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第五章媒介文化传播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5、隐私权:是指受众拥有的对个人的身体或日 常生活不愿公开的“隐”的情况和“私”的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义务: 帮助传播者搜集、制作、传播信息义务;对大众 传播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监督批判的义务;全面客观、 及时准确地反馈传播信息的义务;了解传媒、掌握传 媒、充分利用和保护传媒的义务;选择积极有益的传 播内容、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传播内容的义务等.
受众的社会背景: 人口统计意义上的群体
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
二、受众差异论—实证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受众并不是一种“原子型”的存在,他会受到自 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影响 Eg:克拉珀指出,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前,就具有 倾向性,而这些倾向性则与受众的社会经历、所处的 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德弗勒四种不同的“理想类型”
第五章 受众研究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 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 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 行的。
------ 毛泽东
第一节 受众的含义及基本特

二、受众的基本特征:
1、广泛性 2、不确定性 3、独立性 4、能动性 5、隐匿性 受众是新闻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的子系统, 他 们是新闻信息的受传者,又是反馈信息的发布者。
受众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帮助传播者 了解分析受众,改善提高传播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 方法。
二、受众调查的种类、方法和手段
受众调查的主要种类有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 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 (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的研究,它 根据统计学原理将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人 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适用于较大范 围的调查。

第五章 文化传播的过程理论

第五章 文化传播的过程理论

早期属 于同文 类的文 本
在同序 列中的 早期文 本
垂 直 文 本 间 性
徐福东渡
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 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 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 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 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 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 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2010年4月27日,凤姐罗玉凤做客 《lady呱呱》,不把范冰冰放在眼里, 自己交往过的男朋友都对自己召之即来 挥之即去,更爆料英皇将与自己签约, 目标巩俐。 2010年5月20日,凤姐做客青海卫视 新上档的动静脱口秀栏目《嘎嘣爆米 花》,在节目现场,凤姐仿照照旧贯穿 连接其一贯的雷人做派,先是疯狂态度 气走了三位观察员,接着亲口承认之前 在江苏卫视《人间》中出现两位男友是 节目组找的演员。节目的最初,念起了 本身的诗作却赢得满场朴拙的掌声。 2010年6月4日,《时尚星达人》第 46期嘉宾。 2010年06月09日,凤姐上山东电视 台录制《快乐向前冲》节目,在节目中, 她大方穿上红色比基尼,秀自己的身材。
玉凤自称,她曾经在重庆奉节黄泗小学做了两年的老师, 学校开始让她教毕业班语文,一学期后,又将她调整到 四年级,随后又调整到一年级。 到上海之后,为了找工作,她曾经投出了一万多份简历, 从总经理到服务员,几乎各行各业她都试过。罗玉凤认 为,从事零售业最适合自己,而她要了解整个零售业的 运作状况,就要从基层做起,所以最终她选择在上海一 个家乐福超市工作,月收入不过千余元。但走红后,她 声称已经离开了该工作单位。 曾在上海地铁站发过成千上万份征婚传单,也曾在电视 台情感类节目上公布七大极为苛刻的征婚条件,誓嫁 1.76-1.83米的清华或北大硕士生,并且长得要阳光、 帅气。因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开出令人咋舌的高标 准征婚条件,罗玉凤一“炮”而红,引起各路媒体和广 大网民的关注,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 信”。

媒体文化

媒体文化

• ―一个人的身体、服饰、谈吐、闲暇时间的 安排、饮食的偏好、家居、汽车、假日的 选择等,都是他自己的或者说消费者的品 味个性与风格的认知指标。”——费瑟斯 通
• “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的”——波 伏娃《第二性》
• 3、“漂移的能指”、“象征交换”拟像和仿真世界
文艺复兴到工业社会之前——仿造 工业社会——生产 消费社会——符号 拟像 前两个社会,能指与所指还有联系消费社会的能指和所指脱离联 系,转而强调能指与能指之间的联系。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尔都塞(L.Althusser)到英国文 化研究学派的威廉姆斯(R.Williams)、霍尔(S.Hall) 以及后来的费斯克(J.Fiske)、莫多克(G.Murdock) 等著名学者,都曾视大众传媒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创了媒介文化研究的先河。 他们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现象学 等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大众媒介及其所传 达的内容与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意义进行分析、解读、阐 释与批判,认为大众媒介不仅为人们提供信息与娱乐,而 且建构着人们几乎所有的常识。大众媒介如同一双巨大而 看不见的手,时刻拨弄着或控制着人们精神与物质双重意 义上的日常生活。大众媒介已经成为新的社会权力结构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伴生符 • 体态符号 •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意义
• 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 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 值、观念等等。 • 符号的意义分类 •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驴象之争) •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 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符号意义的模糊性
• 1、本身意义的模糊 • 2、多义性 • 3、象征 符号消费
理论流派
• 法兰克福学派 • 英国大众文化学派

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
些问题,文化传播研究也必然要表现出自己的关注
和思考。
文化传播何以可能?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呢?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加世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 a
一68一
纪人类最大的遭变是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
活的全面渗透。文化传播将是21世纪文化研究最重
要的主题和中心视界之一。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
能都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展开的。
.文化传播既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同时也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传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传媒化是当今时代
的一个显著特征。透过传播认知文化、认知社会和人
类自身,将成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场变革。
一、文化传播:人·媒介·社会
文化传播(Cultural ation)与人的精神
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正如美国文化传播大家威尔伯
·施拉姆(Wilbur Schramm)所言:“我们既不完全像
神,也不完全像动物。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
是人。”川文化传播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
在一起,成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
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动。正如人的生存离不
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如何
理解我们的社会?历史上人们彼此是如何交往的?文
化传播的本质及其特征何在?媒介变迁与社会发展
和人类文明有何内在关联?是媒介在控制人还是人
在控制媒介?如何理解文化传播的功能及其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播在当代的表现形态是什
么?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境况如何?如此等等。对于这
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
这些描述说明了文化传播的可能性、普遍性以及在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一、传播的定义:二、信息的定义信息与讯息的区别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验3、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四、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五、传播的主要类型(一)人内传播:1、定义2、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米的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二)人际传播1、主要特点:(1)传递与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信息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适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5)人际传播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愿的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2、人际传播的功能镜中我皮格马利翁效应(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1)、群体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2)、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人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a)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b)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的回流现象c)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3、组织传播(1)、组织内传播①正式渠道:横向传播、纵向传播②非正式渠道:(2)、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四、大众传播1、定义2、特点: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窜博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的活动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传播第三节:文化传播一、文化传播形态1、一般性的文化传播2、专门性的文化传播3、系统间的文化传播二、文化传播学及其研究范畴(一)、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关系(二)、文化传承问题(三)、跨文化传播研究(四)、媒介文化问题第二章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一、文化传播的特征二、文化传播环境大环境与小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行为环境(宏观、微观)与心理环境三、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1、文化传播的高技术化2、文化传播范围的全球化3、文化传播力量的实力化第三节文化传播的途径与规律一、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1、迁徙传播一般迁徙活动:由征服引起的迁徙活动自发的流动迁徙,政府的组织迁徙(鼓励或强制)2、商贸活动传播3、战争与扩张传播4、宗教传播5、教育传播6、使节互访7、和亲通婚8、大众传媒传播9、探险、旅游观光、举行学术会议、图书交流和翻译二、文化传播过程的规律1、扩散律2、趋低律3、双向律4、层次律5、选择律6、激发律第五节、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第二节文化传播原理一、文化维模原理二、文化适应原理三、文化圈层原理四、文化融合原理五、文化增殖原理: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

文化传播理论

文化传播理论

文化传播理论
文化传播理论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信息传递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传播文化知识、习惯、价值观和其他文化等。

它主要指导文化传播行为,努力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文化传播理论可以被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文化来源、文化传播媒介和文化接收者。

文化来源是指文化传播的源头,可以是文学、媒体、宗教、社会团体等,它们传播的信息往往具有文化特征。

文化传播媒介是指信息的传输途径,可以是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

文化接收者是指接收文化信息的群体,它们可以是政治人物、媒体人物、家庭成员、学生等。

文化传播理论的实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文化传播者必须了解文化环境,以便发展有效的传播策略。

其次,文化传播者必须了解文化的特性,以便更好地传播文化信息,例如文化传播者可以运用艺术、音乐、文学等传播文化。

最后,文化传播者必须了解文化接收者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化信息的传播。

文化传播理论是一门重要的学习,它可以帮助文化传播者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掌握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学派理解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历史发展:从传统传播学到现代传播学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实证主义、批判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主要学派小组讨论:探讨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传播案例,加深对传播学概念的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主要学派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传播学的应用和意义的理解传播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具体传播案例的分析能力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传播模式的分类:线性模式、互动模式、控制论模式等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编码、传递、解码、反馈2.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角色扮演:模拟传播过程,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小组讨论:探讨不同传播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的理解程度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对传播过程的体验传播模式分析:评估学生对不同传播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的理解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基本形式和过程理解人际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面对面的交流、非语言交流、情感交流等人际传播的基本形式: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模拟传播等人际传播的过程: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反馈人际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建立人际关系、传递社会文化等3.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基本形式和过程角色扮演:模拟人际传播的场景,让学生体验不同形式的传播小组讨论:探讨人际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第四章:大众传播4.1 教学目标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广泛的覆盖面、单向传播、标准化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播的功能:信息传递、舆论引导、文化娱乐、广告宣传等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价值观塑造、认知框架构建、消费行为引导等4.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媒介分类和功能媒体素材分析:分析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案例,探讨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小组讨论: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及其责任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媒介分类和功能的理解程度媒体素材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媒体素材分析中的表现和对大众传播影响的理解大众传播影响分析: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影响的分析能力第五章:文化传播与全球传播5.1 教学目标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机制理解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关系5.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传承、文化扩散、文化适应等文化传播的途径:移民、教育、媒体、国际交流等文化传播的机制:文化扩散、文化适应、文化同化等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文化多样性、文化霸权、文化融合等5.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途径和机制文化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传播案例,探讨其在全球传播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探讨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关系及其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途径和机制的理解程度文化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文化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对文化传播的理解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分析:评估学生对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关系的理解能力第六章:传播与认知6.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与认知的关系掌握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理解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传播与认知的关系:信息传递、知识分享、观点交流等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信息处理、认知框架构建、思维方式等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积累、认知拓展、思维训练等6.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与认知的关系、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和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探讨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认知任务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与认知的关系、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和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传播与认知关系的理解认知任务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认知任务实践中的表现和对传播对认知过程影响的理解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心理7.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掌握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理解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信息传递、观点交流、价值观共享等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舆论引导、社会认同、群体心理等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价值观塑造、社会共识形成、心理状态调整等7.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探讨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传播与社会心理关系的理解社会心理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社会心理实验中的表现和对传播对社会心理影响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传播学教程》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

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

, 《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学时:54 学分:3制订者:曾艳艳审核者:杨旺生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

2、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3、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

三、课程内容改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注意理论的完整与系统性,又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为加深学生对传播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中,除了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讲解清楚外,主要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增加学生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论文化传播学概述(2学时)第一节文化传播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一、经济、政治全球化对跨文化传播的需求二、文化全球化导致两个相悖文化结果第二节文化传播学的主要研究范畴一、文化传承二、跨文化传播三、媒介文化第一篇文化概述(9学时)第一章文化概述第一节文化的概念(2学时)一、文化的定义介绍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三、文化的特征第二节文化的分类(3学时)一、广义与狭义文化二、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三、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第三节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2学时)二、文化对传播的影响三、传播对文化的影响第二篇传播学概述(5学时)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学时)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传播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章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3学时)第一节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渊源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三、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第三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三篇传播概述(11学时)第四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学时)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五次革命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第五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2学时)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中的符号一、符号的定义二、符号的特性三、符号的功能四、符号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中意义交流一、意义的定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六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2学时)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七章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2学时)第一节自我传播一、自我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自我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自我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四、人际传播的活动类型五、中国人际传播的特点第八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2学时)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及社会功能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九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2学时)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二、全球信息化的冲击与影响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生产与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文化帝国主义与信息侵略第四篇大众传播概述(24学时)第十章大众传播(3学时)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十一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3学时)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十二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3学时)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十三章大众传播的受众(6学时)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四节受众的心理分析一、需要二、动机三、心理效应四、心理倾向第五节反馈一、反馈的定义二、反馈的作用三、反馈的特点四、反馈的类型第十四章传播效果研究(4学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四、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二节早期的“枪弹论”与“靶子论”一、“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二、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体二、传播技巧三、传播对象第十五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5学时)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及问题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三、“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二、“培养”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知沟”理论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五篇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5学时)第一章大众文化的产生及特点第二章大众传播在大众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审视第三章大众文化的传播的影响。

文化传播学 要点整理

文化传播学 要点整理

文化传播学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现象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强调信息的传递;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合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与物质、能量共同形成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广义的信息,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他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有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①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②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社会传播具有系统性,其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媒介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媒介

理论评析:
大胆思考,敢于创新,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夸大了媒介的作用; 对冷、热媒介的划分有待商榷; 只有思想的火花,没有理论的论证。
3.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1)戈夫曼“拟剧论”的影响 (2) 情境论的主要观点: • 情境就是信息系统 • 不同行为需要不同情境 • 电子媒介能促成情境的合并
理论评价: • 将媒介研究和社会研究有机结合;以动态和可变的眼光分析情 境与行为的关系;将受众的概念纳入到媒介情境的分析之中, 提出了一系列“情境合并”的论点。 • 科技决定论者,过分夸大了媒介科技的作用;过分夸大媒介科 技对社会的消极作用;将媒介与信息甚至是情境混淆在一起, 有时又不恰当的人为将媒介与内容分割开来。
传播学概论
第五章
传播媒介
媒介的定义:
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 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报刊最大的优势在于擅长传达深度信息。 • 第一,报纸以文字传播为主; • 第二,报纸是空间性媒介,是非线性媒介; • 第三,报纸要求读者有更高的主动性。 劣势:时效性较弱、感染力较弱
(1)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2)媒介的冷性与热性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明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 能够理解,因此参与程度低 (如讲座、照片、电影、书籍等)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 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研讨会、漫画、电话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媒介就是讯息
麦克卢汉是个预言家,严格说不能算是社会科学家。他没有 严谨的理论,只有思想的火花。他喜欢玩弄文字游戏,令人 难以捉摸他的意思。他又鄙夷研究证据,认为这是印刷媒介 的偏见。所以如果向认真地用实证方式检查他的论据,常是 徒劳无功的。 ——李金铨

文化传播中媒介的作用分析

文化传播中媒介的作用分析

文化传播中媒介的作用分析关于《文化传播中媒介的作用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文化的深化发展需要哲学精神的指引、历史境界的启迪与社会力量的推动,更需要与媒介的融合。

在媒介融合的众媒时代里,媒介是文化精神的实践者,是文化多渠道融合的联结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助推力。

关键词:媒介;文化传播;媒体融合;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 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呈现方式,媒介的发展对于人类文化的格局与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众媒融合的时代里,更需要媒介思维的正确引导,正如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所认为的:“受众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

”1媒介之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就如同水与鱼的关系,水滋养了鱼,鱼又让水充满了内蕴与灵性。

鉴于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说明媒介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一、媒介是文化精神的实践者文化是时代内涵,时代审美的一种标志,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之美。

文化指向人的内心,慰藉人的心灵。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媒介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受大众喜爱的样态,把文化精神的精髓具体化、形象化。

在当今社会,媒介作为文化精神的实践者,是其他任何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文化的深化发展需要哲学精神的指引、历史境界的启迪与社会力量的推动,更需要与媒介的融合,只有这样,那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的与时俱进,被更多的受众所知晓、所喜爱、所传承,媒介是文化精神的重要实践者。

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媒介的表达有了多方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这是科技美与传统美的交相辉映,是文化创意IP塑造的媒介品牌形象。

(一)科技美与传统美的交相辉映要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在媒介思维的影响下,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整合与相融。

让科技之美与传统之美密切配合,这种呈现方式是运用媒介思维践行文化精神的一种现代化的呈现。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传播学是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以及影响大众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及拓展:1.传播:传播指的是信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进行,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等。

2.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它可以是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公众:公众通常指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广大人群,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特定背景,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传递信息给大量的受众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它们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5.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它可以让用户自由地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如微博、微信、脸书等。

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6.信息扩散:信息扩散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和广泛,形成了信息病毒效应,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中。

7.媒介效果:指传媒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

媒介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8.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媒介和其他载体传递和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观念、艺术作品等。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结构。

以上仅是一些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传播学领域涉及广泛,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传播研究方法等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第五章 报纸文化传播

第五章 报纸文化传播
12
• 无产阶级报纸
英国《北极星报》 德国《新莱茵报》 俄国《真理报》
13
无产阶级报纸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 众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纲领。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针对性,广泛地 争取劳动群众团结的同时,打击敌对阶级 或意见不同的党派。 不以趣味和娱乐为旨归,更多地发挥报纸 的宣传功能与社会功能。
11Βιβλιοθήκη 这两家报纸被新闻界称为黄色报纸,其情 绪化地、夸张地或不准确地强调犯罪、暴 力和性的煽情主义报道也被称为黄色新闻。 到19世纪末,有三分之一的城市日报跟上 了黄色报刊的潮流。 他们的黄色新闻极大地煽动了美国政府和 人民,推动了美西战争的进程。由此可见, 报纸在制造轰动性新闻时对政治所产生的 重大影响。
25
• 报纸: 目前,全世界约有8000多种日报、世 界各地的发行量近5000万份,其中一半以 上是由发达国家出版发行的。 世界上著名的报纸: 美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中国:
俄罗斯:
26
• 2.报业趋势
(1)发达国家江河日下发展中国家突飞猛 进 (2)竞争兼并 (3)与互联网对接 (4)地方化、娱乐化
34
在英国,传统上的大报与小报不仅是报纸 样式上的差别,同时也是报纸身份和地位 的一种象征。 2003年9月30日,《独立报》推出小报版本, 在继续出版大报的同时还出了一份同样内 容的小报版本,两报在市场上同时销售, 价格也一样。《独立报》的小报版本迅猛 地提升了报纸的发行量。
35
• 2003年11月26日,为求变图存《泰晤士报》 紧随其后在伦敦地区推出了小报版本,内 容与价格与大报一样,只是规格样式不同。 小报式样的报纸方便每天乘坐交通工具的 上班族读者阅读,更受妇女、年轻人这些 广告商追逐的重点人群青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3
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上,不仅有《西游降魔篇》、 《十二生肖》等国产“大片”,也涌现出了《北京遇 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一系列 “以小博大”的中等成本影片。持续平稳产生的高票 房不断让中国电影市场释放出巨大的吸引力。
Page 24
业内人士认为,在电影产业化改革第二个10年的开 端,我国电影市场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国产影片整体质量的提高是近期电影市场空前繁荣 最主要的原因,“中国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电影 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Page 22
2013年开年以来,国产电影市场不断创造新纪录。来 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 12日,今年全国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 其中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达63%,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 仅为34%,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实现了大逆转。与此同 时,全国单日票房、放映场次、观影人次及国产影片 首日票房等纪录均在今年以来被屡屡刷新。
Page 4
二、报纸文化的历史
从社会发展角度,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报纸 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在古代,报纸主要 发布皇帝的起居言 行和命令、官吏的 升黜和褒奖贬斥、 大臣和各地官吏的 部分奏章疏表等。
Page 5
中国明清两代的 京报在内容、形 式、发行、读者 对象等方面,是 封建社会最完备 的古代报纸。京 报在相当程度上 已成为一种面向 全社会、以商品 形式存在于社会 的传播媒介。
Page 36
4.信息量大,内容广泛,受众面广。电视节目几乎 无所不包,除新闻、广告、电视剧外,还有各式各 样的栏目,内容涉及教学、文艺、体育、生活服务、 娱乐等等,五花八门,不可胜数。
Page 37
电视传播的劣势:
1.保存性差,稍纵即逝。 2.针对性弱,受众层面差异大。 3.制作成本极高。 4.门槛低,成为娱乐和快餐文化的推助器。
Page 3
报纸文化可以细分为报纸客体文化、报 纸延伸文化两类。
报纸客体文化是指报纸本身所传递的一切内容与 信息,它通过报纸的具体实践来体现,不论报纸的 形式和结构是怎样的,报纸文化的客体部分就是通 过那些外在的形式和结构来传递的。 报纸延伸文化指报纸把关人的观念、思想、行为, 以及报纸在受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和对受众的影响。 报纸文化的客体部分和延伸部分是相辅相成、互 相依存和促进的。
Page 39
广播发展的历史
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是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于 1920年11月开播。 中国境内第一家广播电台是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 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在哈尔滨正式开 播。 1928年8月,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延安新闻广播电台 (XNCR)开始用短波对全国人民广播,这一天标志着中 国人民广播的诞生。
Page 27
调整电影产业结构,促进电影产业升级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影产业应充分利用数字化、 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传输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快 开辟数字电影市场,建立数字电影院线,扩大数字电 影银幕数量,积极探索农村和城镇的电影数字化放 映;同时建立数字电影节目平台,充分利用电影节目 源开发电视付费频道、高清电视频道,扩大电影点 播规模,发展互联网电影视频点播等多媒体、新媒 体业务,不断促进电影产业的有效快速升级,提高影 片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电影产业向纵深发展。
Page 13
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社会主义 报纸文化中出现 了不和谐的音符, 那就是极“左” 之风,报业受到 严重打击,报纸 文化进入了冷酷 而萧条的冬季。
Page 14
报纸文化的春天始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仅从1978年年 底到1985年3月的1900天里,平均一天半就诞生一 家报纸。 从1992年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 确立,报纸的数量急剧增长,最多时达到2400多家, 丰富了报纸文化。 报纸文化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 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都市报的创办。
Page 15
报纸客体文化、报纸延伸文化也具有每个时期的特色。 从办报人角度,报纸文化是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到政治 家办报、文人办报; 在办报理念上,最初的报纸文化主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 利益服务,到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或者说为受众服务; 在形式上,报纸文化从最初“不立首末”的古代报纸邸 报发展到形式和结构多样的现代报纸; 在宣传的内容上,报纸文化逐渐从宣扬统治阶级的命令 到后来的反映人民(受众)的日常生活; 在对受众的影响上,报纸文化从反映报纸媒介属性角度, 报纸文化逐渐从政论性走向政论性、经济性相结合等。
Page 38
第四节 广播文化传播
广义上的广播,是 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 传送声音和图像的传 播工具,包括声音广 播和电视。一般多指 狭义上的广播,即声 音广播。 广播电台是编制和发送声音无线广播节目的传播 机构。广播电台有确定的名称、呼号、使用一定 的广播频率定时波音,拥有一批专业人员。他们 编制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等,或直接播出,或录 制成录音带后,将声音变成电信号通过发射台向 广大地区播发。
文化传播学
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是指传播者借用传播媒介在实 施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总和。它主 要包括报纸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 和其他媒介文化。
Page 2
第一节 报纸文化传播
一、报纸文化的界定
报纸文化是一种媒介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文化。 报纸文化依托于报纸这种大众传播媒介而存在并 发展,同时通过报纸媒介来体现和发挥作用。
Page 7
在现代,报纸《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杂志 进行宣传,提倡新文学、提倡写白话文,推动新文 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Page 8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 人报纸《劳动周刊》 大量刊登各地各行业 工人都一样受资本家 压迫剥削的事实,报 道全国各地的工人运 动情况,这些宣传对 教育工人提高阶级觉 悟,对实际斗争的指 导都起了显销是关键
在电影营销上,好莱坞的成功经验是特别值得借鉴 的,好莱坞电影营销的模式——宇宙系统模式的主 要内容是:电影产业以电影为“火车头”,带动相关 产品和产业的综合开发。这种模式常常是在影片拍 摄的同时,相关产品和产业部门已开始进行综合开 发。在影片发行前,将预告在有线与网络电视上播 放,并在出版物上刊登有关广告;在影片发行时,相关 商品如玩具、影片的各中音像制品及电子游戏等一 同推出。电影与其相关产品交叉销售,互相促进,既 创出了影片的品牌,又提高了整体效益。
Page 9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向农村转移,在人民政权 下的报纸与革命战争密不可分,《红色中华》报对 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密切联 系群众、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通俗化是根据地时期 报纸文化的特点。
Page 10
抗日战争时期,进步报刊和《新华日报》一起形 成了一支很大的进步报纸文化力量。
Page 30
电视的发展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 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 20世纪50年代,黑白电视机在各国广为发展。 1954年,美国首先开播彩色电视。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 出,9月2日正式开播,中国的电视事业即从此产生。 1973年5月1日,中国彩色电视试验播出,同年10月1日,中央 电视台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随着卫星转播技术的进展,电视的有效收看范围从最初的50 公里半径发展到跨越国界、跨越大洋,只要有必要的卫星接 收设备,地球另一面的节目都能收入视野。 2006年12月,荷兰停播地面模拟电视,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 电视数字化的国家。(“数字电视”的含义并不是指我们一 般人家中的电视机,而是指电视信号的处理、传输、发射和 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或电视设备。) 电视已成为世界性的大众传播媒介。
Page 16
报纸的主要成就
1.类型丰富
Page 17
2.报业规模扩大
Page 18
3.厚报时代来临
Page 19
三、报纸文化的传播
Page 20
实现报纸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1.深化体制改革 2.引入CIS战略(企业的统一化系统)
Ml ( mind identity 理念识别) BI ( behavior identity 行为识别) VI( vision identity 视觉识别)
Page 11
解放战争时期,继续贯彻抗日时期提出的“全党 办报”、“全军办报”方针,把军事宜传和土地改 革宜传、政治宣传紧密结合在一起。
Page 12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报刊事业逐步建立,包括 机关报刊、群众报刊、民营报刊等。 据1950年年初的统计,当时全国共有报纸253种,每 期发行总数为250万份。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到1965 年,全国报纸已增加到413家,每期发行.总数为 2785万份。
Page 25
二、电影传播的未来
“精英式创作”才是电影发展的根本:
而技术、融资、播映方式,以及定级制度,都不 足以影响或者改变电影诞生的初衷——讲好故事。
Page 26
技术发展:
为了满足观众的感官刺激,电影变得更清晰、更 绚丽。
拍摄门槛降低:
随着DV、手机等工具的普及,几乎每个人都可 以拍摄短片,甚至拍出电影。随着DV、手机等工 具的普及,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拍摄短片,甚至拍出 电影。
Page 32
电视传播的主要特点
1.表现力强。作为声像 媒介,电视的传播符号 多样,声音、图像紧密 结合,并辅以文字,因 而具体、形象、绘声绘 色,其直观描摹的能力 是单纯的文字或声音无 法企及的。
Page 33
2.观众的参与性、现场亲历性强。
Page 34
Page 35
3.时效性强,覆盖面广。通广播一样,电视也通过电 波进行信息传输,无需印刷媒介的排版发行等环节。 因此,电视的时效性极强,能现场直播,借助功率强 大的发射设备及卫星通讯,其覆盖面极为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