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华工出洋程序考

合集下载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求一切政治”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求一切政治”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求一切政治”作者:黄艾禾来源:《党员文摘》2009年第12期百年前,被西方列强打得一败涂地的中国,曾经派出过一个空前规格的政府代表团,赴西方考察政治,诚心取经,一路受到西方各国高规格接待。

这在晚清中国的国际形象普遍不好的情况下,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

史无前例的出洋团1905年12月19日,上海吴淞口,清朝钦差大臣戴鸿慈和端方率领的政府出洋考察团登上了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的巨型邮轮“西伯利亚”号,下午二时,邮轮拉响汽笛,缓缓启航,驶向日本。

约一个月后,中国政府出洋考察团的另一路由载泽、尚其亨、李盛铎率领,登上法国轮船公司的“克利刀连”号,也驶往了日本。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政府出访团。

五大臣中的头一名是载泽。

载泽是康熙的第六代重孙,出生第二年就被封为镇国公。

他也是五大臣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出洋时尚未满30岁。

1905年,义和团的庚子之乱刚刚过去。

而在中国土地上刚刚结束的,是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立宪的日本胜出,专制的俄国落败。

这给当时中国朝野上下带来的,又是一种立宪改革的刺激。

社会上的报章杂志吵得热火朝天,连袁世凯、张之洞等重臣也加入进来,联名电奏要求立宪。

这就是清廷最终下决心派要员“考求一切政治”的背景。

清朝将派大员出洋考察政治这件事,引起外国人热议。

德国著名汉学鼻祖福郎克在《科隆日报》上写道:“他们此次出洋是为了学习日本、美国和重要的欧洲国家的宪法、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特别是有着极大的可能,将西方的宪法、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结合中国的情况移植到中国去。

”而《泰晤士报》上的文章更加热情:“人民正奔走呼号要求改革,而改革是一定会到来的……今天的北京已经不是几年前你所知道的北京了。

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

”华夷间的彼此打量五大臣临出发前,清廷在庆王府宴请各国使臣,让五大臣也一起赴宴。

戴鸿慈在日记中记载说,这次宴会“酒馔并用中西”,席间还以军乐伴奏,一派风气相当开化的景象。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求一切政治”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求一切政治”

船 要 十 天 , 从 夏 威 夷 再 到 美 国 本
土 , 船 又 是 八 天 虽然 王 公 大 臣 坐
们 都 有 人 侍 候 , 到 了海 上 . 晕 但 该
约 一 个 月 后 . 国政 府 出 洋 考 中
察 团 的 男 一路 由载 泽 、 尚 其 亨 、 李 盛 铎 率领 , 登上 未 国轮 船 公 司 的 “ 利 刀 连 ” , 驶 在 了 日本 克 号 也 这是 一 个非 同寻 常 的政 府 出
华 夷 阍 的彼 此 打 量
五 大 臣 临 出发 前 . 廷 在 庆 王 颇 有 消 息 说 中 国 人 的 仇 外 情 绪 严 清
法 、 治制 度 和 经 济 体 系 结 合 中 国 政 船 一 样 晕 船 , 来 想 在 船 上 开 会 研 本 的 情 况 移 植 到 中 国 去 、” 而 《 晤 士 报 》 的 文 章 更 加 泰 上 热 情 :人 民正 奔 走 呼 号 要 求 改 革 . “
究 考 察 方 法 , 都 哥 不 成 会 到 了 美 国 , 国 考 察 团 昕 到 之 中 处 , 国 民 众 无 不 倾 城 告 , 巷 美 相 空
满3 0岁 . .
1 0 年 ,义 和 团 的 庚 子 之 乱 9 , 鸿 五 戴 慈和 端 方 去 见英 国外 交部 负责 东
方 事 务 的 副部 长 。 对 方 问 道 . 近 最
刚 刚 过 去 而 在 中国 土 地 上 刚 刚结 束 的 , 是 争 夺 中 国 东 北 的 日饿 战
国太 平 洋 由 船 司 的 巨 型 由 轮 “ 5 J = 西 『 利 亚 ” . 午 二 时 . 轮 拉 响 汽 自 号 下 邮 笛 , 缓 宕航 . 向 日 本 缓 驶 习 日本 、 国 和 重 要 的 欧 洲 国 家 的 美 宪 法 、 治 制 度 和 经 济 体 系 . 别 政 特 是 有 着 极 大 的 可 能 , 将 西 方 的 宪 要 两 天 ,从 日本 到 美 国 夏 威 夷 , 坐

晚清北海口岸华工出洋问题初探

晚清北海口岸华工出洋问题初探

作者: 林受千
出版物刊名: 八桂侨刊
页码: 16-18页
主题词: 森宝;苏门答腊;光绪十三年;光绪十七年;西方殖民者;威洛;邦加;上海海关;国内方面;
欠收
摘要:<正> 从1887年(光绪十三年)德商在北海建“森宝楼”代理招募华工出洋业务开始,又一部悲惨的出洋华工史在北海口岸揭开了序幕。

据有关史料记载,北海口岸从1886年7月开始,有外轮专载本口出洋华工,“当时有数批华工被雇用去印尼的日里种植烟草”。

1890年8月18日有1300人乘德籍轮船“威洛时”号前往苏门答腊。

1891(光绪十七年)从北海口岸。

华工出洋论文:华工出洋合法化出国程序

华工出洋论文:华工出洋合法化出国程序

华工出洋论文:华工出洋合法化出国程序【中文摘要】华工出洋,自古有之。

虽然从明朝开始,政府就推行“海禁”,但仍禁而不绝,因当时出洋人数极少,统治者对此也疏于查验。

真正大规模的华工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诸国用坚船利炮为自己打开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在沿海大肆掠卖华工。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以失败告终后,国势更加颓败,被迫同意以约法的形式将华工出洋程序合法化,并将外国人招工的范围从广州一处扩大到各个通商口岸,并出台了相关的招工章程,华工出洋的程序也因之进一步完善。

进入20世纪,清政府颁布了正规的护照章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负责华工出洋的机构组成、职能以及严格的稽查程序,使华工出洋的程序最终确立。

华工出洋合法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放任自流到后来招工章程的制定,再到后来护照的出现,每一步都很艰难。

弱国无外交,在清政府国势日益颓败、而西方诸国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要想仍像“天朝上国”时那样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清朝各级政府及官员在当时情况下通过努力交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拟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把华工出洋这一现象放在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把它作为中外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来看待,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从中国纯内政的角度来看待它。

以中外之间的交涉为主线,通过分析清朝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外国政府、驻华领事和公使等在不同的时期对华工出洋这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来展示华工在不同时期出洋的经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华工出洋的程序和情形逐一描述,从而厘清华工出洋从无序逐渐走向合法化的过程。

【英文摘要】Chinese labors had been going oversea ever since ancient times .Due to a small population , they were not severely inspected by successive governments since the policy “Going oversea is forbidden”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Chinese labors had gone oversea on large scale since the first Opium War during which west powers broke open a door of labor supply for their own interest .With a deteriorating national power after the Second Opium War ,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obliged to recognize it legal for westerners to recruit labors in China in an official form of treaties .Since then , the process of legalization of Chinese labors going oversea was gradually legalized and standardized . Based on the attitude and relevant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towards Chinese labors going oversea .The process of legalization is a very long process , from initial unwinding the formulation of hire articles to later , then later passport ,the emergence of every move is so difficult . At that time , weak Qing government without diplomacy , but western states become strong and strong Propelled b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if Qing government want to still as “the middle kingdom “as its interests is impossible . But some entitiesand officials of Qing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through hard bargaining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 it is really valuable for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titudes towards overseas labor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re policy, from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study this phenomenon and take it 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when deal with foreign affairs rather than simply just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pure Chinese policy. This paper take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as the main line , through the analyses attitud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foreign governments, foreign consular and minister in different periods , etc , to display different policy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south China clarifying the gradual processes from chaos to legalization .【关键词】华工出洋合法化出国程序【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晚清华侨政策研究

晚清华侨政策研究

晚清华侨政策研究引言晚清华侨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讨晚清华侨政策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深入了解晚清华侨政策的演进和变革,以期为未来的华侨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华侨政策概述华侨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针对本国公民在海外居住、工作、投资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

华侨政策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其制定与实施受制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

在晚清时期,华侨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晚清华侨政策发展历程晚清华侨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0年-1860年,这一时期华侨政策主要表现为清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和接纳。

第二阶段是1860年-1911年,这一时期清政府开始重视华侨的经济价值,并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第三阶段是1911年-1949年,这一时期华侨政策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对华侨的国籍认定和政治认同等问题。

晚清华侨政策现状当前,晚清华侨政策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华侨政策的制定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某些政策难以落地实施。

其次,政策针对的华侨群体不断扩大,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却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

此外,政策制定缺乏长远规划,导致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合,更好地发挥效益。

其次,深入了解华侨群体的变化,制定更加贴合实际需要的政策。

最后,加强政策的长期规划,确保政策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晚清华侨政策的前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华侨政策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晚清华侨政策前景的几点预测:1、华侨政策将更加华侨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感。

未来,政府将更加注重保护华侨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华侨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2、华侨政策将更加注重吸引和培养华侨的人才资源。

政府将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华侨回国发展,同时加强对华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

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

龙源期刊网
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
作者: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1期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

这是由外国人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

第二次是1887年的海外游历使。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

第三次是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

这相隔各二十年左右的三次晚清官员集体出洋,可以看到他们走向世界的发展轨迹:从在洋人带领下走出国门,到中国人独立周游世界;从选拔中下级官员海外游历,到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从泛泛调查异国风情,到重点考察外国政治;从回国后默默无闻几乎被历史遗忘,到推动立宪国策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晚清中国官员在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艰难历程中一步一步地前进,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登上世界外交舞台。

但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的衰败和腐朽,终究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私立世龙中学高二6月测试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私立世龙中学高二6月测试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私立世龙中学高二6月测试历史试题1. 战国时期的墨子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但其思想并没有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认可,其影响力日渐衰微,走向边缘。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墨家思想()A.局限于诸侯争霸的需要B.缺乏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C.未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D.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2. 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

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

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

该现象表明()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B.东学西渐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活力C.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D.中国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大大增加3. 亚述御道是专供官方使用的道路。

公元前1000年,萨尔贡的继任者辛纳赫里布让工匠制作石碑并将其彼此相对地立于道路两旁,上面写道:“无论任何时候,当住在此地的人拆掉旧房建造新居时,如果他的房基骎犯了御道,他就要被挂在自己房子的木桩上。

”此举有利于()A.提高居民房屋建造水平B.强化民众对成文法律的认同C.维护国内公共统治秩序D.赋予帝国御道全新社会功能4. 西欧中世纪产生了以《列那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市民关心的社会问题,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与聪敏,抨击贵族与教会阶层的丑恶和愚蠢。

这反映出()A.市民文学走向繁荣B.英雄传奇备受颂扬C.商品经济获得发展D.教权王权矛盾激化5. 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同时不同文化之间又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下列能体现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是()A.①B.②C.③D.④6. 考古人员在我国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和金银制品,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

该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

连城一中2023—2024学年上期高三暑期上课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48分)1.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

在这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

据《史记》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这一变化A.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 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广泛 D.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亲政后,边疆治理由“消极无为”转向“王者无外”,强调“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王者的终极目标是大一统,而不是区分夷夏,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逐渐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

这一转变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郡国并行体制的彻底终结C.摒弃了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 D.符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3.中国古代石窟寺院盛行于5—8世纪的北魏至隋唐时期,寺院多依山崖开凿,窟前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的建筑,窟内雕刻或泥塑造像(如图1敦煌莫高窟泥塑造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

当时石窟寺院盛行主要由于图1A.佛教兴盛和传播 B.外来文化占主流C.艺术审美力提高 D.雕塑技术的突破4.在记录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文献中,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甚至“蕃商”成为了专有名词。

这反映出宋代A.城市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C.藩镇割据问题依然严重 D.抑商政策发生重大的调整5.1601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

利玛窦此举说明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 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 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6. 鸦片战争后,浙江南浔“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

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沂南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沂南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这些主张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2.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

)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这反映出他们A.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B.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C.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D.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3.《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

《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

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

这一变化可以看出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C.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D.官修史书缺乏固定体例4.东汉末年为了对抗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坞堡”。

坞堡是豪强地主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而形成的武装组织,且耕且战,自保自存。

这一组织()A.是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B.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素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5.用太宗李世民在其所著《帝范・崇文》中有如下记述:“当乎之际,则轻甲胃而重诗书,是知文或一途,合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据此可知,唐太宗A.认为治国应该因势而异B.推崇科举制度C.主张提升官员文化素养D.倡导儒学复兴6.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

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A.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B.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D.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7.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

晚清官员怎样出国?

晚清官员怎样出国?

晚清官员怎样出国?作者:刘玉琪来源:《百科知识》2014年第24期晚清时期,为了解世界形势,清政府计划选派官员出洋游历,并且制定了《出洋游历章程》作为管理办法。

现在就让我们透过这一“章程”来看看,晚清官员是如何出国的吧。

符合什么条件的官员才可以获得出国机会呢?总理衙门在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指出,“翰詹部属中,如实有制器、通算、测地、知兵之选,坚朴耐劳、志节超迈,可备出洋游历者”。

通俗来讲,具备出国游历条件的人首先是了解一定西学的技术型人才,同时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强的意志。

为什么要强调吃苦耐劳呢?因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远赴西洋需要长时间乘坐轮船,同时因为东西方环境的差异太大,加之中国人浓厚的乡土情结,很多人都将出国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有的官员甚至认为出使异国与发配边疆无异。

符合条件的官员也不一定能够出国,只是先获得了推荐资格。

各部的长官将符合条件的人推荐上去,被推荐的官员还要参加考试。

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到西方去开阔眼界,另一方面也是受出国名额所限。

由于经费紧张,清政府规定一次派遣出国人数为10~12人,不能超额。

考试由总理衙门主持。

1887年6月12日~13日,北京总理衙门所属的同文馆内,举行了两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选拔出国游历官员的考试。

与传统的科举考试科目不同,这次考试既不考八股诗文,也不考四书五经,而是考关于边防、史地、外交、洋务的策论。

也就是说,出国游历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实际才干,不能只是满口“子曰诗云”的老夫子。

据参加应试的傅云龙记载,第一天的考试题目是“海防边防论”与“通商口岸记”;第二天的考试题目则是“铁道论”和“记明代以来与西洋各国交涉大略”。

从考题上也能看出这次考试确实与众不同。

考试由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等亲自出题、阅卷。

曾纪泽在日记中记载,他先到总理衙门,“将所拟之题付印字房摆印”,然后与总署大臣沈秉成、续昌同往同文馆厅,“试吏、户、礼三部保送之游历之员”。

五大臣出洋简介 事件的过程及背景是什么样的

五大臣出洋简介 事件的过程及背景是什么样的

五大臣出洋简介事件的过程及背景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背景20世纪初,经过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王朝内外交困,统治摇摇欲坠。

1901年1月,慈禧太后被迫宣布要“取外国之长”以“补中国之短”,实行变法新政。

同年,张之洞、刘坤一联名所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也明确提出“拟请敕派王公大臣”分赴各国游历。

其理由是,“亲贵归国,所任皆重要职事,所识皆在朝之达官,故其传述启发,尤为得力”。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以后,逐渐出现官员出洋游历尤其是赴日本考察的热潮,对推动清末新政的进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由于日俄战争和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要求立宪的舆论日益高涨,驻外公使和地方督抚也纷纷奏请仿效日本及欧美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清廷决定派王公大臣出洋,深入考察欧美及日本等国政治,归国报告后再做决策,于是就有了1905—1906年的五大臣出洋。

过程选派人员清廷所派考察政治出使大臣的人选几经变动,最初曾想派贝子载振、军机大臣荣庆、户部尚书张百熙和湖南巡抚端方,后因荣庆、张百熙不愿去,改为军机大臣瞿鸿禨与户部侍郎戴鸿慈。

以后又因载振、瞿鸿禨公务在身,不能出洋,改派镇国公载泽、军机大臣徐世昌,不久又追加商部右丞绍英。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9月24日,正值使团在北京正阳门车站上车准备出发时,遭革命党人吴樾炸弹袭击。

绍英等受伤,徐世昌兼任巡警部尚书也走不了,又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李盛铎。

因此,最后真正出洋的五大臣是载泽、戴鸿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铎,全部是高级别的一二品大员。

镇国公载泽,姓爱新觉罗,满洲正黄旗人,是嘉庆皇帝第五子惠亲王之孙,其妻与光绪皇后隆裕是姐妹,属近支王公,宗室贵胄,故出洋后常被外国报纸称为“亲王殿下”。

他是深得慈禧太后宠信的满族亲贵,出洋前任盛京守陵大臣,回国后不久就升任御前大臣、度支部尚书。

户部侍郎戴鸿慈与湖南巡抚端方都曾在慈禧西逃时护驾有功,获慈禧赏识,刚出洋就分别被升为礼部尚书和闽浙总督,回国后端方更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一位清末官员的出洋考察记

一位清末官员的出洋考察记

一位清末官员的出洋考察记清朝末期,朝廷内忧外患不断。

面对日益加深的统治危机,一部分开明的士大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以抵御外敌。

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清政府陆续选派官员出洋考察学习。

“学霸”才能出洋游历清末洋务运动之际,“开眼看世界”渐成风气。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奉旨选拔出洋游历官,举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次选拔出国游历官员的考试,考题出自《海防边防论》《通商口岸记》《铁道论》和《记中国自明代以来与西洋交涉大略》。

乍一看,考试范围还真不小,没划重点就顺利通过考试的12位“学霸”将去往日本、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六国考察。

时任兵部郎中的傅云龙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取了出洋游历大臣。

外国游历业精于勤出国考察前,傅云龙在天津参观了炮台、武备学堂和机器局,又到上海会见了日本和美国的领事,还访问了矿物局、文报局、缫丝局,大量收集有关巴西的图文资料。

看得出他很珍惜这次考察机会,只有做好“攻略”才能事半功倍!他还定下三条出访原则:不拾人唾馀,不拘己之成见,不旷日因循。

坚持亲自考察求证,不抄袭他人见解,放下成见敞开胸怀,绝不耗时守旧,以全新的眼光和态度观察当今世界之变。

傅云龙每至一国,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奔波于各地之间,交往各界人士,参观工厂、学校、机关,收集地理、历史、风俗、物产、考工、兵制、政事等资料,勘察并绘制地图和表格,编制《游历日本图经》《游历英属加纳大图经》《游历秘鲁图经》《游历古巴图经》《游历巴西图经》及详细游记等共达101卷,是12名游历使中最为勤快的一位。

游历图经中的大量内容选用图表方式呈现,数字具体、统计精细、条理清楚,相比以往笼统描述外国地理风俗之作,称得上是游记界的“一股清流”,打开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眼界,也带回了西方国家先进的理念和技艺,影响深远。

学以致用军工救国傅云龙回国后将所著图经呈交清廷,得到褒奖,派往北洋大臣麾下任职,历任北洋机器局会办、海军衙门总帮办、会办天津海运。

专题06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分层练)(原卷版)

专题06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分层练)(原卷版)

专题06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命题点0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命题点0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3·湖北高考·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

”该现象反映(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2.(2023·高考全国乙卷·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这反映出(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3.(2023·全国甲卷·30)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

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

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4.(2022·天津高考·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

江苏省苏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江苏省苏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测试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据考古,在河南、辽宁、内蒙古、江浙、安徽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各种龙形象的文化遗存。

闻一多认为,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形成的,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图腾。

龙的形象反映了()A. 华夏文明发展壮大的历程B. 同源共祖民族交融的趋势C.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 中华远古文化的多姿多彩2. 《史记》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时,基本以《国语·郑语》为其叙事依据,但并未采信《国语》中褒姒是祸害周室、流毒三代的“龙漦妖子”的说法,也未采纳《诗经》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评论,反而认为西周灭亡主要是周幽王的责任。

司马迁的这一看法反映了()A. 汉代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B. 历史认识与现实的有机联系C. 开放包容的大一统时代气象D.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治史精神3. 熙宁七年(1073),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

这项措施()A. 稳定了首都物价水平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 加强了国家商业管控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4. 1724年,云南巡抚杨名时在回复雍正帝关于社仓密谕奏折中称:“滇省不通舟车,粟难远运,尤宜随处广为储蓄,令民食有资。

向来各府州县,虽设有常平仓以平谷价备赈恤,然求于民间,缓急有济,允宜兼行社仓之法”。

云南行“社仓之法”有利于()A. 加强边疆治理B. 增加财政收入C. 强化中央集权D. 防止地方割据5. 如表描述了古代中国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文书的演变过程。

这一变化()A. 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 体现了文书行政管理的严密C. 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D. 反映了官僚政治的日益成熟 6.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虽与英、法等国一起行动,但却一直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并曾正式致函清廷,表示愿意“调停”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冲突。

华南理工大学《近代史》考试真题6

华南理工大学《近代史》考试真题6

华工近代史历年答案6-6试题六、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在答题卷中相应位置的O 涂黑。

)1.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是(C ) A.振兴实业 B.政体变革 C.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 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条约是(C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3. 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BA.郑观应B.林则徐C.魏源 4.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兵工厂是( CA.金陵机器局 C.江南制造总局 5.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的事件,史称A.戊戌变法B.公车上书C.戊戌政变D.勤王运动 6.对“民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A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C.平均地权、核定地价D.实行君主立宪7.1912年8月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了( A )A.国民党B.中华革命党C.进步党D.中国青年党 8.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 C ) A.封建地租 B.民族资本 C.官僚资本 D.发行外债9.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其主要创立 者是(B )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董必武10. 在北伐战争中赢得“铁军”称号的是( A )A.叶挺独立团B.中央独立师C.八路军115师D.新编第1军1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C ),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 的序幕。

A.皇姑屯事件B.万宝山事件C.九一八事变D.卢沟桥事变 12.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的文 献是(A )D.改革教育制度D.《辛丑条约》D.严复B.福州船政局D.天津机器局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B.《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C.《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D.《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3.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 时间是(B ) A.1946 年 6 底年4月14. 1 9 4 9年6月3 0日,毛泽东发表(A.《论联合政府》C.《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5.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A.继续实行土地制度改革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6. 下列属于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取得的历史成就是( A )A.完成社会主义改造B.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C.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D.培养了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 二、多项选择题(17-24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清朝的海外移民从华工到华侨

清朝的海外移民从华工到华侨

清朝的海外移民从华工到华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推进,许多中国人开始移民到海外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他们既是劳动者,也是商人,被称为华工和华侨。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海外移民历程,从华工到华侨的转变。

一、华工的形成清朝晚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等的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内社会动荡不安。

不少中国人因为贫困和政治乱局而积极寻求机会出国谋生。

最早的华工主要是从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前往东南亚和美国。

他们往往以劳动力身份前往,为欧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农耕劳动等提供廉价劳动力。

华工在海外遭受了很多苦难和歧视,他们被奴役,工作条件恶劣,收入微薄。

他们的生活艰辛,但仍然努力工作,希望通过辛勤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华工的经验与收获华工在海外的生活经验丰富多样。

一方面,他们学到了新的技术和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比如,一些华工在美国学习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回了中国,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华工在海外深受社会不公平和歧视的压迫,这激发了他们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为日后的反抗运动埋下了种子。

华工们通过回国后传授在海外学到的技术和知识,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们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做出了贡献。

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国内的革命运动,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奋斗。

三、华侨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华工逐渐在海外积累了财富,并成为了富有的商人。

他们开始投资于各种行业,包括矿业、种植业、制造业等。

这些华工不再仅仅是劳动者,也开始扮演起了商人的角色。

这些成功的华工逐渐形成了一个富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被称为华侨。

华侨在海外发展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人争取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他们成立了华人社团和商会,为海外华人提供相互扶持和帮助。

四、华侨的影响与贡献华侨在海外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通过资金的回流和技术的传播,带回了现代化的观念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五大臣出洋考察名词解释

五大臣出洋考察名词解释

五大臣出洋考察名词解释五大臣出洋考察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公元1905年3月),清政府特派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头等专使大臣,带领总理衙门大臣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文祥及御前大臣、参政王文韶等官员,率大小官员150余人出使日本,主要目的是考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府此行除了与日本朝野官员进行正式接触外,还希望了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的施政情况。

“五大臣”名单:李鸿章为首席代表,其他四大臣依次为文祥、庆亲王奕劻、翁同龢和王文韶。

后人称这次出使为“五大臣出洋”。

李鸿章提议各国所派专使,都应该得到清廷批准。

“五大臣”去日本是李鸿章等人计划好的。

他们在临行之前,已把代表团的全部成员名单向慈禧太后禀报,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没有获得任何指示。

他们一行共120多人,分乘数艘轮船,从天津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于6月11日抵达日本横滨。

留学生“游学”随员:即参赞、参谋,亦可译作随员,其职能是为国家派遣使节或出国办事时,随行担任翻译及其他工作。

“五大臣”考察回来后对考察情况颇不满意,认为考察的收获太少,于是就请求慈禧太后命令庆亲王、李鸿章、荣禄、袁世凯和孙宝琦等出洋,扩大考察范围。

由于事情紧急,慈禧太后当即准奏。

五大臣出洋考察,给外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国政府在谈判中一再让步,“五大臣”也尽量迁就美方。

结果虽然最后达成了某些协定,但日本人认为是做了些小事,而且美国方面也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条件,实际上是吃了亏。

因此,他们对“五大臣”的到来大加赞扬,说:“若能保持中立,凡所要求,我政府尽可作出让步;如果采取强硬态度,我政府断难答应。

”这次考察虽然只停留了短短的半个多月时间,但五大臣给人的印象却是“兢兢业业,孜孜不倦”。

日本人由衷地承认:“虽然我们在实业上很落后,但在官吏方面却比我们先进。

”“五大臣”的风度举止,言谈话语,受到日本各界的欢迎,有些人甚至以成为“五大臣的随从”为荣。

他们“五大臣”也对日本方面作了一番周密调查。

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 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八大文化区,其内部基本上都表现为以历史学上的部族血缘集团为单位、考古学上的区系类型文化为特征的各支文化的独立发展。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明显B.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C.阶级阶层分化日益显著D.具备了国家早期形态2. 在先秦儒学的理论中“天子”的内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发展到每个人皆是天之所子,天不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

这反映出先秦儒学()A.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发展了西周的礼乐制度C.带有浓厚宗教神权色彩D.蕴含着一定的民主精神3. 魏晋时期户籍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由秦汉的编户齐民制演变为职役身分制。

统治者将治下编户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他们与普通民户一起,按照身份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

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田庄经济的发展致使纳税人口锐减B.江南开发和社会分工的扩大C.造纸术的改进推动户籍统计的进步D.强化集权和社会控制的需要4. 唐代私人占山植茶相当普遍,如“九陇人张守珪,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者杂处园中”。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唐代()A.雇佣关系日益普遍化B.男女社会地位平等C.民营手工业规模较大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A.天下为公B.家国情怀C.厚德载物D.自强不息6. 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商人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南亚和波斯湾等地,海上丝绸之路随之愈加发达。

据此可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抑商政策的废止B.南方社会秩序安定C.政府的鼓励推动D.航海造船技术进步7. 康熙五年,清代官方颁布的历法虽然还参用西法,但已经“于历面去‘钦奉上传依西洋新法’字样”。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模拟测试试卷历史2024.5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由此可以推断,北京人()A.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技术B.已经学会使用火C.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D.会制作各类工具2.有学者认为:商鞅虽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该观点说明了商鞅变法()A.实施的背景B.失败的原因C.内容的全面D.深远的影响3.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

当时经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丝织品、漆器、铁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

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石榴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也传入中国。

这说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示意图①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②促进了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③有利于我国大一统局面形成④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的联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前期政治开明,民族关系和睦B.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C.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D.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新疆的有效管辖5.以下是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894年1905年1907年1912年1月成立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筹划领导广西起义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A.洋务运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戊戌变法启蒙民众思想C.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D.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6.下图是1919年发表在《新申报》上的漫画《长蛇猛兽动起来冲破和平正义塔》。

漫画中是一座即将倾倒的塔,塔身自上而下写着“公道”“和平”“正义”“平等”字样。

塔的旁边立有一碑,上面写着“凡尔赛和会”。

漫画作者意在()A.颂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B.讽刺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C.揭露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D.说明二战结束后联合国作用不断增强7.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中第一条内容是: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 敏
( 潭 大 学 哲 学 与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湖 南 湘潭 湘 4 0 ) 115 1

要 :华工出洋 ,自古有之。虽然从 明朝开始 ,政府就推行 “ 海禁” ,但仍禁而不绝 。但因其数量极
少 ,政府对此也疏于查验。真正大规模的华工 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西方诸 国用坚船利炮为 自己打开 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第 二次鸦片战争后 ,国势更加颓败 ,清政府被迫以约法的形式正式将外国人招工出洋 合法化 ,华 工出洋的程序得以进一步完善。该文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 ,对各
取后 一办法 ,一般 皆出于 自愿 ,当时还未见 以拐
二 、第二次鸦 片战争 之前的华工 出洋
这一时期的华工出洋 由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决定 。从 国内 因素看 ,第一 次鸦 片战争之后 ,英
国强 迫清政府 开放 广州 、福州 、厦 门 、宁波 、上
贩华工谋利的事例。其二是以契约华工的方式出 洋 ,以 这种 方 式 出洋 的人 在 当时 占多 数 。1 8 76
态。
发结伙出海,公推一名 “ 客头” ,垫付船资伙 食 ,到海外以劳动所得偿还欠债,立有 “ 公凭” 为据。这种 “ 公凭”实质上是押身抵债的集体契 约 。另 一种是个 体农 民 ,把 自己质押给船 户 ,到 海外找 到亲友或雇 主 ,垫付 所欠船 资等 费 ,约定 以劳 动偿还 。 18 64年开 放海 禁 ,涌赴 噶罗 巴 ( 今 雅加达 ,当时泛指爪哇岛) 蔗园谋生的华工多采
自出海贸易 及迁 移海 岛居住 耕 种者 ,以通 贼 罪 沦 斩 ” ,“ 国人 在 蕃托 故 不 归 ,复 偷 漏 私 回者 , 凡

府 王文苑 等 一伙 官员俱 被朝廷 革 职 】 。 虽然 制 定 了种 种严 厉 的政策 ,但是 这些措 施 并 未能完 全禁 绝华 人 出洋 。这时候 的华 工 出洋有
人, 以海 客 、私贩 、海 盗 、浪 人及奴 隶居 多 ” 。 …
明清 政府 不仅 严禁人 民出洋 ,同时 也禁止 外 国人 在华 私买 或诱 拐 中国人 。明万历 年 问就 明确 规定 , “ 凡新 旧 、夷 商不 许收 买庸人 子女 ,倘 有
故 违 举 觉 而 占怯 者 不 法 者 ,按 名 究 追 ,仍 治 以
夷沿 海村 镇为废 墟 。 与此 同 时 ,为 了防 止 臣民沦 为海 盗或 与外 国海盗 勾结 ,对 “ 出外境 及违 禁 私 下 海者 ”执 行更 为 严 厉 的政 策 ,“ 官员 兵 民私 凡
罪 ”55 承 明制 ,早在 雍正 年 问 ,广 州按 察使 【 。清 】 2
司潘 思渠就 申明 , “ 夷性类 多贪 黠 ……贩 卖子女 为 奴及 夹带 违禁 货 物 出洋种 种违 禁 ”58 光年 1 。道 1 2 问 , 罗 国使 在 安 徽境 内被 发现 携有 私买 的 内地 暹 子 女八 名 ,俱 被地 方 官截 留。护 送暹使 的雷 州知
往 明朝 政府对 海外 华 侨一贯 歧视 的政 策 。尤 其是 清 初 ,郑 成 功据守 台湾 ,企 图反 清复 明 。满 清铁 骑 不擅 海战 ,屡受 挫折 。为 了切 断大 陆与海 上力 量 的联 系 ,切 断郑成 功 军 队的人力 与物 力后 援 , 清廷 不惜 推行 残酷 的迁 界令 ,将沿 海居 民内徙 ,
两 种办法 ,其 一是 自愿 出洋 ,明末 清初 ,闽粤沿 海 破产农 民 ,因家 乡生 活 困难 ,多 往南 洋谋生 。
经 拿获 ,即行 正法 ”【 2 1 熙 皇帝 于 1 1 年 诏 o康 72
令 :“ 去之 人 ,皆在 国外 ,将 知 情 者 同往 枷I 所 号 三月 。该 督 行 文 外 国 ,将 留下 之 人 令 其 解 回立
个 历 史 阶段 华 工 出洋 的程 序逐 一 描 述 ,从 而 厘 清 华工 出洋 从 无 序 逐 渐 走 向 合 法 化 的过 程 。 关键 词 :华 工 出 洋 ;晚清 ;政 策 ;护 照 中 图分 类 号 :K 0 25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0 —68 2 1)0 —04 — 6 0 7 83(00 1 0 5 0
收 稿 日期 :20 —1 —1 09 0 6
作者简介:刘敏 (93 ,河南商丘人 ,湘潭 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 学院硕士研究生。 18 一)

4 ・ 5
由于资金 短缺 ,一般 采取两 种方式 f固 :一是 自 f J
根 本不考 虑华工 的死 活。可 以说 ,外 国人 在华招 工 出洋 ,尤 其 是 在 鸦 片 战争 前 非 法 拐卖 华 工 出 国 ,正是 由于清朝 吏治败 坏 ,官员 贪赃枉法 而未 能 引起 朝 廷 重 视 ,因 而处 于一 种放 任 自流 的状
早 在 明代 ,其统 治者 就 曾禁 其 民通商 或居 留 外洋 ,他 们 认 为 “ 侨 是 抛 弃 祖 国 的行 为 不 端 华 者 ”】 『,这 一 华 侨观 ,使 得 当时 的执 政 者 采 取 了 】
对 华侨 放弃 的政 策 。清朝 自建立 后 ,继 续 坚持 以
时 “ 一般 出洋 之华 人 ,乃与 法令 相抵触 。此类 之

第一 次鸦片战争 之前的华人 出洋

斩 。沿海文 武百 官 , 匿不报 者 , 隐 从重 治罪 ”3 [ 】 。
由此 可见 ,清朝 中前期 的传 统政 策对人 们 移居 国 外 不仅是 禁止 的 ,并且 用严 刑厉 法来强 制执 行 。
因此 ,在 种种 禁令 之下 ,鲜月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a o n h n N r lU i ri o r l fHa s a o ma nv s y n e t
Vo . 1 31No. 1
F b. 0 0 e 2 1
晚清 华 工 出洋程 序 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