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被忽略的陆战战场

合集下载

甲午战争之珍贵战场旧照:大量日军参与作战

甲午战争之珍贵战场旧照:大量日军参与作战
甲午战争之珍贵战场旧照: 大量日军参与作战
1895年1月20日,日本陆军部队乘小艇登陆六师团所属步兵第13和23联队在 荣城县登陆。
1895年1月19日,从大连湾向山东荣城县出发的日本船队。
1895年1月18日,大连湾内停泊的日本陆军运输船队。
鸭绿江上日本搭设的临时军用桥梁,从照片上看,还处于未完工 状态。
1895年4月18日,金州大连湾附近停泊的日本运输船队。
日本陆军第一师团在旅顺北方后木城附近休息。
荣城县龙睡湾附近停靠的大批日本船只。
荣城县龙睡湾附近停靠的大批日本船只。
1894年11月3日,日本陆海军将校在旅顺口北洋水师干船坞边, 举行庆祝宴会。
1894年11月1日,旅顺西侧方家屯附近,日本炮兵中队轰击北 洋部队。

《甲午中日战 争》马关之辱:割地赔款恨

《甲午中日战 争》马关之辱:割地赔款恨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之辱:割地赔款恨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甲午中日战争无疑是一道深深的伤疤,而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是让中华民族陷入了无尽的耻辱与痛苦之中。

这场战争,不仅让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和巨额财富,更严重打击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

19 世纪末,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迅速崛起。

然而,日本资源匮乏,市场狭小,急需向外扩张。

而此时的中国,虽然在洋务运动中进行了一些现代化的尝试,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政治制度的落后,使得国家依然贫弱。

日本看准了中国的弱点,蓄意挑起了这场战争。

战争的过程是惨烈的。

从黄海海战到威海卫之战,中国军队虽然不乏英勇抵抗的将士,但由于装备落后、指挥不当等原因,节节败退。

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毅然下令撞向敌舰,不幸壮烈殉国,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

但这样的英勇事迹,无法改变战争的整体局势。

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的海上门户洞开。

1895 年,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

这一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让中国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割让领土,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辽东半岛是中国东北的重要门户,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更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屏障。

这些领土的割让,不仅让中国失去了大片的土地和资源,更使得国家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日本在占领这些地区后,进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对当地人民进行了剥削和压迫。

赔款 2 亿两白银,这对于当时已经财政困难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进一步加深了对外国列强的依赖。

同时,这笔巨额赔款也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使其更加迅速地崛起,成为了亚洲的强国。

而中国则因为赔款,经济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甲午中日战争:海陆空三个战场的战略布局

甲午中日战争:海陆空三个战场的战略布局

甲午中日战争:海陆空三个战场的战略布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战争在海陆空三个战场进行,涉及到广泛的领土和人民,各方的战略布局也随之展开。

陆战场的战略布局甲午战争的陆战场集中在河南、河北、辽东等地,主要由北洋政府的“新军”与清朝的正规军组成。

日本军队通过陆路向中国大陆南下,分别在上海、南京、杭州、福州等地侵占“租借地”,以便更好地控制长江、淮河等重要水道,并向北推进。

对于日本军队来说,在陆地上的最大难题就是中国大陆本身的地形条件。

中国的南北地形分明,北方地域广阔,而南方则是一片山水巨型。

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北洋政府布置了“内向式防御”,即主动采取计划性的退却策略,避免在南方区域进行集结,逐步向空旷地带转移,以获得有力防守。

但这个策略也迎来了日本军队的弱点:它们需要依靠后方的供给线才能前进。

在夏季时期,河南地区气候炎热,湿度大,对日本军队的身体健康很不利,而弱点的后方物资必须通过受到中国政府管制的海运线路输送,这对战争的持续也有很大的影响。

海战场的战略布局日本政府在甲午战争前,就为了能在海战中获取优势而努力备战。

它注重海军技术和人员素质的加强,相对于中国的海军而言,它在散发战争补给、指挥控制、作战技能等多个方面都拥有先进的优势。

日本海军的作战策略是“交线战术”,即在迎击中国舰队的同时,尽可能让其分散,然后分别进行击破。

在此基础上,日本海军还利用巧妙的阴谋,先是设计让北洋水师一半以上舰只被束缚于燕京附近,再把其他海军部队困在海港里,接着步步制约、企图击碎。

中国方面的海军部队在长期的封锁和围攻下,海上设施被毁,作战能力压制,成为日本军队的易碎点。

然而,由于中国海军庞杂、航程远、数量大,因此要彻底肃清中国海外的海军实力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任务,现在日本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日本军队采取了占领海岛和港口的策略,将整个相关区域置于其控制下。

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

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观看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0字一今天在网上了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其实早在小时候就看了电视版的《北洋水师》,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清清楚楚地了解那段历史。

电影观后,甲午战争给我带来的不再仅仅是铭心的国耻,清政府的腐败,将士的英勇和悲壮这些盖棺的定论。

更多的而是反思发生这一切的为什么,更多的是在百年后的今日越来越热的钓鱼岛争夺背景下,假如中日再有一次海战,中国能取胜吗?正如电影台词所讲:一场大海战能够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

一场甲午海战,日本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获得了日本三年国民生产总值加上台湾澎湖列岛,清朝附属国朝鲜为代价的战争红利。

而中国在输了西洋之后再输东洋,在当时败给西洋尚可接受,居然还输给洋务运动比中国还晚的东瀛倭国,中国举国上下的民族自信心荡然无存,也成为日后五十年中日本全面超越并逐步蚕食中国转折点。

其实又何止五十年,至今近一百二十年间,中国从未超越日本。

我们常说堂堂中华,领先世界数千年,我们更多比较的是文明,经济,科技这些指标性的东西,而忽略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缘使其远离其他文明的冲突。

其实从先秦开始一直到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浓缩为一部被游牧民族侵略的历史。

整整数千年间,文明领先世界,却一直被侵略,这不能不说可悲。

假如侵略的不是游牧民族,假如中国地处地中海的中亚地区,面对同样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军事侵略,中国还会存在至今吗?我觉得不会。

大航海时代之后,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文明之间的碰撞变得越来越频繁。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早以不再被地理所保护,近代的侵略几乎都来自海上。

正如严复的《天演论》所讲:竞争之后适者生存,民族同样如此。

《甲午中日战 争》列强野心暴露:瓜分狂潮涌

《甲午中日战 争》列强野心暴露:瓜分狂潮涌

《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野心暴露:瓜分狂潮涌1894 年,甲午年,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东亚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更让列强们的野心暴露无遗,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的起因,看似是日本对朝鲜的觊觎以及与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争端,实则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急需对外扩张,掠夺资源和市场。

而当时的清朝,虽历经洋务运动,有了一定的近代化成果,但政治腐败、军事落后,根本无法抵御日本的侵略。

战争伊始,日本精心策划,迅速出兵朝鲜,并在海上挑起战事。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奋勇抵抗,但终因装备落后、指挥不当等原因遭受重创。

此后,日军在陆上长驱直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相继沦陷。

1895 年,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让列强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也让他们的瓜分野心愈发膨胀。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

这巨额的赔款,让中国的财政陷入了极度困境,也为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提供了资金支持。

而割地则让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

列强们纷纷趁火打劫,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租借旅大,英国租借威海卫,法国租借广州湾。

一时间,中国的沿海地区被列强瓜分殆尽,内陆地区也面临着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威胁。

美国则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主张各国在华贸易机会均等,实际上是企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分得一杯羹。

在这股瓜分狂潮中,中国社会陷入了更深的苦难。

农民失去土地,手工业者破产,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挤压。

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同时,这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以图振兴国家。

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甲午中日战争和随后的列强瓜分狂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疤。

《甲午中日战 争》列强窥伺:瓜分狂潮起

《甲午中日战 争》列强窥伺:瓜分狂潮起

《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窥伺:瓜分狂潮起1894 年,甲午年,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东亚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对于中国而言,它是一场惨痛的失败,更是民族危机的深重体现,列强们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的起因,既有日本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觊觎和扩张野心,也有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影响。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迅速崛起。

但其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急需对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而此时的中国,虽然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有了一定的近代化成果,但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依然严重。

战争的过程充满了中国的屈辱和无奈。

从平壤战役到黄海海战,再到辽东半岛之战和威海卫之战,清军节节败退。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将领指挥不力,士兵士气低落,最终导致平壤失守。

黄海海战中,尽管北洋水师的将士们英勇作战,但由于装备老化、战术不当等原因,还是遭受了重大损失。

而在辽东半岛和威海卫,清军更是毫无还手之力,大量领土沦陷。

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

1895 年 4 月 17 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个条约的内容极其苛刻,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此外,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也让列强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

他们纷纷加快了瓜分中国的步伐,掀起了一场瓜分狂潮。

俄国率先行动,以“干涉还辽”为由,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但随后,俄国却强行租借了旅顺和大连,将其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德国则强占了胶州湾,将山东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法国不甘示弱,强租了广州湾,把广东、广西和云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英国则租借了新界和威海卫,把长江流域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日本也趁机把福建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结果及影响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结果及影响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结果及影响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毕扮山,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

战争在山东
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满洲清国和日本的日清战争,导致满洲清国的垂死挣扎彻底失败,不
得不再次搜刮中国人手中的民脂民膏,向日本支付缺信巨额战争赔款。


本依靠两亿两白银的赔款,实现了原始积累,迅速现代化,称为和欧洲并
驾齐驱的列强,为日本进一步四处扩张奠定了基础。

而满洲清国对外出卖主权和领土,对内加紧了剥削中国人,最终激发
了民族主义大起义。

中国人在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推
翻了满洲清国政权,各地纷纷光复,然后合为“中华民国”。

甲午战争的历史文化反思

甲午战争的历史文化反思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开展海防大讨论,此后中国开始了海防建设。先后编练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重点建设北洋海军,海军建设“旨在防日”。中法战争后,又设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由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主持。但这个衙门不是负责统一编练、指挥全国海军,研究如何防日,而是挪用海军经费去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以“昆湖易渤海,万寿山换滦阳”,结果造成在甲午战前六年中,北洋舰队“未添一舰”。北洋海军的覆灭,还败在近代军事文化水平低下。平日训练“不无粉饰”,指挥水平不高,军官中抽鸦片、挟妓夜宿、克扣军饷,腐败现象同样存在。舰炮所用弹药少而质差。日军占领威海后,北洋海军从刘公岛发炮轰击,炮弹落至威海炮台,竟不炸裂。日军“剖而视之,见其中皆泥沙。另有未裂各弹,验试皆空无所有”。海军覆灭的要害还在于:自战争爆发后,根本就没有制订与敌争夺制海权的战略决策、与日本海军作战的方案。黄海海战是一场遭遇战,沉5伤4,但“定远”、“镇远”两大主力舰犹在,对敌仍构成威胁,可是丁汝昌借口修船,不敢出巡,日军在花园口登陆,清军早已获得情报,但北洋舰队龟缩威海港内,不敢出击,致使日军长驱直入。而李鸿章则令丁汝昌将余舰株守港内,不准出海击敌。由于这一错误决策,结果造成北洋舰队“坐待倭人之围攻”,最后全军覆灭。平壤之战、黄海海战之后、日军大举调兵入侵中国东北,有人在《申报》上建议实行“围魏救赵”、出奇制胜之策,“捣虚批隙之计”:乘日本派重兵进攻东北、国内空虚之际,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兵多,以长江水师、福建、广东水师“移师东伐”“直捣扶桑”,“径驶长崎、对洲两岛〔即对马海峡〕,以攻其不备”。可惜这条极具军事价值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两江、两广的督抚们,借口他们所拥有的水师舰只都是铁皮包裹的木质战船,吨位小,航速低,不能在海上与日交锋。结果只能眼睁睁地坐视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扩大。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况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况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

时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战争中,总指挥叶志超因贪生怕死,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

开战时,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但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

为什么说甲午战败埋下了戊戌变法失败根源

为什么说甲午战败埋下了戊戌变法失败根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说甲午战败埋下了戊戌变法失败根源
导语:轰然倒塌:李鸿章与淮系北洋成为甲午战败最终替罪羊朝鲜危机开始之初,“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争起言战,廷议遂锐意用兵”。

对照后来
轰然倒塌:李鸿章与淮系北洋成为甲午战败最终替罪羊
朝鲜危机开始之初,“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争起言战,廷议遂锐意用兵”。

对照后来真正开战后的屡战屡溃,以及屡战屡溃之后的备受宰割,显然“国人”大半都没有预想到这场战争会如此迅速地输得一败涂地。

战争之前被“国人”和“廷议”“信可恃”的东西一定会变爲“国人”和“廷议”最先讨问的东西。

于是,一身承当了战争与议和两种责任的李鸿章顿时沦为千夫所指的“汉奸”,理所当然地成了众怒所归和众恶所归的渊薮。

此时已不需要帝党刻意安排,上下大小臣僚的弹章纷纷然列举其“恶战主和”,“行私罔上”,“甘心叛逆”,“潜勾倭主”而“敢於犯天下之不韪”,最终冠以“普天率土咸切齿於李鸿章之卖国”的永世定评。

更激烈的,还有主张“枭李鸿章之首传示各省”的声音。

在这种一腔愤怒化作肆口痛骂的意气之词中间,帝党骨干翰林院修撰张謇的一封奏折,由倒敍光绪八年(1882) 以来中、日、韩之间的一路纠葛入手,翻出种种旧事旧怨,然后牵引人物情节深作推论,攻讦尤为峻刻:
李鸿章既自负善和,必且幸中国之败,以实其所言之中;必且冀中国之败,而仍须由其主和,以暴其所挟之尊。

即京朝官之尾附李鸿章者,亦必以李鸿章爲老成谋国,展转相师; 而李鸿章之非特败战,并且败和,无一人焉以发其覆。

生活常识分享。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日本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处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虽然清 朝进行了洋务运动自救,但清朝军事 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 阶段,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 低下。 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 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 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 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 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 年” 。
结果: 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 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明治天皇 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日本工业革 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商品销售市场。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
场狭小,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88年北洋舰队最初成军时确有雄踞东亚之势,可 日本蓄举国之力急起直追,短短数年内即完成赶超。
说说这几个国家在中国 的大致的势力范围。
国 势力范围 别
德 山东
长城以北 俄 和新疆 法 广东、广 西和云南 英 长江流域

福建
国 别 德 俄 法

借 胶州湾

势 力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广东、广西、云南
旅顺、大连 广州湾


威海卫、新界
长江流域
福建
租借地:资本主义国家用强迫定期租借的方式占有的他国 领土。租期有长有短,长的高达99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实力所控制的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在这片领土上,该国享有 独占的权利,不许他国染指。
材料一:“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 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官兵嫖妓,甲午海战中方战败不可忽视的原因

官兵嫖妓,甲午海战中方战败不可忽视的原因

官兵嫖妓,甲午海战中方战败不可忽视的原因倪方六中日第一次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

就在此前一年,即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慈禧太后将钓鱼(台)岛赏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采药用地(注意,这成为中方“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证之一,日本则质疑慈禧的诏书系伪造)。

这次战争,也是世界海战史上暴发的第一场大规模铁甲海战。

发生地点,在中国的黄海大东沟海域;交战双方不用说了,是中国和日本,即此著名的中日黄海海战。

这一年是清光绪二十年,当时采用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史上亦称“甲午海战”。

此前的8月9-10日,中日海军已在威海海域“过招”,次年初又在威海决战,史又称“威海战役”,统称“甲午海战”。

这期间,除了海战,中日还发生了平壤战役、南帮炮台保卫战、南帮炮台保卫战、摩天岭战斗、杨枫岭战斗、龙庙嘴战斗、鹿角嘴战斗、百尺崖所战斗、所城北战斗、赵北嘴战斗、南、北虎口战斗、虎山战斗、孙家滩伏击战等一系列大大小小十几次陆地和港口作战。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战争史上,自明朝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的正面交锋,海军、陆军都参与了。

史学界定义这些战役总名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长达8个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暴发了8年战争,此即著名的“抗日战争”,8月与8年,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即从1894年8月1日清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同一天,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到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止。

图:甲午海战前,致远号官兵合影。

图:甲午海战前,致远号军官合影,图中双手交叉者为邓世昌。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完败,日本完胜。

中国割地赔款,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就是这次战争后“让与日本”的,确实“丧权辱国”。

这场战争中,最让人不可思议是“甲午海战”中黄海一役的失利。

对于失利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历史教课书上早有定论,首先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其次是日本蓄谋已久,突然袭击;再是中国军事经费不足,装备落后,指挥不当。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

时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

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

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

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阵亡,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覆灭,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

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门。

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晨七时,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

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

此时,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陋室寒山客增补陆军部分:1894年7月,中日两军在朝鲜开战。

毅军以分统马玉昆率五营一队(约2100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29营,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

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

清军分兵抗拒,重创日军第9旅团。

日军中、右两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攻陷了左右两翼的堡垒。

但随即遭到清军的步炮协同夹击,再遭重创。

鸭绿江江防之战中双方的伤亡有多少 对甲午战局有何影响

鸭绿江江防之战中双方的伤亡有多少 对甲午战局有何影响

鸭绿江江防之战中双方的伤亡有多少对甲午战局有何影响本文导读:在辽宁丹东,有一座虎山长城,这里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东段起点,如今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然后鲜为人知的是,120年前中日甲午陆战中国境内的第一战就是发生在这里。

1894年中日两国政府正式宣战之后,日本海陆军先后在9月15、17日连续取得了平壤和黄海两战的胜利。

两次战役的胜利,使日本明治政府的侵华野心更加膨胀,按照计划,日军兵分两路向中国进犯,其中一路是由山县友朋大将率领的第一军从义州向鸭绿江防线进攻清政府在鸭绿江沿线部署重兵把手,四川提督宋庆被任命为驻鸭绿江防线各军总统,负责指挥前线战事。

清军在鸭绿江防线的守御“以九连城为中心”,九连城西通凤凰城,东靠鸭绿江而达朝鲜义州,为中朝间交通要道,形势险要,易守难攻。

据丹东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高昆介绍,虎山是九连城的重要门户,也是日军突破的重点,目的是要拿下九连城,九连城的军事要塞一被拿下,整个辽河东岸就易攻难守了。

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1894年10月24日晚上,日军在义州和虎山之间架了三座浮桥。

25日拂晓,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通过浮桥向虎山发起进攻,清军猝不及防。

6时15分,已渡江完毕的日军第三师团主力用12公分加农炮向虎山守军猛攻,将领马金叙率领仅有五六百人的清军独守虎山,英勇抵抗,终因援兵未至,寡不敌众,败退虎山虎山失守后,九连城清军大营失去左翼屏障,清军总兵宋庆连夜率军后退至凤凰城。

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

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

在不到3天内,清朝重兵近3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清军鸭绿江防线迅速溃败的原因很多,在高昆副主任看来,清军缺乏战斗精神是最主要的原因,“对当时清军来说,没有到了打不起,必败不可的程度。

整场战役只有虎山这一点打得比较激烈。

真正突破虎山之后,九连城、安东,日军几乎没费一枪一弹,整场战役中清军缺乏战斗精神。

”鸭绿江防之战是甲午战争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平壤之战的影响有哪些

平壤之战的影响有哪些

平壤之战的影响有哪些平壤之战是日本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的决定性作战,也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平壤之战的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平壤之战的影响整个平壤之战持续时间很短,以清军大败告终,清军死亡近2000人,被俘数百人,而日军仅以伤亡700人左右的代价夺取了朝鲜北部重镇——平壤。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宣战后的首次战役,也是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对整个战局影响深远。

9月15日平壤之战与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一起构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

日军通过战胜清军而控制了整个朝鲜,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士气大振,并把战火烧至鸭绿江,进一步侵略中国。

而中国的势力则因此战役而被逐出朝鲜,并且致使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其后陆战几乎连战连败,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全面失败。

平壤之战后,清政府一度听信了叶志超的虚假战报,降旨慰勉,其后被御史揭发其捏造战功,被判斩监候。

盛军统帅卫汝贵亦以“临敌退缩,以致全军溃败”、“克扣军饷”、“纵兵抢掠”的罪名被处斩。

而左宝贵则被光绪帝追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号“忠壮”。

9月16日,日本明治天皇赐谕嘉奖平壤大捷,接着日军进一步推进,将战火烧至中国境内。

平壤之战的结果平壤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基本上也奠定了中日战争最终的胜负,那么平壤之战结果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平壤之战只历经了短短两天的时间,就快速而又猛烈地结束了整场战斗。

最终清军大败而归,日军则成功地击败了清军和朝鲜军队,并且迅速地占领了朝鲜,直接影响到了清王朝疆土的安稳。

根据相关的史籍记载,平壤之战的结果难以差强人意,中日两方面军队的胜负情况十分悬殊。

平壤之战清军的失败,不仅仅体现在战争的成果上面,也体现在战争中军队的凝聚力和素养中。

平壤之战以两天的时间就告终,这自然是源于中国方面军队的不作为,叶志超面对着大好的进攻时机却主动地下令撤军,并且开始了疯狂地逃往行动,这也直接地导致了清军千余人的死亡。

叶志超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于1894年9

叶志超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于1894年9

叶志超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于1894年9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于1894年9月15日在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进行。

是日本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的决定性作战。

1894年9月初。

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

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

清军防御部队为15000余人。

日军至9月15日完成部署。

随即展开进攻。

经过一整日激战。

清军在船桥里击退日军。

日军则攻下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

其后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退。

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

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

伤亡惨重。

至9月24日。

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

日军大获全胜。

9月15日平壤之战与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一起。

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

自此以后。

日军掌握战场主动权。

开始在中国境内迅速推进。

平壤之战中。

山东费城杰出将领左宝贵面对友军溃逃。

敌军压境的境况。

毅然殊死抵抗。

直至殉国。

皇帝由此。

赠太子少保衔。

予谥忠壮。

名称,平壤之战。

地点,平壤。

时间,1894年9月15日。

参战方,中国;日本。

结果,日本获胜。

参战方兵力,清军:约15,000人,日军:约16,000人。

伤亡情况,清军阵亡约2,000。

负伤约4,000,日军阵亡约1200。

负伤约500。

主要指挥官,叶志超。

左宝贵;野津道贯。

性质,甲午战争宣战后的首次战役。

战役背景。

日本为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

可谓蓄谋已久。

1894年。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朝鲜国王邀请宗主国清朝出兵镇压。

清政府派叶志超。

聂士成率2500名清军入朝。

日军亦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不请自来。

逐渐增至上万人。

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

1894年7月23日。

日军袭占汉城朝鲜王宫。

扶植亲日政府。

迫使朝鲜“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1894年7月25日。

日本军舰不宣而战。

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是为丰岛海战。

至此日本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具体过程

甲午海战具体过程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

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第一阶段: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

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

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

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第二阶段: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

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

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

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

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doc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doc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姓名:***学号:***********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年级:2011级班级:一班时间:2012年4月30日16时45分前言该图由杨东东的手机拍摄当时光的车轮辗过1894年.硝烟中,人物的面孔已是模糊不清;而此时已经是2012年,我坐在教室,阅读了陈悦先生的<<沉没的甲午>>一书,心中有些悲凉,有些痛楚,那模糊的记忆又一次呈现在我的面前,而且那模糊的记忆越来越清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沉没的甲午>>,走进那段我不能忘却的纪念.....左宝贵慈禧太后丁汝昌李鸿章李秉衡如果敢于放弃用固化的脸谱去评价一个人,我们大抵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外籍雇员在为北洋海军服务多年之后,会对它产生一种朴素的情感。

这些人虽然是外国人,但是一旦亲临战场,却不能不说他们曾发自内心地将自己视为北洋海军的一份子,他们舍生忘死,与中国士兵们一起浴血奋战。

让我们一起来记住随我们北洋舰队一起参加作战的洋员汉纳根余锡尔阿璧成尼格路士戴乐尔马吉芬哈富门哈卜门(该名单摘自第九章《北洋海军的洋烈士》188页)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种卑鄙的行径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日本犯下的滔天大罪是不能饶恕的!!我不能忘,不想忘,更忘不掉!平壤一战,清军败得溃不成军,人们更多地将战败归因于统帅叶志超的胆小怯弱。

但是根据陈悦先生的《沉没的甲午》,清军之所以败是因为弹尽粮绝。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甲午时期的中国军队,并没有像日军一样建立兵站进行运输和供给的近代化后勤制度,抵达平壤的驻军,依赖的是一套拖沓而又漫长的原始补给系统。

这是制度问题!首先要说明的是,黄海大战是在双方互相错位的认识中猝然爆发的。

北洋海军采用了夹缝雁行阵,但是这个打法要求必须要打乱敌方的阵型,可是北洋海军的参战军舰舰龄老旧,锅炉几近报废,燃煤低劣,使得军舰无法满足一定的航速,这注定了夹缝雁行阵失利,黄海大战我方失败实属必然。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中国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慈禧太后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之败:被忽略的陆战战场多年以来,中国人一提起甲午年的那场战争,脑子里想到的总是北洋水师和“撞沉吉野”,似乎那场战争是在海洋上被打败的,实际上这是一种严重的历史误解。

甲午战争中,从战役次数、投入兵力、直接影响各方面来看,陆战都远超过海战。

人们由于对海战惜败的遗憾,于是把战争失败归于各种各样偶然的原因上,把一场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至少几十年的重大战事,仅仅归结为修了一座园林这样非常个人的因素——其逻辑是:为了修一座私家花园,于是挪用了海军军费,于是少买了最先进的几艘军舰,于是在海战的关键时刻,少了那最重要的一击,于是就输掉了整场战争。

这种逻辑,就如同欧洲的一个谚语:因为少了一根马蹄铁,于是输掉了一场战争一样,这种思维,导致人们对失败的原因缺乏全面的反思,反而只是抓住一些表面上的偶然的因素,做出的结论常常趋于情绪化,是不利于深刻总结历史的教训的。

对“避战保船”的误解在多数甲午战史的正统叙述中,都把北洋水师的覆灭归之于其统帅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事实上,当时最希望北洋水师离开军港的恰恰是日本的联合舰队!只有那样,才能重演黄海海战的作战模式。

离开了军港的保护,已经身受重伤的北洋舰队的优势就只剩下镇、定两艘超级铁甲舰,日本海军可以利用其快炮优势,重点攻击其他的中国舰船,最后再围攻此两舰,中方船速慢、舰炮发射速度慢,在海战中有明显弱点;而在防卫严密的威海卫军港,则海陆协同,入侵者是不易占到什么便宜的。

故在黄海大战后,日本舰队千方百计诱使丁汝昌出海,以选择最有利于日海军的战场进行决战,实现其围歼北洋水师于海上、彻底夺取制海权的目的。

以当时的情况,北洋水师的优势在于镇、定等舰装甲厚、抗击打能力强,而威海卫的地势又利于防守,李鸿章做出这样的决策并不违反军事常识。

但问题是,本应固若金汤的威海卫要塞在短时间内就轻易失陷!1895年1月30日,日军进攻当天,南帮炮台就全部失陷,大炮很多未经破坏就直接被日军获取;2月2日,在日军进攻前,北帮炮台的守军就几乎潜逃净尽,日军不战而取北岸早已无人守卫的各个阵地。

水师成为被关在自己家房子里的囚徒,腹背受敌!炮台的迅速丢失,使得北洋舰队直接处在敌人海、陆军的双重炮火覆盖之下,成了敌军大炮的靶子!整支舰队在港湾那么小的范围内东躲西藏,仅剩刘公岛一个支点。

当时的指望,就是援军的到来,形成局部兵力的优势,哪怕收复部分的陆上阵地,打破日军的包围,否则北洋舰队就是敌军包围圈中的活靶子!——早在1895年1月20日前后,朝廷接到日军已在荣城湾登陆的消息后,下令清江驻军李占春15营、徐州陈凤楼5营、沂州丁槐5营火速前往救援威海。

但有趣的是,一直到北洋水师完成投降仪式,这些有内线作战优势的、来自本土后方的援军,仍离威海甚远,后人似乎也没有去认真问过援军的问题,而援军正是解救北洋水师的关键!日俄战争中,203高地易手后,日军取得制高点,架起大炮猛轰港湾内的俄国舰队,这一刻就决定了俄太平洋分舰队的末日。

可见,当威海卫诸炮台失守后,北洋水师覆灭的命运就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虽然当时海岸炮台被丁汝昌及时派人炸毁了一部分,但只要清军不能尽速反攻,夺回威海卫,则日军很快就可以运来大炮、修复海岸上的炮台,对北洋舰队实现炮火的全覆盖!其后经常被反复渲染的官员鼓动洋员逼迫丁汝昌盖印投降等情节,虽然很戏剧化,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忠奸角色的心理, 但其实并不会根本改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结局。

被忽略的陆战战场甲午战争中,陆上大规模交战不下十余场,而海战一共只有3场:丰岛海战,作为甲午战争的首战而被放大,但这只是一次规模不大的遭遇战。

黄海海战是海上最大的一次正式交锋,对其胜负学术界至今还有争议,但北洋舰队仍保持了相当的实力。

而第三次,严格意义上不是真正的战争,只是北洋水师被包围在威海军港内,逐渐被消耗最终全军覆灭的过程。

在陆地上,则有成欢之战、惨烈的平壤保卫战、鸭绿江防之战、五次海城之战、盖平之战、牛庄之战、田庄台之战等多次重要战役,无论从双方动员的兵力,还是造成的军事影响看,都非同小可,却在其后的研究中长期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甲午诸役,清军多是处于防守态势,但完全守不住。

旅顺和威海卫作为北洋水师的军港,经营多年,本应借助岸-舰协同组成坚固的防卫体系,固若金汤,故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接受德国顾问的建议,令实力受损的舰队留守在港内,保持对日本制海权的威胁,这样日本向大陆运送兵粮辎重就将受到很大限制。

从战略上看,并非毫无道理。

但问题出在——本应是水师屏障的陆地防御阵地居然在短时间内就轻易失陷,从而使北洋水师处于腹背受敌、被敌人炮火覆盖的境地!统计数字显示,威海卫南岸炮台有十几座,每座配备兵勇从几十名到300多名,在设计上形成交叉火力,可互相配合。

但在30日一天就全部被日军攻陷!平均坚守时间仅4个小时,最长的也仅有7个小时。

据日军战后的报告,日军死亡不足百人。

而防守设施更薄弱的北岸诸炮台,则在日军进攻前就直接潜逃净尽,日军兵不血刃地直接占领。

如此攸关水师命运的阵地,却如此不堪一击。

在形势不利之时,陆军将领犹在与丁汝昌闹意气之争,不肯把大炮闭锁器拆卸,于是许多大炮完好地被日军缴获,调转炮口轰击北洋舰队。

抛开战争的正义性不说,可以比较一下,在同一地点,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要塞保卫战,从而在军事上对清军的问题看得更为透彻:在1894年清军的旅顺之战后10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其中的旅顺口战役也是非常关键,双方势在必得。

都是这些阵地,中、俄两国都很重视,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清军经营16年,物资山积,由德国技师设计防御阵地,战前号称“远东第一要塞”;俄国在旅顺花了数千万卢布的巨资,对每个阵地都进行了多重防护:堑壕,电网,机关枪等。

物资则可供困守的俄军独立坚持半年以上。

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不说将领的战斗意志(1894年,旅顺守将大部分逃走,甚至动用鱼雷艇把金银大批卷逃;日俄战争中,俄国海军主将马卡诺夫亲自上阵,因旗舰触雷沉没阵亡,日军乃木希典大将的两个儿子都战死在此一役中),单从海岸阵地的防守情况来看,清军旅顺周边诸炮台,是被日军在短短3天之内即全部攻陷(与威海卫的情况极为相近,但时间上相差了几个月,即威海卫的守御完全没有从旅顺之败中吸取任何教训);日俄战争的旅顺口之战以其惨烈成为日军多年的梦魇,日军参战人数13.6万,死伤6.2万,损失近半。

俄军防守极其顽强,一些重点堡垒,如东鸡冠山、二龙山,是在坚守半年以后才在最后阶段被攻陷的。

日军本计划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攻下,但前几个月成效甚微;到后期日军不得不使用肉弹战术,在俄军阵地布置严密的铁丝网、电网、堑壕前,在俄军一步不退的凶猛面前,日军一次一次只留下满坑满谷的尸体。

仅203高地一处,日军就付出了16000人的代价。

最后是靠不计损失,使用爆破逐堡争夺,一点一点推进,才逐渐取得战果,一口口啃下来的。

在此战中,俄军展示出在那个时代阵地战能够达到的军事艺术最高水平。

相比之下,我们对清军还是一支中世纪军队有了更鲜明的认识,这样的军事组织和素质,即使拿着现代化武器,打的仍是中世纪的战争。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次防守战中,其实旅顺、威海的地形是最好的,两地都经营多年,有配备完善的工事和炮火,尚且打成这样,而在其他临时性的战场,则更是毫无斗志。

鸭绿江防之战,清军沿江一字排开,共布置了81营兵力,但只在虎山一处有英勇的交锋,一旦日军突破一点后,立即全线溃逃,日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1895年初,有一个难得的战机:由于日军当时正在全力围攻威海卫的北洋水师,在东北的日本第三师团处于孤军深入、补给线漫长的地位,清廷这时集中了山海关外多路军队围攻海城,以几倍的兵力优势打响了海城之战。

这是甲午战史上少有的清军进攻作战的例子。

从1月至2月底,共5次大规模进攻,面对5800名日军,清军不断增加,从第一次的2万人,最多达到6万人,但战果却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这样大规模的交战,敌方每次的死亡仅是几十人,最少的一次仅4人!这仗是怎么打的——清军每次攻击都仅持续半日,每次的作战方式极为单一:都是受挫于路途中的一个山头,遭到日军炮火远距离的打击后,在双方军队没有直接接触之前,清军各队就纷纷后退,各自撤退而去,于是每一次都是:打几个时辰有个交代就告终了,毫无战果。

在长达2个月的时间里,甚至日军的后勤补给线也没有切断,使得日军在整个战役中军火、粮食一直非常充足!就这样,整个甲午期间最大的一次陆路攻势就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不久,日军在迫降了北洋水师后,腾出手来,在东北大肆进攻,连陷多处军事要地,形成北可攻击盛京,南可威胁北京的态势。

军队现代化整体迟滞多年以来,在甲午研究领域,重点还是传统的“忠奸模式”,于是对每个人物的评价成为了甲午学术上的主流话语,如方伯谦是否罪有应得,李鸿章是否卖国贼,慈禧是否一贯卖国求荣等等。

而战争真正的败因却很少被深入探讨。

我们看到,海战是甲午战史中难得的闪光点,作为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先驱,北洋水师表现出了较好的职业素质和军事水平,水师覆亡的悲剧主要不是其自身的原因,而恰恰是因为中国军队的整体还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整个军事体系还处在前现代时期,单凭北洋水师一支精英部队是难以承担起整场战争的重任的。

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战争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存在时代差距的两支军队,往往是以悬殊的战果,打出那种一边倒的战争:以几千殖民军征服一个国家的例子不胜枚举。

甲午的失败,在于中国军队的主体——陆师的现代化远未进行,而其深层次原因,则是晚清政府为了维持原有利益格局,把一切改革都尽量推诿的疲沓心态。

甲午实为中国命运上一大转折。

此战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日本不但赢了,而且让它赢得太过容易!极大地刺激了本就势力很大的军部的胃口,开启了日后几十年日本向大陆发展、在大陆争取生存空间的野心。

对于清廷的中央决策,过去总喜欢以主战派、主和派或者帝党、后党的角度来分析,似乎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就是爱国的。

从战争的过程看来,主战派完全不了解清军的实力、真实状况、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出于权力欲而轻率主战,在战争过程中没有什么优异或英勇的表现,而战后的烂摊子他们也无能力去收拾;而主和派大多是一些老资格的官员,对清军的积弊有深刻的了解,所以主张持重,至少并不是什么卖国贼!总是用这样简单的道德化的二分法来看历史,把很多具体的问题都掩盖了,似乎回顾历史只是为了找出几个卖国贼,往他们身上推卸所有责任,而不是深刻反思胜败的近因和远因。

后来的历史证明,未经现代化改革的清军主体——湘军、淮军、绿营、八旗,打的都不是正常的战争!这恰恰是甲午多数战役的根本症结所在。

没有经过专业教育的军官团,没有适合现代战争的参谋部、后勤系统(清军还在沿用传统的幕僚、粮台),没有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现代军事编制,没有效忠于国家而非各自主帅的军人——这样的军队,就只能在史书上留下“每战辄败”的记录,而根本不是与敌军在兵力数量上的较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