素生动自然地产生作用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从酸的结构上的相同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初三化学 酸的通性 pH(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  酸的通性  pH(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酸的通性pH(第一课时)教案课题:初三化学第八章第三节酸的通性 pH(第一课时)开课教师:邹生建一、教学目的1. 学习酸的分类、命名,从电离观点了解酸的通性。

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过程。

2. 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并能初步用它来判断金属能不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

3. 理解中和反应,了解它在生产、科研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四、教学方法演示、讲解、练习相结合。

五、教具投影仪、试管、烧杯、镁条、锌粒、铁丝、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

六、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酸?下列物质哪些属于酸?HClO3、NaHSO4、HCl、KCl、H2SO4、Ca(OH)2、、H2S、NaOH、HNO3、H3PO4。

2.硫酸有那些化学性质?盐酸有那些化学性质?(投影)硫酸的化学性质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酸的性质,现在我们来研究酸的分类、命名和通性。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节酸的通性pH(板书)一、酸的分类(讲解)根据酸的分子里是不是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两类。

(板书)含氧酸酸无氧酸(提问)HClO3、HCl、H2SO4、H2S、HNO3、H3PO4各属于哪类酸?(讲解)根据酸分子电离时所生成的氢离子数,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

(板书)一元酸酸二元酸三元酸(提问)H2S、H3PO4、、H2CO3、HCl、HNO3各是几元酸?(板书)二、酸的命名(讲解)含氧酸一般根据它的分子里氢氧元素以外的另一种元素的名称而命名为“某酸”。

(板书)含氧酸一般命名为“某酸”。

(提问)H2CO3、H3PO4各叫什么?(讲解)无氧酸的命名是在氢字的后面加上另一种元素的名称,叫做“氢某酸”。

(板书)无氧酸命名为“氢某酸”。

(提问)HCl、H2S各叫什么?(小结)(投影)酸的分类和命名(讲解)有一些特殊的例子也会遇到,例如:H2SO3叫亚硫酸,HMnO4叫高锰酸。

九年级化学教案:酸的通性

九年级化学教案:酸的通性

九年级化学教案:酸的通性教学目标:1. 理解酸的概念和酸的通性。

2. 学会使用指示剂来检测酸碱性。

3. 掌握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的反应特点。

4. 能够运用酸的通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的表现和应用。

教学难点: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的反应机理。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指示剂、各种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品、药品等,引出酸的概念。

2. 提问:你们对酸有什么了解?酸有哪些特点?二、酸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酸的定义: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 分析酸的特点:酸味、腐蚀性、与碱中和等。

3. 介绍酸的常见种类:无机酸、有机酸等。

三、酸的通性表现(10分钟)1. 实验演示:用指示剂检测不同酸的酸碱性。

2. 讲解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酸碱指示剂在不同pH值下颜色变化的原因。

3. 分析酸的通性表现: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的反应。

四、酸与金属的反应(10分钟)2. 讲解反应原理:金属与酸反应盐和氢气的原因。

3. 分析反应特点:不同金属与同一种酸反应的差异。

五、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10分钟)1. 实验演示:酸与不同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现象。

2. 讲解反应原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盐和水的原因。

3. 分析反应特点:不同金属氧化物与同一种酸反应的差异。

教学延伸:1. 酸与碱的反应: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2. 酸与盐的反应:讲解酸与盐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酸的概念、酸的通性以及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1. 总结酸的通性表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酸的通性和反应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酸与碱的反应(10分钟)1. 实验演示:酸与碱反应的现象。

2. 讲解反应原理:酸与碱反应水和盐的原因。

《酸的通性》说课稿

《酸的通性》说课稿

《酸的通性》说课稿《酸的通性》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本节内容位于初中《自然科学》(浙教版)第五册第一章第三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大重要的酸:硫酸、盐酸的性质之后,对酸有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归纳酸的性质;在比较不同金属跟酸反应的基础上,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

它既是对前面一部分知识的总结,又对以后学习中和反应、常见无机物之间的关系作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并且这一节的学习方法是从现象研究本质、从个性抽象共性。

以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性质以及研究其它方面的知识都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参照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确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酸的涵义、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②、运用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归纳、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本节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科学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其中,知识目标为主要目标,技能、德育、科学方法等目标渗透于知识目标中来体现。

我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四点:①、教学大纲的要求。

②、教材编写意图。

③、初三学生实际。

④、素质教育的要求。

2、确定重、难点本节内容从知识块来说,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考虑到教材内容的设置、对今后教学的影响及初三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重点为:酸的涵义、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难点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3、课前准备除了正常的备课外,自制投影片四张(具体内容见教学过程),学生课堂分组实验药品:金属Fe、Cu、Mg、Zn、Al、稀H2SO4(两人一组约25组)、砂纸每组一张及必要的实验器材。

4、改进方面①、把本是教师演示的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因为学生经过初二化学实验的学习以及已经做了硫酸、盐酸的化学性质的学生实验,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分组实验,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再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酸的通性

初中化学说课稿酸的通性

初中化学说课稿《酸的通性》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归纳,而且是学生第一次归纳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尔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于培育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归纳出共性并达到熟悉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慢慢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依照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信如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一、了解酸的涵义。

二、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一、使学生慢慢知道从个别到一样的熟悉事物规律的进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二、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义目标:一、使学生初步熟悉一样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冲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一、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那么,在教学中采纳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教学、讨论、归纳、对照等方式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二、通过提问、试探、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腕,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育学生的分析、说明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进程设计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看、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熟悉圆柱,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有效的分散了难点,冲破了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扎实的把握了所学的知识,突出“做数学”那个数学理念。

也使学生在合作中一起进步,体验成功。

教学进程是特殊的熟悉进程,只有让学生踊跃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进程是学生认知进程和情义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进程作如下的设计:㈠整体思路: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转变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映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映→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一、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说课稿怎么写?第一必需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确实是教师备课以后讲课之前(或在讲课以后)把教材、教法、学法、讲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窗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人教版初三化学酸的通性和pH值 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酸的通性和pH值 教案

初三化学酸的通性和pH值一. 本周教学内容:酸的通性和pH值1. 酸的分类和命名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和应用3. PH的意义和用pH试纸测定PH。

二. 重点和难点1. 酸的通性2. 酸的分类和命名3.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和应用三. 教学过程1. 酸的分类和命名(1)酸的分类<1>根据酸的分子里有无氧原子,把酸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2>根据酸分子电离时所能产生的氢离子的个数,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

列表对比如下:(2)酸的命名:含氧酸一般根据它的分子里氢氧两元素以外的另一种元素的名称而命名为“某酸”。

例如,H3PO4叫磷酸。

无氧酸的命名是在氢字的后面加上另一元素的名称,叫做“氢某酸”。

例如,H2S叫做氢硫酸。

2. 酸的特性由于酸溶解于水时,都能电离而生成氢离子,或说酸溶液里都含有氢离子,所以酸溶液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通性。

(1)酸溶液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酸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能使酚酞试液变无色。

(2)酸跟金属反应酸能跟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例如:Fe + 2HCl ==== FeCl2 + H2↑Mg + H2SO4 ==== MgSO4 + H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氢(H)前面的金属能跟酸起置换反应,越前越容易反应,所以前面的金属比后面的金属活泼。

实验室制氢气时,常用金属锌,不用K、Ca、Na、Mg等金属,因它们的活动性太强,反应太剧烈而不易控制;也不用Sn、Pb等金属,因反应太慢而不实用。

(3)酸跟碱性氧化物反应:酸跟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例如:CuO + H2SO4 ==== CuSO4 + H2O(黑色的氧化铜溶解,生成蓝色溶液)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红色的氧化铁溶解,生成棕黄色溶液)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

CuO、Fe2O3、CaO、MgO等都是碱性氧化物。

初中酸的通性教案

初中酸的通性教案

初中酸的通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的定义和通性;2. 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如与金属、碱、盐的反应;3. 能够运用酸的通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酸的定义和通性;2. 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 酸的通性的理解;2. 酸的化学性质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2.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硝酸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引入酸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酸的性质。

二、酸的定义和通性(10分钟)1. 讲解酸的定义: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 讲解酸的通性:酸能与酸碱指示剂、金属、碱、盐等发生化学反应。

三、酸的化学性质(20分钟)1. 酸与金属的反应:以盐酸与铁的反应为例,讲解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2. 酸与碱的反应:以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讲解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 酸与盐的反应:以硝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为例,讲解酸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四、实验演示(15分钟)1. 酸与金属的反应:铁与盐酸反应,观察气体的产生。

2. 酸与碱的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观察溶液的变化。

3. 酸与盐的反应:碳酸钠与硝酸反应,观察气体的产生。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解答疑问。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酸的定义和通性,强调酸的化学性质。

2. 拓展酸的用途:酸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掌握了酸的定义和通性,以及酸的化学性质。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酸与金属、碱、盐的反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深入理解酸的性质。

酸的性质说课

酸的性质说课

出发,了解某种酸的通性和特性。
返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充分运用演示实验的作用。使 学生能自觉地掌握酸的通性。 2.通过比较实验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 的强弱顺序,发动学生自行设计中和反 应实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调动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
返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简介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以及我国酸工业的发展现状和 前景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更加努力地学好化学.培养学生 合作、交流、互动的学习态度。
锌粒
结论:
硫酸可与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前面 的金属反应
反应方程式: H2SO4+Zn=ZnSO4+H2 ↑
返回
往带锈铁钉中滴入稀硫酸溶液
稀硫酸
演示完毕,欲重复动 画,请先按PageUp, 再单击鼠标左键
带锈铁钉
结论:
硫酸可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 盐和水
反应方程式: H2SO4+Fe2O3=Fe2(SO4)3+H2O
进口硫磺3万吨,价值284万美元,比2004 年同期分别增长4.6倍和5.2倍,增势迅猛。 我国硫磺资源有限,生产成本高,污 染严重,而国际上由于从石油和天然气等 工业回收的硫磺不断增加。值得关注的是 硫磺进口大增将带来三大隐忧: 1、大量进口硫磺将导致国内硫磺资 源利用行业依赖性加大,同时易受国际市
返回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感受? 我们了解酸的通性时,也要重视酸的 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某种酸 的性质。 2、除了刚才老师介绍的以外,你们还 知道哪些我国酸工业发展的现状呢?
返回
作业:
• 课堂作业:第165页,第4、5题。 拓展题:实验室制氢气,为什么不用
镁和铁而用锌与稀硫酸制取?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通性 PH》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通性 PH》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通性pH》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酸的概念及酸的通性;2. 掌握pH的概念及酸碱中和反应;3. 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酸的通性;2. 利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进行实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酸的通性及pH的概念;2. 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三、教学难点:1. 酸的通性的理解;2. pH试纸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滴定管、pH试纸、指示剂等;2.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醋、柠檬等,引导学生思考酸的性质,引出酸的通性和pH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酸的通性,包括酸的定义、酸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与碱反应、与盐反应等);讲解pH的概念,包括pH的定义、pH的计算方法、酸碱中和反应。

3. 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酸的通性,如盐酸、硫酸、硝酸等与金属、碱、盐的反应;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

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讲解pH试纸的使用方法,如测定步骤、结果判断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酸的通性和pH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酸的通性和pH概念的理解程度;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评价学生对pH试纸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2. 酸碱度对环境的影响;3. 酸碱滴定的原理及应用。

八、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3. 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九年级化学教案:酸的通性

九年级化学教案:酸的通性

九年级化学教案:酸的通性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的定义和酸的通性;(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如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的反应;(3)能够运用酸的通性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酸的化学性质;(2)通过讨论分析酸的通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节约使用化学试剂的意识;(3)培养关爱环境、关爱生命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的定义和酸的通性;(2)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操作和观察。

2. 教学难点:(1)酸的通性的理解与应用;(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试管架、滴定管、烧杯、试剂瓶等;2. 化学试剂:盐酸、硫酸、硝酸、金属(如铁、锌等)、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锌等)、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盐(如氯化钠、硫酸铜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酸的定义;(2)提问:酸有哪些通性?2. 知识讲解:(1)讲解酸的通性,如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的反应;(2)通过实验现象解释酸的化学性质。

3.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的反应;(2)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3)实验注意事项:安全操作、准确观察。

4. 知识应用:(1)运用酸的通性解释实际问题;(2)进行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酸的通性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酸的定义和酸的通性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方面的能力。

3. 课后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酸的通性的应用和巩固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节酸的通性pH值——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第三节酸的通性pH值——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第三节酸的通性 pH值——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一.知识教学点1.酸的分类、命名。

2.酸的通性。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pH——酸碱度的表示法。

5.碱性氧化物。

6.中和反应的概念。

二.重、难、疑点及其解决办法1.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难点: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3.疑点:(1)金属活动性顺序。

(2)酸碱性与酸碱度。

4.解决办法:(1)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让学生了解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做实验8-19,理解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3)通过学生自学第三节有关pH值的内容和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三.教学过程[导入 ]:复习第二节的内容。

[板书]:一.酸的分类和命名[教师活动]:课前准备一些习题,上课时让学生完成下列习题:[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HCl、HNO3、H2CO3、H2S、H2SO4、H3PO4[教师活动]:通过学生写出上述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可按酸的组成情况抓住共性来考虑怎样分类。

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或者按电离时能生成氢离子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两种方法进行分类。

最后从熟悉的含氧酸和无氧酸的名称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板书]:含氧酸:HNO3、H2CO3、H2SO4、H3PO4(某酸)无氧酸:HCl、H2S、HI、HBr(氢某酸)一元酸:HCl、HNO3、HI、HBr二元酸:H2CO3、H2S、H2SO4三元酸:H3PO4二.酸的通性[教师活动]: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概括出它们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板书]: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水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4.酸+碱=盐+水5.酸+某些盐=新盐+新碱三.金属活动性顺序[演示实验]:做实验8-19,铜、银、锌、镁、铁与稀硫酸反应,由实验现象讨论其实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不同种金属其化学活泼性是不同的,由此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化学《酸的通性》教案一等奖

化学《酸的通性》教案一等奖

化学《酸的通性》教案一等奖化学《酸的通性》教案一等奖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分类方法和命名。

2、了解酸的通性,能熟练书写一些典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顺序表,并能用它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二、科学素养目标:从电离角度了解酸的通性,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过程。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及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

实验与电教:[实验8-19、8-20]投影仪、胶片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叫酸,写出已学过的酸的化学式。

[引入新课]略[讲授新课]一、出示教学目标(投影)二、酸的分类和命名引学生阅读课文P161,相应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酸有几种分类方法?根据是什么?2、酸是如何命名的?3、硫酸和氢硫酸是不是同一种酸?为什么?(由学生代表总结,教师归纳并板书)练习:说出下列各种酸所属类别和名称:HF、HBr、HCl、HClO3、H3BO3三、酸的通性(小组讨论)根据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归纳,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回答后小结(投影)石蕊:变红指示剂─→使│酚酞:不变色酸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 ↓ ↓(提问)酸为什么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请写出HCl、H2SO4、 HNO3的电离方程式,并找出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点。

(小结)酸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阳离子──H+,故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我们称之为酸的通性。

以下由学生阅读,师生共同总结出酸的通性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2、活泼金属+酸→盐+H2(提问)为何要强调活泼二字?是否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学生分组探究)[实验8-19]结论:铜及银跟酸不反应小结:并非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与金属本身的活动性有关。

(投影)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分析K Ca Na Mg Al,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失电子能力强─────→弱活动性强─────→弱(讲解)①金属跟酸反应的条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酸的通性 说课ppt

酸的通性 说课ppt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酸的涵义、酸的化学性质,使学 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 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 括等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 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善于合作、勤 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化学方程式:
HCl + NaOH = NaCl + H2O
实验二 酸与鸡蛋壳(主要成是碳酸钙)的反应
大量气泡 (1)现象:鸡蛋壳表面产生 ,
放在试管口的火柴 火焰熄灭 。
(2)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 + CO2↑
结 酸能与盐反应生成新 论3: 的盐和新的酸
实验三
《酸的通性》
说课人 江东霞
《探索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学情分析
教法设想 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 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 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 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 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 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 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 纳能力。
课堂小结
1、盐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 色 2、盐酸+碱 =盐 + 水 3、盐酸 + 盐 = 新盐 + 新酸 4、盐酸 +金属氧化物= 盐 + 5、盐酸 +金属 = 盐 + 氢气 水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三节酸的通性PH》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三节酸的通性PH》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三节酸的通性 PH 》授课方案(第一课时)第三节酸的通性PH(第一课时)[ 授课目的 ]1.认知目标:酸的分类和命名,从电离的见解认识酸的通性。

认识金属活动性序次并能初步用它来判断金属可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2.技术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想、归纳能力3.感情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 授课重点 ]酸的通性和金属活动性序次的应用。

[ 授课难点 ]酸的通性和金属活动性序次的应用。

[ 授课方法 ]归纳法[ 授课手段 ]投影仪[ 授课程序设计 ][ 板书、讲解、引导看书 ]一、酸的分类和命名含氧酸如:H2SO4 HNO3H2CO3 H3PO4按分子中可否有氧原子无氧酸如:HCl酸一元酸如:HCl,HNO3按分子电离时生成的H+个数二元酸如:H2SO4 H2CO3三元酸如:H3PO4[ 练习 ]指出以下各种酸的名称和种类H 2SiO HF H3BO3 HI HBr[ 引入 ] 我们已经学过几种常有的酸,掌握的酸的一些性质,经过这些学习中能够看到,酸有一些共同的性质,为什么?[ 谈论 ] 由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思虑[ 小结] 酸电离时都产生共同的氢离子,因此性质有共同点,但由于酸根不同样,因此又有不同样点。

[ 设问 ]酸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即通性?[ 小结]1、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变色2、酸能与一些金属反应酸+ 金属= 盐+ 氢气(置换反应)Zn + 2HCl = ZnCl 2+ H2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复分解反应)第 1页(碱性氧化物)2HCl + CuO = CuCl2 + H2O4、酸能与某些盐反应酸 + 盐 = 新酸 + 新盐(复分解反应)5、酸能与碱反应酸+ 碱= 盐+ 水(复分解反应)[ 设问 ]可否所有的酸都能够与所有的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氢气][ 板书 ]酸:稀盐酸或稀硫酸金属:爽朗金属[ 阅读教材 ]金属活动性序次表[ 讲解 ]在金属活动性序次表中(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而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够。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通性 PH》教学设计 (一)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通性 PH》教学设计 (一)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通性 PH》教学设计 (一)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的通性 PH》教学设计 (一) 酸的通性 PH (一)
教学目的
知识;从电离观点使学生了解酸的通性;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学习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一些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学习中和反应,了解它在生产及科研中的应用。

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技能及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本节教学向学生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酸的通性;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的识记和应用。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所任教班级学生已学习过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掌握和电离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上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windows98和IE浏览的使用方法,可以通过相关软件来学习本节知识。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知识点学习水平
网络应用学生利用网络判断
开始
创设问题情境
说明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
网络浏览相关网页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问题总结,提出讨论主题
网络分组协作,发表论述网络引导与启发思维归纳总结,形式结论
网络浏览酸的性质的相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酸的通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
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2、以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是从外现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理性认识。

因此,在设计中要体现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便使学生感到学得自然、学得轻松。

本课总体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体现了认识规律(即:现象→规律→本质)。

同时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的思想(即:实践→理论→实践)。

3、以整体的连贯性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为了能使整堂课一气呵成,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体系。

首先,将教材中酸的涵义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后,目的是使学习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又使教学内容顺利落实。

不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有效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不时接受知识;其次,特意在环节⑺中设计了不能发生的酸和金属的反应,以此顺理成章地将学生思维迁移至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