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效果

合集下载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摘要】目的探究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上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100例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救治的危重症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急救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接受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将两组的急救相关时间指标、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①急救时间:观察组的急诊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②患者满意度: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态度、沟通方式、科室环境和转运护理上的满意度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运用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上优势显著,既可以缩短急救时间,又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护理效果急诊中收治的危重症患者较多,患者普遍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情危急,患者入院后需要立即予以针对性的救治和护理干预,积极预防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以往临床上多采取常规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但常规的护理措施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并且护理工作多以疾病作为中心,忽视了患者的主体地位[1-2]。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是一种科学的、优质的救护措施,让护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加规范,提高急救和护理工作的效率。

本次研究共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00例作为主要对象,旨在评价分析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患者是我院急诊科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各50例。

观察组:男女各27、23例;年龄24-65(42.53±3.29)岁。

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7岁,平均是(42.48±3.64)岁。

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可进行对照研究。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急救护理:密切配合急诊医生完成对患者的救治,监测患者病症和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效果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效果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效果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加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进一步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方法:实验选取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调研的主体,在时间段上则截取了208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进行对比探究,对100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分析护理结局。

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患者的急救工作平均耗时为(3.9±0.5)h,对照组为(6.6±0.7)h,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方案有利于节约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时间,为患者的抢救治疗争分夺秒,并按照急救流程开展及时的护理支持。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工作平均耗时急诊危重症患者多属于突发性质的疾病,在急救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开展病人接收后,则需要医护人员的联合协作,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1】。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车祸、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急救工作必须肩负起抢救的重担,护理人员也不能放松。

本次实验选取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调研的主体,在时间段上则截取了208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进行对比探究,对100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现对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选取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调研的主体,在时间段上则截取了208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进行对比探究,对100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56例和44例,在患者年龄上看,最小的26岁,最大不超过74岁,平均年龄为(41.6±4.5)岁。

从疾病类型上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外伤、脑外伤等,患者入院病情稳定后,取得其知情同意并签字,由研究者负责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再进行的。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2021年11月为开始研究时间,2022年11月为结束时间,纳入该段期间内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70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对常规组3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35例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抢救成功率、满意度)的差异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与常规组相比更高(P<0.05)。

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临床效果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进展极快,且发病状况较急,而及时的救治可以帮助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故而需要为患者提供护理措施[1]。

常规的护理措施无法提供给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临床应用效果并不显著[2]。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可以提升护理急救工作的质量。

因此,本次研究通过纳入我院收治的7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分析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措施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2021年11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11月,对该期间内到我院接受诊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总例数为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方式,将7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其中研究组(n=35)接受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常规组(n=35)接受常规护理。

研究组的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为16例,年龄最小的为21岁,年龄最大的为79岁,平均年龄测定值(46.53±5.13)岁;常规组的男性患者为18例,女性患者为17例,年龄最小的为22岁,年龄最大的为78岁,平均年龄测定值(46.55±5.15)。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1-09-03T09:41:21.357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4期作者:陈丹君[导读] 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度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80例,陈丹君台州骨伤医院,浙江省台州市317500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度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80例,按照常规急救方法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将其随机分组,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研究对象,每组患者人数保持一致。

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研究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和常规急救方法之间的效果差异。

结果: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流程的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成功率和抢救时间方面的数据,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急救方法的对照组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可以显著缩短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间,使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急救方法。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引言:急诊危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危急的特点,需要在短时间内接受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使其病症问题得到尽快缓解。

否则会造成病症问题的迅速恶化,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

而改善急救护理质量,成为了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主要优化方向,也是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举措。

本文详细分析了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以此为增强该类患者的救治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我院急诊科抽取2020年度收治的80例危重症患者,依据救治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的患者人数均为40例。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男女比例均为21:19。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32岁和≤75岁,平均年龄为(55.6±1.9)岁。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创伤外科/全科医学普通外科830054【摘要】目的研究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护理上的应用效果。

方法共纳入急诊危重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照组开展常规急诊急救护理,将护理前后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的变化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对比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改善程度:观察组护理后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显著小于护理前,且小于对照组(P<0.05);对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运用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上有显著性优势,既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又可以改善预后,有借鉴意义和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护理效果急诊中收治的病患多为危重症,此类患者的起病急、病情严重且病情进展速度快,需要予以及时有效的抢救和针对性护理。

目前的急救护理工作中多存在一些负性影响因素,导致抢救效率下降,影响患者的抢救结局和预后。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是一种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的护理措施,旨在辅助提高救治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1-2]。

本次研究共纳入80例急诊危急重症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旨在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对象是80例急诊危急重症患者,纳入时间是2020年8月——2022年12月。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中包括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大者74岁,年龄最小38岁,平均是(52.53±2.46)岁。

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是24例、16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平均为(52.48±2.63)岁。

对性别和平均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对照研究的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急救护理:患者入院后立即分诊,并持续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协助医生完成对患者的救治。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评价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评价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析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危重症患者中应用效果。

方法:2022.2-2023.6期间在院内急诊病历中抽选68例患者,院内平均分组(n=34),急诊急救方式不同,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则开展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评价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危重症患者急诊、急救用时更短,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高,2组相比P<0.05。

结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可以使临床急诊工作流程得到简化,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提升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救用时;抢救成功率急诊是临床综合性医院中重要部门,收治患者病情较危重,病程发展较快,临床抢救工作任务繁重。

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与患者抢救成功率、后期恢复密切相关[1]。

现阶段如何提升急诊护理质量已成为临床主要待解决问题。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相关研究表明,该项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中,可节省抢救时间,优化急诊抢救流程,提高救治成功率[2]。

文中将急诊危重患者纳入研究,评价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基线资料和一般方法1.1基线资料2022.2-2023.6期间在院内急诊抽选患者样本68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1岁,平均分,n=34,对照组:男19/女15,平均(42.76±3.54)岁;研究组:男20/女14,平均(42.85±4.27)岁,比对P>0.05。

本研究经过患者本人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我院急诊入院患者,整体依从性良好。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患者入科后,护理人员及时对其病情进行判断,监测基础生命体征,并遵照医嘱予后续护理。

研究组则积极开展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如下:⑴急诊急救小组:在急诊科领导下成立专项小组,由护理人员和医生组成,根据急诊科工作情况和人员能力分配岗位职责,简化急救流程,联合院内其他科室,建立多学科会诊模式,明确前期诊疗流程,使急危重症患者入院后快速明确诊断并得到针对性治疗。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1-04-22T12:55:33.01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4期作者:钟颖[导读] 研究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影响钟颖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急诊科江苏无锡 214116【摘要】目的研究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影响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将其纳入实验调查范围,其均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入院接受诊治,使用随机单盲方法分组,分别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观察组,n=25)与常规护理(对照组,n=25)开展抢救方面的各项工作,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概率和急救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6%,对照组为76%,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产生的积极影响较大,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率。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危重症患者;效率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非常快,而且病情严重,对患者的生命威胁非常大,在出现危重症之后,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对患者开展急救方面的各项工作,保护患者的健康。

在开展急救时,需要做好急诊急救护理,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的概率。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效果。

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将其纳入实验调查范围,其均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入院接受诊治,使用随机单盲方法分组,每组25例,患者资料为:对照组:男:女=11:14,最大与最小年龄为68岁和28岁,均值为(42.8±4.2)岁,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例数分别有13例和12例;观察组:男:女=12:13,最大与最小年龄为69岁和27岁,均值为(42.7±4.3)岁,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例数分别有14例和11例。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应用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效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所选取的108例患者均为急诊危重症,采取奇偶数的方式进行分组,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观察组各54例患者,对两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比较。

结果:经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分诊、转诊、抢救用时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此同时抢救成功率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

结论: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而言,给予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时效性,更可促进抢救成功率的提升,相比常规护理患者满意度更高。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临床效果结合以往经验来看,急诊护理质量及效率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关联,为能够使得急诊危重症患者可及时得到系统性治疗,还应当不断对护理工作进行完善。

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差异表现,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21年 11月~2022年10月之间作为主要研究时间段,期间随机抽取108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后期需对此项研究展开对比,对此还应当做好分组工作,在保证人员均等性的前提下随机完成。

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2.37±4.38)岁,观察组以上数据分别为29、25例(53.62±5.16)岁。

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对照组沿用常规护理,结合患者情况展开急救护理,并辅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将评估结果反馈医生,协助医生完成治疗。

观察组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做好人员分配,为保证急诊急救护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还应当提前做好工作安排工作,明确岗位及职责范围,并与其他科室建立良好联系,同时做好培训演练,切实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

②院前急诊护理,在接到急救中心电话时应当在三分钟内安排人员完成出诊,途中与患者及其家属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指导其简单护理对策,并在到达现场后观察患者症状表现,及时展开急救处理,视情况给予氧气支持,而后将其运送至院内,询问患者家属其发病诱因、既往病史、过敏史等相关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而后进行心电监护,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联系医院准备接诊,告知其患者各项情况,以便于能够做好准备工作[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8-05-14T15:35:30.1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作者:李冯艳王斯妹张一馨
[导读] 急诊危重症大多存在病情危重、发展变化迅速等特点,故此及时抢救是为急诊危重症患者赢得更多有效救治时间和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新津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研究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以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64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平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常规性急诊急救护理和整体急诊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急救时间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抢救成功率达84.38%,护理满意度评为(81.602.48)分,均低于实验组[100.00%、(95.652.8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急救时间为(37.304.60)min,长于实验组[(19.302.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可极有效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与护理工作满意度,同时对急救时间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因而该急诊护理模式值得推行应用。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科;危重症患者?
急诊危重症大多存在病情危重、发展变化迅速等特点,故此及时抢救是为急诊危重症患者赢得更多有效救治时间和改善其预后的关键,而急诊急救护理水平对此则有甚为显著的干预作用,因此落实好急诊急救护理工作,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生存率的提升与其病情的改善尤为重要[[1,2]。

既有研究已提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能够优化急诊护理服务水平,使急救护理效果得到改善,本次研究中,笔者为评估该急诊急救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对64例我院急诊急救的危重症患者实施了对照观察,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到2017年11月治疗的危重症病例中选取64例,按随机原则平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32例,其中男19例(59.38%),女13例(40.63%),年龄22~80(48.85.6)岁,发病至入院开始抢救时间0.5~10.8(5.72.4)h,疾病类型:严重创伤1例(3.13%),脑血管病16例(50.00%),心血管病5例(15.63%),呼吸系统疾病10例(31.25%);实验组32例,其中男16例(50.00%),女16例(50.00%),年龄19~81(49.14.7)岁,发病至入院开始抢救时间0.47~11.0(5.92.1)h,疾病类型:脑血管病19例(59.38%),心血管病7例(21.88%),呼吸系统疾病9例(28.13%)。

对上述资料进行成组比较,其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性急诊急救护理,即迅速分诊、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协助急诊医生提供抢救,并做好动态生命体征监测与后续治疗护理等。

实验组采取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措施[3,4,5],具体如下:
1.2.1院前急诊护理:
根据急诊重症患者个人实际情况提供院前急诊护理服务,急诊科护士要同赶赴现场的救护人员保持联系,以便于提前了解现场急救实况,同时在转运至医院过程中还应电话了解急救患者的基本资料,其中包括性别、年龄、病情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预计抵达医院时间等,做好急诊抢救准备工作,以赢得更多的临床抢救时间。

1.2.2分诊处理:
取得重症急诊患者详细信息后立即安排好急救床,快速完成推车、药品、氧气以及其他急救物品的准备工作,当患者到达后接诊护士马上检查判断病情,急诊为重症病情包括危急类、重症类两类,其中危急患者以达出血、休克、呼吸骤停和重度中毒等为主要表现,生命体征不稳,而重症类患者以严重创伤、外科急腹症以及心梗等病症为主,病情变化快,有潜在危险。

仔细判断病情后由经验丰富的急诊护士根据危急重症分类标准分诊,随后根据分诊结论做好相应急救准备工作。

1.2.3临床急救辅助性护理:
当开始急救后为保呼吸畅通要马上为患者吸氧,将其静脉通路迅速地组建起来,并快速而妥当地准备好急救所需药物等,认真检查生命体征,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妥当,若有异常要立即报告给医生,同时急救过程中须严格遵循医嘱配合急救医生施救,保证无菌操作,以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1.2.4全程陪同护理:
急诊护士应先借助电话与相应的辅助检查科室取得联系,在确认该检查科室人员到位且准备好之后陪同护送患者到该科室接受检查。

抢救成功后把急诊患者转送到专科病房,期间急诊科护士需要与该病房责任护士做好交接,双方确认无误后即可签上各自姓名。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危重症患者急救成功率,同时借助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分100分)对两组急诊护理工作实施评分,其分值与患者家属满意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加以分析,为计量资料提供t检验,为计数资料提供2检验,有显著差异的黄金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急诊危重症病例抢救成功率对比
如表①所示,对照组、实验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84.38%(27/32)、100.00%(32/32),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急诊科是现代医院救治各类危重症的主要场所,鉴于危重症病患病情的危、急、重等特点,该科室对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成功救治率,减少其患者死亡,改善其预后。

大量调查研究显示[6,7],急诊危重症的抢救效果直接关系到其患者生命安全,所以,急诊急救各种危重症疾病患者过程当中,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要分秒必争,为争取宝贵的有效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全力以赴,一旦急诊工作中有出现纰漏,就将延迟对危重症病患的抢救时间,影响其急救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其生命造成死亡的后果。

此次研究表现,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相比普通的急诊急救护理更能够改进急诊急救效果,经初步分析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为急诊临床日常开展的急诊抢救护理工作中常有科室内职责不明确、信息联系不密切以及分工不合理等各种问题,此类问题都能够影响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时间效率和最终效果。

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从始至终贯穿于急诊科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全程,除必要的专业急救团队现场急救外,还尤其重视入院前的急救以及信息联系、急救准备,使危重症患者在入院后所需要的救治措施能够更快、更及时得到实施,并且详细而高效率的分诊能够使急诊科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精确判断评估其病情,进行危急与重症分类,使建立静脉通路及生命体征监测等均能快速落实,从而帮助急诊科医护工作者以往的被动急诊抢救工作转为主动,迅速采取争取急救措施,而这在最大限度上为危重症患者争取到了珍贵的抢救时间,降低了其死亡风险[8]。

除此之外,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也对内部护理工作人员的危重症病情判断理论与专科分诊技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且该模式重点强调要合理分工和明确职责,要求急诊科护士与抢救医生高效、妥善配合,促进急诊科护士集中精力、端正工作态度,从而避免在急诊科抢救工作中出现忙乱混乱甚至失误现象,切实提高急诊治疗有效率[9,10]。

由此可见,整体性急诊护理模式在实施于危重症急诊后能够使急诊科急救工作实现更高精的标准化、流程化,力求避免工作失误,争夺抢救时间。

在本次研究实验组实施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后,其危重症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救耗时量则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能够为急诊急救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急救护理工作服务,因而最终其家属对急救护理的满意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所以,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医院急诊科救治危重症患者工作中属于可行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能有效节约抢救时间,提高急救工作质量,帮助急诊科医护工作者在最大限度上挽救急诊危重症病患的生命,保证其健康,使其抢救成功率及家属对科室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此急诊急救护理方式在急诊急救工作中有使用价值,值得推行。

参考文献:
[1] 黄玲, 苏小妹, 梁琬屏,等. 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 2017, 24(4):455-457.
[2] 田凌云. 三种预警评分对急诊危急重症患者病情预后及评估的比较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3] 苏琴, 顾琴, 黄华.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21):139-141.
[4] 韩淑鹏, 付晓丽.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20):28-29.
[5] 南丽萍. 急诊分级原则在危重病人管理中的应用[C]// 世界灾害护理大会. 2014.
[6] 黄燕平.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21):58-59.
[7] 刘莹莹.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5):159-160.
[8] 夏燕, 李玉凤. 全程护理在抢救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14):165-166.
[9] 苏琴, 顾琴, 黄华.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21):139-141.
[10] 顾琴, 张红, 黄华,等.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4):109-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