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政治复习专题11认识论备考策略

合集下载

2016届高考政治复习计划

2016届高考政治复习计划

2016年高考政治复习计划吕红妮为搞好2016届高三政治的教学和复习工作,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如下详细计划:一、指导思想以高三年级组的计划目标为统帅,以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2016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教学任务与总体安排(一)第一轮全面复习,对高考考点逐一落实。

(2015年8月中旬—2016年2月底)第一轮复习教学进度2015年8月中旬——2015年9月底:《经济生活》2015年10初——2015年11中旬:《政治生活》2015年11中旬——2015年12中旬:《文化生活》 2015年12月中旬——2016年2月底:《哲学与生活》(二)第二轮专题复习:理清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触类旁通,坚持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

(2016年2月底—5月初)(三)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阶段,就是识瞄准高考,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掌握技巧,重点训练。

(2016年5月初—5月底)三、教学目标与策略(一)第一轮复习目标任务: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通过本轮复习,使学生对“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能准确、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考点中的基本知识,达到能独立完成高考试题中的“基础”题。

具体措施:(1)以教材为准绳,按照课、框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巩固。

(2)每节配置一套课时作业,每课进行一次单元检测,并做到认真督察。

充分利用好纠错本。

(3)加强互研、掌握信息,立足学生实际,把互研落到实处,在基础知识上,力争不留死角。

第二轮专题复习目标任务:第二阶段复习时间短暂,要突出知识的主干性和体系的建构性,注意思维的概括性与发散性。

主要是知识梳理,深化知识网络。

①针对学生第一轮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专题复习整理,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②指导学生对知识、原理的重新整合,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高中政治认识论复习讲义

高中政治认识论复习讲义

高中政治认识论复习讲义一.本单元考点:1.现象和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4.实践的特征;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二.本单元重点: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三.本单元难点:1.如何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2.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四.本单元热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作用;2.党风建设五.考点提要考点1 :现象和本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比较现象本质区别①现象是个别的东西;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东西;③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联系、可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①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②本质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①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1、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2、现象――3、本质――4、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2)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5、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必要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对立(2)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可能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统一(3)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6、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比较真象与假象:比较真象假象区别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联系都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考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及其特点2、理性认识及其特点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区别:首先,二者内容不同其次,二者程度水平不同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2)联系: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4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质变,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016届高考政治应试策略

2016届高考政治应试策略
2016年高考全国卷政治 备考策略
•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分析 •二、学生复习中暴露出的问题 •三、复习策略
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分析
• 1、近三年全国卷的对比分析: • 稳的地方:模块考查构成、题型、题量、赋分、各模块选择题 题量、赋分、非选择题各模块的组合方式、试题难度、试题对 能力测试的要求都没有变。 • 变的地方: • (1)《经济生活》总分没变,仍然是30分,但主观性试题设问 增加,第38题(2)其实是两问“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 ,“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 (2)《文化生活》主观性试题设问增加,赋分也增加。由总分 14分,变为20分。 • (3)《生活与哲学》主观性试题设问和赋分都减少。总分由32 分,到26分。 • (4)没有计算题、图像题,没有漫画题、图表类题,没有古汉 语题。组合型选择题数量增多。2013年2个,2014年2个,2015 年11个。
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分析
• 2、就全国卷与山东卷 的对比而言, • (1)选择题各模块的 分值是不一样的。 • (2)非选择题各模块 的组合方式不同。 • (3)试题难度不同。
二、学生复习中暴露出的问题
• • • • • • 1、主干知识抓得多,细枝末节易忽略。 2、核心主旨易抓错,仅凭只字片语来作答。 3、知识体系不健全,所背内容零散缺联系。 4、知识灵活度不够,缺乏相似点迁移能力。 5、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6、计算题练习少。
三、我们的复习方法
• • • • • • • • 1、时间安排 2、课标考纲 3、

高考政治哲学认识论提纲答题思路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哲学认识论提纲答题思路教案新人教版

认识论【唯物论与认识论的区别】1.唯物论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宇宙,认识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2.物质与实践的区别:实践是联系物质与意识的桥梁,实践的主体是人在主观题的材料中,“物质”和“实践”的理论所对应的材料是不同的。

“物质理论”使用的材料强调从实际出发(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理论”使用的材料强调人主动地去投入工作、学习,用实际行动或实际效果来证明认识的正确、将一些科研成果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等。

3.认识与意识的区别①意识是指客观世界反映在人脑中的各种思维,可以是主动学习,也可以是被动反映,不带有总趋势,强调意识最后的结果②认识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部分,是人的意识中的一部分,强调人通过主动实践、主动学习而获得的意识内容,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强调意识变化的过程③若题目理论范围大,“认识的理论”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使用的材料可以重叠【主观题】1.方法论固定3个,其中重点2个,可以搭配3个世界观: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另外真理本身有1个方法论。

2.没有最重要的理论,各知识考试均衡度高【几个主观题主要考向】3.强调实践的考察①考察实践的3个特征(理论考察,无需使用方法论)A.固定搭配:含义+3个特征(分点说明)+结合材料解释每一个特征B.理论一般不需要祥写,但要写出最低要求(2句理论+材料)并分点说明,每点至少3句②考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直接问可能性低,题干几乎都是要求从材料分析中获取理论)A.最低要求:分点写出4个部分+引用材料B.祥写理论:4个分点需作出相应理论解释C.一般只使用世界观,方法论用得较少,除非题目提到实践与认识(或真理)的关系③考察“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论A.与②的区别:②材料强调实践,③在②的基础上材料会强调认识的作用B.固定搭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相应方法论C.都是结合其他理论一起考察,单独考察这一理论的概率较低,考试概率不如①、②高4.“真理”理论的考察①直接理论考察的题型较多,辨析类偏多(这一理论如果不直接考察理论,题目材料一般会提出科学研究、学术讨论、党的理论、国家规划的社会作用等内容)②一般搭配:真理3个性(分点写出)+2个方法论+引用材料③偶尔会考察含义、平等问题,先写一般搭配再考虑④经常结合认识无限性、反复性,做题思路为“5+2+1”5.考察“认识反复性、无限性”理论:世界观2+方法论2+材料应用【选择题】1.实践①3个特征3选1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选12.认识①真理3个性的选择②反复、无限性的选择③根本途径为实践,但“途径”并非只有实践④党的理论、思想不能成为认识的来源、判断标准【知识结构】认识论:3个1.实践3个:3理论+1辩证关系+2方法论2.真理3个:客观性+具体有条件+3方法论3.认识反复性无限性3个:2理论+总趋势+2方法论。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高考政治二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十一认识论pptx课件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高考政治二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十一认识论pptx课件

考情分析 1.从近五年考情可以看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 性、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是高频考点 2.高考题多以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素材设置情境,以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在备考复习中,注意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发展、作用等,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无限性等观点进行分析和 理解;特别要关注神舟飞船、火星探测、国际空间站建设等科技成果的最 新材料,以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为载体,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等知识加以分析和理解
专题十一 认识论
第二部分
政治
内容索引
考情分析•备考定向 高频考点•探究突破 关注热点•备考预测 跨点整合•专题建构
考情分析•备考定向
考点 考点683 实践的特点 考点68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点685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考点686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考点687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考点688 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考点689 真理和谬误 考点690 认识的反复性 考点691 认识的无限性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 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 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 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 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人的所有意识都具有能动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 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改造世界是有前提的,要 承认世界的客观性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 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 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
社会
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 取集体还是个人的
立的个人
历史性 活动的区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认识论教案.doc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认识论教案.doc

认识论1.从考点角度看,认识的过程是超高频考点,真理考查频度也较高;而实践的特征是冷考点。

2.从题型角度看,选择题常正面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发展过程、真理等,也常以误区的形式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真理、认识过程等。

主观题常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发展过程、真理等。

3.从命题背景材料看,生活处处是哲学,平时要提高运用哲学思维解读热点、漫画、古文、经典材料的意识和能力。

有关“认识论的知识”的命题1.设问模式(1)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结合材料,分析真理的特点与追求真理的过程。

2.答题要素(1)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提示】真理特点+认识过程+材料①真理特点:真理含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②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探索和实践过程。

【提示】实践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过程①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②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③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1.(2016·江苏政治)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

材料说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通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为“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突破”“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这些信息,比对选项,发现只和实践有关,没有体现和真理有关的知识点,故排除②④,正确答案为B。

高三政治:《认识论》高考复习课思路教案旧人教版

高三政治:《认识论》高考复习课思路教案旧人教版

《认识论》高考复习课思路一、有效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第1题:材料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当然,也离不开国际交流和合作。

材料二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宋征宇说:“火箭不允许轻易改,哪怕一个螺钉。

非改不可的,要通过实验来论证其可行性。

”材料三因火箭在上升期曾出现短暂共振现象,导致杨利伟搭乘“神五”升空时,在一个短暂时间内感到非常不适。

为此,研制人员时火箭进行了改进,“神六”航天员没有产生特别的不适感,但技术人员发现,火箭从起飞126秒开始,还是出现了逐渐增大的纵向单频振动。

最终研制人员确定了使用变能量蓄压器来抑制振动的方案,希望“神七”宇航员感觉比坐在劳斯莱斯里更舒适。

材料四我国近年来的l 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 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1)材料一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6分)(2)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1分)分析:教师要先引领学生共同回顾“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完成后面的基础知识填空;其次结合材料进行讲解知识点的理解;最后把解题方法渗透到这道题的训练中来。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A、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B、实践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C、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反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2)、实践是认识________________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________、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016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11_.doc

2016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提优导学案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11_.doc

专题整合哲学基本派别的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由此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由此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高考在本课的命题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观点在高考中占的比重较大。

这些题目的明显特点是:都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树立起了唯物主义世界观。

从试题的载体看,主要以社会热点、新名词、古诗词、漫画、具体生活事例为主,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备考中,应结合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诗词名句、著名论断等理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

阵营基本观点内部区别主要区别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风等),把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自发地结合在一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朴素性,是物质观上的进步,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和主宰,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典型例题1】(2014·江苏卷)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

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A. 胸有成竹一叶障目B.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C. 盲人摸象唇亡齿寒D. 拔苗助长刻舟求剑【题组训练】1. (2013·江苏卷)转基因食品今天已经非常普遍,支持者认为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和民间组织对此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大自然有其自身的法则,人为地改变生物的基因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论备考策略
主标题:认识论
副标题:剖析考点规律,明确高考考查重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
难度:3
重要程度:4
内容:备考策略。

1.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2.重点突破着眼运用
认识论部分常用的原理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学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是很重要的。

就认识论来说,最常见的设问角度是:
(1)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结合材料,分析真理的特点与追求真理的过程。

解题的理论要素:
(1)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理论要素构成:真理特点+认识过程+材料
提示:①真理特点:真理的含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②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理论要素构成:实践的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过程
提示:①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②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③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打破藩篱融会贯通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个部分,在回答问题时既要注意题目设问要求,到底要求从哪个方面作答,又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联系,尤其象认识的有关知识,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社会意识、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等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价值观、价值判断也属于认识的范畴,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讲述社会意识、价值观、价值判断这些知识时,讲到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等等,这些也同样适用于认识,即人们社会地位、需要的不同,人们站的立场不同,认识也会出现不同。

因此在回答主观题时要注意这一现象。

比如2015新课标Ⅰ第39题第(2)小问,就体现这种现象。

例如.(2015新课标一39(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

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

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10分)
【参考答案】(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功能反映。

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

(4分)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记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3分)
【解析】该题的最大特点是,仅仅从“认识论”找答案似乎很难,但一旦学生理解了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社会意识、价值观、价值判断等从本质上看都属于认识的范畴,因而,凡是导致社会意识、价值观、价值判断出现差异的原因,均可迁移到导致不同人认识有差异,即本题感受有差异的原因,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