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_以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为例

合集下载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2 2 保护 区湿 地水资 源补给现状 .
《 湿地公 约 》 的湿 地 分类 系统 ( u a D g n等 ,9 0年 ) 19 , 湿地 分为 2大系 统 3大类 4 2种湿 地 型 。甘肃 敦煌 西湖 国家 级 自然保 护 区属于天然 湿地 系统 内陆湿 地
类, 分布有 3种湿 地 型 , 即淡 水 草本 沼 泽 、 内陆盐 沼 和 时令碱 、 水盐 沼湿地 型 。 咸
1 引 言
甘肃敦煌 西湖 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西邻 库姆塔格 大 沙漠 , 西北 部基本 与罗 布泊相连 通 , 于极干旱 地 位
渗 入地 下 , 于 沙 砾 层 中 , 成 地 下水 丰 富 的 含 水 储 形 层 。 随地势 变低 , 地下水埋 藏变浅 , 至山前 冲积扇 溢 出地 表 , 以泉水 形成地 表径流 , 多 汇成 保护 区 内面积
l 淡水 草本沼 泽 _
季 不竭 。地 下径 流提供 的水 源是保护 区湿地 的 主要
维普资讯
第8 期
水 源。
赵洪 民等 : 甘肃 敦煌 西湖 国家级 自然 保护 区湿地现状 及其保 护对策 研究 ( )退化湿 地生态 系统 的恢 复 与重建 1
护和 开发 的 关 系、 强 宣传增 强保护 意识等 一 系列措施 , 加 以期 为甘肃敦 煌 西湖 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湿
地资 源的保护提 供科 学依据 。 关键词 : 自然保 护 区; 湿地 ; 布 ; 分 类型 ; 因 ; 成 问题 ; 护 保 中图分 类号 : 1 6 X 7
由 于保 护 区特殊 的地 质 结构 , 流出 山后 大 量 河
区 , 种特殊 的气候 环 境 条件 孕 育 了敦 煌 西湖 国家 这 级 自然保护 区独特 的湿 地 生态 系统 , 干 旱荒 漠 区 是 重要 的水源涵 养 区和蓄水 库 。其荒 漠化 条件下 的湿

甘肃敦煌西湖湿地现状及野生动物汲水系统建设

甘肃敦煌西湖湿地现状及野生动物汲水系统建设

第16卷 第2期 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 Vol.16 No.2 2020年6月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j un.2020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和野骆驼(Camelus bactrianus)均属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

2015年普氏野马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目前全世界有1 000余匹圈养野马。

野骆驼被IUCN列为极濒危物种,野外种群数量估计有730~880头(袁磊等, 1999; 兰新等, 1998)。

为使普氏野马回归自然,经多方考察,2010年,原国家林业局确定在甘肃敦煌西湖保护区实施普氏野马放归。

于2010年9月25日和2012年9月6日先后2次,有7批和21批,共计28匹(17雄11雌)普氏野马由甘肃(武威)濒危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放归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放归的还有野骆驼4头(2雄2雌)。

截止2018年7月,放归普氏野马种群数量达60匹,净增32匹;放归野骆驼种群数量达到10头,净增6头。

敦煌西湖的野生动物放归工作取得可喜成效,但随着放归区内普氏野马和野骆驼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原因,饮用水源地不足已成为影响普氏野马和野骆驼繁衍生息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研究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氏野马和野骆驼放归区饮用水源地水位动态变化的情况下,提出在地下水位浅水区,通过打小眼浅水井,利用太阳能智能控制系统建立野生动物饮水点的系列解决方案。

1 研究区概况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西接库姆塔格大沙漠和新疆罗布泊,四甘肃敦煌西湖湿地现状及野生动物汲水系统建设袁海峰1,3 陈文业2,3* 孙志成1,3 韩栋1,3 吴婷1,3 谈嫣蓉2,3 刘鸿源2,3(1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敦煌 736200;2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20;3 甘肃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甘肃 敦煌 736200)摘 要 通过分析敦煌西湖湿地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水资源优化利用、科研监测体系建立、法律法规完善宣传等方面提出了湿地保护对策。

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湿地监测体系构想

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湿地监测体系构想

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湿地监测体系构想
代雪玲
【期刊名称】《环境生态学》
【年(卷),期】2022(4)4
【摘要】湿地是地球表面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敦煌阳关保护区湿地作为戈壁沙漠中的一颗绿色明珠,其动态变化与周边地区的发展紧密相连。

因此,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和研究敦煌阳关保护区湿地的动态变化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有效缓解湿地保护与利用、开发的关系,而且能为湿地恢复、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敦煌阳关保护区建立健全湿地监测体系,开展可持续、长期的湿地监测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任务,还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基于敦煌阳关保护区湿地状况、监测内容和指标分析,对湿地监测工作提出初步构想。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代雪玲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7
【相关文献】
1.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关湿地生态保护对策分析
2.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
3.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
4.红外相机在鸟类监测中的规范探讨——以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5.极旱荒漠区湿地候鸟种群数量变化监测分析——以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甘肃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策略

浅论甘肃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策略
作 是必 须的 。对湿地 自然规律认 识不 清是达不 到湿
地 生态 系统管 理的 目的的 ; 同样 , 如果 没有解决 和协
鉴于我 省湿地 已经 遭受 大 面 积 的 、 高强 度 的破 坏 的 客观事 实 , 于湿地 的可持 续 管 理 主要 应 该 聚焦 于 对 两个方 面 : 一方 面是 在那 些 湿 地 已受 到 人类 干 预 而
粉砂与 轻粘 土河湖堆 积物形 成 隔水 层 。
污染不仅使水质恶化, 也对湿地 的生物多样性造成 严重危害。目前许多天然湿地 已成为工农 业废水、
生 活污水 的承泄 区。
2 4 泥沙淤 积 日益严重 .
长期 以来 , 三大 内陆 河 上游 水 源涵 养 区的 森林 资源 遭到过 度砍伐 , 导致水 土 流失加剧 , 影响 了河流 域 的生态平衡 , 流 中的 泥沙 含量 增 大 , 成 河床 、 河 造 湖底 淤积 , 河 西 海 子 湿 地 面 积 不 断 缩 小 , 能 衰 使 功
徐 广 , 月娥 , 晓 雷 闫 周
( 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 甘肃 兰州 7 00 ) 300

要: 湿地 是可 为全球提供 客 观 的社 会 效 益 、 济效 益和 环境 效 益 的极 为 重要 的 生 态 系统 。 目 经
前, 甘肃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的研 究基础较薄弱, 理论体 系不够健全 , 因而在湿地地 急剧 减 少 , 湿地 功 能和效 益 不断 下降等 问题 , 文 着 手论 述 本
植被死亡 , 沙进人退 。
2 3 湿地 污染加剧 .
强烈。干海子湿地和敦煌西湖湿地气候状况为半干 旱 性 内陆气候 , 夏天 热 , 冬天 冷 。
植 被 以沼生植 物 为 主 , 有 水 生植 物 。主 要 植 伴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以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以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Ab t a t Ec -o rs a n w p r a h f r e p o t g t u i e o c s u i st e e c c fe o o y e o o , n o it . f s r c : o t u im, e a p o c o x l i n o r m r s u e , n t h f a y o c l g , c n my a d s c e Xi i s r e i y Hu O
Ke r s Du h a g Weln ; O t u im ; u ti a l t ia i n su y ywo d : n u n ; t d e — rs s s n b e i z t ; t d a c o a u l o
生 态 旅游 是 以 良好 的 自然生 态 环 境 、生 态 景 观 为旅 游 吸 引 物 的 自然 之 旅 ,它 是依托 自然保护区 、风景 名胜 区 开展起 来的专项旅 游活动 。随着 现代城 市 自然环 境 的 破 坏和 人 类 环 保意 识 的
Du a g we ln i st er e ’ we t r o rd  ̄A e il c -o r m n s a ewa o m e d r o g tr c mmo t r ci n f n Hu n t d s e l i rS se n c ri o a t l v s ca o t u i l d c p sf r du e n -em o p e s a n l n i e a t so n o
加 强 , 生 态 旅 游 越 来 越 受 到 关 注 。甘 肃 敦 煌 西 湖 自 然 保 护 区 湿 地 地 处 干 旱 的
西 走 廊 最 西端 ,位 于 敦 煌城 西 10 2 km 处 ,核 心 区 距 离 市 区 2 6 m ( 1 。 0k 图 ) 自然保 护 区 北 部地 区 有天 桥 墩 、榆 树 泉、大 马迷 兔、小马 迷兔 等 1 6处 湿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会仙湿地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净化水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生物多样性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就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探究,旨在寻求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湿地旅游资源优势,又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会仙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会仙湿地是一个面积辽阔、生物种类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湿地植被、鸟类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资源。

据调查统计,会仙湿地保护区内拥有植物种类达到200余种,鸟类达到100余种,是中国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湿地保护地。

这里还保护了多种湿地动植物群落,包括珍稀濒危物种。

目前,会仙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已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仙湿地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会仙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为其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如何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需求迫切。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湿地生态系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净化有着重要作用,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在开发旅游业的必须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内的各种生物多样性资源,以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湿地内的各种生物资源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如设立鸟类观赏区、植物观赏区等生态旅游项目,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湿地生态旅游业的投入和收益。

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

游客作为生态旅游的主体,其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
刘旻霞;袁海峰
【期刊名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2007(21)11
【摘要】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万hm2,湿地总面积11.35万hm2,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动植物中有许多保护种和特有种。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种类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

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和生态建设,恢复和重建敦煌西湖保护区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环境,才能使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总页数】5页(P75-79)
【关键词】敦煌;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研究
【作者】刘旻霞;袁海峰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6
【相关文献】
1.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研究 [J], 余建容
2.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J], 刘曼霞;马建祖
3.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J], 赵洪民;陈翔舜;郭鹏
4.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以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刘旻霞;袁海峰
5.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研究 [J], 包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学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

生态学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

生态学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合理开展生态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和原材料,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水等。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如森林砍伐、过度放牧、非法捕猎、城市化和工业化等,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当地社区发展为目的的旅游方式。

它强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通过参与生态旅游活动,游客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环保意识,同时也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益,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学视角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核心资源。

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例如,热带雨林中的珍稀动植物、珊瑚礁中的五彩斑斓的鱼类、草原上奔驰的野生动物等,都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体验。

只有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才能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生态旅游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动力。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项目,可以为当地社区带来收入,提高当地居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当地政府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和力度。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生态旅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和管理不善,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甘肃敦煌西湖荒漠-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甘肃敦煌西湖荒漠-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甘肃敦煌西湖荒漠-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陈文业1,张继强1,赵明1,王志广2,吴三雄2,袁海峰2,康建军1,孙飞达3,王永恒1 (1.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20; 2.廿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廿肃敦煌736200; 3.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四川雅安625014)摘要:基于375 个样方和150 条样线的调查,对甘肃敦煌西湖荒漠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区内共记录植物26 种,分属16 科24 属,芦苇( Phrugmites uustrulis )、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胡杨(Populus euphrutica)为绝对优势种,苏枸杞(Lycium ruthenicum )、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iflata)为主要伴生种,其平均重要值依次为0.4728 ,0.4563 ,0.4342 ,0.2908 ,0.2594 和0.2455 。

植物群落分多枝柽柳群落、胡杨群落、胀果甘草群落、疏叶骆驼刺群落、多枝柽柳沙包群落、苏枸杞群落、芦苇沼泽群落和芦苇群落8个类型。

②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0.784-1.379) ,多枝柽柳群落、胡杨群落和芦苇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1.379 、1.266 和1.194 ),群落之间差异显著(P v 0.05 );疏叶骆驼刺群落和苏枸杞群落次之(1.154、1.077) ,胀果甘草群落、芦苇沼泽和多枝柽柳沙包群落最低(0. 919、0. 881、0.784 ),各群落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③灌(乔)木层是敦煌西湖植被主要层次,灌(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0.549-1.077) 大于草本层(0.052-1.038)。

④物种多样性指标H、D J和M 随海拔梯度增加基本均显下降趋势,而指数C变化趋势则相反,表现为上升,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不显著。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摘要】会仙湿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通过对会仙湿地生态特征的分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探讨,发现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并对规划设计建议进行了讨论。

结论部分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路径,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会仙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规划设计、结合路径、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会仙湿地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是一个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仙湿地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随之而来的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风险,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这对于会仙湿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会仙湿地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必须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湿地生态旅游的关系,探讨合理的开发模式和策略,以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为会仙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以促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会仙湿地的生态特征,了解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2. 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揭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3. 分析会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和挑战;4. 研究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为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5. 提出规划设计建议,提升会仙湿地生态旅游的质量和吸引力。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掠影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掠影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掠影作者:《丝绸之路》杂志社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19期[编者按]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丝路重镇。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频繁,敦煌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威胁。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甘肃省林业厅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万公顷,约占敦煌市总面积的21%。

主要保护范围包括湾腰墩、天桥墩、土豁落、马迷兔、艾山井子、清水沟、火烧湖、后坑子、盐池湾、崔木土沟和卡拉塔格等区域。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没有人为开发的原始地形地貌,保护类型为湿地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双峰驼。

保护区湿地面积为11.35万公顷,其中芦苇沼泽约3.428万公顷。

保护区保持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对保护敦煌的生态安全和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敦煌西湖保护区是西部戈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敦煌的生态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

2015年1月17~19日,《丝绸之路》杂志社应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邀请,对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采访。

期间,进行了“回顾保护区成立10周年发展历程”访谈活动,并实地走访了保护区下辖的芦草井、玉门关、崔木土等保护站,采访了基层护林人员。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座谈会【时 ;间】2015年1月17日下午14:00【地 ;点】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参加者】吴三雄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玉明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袁海峰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朱高红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包海荣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兼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张 ;耀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赵 ;新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益林管理办公室主任姜 ;雪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何 ;东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玉门关保护站站长杨建龙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土梁道保护站副站长彭小军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崔木土、多坝沟保护站副站长孙志成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科研管理科科长冯玉雷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 ;樱 ;《丝绸之路》杂志社制版中心主任瞿 ;萍 ;《丝绸之路》杂志社编辑◆ ;吴三雄我先来谈谈保护区申报与建设的主要历程。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掠影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掠影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掠影作者:文图/《丝绸之路》杂志社来源:《丝绸之路》 2015年第19期文图/《丝绸之路》杂志社[编者按]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丝路重镇。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频繁,敦煌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威胁。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甘肃省林业厅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万公顷,约占敦煌市总面积的21%。

主要保护范围包括湾腰墩、天桥墩、土豁落、马迷兔、艾山井子、清水沟、火烧湖、后坑子、盐池湾、崔木土沟和卡拉塔格等区域。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没有人为开发的原始地形地貌,保护类型为湿地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双峰驼。

保护区湿地面积为11.35万公顷,其中芦苇沼泽约3.428万公顷。

保护区保持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对保护敦煌的生态安全和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敦煌西湖保护区是西部戈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敦煌的生态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

2015年1月17~19日,《丝绸之路》杂志社应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邀请,对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采访。

期间,进行了“回顾保护区成立10周年发展历程”访谈活动,并实地走访了保护区下辖的芦草井、玉门关、崔木土等保护站,采访了基层护林人员。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座谈会【时间】2015年1月17日下午14:00【地点】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参加者】吴三雄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玉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袁海峰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朱高红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包海荣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兼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张耀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赵新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益林管理办公室主任姜雪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何东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玉门关保护站站长杨建龙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土梁道保护站副站长彭小军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崔木土、多坝沟保护站副站长孙志成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科研管理科科长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樱《丝绸之路》杂志社制版中心主任瞿萍《丝绸之路》杂志社编辑主持人冯玉雷摄影刘樱录音、整理瞿萍吴三雄我先来谈谈保护区申报与建设的主要历程。

甘肃省敦煌市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甘肃省敦煌市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甘肃省敦煌市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敦煌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绿色屏障”逐渐退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加重,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自然灾害日趋频繁,人类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大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的存续受到严重威胁。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敦煌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节约用水、保护敦煌绿洲已刻不容缓。

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些对策及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保护对策问题敦煌市1、敦煌市生态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敦煌市地处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年均降雨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

敦煌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

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疏勒河下游断流,党河流域人口、耕地、用水量成倍增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补给严重失衡,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水资源十分短缺。

敦煌地表水以党河为主,年径流量3.02亿m3,人均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1389m3,属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瓜州双塔水库、玉门昌马水库相继建成,使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1974年敦煌党河水库建成蓄水,党河下游断流。

疏勒河与党河断流后,直接造成敦煌北部、西部没有了地表径流,绿洲区外围的西湖自然保护区及北湖湿地逐渐萎缩。

同时,受气候影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祁连山雪线上升了50多米,党河源头来水出现危机。

(2)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从解放至今,敦煌人口由3.7万人增加到了18.2万人,灌溉面积由13.4万亩增加到44.72万亩。

全市总用水量4.0705亿m3,其中,农业用水3.7182亿m3,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3%,党河来水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敦煌有机井2862眼,年开采地下水近1亿立方米。

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1975年—2001年地下水位共下降10.77米,目前仍以每年0.24米的速度下降。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变化的响应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变化的响应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变化的响应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变化的响应植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地貌景观。

本文旨在研究该保护区内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涵盖了许多物种。

从植物群落结构来看,该保护区内主要分为灌木林、草甸和沙地等不同类型的植被。

灌木林主要由皂角树、胡杨等干旱适应性强的树种组成,而草甸则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沙地则以耐旱性强的沙蒿等植物为主。

这些植物群落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分布规律,形成了多样性的植被景观。

研究发现,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因子方面,土壤类型、含水量和pH值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保护区内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沙质土壤、黏土和石质土壤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

含水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含水量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有利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而pH值则会对土壤中的养分溶解度和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物群落的分布与土壤因子紧密相关。

在灌木林群落中,土壤类型以黏土为主,含水量相对较高,pH值较为中性。

这些土壤条件有利于干旱适应性强的树种生长。

而在草甸群落中,土壤类型多样,含水量相对较高,pH值较为碱性。

这些土壤条件适宜禾本科植物的生长。

在沙地群落中,土壤类型主要为沙质土壤,含水量较低,pH值呈中性到碱性。

这些土壤条件适合耐旱性强的沙蒿等植物的生长。

此外,土壤因子的变化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在保护区内,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因子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

例如,降雨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从而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布。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摘要】会仙湿地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首先从会仙湿地生态特征分析入手,阐述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价值。

然后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性,指出保护与开发应当取得平衡。

结合现状分析,提出生态旅游开发策略,强调了保护优先的原则。

在生态旅游效益评价部分,评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最后结论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展望。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会仙湿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保护策略、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可持续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会仙湿地地处于我国南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和动植物种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会仙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

通过深入研究会仙湿地生态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可以为今后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行的建议。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探究,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景区开发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会仙湿地生态特征,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了解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分析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和难点;提出针对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策略和建议,探讨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生态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会仙湿地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重要的鸟类栖息地。

这片湿地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种类,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湿地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不良影响。

因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探索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是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

湿地是一个高度关联的生态系统,包含了大量的水生和陆生生物,它们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因此,在开发中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护规划,规范湿地的管理和使用行为,确保湿地的生态系统稳定和持续发展。

其次,需要采取有效的监测和保护措施,防止不法行为对湿地的破坏,保护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探究还需要关注游客体验。

湿地的优美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因此,如何让游客获取到独特的体验,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破坏,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管理,普及环保理念和观念,同时也需要建立具有湿地特色的有机体验,如观鸟、野外探险和湿地生态文化体验等,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湿地,体验湿地,为保护湿地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需要考虑。

湿地属于生态敏感区域,生态环境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保持湿地生态环境的平衡。

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湿地旅游的文化和生态特色,开发可持续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生态休闲区,推广特色产品。

从湿地保护的角度来看,需要加强科学监测和评估,不断改进湿地保护和管理措施,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和稳定。

总之,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关注游客体验,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只有在保护生态系统、满足旅游需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让会仙湿地成为一个更加独特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如何结合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如何结合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如何结合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和探索欲望日益增长,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既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又能促进环境保护的方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如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完美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药物和原材料等物质资源,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发、环境污染、非法捕猎等,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生态旅游则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它强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同时通过旅游活动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益,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更注重生态教育和环境保护,是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旅游方式。

那么,如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有效地结合起来呢?首先,科学规划是关键。

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生态评估和规划。

了解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状况、生态系统特点以及生态脆弱性,合理划定旅游区域和活动范围,避免对重要的生态区域和珍稀物种造成干扰和破坏。

同时,要制定严格的游客承载量标准,确保旅游活动不会超过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其次,加强生态教育是重要手段。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观光游览,更重要的是让游客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

通过设置科普标识、开展生态讲座、提供导览服务等方式,向游客传播生态知识和环保理念,引导游客文明旅游、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在旅游景区设置介绍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展板,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学到相关的知识。

再者,促进当地社区参与是核心环节。

当地社区是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

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让他们从旅游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从而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甘肃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探究

甘肃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探究
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1 物种多样性 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命有机体,而物种多样性就是指 生命有机体变异的多样性,其可以用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 性来衡量。物种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即决定 这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关系,更重要的是生物的多样性能够 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物 种种群的多样性直接受到种群数量的影响,种群的数量越 大,遗传多样性就越强。然而,一些物种的种群可能导致另 一个物种的种群消失,或者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在一 般的情况下,物种多样性越大不一定遗传多样性就越大。 如果一个区域内的濒危物种多,同时种群小的话,其遗传 多样性就低,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应该和本区域的 生物多样性相协调,避免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 2.2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体就是指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 的多样性。多样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生物个体和种群的多 样性发展,从而丰富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在生态系统环境 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无机环境就能为生 物提供这样的基础。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系统的生
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
作者简介院田斌(1970-),男,甘肃山丹人,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 湿地保护工作。
性,主要表现在湿地生态承受外界干扰的能力比较差,很 容易受到人为活动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能造成 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果人们过度的开 发生态旅游资源,而不考虑湿地生态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的话,不仅会破坏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也将影响生态系统 的发展。相关的资料和研究显示,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 我国的一些地区出现湿地保护区出现了多种珍稀的鸟类, 但是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湿地资源,造成了湿地生态资源 的破坏。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和建设,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即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同 时旅游开发者还应该遵循自然资源生态学发展的规律,促 进湿地生态旅游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发展,避免出现为了 获取经济利益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行为。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研究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研究

6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因其巨大的生态价值、环境与生产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其孕育了独特的动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为大批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被誉为“生物超市”。

因此,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西湖保护区”)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库姆塔格大沙漠东沿,与罗布泊相邻,最高海拔2358.9米,最低海拔820米,面积66万公顷,占敦煌地域面积的20%,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

目前,国内外对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主要从湿地水资源、多样性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于从自然环境、人文和社会诸多方面进行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尚少。

因此,本文从敦煌西湖湿地的成因入手,阐述其特点和生态价值,分析湿地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可为我国极干旱区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一、西湖保护区湿地资源概况根据朗惠卿关于湿地的区划,西湖保护区的湿地属于西北高原草丛沼泽区,面积9.96万公顷,其中芦苇沼泽3.43万公顷。

该区深居西北干旱内陆,属于大陆性温带荒漠气候区,沼泽类型较为简单,大都是草丛沼泽,是我国西北地区面积较大的湿地之一。

(一)保护区湿地成因西湖保护区湿地形成主要有2个因素:一是地下径流提供的水源是西湖保护区湿地的主要水源,南部西祁连山和东阿尔金山大量融化的雪水渗入地下,经过地下径流,在保护区低海拔的地区渗出,潜水层的地下水不断以泉涌的形式放出水来,在湾腰墩、大马迷兔、小马迷兔、天桥墩、土豁落一带形成大小不等的季节性沼泽型湿地,4、5月份水深约2米,而到了秋季水退只留下斑斑水洼。

二是地表径流注入,党河和疏勒河滋润着敦煌绿洲,其尾水流入保护区境内玉门关至湾腰墩的河流古道上,形成河流草丛湿地和沼泽地,保护区的后坑子地区的永久性沼泽湿地的水源就来源于此。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究会仙湿地是中国重要的湿地类型之一,面积约2700公顷,分为南北两部分。

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为多种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环境,是珠三角地区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湿地之一。

同时,会仙湿地位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两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开发保护会仙湿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会仙湿地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包含大量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

在湿地保护管理中,应该优先考虑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为了保护会仙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以下措施值得考虑:1. 建立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会仙湿地的保护需要一个明确的管理框架,保护地和保护区应该建立起来。

这将有助于限制人类活动并保护诸如候鸟和其他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2. 着重保护濒危物种会仙湿地包含多种濒危或稀有物种,例如华南虎、山羊、鹿等。

针对这些物种进行着重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保证它们的生存。

3. 合理规划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破坏湿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娱乐、农业和工业活动中,应制定机制来限制人类活动,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注重环保、注重体验、本地化和可持续的旅游方式。

通过生态旅游开发会仙湿地,可以有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合理发展。

1. 加强文化建设会仙湿地地处广东省中部,靠近香港和澳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将旅游开发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能够营造气氛和增强游客的兴趣。

2. 发展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发展湿地观察、野外探险、水上乐园等多种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的生存,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关注度为了吸引游客,应该加强在销售和宣传中的相关推广活动。

可以通过营销、网络宣传和文化活动等手段,增加会仙湿地的关注度。

综合来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可以相互促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11期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Vol.22 No.11 2008年11月Journal of A rid Land Res ources and Envir onment Nov.2008文章编号:1003-7578(2008)11-132-06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3———以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为例刘 霞, 姚晓军(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 提 要: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

生态旅游作为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旅游方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推崇。

本文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测度指标,对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论述,提出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生态旅游开发原则与目标,探讨了其开发模式。

关键词: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敦煌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1]。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不同地理环境下生存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在景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可以形成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2]。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测度指标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B i odiversity)一词最初是由Fisher和W illia m s(1943)[3]在研究昆虫物种-多度关系时提出的。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表的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巨著《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G BA)给出一个较简单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按照空间尺度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有的学者认为生物多样性还有第四个层次,即景观多样性[4]。

它既是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它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的一个简明概括,也是衡量生产发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要尺码。

一个区域和一个生态系统保护的是否完整,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是否合理来决定。

1.1.1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主要指物种内基因变异的多样性。

每一个物种包括由若干个体组成的若干种群,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部由于突变、自然选择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遗传上存在着变异,这种变异就是生物进化的材料。

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的种群的某些个体更能忍受环境的不利改变,并把它们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从而实现种群的优化。

3收稿日期:2007-9-29。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803RJZ A093)资助。

作者简介:刘 霞(1969-),女,汉族,甘肃镇原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Email:xia m inl@1.1.2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主要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变异的多样性,可用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丰富度(即种的总数目)和分布的均匀性来衡量。

物种多样性决定着物种间食物链的复杂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一般来说,一个种的种群越大,其遗传多样性就越大。

但是一些种的种群增加可能导致其他一些种的衰退,甚至使一定区域内物种多样性减少。

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物种多样性越大遗传多样性不一定就越大,一个区域内的濒危物种多,种群小或者不完整,其遗传多样性就低。

所以决策者有必要确定与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最适度的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没有任何一个种的种群降低到最小的临界水平,避免遗传多样性迅速的遭受损失。

1.1.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指生物群落与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多样的生境条件孕育着多样的生物个体与种群,两者的结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类型。

在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与能量的基础,各种类型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个体或种群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采用不同的营养与能量利用方式,通过千差万别的食物链网关系维持着区域乃至全球大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以及物种的持续演变和发展。

因此,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证。

有了生物遗传多样性,才能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而物种多样性则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物种多样性是核心。

可见,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包揽了可提高人类生活和福利的自然生物财富的术语。

1.1.4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功能和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是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化程度的表征。

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景观多样性构成了其它层次生物多样性的背景,并制约着这些层次生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过程。

目前,有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层次上的研究工作较多,而景观多样性及其与其他层次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跨尺度综合研究起步较晚,近年刚刚受到重视[5]。

但是对景观的研究和保护不论是在将其作为认识和研究比物种、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更大尺度运作的生态过程上,还是将其作为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合适尺度乃至经济开发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2测度指标1.2.1物种丰富度指标物种丰富度指标是测定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数目以表达生物的丰富程度,主要有一定样地内的物种数、Margalef 指数、Gleas on 指数。

Margalef 指数:D =(S 种-1)/lnN 。

式中,N 为个体总数;S 种为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

Gleas on 指数:D =S 种/lnA 。

式中,A 为单位面积;S 种为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

图1 敦煌西湖保护区位置图Fig .1 Locati ons of Xihu nature reserve regi on in Dunhuang1.2.2Si m p s on 指数D =1-∑s i =1(p i )2式中:D 为Si m p s on 指数值,S 为生态系统总数;P i 为每一生态系统所占面积的百分数,以小数表示。

1.2.3Shannon -wiener 指数H =-∑si =1(p i )(l og 2p i )该指数是信息论中用于测定系统中的信息量。

式中:H 是信息量指标值,表示信息量H 越大,多样性也越高;种类数目多,则多样性高。

S是生态系统总数;P i 是个别生态系统占面积的百分比,当P i =1/S,即S 个物种,每种只有1个个体时,信息量最大,Hmax =-S (1/S ×l og 2(1/S ))=l og 2S,即多样性最大;当全部个体为1个物种时,则信息量最小,Hm in =-(S/S )×l og 2・331・第11期刘 霞等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S/S )=0,即多样性最小。

1.2.4生态优势度可用D =∑P 2i 来计算。

生态优势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有密切关系。

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物种均匀度呈现正相关,而与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

多样性指数越高,生态优势度越小,多样性指数越大,均匀度越高。

2敦煌西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2.1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概况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位于敦煌城西120km 处,核心区距离市区206km (图1)。

保护区总面积66万h m 2,北部地区有天桥墩、榆树泉、大马迷兔、小马迷兔等16处湿地。

地理坐标界于东经92°45′~93°50′,北纬40°05′~40°23′,湿地总面积11.35万h m 2,其中芦苇沼泽3.48万hm 2。

年平均气温9.9℃,最热月7月为26.7℃,最冷月元月为-10.4℃。

气温日差较大,最高达29℃。

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h,日照率达73%。

太阳总辐射全年为641.84kJ c m 2。

降水少,年平均降水量39.9mm ,干燥度大于16,属于极干旱气候条件。

风大沙多,全年平均风速2.2m /s 。

土壤主要为沼泽土、草甸土等。

2.2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类型多样性2.2.1植物物种多样性该区地处暖温带荒漠植被气候带,其天然植被以旱生和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

根据所采植物标本及初步统计,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33种[6],其中裸子植物2种,分属于1科1属;被子植物131种,分属于27科、83属,其中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5种,裸果木(Gym no 2carpos prze w alskii Maxi m .)、胡杨(Popu lus eph ratica O liver )(图2)、梭梭(Haloxylon amm odendron (C . A.Mey .)Bge .)、沙生柽柳(Tam arix leptostachys Bge .)、沙生芦苇(Phragm 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 2del ),占植物总数3.8%。

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裸果木是中亚古老残遗种,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其它类群如药用植物资源有21种,如锁阳(Cyno m orium songaricum Rup r .)、罗布麻(A pocynum venetum L.)、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 ta Bat .)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受到保护,尤其是锁阳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另外,保护区内还生长有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 (B ieb .)C . A.Mey .)、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 (Pall .)Less )、骆驼刺(A lhagi pseudoalhag i )、柽柳(Tam a rix ram osissi m a Ledeb .)等荒漠或盐生植物,这些都是珍贵的荒漠绿化树种和基因资源。

保护区内牧草植物较为丰富,有23种之多,其中狭颖鹅观草(R oegneria angustiglum is (Nevski )Nevski .)、圆柱披碱草(E lym us cylindricus (Franch .)Honda )、羽毛三芒草(A ristida pennata Trin .)、石生针茅(S tipa tianschanica var .kle m enzii (Roshev .)Nort .)等优良牧草是野骆驼、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的重要饲料。

2.2.2植被类型多样性根据朗惠卿关于湿地的区划,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属于西北高原草丛沼泽区。

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大致分为5个植被型组:阔叶林、荒漠、灌丛、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5个植被型:温带阔叶林、温带荒漠、温带灌丛、盐化草甸和沼泽;8个植被亚型: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盐生小半灌木荒漠、盐地沙生灌丛、禾草盐化草甸、杂类草盐化草甸和草本沼泽;13个群系:胡杨(Populus ephratica O liver )群系、梭梭(Haloxylon amm odend ron (C . A.Mey .)Bge .)群系、膜果麻黄(Ephed ra prze w alskii Stapf )群系、泡泡刺(N itraria sphaeroca rpa Maxi m .)群系、裸果木(Gym nocarpos prze w alskii Maxi m .)群系、盐穗木(Ha lostach 2ys caspica (B ieb .)C . A.Mey .)群系、尖叶盐爪爪(Kalidium cuspidatum (Ung .-sternb .)Grub .)群系、多枝柽柳(Tam a rix ram osissi m a Ledeb .)群系、芦苇(Phragm 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el )群系、花花柴(Ka relinia caspica (Pall .)Less )群系、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群系、骆驼刺(A lhagi pseudoalhagi )群系和芦苇沼泽群系等[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