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 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 应用举例1.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1)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1)).(2)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 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3)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西偏东60°等.(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 2、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 (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一、距离问题:例1. 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0m ,∠A =60°,∠C =75︒. 求A 、B 两点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例2. 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小明提供了一种方法:如图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 、D 两点,用经纬仪测得∠ADB =∠ACB=60°,∠BDC =45°,∠ACD =30°,你能根据小明提供的这些数据求出AB 吗?A B二、高度问题例3: 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 60° ,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30°。
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8m ,求出山高CD.例4、如图,山脚下有一小塔AB ,在塔底B 测得山顶C 的仰角为60°,在山顶C 测得塔顶A 的俯角为45°,已知塔高AB =20 m ,求山高CD .DAB C三.角度问题例5、某巡逻艇在A 处发现北偏东450相距9海里的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例6.(2007·山东) 如图4-4-12,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1A 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1B 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2A 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2B 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143538sin 0 北1B2B 1A2A120 105甲乙课后作业:1.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 nmile,从A岛望B岛和C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A岛和C岛成75°角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A.5 2 nmileB.10 3 nmileC. 1036nmile D.5 6 nmile2.如下图,为了测量隧道AB的长度,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应当用数据A.α、a、bB.α、β、aC.a、b、γD.α、β、γ4.某船开始看见灯塔在南偏东30°方向,后来船沿南偏东60°的方向航行30 nmile后看见灯塔在正西方向,则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是. . 5.甲、乙两楼相距20 m,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 .6.如图,位于A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相距20海里的C处的乙船,现乙船沿直线CB前往B处救援,求cos∠ACB的值7.甲舰在A处,乙舰在A的南偏东45°方向,距A有9 nmile,并以20 nmile/h 的速度沿南偏西15°方向行驶,若甲舰以28 nmile/h的速度行驶,应沿什么方向,用多少时间,能尽快追上乙舰?。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测量距离问题例1(1)如图,A,B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B两点均不可到达,要测出A,B 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若测得CD=32km,∠ADB=∠CDB=30°,∠ACD=60°,∠ACB=45°,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km.答案6 4解析∵∠ADC=∠ADB+∠CDB=60°,∠ACD=60°,∴∠DAC=60°,∴AC=DC=32km.在△BCD中,∠DBC=180°-∠CDB-∠ACD-∠ACB=45°,由正弦定理,得BC=DCsin∠DBC·sin∠BDC=32sin 45°·sin 30°=64(km).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45°=34+38-2×32×64×22=38.∴AB=64km.∴A,B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2)如图,为了测量两座山峰上P,Q两点之间的距离,选择山坡上一段长度为300 3 m且和P,Q两点在同一平面内的路段AB的两个端点作为观测点,现测得∠PAB=90°,∠PAQ=∠PBA=∠PBQ=60°,则P,Q两点间的距离为m.答案900解析由已知,得∠QAB=∠PAB-∠PAQ=30°.又∠PBA=∠PBQ=60°,∴∠AQB=30°,∴AB=BQ.又PB为公共边,∴△PAB≌△PQB,∴PQ =PA.在Rt△PAB中,AP=AB·tan 60°=900(m),故PQ=900 m,∴P,Q两点间的距离为900 m.二、测量高度问题例2如图所示,为测量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B两点,从A,B两点分别测得树尖的仰角为30°,45°,且A,B 两点间的距离为60 m,则树的高度为m.答案30+30 3解析在△PAB中,∠PAB=30°,∠APB =15°,AB=60 m,sin 15°=sin(45°-30°)=sin 45°cos 30°-cos 45°sin 30°=22×32-22×12=6-2 4,由正弦定理得PB sin 30°=AB sin 15°, 所以PB =12×606-24=30(6+2), 所以树的高度为PB ·sin 45°=30(6+2)×22=(30+303)(m ). 三、测量角度问题例3 已知岛A 南偏西38°方向,距岛A 3海里的B 处有一艘缉私艇.岛A 处的一艘走私船正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岛北偏西22°方向行驶,问缉私艇朝何方向以多大速度行驶,恰好用0.5小时能截住该走私船?⎝⎛⎭⎫参考数据:sin 38°≈5314,sin 22°≈3314 解 如图,设缉私艇在C 处截住走私船,D 为岛A 正南方向上一点,缉私艇的速度为x 海里/小时,结合题意知BC =0.5x ,AC =5,∠BAC =180°-38°-22°=120°.由余弦定理可得BC 2=AB 2+AC 2-2AB ·ACcos 120°,所以BC 2=49,所以BC =0.5x =7, 解得x =14.又由正弦定理得sin ∠ABC =AC ·sin ∠BAC BC=5×327=5314, 所以∠ABC =38°,又∠BAD =38°,所以BC ∥AD ,故缉私艇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恰好用0.5小时截住该走私船. 素养提升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数学术语予以表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距离、高度、角度等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求解,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抽象的数学素养.。
仰角俯角的概念
得 AC BC sin ABC 32sin 30 16
sin BAC sin15 sin15
在等腰Rt△ACD中,故
CD 2 AC 2 16 8 2 16( 3 1)
2
2 sin15 sin15
∴山的高度为16( 3 1) 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
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
的问题
解应用题中的几个角的概念
1、仰角、俯角的概念: 在测量时,视线与水平线 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 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 下方的角叫做俯角。如图:
2、方向角:指北或指南 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 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 方向角,如图
AB2 CA2 CB2 2CA CB cosC 求得AB的长。
例题1:要测量河对岸两地A、B之间的距离,在岸边 选取相距100 3 米的C、D两地,并测得∠ADC=30°、 ∠ADB=45°、∠ACB=75°、∠BCD=45°,A、B、C、 D四点在同一平面上,求A、B两地的距离。
解:在△ACD中, ∠DAC=180°-(∠ACD+∠ADC) =180°-(75°+45°+30°)=30° ∴AC=CD= 100 3
例3 杆OA、OB所受的 力(精确到0.1)。
700 500
例4如图在海滨某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 据监测,台风中心位于城市A的南偏东300方 向、距城市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 速度向北偏西4500方向移动。如果台风侵袭 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半径为120km。问几小
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精确到 0.1h)?
第一章1.2第2课时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高度、角度问题
得20=BP,∴BP=20 3. 13
22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在△BPC 中,BC=30×80=40, 60
由已知,∠ PBC= 90°, ∴PC= BP2+BC2 = (20 3)2+402 =20 7(海里). ∴P,C 间的距离为 20 7海里.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易错警示
实际应用问题中忽视隐含条件致误
2 = 84t2-240t+400 =2 21t2-60t+100.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2)当 t>2 时,如图(2), 在△APQ 中,AP=8t,AQ=10t-20, ∴PQ= AQ2+AP2-2AQ·APcos 60° =2 21t2-60t+100, 综合(1)(2)可知, PQ=2 21t2-60t+100(t≥0), ∴当 t=30=10时,PQ 最小.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解析:在△ABD 中,∠BDA=180°-45°-120°=15°.
由sinA1B5°=sinA4D5°,得
AD=ABs·ins1in5°45°=8060-×
2 2 2
4
=800( 3+1)(m).
∵CD⊥平面 ABD,∠CAD=45°,
∴CD=AD=800( 3+1) m.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解] 如图,设缉私艇 t 小时后在 D 处追上走私船①,则 BD=10t n mile,CD=10 3 t n mile.1 分 ∵∠BAC=45°+75°=120°,2 分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cos∠BAC =( 3-1)2+22-2×( 3-1)×2×cos 120°=6, ∴BC= 6.4 分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30
第一课时 1.2 应用举例(一)教学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答有关三角形的测量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在△ABC 中,∠C =60°,a +b =+1),c =,则∠A 为 .2.在△ABC 中,sin A =sin sin cos cos B C B C++,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法: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为边的关系,再进行化简二、讲授新课:1. 教学距离测量问题:① 出示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 =51︒,∠ACB =75︒. 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分析:实际问题中已知的边与角? 选用什么定理比较合适?→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 →讨论:如何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 ③ 出示例2: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分析得出方法: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a ,并且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 =α,∠ACD =β,∠CDB =γ,∠BDA =δ.讨论:依次抓住哪几个三角形进行计算?→ 写出各步计算的符号所表示的结论. 具体如下:在∆ADC 和∆BDC 中,应用正弦定理得AC =sin()sin[180()]a γδβγδ+︒-++ =sin()sin()a γδβγδ+++, BC =sin sin[180()]a γαβγ︒-++=sin sin()a γαβγ++. 计算出AC 和BC 后,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两点间的距离AB =④ 练习: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 、D 两点,测得∠BCA =60︒,∠ACD =30︒,∠CDB =45︒,∠BDA =60︒. (答案:AB .2. 小结: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三、巩固练习:1. 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 A 、B 、C 、D 在同一个平面,求两目标A 、B 间的距离. ()2. 两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 ,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 南偏东60︒,则A 、B a km )3. 作业:教材P14 练习1、2题.第二课时 1.2 应用举例(二)教学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教学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2. 讨论: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二、讲授新课:1. 教学高度的测量:① 出示例1: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分析:测量方法→ 计算方法师生一起用符号表示计算过程与结论.AC =sin sin()a βαβ-,AB = AE +h =AC sin α+h =sin sin sin()a αβαβ-+h . ② 练习: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 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 ,求出山高CD (精确到1 m )③ 出示例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在哪几个三角形中? 分别选用什么定理来依次解各三角形? → 师生共同解答.解答:在∆ABC 中, ∠A =15︒,∠C =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sin BC A = sin AB C, BC =sin sin AB A C =5sin15sin10︒︒≈7.4524(km ),CD =BC ⨯tan ∠DBC ≈BC ⨯tan8︒≈1047(m ). 2. 练习: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米的A 、B 两个目标,测得目标A 在南偏西57°,俯角是60°,测得目标B 在南偏东78°,俯角是45°,试求山高.解法:画图分析,标出各三角形的有关数据,再用定理求解. 关键:角度的概念3. 小结:审题;基本概念(方位角、俯角与仰角);选择适合定理解三角形;三种高度测量模型(结合图示分析).三、巩固练习:1. 为测某塔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 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 的俯角为45︒,则塔AB 的高度为多少m ? 答案:(m ) 2. 在平地上有A 、B 两点,A 在山的正东,B 在山的东南,且在A 的南25°西300米的地方,在A 侧山顶的仰角是30°,求山高. (答案:230米)3. 作业:P17 练习1、3题.第三课时 1.2 应用举例(三)教学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教学难点:掌握解题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如何测量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又如何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的距离? 如何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与前者有何相通之处?2. 讨论: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如何确定航速和航向?通法: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二、讲授新课:1. 教学角度的测量问题:① 出示例1:甲、乙两船同时从B 点出发,甲船以每小时10(3+1)km 的速度向正东航行,乙船以每小时20km 的速度沿南60°东的方向航行,1小时后甲、乙两船分别到达A 、C 两点,求A 、C 两点的距离,以及在A 点观察C 点的方向角.分析:根据题意,如何画图? →解哪个三角形?用什么定理?如何列式?→ 学生讲述解答过程 (答案:630) → 小结: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读懂题意,画出图形→再分析解哪个三角形,如何解?② 练习:已知A 、B 两点的距离为100海里,B 在A 的北偏东30°,甲船自A 以5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B 航行,同时乙船自B 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沿方位角150°方向航行,问航行几小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最小?画出图形,并标记已知和要求的 →解哪个三角形?用什么定理解?如何列式? ③ 出示例2:某巡逻艇在A 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分析:如何画出方位图? → 寻找三角形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如何解三角形.→ 师生共同解答. (答案:北偏东8331'︒方向;1.4小时)④ 练习:某渔轮在A 处测得在北45°的C 处有一鱼群,离渔轮9海里,并发现鱼群正沿南75°东的方向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游去,渔轮立即以每小时14海里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捕,问渔轮应沿什么方向,需几小时才能追上渔群?2. 小结:(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三、巩固练习:1. 我舰在敌岛A 南偏西︒50相距12海里的B 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1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行才能用2小时追上敌舰?2. 某时刻A 点西400千米的B 处是台风中心,台风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直线前进,以台风中心为圆心,300千米为半径的圆称为“台风圈”,从此时刻算起,经过多长时间A 进入台风圈?A 处在台风圈中的时间有多长?3. 作业:教材P22 习题1.2 A 组 2、3题.第四课时 1.2 应用举例(四)教学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能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利用及三角形中简单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难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接触过哪些三角形的面积公式?2. 讨论: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求三角形面积?二、讲授新课:1. 教学面积公式:①讨论:∆ABC中,边BC、CA、AB上的高分别记为ha 、hb、h c,那么它们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如何计算三角形面积?②结论: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 C,S=1bcsin A,S=12acsinB③练习:已知在∆ABC中,∠B=30︒,b=6,c求a及∆ABC的面积S.(解有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的问题,注重分情况讨论解的个数)④出示例1: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2)?分析:由已知条件可得到什么结论?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如何求一个角的正弦?→师生共同解答. →小结:余弦定理,诱导公式,面积公式.→讨论:由三边如何直接求面积?(海仑公式)2. 教学恒等式证明:①讨论:射影定理:a = b cos C + c cos B;b = a cos C + c cos A;c = a cos B + b cos A.分析:如何证明第一个式子?证一:右边=22222222222a b c a c b ab c aab ac a+-+-+=== 左边证二:右边= 2R sin B cos C + 2R sin C cos B=2R sin(B+C)=2R sin A= a = 左边→学生试证后面两个.②出示例2:在∆ABC中,求证:(1)222222sin sin;sina b A Bc C++=(2)2a+2b+2c=2(bc cos A+ca cos B+abcosC)分析:观察式子特点,讨论选用什么定理?3. 小结: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三、巩固练习:1. 在△ABC中,若22tantanA aB b=,判断△ABC的形状. (两种方法)2. 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站行驶. 公路的走向是M站的北偏东40︒. 开始时,汽车到A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 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汽车站?(15千米)3. 作业:教材P24 14、15题.。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B C
α β
A
D
BC AB = sin(α β ) sin(90 + β )
BC sin(90 + β ) BC cos β = 所以,AB = sin(α β ) sin(α β )
解RtABD, 得 BC cos β sin α BD = AB sin ∠BAD = sin(α β ) 28 cos 30 sin 60 = sin(60 30 ) = 42(m)
视 线
N 仰角 俯角
水平线
方位角 60度
目标方向线
视 线
二、例 题 讲 解
例2、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 ,从与烟囱底部在 、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 间的距离是12m.已知测角仪器高 已知测角仪器高1.5m,求烟囱的高。 求烟囱的高。 , 间的距离是 求烟囱的高 β = 60° CD间的距离是 已知测角仪器高 想一想 图中给出了怎样的一个 几何图形?已知什么, 几何图形?已知什么, 求什么? 求什么?
a sin β AC = sin(α β ) a sin α sin β AB = AE + h = AC sin α + h = +h sin(α β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练习: 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 练习 在山顶铁塔上 处测得地面 上一点A的俯角 的俯角α= ° 上一点 的俯角 = 60° ,在塔底 C处测得 处的俯角 =30°。已 处测得A处的俯角 处测得 处的俯角β= ° 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 部分的高为28m,求出 知铁塔 部分的高为 , 山高CD. 山高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应该设 法计算出AB或 的长 法计算出 或AC的长 解:在⊿ABC中, 中 ∠BCA=90°+β, ° ∠ABC=90°-α, ∠BAC=α° β, ∠BAD=α.根据正弦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人教版必修5教案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四)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四课时)【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杭州一避暑山庄占地的平面图如图所示,它由三个正方形和四个三角形构成,其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8亩、20亩和26亩.你知道这个整个避暑山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办法吧!【探索问题形成概念】前面我们已知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2ABCS ah∆=其中a为底面边长,h为底面上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除上式之外还有其它的表达形式吗?这节课我们首先将给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右图,△ABC中,边BC、CA、AB上的高分别记为ha、hb、hc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容易证明:sin sinsin sinsin sinabch b C c Bh c A a Ch a B b A======将以上三式应用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2S ah=中,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AB Ch ahbhc121212sin sin sin S ab C S ac B S bc A===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夹角便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例题】在 △ABC 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 (精确到0.1cm 2) (1)已知a=14.8cm,c=23.5cm,B=148.5°; (2)已知B=62.7°,C=65.8°,b=3.16cm;(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41.4cm,b=27.3cm,c=38.7cm. 【思路】(1)中已知两边及夹角,可直接应用公式求解;(2)中已知两角和一角的对边,先根据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角的对边,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剩余的一角,便可应用面积公式求解;(3)中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可根据余弦定理求出其中任意一角,从而应用面积公式求解.【解答】(1)应用S=21acsinB ,得 S=21⨯14.8⨯23.5⨯sin148.5︒≈90.9(cm 2) (2)根据正弦定理,B b sin = Cc sin ,c = BC b sin sinS = 21bcsinA = 21b 2BA C sin sin sin A = 180︒-(B + C)= 180︒-(62.7︒+ 65.8︒)=51.5︒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思考S = 21⨯3.162⨯︒︒︒7.62sin 5.51sin 8.65sin ≈4.0(cm 2) (3)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B =ca b a c 2222-+=4.417.3823.274.417.38222⨯⨯-+≈0.7697sinB = B 2cos 1-≈27697.01-≈0.6384应用S=21acsinB ,得 S ≈21⨯41.4⨯38.7⨯0.6384≈511.4(cm 2)【反思】在不同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与解三角形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解三角形的知识,求出需要的元素,从而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例题】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 m,88 m,127 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 c m 2)?【思路】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数学题目,本题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先根据余弦定理求角,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2)
C
A
D
新课讲授
2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 B 处测得地面上 A 的俯角 =54o40',在塔底 C 处测得 一点 A 处的俯角 =50o1' .已知铁塔 BC 部分的高 为 27.3 m,求出山高 CD(精确到 1m). B 问题 3:哪个三角形已经知道
三个条件?
问题 4:要求 CD,必须借助哪个 三角形?还需要什么条件?
C
A
D
新课讲授
2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 B 处测得地面上 A 的俯角 =54o40',在塔底 C 处测得 一点 A 处的俯角 =50o1' .已知铁塔 BC 部分的高 为 27.3 m,求出山高 CD(精确到 1m). B 问题 3:哪个三角形已经知道
三个条件?
问题 4:要求 CD,必须借助哪个 三角形?还需要什么条件?
B
新课讲授
1 AB 是底部 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 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 AB 的方法。 A
B
新课讲授
1 AB 是底部 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 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 AB 的方法。
分析: AB 长的关键是 求 先求 AE,在 ACE 中, 如能求出 C 点到建筑物 顶部 A 的距离 CA, 再测 出由 C 点观察 A 的仰角, 就可以计算出 AE 的长.
问题 6:欲求出 CD, 大家思考在哪个三 角形中研究比较适 合呢?
新课讲授
3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 正东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 顶 D 在东偏南 15o 的方向上,行驶 5km 后到 达 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 25o 的方向上, 仰角为 8o,求此山的高度 CD.
(完整版)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重要知识】1、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
2、方向角:方向角是正北方向或正南方向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
方向角α的取值范围是:︒<<︒900α;如:北偏东︒603、方位角:以指向正北方向的线作为︒0,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
方位角的取值范围是:︒<<︒3600α如:目标S 的方向角是南偏西︒70,则目标的方位角为︒2504、坡角和坡度坡面与地平面所成的角度,叫做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者坡比,常用字母i 表示。
坡比是坡角的正切值。
【注】解题技巧:先确定方位,求边长,求角,再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
1、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H 、G 、B 三点在同一条水平直线上。
在H 、G 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 的仰角分别是030ADE ∠=、045ACE ∠=、20CD m =,测角仪器的高是1h m =,求建筑物高度AB 。
水平线 仰角 俯角 ︒60 北 东 ︒250 北 S2、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42m,∠BAC=45︒,∠ACB=︒75。
求A、B两点的距离.3、为了开凿隧道,要测量隧道上D、E间的距离,为此在山的一侧选取适当点C,如图,测得CA=400m,CB=600m,∠ACB=60°,又测得A、B两点到隧道口的距离AD=80m,BE=40m(A、D、E、B在一条直线上),计算隧道DE的长.4、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西偏北030的方向上,行驶82k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075的方向上,仰角为015,求此山的高度CD.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h km /40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为︒140的方向航行。
解三角形实际应用举例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测量方面的知识,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测量方面的知识,公元 解三角形问题是三角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解三角形问题是三角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解三角形的方法在度量工件、 解三角形的方法在度量工件、测量距离和 一世纪的《周髀算经》 一世纪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关于平面测量 什么是三角学?三角学来自希腊文“三角形” 什么是三角学?三角学来自希腊文“三角形” 高度及工程建筑等生产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高度及工程建筑等生产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的记载,公元三世纪, 的记载,公元三世纪, 我国数学家刘徽在计 测量” 最初的理解是解三角形的计算, 和“测量”。最初的理解是解三角形的计算, 在物理学中, 在物理学中,有关向量的计算也要用到解三角 算圆内接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的边长时, 算圆内接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的边长时,就 后来, 后来,三角学才被看作包括三角函数和解三角 形的方法。 形的方法。 已经取得了某些特殊角的正弦…… 形两部分内容的一门数学分学科。 形两部分内容的一门数学分学科。
B间的距离? 间的距离?
α βa
C B
简解: 简解:由正弦定理可 得 AB/sinα=BC/sinA =a/sin(α+β) A
α
β
a C
B
两点在河的两岸, 例1、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 、 两点在河的两岸 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测量者在A的同测,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 , 测量者在 的同测,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的同测 测出AC的距离是 的距离是55cm,∠BAC=51o, ∠ACB 测出 的距离是 , = 两点间的距离( =75o,求A、B两点间的距离(精确到 、 两点间的距离 精确到0.1m) )
练习1:海中有岛 ,已知A岛周围 岛周围8海里内有 练习 :海中有岛A,已知 岛周围 海里内有 暗礁,今有一货轮由西向东航行,望见A岛 暗礁,今有一货轮由西向东航行,望见 岛 在北75° 航行20 2海里后,见此岛在北 海里后, 在北 °东,航行 30°东,如货轮不改变航向继续前进,问有 如货轮不改变航向继续前进, ° 无触礁危险。 无触礁危险。 A
必修五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节5课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目录1.1.1正弦定理(2)1.1.2余弦定理(2)1.2.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1.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二)1.2.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三)1.2.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四)2.1.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2.1.2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2.2.1等差数列(一)2.2.2等差数列(二)2.3.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2.3.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二)2.4.1等比数列(一)2.4.2等比数列(二)2.5.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2.5.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二)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3.1.2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二)3.2.1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3.2.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3.2.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及解法(三)3.3.1.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一)3.3.2.1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3.3.2.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3.3.2.3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3.3.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二)3.4.1基本不等式(一)3.4.2基本不等式(二)3.4.3基本不等式(三)学案序号: 1 \2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8/8/ 禄丰一中高 二年级标题 §1.1.1正弦定理【学习目标】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重难点】1、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自主学习指导】阅读教材第1页-第4页,思考下列问题: 1、 正弦定理还可以怎样推导? 2、 正弦定理用途有哪些?【学习过程】一、 新知:1、 正弦定理文字语言: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 符号语言:sin sin a bA B =sin c C =. 2、 解三角形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注意:(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C B =,sin a A =sin c C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a B=;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A B b=;sin C = .二、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已知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变式:在ABC ∆中,已知45B =,60C =,12a =cm ,解三角形.例2. 在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变式:在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三、总结提升1. 正弦定理:sin sin a bA B =sin c C = 知识拓展sin sin a b A B =2sin cR C==,其中2R 为外接圆直径.2.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 还有 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 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两角和一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当堂检测】1. 在ABC ∆中,若cos cos A bB a=,则ABC ∆是( ).A .等腰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2. 已知△ABC 中,A ∶B ∶C =1∶1∶4,则a ∶b ∶c 等于( ).A .1∶1∶4B .1∶1∶2C .1∶1D .2∶23. 在△ABC 中,若sin sin A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 >B. A B <C. A ≥B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4. 已知∆ABC 中,sin :sin :sin 1:2:3A B C =,则::a b c = .5. 已知∆ABC 中,∠A 60=︒,a sin sin sin a b cA B C++++= .6. 已知△ABC 中,AB =6,∠A =30°,∠B =120︒,解此三角形.【知识构建】学案序号: 3\4课型: 新授课 时间:2018/8 禄丰一中高 二年级 班标题§1.1.2余弦定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3. 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重难点】1、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自主学习指导】复习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 和它所对角的 的 相等,即 = = .复习2:在△ABC 中,已知10c =,A =45︒,C =30︒,解此三角形.【学习过程】 一、新知阅读教材第5—7页内容,然后回答问题(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2>余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的应用?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在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c 、a 、b . ∵AC = , ∴AC AC ∙=同理可得: 2222c o s a b c b c A =+-, 2222cos c a b ab C =+-.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他两边的 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 的积的两倍.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222cos 2b c a A bc+-=, , . [理解定理](1)若C =90︒,则cos C = ,这时222c a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二、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已知a =b =45B =,求,A C 和c变式:在△ABC 中,若AB,AC =5,且cos C =910,则BC =________.例2. 在△ABC 中,已知三边长3a =,4b =,c =,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变式: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三、学习小结1. 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 已知三边,求三角;② 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知识拓展在△ABC 中,若222a b c +=,则角C 是直角; 若222a b c +<,则角C 是钝角;若222a b c +>,则角C 是锐角. 【当堂检测】(1)△ABC中,a =2c =,150B =,求b . (2)△ABC 中,2a =,b =,1c ,求A . 1. 已知ac =2,B =150°,则边b 的长为( ).A.B.C.D. 2.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为( ). A .60 B .75 C .120 D .1503.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13x << B .13x <5 C . 2<x <5 D <x <54. 在△ABC 中,|AB |=3,|AC |=2,AB 与AC 的夹角为60°,则|AB -AC |=________.5. 在△ABC 中,已知三边a 、b 、c 满足222b a c ab +-=,则∠C 等于 .6、在△ABC 中,已知a =7,b =8,cos C =1314,求最大角的余弦值.7、在△ABC 中,AB =5,BC =7,AC =8,求AB BC ⋅的值.【知识构建】学案序号: 5课型: 习题课 时间:2018/8 禄丰一中高 二年级 班 标题正余弦定理【学习目标】1.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2.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自主学习指导】 复习1:在解三角形时已知三边求角,用 定理;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 定理; 已知两角和一边,用 定理. 二、典型例题探究: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① A =6π,a =25,b =② A =6π,a,b =A =6π,a =50,b =思考: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新知: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 为锐角时).已知边a,b 和∠A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CH=bsinA<a<b a=CH=bsinA a<CH=bsinA试试:1. 用图示分析(A 为直角时)解的情况?2.用图示分析(A 为钝角时)解的情况?例1. 在∆ABC 中,已知80a =,100b =,45A ∠=︒,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变式:在∆ABC 中,若1a =,12c =,40C ∠=︒,则符合题意的b 的值有_____个.学习小结1.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2. 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3. 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4.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问题(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可能有一解、两解和无解三种情况).※知识拓展在∆ABC中,已知,,a b A,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①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 b>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②当A为锐角时,如果a≥b,那么只有一解;如果a b<,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1)若sina b A>,则有两解;(2)若sina b A=,则只有一解;(3)若sina b A<,则无解.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1. 已知a、b为△ABC的边,A、B分别是a、b的对角,且sin2sin3AB=,则a bb+的值=().A. 13B.23C.43D.532. 已知在△ABC中,sin A∶sin B∶sin C=3∶5∶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A.135°B.90°C.120°D.150°3. 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由增加长度决定4. 在△ABC中,sin A:sin B:sin C=4:5:6,则cos B=.5. 已知△ABC中,cos cosb Cc B=,试判断△ABC的形状.一、选择题1.在中,已知角则角A的值是()A.15°B.75°C.105°D.75°或15°2.中,则此三角形有()A.一解 B.两解 C.无解 D.不确定3.若是()A.等边三角形B.有一内角是30°C.等腰直角三角形D.有一内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4.在中,已知则AD长为()A.B. C.D.5.在,面积,则BC长为()A.B.75 C.51 D.496.钝角的三边长为连续自然数,则这三边长为()A.1、2、3、B.2、3、4 C.3、4、5 D.4、5、67.在中,,则A等于()A.60°B.45° C.120°D.30°8.在中,,则三角形的形状为()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9.在中,,则等于()A.B.C.D.10.在中,,则的值为()A.B.C.D.11.在中,三边与面积S的关系式为则角C为()A.30°B.45°C.60°D.90°12.在中,是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二、填空题13.在中,,则14.若的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则三内角之比为________。
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1)
1.2应用举例(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数学5 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二部分,是在学习了第一部分正弦、余弦定理知识的基础上,对正弦、余弦定理的进一步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正弦、余弦定理和三角公式.此外,本节又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起始课,对后续内容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的重点是正弦、余弦定理和三角公式的应用,难点是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以及如何发现解题思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正弦、余弦定理和三角公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现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课时分配本节内容用1课时的时间完成,主要讲解正弦、余弦定理和三角公式解决距离的测量问题.教学目标重点: 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知识点:正弦、余弦定理和三角公式.能力点:如何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育点: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自主探究点:如何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考试点: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距离的测量问题.易错易混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弦、余弦定理的选择问题.拓展点: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三角板课堂模式学案导学一、引入新课1、复习旧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新课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2、设置情境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全国第八届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教学设计: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含答案
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高度测量问题)(人教A版高中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管亚楠天津市第十四中学指导教师:申铁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刘金英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郑建天津市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朱宝坤天津市第十四中学2016年10月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 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
2《应用举例》的第二课时,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问题。
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有关测量距离的问题,初步了解从实际背景中抽象数学模型,将“不可测”问题转化为“可以算”的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
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延伸,继续探究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等的高度测量问题.解三角形知识本身是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等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本节内容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通过从实际背景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知识计算,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通过对实地测量任务的交流展示,体会数学建模过程;2。
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分析,理解建构三角形模型的一般方法;3。
结合用测量工具收集的数据,巩固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
二、教学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体会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建构数学模型——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进行计算求解——检验的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2.归纳建构三角形模型的一般方法,解决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测量的问题;3。
操作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仰角、距离等,收集数据,进行解三角形运算,使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4。
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展示数学建模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5。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 1、自动卸货汽车的车厢采用液压机构,设计时需要计算油泵顶杆BC的长度,已知车箱的最大仰角是60°,油泵顶点B与车箱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1.95m,AB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20′,AC长为1.40m,计算BC的长(精确到0.01m)。
2、如图,在山脚A测得山顶P的仰角为,α沿倾斜角为β的斜坡向上走a米到B,在B处测得山顶P的仰角为,γ求证:山高sin sin().sin()ahαγβγβ-=-3、勘探队员朝一座山行进,在前后两处观察山顶的仰角分别是29°和38°,两个观察点之间的距离是200m,求此山的高度。
4、飞机的航线和山顶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已知飞机的高度为海拔20 250m,速度为1 000km/h,飞行员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18°30′,经过150s后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81°,求山顶的海拔高度(精确到1 m)。
5、测山上石油钻井的井架BC 的高,从山脚A 测得AC=65.3m ,塔顶B 的仰角a 是25°25′。
已知山坡的倾斜角β是17°38′,求井架的高BC 。
6、在△ABC 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 (精确到0.01cm 2):(1)已知 45,33,28===B cm c cm a ;(2)已知cm a C A 36,5.66,8.32===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cm c cm b cm a 71,61,54===。
7、证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AC B a S sin sin sin 212=8、有一块四边形土地的形状如图所示,它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0m ,60m ,70m ,两个内角是127°和132°,求四边形的面积(精确到0.01m 2)。
9、货轮在海上以35n mile/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为148°的方向航行。
1.2.3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课件
解 由已知条件及正弦定理,得 b2+c2-a2=bc. ∴cosA=b2+2cb2c-a2=12. 又0°<A<180°,∴A=60°. ∴S=12bcsinA=12×3×4× 23=3 3(cm2).
易错探究
(学生用书P20)
在△ABC中,若B=30°,AB=2 3 ,AC=2,求△ABC 的面积.
(2)对于既可用正弦定理又可用余弦定理解的三角形,用 正弦定理计算相对简单,但要根据已知条件中边的大小来确 定角的大小,此时,若选择用正弦定理去计算较小的边所对 的角,可避开分类讨论;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可根据角的 余弦值的正负直接判断出所求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但计算复 杂,所以,在使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要注意比较它 们的异同点,灵活选用定理解题.利用正、余弦定理不仅能 求角的函数值,反过来,还能求角的大小.
解 (1)由 3a=2csinA及正弦定理,得
ac=2sin3A=ssiinnCA.
∵sinA≠0,∴sinC=
3 2.
∵△ABC是锐角三角形,∴C=π3.
(2)解法1:∵c= 7,C=π3,由面积公式,得
12absinπ3=3 2 3,即ab=6.
①
由余弦定理,得a2+b2-2abcosπ3=7.
(3)解三角形广泛应用于各种平面图形,如菱形、梯形、 平行四边形、扇形及一些不规则图形,处理时,要通过添加 适当的辅助线,将问题纳入到三角形中去解决.以三角形为 载体借助正、余弦定理还可以解决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
典例剖析
(学生用书P19)
题型一 有关三角形的边、角问题 例1 已知△ABC的周长为 2 +1,且sinA+sinB= 2 sinC. (1)求边AB的长; (2)若△ABC的面积为16sinC,求角C的度数.
(完整版)三角形中几何计算、解三角形实际应用举例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解三角形的实质应用举例1.仰角和俯角在视野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野在水平线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的角叫俯角 (如图① ).2.方向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 B 点的方向角为α(如图② ).3.方向角相关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图③ )(1)北偏东α°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抵达目标方向.(2)北偏西α°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α°抵达目标方向.(3)南偏西等其余方向角近似.【思虑研究】 1.仰角、俯角、方向角有什么差别?以平面几何图形为背景,求解相关长度、角度、面积、最值和优化等问题,往常是转变到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加以解决.在解决某些详细问题时,常先引入变量 (如边长、角度等 ),而后把要解的三角形的边或角用所设变量表示出来,再利用正、余弦定理列出方程,解之.以平面几何图形为背景,求解相关长度、角度、面积、最值和优化等问题,往常是转变到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加以解决.在解决某些详细问题时,常先引入变量 (如边长、角度等 ),而后把要解的三角形的边或角用所设变量表示出来,再利用正、余弦定理列出方程,解之.如右图, D 是直角△ ABC 斜边 BC 上一点, AB=AD,记∠ CAD=,∠ ABC=β.(1)证明: sin+cos 2β=0;(2)若 AC= 3 DC,求β的值.【变式训练】 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 AD⊥ CD,AD =10,AB=14,∠ BDA= 60°,∠ BCD= 135°,则 BC 的长为________.求距离问题要注意:(1)选定或确立要创立的三角形,要第一确立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余量已知则直接解;如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立三角形中求解.(2)确立用正弦定理仍是余弦定理,假如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例题 2.如下图,甲船由A岛出发向北偏东45°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航行,速度为15 2海里 /小时,在甲船从 A 岛出发的同时,乙船从 A 岛正南 40 海里处的 B 岛1出发,朝北偏东θtanθ=2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航行,速度为10 5海里 /小时.(1)求出发后 3 小时两船相距多少海里?(2)求两船出发后多长时间距离近来?近来距离为多少海里?丈量高度问题一般是利用地面上的观察点,经过丈量仰角、俯角等数据计算物体的高度,这种问题一般用到立体几何知识,先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变为平面几何问题,再经过解三角形加以解决.例题 3,如图,丈量河对岸的塔形建筑 AB,A 为塔的顶端, B 为塔的底端,河两岸的地面上随意一点与塔底端 B 处在同一海拔水平面上,现给你一架测角仪 (能够丈量仰角、俯角和视角 ),再给你一把尺子 (能够丈量地面上两点间距离 ),图中给出的是在一侧河岸地面 C 点测得仰角∠ ACB=,请设计一种丈量塔建筑高度 AB 的方法 (此中测角仪支架高度忽视不计,计算结果可用丈量数据所设字母表示 ).【变式训练】3. A、B 是海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在A 点测得山顶C 的仰角为 45°,∠ BAD=120°,又在 B 点测得∠ ABD=45°,此中 D 是点 C 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 CD.丈量角度问题也就是经过解三角形求角问题,求角问题能够转变为求该角的函数值.假如是用余弦定理求得该角的余弦,该角简单确立,假如用正弦定理求得该角的正弦,就需要议论解的状况了.例题 4,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处(3-1) n mile的 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 A 处北偏西 75°的方向,距离 A 处 2 n mile 的 C 处的缉私船受命以 10 3 n mile/h 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 10 nmile/h 的速度从 B 处向北偏东 30°方向逃跑,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变式训练】 4.如下图,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 105°方向的 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抵达 2 处时,A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 B2处,此时两船相距 10 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1.解三角形的一般步骤(1)剖析题意,正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特别要理解应用题中的相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仰角、俯角、方向角等.(2)依据题意画出表示图.(3)将需求解的问题归纳到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经过合理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相关知识正确求解.演算过程中,要算法精练,计算正确,并作答.(4)查验解出的答案能否拥有实质意义,对解进行弃取.2.解斜三角形实质应用举例(1)常有几种题型丈量距离问题、丈量高度问题、丈量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2)解题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要注意仰角、俯角、方向角等名词,并能正确地找出这些角;②要注意将平面几何中的性质、定理与正、余弦定理联合起来,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才能顺利解决.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与丈量、几何计算相关的实质问题是高考的热门,一般以解答题的形式考察,主要考察计算能力和剖析问题、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常与解三角形的知识及三角恒等变换综合考察.1.(2012 ·江西卷 )E,F 是等腰直角△ ABC 斜边 AB 上的三平分点,则tan∠ECF= ()16233A.27B.3C. 3D.42.(2012 ·陕西卷 )如图, A,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 3 )海里的两个观察点,现位于 A 点北偏东 45°, B 点北偏西 60°的 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 B 点南偏西 60°且与 B 点相距 20 3 海里的C点的营救船立刻前去营救,其航行速度为 30 海里 / 时,该营救船抵达 D 点需要多长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1.2.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三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对解法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节课应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
除了安排课本上的例1,还针对性地选择了既具典型性有具启发性的2道例题,强调知识的传授更重能力的渗透。
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过程,重讨论,教师通过导疑、导思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边所对的角∠ABC,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CAB。
解:在∆ABC 中,∠ABC=180︒- 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
AC=ABC BC AB BC
AB
∠⨯⨯-+cos 22
2
=︒
⨯⨯⨯-+137cos 0.545.6720.545.6722
≈113.15 根据正弦定理,
CAB
BC ∠sin =
ABC
AC ∠sin
sin ∠CAB = AC
ABC BC ∠sin
=
15
.113137
sin 0.54︒
≈0.3255, 所以 ∠CAB =19.0︒, 75︒- ∠CAB =56.0︒
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
例2、在某点B 处测得建筑物AE 的顶端A 的仰角为θ,沿BE 方向前进30m ,至点C 处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2θ,再继续前进103m 至D 点,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4θ,求θ的大小和建筑物AE 的高。
师:请大家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
生:上台板演方位图(上图)
教师先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题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请三位同学用三种不同方法板演,然后教师补充讲评。
解法一:(用正弦定理求解)由已知可得在∆ACD 中, AC=BC=30, AD=DC=103,
∠ADC =180︒-4θ, ∴
θ
2sin 3
10
=
)
4180
sin(30
θ-︒。
因为 sin4θ=2sin2θcos2θ
∴
c os2θ=2
3,得 2θ=30︒
∴
θ=15︒, ∴在Rt ∆ADE 中,AE=ADsin60︒
=15
答:所求角θ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二:(设方程来求解)设DE= x ,AE=h 在 Rt ∆ACE 中,(103+ x)2 + h 2=302 在 Rt ∆ADE 中,x 2+h 2=(103)2 两式相减,得x=53,h=15
∴在 Rt ∆ACE 中,tan2θ=
x
h +310=
3
3
∴2θ=30︒,θ=15︒
答:所求角θ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三:(用倍角公式求解)设建筑物高为AE=8,由题意,得
∠BAC=θ, ∠CAD=2θ,
AC = BC =30m , AD = CD =103m 在Rt ∆ACE 中,sin2θ=
30
x --------- ①
在Rt ∆ADE 中,sin4θ=
3
10
4
, --------- ②
②÷① 得 cos2θ=2
3,2θ=30︒,θ=15︒,AE=ADsin60︒=15
答:所求角θ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例3、某巡逻艇在A 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师: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教师启发学生做图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即需要引入时间这个参变量。
解: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 方向经过x 小时后在B 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 AB=14x,AC=9,
∠ACB=︒75+︒45=︒120
∴(14x) 2= 92+ (10x) 2
-2⨯9⨯10xcos ︒120
∴化简得32x 2
-30x-27=0,即x=
2
3,或x=-
16
9(舍去)
所以BC = 10x =15,AB =14x =21, 又因为sin ∠BAC =
AB
BC ︒
120
sin =
21
15⨯
2
3=
14
35
∴∠BAC =3831'︒
,或∠BAC =14174'︒
(钝角不合题意,舍去)
, ∴3831'︒
+︒45=8331'︒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31'︒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评注: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8页练习
Ⅳ.课时小结
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
1、课本第23页练习第9、10、11题
2、我舰在敌岛A 南偏西︒50相距12海里的B 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1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行才能用2小时追上敌舰?(角度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板书设计 ●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